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打擊樂楊柳青説課稿(共2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83K

第1篇:打擊樂楊柳青説課稿

打擊樂楊柳青説課稿(共2篇)

打擊樂楊柳青説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打擊樂楊柳青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緊扣特點説教材

《楊柳青》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音版第八冊第三單元家鄉美中的一首江蘇民歌。歌曲通過對黨的讚頌,抒發了美好生活所帶來的喜悦之情和對家鄉的熱愛。歌曲的曲調為五聲宮調式,全曲歡快活潑、熱情風趣,襯詞在歌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擴充樂句的重要手段。

二,結合實際説學情

“課標”中,課程設計思路的第四項是:義務教育階段,是兒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發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樂教育、增進音樂素養、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了使音樂課程與學生心理髮展水平和音樂認知特點相適應,本課程將義務教育階段的9學年分成了3個學段,即國小低年級(1-2學年),國小中、高年級(3-6學年)和國中各年級(7-9學年)。在剖析不同學段學生生理、心理髮展差異和音樂學習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在課程總目標統領下,明確各學段目標,以此作為不同學段、不同教學領域內容標準設計的基本依據。三個學段不同層次的內容標準呈現前後銜接、逐段遞進、完整有序的內在聯繫。

根據什麼來決定梯度遞進?如何來實現梯度遞進呢?

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國小生,面臨着生理、心理的發展,在接受音樂教育方面具有的不同特點,是決定梯度遞進的原因。

國小生認知活動由不隨意性、不自覺性向隨意性、自覺性發展,認識水平從以具體形象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過渡,情感意志不斷髮展,個性不斷增強,道德意識從注意行為效果逐漸發展到注意行為動機。7-9歲的兒童對音樂的審美態度處在“寫實階段”,純真、快樂的天性自發地產生了以“像不像”和“擬人化”為特徵的音樂審美態度。學生在低年級時期,通過“遊戲”對音樂的體驗有了顯著的增長,對節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長,對節奏和旋律可以通過身體動作做出反應。到了中年級是發展音樂感知能力的最佳時期,運動覺、聽覺顯著增強,節奏、旋律的表現力更加更富,音樂理解力增強,對和聲開始表現出與成人相同的`好惡。由於這是一首江蘇民歌,要給新疆的孩子來學習,學生會面臨如下問題:

1、對於地處西北新疆的孩子來説,江南民歌的歌曲風格較為生疏,四年級孩子完成這首歌的音準、節奏以及情緒並不難,但是要想把這首歌曲唱的更有江蘇地方韻味卻是最重要的。

2、當今流行歌對少年兒童的衝擊與影響,使得民歌與學生的距離更加遙遠,如何找到興趣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值得思考

三,力求創新説理念

從江蘇方言以及江蘇民歌的演唱風格上入手,結合新一輪課程標準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基本理念,以“趣”和“味”兩個字入手,在“襯詞生趣,引入新課“的環節中引導學生體會歌曲的”趣“,在”方言演唱,提升韻味”---“實踐參與,表現韻味”的環節中唱出歌曲的江蘇“味”。最後通過聽辨不同地區民歌,達到檢驗反饋的目的。

四,圍繞課標説目標

課程標準倡導學生的音樂學習要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和“知識與技能”三個方面的規定性統一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關注,過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視哪一方面都會使教學產生偏頗。在當前的音樂教學中,常常無視教學目標的實現,或將三維目標脱節,一味地突出或誇大某一方面,從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緊密圍繞目標來展開音樂教學活動,所以教學形式的選擇應該服從於教學目標,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實施也應該服從於教學目標,要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目的性。這説明在課堂上如何能夠達到既定目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包含兩層意思:一層就是教學目標設定本身有三維目標;第二層意思是説三維目標和教學目標的關係,所有的手段、方法或者教學形式,都應該緊緊地圍繞着目標的實現。另外,教學目標不是空洞的,而是具體的,教師要教什麼,要達到什麼效果,必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了教學目標以後才能產生教學計劃、教學設計、教學流程。有的老師往往不考慮教學內容,先看教參,然後按照教參裏的目標去安排課程,這就本末倒置了。目標的設定應該從音樂內容入手,通過音樂內容設定的目標,還要顧及前後的經驗積累和知識交替的延續,承上啟下,避免了能力的中斷。從音樂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在設定目標時不從音樂內容出發,就會使制定的目標和教學過程不相符,容易脱節。教學中所有的一切豐富的、有趣的活動形式都是為音樂內容服務的,有些看似很熱鬧,顧及了學生的興趣,但是它沒有起到目標設定的音樂內容所要感受體驗表現的作用。

1,過程與方法:

能加入江蘇方言,運用甜美的音色演唱歌曲。

2,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對比演唱,肢體模仿等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江蘇民歌的風格特點,激發學生對我國民歌藝術的熱愛。

3,知識與技能:

瞭解襯詞在民歌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運用多種形式體會江蘇民歌的地方韻味。

教學難點:唱準歌曲的一字多音處

五,以讀為本説教法

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聆聽、演唱、演奏、編創以及綜合性藝術表演等實踐活動,多聽音樂,多唱歌,多演奏樂器,多接觸樂譜,不斷積累音樂實踐經驗,並有效利用音樂教科書、音響音像資料及網絡資源等,培養學生樂於思考、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

