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課程實施:整合與優化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89K

課程實施:整合與優化新版多篇

學習課程實施方案 篇一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教基[20xx]6號)和《浙江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試行)》,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結合我校實際,試擬我校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方案如下:

一、課程性質

綜合實踐活動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20xx)中設置的、必修的、獨立的課程領域,由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三方面內容構成,同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等領域一起構成高中新課程的八大領域。研究性學習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成部分之一。

二、課程目標

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保持獨立的持續探究的興趣,獲得參與研究學習的體驗,發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學會合作與分享、尊重與欣賞,學會人際溝通,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強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形成具有關注人生、社會和未來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和情感;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技能;培養嚴謹求實、不斷追求、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和對自然、社會與人類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學習課程教學開設方案

學校開設獨立的研究性學習課,按每週至少兩節課排入正式課表中(第三學時可與其他學科整合或納入假日、假期),以保證高中三年不低於216學時。主要用於集體講座、課題設計、資料收集與分析、問題討論、結果報告等。還須由學生自己安排課餘時間進行。學校在每學年安排一個研究課題,也可在高中三年前五個學期每學期安排一個研究課題。學生每年都要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三年累計不少於3個研究課題。

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思路是:從親歷經驗切入,以切實適己的問題探究為線索,訓練邏輯能力,培養思維品質。整合學生自我的日記、語文學科的週記,心理健康教育的心靈感悟等文本作業形式,由學生以自我為主積累成長之旅中的發現文集。

四、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組織管理

為了保證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開展,從年級段剝離出來,由教研處統一聘任教師組成研究性學習指導小組,負責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培訓、學生分組、課題管理、課題鑑定和學分認定等。

指導教師:曾小巍、王恩波、梅聯珍、林王源、呂智勇、尤永安、史輝躍、蔡麗麗、江偉亮、陶愛芬

五、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方式

高中三年共15學分,屬計劃內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採用集中學習和分組研究的方式開展。高一(上)為準備階段;高一(下)、高二每個學期各安排1個課題;高三(上)為反思、提高和完善階段。具體如下:

1、組織形式:

①小組合作研究(4--10人);

②個人獨立研究;

③個人研究與班級集體討論相結合,其中小組合作研究是主要的。

2、時間安排:高中階段每個學生完成3個研究課題。每週安排一個下午,採用集中學習和分組研究的方式開展。高一,一般每生每學期完成一個小課題研究,每個小課題5個學分,三年必須完成3個課題研究。

3、課題研究:可以學生自行申報課題,組成1-6名學生的課題研究小組,實行分工合作制,填寫申報表,由指導小組負責協調,組成研究課題小組。也允許個人獨立承擔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一般應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確定課題——制訂方案——蒐集材料——整理分析——總結報告——交流評價。每一步驟工作情況必須記錄,以備學分認定。

4、學分認定:由研究性學習指導小組認定。

具備五個條件,可得3個學分:

①有符合要求的課題方案;

②研究過程記錄完整;

③有課題研究成果報告;

④有三級(自評、組評、師評)合格評估結論。

5、獎勵機制:設立校長資助課題獎,每年評選出10個希望課題,予以資助獎,並選出優秀課題參加送省、市級評比。

課程建設的要素 篇二

課程建設的要素有兩個:

一是:規劃設計,二是:實施過程。課程的規劃設計,主要是解決設置什麼課程、課程如何排序、課程標準是什麼等問題,這一系列工作實際就是課程規劃模式建設;

二是:課程的實施過程,就是教學過程,主要是解決怎樣教才能實現培養目標等問題,這一系列工作實際就是教學模式建設。

因此,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就是課程模式和教學模式建設。

課程模式建設,主要是研究:教什麼的問題,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論開發課程,目前比較先進的課程開發思想和理論就是“基於工作過程”;二是考慮專業特性和學生特點,按照能力培養循序漸進的原則序化課程;三是編制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框架計劃,即建立課程標準。

教學模式建設,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目標及教學理論指導下,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手段方法、教學評價等因素進行簡約概括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指導教學實踐的教學行為系統。

學習課程實施方案 篇三

一、課程理念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革命席捲全球,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這對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人才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改革學校現有的課程結構,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方式勢在必行。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高中新課程實施方案中把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必修課。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本課程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採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促進學生主動積極發展的一種新型必修課。我校實施該課程的目標有多重指向:

一是通過研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二是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並以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來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三是通過研究性學習來開拓新的教育資源,完善和豐富校本課程。

1、學生方面

(1)通過轉變學習方式,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和加深理解已經學到的知識,發現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繫,並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

(3)培養與學校生活、職業生活和繼續學習有關的能力:自主意識,團隊工作,資料研究,人際交往和掌握現代教育信息工具等。

(4)瞭解科研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體驗科研的艱辛和快樂。

2、教師方面

(1)通過對學生的指導,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2)通過與其他教師合作,加強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拓展學科知識,改善知識結構,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3)動態地觀察學生,瞭解學生,創造輕鬆的對話環境,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係。

