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研究【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91K

教育研究【新版多篇】

教育教學研究 篇一

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教學,作文教學更加需要學生在生活中的實踐能力,學生寫作能力的養成有賴於知識的積累。在傳統的作文教學工作中,教師會給學生傳授所謂的寫作套路,實際來講學生對於這種套路很是反感,同樣,閲卷教師也會形成一定的審美疲勞,很難產生什麼新意。在新形勢下的國中作文教學工作中,教育工作者需要結合如今的實際情況,結合新的教育理念進行新穎的作文教學工作,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國中學生寫作水平較低的原因

1、作文的內容單一

經過調查發現,現階段國中作文中普遍存在學生作文內容非常單一,學生的作文內容與比較相似,缺少創新性。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經歷,另一方面來講也是因為學生缺乏生活的觀察。如今學生普遍學習壓力非常大,從國中時期開始就需要將每天的大部分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去,缺失了生活的樂趣,這就導致所寫的作文中缺乏必要的情緒,對生活缺少熱情,自我創新能力就會隨之下降,那麼就不能夠寫出質量較高的作文。針對這種情況,學校需要適時開展一些互動活動,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充滿活力。

2、教師教學能力欠缺

國中作文教學比較看重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作文教學不同於一般的學科教學,作文教學與教師自身積累有很大關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教學生使用一些慣用的套路或是事例,包括“老三段”、“司馬遷”、“發明大王”等材料,缺乏實際內容的教學。一些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的過程中使用空話太多,不能給學生提供實際的內容。每次學生根據要求寫完作文以後,教師只是針對題目要求進行適當的講解,對學生所寫的作文寫上一個分數,沒有過多的點評,學生仍然不知道自己所寫的作文差在哪裏,下次寫作還會延續。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能力得不到任何提高。所以説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進而才能夠更好地進行作文教學工作。

3、家庭教育方面的影響

對比其他課程的教學,作文教學工作全在學校教師的傳授,在家庭中家長在子女作文學習方面很難提供幫助,作文教學工作還是很需要專業性的能力。在家庭環境中,家庭教育不能提供相關的幫助,反而有些家長急於提高子女的寫作能力,就會錯誤地讓子女大量寫作,這樣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甚至還會使學生對寫作產生牴觸的心理,進一步影響學生的作文質量。在家時,家長可以鼓勵子女進行閲讀,拓寬見識,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生活教育理論融入國中作文教學的措施

1、提高教師知識生活化的觀念

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寫作的靈感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積極觀察生活,學習相關的知識,提高生活化的理念。學生寫作的內容從生活中尋找,經過文學渲染後又要回歸到生活,這才是正確的寫作行為。那麼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善於引導,學校可以定期對教師進行相關方面的培訓工作,同時學校間也要加強合作聯繫,經常組織教學交流工作,教師之間積極進行交流溝通,學習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完善自身教學能力的不足,同時也是學習優秀教學方法的重要途徑。在這過程中也要組織學生進行有益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素材,課堂上鼓勵學生講出自己的發現,鼓勵同學間相互交流,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2、抓住現實題材

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缺少題材的真實性,運用生活教育理論,教師在指導寫作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緊抓生活中各個方面的題材,從生活中的題材出發,運用寫實的手法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在指導寫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強調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經歷,從自己的實際經歷出發經過一定的文學渲染過後,就能夠提高寫作的真實性,使得內容更加容易受學生所掌控。學生脱離生活進行寫作時往往會出現很大的問題,作文中普遍會出現明顯漏洞,這樣就不能夠達到預期的結果,並且此類作文往往會千篇一律,缺乏獨特性。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觀察生活,以欣賞的眼光看待生活,發現生活中的閃光點,這樣才能夠使自己的作文脱穎而出。

3、引導學生進行內容創新

經調查發現,國中學生作文中的內容往往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缺乏內容的創新。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內容的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社會的發展,生活的進步,每天都有很多的話題可以進行創作,教師要經常給學生提供新的題材事例,同時增加作文的深度與廣度。作文的內容要避免產生千篇一律的情況,積極引導每個人形成自己的特色,寫作時從多角度出發,進行不同形式的寫作。

