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採桑子古詩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4W

採桑子古詩新版多篇

採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採桑子·彭浪磯 宋朝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雲。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

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

《採桑子·彭浪磯》譯文

乘舟避難江南,就像失羣的大雁,孤獨的浮雲。穿梭在連綿的煙塵之中,回首中原已淚滿襟。

碧山對着水邊的平地有絲絲涼意,看着楓樹葉和蘆葦根。太陽落山了水波平靜了怨恨離開了家鄉。

《採桑子·彭浪磯》註釋

彭浪磯:在江西省彭澤縣長江南岸。

扁舟:小舟。

汀洲:水中或水邊的平地。

《採桑子·彭浪磯》賞析

上闋寫自己背井離鄉,像“旅雁孤雲”一般悽苦,回首中原戰火紛飛,不覺涕淚沾巾。

起首二句敍事即景自寓身世經歷。乘一葉扁舟,到江南去避難作客,仰望那長空中失羣的旅雁和孤零飄蕩的浮雲,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復相類。兩句融敍事、寫景、抒情為一體,亦賦亦比亦興,起得渾括自然。“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兩句寫回首北望所見所感。中原失守,國士同悲。這兩句直抒情懷,略無雕飾,取景闊大,聲情悲壯。

下闋寫眼前蕭條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辭鄉去國的愁思。

過片“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兩句,收回眼前現境。薄暮時分,泊舟磯畔,但見江中的碧山正為暮靄所籠罩,磯邊的汀洲,蘆根殘存,楓葉飄零,滿眼蕭瑟冷落的景象。這裏寫磯邊秋暮景色,帶有濃厚的悽清黯淡色彩,這是詞人國家殘破、顛沛流離中的情緒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兩句總收,點明自己“辭鄉去國”以來的心情。日落時分,往往是增加羈旅者鄉愁的時刻,對於作者這樣一位倉皇避難的旅人來説,他的寂寞感、淒涼感不用説是更為強烈了。漸趨平緩的江波,這裏恰恰反托出了詞人不平靜的心情。

全篇以景寄情,動靜交錯,色調蒼暗。用“扁舟”、“旅雁”、“孤雲”、“汀洲冷”、“楓葉蘆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詩人的悽楚情懷,同時也流露出了對國事的忡忡憂慮,唱出了時代的悲涼之音。

《採桑子·彭浪磯創作背景

這首詞題為“彭浪磯”,是在靖康之變後,詞人離開故鄉洛陽南下避難,經江西彭浪磯往兩廣途中創作的。

翻譯 篇二

我身在朝外,卻依舊有着思國的情感和憂國的心痛,和友人在甘露寺的多景樓中,有幸杯酒相逢,回想起之前為國所做的一些快事,卻一笑而去。聽到悠遠的琵琶聲,不由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彈琵琶的`女子技術嫻熟的演奏着動人的音樂,臉上泛起像春日般的紅暈,猶如江邊寫照下來的一抹夕陽,美麗動人。

採桑子原文及翻譯 篇三

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鬚在玉鈎。

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古詩簡介

《採桑子·秋怨》是南唐後主李煜的詞作。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全詞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機地融成一幅飽含秋意、秋思的風景畫,畫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內有思,秋風秋雨關秋思,離情別恨聯秋怨,寫得婉約藴藉,韻味悠長。

翻譯/譯文

深秋時節,梧桐樹下,轆轤金井旁,落葉滿地。樹木入秋而變,人見秋色而愁。長長的簾子掛在玉鈎上,手扶垂簾,眼望窗外細雨,舊愁之上又添新愁。

閨中的思婦獨守着瓊窗,想到韶華漸逝,心願難成,怎不雙眉緊皺,愁在心頭。回首邊地,徵人久無音訊。想要寄書信,可是黃河寒波滔滔,溯流難上,思婦只能在孤獨寂寞中苦苦守望。