(4)培養科研能力。

3、學校方面

(1)建立全新的課程理念,提升學校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目標。

(2)通過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探索該課程的組織形式、活動內容、管理特點、考核評價、支撐條件等,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學校課程體系。

(3)通過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探索學校培訓教師的'新模式。

(4)成立研究性學習課程領導小組,開拓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

(二)、階段目標和主要內容

高一年級:通過教師的參與,使學生了解科研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體驗科研的艱辛,打好學科基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交際能力、想像力及實踐能力,學會尋找信息源,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

高二年級:通過教師的協助,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從社會、生活、實踐中學會用多種方法思考問題,積極主動去獲取知識,發現不同學科知識的聯繫,具有獨立、合作開展工作的能力以及多渠道獲取、分析、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高三年級:通過教師的指導,以綜合性跨學科研究為主要內容,使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把研究性學習與未來相結合,樹立遠大理想,明確人生目標,嘗試不同學科之間的綜合,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面拓展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養。

三、課程設置

高中三年研究性學習的必修學分為15分,分三年學習,其中高一年級6學分,高二年級6學分,高三年級3學分。整個高中階段,學生要完成5個課題的研究,每個課題3學分,54課時,其中高一年級完成2個課題,高二年級完成2個課題,高三年級完成1個課題,每週安排3個課時。

四、實施原則

高中三年的研究性學習,突出我校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目標,體現我們全新的課程理念,在課程的內容和目標上按照分清層次、由低到高、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來規劃與構建。

本課程旨在構建一種積極、主動、自主的教學活動,學校對課程的實施和完成負有責任。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和實踐的機會,而不是刻意追求大綱以外的新知識。實施過程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但又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研究,它不要求所有學生的研究結果都創新,但卻要求激發和培養所有學生的創新精神。原則上以一學年為一個週期。

1、實踐性。要求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開放性。學習空間是開放的,要求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學習途徑是開放,可以通過檢索計算機網絡、圖書館、報刊電視等媒體,走訪社會有關部門、單位、採訪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等多種途徑學習。學習結論是開放的,鼓勵學生就研究的問題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3、主動性。學生主動選擇課題題目,課題方案的設計、實施、解決以及課題結題報告,都要求學生自己負責完成。給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機會。教師主要起組織、關心、指導和評估作用。

4、過程性。與注重結果的現有教育相比,研究性學習更注重研究過程及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自身體驗與收穫。

5、研究性。本課程的實施過程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但又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研究;強調以發展學生創造力為目標,但並不要求其研究結果一定都要創新。其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基本的研究方法,並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發展自己的研究創造能力。

五、實施步驟

1、確定研究課題

分析學校特色和傳統優勢,結合本地自然條件與人文資源,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提出問題,確定研究主題。

2、課題的實施

(1)準備階段

①動員學生、教師、家長。

②提供相應的知識背景,開設一些學術講座(學校層面)。

③進行科研方法指導(學校層面)。

④組織專門的管理體系。

(2)選題階段

①教師選題:年級組教師以班主任為主,在年級組內分別尋找其他學科教師2—3人,自由組合成為指導教師小組。同指導小組教師共同協商確定一個涉及教師所屬不同學科的研究主題。教師小組對所選主題進行備課,寫好備課筆記。教師小組進行主題展示,註明題號,吸引學生申報選題。

②學生選題:學生根據教師的主題展示,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班主任宣佈分組名單。學生組成小組,推舉組長。

③確定子課題研究方案:學生和指導教師見面,瞭解指導教師對主題的構想説明。學生小組開始查閲資料,訪問有關人士等,確定自己具體的研究子課題(即確定與主題有關的更小的研究領域)。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學生小組的課題,並指導制定“課題研究方案”。教師根據與學生討論的結果,撰寫指導各小組研究的教案。

(3)實施階段

①學生按課題研究方案,自主開展研究活動,並認真規範地填寫相應表格。

②學生定期和指導教師見面。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小組活動記錄,隨時瞭解並評價每個小組以及每個學生的活動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並認真填寫相應的指導意見表和日常考核表。

③每個學生準備一本記錄本,隨時記錄研究情況與各方面的收穫。

(4)課題成果展示

①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收集到的資料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和提煉,確定總結的內容,選擇最合適、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②成果形式不拘,格式要規範,內容要具體,鼓勵創新。教師要教育學生尊重《着作權法》,反對簡單的抄襲或對資料做剪貼。

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小組研究成果一份、其他方面收穫總結一份、收集到的資料索引一份、課題涉及的科學術語詞彙表一份、課題實施過程中所有原始資料一份。