三、結束語

傳統的國中作文教學工作確實存在着一些不足,這就要求教師在基於生活教育理論的前提下,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其次再教育學生進行生活化的寫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地觀察生活,國中生的寫作基礎就是來源於生活,但要高於生活,進而提高作文的質量。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體驗生活,然後發現生活的亮點。總的來説,首先需要的就是教師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以專業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寫作,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育研究方案設計 篇二

摘 要

隨着現代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職業教育發展進入黃金期,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和完善以後,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基礎工具,科學的教材對提高職業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介紹職業教育校本教材概念基礎上,分析了校本教材建設的必要性,最後提出相關的教材建設建議。

關鍵詞

職業教育 校本教材 必要性 措施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校本教材的開發成為改革的重要內容,因為職業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校本教材的建設成為校本課程實施的媒介和載體,換句話説,校本教材的建設是未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和基本取向。但是,校本教材的編寫要求較高,很多高職院校的辦學時間不長,學校的校本教材開發者對課程的內涵、理念和開發原則等都不太清楚,開發經驗不足,再加上傳統的課程體制所產生的很多負面影響,使得我國很多職業院校的校本教材建設陷入困境之中,因此,如何有效解決校本教材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保證校本教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各所高職院校相關部門關注的重點。本文在介紹職業教育校本教材概念基礎上,分析了校本教材建設的必要性,最後提出相關的教材建設建議。

1 校本教材開發概念

所謂校本教材開發,強調的就是以學校建設為根本,也就是指教材的建設必須以學校的具體教學目標為指導,其內容必須體現學(本站☆)校治學的競爭優勢,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想下組織校本教材的編寫和開發,校本教材必須符合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形成規律,體現以技術應用為主線,符合學生未來工作過程中的系統化邏輯,具有鮮明的事業教育特點的教材。同時,校本教材的建設要求能夠反映職業教育在相關領域的新技術和新工藝,集中體現專業要求,以此作為教材編寫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師在專業建設中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和創新意識,並以此作為推動力量,不斷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因此,職業教育校本教材建設成為了當前高職院校改革的重要內容,校本教材的建設有效地體現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為新技術人才培養提供了可能。

2 職業教育校本教材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2.1 校本教材建設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需求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雖然較快,但是起步卻很晚,很多高職院校還沒有能力編寫適合自己發展情況和特點的校本教材,因此不得不引進或者借鑑其他本科或者專科院校的教材,然而,這些教材往往更加偏重理論性,實踐性較差,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由於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普遍不高,學生對引進的教材難以接受,學生反映難度較大,甚至一些中專升格的高職院校現在仍然沿用過去的教材,這些教材已經不能適應高職院校的發展要求。此外,一些高職院校的校本教材內容陳舊,不能適應當前職業教育教學的需求,不適合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利於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職業院校必須正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為學生量身定做符合本校特點的教材。

2.2 校本教材建設職業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縱觀中外大量的職業教育創建成功經驗來看,特色的教材是實現職業教育教學的重要載體。因此,我國高職院校的校本教材建設必須堅持一條基於學校現實特色化的道路,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正處在起步階段,是否能夠健康地發展下去,其關鍵就是各所職業院校自身的辦學特點和專業生命力。目前,由於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處在了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和企業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實現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就必須打造出具有本校專業特色的高職畢業生,因此,開發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有助於職業院校根據自身專業特色和發展定位進行科學的資源整合,提升院校的整體競爭力,促進職業院校的健康穩定發展。