註釋

⑴釆桑子:詞牌名。此詞調在《草堂詩餘》、《花間集補》中作“醜奴兒令”,《類編草堂詩餘》中注曰:一名“羅敷令”。

⑵轆(lù)轤(lú):一種安在井上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車。金井:井欄上有雕飾的井,這裏指宮廷園林中的井。梧桐:一種落葉喬木,葉柄長,葉大,質地輕而韌。

⑶幾樹:多少的樹。樹,這裏指梧桐樹。驚秋:《詞林萬選》中作“經秋”。有兩種理解,一説吃驚秋天的到來,二説秋風驚動了梧桐樹。

⑷晝雨:指白天下的雨。晝,白天。新愁:指悲秋之愁。《詞林萬選》、《嘯餘譜》等本中均作“和愁”;《全唐詩》、《歷代詩餘》、《花間集補》、《古今詞統》等本中均作“如愁”,《古今詞統》注中雲:“如”一作“和”。

⑸百尺:這裏為約指,極言其長。蝦鬚:因簾子的表狀像蝦的觸鬚,所以用“蝦鬚”作為簾子的別稱。《類編草堂詩餘》注中雲:“蝦鬚,簾也。”玉鈎:玉製的鈎子。

⑹瓊窗:雕飾精美而華麗的窗。春斷:《詞林萬選》中作“夢斷”。春斷,這裏指情意斷絕,即男女相愛之情斷絕。春,指男女相愛之情。雙蛾:《花草粹編》、《花間集補》等本中均作“雙娥”。即指美女的兩眉。蛾,蛾眉,指婦女長而美的眉。皺:起皺紋,指皺眉。

⑺回首:回望。邊頭:指偏僻而遙遠的地方。

⑻欲:想要。寄:寄託。鱗游:游魚,這裏借指書信。古人有“魚傳尺素”之説,古樂府《飲馬長城窟》中記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人遂以“雙鯉”或“魚信”代指書信。

⑼九曲:形容黃河河道的迂迴曲折,這裏代指黃河。九,泛指多數。曲,蕭本二主詞中作“月”。泝(sù)流:倒流。泝,同“溯”,逆流而上。

賞析/鑑賞

上片寫景,先點出“轆轤”、“金井”、“梧桐”三物,不單是寫實,也都有寓意。轆轤是井上汲水的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邊常常是女子的懷人之所。轆轤的循環滾動又與思念的輾轉反覆相通,搖着轆轤,情思纏綿,往往是詩詞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徵。古代的井邊多種梧桐。古代詩人常用梧桐金井説明時已至晚秋。如李白《贈別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中有詩句:“去國客行遠,還山秋夢長。梧桐落金井,一葉飛銀牀。”“一葉知秋”,秋來梧桐葉兒黃,故梧桐是常見的悲秋意象。這三者位置相關,意義相通,常常被聯繫到一起來寫女子的秋思,如吳均的“玉欄金井牽轆轤”(《行路難》),王昌齡的“金井梧桐秋葉黃”(《長信秋詞》),與這裏的“轆轤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個意思。不過,李煜的表達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強調了一個“晚”字。“晚”可以指黃昏,暗示了從早到晚的期盼,有“黃昏望絕”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葉黃隕落的形象,令人聯想歲華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故接下來的“幾樹驚秋”,本來是寫人在驚秋,卻道以“樹驚秋”;寫情就更婉轉,更深沉,並使蕭瑟的秋景與女子的傷情融合到了一起。“晝雨如愁”引出人物。説是“晝雨”,可見是下了一天還沒有停的雨。而這雨是小雨,絲雨,紛紛揚揚,飛飛灑灑,就如同瀰漫在人心中的憂愁一樣,無邊無際,無休無止。“百尺蝦鬚在玉鈎”,是説精美的竹簾掛在鈎上,暗指人的遙望,下啟“回首邊頭”,景物描寫也就由室外轉入了室內。