④最後的研究成果內容包括:選題意義、研究經過、論據和結論、效果分析,後附資料索引目錄。

⑤以課題組為單位,在指導老師組織下,各小組將研究結果進行展示交流,同學對各組成果進行評議,提出改進意見。

⑥展示必須用PowerPoint演示,還可藉助其他輔助手段(展板、投影、錄像、實物等)。

⑦每個學生交一份個人總結,600字左右,主要描述個人的參與工作和貢獻。

⑧上述材料使用文字編輯軟件、用16K紙打印,於答辯前兩天交給指導老師。

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題組評議改進並完成研究報告,做答辯前準備。

(5)年級答辯、報告會

①答辯按主題分類,一個主題下的各相關課題在一起答辯。

②答辯時間:每組15分鐘(10分鐘報告,5分鐘提問討論)。

③答辯程序:

小組代表報告本組研究內容、經過及取得的成果。

小組代表作英文摘要報告。

小組成員回答答辯教師組的指導老師和專家的提問。(由哪位同學代表小組發言,由答辯教師組的指導老師、專家臨場指定。一位同學代表小組發言時,其他同學可幫助操作演示設備。)

答辯後由答辯教師組的指導老師和專家進行評議、打分,並填寫答辯記錄表。

(6)學生成績評定

①學生根據評價表自評,並呈交個人工作記錄本。

②學生小組展開互評,評出每個學生的分數等第。班主任老師負責彙總:將開題評審的成績、學生平時成績和答辯成績統一彙總,根據學校規定的不同權重,對每個學生作最後的成績評定。

(7)學年課程實施情況總結

各學生課題組與教師指導小組上交情況總結一份。

學校各部門寫好工作總結一份。

六、課程管理

1、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研究性學習課程領導小組和教師課題指導小組,根據研究性學習的特點,結合我校的師資狀況,各部門及各條線均參與研究性學習,進行統一的佈置和管理。各部門、各條線各司其職,教務處負責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具體管理、實施,制定各種管理措施;政教處負責班級和學生管理;教科室負責科研、課題和相關信息及技術指導;學校總務負責後勤保障和有關服務;教師指導小組工作由學校領導小組和學生課題組考核評價;學生課題小組由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指導小組考核;學校圖書館和電教中心做好信息和資料的支持工作。

2、研究性學習為學校必修課。課程記入教師常規考核,每週兩課時以及一次備課。

七、課程評價

1、對學生

(1)學生態度:主動性、創意、協作、完成任務情況、採納他人意見等。

(2)學生資料研究能力:查閲資料數量和質量,使用新技術,向周圍人請教,對資料的研究和利用等。

(3)學生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的清晰,研究方案的可行,研究手段的選擇,對研究中涉及到的各種現象的解釋,對研究結果的表述和發揮,科學術語的使用,各種軟件的使用等。

(4)書面文字材料:原始資料的保存和整理,研究問題的表述、總結等書面材料的質量等。

(5)答辯:報告的結構,主要觀點的突出,對內容的理解,論據的質量,儀態和表達能力等。

2、對教師

(1)態度:主動性,與其他老師協作,指導的到位與及時,與學生的平等民主關係,事先認真準備等。

(2)指導能力:善於發現學生的問題的困難,善於點撥學生的創造火花和慾望,能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能提供相應的知識背景材料,瞭解校內外教育資源,能指導學生規範地開展科學研究和撰寫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能認真備課撰寫教案等。

(3)繼續學習:主動學習本學科前沿知識,關心相關學科知識內容,會使用各種新技術學習,能開設有關科研方法和本學科前沿知識的講座。

八、保障措施

1、學校將成立研究性課程實施的領導小組、開發小組和研究組,負責課程的研究、開發和教師培訓,確定實施步驟和日程安排,制定評價方式和標準,使課程的實施過程真正成為我校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過程。

2、學校將對現有的圖書、設備進行整理,統一調配,妥善安排教室、實驗室和機房的使用,儘可能在圖書設備上增加經費收入,保證學生有較好的活動空間和條件。

3、學校將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改變作為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抓手”和關鍵,能否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將是評價我校教師合格與否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

4、學校召開高一年級家長會,宣傳課程開設的意義和目的,強調安全問題,取得家長對本課程的理解和支持。

5、學校要求行政、總務各部門都要樹立為教學第一線、為學生服務的觀念,主動為研究性學習提供服務和支持。

課程的實施方案 篇四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黨的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和《課程計劃》的要求,地方課程由省級的教育行政部門或其授權的教育部門依據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需要而自主開發並管理,由地方、學校實施。為進一步推進我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根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結合我校教育改革和發展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地方課程的主要目標

全面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整合課程資源,構建和完善我校地方課程體系和管理、開發機制,提高我校基礎教育質量。

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三、地方課程設置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根據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的要求,將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的實施、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有機結合起來,

2、整合性原則。地方課程的突出特點是區域化、本土化,要與綜合實踐活動、有關專題教育和學校課程進行整合。國小勞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環境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地方課程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國防教育等專題教育的內容主要滲透在相關學科和活動中進行,也可以利用學校課程開設專題講座。

3、獨立性原則。地方課程具有獨立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身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它和國家課程、學校課程共同構成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三者相輔相成,不能用國家課程代替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四、課程開發內容及課時安排