2.3 校本教材建設是教師、學生髮展的需要

傳統職業院校教材存在偏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理論教學相比於實踐教學具有嚴重的滯後性,因此,一套高效、實用的校本教材有利於充分反映職業教育教學的實際環境,符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文化背景,有利於教師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對於改善學生學習態度、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具有重要作用。校本教材建設培訓相比於其他形式的培訓具有明顯優勢,逐漸受到教師的喜愛,在校本教材開發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知識講座學習、課後總結和教學經驗交流,從而教師不再是培訓的旁觀者,而是主動參與者,因此,校本教材的建設有助於教師和學生的成長,提高學生和教師參與校本教材開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校本教材建設與教師、學生成長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2.4 校本教材建設是用人單位的需要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企業對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專業性技術人才培養基地,高職院校在發展職業教育教學時,必須以為企業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為目標,必須改變傳統多課程教學的模式,因為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知識不夠集中,針對性不強,過分注重理論學習而忽視了專業技能的實踐培訓。校本教材建設與傳統的教材相比,恰恰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校本教材的目標更加明確,校本教材的內容更加註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有機結合,知識、技能和學習態度三個要素比例,拋棄了傳統的以基礎知識為主的課程設計模式,真正做到以學生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換句話説,校本教材淡化了傳統意義上的理論工藝講授,更加契合實際崗位工作任務需求。

3 加強職業教育校本教材建設措施

3.1 準確定位校本教材建設內容

在校本教材建設過程中,必須科學定位其編寫內容和程序,當前校本教材得開發應該滿足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需求,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校本教材建設過程中,學校應該以一線教職工為主體,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取長補短,提高校本教材的質量,實現校本教材的預期的使用效果。校本教材的開發必須遵從國家教材規劃和地方教材規劃,在其相關規定基礎上,科學地編寫校本教材,為職業教育教學提供必要補充。學校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選用適合本校辦學特點的國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由於現行教材中,相同課程的教材質量也參差不齊,學校應該進行嚴格的甄別,然後組織教師認真研讀,根據這些教材,結合本校實際教學需求,科學編寫校本教材。

3.2 利用模塊式的課程標準為編寫模塊化教材

模塊化是當前教材建設普遍使用的彼岸準,但是分析模塊化教材建設現狀可以發現,很多的模塊化教材僅僅是按照課程自身內容,將教材分為基礎模塊和專業模塊,或者是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沒有針對不同理論和實踐課程,科學編寫形式多樣、類型多變的模塊教材。尤其是在教材結構的設計上,很少會從學生的心理結構、發展需求考慮進行一體化的設計,對學習者的能力層次更少考慮。在現有的職業教育教材中,教材編寫過於形式化,只是將過去的 “第一章”改為“模塊一”,沒有從實質上進行科學模式的編排。因此,在職業院校校本建材建設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模塊化的編寫標準,科學分類,保證教材內容的合理,促使教材能夠達到本校專業教學要求。

3.3 不斷優化編寫隊伍結構,發揮本校教材教學優勢

(1)對校本教材編寫隊伍進行動態的考察,教校本教材的編寫主要依賴的是一線教師的教學和實踐經驗,當前,基本上各個高職學校都有一定數量的雙師型教師,而且這些教師的身份一般都是終身制,導致一些教師在獲得雙師型教師稱號之後,因為教學任務加重,自己對教材編寫產生倦怠,而且缺乏深入企業的'一線實踐經驗,疏於實踐操作,因此,不可能真實地瞭解企業當前對人才的具體需求,這將不利於校本教材內容的科學性。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對校本教材編寫教師進行動態的考察,重點考察編寫人員的教學水平和實踐技能,確保校本教材內容的科學性。

(2)積極吸收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到校本教材建設中。因為高職院校的教學特點,對學生的實踐技能具有較高要求,因此,在校本教材編寫過程中,高校應該積極聘用各行業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利用他們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確保校本教材的實用性,達到職業教育專業技術型人才培養要求。

3.4 注重科學性和趣味性相結合

校本教材的開發和建設必須注意科學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如果在編寫校本教材過程中,只是過分強調科學性和規範性,那就會使得教材內容過於宂雜,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因此,校本教材的編寫必須注重科學性和趣味性的結合, 既保證校本教材編寫的科學性,又保證內容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校本教材的優勢。

4 結語

隨着高校改革的不斷推進,職業教育的發展為社會和企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優秀素質的技術型人才,因此,必須強化校本教材的建設工作,採用科學的編制方法,促進校本教材的科學性和適應性。