學生的演唱、欣賞、演奏、綜合等活動,都需要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去感受、去體驗,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教學有效的組織者,起主導作用,對活動的內容隨時進行適度的調控。音樂實踐活動要注意的一點是,不僅要學生主動參與,教師也應該積極融入到學生當中,這樣才能從中獲得教學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教學相長,對今後的教學計劃和安排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本節課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通過聲勢節奏、對比範唱、方言教唱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學會方言,體會韻味;身臨其境,感受韻味;實踐參與,表現韻味。

六,自主自學説學法

學生的演唱、欣賞、演奏、綜合等活動,都需要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去感受、去體驗,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教學有效的組織者,起主導作用,對活動的內容隨時進行適度的調控。音樂實踐活動要注意的一點是,不僅要學生主動參與,教師也應該積極融入到學生當中,這樣才能從中獲得教學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教學相長,對今後的教學計劃和安排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生在生理、心理方面處於發育期,他們更渴望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索和體驗,本節課我根據這些特點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通過聆聽、模唱、自主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參與中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一步一步讓學生感受到江蘇民歌的演唱風格和地方韻味。

七,激情激趣説流程

教學過程;

一,聲勢節奏,初步感知

1,老師帶學生隨音樂運用三種固定節奏型伴奏

2,學生憑記憶三種固定節奏型

3,學生分組隨音樂做多聲部節奏為歌曲伴奏

二,襯詞生趣,引入新課

1,揭示課題,老師範唱,學生感知歌曲有特點的地方

剛才,我們一起運用了幾組固定節奏型來伴奏的音樂是一首江蘇民歌《楊柳青》,這首民歌是江蘇地區廣為流傳的民間小調,歌曲中的歌詞很有特點,下面老師演唱一遍,請同學們聽聽歌曲中那些歌詞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學習襯詞“啊NIA”

“青啊NIA,崩啊NIA,鬆啊NIA”

剛才我們聽到的這些有特點並在歌曲中反覆出現的詞,在我們的民歌當中叫襯詞,它在歌曲中雖然沒有實際意義,但對突出歌曲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對渲染歌曲氣氛,活躍歌者情緒,烘托歌聲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一下。

3,學生自由選擇強弱對比與老師接龍讀襯詞部分

4,和老師一起加上拍腿拍手動作讀一讀。襯詞處拍腿,其餘拍手。

5,師生唱譜,互動找到歌曲旋律的趣味性

學習識譜要與演唱、演奏、創造、欣賞等活動密切結合,要以音樂為載體,在學生感性積累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標準》要求學生運用熟悉的歌曲或樂曲識讀樂譜,也可以藉助樂器演奏來學習。這即是説,學生學會讀譜主要是通過音樂實踐活動,而不是通過專門的讀譜練習。通過以生動的音樂為載體,在學生感性積累和認知音樂的基礎上進行識譜教學,要比單純進行專門的“讀譜訓練”、“視唱練習”,其效果要好得多。在欣賞樂曲、教唱歌曲、演奏樂器和創造等活動中,結合着這些音樂實踐活動進行識譜教學,就意味着在進行教唱歌曲等活動時“順帶着”學習識譜,而不是借教唱歌曲以達到學習識譜的目的。

四,方言演唱提升韻味

師:陸老師要用我的歌聲來獎勵一下你們!我要再演唱一個新版的《楊柳青》,想聽嗎?掌聲在哪裏?

1,老師運用方言對比演唱一遍。學生聽辨這次演唱和第一次不同在哪裏。

學生彙報:老師唱的發音不一樣,老師沒用普通話......

老師:對,老師在第二遍演唱時,最主要的就是加入了江蘇方言來演唱了這首歌。這樣就使這首歌曲的江蘇味更加濃厚了,讓我們一起再來感受一下江蘇的方言特點。

2,出示課件,分別學習重點詞語的發音。

禪模具SEI

早晨下田露水

嘀嘀馬毅

點點麥苗葉子

沙區顧

石子哥哥

4,聽老師完整用方言讀歌詞。

5,師生接龍讀歌詞(提示:和老師保持一樣的聲音)。

6,老師用“尼亞”高位置伴唱,學生高位置完整讀歌詞。

7,加動作讀歌詞

8,老師彈琴唱譜,學生分句用方言唱詞學唱第一段。

9,全班一起跟伴奏慢唱一遍,老師糾正不準的樂句。

10,男女生比賽唱一遍。

11,學生互評。

12,全體學生完整的演唱一遍。

五,實踐參與,表現韻味

1,學生觀看江蘇美景圖片,並配上背景音樂“無錫景”。

江蘇這個地美水美的人間天堂造就了江蘇人細膩、柔美的性格。因此她們的歌聲總是不乏柔情甜美的特點。

哪位同學能用動作來表現一下這種細膩,柔美?