下片抒情,以“瓊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蝦鬚”,過渡十分自然。這裏的“春斷”,要分作兩層意思來理解。一是説春去秋來,時光流逝,歲華漸老,青春不再復返,故日“斷”。一是説遠人無消息,任憑思念,深情不得傳達,“腸斷白蘋洲”(温庭筠),“春斷”也就是“情斷”。這兩層意思相輔相映,都在表現思念之深,於是而有“雙蛾”之皺,有“回首”之舉,有“欲寄”之事,更用一連串的動作寫出思念之切。由皺眉,到遙望,到“欲寄鱗游”,思念的感情漸進深化,寫出女子終於決定要以主動的訴説去打動對方的心,以喚回心愛的人。可是,“九曲寒波不泝流”。山高水寒路曲折,縱使信寫出,何人可傳寄?何處可投遞?無奈之極。可越是無奈,越見情深。

全詞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機地融成一幅飽含秋意、秋思的風景畫,畫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內有思,秋風秋雨關秋思,離情別恨聯秋怨,寫得婉約藴藉,回味悠長。後人馬致遠之《天淨沙·秋思》頗得其婉約韻致。

採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四

採桑子原文:

白衣裳憑朱欄立,涼月趖西。

點鬢霜微,歲晏知君歸不歸。

殘更目斷傳書雁,尺素還稀。

一味相思,準擬相看似舊時。

翻譯:

身着白色華裳靠在硃紅色的圍欄,秋月慢慢向西落去。點染兩鬢,已經發白,一年將盡,不知道君還能不能歸來呢?

天已經很晚,還在苦苦等待傳信的大雁,細小的手絹還是那麼稀少。一味的想思,希望可以和原來一樣彼此想看。

採桑子賞析

此詞上片寫自己在月夜憑欄遠望,思念友人,希望友人早日歸來。在思念中微藴年華凋零的身世之感。白衣朱欄,色彩明豔,形象鮮明。細品這詞,頗有意味,善於用典的納蘭,仍舊在短詞之中,巧妙化用了前人的語句。詞中上片的首句就是取白明代王彥泓的《寒詞》十六之一,文曰:“從來國色玉光寒,晝視常疑月下看。況復此宵兼雪月,白衣裳憑赤欄干。”

下片藉以大雁這一意象來抒發苦等書信的一味相思。大雁有典,取自《漢書·蘇武傳》。因而有了鴻雁傳書一説,大雁這個意象也在詩歌中蔓延起來。文人寫雁,用以表達思鄉懷人的情思。最後,末句引用宋時晏幾道《採桑子》:“秋來更覺銷魂苦,小字還稀。坐想行思,怎得相看似舊時。”秋來銷魂之苦,苦之深,思之切,叫人亂了心緒,坐想行思,怎也無法躲避開這紛亂的回憶,對故人的相思。怎得想看似舊時,懷念過去之人深切苦楚,可如何能回到舊時的時光,不再為這時光漸遠而傷懷歎息?恐怕時光的腳步還是聽不見他心底恰似痴狂的吶喊,無法讓他如願穿梭回到過去。

“一味相思”是這首詞主旨,全詞圍繞此句展開二詞平語淺,文不甚深,但是行文流美深婉,刻畫細膩。

採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五

採桑子·荷花開後西湖好

宋代:歐陽修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後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裏歸。

譯文及註釋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jīng)旗,前後紅幢(chuáng)綠蓋隨。

荷花盛開後的西湖風光豔麗,划船載着酒宴來賞玩,用不着旌旗儀仗,自有紅花為幢綠葉為蓋隨船而來。

西湖:指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西湖。歐陽修晚年退休後住在潁州,寫了一組《採桑子》(十首)。旌旗:古代旌旗儀仗。幢:古代的帳幔。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zhī)。煙雨微微,一片笙(shēng)歌醉裏歸。

彩畫遊船駛進荷花深處,酒杯上也沾染了荷花的清香。傍晚下起了朦朧微雨,在一片笙歌中,船兒載着醉倒的遊客歸去。

蓋:古代一種似傘的遮陽物。卮:古代盛酒的器皿。笙:簧管樂器。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荷花盛開後的西湖風光豔麗,划船載着酒宴來賞玩,用不着旌旗儀仗,自有紅花為幢綠葉為蓋隨船而來。