《傳統文化》、《環境教育》課程、《安全教育》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

1—2年級每週1節,3—5年級每週《傳統文化》、《品德與社會》1節,《安全教育》課《環境教育》各1節。。

五、課程設置説明

1、《傳統文化》課程,要求學生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會誦讀或記憶一些傳統的古典詩詞,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環境教育》課程和《安全教育》課程,着重發展學生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使學生了解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一些問題,瞭解校園安全及自我無保護的措施。

3、《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讓學生通過學習,瞭解是基本的良好的品行特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設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在地方課程的實施中,要更多地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始終滲透安全教育。

2、要充分發揮社區、校教研組的作用,鼓勵有關人員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深入生產生活實際,研究問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為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服務。

3、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關係、課程內容與地方資源的關係、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係以及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七、管理評價

1、地方課程的評價形式要多樣化,可以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考試和考查,但要以考查為主。評價要實行等級制。

2、地方課程的評價不僅要評價學生的結果,更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特別是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評價。

課程的實施方案 篇五

一、課程開發的目的和依據。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創建學校特色,走內涵發展之路”是學校新一輪發展的基本思路。我校地處農村地區,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及家庭教育環境不容樂觀,要創出自己的特色更是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但大自然也為我們提供了不少城市國小所沒有的素材:樹葉、莊稼、小河、簇膝而談的人羣、裊裊升起的炊煙,都是我們農村特有的題材。因而我們把《可愛的家鄉》定為校本課程的題目,讓學生用畫筆,用樹葉,用相機把心目中那個美麗、富饒、純真的鄉村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既滿足了校本課程的需要,又解決了學校資源短缺的問題,還彌補了農村國小美育教育的不足。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目標:

依據國家、區教育局指導性文件和學校的育人目標,考慮到學生的興趣發展需要和學校的課程資源,突出本校課程特色,經學校校本課程組織機構集體審議,初步確定我校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是:

1、通過該課程的研究,落實一種民主、開放、溝通、合作的新的校本課程理念,使每個年級、相關教研組和參與教師都有權利進行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在與實施情景的互動中不斷創新、改進、修正、完善校本課程系列內容,促進農村學校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校本課程乃至整個課程體系的發展。

2、結合學校地處農村、教師多出於農村、學生幾乎全為農村的實際,結合農村學校、農村社會文化傳統、辦學理念與特色自下而上地結合學校課程開發實踐,引導教師出謀劃策,提供知識和經驗,發揮個人與集體的智慧、遠見,共同創建新課程改革試驗背景下農村學校九年一貫、中國小一體的校本課程體系和發展遠景,把教師、家長和學生作為開發、實施校本課程的主體,推動農村社會、農村學校、農村文化的建設,使學校真正成為農村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甚至政治文明的新人,積澱學校的文化底藴,蓄積學校的發展潛力,開發特色教育和優質教育,進而實現相關理論形成的目標。

3、站在教學科研的高度,倡行科研興校的理念,在實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注重本地本校以及本校教師和學生等課程資源,減輕學校、學生、家長的負擔,靈活多樣地開發、實施校本課程,做到統一性與靈活性、多樣性與特色性的整合,增強學校的創造性,增強教師對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和結果的主人翁意識,在各個階段的開發和實施中,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培養教師的科研能力,從而為整個課程體系的發展提供經驗,為農村相類學校校本課程的發展乃至整個課程體系的發展提供經驗,促進校與校的交流和共同提高,為農村學校開發、實施校本課程提供實際的借鑑。

4、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和研究,即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和規律的探索,針對校本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素質,使學校所有開發的校本課程得以順利實施和發展,為學校整個課程體系的發展提供經驗和動力,在教師中樹立課程教學創新、整合的思想,為保證課程試驗向縱深發展提供策略,為切實培養一專多能的教師作出探索。

5、開展校本課教研,以研究者的目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在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遇到的問題‘營造教師之間的專業切磋、協調與合作,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的氛圍,並請專家、上級教研部門指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加強校本課程學習知識的系統性和質量。提升校本課程系列課題研究的水平、層次和績效。豐富校本課程系列,構建校本課教學模式,引導教師在實施中對校本課程根據本校和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內容、課程種類的適當調整,以適應教學實際的需要,始終保持校本課程深受學生的歡迎。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一、以學生為本。

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課程開發之前,學校、教師應充分調查學生所需與所求,學生最希望知道的、但又普遍缺乏的知識,往往就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最好素材。只有切合學生需求的課程,才能得到學生足夠的關心和重視,也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這樣,校本課程也成了很好的德育素材,成為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倘若不經調研,學校自行開發“唯師是從”的校本課程,很容易導致脱離學生實際,這樣的課程,不僅不能承擔起教育的功能,還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