2,學生隨老師一起表現肢體之美----柔

3,引導學生表現聲音之美----甜

A,師對比範唱,學生觀察老師嘴角的變化

B,學生提起笑肌用甜美的聲音演唱歌曲。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一遍(肢體或歌聲)。

六,檢測反饋,小結昇華

1,請學生聆聽幾首不同地區的民歌,找出其中哪幾首是江蘇民歌。

師:今天,我們用方言學會了江蘇民歌《楊柳青》並且感受了江蘇民歌細膩、甜美的演唱風格,下面,老師來考考大家,請同學們聽幾首不同地區的民歌,聽聽哪一首是江蘇民歌。

第一首:新疆民歌“牡丹汗”

第二首:山東民歌“包楞調”

第三首:江蘇民歌“採茶舞曲”

小結:

同學們,咱們中國的民歌博大精深,但是也有一些好聽的民歌由於長期沒有人傳唱,很快就要消失在咱們自己的國土上了,真心希望同學們能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多去關注咱們國家的民歌藝術,讓她在世界舞台上永遠綻放出華麗的光彩!

第2篇:打擊樂楊柳青説課稿

猜這篇打擊樂楊柳青説課稿範文對你應該有所幫助。

《楊柳青》説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上午好,我是x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

《楊柳青》是。。。。 音樂課標中的基本理念指出:要弘揚民族音樂,通過學習民族音樂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我們本課要學習的《楊柳青》是一首南方民歌的作品,雖然學生們從一年級開始就接觸民歌,但僅停留在音樂體裁的瞭解上,關於民歌的風格沒有深入的學習,尤其是由於地域差異,對於北方的孩子來講,要想體會南方民歌的風格存在着一定的難度。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學情,我確定了本節課的目標如下:

1、用輕快和富於彈性的聲音唱好襯詞,藝術性地表演唱江蘇民歌《楊柳青》;

2、讓學生在“聽、説、唱、言”等音樂實踐活動中,充分體驗品味江蘇民歌的風格特點。

3、從演唱《楊柳青》這首民歌中,感受江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讚美,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

愛。

説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用輕快活潑的聲音演唱這首江蘇民歌。

難點:唱好襯詞,體會江蘇民歌的特點。

説教法:

課堂上我以學生髮展為本,關注每一位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狀態,在“聽説唱言”等音樂實踐活動中尋找學生的興趣點,發揮音樂潛能,讓學生成為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創造者。在教學中我運用了幾下幾種教法:

1、視聽結合法:在聆聽導入、體驗方言和拓展延伸品味民歌的兩個環節中,我分別播放了

唯美動聽的江蘇民歌《太湖美》《茉莉花》的flash動畫和活潑風趣的江蘇民歌《楊柳青》的教學課件。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輔助手段,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聲韻的表象,同時,增強直觀性,比較全面清新的瞭解歌詞內容。

2、對比感受法:對比感受法能給人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在體驗方言的環節中,

我引導學生用強弱對比、快慢結合的方法分別讀各種的襯詞,在對比感受中瞭解襯詞的作用。明晰這首《楊柳青》正因為有這些襯詞,所以更顯得活潑風趣。

3、體驗性學習法:音樂教學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

獲得愉悦的感受與體驗,啟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象,並保護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我在聆聽導入、體驗方言和歌曲學唱藝術表演的兩個環節中,請學生充分聆聽後談自己的感受、談自己的新發現。完整學唱後,創造性地用肢體語言參與表演,使學生在“聽説唱言”等音樂實踐活動中,充分體驗品味江蘇民歌的風格,激發對家鄉的熱愛。

説學法:

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進行學法指導和滲透,創設音樂情景,激發學習興趣,用“聽説唱言”等多種形式體驗音樂,交流互動、昇華情感,達到從音樂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審美。具體學法如下:

1、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學生在聆聽導入、體驗方言和歌曲學唱藝術表演兩個環節中主動

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去發現襯詞的魅力,去體會它的趣味性,去尋找難唱樂句,達到高效地學唱。

2、交流互動、快樂習得:學生在視唱曲譜的環節中,通過交流互動總結出旋律的主音,了

解中國特有的民族五聲調式,習得到江蘇民歌的曲調特點。

3、創造表演、充分體驗:啟發學生創編舞蹈動作,參與歌曲表演。用人聲、肢體語言模擬

彈撥琴絃的聲音和動作,為最後一小節加入支聲部來增添藝術效果,使學生隨着身體的律動和支聲部的演唱,充分體驗江蘇民歌《楊柳青》歡快活潑、熱情風趣的特點。

説教學過程:

第一個過程“聆聽導入、體驗方言”開課,

我先請學生聽一首江蘇民歌《太湖美》,在觀看唯美動聽的flash動畫中,感受江蘇民歌細膩柔美,搖曳多姿的特點。接下來導入到江蘇民歌《楊柳青》的學唱中,初聽歌曲後,讓學生在談自己感受的同時,瞭解這首《楊柳青》是用江蘇方言來演唱的,是江蘇揚州地區廣為流傳的民間小調。讓學生在清新活潑的教學課件中,直觀而清晰的再現歌詞內容。復聽歌曲後,引導學生用強弱對比、快慢結合的方法分別讀歌中的襯詞,幫助學生去發現、體驗、瞭解襯詞在歌曲中的作用,在品讀歌詞中體驗江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讚美和對家鄉的熱愛。

第二個過程“歌曲學唱、藝術表演”

