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杜甫的古詩【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1W

杜甫的古詩【新版多篇】

西南漂泊 篇一

乾元二年(759)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歎》和《夏夜歎》,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廣德二年(760)春,嚴武再鎮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將近兩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後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辭了職。這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説:“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狂夫》)“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他用一些生活細節來表現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説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着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飢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廣德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嘉州、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雲安(雲陽),於大曆元年到達夔州(奉節)。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僱了幾個僱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了一些勞動。這一時期,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佔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鞏義東二里瑤灣——出生地 篇二

公元712年,杜甫降生於河南鞏縣東二里瑤灣。此地背依筆架山,前臨沃野,嵩、邙對峙,三河(黃河、伊洛、泗河)匯流。杜甫自出生共在這裏生活了二十餘年,童年的教養和青年時期的遊歷經歷為杜甫成為一代詩聖打下了基礎。現存的杜甫故里是一個坐東向西、大門朝南的長方形院落,小青瓦門樓,院內坐西向東瓦房3 間,硬山式灰瓦頂。大門外北側臨街房山牆上嵌有清代洛陽知府張漢草書“詩聖故里”碑。故居路口有碑樓1座,內立清代碑刻,正面楷書“唐工部杜甫故里”,碑樓北側嵌清代石刻1通,為“唐工部杜文貞公碑記”。杜甫故里於1962年修葺後成立了紀念館,郭沫若親書“杜甫誕生窯”和“杜甫故里紀念館”。

做詩:杜甫與其它詩人的比較 篇三

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脱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

既然杜甫號稱“詩聖”,那麼,其他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又號稱什麼?與杜甫的詩歌風格有何不同呢?,筆者在此掛一漏萬地把杜甫與別的詩人做個比較吧。

詩仙:李白。其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語言清新自然。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魔:白居易。寫詩非常刻苦,過份的誦讀和書寫,竟到了口舌生瘡、手指成胝的地步。正如他自己所説:“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

詩神:蘇軾。其詩揮灑自如,清新剛健,獨樹一幟,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濃裝淡抹總相宜”;

詩骨: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詩傑:王勃。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詩狂:賀知章。其詩豪放曠達,自號“四明狂客”,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囚:孟郊。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詩奴:賈島。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如“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

詩情人:李商隱。其詩構思新奇,風格婉約,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詩狀元:文天祥。其詩愛國主義思想濃郁,充滿大無畏的英雄氣慨,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杜甫和這些詩人有如點點繁星,裝飾了中國歷史的浩瀚夜空。

做人:杜甫的'悽苦身世 篇四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雖然7歲吟詩,15歲揚名,但是一生不得志,只做過書記員之類的小官,後世雖稱其人為“詩聖”,稱其詩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他有一首《戲為六絕句》寫的雖是“初唐四傑”,卻是詩人自嘲之意:“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的人生經歷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潼關吏》 篇五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世人對杜甫的評價 篇六

杜甫是唐朝的大詩人,所寫之詩銜接了盛唐至中唐的過度時期,從他個人經歷乃至國家大義無一不體現出杜甫對人生抱負的變化和一顆忠君憂國的執念。杜甫所寫之詩包含着生動的形象和熱切的情懷,更有擔憂的愁緒,展現了這個過渡時期的重大的變化。

杜甫因此被稱為是詩聖,和李白合稱為“李杜”,而他所寫之詩更是給後人還有留下深遠的影響,因此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對戰亂中的百姓尤其同情,一直對黑暗腐朽的政治風氣給予批判,他甚至願意為了改變這個現象而犧牲自己,故其詩一直貫通憂國憂民的主線,可見其偉大之處。

杜甫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很是熱愛,他前期所作之詩皆是他偉大的抱負和對大好河山的描繪,他十分嫉惡如仇,熱愛人民,所以他詩歌的穿鑿有着豐富的社會內容和鮮明的時代特色。

唐代著名詩人對杜甫的評價是“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雖然杜甫在他生前並未受到很大的重視,其詩也未得到很好的推廣,但是他卻在後世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在詩壇上有一定的地位,也因此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風格。

魯迅對杜甫的評價是“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裏似的。”、“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可見杜甫所影響的程度之深,在我國曆史上村存留的影響之大。

羌村杜公窯——避難之地 篇七

755 年,安史之亂爆發。這在杜甫的詩歌創作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對杜甫的生活來説卻無疑是個沉重打擊。隨着時局不斷惡化,杜甫一家隨難民逃亡,歷盡艱險,輾轉逃到鄜州,終於在鄜州西北三十里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羌村,為家屬找到居住之地。杜甫攜家在此居住了一年多,完成了《述懷》、《春望》、《月夜》、《北征》和《羌村三首》等傳世名作。如今的杜公窯坐落在羌村中間。這是一個由三孔磚窯組成的民居,它坐北朝南一字排開。由於風吹雨打和久未修葺,東邊的那孔早已倒塌,西邊的那孔也裂縫日寬,岌岌可危。中間的那孔雖稍好一點,但外牆內壁和窯頂均已斑駁脱落,無復當年的舊貌了。窯壁上的碑銘已不知去向,窯周圍的八株古柏只剩下了枝枯葉稀的三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