二、以實踐為本。

理論性強,實踐性差,是現行中國小課程面臨的普遍問題,這多少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多數學生是在“無趣”中學習的。校本課程,作為國家級課程的有益補充,如果也是這樣一幅模樣,效果可想而知。應該説,校本課程是最容易開出新意的課程,因而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一定要強調實踐性。讓學生有足夠實踐的機會,通過組織學生參觀、調研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校本課程的開發以實踐為本,還體現在,教師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實踐性的課程資源,如校內的圖書館資源,校外的田野,村莊工廠等社會資源。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博物館、工廠、社區去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提升自己。

三、以實際為本。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生層次,註定了校本課程的開發不能一刀切,要符合當地的實際,本校的實際,學生的實際。找準這些實際,就是校本課程的最佳切入點。以我校為例,地處偏遠農村,有着廣闊的田野,漂亮的村莊,漁塘,工廠,通過帶領學生實地調查,尋找美的元素,讓學生更加真切地去感受家鄉、認識家鄉、熱愛家鄉。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尋找了很多的資料,充實了課程的內容,這樣,學生也成了校本課程的開發者。

四、校本課程的內容建設。

結合本校實際,課程門類主要是藝術門類,安排有農村為題材的,繪畫及手抄報設計課,剪紙課,樹葉帖畫課,攝影課四大課型。其中一、二年級以繪畫為主,用畫筆描繪他們心中的家鄉;三至六年級分為手抄報設計,樹葉貼畫,和攝影,讓學生不但能用筆也能自己蒐集素材,去發現美創造美,攝影受到條件限制,要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需要家長共同開創。

五、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第1、2周)

主要任務是啟動校本課程的開發,作好思想、人員、組織、教學的準備工作:

A、制訂方案、健全制度;

B、評估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需求,確定課程開發的重點;

C、教務處發放校本課程申請表和參考選題;

D、教師確定校本課程選題,申請表交教務處;

E、教務處選配校本課程教師;

F、教師挖掘教材資源,選擇或編寫教材。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第三週起——20xx年12月)

A、公佈校本課程開設科目、指導教師及課程説明等,學生自由、自主選擇課程;

B、統計學生選課情況,調整各校本課程科目學習人數;

C、教務處確定校本課程的形式,開課設節:

D、教師制訂學期計劃,上交教務處檢查;

E、按校本課程課時計劃表,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校本課程;

F、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研討教材教學策略,提高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能力;

G、定期檢查、記錄、測試,反饋實驗情況,對出現問題進行調查與診斷;

H、教師按學期對教材內容、教材的使用、學生學習效果進行階段性的總結評價。

3、總結階段(20xx年1月)

A、教師整理好講義和全部實驗材料;

B、教師寫出校本課程分析報告,進行反思性評價;

C、教務處發放學生問卷,對教師進行評價。

六、管理與評價

1、組織管理。組長:何廣貴(校長),副組長:範躍鵬(教導主任)、楊利春(德育主任)、周玉華(教研組長)、武曉豔(教研組長),成員:各班班主任。

2、制度管理。

(一)、校本課程開發管理制度

A、校本課程開發應該按照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途徑和程序進行。

B、在開發前要進行前期調研工作,調查學校師生的課程開發趨向,調查主要採用問卷、採訪等方式進行。

C、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由學校課程管理委員會擬訂校本課程總體開發方案。

D、教師編寫校本課程文本應該向學校課程管理委員會提交新的校本課程門類申報方案,並制定校本課程綱要,再進行課程文本的編寫。

E、成立校本課程評審委員會,對校本課程文本進行審議。討論確定該門類校本課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並及時對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方法進行探究,對課程內容,教學時間和方法等進行調整。

F、校本課程各門類任課教師應該具備與該課程相關的專業素質,在自主推薦與學校統籌安排結合的基礎上產生,分工到人,責任到位。力求課程實施順利進行,確保校本課程的質量與數量。

(二)、校本課程備課管理制度

A、每學期第一週進行學校校本課教學例會,由擔任校本課教學任務的教師制定學期教學計劃,並上交教務處。

B、任課教師必須認真完成編寫活動設計、課堂教學、課後小結等。

(1)、活動設計中要確立活動目標,突出學習方法的指導,制定活動方式,突出學生活動。

(2)、課堂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培養學生探索精神,發展動手動腦及合作能力。

(3)、擔任校本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每月集中進行一次集體備課。

(三)、校本課課堂教學管理制度

A、校教學部門負責學校校本課堂教學管理和評價工作。

B、教學中要積極動用現代教育技術,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有效利用學校課程資源開展教學活動。

C、教師應認真執行課程計劃,嚴格按照課表上課。

D、教師在校本課堂教學中要進行多元化的校本課程評價。

E、成立校本課教研組,確定教研組長,由教研組長組織教師定期開展教研活動。

F、每學期定期開展校本教研組活動,交流討論校本課經驗。

G、如課堂教學需在校外進行,教師必須事先上報學校並負責學生活動中的安全。

H、將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學法交流活動,展示交流彙報學習成果。

(四)、校本課程的評價制度

A、校本課程課堂評價參照河西區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實施。

B、任校本課的教師要認真做好校本課評價工作,對學生參與校本課的學習情況做出適當的並能體現課程特點的評價,結合學生自評、師評一同進行,並定期將評價情況反饋給學生和家長。