接下來我在“歌曲學唱、藝術表演”的環節中,又設計了“視唱識譜、填唱歌詞、藝術處理、創造表演”四個小環節。在“視唱曲譜”的環節中,學生在視唱旋律後,找一找曲調中有哪幾個音組成,在主動探究中發現曲調規律是由do、re、mi、sol、la組成,瞭解中國特有的民族五聲調式,明瞭江蘇民歌大多數以五聲調式的形式出現的。在“填唱歌詞、藝術處理”的兩個環節中,我採用由慢到快的速度填唱歌詞,以降低學唱的難度,並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的啟發與指導,更好的以學並教。在藝術處理時,指導學生用美麗的連音和精靈的短音來藝術性的演唱這首歌。在“創造表演”的環節中,我先啟發學生創編幾個舞蹈動作,來表演歌曲的前兩個樂句,展開豐富的想象。接下來,請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用人聲,肢體語言,模擬彈撥琴絃的聲音和動作,來創編歌曲的三四樂句。並對最後一小節加入支聲部來增添藝術效果。師生在相互碰撞中,激發了一個個創造的火花。學生伴隨着身體的律動和支聲部的演唱,充分體驗江蘇民歌《楊柳青》歡快活潑、熱情風趣的特點。通過以上的教學環節,可以有效的解決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在“聽説唱言”等音樂實踐活動中,學會用輕快活潑聲音,藝術性地表演這首江蘇民歌《楊柳青》。

第三個教學過程“拓展延伸,品味民歌”。最後通過回顧學生知道的江蘇民歌,欣賞江蘇民歌《茉莉花》的等環節進行拓展延伸。我先請學生回顧“你還知道哪些江蘇民歌嗎?”學生回憶起一年級時學過的《牧童》,還有少數學生較為熟悉的《茉莉花》。接着,我又帶領學生進一步瞭解《茉莉花》。這首歌不僅成為江蘇的名片,也成為了中國的名片。江蘇的省會南京就以《茉莉花》作為本市的市歌,並通過欣賞配有江蘇南京著名景點的教學課件《茉莉花》,來激發對江蘇民歌的喜愛,和對家鄉的熱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的民族音樂就像茉莉花一樣,會越開越美。我相信通過歌曲《楊柳青》的學唱,學生們在充分體驗品味江蘇民歌風格特點的同時,會感受江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讚美,也會激發對家鄉的熱愛。篇2:楊柳青説課稿

《楊柳青》説課稿

一、緊扣特點 説教材

《楊柳青》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音版第八冊第三單元家鄉美中的一首江蘇民歌。歌曲通過對黨的讚頌,抒發了美好生活所帶來的喜悦之情和對家鄉的熱愛。歌曲的曲調為五聲宮調式,全曲歡快活潑、熱情風趣,襯詞在歌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擴充樂句的重要手段。

二、結合實際 説學情

“課標”中,課程設計思路的第四項是:義務教育階段,是兒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發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樂教育、增進音樂素養、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了使音樂課程與學生心理髮展水平和音樂認知特點相適應,本課程將義務教育階段的9學年分成了3個學段,即國小低年級(1-2學年),國小中、高年級(3-6學年)和國中各年級(7-9學年)。在剖析不同學段學生生理、心理髮展差異和音樂學習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在課程總目標統領下,明確各學段目標,以此作為不同學段、不同教學領域內容標準設計的基本依據。三個學段不同層次的內容標準呈現前後銜接、逐段遞進、完整有序的內在聯繫。

根據什麼來決定梯度遞進?如何來實現梯度遞進呢? 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國小生,面臨着生理、心理的發展,在接受音樂教育方面具有的不同特點,是決定梯度遞進的原

因。

國小生認知活動由不隨意性、不自覺性向隨意性、自覺性發展,認識水平從以具體形象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過渡,情感意志不斷髮展,個性不斷增強,道德意識從注意行為效果逐漸發展到注意行為動機。7-9歲的兒童對音樂的審美態度處在“寫實階段”,純真、快樂的天性自發地產生了以“像不像”和“擬人化”為特徵的音樂審美態度。學生在低年級時期,通過“遊戲”對音樂的體驗有了顯著的增長,對節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長,對節奏和旋律可以通過身體動作做出反應。到了中年級是發展音樂感知能力的最佳時期,運動覺、聽覺顯著增強,節奏、旋律的表現力更加更富,音樂理解力增強,對和聲開始表現出與成人相同的好惡。由於這是一首江蘇民歌,要給新疆的孩子來學習,學生會面臨如下問題:

1、對於地處西北新疆的孩子來説,江南民歌的歌曲風格較為生疏,四年級孩子完成這首歌的音準、節奏以及情緒並不難,但是要想把這首歌曲唱的更有江蘇地方韻味卻是最重要的。

2、當今流行歌對少年兒童的衝擊與影響,使得民歌與學生的距離更加遙遠,如何找到興趣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值得思考

三、力求創新 説理念

從江蘇方言以及江蘇民歌的演唱風格上入手,結合新一輪課

程標準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基本理念,以“趣”和“味”兩個字入手,在“襯詞生趣 引入新課”的環節中引導學生體會歌曲的“趣”,在“方言演唱 提升韻味”---“實踐參與,表現韻味”的環節中唱出歌曲的江蘇“味”。最後通過聽辨不同地區民歌,達到檢驗反饋的目的。

