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落花生的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9W

落花生的教學反思(多篇)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一

兒童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都帶有情緒化色彩。布盧姆在提出其學校學習的模式時認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有情感因素陪伴着認知因素而出現,並且在教學中,情感不只是作為手段促進認知教學,而且還作為目標來促進整個教學活動。

我們的小語界同仁也日益意識到:傳遞知識不再是教學的目的,真正的教學應是以情感為依託和手段,充分地、最完善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國小語文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已把人文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

語文教學的人文化能夠更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學生、教師與文本真真切切的對話獲得將是無窮無盡的感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觸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説只有在學生心目中產生“想學習”的內在情感因素,才會激發學習的用心性。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應是開放而有活力的,就應是流淌着情感的。課堂教學應當為學生創設放飛靈性翅膀的機會。如教完《落花生》一課,向學生提出“你想做什麼樣的人”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蘋果”和“花生”兩方,展開三次辯論。第一次講自我的好處;第二次説對方的不足;第三次談當今社會為什麼需要“蘋果”和“花生”這樣的人。此時,學生思維的火花遞發出來,他們紛紛説出許多精彩的辯詞。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個個小臉漲得通紅,辯論到達了高潮,呈現出一派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討論、自由辯論的氣氛。最後,大家統一認識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對社會的作用。這樣的三次辯論,層層深入,啟發學生懂得了不一樣的工作、不一樣的環境,需要不一樣的人才,當今社會“蘋果”、“花生”兩種人都需要。教學在潛移默化中到達了育人的目的。教師在辯論中,已不僅僅僅再以“解惑”為己任,而是以指導、幫忙、服務的身份出此刻學生的面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人身份主動投入到辯論中去。

教師在新型的課堂上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既“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大閲讀策略,不斷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總之,教學資料只有被教師心靈化,然後才能在學生心中真正地活起來。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二

運用“比較法”去獨立閲讀課文。這需要老師的指導,交學生去“漁”。

著名特級教師支玉恆在《落花生》一課的教學中,指導學生用“對照比較”抓重點,進行學法指導,就是典型的一例。

《落花生》一課樸實無華,重點突出。教材的訓練要求是“分清課文的主次”,但真天要“分清”必須掌握方法。支老師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認識文章的重點,他根據課文的不同情況,採用了三種比較的方法。

1、比較詳略抓重點。

在課文“種花生”與“過收穫節”、“吃花生”與“談花生”的比 較中,老師引導學生看文章的詳略,詳者為重點。

2、比較內容抓重點。

在“我們談”與“父親談”的內容比較之中,“父親談”的內容更加重要,學生通過比較內容,抓住了重點。

3、比較目的抓重點。

在“贊花生”和“學花生”兩點中,再找出最重要的,用前兩個方法顯然無濟於事了。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三

雖然已經吃過了午飯,但是第四節課《落花生》的學習情景還是像一條深秋的藤一般緊緊纏着我。為什麼——我苦苦思索,用心設計的課堂卻那麼生硬,那麼沒有生機,讓好端端的四十分鐘變得那麼無趣。究竟是哪裏出問題了呢,此刻,我還陷在深深的自責當中,問題的癥結沒有理清,我就權且邊寫邊梳理吧!首先,是我的課堂定位出了問題,昨天晚上在閲讀《給教師的建議》第一百條時,明白了課堂的學習應該以激活學生的思維為主,沒有思考的課堂是沒有意義與價值的課堂,每一個教師都應該把讓學生思考起來作為課堂的主要任務,而不能只盯着教學設計和教材,以及學生一次次的鸚鵡學舌,一次次的摘記別人的感受。因為有了這樣的閲讀思考,所以,今天的課堂我特意提出了"不能讓自己的發言剝奪了別的同學思考的權利"的靜悄悄的課堂樣式。所以,課堂上當我把父親的話板書在黑板上,讓孩子們思考花生的精神品質的時候,我雖然給出了時間,但也僅僅是幾分鐘,在那樣短短的時間裏,學生很可能還沒能讀出點什麼味道來,還沒有來得及思考,就被我的自以為是的指導打亂了,因為,在這個思維開始運轉的過程中,我發現第四節課學生神情與精神的疲憊,那種深思維的狀態根本不可能出現,所以,看到偶爾的幾個同學舉手,我就又不自覺地重蹈覆轍,以教師的講代替了學生的學。