C、校本課程實施小組成員每月要對任教校本課的教師活動設計方案,校本課等進行綜合評價,與月常規評比掛鈎。

D、校本課程實施小組定期對評價方案進行研究,探討,結合教學實際、學生實際不斷修定完善評價方案。

E、每學年校本課程管理委員會將組織有關人員對已有校本課程進行積效評估,對校本課程文本進行修訂、完善,使之成為正式教材。

課程建設實施方案 篇六

課程建設是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教學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是搞好專業建設的基礎工作。其宗旨是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為了加強和指導課程建設的組織與管理,特制定本方案。

一、課程建設的組織

(一)院教學工作委員會是課程建設與評價的組織決策機構。院教學工作委員會的課程建設職責是:

1、審議課程建設有關規章制度;

2、審議學校課程建設規劃和發展目標;

3、審議課程建設項目和計劃;

4、審定課程建設年度經費投入方向和重點建設項目;

5、檢查課程建設項目實施和執行情況;

6、組織課程建設項目評估和驗收;

7、評定並推薦課程建設的獎勵項目(包括精品課程、優質課程、合格課程等)。

(二)各系(部)成立相應的組織,負責本單位的課程建設組織與領導工作。系(部)的課程建設職責是:

1、確立課程建設規劃和發展目標;

2、申報課程建設項目和計劃;

3、組織課程建設,進行課程體系改革。

二、課程建設的規劃

(一)對於課程建設,各單位要統籌安排、總體規劃,提出近期和遠期的目標。學校要制定5-10年的課程建設規劃,1-3年的課程建設實施計劃。各系(部)也應制定相應的規劃與計劃。各門必修課程要制定本課程建設的長遠規劃與近期計劃,並按照課程建設指標體系進行建設,使各級的課程建設工作有明確的階段性和長遠目標。

(二)課程建設規劃的內容

1、課程建設的總體目標;

2、課程建設的近期規劃,包括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實驗條件建設規劃、教材建設規劃、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規劃等;

3、為達到目標而制定的切實可行的措施;

4、需要系(部)和學校提供的條件(含經費)。

(三)精品課程、優質課程的課程建設規劃報教務處,合格課程的課程建設規劃報系(部)。教務處根據課程建設規劃,合理、有效地分配教學資源,有計劃、有重點地組織課程建設工作。

三、課程建設的內容

(一)制訂科學的建設規劃;

(二)切實加強教學隊伍建設;

(三)重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四)注重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五)重視教材建設;

(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並重;

(七)教學文件齊備。

四、課程建設的實施

(一)我院課程建設分為合格課程、優質課程和精品課程三級:

1、合格課程:合格課程建設是課程建設的基礎性工作,達到合格課程標準是對課程建設的最基本要求,各專業必修課程必須全部達到合格要求。合格課程由系(部)負責建設。

2、優質課程:優質課程建設的目的是以合格課程建設為基礎,使達到合格課程標準的課程進一步提高建設質量。優質課程由學校和系(部)兩級共同負責,重點建設。

3、精品課程:啟動精品課程建設,是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提升我院課程建設水平,帶動其他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建設要做到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體現先進性、科學性和示範性,精品課程以優質課程為起點。精品課程由學校和系(部)兩級共同負責,重點建設。

(二)課程建設是每位教師的重要職責,必須層層發動,調動全體教師重視並積極投入課程建設工作,對課程的教學文件、師資隊伍、教學條件進行建設,使該項工作在面上逐步展開,並取得較大的成效。所有課程尤其是必修課程,開課前必須按照課程建設基本條件調查表進行評價,不合格的課程要查找原因,限期整改。

(三)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進行課程建設,以點帶面,在抓好面上課程建設工作的同時,應確定部分課程分期分批重點建設。

(四)每門課程均配備課程負責人,負責對該課程的教學組織、課程的建設與管理工作。課程負責人與主講教師的職稱(學歷)必須符合課程建設要求,並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掌握本學科的發展前沿、最新學術成果及與相關學科的交叉和應用,制定本課程的建設與發展的長遠規劃與近期計劃,並能夠組織貫徹落實。其中,優質課程負責人應具備副教授職稱;精品課程負責人應具備教授職稱。

(五)系(部)各教研室負責本單位合格課程的建設、指導和檢查,組織申報院級優質課程和精品課程;院教學工作委員會負責組織開展合格課程的驗收和優質課程、精品課程的評選,對各類課程進行檢查、指導和評估等工作。

(六)院級優質課程和精品課程申報程序

1、院級優質課程和精品課程採用以合格課程為基礎、系(部)先行建設、擇優推薦、學校組織評審、授予榮譽稱號、後補助建設經費的方式進行。

2、申報院級優質課程的課程必須已連續開設2輪以上,主講教師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驗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網絡教學資源庫已基本建成;申報院級精品課程的課程必須已連續開設3輪以上,主講教師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且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驗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均已上網。同時,為評價主講教師個人的授課效果,申報院級優質課程或精品課程,需提供不少於45分鐘的現場教學錄像。