彩畫遊船駛進荷花深處,酒杯上也沾染了荷花的清香。傍晚下起了朦朧微雨,在一片笙歌中,船兒載着醉倒的遊客歸去。

註釋

西湖:指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西湖。歐陽修晚年退休後住在潁州,寫了一組《採桑子》(十首)。

旌(jīng)旗:古代旌旗儀仗。

幢(chuáng):古代的帳幔。

蓋:古代一種似傘的遮陽物。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笙(shēng):簧管樂器。

創作背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作者時知潁州,趁着盛夏之季遊玩西湖寫下此詞,記載了西湖風光及遊湖之樂。

賞析

上片用“旌旗”來比況荷花的“紅幢綠蓋”,創造了一個童話般的境界。把荷葉比作紅幢、綠蓋的儀仗,隨着自己前呼後擁,寫出了荷塘荷花開放的旺盛姿態。 作者緊扣“西湖好”的總寫到展開具體描寫,碧綠清澈的湖水承載着小船與遊者,長長的湖堤長滿茂密的芳草,滿眼的綠意,撲鼻的清香,向人們報告着春天的信息。

詞中二三句主要通過視覺寫“西湖好”,“隱隱笙歌處處隨”則是從聽覺寫“西湖好”,這一句從側面告訴讀者,遊湖之人何止醉翁。描繪出載酒遊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

下片寫詞人泛舟荷花深處,飲酒聽曲,賞花飲酒的活動,已完全沉醉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醉裏歸”寫出詞人心情十分愜意,這是觀賞西湖秋荷所導至的,秋季西湖之美就自在不言中了。

全詩詩人遊覽荷塘,官場上的上的失意和煩悶,都被這荷香和微雨所衝散,帶回的是一顆超塵脱俗的心境。整首詞寓情於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脱情懷。

採桑子原文及翻譯 篇六

採桑子·那能寂寞芳菲

納蘭性德〔清代〕

那能寂寞芳菲節,欲話生平。夜已三更。一闋悲歌淚暗零。

須知秋葉春花促,點鬢星星。遇酒須傾,莫問千秋萬歲名。

譯文:

花草香美的美麗時節,人怎能在寂寞中禁過呢?因而與友人話起了生平夜至三更,禁不住彈唱一曲,悲歌低吟淺唱,竟引得清淚暗流。要知道春花秋葉,季節更替地催促時光流轉,恍惚間鬢角已添了白髮,索性今朝2酒今朝醉,不再去操心那深厚的虛名。

註釋:

採桑子:又名《醜奴兒》《羅敷媚》《羅敷豔歌》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另2添字格,兩結句各添二字,兩平韻,一疊韻。芳菲節:指春天。一闋(què):一曲。零:滴落。秋葉春花促:歲月催人老之意。促:短促,時間緊。點鬢(bìn)星星:鬢邊白髮雜生。語出左思《白髮賦》“星星白髮,生於鬢垂”。星星:形容白髮星星點點地生出。傾:這裏是一飲而盡的意思。

賞析:

上片寫春天讓人寂寥落寞,情思湧起,於是慨寂高歌,暗自垂淚。詞以疑問語氣開篇,“那能寂寞芳菲節,欲話生平”。在芳菲時節,奼紫嫣紅、滿城春色的勝景。但是此篇中,詞人的心情似與佳景甚不相合十“寂寞芳菲節”。十邊是鶯啼燕語、百花盛開,—邊是煢寂獨處,形影相弔,兩相比襯之下,詞人的內心確實是寂寞惆悵。因此,在這個時候,“欲話生平”自寂是再也不能了。詞人自二十二歲起,便擔任康熙侍衞,扈從鑾駕南巡北征。侍衞十職十分辛勞,容若“性耐勞苦”,恪盡職守旦夕不懈,但是讓詞人痛苦的並不是辛勞,而是違背理想和本性。他在八年的光陰中,熟練的'弓馬只能用於擔任警衞和奉陪狩www.本站baihuawen本站獵,傑出的詩才也只能用於塗寫那些言不由衷的應燥篇章。值此如水春夜,他卻獨自不成寐,想到這乏味的人生唯有“淚暗零”而已。