四、圍繞課標 説目標

課程標準倡導學生的音樂學習要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和“知識與技能”三個方面的規定性統一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關注,過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視哪一方面都會使教學產生偏頗。在當前的音樂教學中,常常無視教學目標的實現,或將三維目標脱節,一味地突出或誇大某一方面,從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緊密圍繞目標來展開音樂教學活動,所以教學形式的選擇應該服從於教學目標,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實施也應該服從於教學目標,要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目的性。這説明在課堂上如何能夠達到既定目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包含兩層意思:一層就是教學目標設定本身有三維目標;第二層意思是説三維目標和教學目標的關係,

所有的手段、方法或者教學形式,都應該緊緊地圍繞着目標的實現。另外,教學目標不是空洞的,而是具體的,教師要教什麼,要達到什麼效果,必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了教學目標以後才能產生教學計劃、教學設計、教學流程。有的老師往往不考慮教學內容,先看教參,然後按照教參裏的目標去安排課程,這就本末倒置了。目標的設定應該從音樂內容入手,通過音樂內容設定的目標,還要顧及前後的經驗積累和知識交替的延續,承上啟下,避免了能力的中斷。從音樂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在設定目標時不從音樂內容出發,就會使制定的目標和教學過程不相符,容易脱節。教學中所有的一切豐富的、有趣的活動形式都是為音樂內容服務的,有些看似很熱鬧,顧及了學生的興趣,但是它沒有起到目標設定的音樂內容所要感受體驗表現的作用。

1、過程與方法: 能加入江蘇方言,運用甜美的音色演唱歌曲。

2、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對比演唱,肢體模仿等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江蘇民歌的風格特點,激發學生對我國民歌藝術的熱愛。

3、知識與技能: 瞭解襯詞在民歌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運用多種形式體會江蘇民歌的地方韻味。 教學難點:唱準歌曲的一字多音處

五、以讀為本 説教法

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聆聽、演唱、演奏、編創以及綜合性藝術表演等實踐活動,多聽音樂,多唱歌,多演奏樂器,多接觸樂譜,不斷積累音樂實踐經驗,並有效利用音樂教科書、音響音像資料及網絡資源等,培養學生樂於思考、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

學生的演唱、欣賞、演奏、綜合等活動,都需要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去感受、去體驗,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教學有效的組織者,起主導作用,對活動的內容隨時進行適度的調控。音樂實踐活動要注意的一點是,不僅要學生主動參與,教師也應該積極融入到學生當中,這樣才能從中獲得教學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教學相長,對今後的教學計劃和安排都有非常大的幫助。篇3:《趕圩歸來啊哩哩》説課稿

音樂説課稿

《趕圩歸來啊哩哩》

滕州市南沙河鎮中心國小

王靜

前言

今天我説的課題是“人音版第九冊第二單元《農家樂》”中的一首彝族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介紹: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1、地位與作用

人音版四年級第八冊教材中出現了多首中國各地的民歌,有新疆塔塔爾族民歌《跳吧,跳吧》,江蘇民歌《楊柳青》,蒙古族民歌《楊柳青》等。五年級第十冊教材中有藏族民歌《巴塘連北京》,四川民歌《盼紅軍》,河南民歌《編花籃》等。本冊的《趕圩歸來啊哩哩》是一首彝族民歌。通過本首歌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祖國民歌的喜愛,為以後進一步瞭解民歌的演唱特點和創作特點做好鋪墊。

本單元主旨是:用中外四首作品表現同一題材的音樂作品。單元收錄了——唱:中《趕圩歸來啊哩哩》,外《蘋果豐收》;聽:中《豐收鑼鼓》,外《快樂的農夫》。通過對農家樂這一主題的一系列的中外藝術作品,讓學生從音樂中體驗農業豐收帶來的農家樂。

2、歌曲分析

《趕圩歸來啊哩哩》是一首具有濃郁的西南地區民族風格的歌曲。4/4拍,羽調式。曲調採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調為素材,旋律流暢、明快、活潑,歌曲生動地描繪了彝族農家姑娘趕集歸來的路上,嘻嘻笑笑、愉快歌唱的歡樂場面。歌曲以“x x x x、x x x、x x x ”節奏貫穿全曲,襯詞“啊哩哩”不僅增強了歌曲的民族風格特點,而且使歌曲的情緒表達更為熱烈。第一樂段的曲調中六度、.五度、四度的大跳和附點八分節奏、上波音、上滑音的運用,使音樂富有動感和舞蹈性。第二樂段兩個樂句在旋律上採用了變化重複的手法。音調均在高音區進行,在情緒表現上更加歡快、熱烈。句末的一小節在八度上移大跳後,全曲結束在主音上,把人們盡情歡唱美滿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推向高潮。

(二)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的説明

1、通過聆聽、對比、表現、演奏等方式學習歌曲、表現歌曲。

2、結合實例波音、上滑音的作用。

二、設計理念:

根據(2011版)3—6年級學段新課標要求

1、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樂於參與演奏及其他音樂表現活

動。

2、應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感受,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增進學生的音樂素養,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3、教師應瞭解教材前後的聯繫,根據學生原有知識、能力儲備進行教學,通過學會並唱好歌曲來提高學生的各種音樂能力。