3、院級優質課程和精品課程申報由各系(部)統一向學校提出,每年評審一次,申報截止時間為當年的4月30日。申報受理機構為教務處。

4、評審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資格審查,教學資源評審,教學效果評價(系(部)舉證、審看錄像、現場複審、學生評價等)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請表格、説明材料、上網資源、系(部)舉證、教學錄像、學生評價意見等)20天。公示期內如無異議,由學校授予“滁州學院優質課程”和“滁州學院精品課程”榮譽稱號。

五、課程建設的經費管理

(一)為大力支持並保證課程建設的質量,學校設立課程建設專項經費,專門用於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的建設。前期建設補助在評審結果公佈後撥付,後續建設經費在年度檢查通過後撥付。其中,優質課程建設費為3000元(前期建設補助2000元,後續建設經費1000元);精品課程建設費為10000元(前期建設補助6000元,後續建設經費4000元)。被確定為省級精品課程的,學校按1:1比例給予配套經費。

院教學工作委員會對經費的使用狀況和實際效益進行監督和檢查。經費的使用管理由教務處負責。

(二)本着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節約使用項目經費。課程建設經費可用於與課程建設有關的資料購買、複印、實驗的小樣製作、易損易耗品的購置、試題庫、教具等。其它如儀器設備、教材建設、師資培養等經費,須按專項建設向相關部門另行申報,不在課程建設經費中開支。經費使用應有記錄,提供給院教學工作委員會作為檢查依據之一。

六、課程建設質量的評價

(一)合格課程、優質課程和精品課程原則上每年檢查一次。其中合格課程檢查工作由系(部)教學工作委員會負責,學校組織專家進行抽查;優質課程和精品課程檢查工作由院教學工作委員會委託有關專家進行。檢查不合格的取消其稱號,停撥後續建設經費,但保留其兩年內申請複查的資格,複查合格的恢復其稱號,但不補撥後續建設經費。被取消“滁州學院優質課程(精品課程)”稱號的課程,兩年內不得重新申報優質課程與精品課程。

(二)優質課程和精品課程負責人要在規定時間內填寫、提交《優質課程(精品課程)年度自檢表》,具體時間另行通知。院級優質課程(精品課程)內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於10%。

(三)啟動課程建設三年內,各系(部)課程建設合格率須達到90%以上,各專業必須有1-2門優質課程、1門以上院級精品課程,各系(部)必須有1門以上省級精品課程。

學習課程實施方案 篇七

地理學習猶如西遊記一般,老師為唐僧,習題九九八十一難和妖魔鬼怪,西天取經猶如奔赴大學聯考,志願填報猶如老龜馱僧過河。老師授道解惑,學生信其師悟其道,接受武功祕訣,練就一身魔法,斬妖除魔,西天取經,金榜題名,夢想成真。在取經路上,徒弟們需要不斷學習,積累,練習,請教。

一、端正學習態度

老師解救同學們於水深火熱之中,同學們應抱有感恩與尊重之心對待老師,態度要端正、謙遜(做事高調,做人低調)。學生在課堂上雖多是老師傳道解惑,但那是老師將畢生所學和武功祕訣傾囊相送,同學們應認真聽講,專心求教,詳細記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後作業要認真完成,用心思考,不論是非對錯,至少態度擺正,才能收到更多方法和經驗。

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不是一蹴而就,取得經書、拿到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也不是一步就能登天。需要每天:

1、上課儘量剋制自己,專心聽講,不開小差,不走神等。(可以自己站起來聽課提神)

2、課堂上盡力積極回答問題,努力思考問題,動手練習,緊跟老師節奏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課後勞逸結合(學習為主,玩耍為次;有利於大腦發育),只要誰把時間用得緊湊、用到位、用到實處,誰就能登上夢想之巔三!(付出多少收穫就有多少)

4、課後要首先複習再做作業;要反覆翻看、反覆背記課堂筆記;一定要以教材、基礎為主,多翻看教材(例題重視)。(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一定要多收集錯題、大學聯考經典錯題,並且要寫好錯因、規範解答、解題方法和技巧、解題思路、細節問題等。每週至少翻看一次。(特別重要)