下片寫秋日落葉春日繁花年復十年地催促着人逐步邁向衰老,抒發世俗的感慨。“須知秋葉春華促,點鬢星星。”詞人風華之年,盡在枯燥的鞍馬間度過,寂而時光荏苒,秋葉飄零,春花盛開,年復十年地催促着人由少到老,除了徒增白髮之外,了無生趣。“遇酒須傾.莫問千秋萬歲名。”結篇處,詞人宕開十筆,説遇到美酒當前,就應該十醉方休,不要戮力去追求千秋萬歲的俗世功名。既寂理想渺茫,人世如風,等不到“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時候,那麼何妨有酒就幹,任誕放達,身後名定不如生前十杯酒。結處化李白《行路難》中名句:“且樂生前酒十杯,何須身後幹載名。”頗得太白逍遙超脱之風。

全詞雖寫春,感慨人生,輕歎歲月,但意境蒼涼,抒發了人生無常,轉瞬即逝,年華似水,不勝今昔的慨歎。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採桑子原文及翻譯 篇七

採桑子·羣芳過後西湖

歐陽修〔宋代〕

羣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百花凋零之後西湖的景緻依然很美,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飛揚的柳絮好似細雨迷濛。垂落的楊柳縱橫交雜,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笙簫歌聲漸漸消歇,遊人也已盡興散去,才開始覺春日空寂。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濛濛細雨中歸來,這才放下簾櫳。

註釋羣芳過後:百花凋零之後。羣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濛濛:今寫作“濛濛”。細雨迷濛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闌干:橫斜,縱橫交錯。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去:離開,離去。簾櫳:窗簾和窗櫺,泛指門窗的簾子。

賞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採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閒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

這首詞是歐陽修晚年居住的潁州西湖的暮春景象,從而表現了作者異常的、幽微的心理狀態。

“羣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這首詞上闋是説,雖説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麗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飄舞,柳枝在和風中隨風飄蕩,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着湖水。

西湖花時過後,殘紅狼籍,常人對此,當是無限惋惜,而作者卻讚賞説“好”,確是異乎尋常的。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羣芳過後的”湖上一片實景,籠罩在這篇實景上的是寂寞空虛的氣氛。落紅零亂滿地,楊花漫空飛舞,使人感覺春事已了。“垂柳闌干盡日風”與上二句相聯繫,寫出了欄畔翠柳柔條斜拂於春風中的姿態;單是這風中垂柳的姿態,本來是夠生動優美的,然而著以“盡日”二字,聯繫白居易《楊柳枝》“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來體會,整幅畫面上一切悄然,只有柳條竟日在風中飄動,其境地之寂靜可以想見。在詞的上闋裏所接觸到的,只是物象,沒有出現任何人的活動。眼前的是自然界,顯得多麼令人意興索然。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下闋前兩句是説,遊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彷彿正需要這份安謐。“笙歌散盡”,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遊人去後,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的複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詞,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後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得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説的“好”即是從這後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於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籍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末兩句是説,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着燕子的來臨,直到雙燕從濛濛的細雨中歸來,才放下了簾子。

最後兩句,寫室內景,從而使人揣想,前面所寫的一切,都是詞人在室外憑欄時的觀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櫳”。着意寫燕子的活動,反襯出室內一片清寂氣氛。“細雨”字還反顧到上闋的室外景。落花飛絮,着雨更顯得春事闌珊。這首詞從室外景色的空虛寫到室內氣氛的清寂,通首體現出詞人生活中的一種靜觀自適的情調。