4、將打擊樂器教學引入音樂課堂,做到在音樂聽覺感知的基礎上增強集體意識和合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學習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第一段,能用活潑、親切、富有彈性的聲音和歡快、喜悦的情緒演唱歌曲。

2、感受彝族音樂風格,學習簡單彝族舞步,體驗彝族風俗人情,激發學生對民歌的熱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導入 講授法、演示法 。瞭解彝族風俗人情,知道“趕圩”意思。

2、學唱歌曲 聽唱法、視唱法、對比法。唱會歌曲,唱好歌曲。

3、自編歌曲 示範法、展示法 。初步編創歌詞。

4、學跳彝族舞 示範法、情境法。學會彝族舞蹈的基本舞步。

四、教學重點

1、用歌聲表達歌曲歡快、喜悦的情緒。

2、感受彝族音樂風格,體驗彝族風俗人情。

五、教學難點

1、唱準十六分節奏,體驗音樂的動感和舞蹈性。

2、唱準歌曲中的“啊哩哩”。

六、教學流程示意

教學流程分為:導入新課、學唱歌曲、創編歌詞、樂器伴奏、學習彝族舞蹈 五個環節。

七、教法與學法

教法: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講,每位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性較大,學習的內容又是平時同學們接觸較少的民歌方面知識,因此,教師要注重每位學生的接受能力,儘量地

將各個知識點講解淺顯、易懂些,在此基礎上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我將採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教學:多媒體演示法、談話示範法、視聽結合法、演奏示範法。

學法: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堅持以學生主動練習,教學中引導孩子們把無目的的“動”變成音樂中有規律的“動”,使他們在愛學、樂意學的基礎上獲得知識。

八、教學主要環節及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歌曲《愛我中華》,同學們會唱的可以跟着唱,也可以隨着歌曲做動作。 2.我們國家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風俗。每個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獨特的魅力。

【設計意圖】讓學生聽唱歌曲《愛我中華》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入本課教學。

二、初聽範唱: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民族風格濃郁的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出示課題) 這首歌究竟是哪個民族的呢?

唉?你知道趕圩是什麼意思?趕圩就是我們這兒説的趕集。

2、簡介彝族 (播放課件)

3、欣賞完彝族的風情圖片,誰想談談你的感受?

師小結:彝族人民熱情、奔放,能歌善舞。歌舞是他們表達高興心情的一個主要方式。你聽,就連趕圩歸來,他們也是一路歡歌笑語。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彝族風俗民情,初步感受彝族音樂的特點。

三、學唱歌曲:

1、播放《趕圩歸來啊哩哩》前兩段

師:你們説,這首歌曲的節奏怎麼樣呀?(提問幾個學生)

對,非常歡快、活潑,富有動感。

2、播放《趕圩歸來啊哩哩》後兩段

師提問:你從歌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什麼?

對,“啊哩哩”貫穿在整首歌曲當中。那你知道 “啊哩哩”是什麼意思嗎? “啊哩哩”是彝族歌曲中常用的襯詞,就像我們唱歌是常用的“啦┅ ┅” 表示很高興的心情。

3、下面讓我們再來欣賞歌曲,只要遇到“啊哩哩”,我們就用我們的小手為它加上“xx x”的節奏,好嗎?(播放歌曲)

哎呀,第一次和彝家姑娘合作,就配合得這麼默契,你們可真了不起。

4、來,大家休息休息。我們再來欣賞一遍,你聽聽歌曲 根據情緒的變化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生:兩個部分。 師:這兩部分在音高上有什麼不同呢?(生: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的音調更高一些。) 師:第二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音調高,節奏更歡快、情緒更熱烈,彝家姑娘用高亢、明亮的聲音抒發了彝族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讚美之情。

【設計意圖】讓學生有目的的聽音樂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印象,不知不覺學會這首歌。 學習第一部分

8、隨老師的琴聲將第一部分輕聲地唱一唱。

9、(生唱完)師糾正第一部分有幾個“阿哩哩”?第一個高,並且最後一拍聲音一下子挑了上去,正是這個上滑音的運用把彝族歌曲的味道體現的淋漓盡致。大家能不能模仿老師來唱一唱?第二個低,第三個帶拐彎,第四個降下去。(邊説邊板書) (老師用邊彈琴邊用手勢的高低變化指導學生唱:日落西山啊哩哩,散了圩了啊哩哩??) 【設計意圖】“阿哩哩”的音準是本課的重點,師多種形式的指導,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10.解決波音:

11、師:下面,同學們隨老師的伴奏在心裏默唱第一部分。 (師彈奏第一部分旋律)

12、師:你感覺這首歌用什麼樣的情緒和節奏來演唱比較合適呢?