其次,由於自身對花生品質認識的不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深,對作者寫作背景的粗淺認知,造成了課堂上在引導學生抓對比的過程中,思維混亂、思路不清,表達不暢,甚至還有幾次讓學生的認識偏離主題。

還有,課前備課時,總是想把每一個時間段,每一個環節都儘可能想清楚,備明白,結果導致課堂上教學的呆板、畫地為牢,缺乏生機與創新,蘇霍姆林斯基説“要讓孩子的思維得到喘息”,但是,我卻沒讓自己的課堂四十分鐘得到喘息。這種缺乏創造性的勞動直接導致課堂的低效。

最後,面對已經出現問題的課堂,缺乏調控的藝術,不僅不會調控,還讓自己變得異常慌亂,儘管有過片刻的反省,但也在時間的催促之下,又陷入了自以為是、不負責任的泥潭。

因為以上四個方面的原因,導致《落花生》一課終以失敗告終。然而,上天總是鍾情於知錯就改的人,下午自習,一節別樣的落花生卻讓我完美謝幕——

有了上午的教訓,也因為有了活動時間“鴨子走”的比賽,所以,帶着興奮與激動,我再次步入了教室,沒有刻意的準備,只有一個清晰的目標,那就是結合語文大本,再次落實《落花生》的學習任務,讓花生品質深深扎進每個孩子的心理。於是,在簡單而有趣的問好之後,我們直接進入定時記憶環節,而且我大聲宣佈,我也要加入背誦隊伍。或許是我的加入激發了學生的記憶興致,也或許是近兩個月的定時記憶已經開始發酵,他們的記憶力水平正在突破,總之,僅僅一分鐘後,一個男孩就舉起了手,看到他把手舉得高高,我也迫不及待的把手舉了起來,並走到了他的身邊,檢查他的背誦,他的背誦極為流暢,沒有任何磕磕絆絆,於是,我們相互擊掌,以示祝賀。帶着背誦的極大的熱情,我又走到了小斌衞跟前,悄悄的問他:“背得怎樣?”他竟然滿臉開心的説,我已經背過前兩句了,就剩一句了。”我興奮的説,“來,背給老師聽聽!”他準確而流利的背誦着,瞬間,我被他感動了,曾幾何時,在記憶的航船上,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擱淺,像一隻飄零的碎葉,被歧視打擊的幾欲被自己掩埋。然而,當這個週一,他憑藉着自己辛勤的起早搭黑的背誦,贏得全班同學的掌聲的那一刻,他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看到了記憶的曙光中奔跑的身影——今天,在這個冬意漸濃的傍晚,我再一次聽到了一個可愛的生命拔節的天籟之音。當我趴在他的身邊與他一起探討着“父親話中的深意”的時候,當我們一起發覺原來對於媽媽來説,小小的斌衞竟是那麼有用,能幫媽媽倒垃圾,能陪媽媽聊天的時候,他的內心一定升騰起一種前所未有的喜悦,因為,這一刻,他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價值——雖然不好看,卻是很有用。對於這樣一個班級中的醜小鴨,這該是一次怎樣的驚天動地的發現,為了讓他的發現再一次擴大化,我們倆個人又面對着全班同學再現了一次剛剛的對話,雖然我們的對話不是那麼流暢,可是,從他喜悦的眼神中,快樂的聲音裏,我分明感受到了一個孩子破繭成蝶的快樂——

因為,有了新話題的引領,同學們再一次把自己置身於整個家庭、整個班級、整個學校、整個社會、整個自然當中,用心靈探求着自己——一個弱小生命對於這個世界的價值,當聽到孩子們突然發覺原來生命真正的價值就在於對別人有用的時候,我知道,《落花生》終於該完美謝幕了,而此刻,放學的音樂也在催我該讓孩子們帶着新的豐收回家了——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四

《落花生》是一篇敍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説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前幾個周,我聽了一位新招的省考老師執教的這一課。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抓住重點,整體感知。

老師先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猜謎語,提示課題。再瀏覽課文,讓學生明白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接下來,老師分段理解,感悟做人的道理。

二、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含義深刻對學生極有教育意義。老師課中注意讓學生品讀理解。如第十自然段,老師設計了判斷題、填空題,讓學生明白花生默默奉獻、不炫耀自己的特點。