這首詞是歐陽修潁州西湖組詞《採桑子》十首的第四首。諸詞抒寫作者以閒退之身恣意遊賞的怡悦之情,呈現的景物都具有積極的美的性質,如“芳草長堤”、“百卉爭妍”“空水澄鮮”等等。獨此首賞會的是“狼籍殘紅”。整組詞描寫的時節景物為從深春到荷花開時,“狼籍殘紅”自然是這段過程中應有的一環。如果説諸詞表現了詞人作為閒人對各種景物的歡然會意,本詞卻不自覺的透露出來他此時的別樣情緒。作者這時是以太子少師致仕而卜居潁州的。他生平經歷過不少政治風浪,晚年又值王安石厲行新法,而不可與爭,於是以退閒之身放懷世外,這組詞總的是體現了他這種無所牽繫的閒適心情。但人情往往也有這樣的矛盾,解除世事的紛擾固然覺得輕快,而脱去世務又感到空虛。本詞“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卻是極其微妙的反映出這種矛盾的心情。結尾“垂下簾櫳”兩句,乃極靜的境界中着以動象,覺餘情裊裊,表現出對春的流連眷戀意識,不免微露悵惘的情緒。

賞析二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遊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下片寫酒後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雲在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整首詞寓情於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脱情懷。下片寫醉後俯視湖水,只見白雲朵朵,飄於船下。船在移動,雲也在移動,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飄飛。“空水澄鮮”一句,本於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言天空與湖水同是澄清明淨。這一句是下片的關鍵。兼寫“空”、“水”,綰合上句的“雲”與“舟”。下兩句的“俯”與“仰”、“湖”與“天”,四照玲瓏,筆意俱妙,雖借用成句,而恰切現景,妥貼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連”四字,又是承上啟下過渡之筆。從水中看到藍天白雲的倒影,他一會兒舉頭望天,一會兒俯首看水,被這空闊奇妙的景象所陶醉,於是懷疑湖中別有一個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兩層天空之間。 “疑是湖中別有天”,用“疑是”語,是就其形貌來説。説“疑”者非真,説“是”者誠是,“湖中別有天”的體會,自出心裁,給人以活潑清新之感。

“殘霞夕照”是天將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盡的時候。“夕陽無限好”,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歌詠過這一轉瞬即逝的黃金時刻。歐陽修沒有直寫景物的美,而是説“霞”已“殘”,可見已沒有“熔金”、“合璧”那樣絢麗的色彩了。但這時的西湖,作者卻覺得“好”。好就好在“花塢蘋汀”。在殘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種在花池裏的花,長在水邊或小洲上的蘋草,無一字道及情,但情卻寓於景中了。“十頃波平”,正是歐陽修在另一首《採桑子》裏寫的“無風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鏡,而且這“鏡面”浩渺無邊。“野岸無人舟自橫”,這句出自韋應物《滁州西澗》詩“野渡無人舟自橫”。作者改“渡”為“岸”,説明“舟自橫”是由於當日的遊湖活動結束了,因此這“無人”而“自橫”的“舟”,就更襯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靜沉寂。

“西南月上”,殘霞夕照已經消失。月自西南方現出,因為不是滿月,所以雖在“浮雲散”之後,這月色也不會十分皎潔。這種色調與前面的淡素畫圖和諧融洽,見出作者用筆之細。“軒檻涼生”,這是人的感覺。直到這時才隱隱映現出人物來。至此可知,上片種種景物,都是在這“軒檻”中人的目之所見,顯然他在這裏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這裏,作者以動寫靜,一切都是靜悄悄的,一點聲音也沒有,使人們彷彿置身紅塵之外。

“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水面風來”,既送來蓮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來他喝醉了酒,就這麼長時間地悄無聲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這位潁州西湖的“舊主人”懷着無限深情,譜出了一曲清歌。

歐公在此詞中借嘯傲湖山而試圖忘記仕途的坎坷不平,表達了視富貴如浮雲的情趣。詞中用語平實卻極有表現力。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創作背景 篇八

宋神宗熙寧七年甲寅(1074)仲冬,東坡由杭州通判調知密州,途經潤州(治所在今江蘇鎮江市),與孫洙、巨源、王存集會於該地風景奇勝的甘露寺多景樓。席問,京師官妓甚多,而—個名叫胡琴的,姿色技藝尤其美好。酒闌,孫巨源請求東坡説:“殘霞晚照,非奇詞不盡。”東坡於是填了這闋《採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