6、只要遇到疑惑、有問題的地方要及時找小夥伴、老師解決,不能拖延和堆積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7、要大膽創新、勇於挑戰,多與小夥伴研究討論,集思廣益,學習他人長處。(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定期(一般一週)對自身反思、總結,記錄下來,以後可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和美好的回憶。(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熟記學習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要你在平日的學習中做到課前預習找出重難疑問;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認真思考問題注意歸納,主動發言收集激勵因子,那麼你學習興趣就會更濃,你一定會更加喜歡文化課程的學習的。首先對基礎知識熟記於心,基礎題要熟能生巧,切忌好高騖遠,自高自大。然後通過老師搭橋牽線將知識與題掛鈎,學生要詳細記錄老師如何牽連的(思路),課後要反覆理解、領悟、動手練習,方能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學生在背記基礎知識時可以自己編口訣記憶、畫圖形記憶等易懂的快速記憶方法。對考試題型一定要熟記解題思路、方法,切忌不要東撈西抓,盲目慌亂做題喲!(這就需要自己平時做好歸納總結羅)。

同學們只要從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學會堅持,吃得苦中苦,那你將逐漸靠近如來佛去得真經(金榜題名)。

2017學年國小學校課程實施方案 篇八

        一、為了落實國家三級課程管理的規定,提高學校課程的整體質量,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地發展,提升教師課程管理意識,開創學校辦學特色。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山東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實施綱要》的精神,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特制訂本方案。

二、課程設置的原則

堅持按照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實際科學安排課程;堅持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新課程體系的教育功能;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宗旨,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

根據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將其教育內容全部納入,有利於學生和諧、全面發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及認知規律,把課內外、學校與社會聯繫起來,把間接的書本知識學習和直接經驗體驗結合起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

學校課程以靈活性、適應地方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落實國家課程方針並開設校本課程,適應學校辦學方向,開設的活動課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習成為富有個性的過程。新課程不僅為學生共同發展奠定基礎,也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三、課程實施

(一)國家課程

1、除綜合實踐活動課外,品德與生活(社會)、科學、語文、數學、英語、體育、音樂、美術開全課程,開足課時。學年課時總數和周課時數控制在國家所規定的範圍內。每學年上課時間35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安排傳統活動、運動會等。複習考試時間2周,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共13周。

2、晨會、班隊活動等每週至少安排一課時,主要進行常規教育,開展少先隊中隊活動,並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由班主任教師自行安排。

3、因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各門課程已經普遍增加了實踐活動,所以綜合實踐活動同地方和學校課程統籌安排。

4、一至六年級的體育課,均應貫徹“健康第一”的原則,並在六年級進行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

5、學校開設英語課,起始年級為三年級。

6、各門課程均應相應結合本學科特點,有機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環境、健康、國防、安全等教育也應滲透在相應課程中進行。

(二)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

1、根據國家與省規定,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課時與國家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型學習、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和勞動技術教育)課時統籌安排與綜合使用原則。

2、地方課程從《山東省地方課程選用指南》中選取《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傳統文化》作為地方課程,從一至六年級全部開設。

3、因學校現狀不能開設信息技術課,根據傳統教育方針,在三、五年級開設珠算課。珠算課的開設不但能成為數學課的第二課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心智得到良好的開發。

4、結合教委印製的鄉土教材《我愛冬棗,我愛下窪》,在四年級開展民間傳統文化的學習,包括戲曲、手工等。

5、國學大師郭沫若曾就寫字要求提出:培養中國小生寫好字,不一定要求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乾淨,容易認,這樣對養成習慣有好處,能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於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行專斷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但要養成書法家,那是另有一套專門的練習步驟的,不能作為對於中國小生的普遍要求,因此在各年級開設寫字課的基礎上,三、五年級加設毛筆書法課。

四、制度保障

(一)目標管理及任課情況安排原則

1、為促進國家課程方案的實施,落實課程管理,音體美設專職教師同時要求音樂教師每兩週教會學生一首歌,並能做到站隊唱歌放學,每學年至少舉行四次大型文藝活動。體育每週須有班級比賽活動,每學期不少於四次由全體師生參加的體育比賽活動。美術每週舉辦一次學生書畫展覽。音樂、體育教師可根據情況上合堂。

2、任課教師考試科目備課每週不超過10課時,上課不超過15課時。所上科目備課共計不超過16課時。

3、為保證地方與學校課程及國家課程非考試科目的實施,儘量跨年級交叉安排教師任課。

4、為加強低年級數學教學及學生管理使學生儘早養成良好習慣,由四、二年級專任數學教師同時分任一年級兩班班主任,並分任數學課。

5、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薄弱課程實施領導小組並由校長兼任三、五年級的珠算課、書法課。

6、每天下午上課前20分鐘為各年級寫字時間。

(二)、校本教研

為加強各學科課程目標的實施,安排任課教師語文每週一、三,數學每週二、四,其他學科週五開展學習教研、聽評課活動,並由教研組長寫出活動記錄。

(三)、目標管理

1、所有科目均須備課並體現書面教案再上課,可參考其他教師已有的教案,但必須體現其使用性。

2、備課時數以一學期應有課時計算,各種作業佈置合計不少於上課時數。但語文、數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非考試科目不留書面作業,品德與社會、科學、英語、不留課下書面作業。

3、以上措施通過教師評估考核實施。

五、課程計劃實施

1、學校總課時數共計270課時,任課教師人均15課時。

2、附:鳳凰國小教師任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