三、聯繫實際,情感昇華。

《落花生》一課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理解了“有用”後,並讓學生聯繫周圍的生活實際談談,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花生一樣默默奉獻的人,學生感悟到清潔工、教師、建築工人、醫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學生説得有理有據,這一環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昇華。

建議:

1、新老師年輕用為,文化底藴厚實,老師平時上課時要精心設計過渡語,少説廢話,否則會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如學了花生的好處後,老師可直接説“花生最可貴的是什麼?”,讓學生讀第十自然段。老師精彩的過渡語更能吸引學生,打動學生心靈,讓學生受到感染。

2、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激情高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學生回答問題時,不能急於求成,要注意引導。

如學生回答圍繞落花生寫了哪些內容?學生一口氣就説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這是不可能的,應該儘量讓學生回答,最後老師小結。

學生回答了上述問題後,老師接下來讓學生説説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學生脱口而出。我覺得應該讓學生學了課文內容後,再根據課文內容來回答,這樣學生才真正明白。如第一自然段“……居然收穫了。”老師可引導學生這樣理解:我們種花生,大概從三月開始播種,八月才收穫,人們平時要細心管理,人們怎樣播種,怎樣管理,怎樣收穫,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書上卻只用了一句話就寫完了,你們覺得這種寫法怎麼樣?(很簡單,不具體)老師告訴學生:這種寫法就叫略寫,反之就叫詳寫。

4、課堂提問要精心設計。

主要問題的設計必須緊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巧妙設計出探索性的問題,通過一兩個探索性問題來牽動課文與學生、學生思維的神經才能被課文內容緊緊吸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注意用探索性的問題、品味性的問題、體驗性的問題、延展性的問題讓學生解讀文本、感受語言、豐富經驗、拓寬視野。老師要注意挖掘課文中典範而精妙的語句,設計好問題來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訓練學生思維,從語言細節中去理解、分析、推敲、比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領悟能力。用這些問題給學生搭架一座與課文作者、與其他人對話探討的橋樑,引導學生學會結合自己的體驗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解決問題,以達成對學生有效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老師在有效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課堂提問,要巧妙設計課堂提問,把問題問得巧妙,問得有水準,從而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激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思維。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五

特別感謝校領導給了我這次歷練的機會,同時還有我的師父朱婷老師和語文組其他老師細緻的指導及鼓勵。這是我的第一堂公開課,也是第一次有這麼多高水平的老師對我的課進行深入的講評,我感覺受益匪淺。

課後,我對我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多讓學生動腦想,動嘴説。

在本節課中,我的講解過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也太少,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想得少,説得少,這與我們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是不協調的。其實,讓學生説的過程中,是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他們回答問題也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想問題並且進行表達,這樣其他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在今後的教學中,要踐行好,“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原則。

二、深層次地挖掘知識,不能僅限於課本。

在《落花生》這篇課文中,作者用花生同蘋果、石榴、桃子作比較,用花生的品質告訴我們,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是課本中需要大家明白的道理,那其實我們可以再深入研究:蘋果、石榴、桃子就是不好的嗎?我們能不能做一個既講究了體面,又對別人有好處的人呢?也許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説課本的知識已經足矣,但是,對於一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來説就要掌握的更深入一些。所以,作為教師,課下所準備的知識一定要源於課本並且高於課本,以一種更高的姿態來對知識進行講授,就會有另外一種更好地效果產生。

三、嚴謹用語,避免產生歧義。

在本節課中,就“對比”是否是修辭手法產生了歧義,這屬於我的用語不夠嚴謹。而語文就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所以以後我一定會注意,並且鍛鍊自己的科學用語。

四、注意每一個小細節,嚴格要求自己。

首先,這節課就出現了重點生字沒播放書寫順序,這是我在準備的時候疏忽的地方,以後一定要注意。其次,我的板書結構也不是很好,顯得有些混亂,主線結構不夠清晰明瞭,以後一定要加強訓練。

教學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有遺憾,才能讓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揚長避短,爭取使自己在不斷地磨練中一次次完善自我,做一個無愧於學生的教師。沒有完美的課堂,只有更好的課堂。我要不斷的努力,每堂課都要像上公開課一樣,精心準備,備教材,備學生,認真總結每堂課的得與失,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