生:輕快、跳躍、活潑地、有彈性地?? 師:説的真好,那---就請你們帶着這些情緒有表情地來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吧!(師彈奏第一部分旋律) 學習第二部分

13、師:啊,聽了同學們的歌聲,老師都陶醉了。 下面,我們再來仔細聆聽歌曲的第二部分。(播放第二部分)

師:這兩個樂句的歌詞完全一樣,你聽聽旋律上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回答的非常準確。隨老師的琴聲將這兩句分別練習練習。(並用手示意音的高低)篇4:説木葉説課稿

説木葉説課稿

説課人:曹雙變

《説木葉》這篇課文選自高中語文第5冊第3單元,本單元所選都是文藝評論和隨筆,或探究藝術表現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美學現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閲讀這些文章,能打開我們的思路,啟發我們去探究某些問題。

《説“木葉”》着重分析了中國古典詩歌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從而闡發了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

本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徵,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較清晰。

一、依據教學大綱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古代詩歌語言富於暗示的特點 ,進而提高鑑賞古典詩 歌的能力。並積累古詩句。

2、能力目標: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方法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3、情感目標:藉助在品味詩句時的審美體驗,喚起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熱愛。

二、本文的教學重點就定為

1、走進課文,引導學生品味作者引用的詩文,準確體察語言的富於暗示的特點,來解讀詩歌語言的內涵和意境。

2、走出課文,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鑑賞的能力,只把教材做為一個例子。本課教材的淡化體現為課外的內容將要佔到課時的一半。

三、本文的課時為1課時

四、教學方法為:歸納總結,討論交流,拓展延伸

教學流程 :

一、導語:我設計的導語是:“裊裊兮秋風,洞庭兮木葉下”“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遼陽”“無邊落木蕭蕭下,不見長江滾滾來”??眾多名句,為何如此青睞木葉呢?什麼是“木葉”呢,由木葉又可嗅出怎樣的氣息呢?此導語在於用書中優美的詩句入題,創造一種美的意境,再進行設疑,引起學生閲讀的興趣。

二、第二個環節是提出問題,確定學習重點。

課前學生做過預習,提出的問題採用先宏觀,後微觀的方式,這樣便於學生先把握住文章的大方向,再在細枝末節上去深入地求證、印證中心,進而對課文有個準確的理解。 宏觀問題是:

1、作者發現了一個文學現象,是什麼。

中國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

2、文章題目為“説?木葉?”,為了説得有序,説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標義法,每段開頭都用一句話領起下文,容易讓讀者把握“説”的要領。請默讀全文,抓住一些關鍵語句,理清文章結構。 1-3段:“木葉”為詩人所鍾愛。 4-6段:“木”被人喜歡的兩個原因 7段:總結

經過四個到六個學生的回答,教師加以總結。這樣處理教材可以練習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讓他們能夠高屋建瓴地來把握文章,提綱挈領,切中肯綮。

微觀問題是 :

1、我們可以看出“木葉”與“樹葉”相比,有兩個藝術特徵,請大家在文章中找出來。 (1)木葉,本身就含有落葉的因素。

(2)木,不但讓人想起樹幹,還能讓人想到木的顏色。

2、這兩個藝術特徵,誰能用課文中的一個3字詞語概括一下?

暗示性

3、我們大家一起把眼睛閉起來,想象一下“木葉”給我們的暗示,(輕念)斑白的樹幹、枯黃欲落的樹葉、冷風中瑟瑟飄零??為什麼“木葉”是那麼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鍾愛的形象?現在你明白了麼? 因為“木”有“疏朗”和“枯黃”的暗示內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樹”則沒有。

三、第三個環節是分析品味:

(一)首先我設計了一道關於填補“樹或木”的一組詩歌。意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青青 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碧玉粧成一 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野曠天低 ,江清月近人。

枯藤老 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一 寒梅白玉條,迥離村樹傍溪橋。

碧玉粧成一 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磨痕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 )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唐?韓愈 晚春) 枯木傍溪崖,由來歲月賒

草木無情亦可嗟,重開明鏡照無涯。

(二)和學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進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處“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句詩寫屈原看到秋風中飄零的樹葉感傷自己

的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這個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樹,自然而然讓人想到一棵形態美好、儀態萬千的樹,這是屈原對自己高潔品格的暗示。這時教師儘量少數或不説,讓學生自己品味出來,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讓學生通過比較討論分析意象,準確把握意象表達的情意,這個環節意在通過練習咬文嚼字使學生感悟詩歌語言精妙的表達效果,提高學生文學鑑賞能力,鼓勵學生談自己的見解,通過討論達到共鳴。

四、第四個環節是課外拓展。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緒。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穩定的感情色彩,這時引入梅和柳兩個意象。

比如説梅的意象,讓學生説出它代表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品質和情緒。梅:傲雪 堅強 不屈不撓 逆境 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

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

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淨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

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讓學生看這幾句詠梅的詩歌,對梅的意象進行分析討論。

第二個意象是柳,柳,又名楊柳,可種可插,極易成活。“有心栽花花不發,無

心插柳柳成蔭”,從這句俗語中我們可以看出柳的生命力多麼旺盛。柳樹姿態優美、秀色可餐,深得文人墨客的喜愛。

柳是春的使者。

韓翃在《寒食》中寫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唐人賀知章有一首《詠柳》名篇:“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歌問得新奇,答得有趣,精妙傳神,洋溢着春天的氣息,充滿了對春的喜愛之情。

清代高鼎的《村居》這樣描繪春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詩歌前兩句寫草長鶯飛、醉柳拂堤的景色,後兩句寫一羣活潑兒童飛紙鳶的情景。短短四句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饒有趣味充滿生活氣息的鄉村圖景。

柳條藤蔓系離情。

最早寫柳的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作者以輕柔優美的楊柳,反襯辭別家園的依戀傷感之情。從此,柳就與送別結下了不解之緣,加上“柳”與“留”諧音,所以就有了折柳相送的習俗。