《落花生》課後教學反思 篇六

《落花生》是一篇敍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説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抓住重點,整體感知。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明確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這幾部分內容後,提出一個問題:這幾個部分內容中你最喜歡讀哪個部分,為什麼?我知道多數學生喜歡讀“議花生”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點、難點之所在。這樣,我就從學生的興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精選策略,優化課堂。

1、運用對比閲讀方法:對比出示: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2、創設情境法:出示:他留學西洋多年卻從不穿西服,不抽煙不喝酒,屋子裏堆滿了自己買來的書,因為他懂得了父親的教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抗日戰爭期間,他為抗戰事業奔走呼喊,積勞成疾,強忍病痛的折磨,因為他銘記着父親的教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他的作品沒有華麗的詞藻,而是具有樸實淳厚的風格,因為他想讓更多人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3、聯繫資料法:資料出示:許地山的父親叫許南英,是位愛國詩人,也是位頗受百姓愛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他曾率領枱灣人民死守孤城台南。他將多年積蓄全部充作官餉,堅決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台灣被日本侵佔後,他不願當亡國奴,毅然拋棄全部家產,全家來到福建定居,過着清貧的生活。在許地山十四五歲時,他出任廣東省三水縣縣令,全家住在衙內大院裏。平時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父親很難跟家人在一起團聚。

三、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含義深刻對學生極有教育意義。我在設計時做到以讀為本,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師生合作讀,生生配合讀,分角色讀,齊讀)等,去體味文章的語言,去感受藴涵的哲理。

1、第一個“愛”是我們“爭着”答應,得讀出“爭”的語氣來。教師藉助出示花生食物,問大家愛吃嗎?讓課堂氣氛輕鬆,還原當時孩子們對花生的熱愛之情。這樣大家的朗讀就具有了生活化,也融進了切身的感受。

2、朗讀父親的那段話時,為了表現出對比的特點,有男女生的合作讀,看着圖片填空讀,強化了大家對對比寫法的印象和對文本的理解能力。

3、在感受許地山如花生一般默默奉獻的一生時,有配樂情境朗讀,學生小組不斷加入朗讀的方式,反覆讀給大家啟迪的重點句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樣一遍一遍的要求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滿意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

四、聯繫實際,情感昇華。

《落花生》一課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我在課上讓學生闡述自己的真實想法,讓學生有獨立表達自己看法的權利。學生課上説得非常精彩,學生説想做落花生一樣的人,對社會默默奉獻。學生聯繫周圍的生活實際談談,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花生一樣默默奉獻的人,學生感悟到清潔工、教師、建築工人、醫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七

《落花生》是許地山著名的一篇敍事散文,本課語言樸實,感情真摯,含義深刻,對學生極有教育意義。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説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同時,主次分明這一寫作特點在這篇文章上有着鮮明的體現,是作為教授學生在習作時寫作技法的典型材料。所以我在教學中,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在導課環節的設計中本人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進行了有效的教

學組織。

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個性特點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讓學生根據興趣需要學會選擇自學內容,自學方法,自學形式,指導學生依照自身特點,或圈點,或查寫,或操練,充分體現“以人為本”。重視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讓每個學生學會面對陌生領域,自已去搜集,篩選資料,尋求答案。因此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課前蒐集有關花生和作者的資料,如“花生為什麼又叫落花生?”“除了書上介紹的你還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對作者許地山知道多少?”

等等。同時我以課題“落花生”其實就是我們平時生活中所説的“花生”,它為何又叫“落花生”,在講清花生的生長特點外還問了它還有哪些名字?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知道它還叫“長生果”,並且把“落花生”的實物圖片和“許地山”的人物圖片做成一張幻燈片,讓大家知道一邊是農作物,一邊是作家、學者、教授,為何都叫“落花生”呢?其目的是以此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進行有效的教學組織。

二、在第一部分的教學中本人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進行了“以舊推新”的教學,達到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的。

通過抽人讀展示在幻燈片上第一自然段內容(幻燈片內容中知識重點已用不同顏色做標記,作用於提醒學生注意這些知識點),從而達到鞏固已學過的知識點:多音字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讀音以及本課中“買種,翻地,播種,澆水”之間為何用逗號。尤其通過四個詞組的構詞結構來講清“播種”的“種”在這裏為何讀“zhǒng”。並且讓學生思考文章最後一句中作者為何用“居然”一詞,從而讓學生理解文本,達到與作者進行對話。最後讓學生總結出這部分作者寫了“種花生,收花生”的內容,從而為下面的教學做好準備!

三、在進行第二部分內容教學是我首先讓學生自己在文中找找除了“種花生和收花生”以外,還講了那幾件事?讓學生歸納出“吃花生和議花生”後,老師再進行追問:哪些內容講了吃花生?讓學生找到後明白“作者在‘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這幾個環節只用了寥寥幾筆,而“議花生”一個環節卻佔了大部分篇幅,從而輕而易舉的講清了本文“主次分明”這一寫作特點,強調了同學們在平時寫作是要做到“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把閲讀教學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自選方式,抓住重點,整體感知,。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明確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這幾部分內容後,提出一個問題:這幾個部分內容中你最喜歡讀哪個部分,為什麼?讓學生自選內容,學習體會,學生興趣盎然,精彩紛呈。並在無拘無束的自學中個性得到了發展,而通過學生的發言,我知道多數學生喜歡讀“議花生”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點、難點之所在。這樣,我就從學生的興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口,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

我在設計本環節時做到以讀為本,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師生合作讀,生生配合讀,分角色讀,默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齊讀)等,去體味文章的語言,去感受藴涵的哲理。這樣一遍一遍的讀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滿意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

五、聯繫實際,情感昇華 。

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是語文實踐,“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課程標準》語)。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自由、愉悦、和諧的實踐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多讀、多動、多思、多説、多聽,盡情舒展生命活力。在教學時,從初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到精讀課文,理解父親説的話,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情”,我都引導學生自己讀,自己學,自己彙報,自己評價。特別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説的兩段話這一環節時,父親的話雖然樸實無華,卻包藴着一個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在教學時,我不過多地講解分析,而是先讓學生明確學習要求和步驟,然後以人四人為一小組,先自己讀,自己學,接着把自己讀懂的內容在小組內交流填在老師提前發到小組的“石榴、桃子、蘋果與花生果實的對照表”裏,最後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集體交流。實踐證明,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按學習要求找出花生與三種水果的不同特點,體會出花生默默無聞,默默奉獻,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學生體會出花生品格後,我又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就是那位父親,你覺得該怎樣讀這兩段話,才能表達出你當時的感情呢?大家來評評誰讀得最有感情,學得最像。”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但由於學生過於緊張,讀得還不到位,但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範讀,再讓學生自由舉手起來讀,最後請學生來評價,從而讓學生在讀與評中與“父親”產生了情感共鳴,領悟了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彰顯與發展。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尊重學生,尤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課程標準》語)。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這句全文的點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只有允許學生盡情表達,而且鼓勵學生盡情表現,才能談得上解放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所以我在這環節我讓學生大膽質疑,給他們探究學習的環境 ,創設了民主、和諧的課堂人文氛圍,促使了

學生在教師的愛護、尊重和期待中主動探究,自主學習。讓學生圍繞這句話進行熱烈地討論。對於當今社會,你想做花生一樣的人,還是想做蘋果、桃子、石榴一樣的人?我在課上設計了《實話實説》欄目,讓學生闡述自己的真實想法,我的目的是不干預學生的想法,讓學生有獨立表達自己看法的權利,無論他想做何種人,只要他的理由是充分的。學生課上説得非常精彩,並能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有的同學説想做蘋果、桃子、石榴一樣的人,也講究體面,敢於表現自己,也能對社會有貢獻。也有同學説要做花生、蘋果、桃子、石榴兩種結合的人,該默默奉獻時奉獻,該表現時表現。我真的為學生有這樣的見解而感到高興。並讓學生聯繫周圍的生活實際談談,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花生一樣默默奉獻的人,學生感悟到清潔工、教師、建築工人、醫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學生説得有理有據,這一環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昇華。在此環節中,學生質疑:“老師,課文中桃子、石榴、蘋果是不是隻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呢?”我馬上肯定這位學生愛動腦筋,然後抓住疑點引導學生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閘門打開了: 學生各抒已見,雖然説法各不相同,但無論哪種見解都是發自內心的表白。這樣的課堂討論,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敢於探究,敢於直言,思維異常活躍,個性得以和諧發展。

六、體悟情感,給學生課外延伸的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許地山之所以給自己取筆名為“落華生”,就是因為他喜歡‘落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格,並以此筆名來告誡自己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於是在教學即將結束時,在學生理解了作者筆名‘落花生’的含義後,我佈置學生課後讀幾篇許地山寫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結”,這樣就讓學生的知識從課堂向課外延伸,讓他們的思維有了一個更廣闊空間。