隋代無名氏的《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詩歌先寫青青的楊柳,再寫漫漫的飛絮,然後以折盡柳條來表達希望親人早日歸來的美好願望。

唐代山水詩人王維有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別詩《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場雨過,輕塵不起,房舍青青,沐雨後的楊柳清新翠綠。後兩句筆鋒一轉,以美酒勸慰友人,方把“送”意表露。這是一幅十分感人的送別情景。

送別時要折柳相贈,所以柳便成了分別時的見證。離人看到柳,睹物思人,自然會勾起無窮無盡的思念。

三首詩,每個組任選一首。讓學生任選主要考慮學生可能願意選簡單熟悉的那一首詩,這時鼓勵學生知難而上,也是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五、最後佈置作業。在課件中展示鬆、竹、月“烏(鴉)”“昏鴉”“寒

鴉”“輕舟”“孤舟”“扁舟”等意象,讓學生任選一個意象,課下蒐集幾首詩寫成一篇小文章,談這個意象的藝術特徵(相同或不同)。這個環節想對本課知識進行強化,也是對本課知識的檢驗。最後這兩個環節是在運用斯金納的強化律,對學習行為進行及時強化。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 : 意象 藝術特徵

木-------空闊黃色

樹-------飽滿綠色

梅-------高潔堅貞

柳-------柔美依戀

本課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首頁以樹葉的畫面切入,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能夠開啟學生的想象力,可能會想到枯黃葉子表達什麼情意。中間部分用了一組詩歌讓學生思考,在拓展部分,用梅等圖象,達到視覺上的美感,使學生思維處於活躍狀態,從而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使學生主動探索詩歌意象所表達的情意。篇5:陋室銘説課稿

《陋室銘》説課稿

楊麗青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銘》,包括: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部分。希望各位老師給以點評。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介: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抒情短文,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鮮明,構思精巧,韻味深長而臉炙人口,流傳百世,顯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二)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陋室銘》是編排在第五單元的課文,是講讀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愛蓮説》。本教材從這一冊開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編排方式.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和文。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根據《國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顯易懂文言文”,“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本課:

1、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文言常用實詞、虛詞,翻譯並背誦全文,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疏通文意時以學生自行翻譯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自己樹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課文的篇幅短小,語句讀起來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又可達到在多次誦讀之後能基本瞭解課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誦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短文使用託物言志的寫法,表述作者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八年級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寓意定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本課主要採用誦讀法、提問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此外還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利用比賽等方式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 “誦讀是解讀文言文的敲門磚”。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藴,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藉此落實教學目的。

(二)提問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在學生反覆朗讀中適時拋出,有利於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後又通過互動設計板書表現出來。

(三)練習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一些課堂練習,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四)多媒體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三、説學法

(一)學情分析:學生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感與成就感,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説、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

(二)學法指導: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通過討論疏通課文文意。

3、設計板書表現課文,理解文章寓意。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課之前講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詩豪、哲學家劉禹錫的故事。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曉的“名文”,但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唐順宗時,劉禹錫熱心於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當朝權貴,失敗後被貶到和州當通判。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裏三間三廂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地寫了一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策知縣又將他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於得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觸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氣得臉都發青了,乾脆將劉禹錫的房子調到城中一間只能容一

牀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啞口無言。

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飢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解題:

陋室,簡陋的屋子。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

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個故事的導入,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也使學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薰陶,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懷創設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二)初讀——感受語言美 (用多媒體示範朗讀)

教學千法讀為本,學習文言文,必須重視誦讀。突出指導誦讀的方法尤為重要,突出讀書層次,由易到難,誦讀全文。一要讀準確,二要讀出節奏,三要讀出感情。

針對“銘”這種文體的語言句法特點,我除了要求學生大聲讀,讀正確,讀流利外,還特別引導學生從用韻和講究修辭方面去充分體會本文語言的節奏美和音韻美。朗讀前的這一指導,十分必要,充分體現了教書重在“授之以漁”,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的教學理念。

(三)再讀——瞭解內容

(四)三讀——領悟內涵

先要求學生邊聽教師背誦課文,邊想像陋室中的畫面,體會作者感情,然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啟發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用抑揚頓挫的語調,讀出感情,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並茂,最後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師範讀,一方面讓學生彌補自己朗讀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和影響,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想像畫面,重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愛因斯坦曾説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而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則是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也便於創設融洽的教學氛圍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五)疏通文意

在這一環節,我採用學生自己找出在讀課文時不懂的句子,先讓同學之間互相解答,如果同學之間有解答不了的,教師給予引導。在這種環境中讓學生自主的把文意疏通下來。

(六)小組討論,理解主旨 (多媒體展示)

1、文中那句話統領全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寫陋室如何引入的?以此來引出比興,有何作用?

3、作者筆下陋室的環境如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簾青”)

4、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麼樣?

5、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了陋室陋而不陋,可見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人)

6、作者把陋室比作那些古賢名室?

7、分析結尾

8、作者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對陋室的情景的描繪體現出來,這是什麼寫法?(託物言志)。

9、處在今天這個充滿競爭的商品經濟的社會中,我們如何看待作者的這種生活態度?(學生討論後自由發表見解,教師引導學生擇善而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