七、本文整堂課的設計以作者為何以“落花生”為名作為剖析文章的切入點,最後以弄清作者以“落花生”為名的目的為歸結點,再以多讀許地山的文章為延伸點,使全文形成了一個首尾呼應,前後照應的整體效果。

八、教學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比如對城鄉學生能力的估計不足,導致課堂上學生對問題深層次的理解還夠,對文本中作者應有的

情感要用自己的聲音表現出來還不夠到位,甚至在學生自己思考質疑的環節還會出現少許的冷場等等。

總之,課堂中有些突發情況是不可預想得到的,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應善於營造民主、平等、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讓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以滲透。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八

《落花生》一篇敍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説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在課的結尾,我還設計了本文的寫作方法的點撥。用“花生,我想對你説……”作為開頭寫一段話,讓學生説出心裏話,把語文學習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應善於營造民主、平等、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讓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以滲透。

《落花生》課後教學反思 篇九

特別感謝校領導給了我這次歷練的機會,同時還有我的師父朱婷老師和語文組其他老師細緻的指導及鼓勵。這是我的第一堂公開課,也是第一次有這麼多高水平的老師對我的課進行深入的講評,我感覺受益匪淺。

課後,我對我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多讓學生動腦想,動嘴説。

在本節課中,我的講解過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也太少,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想得少,説得少,這與我們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是不協調的。其實,讓學生説的過程中,是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他們回答問題也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想問題並且進行表達,這樣其他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在今後的教學中,要踐行好,“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原則。

二、深層次地挖掘知識,不能僅限於課本。

在《落花生》這篇課文中,作者用花生同蘋果、石榴、桃子作比較,用花生的品質告訴我們,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是課本中需要大家明白的道理,那其實我們可以再深入研究:蘋果、石榴、桃子就是不好的嗎?我們能不能做一個既講究了體面,又對別人有好處的人呢?也許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説課本的知識已經足矣,但是,對於一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來説就要掌握的更深入一些。所以,作為教師,課下所準備的知識一定要源於課本並且高於課本,以一種更高的姿態來對知識進行講授,就會有另外一種更好地效果產生。

三、嚴謹用語,避免產生歧義。

在本節課中,就“對比”是否是修辭手法產生了歧義,這屬於我的用語不夠嚴謹。而語文就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所以以後我一定會注意,並且鍛鍊自己的科學用語。

四、注意每一個小細節,嚴格要求自己。

首先,這節課就出現了重點生字沒播放書寫順序,這是我在準備的時候疏忽的地方,以後一定要注意。其次,我的板書結構也不是很好,顯得有些混亂,主線結構不夠清晰明瞭,以後一定要加強訓練。

教學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有遺憾,才能讓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揚長避短,爭取使自己在不斷地磨練中一次次完善自己,做一個無愧於學生的教師。沒有完美的課堂,只有更好的課堂。我要不斷的努力,每堂課都要像上公開課一樣,精心準備,備教材,備學生,認真總結每堂課的得與失,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十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明確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幾部分的內容。學生經過精心的預習和課堂上的通讀之後能説出課文是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這幾個方面來講的。接着我引導學生重點品析“議花生”這個部分,在學花生的品質時,學生質疑:課文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進行了比較,是不是説它們只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價值呢?這個問題也是我要重點講解分析的。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各抒己見。其中有一個同學就講的非常好:“老師,我覺得在這裏只是把桃子、石榴、蘋果的果實的生長位置作了比較,目的是要突出花生的默默無聞、不計較名利,而不是有意貶低這幾樣水果。”我很意外他能這樣説。他講到了花生的實用, 我就順勢引導學生去體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如果體會了這句話的含義,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於是我緊緊圍繞這句話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什麼樣的人是有用的人,”“講體面是什麼意思”並點撥學生聯繫周圍的生活實例深談,學生在我的啟發下,感悟到的“清潔工”“建築工人”“警察叔叔”教師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今後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有自由的空間,不必用教師參考書上的理解去把學生的思維固定死,只要説的有理,不離主旨,我想教師就應該鼓勵。我想這對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也會有很大的幫助。這節課還有一個遺憾,本文是很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我卻忽略了作者這一寫作方法。今後備課要更加認真才不會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