註釋

① 餘祖文。關於職業院校校本教材建設的幾點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8(10)。

② 許世華,曹軍,譚會恆。關於校本教材建設的幾點思考[J]。高教論壇,2012(3)。

③ 張秀蘭。高職教材建設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教育研究方案設計 篇三

1.研究對象的選擇

研究對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在學前教育科研中,一般以人作為研究對象。

選擇研究對象,首先要確定是進行總體研究、抽樣研究還是個案研究。

總體研究是對研究對象個體進行的研究。總體就是指全部研究對象,是一定時空範圍內研究對象的總和。例如,“上海市區6歲兒童識字量的調查”。這個課題的總體就是上海市區全體6歲兒童,不包括郊縣的6歲兒童,也不包括市區其他年齡段的兒童。總體的數量和範圍不大時,可以進行總體研究,但是,當總體的數量和範圍很大時,就要進行抽樣研究。

抽樣研究是從全部研究對象中抽取部分作為研究樣本進行的研究。從總體中抽取的部分研究對象稱為“樣本”。抽樣研究的目的是根據對所抽樣本的研究結果,對總體情況進行推論。抽樣研究的前提是:樣本必須要有代表性。所以,為了使推論準確,在抽樣時要遵循隨機原則,即抽樣時要儘可能使在一定範同內的每一個個體被抽取的機會均等。

個案研究是以一個人或幾個人做樣本,或者以一個羣體為一個單位做樣本,對某種教育現象或問題進行的研究。尤其適用於對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的研究。個案研究雖然缺乏嚴格意義上的代表性,但普遍性總是存在於個別之中。

2.研究變量的界定

研究變量指研究者感興趣的、所要研究與測量的、隨條件和情境變化而變化的因素。變量就是會變化的有差異的因素。變量相對於常量而言,常量指在一個研究中所有個體都具有相同的特徵或條件,而變量則是指在一個研究中不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特徵或條件。

在教育研究中,常量不是要研究的內容,研究要探討的只是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一項研究往往會涉及多個變量及其相互關係。例如,教學方法的研究中,就被試驗者(以下簡稱被試)來説,學業成績、智力、動機、興趣、能力等因素在質和量上都會發生變化,都有差異,而且這些變量的相互關係交織在一起。把它們都拿來研究是不可能的,因此研究者必須事先決定研究的主要變量,並理清變量之間的關係。

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是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應用最廣泛的變量。

自變量又稱刺激變量,是引起或產生變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縱的假定的原因變量。

因變量又稱反應變量,是自變量作用於被試後產生的效應,是研究者要測定的假定的結果變量。

無關變量有時也稱控制變量,是指與特定研究目標無關的非研究變量,即除了研究者操縱的自變量和需要測量的因變量之外的一切變量,是研究者不想研究、但會影響研究進程的、需要加以控制的變量。

通常情況下,研究要探討的是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對應關係,自變量是研究者要操縱的因素,是變化的原因,因變量是研究者要測定的因素,是變化的結果。自變量的變化能引起或影響因變量的變化,而因變量的變化依賴於或取決於自變量的變化。例如,在“兒童的智力與語言發展水平的研究”中,自變量是“兒童的智商”,因變量是“語言發展水平測驗的分數”;在“幼兒園男女兒童體能各項指標的比較研究”中,自變量是“兒童的性別——男、女”,因變量是“體能測量的成績”。

在一項研究中,除了自變量和因變量外,還可能有許多變量介入到研究過程中來,並且干擾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對應關係,這些變量統稱為無關變量。無關變量是研究者要控制的因素,因為不排除這些無關因素的干擾,便難以解釋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對應關係。控制無關變量就是要排除這些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影響,使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係“純化”。

3.研究方法的確定

在設計方案中要確定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隨研究課題,特別是研究目的而確定。

一般的方法,主要有文獻資料法、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等。當然,每…種方法都有其優點與侷限性,採用單一的方法,往往只能獲取部分信息,而遺漏許多其他有用的信息,難以做出全面準確的結論。因此,提倡使用綜合的方法,或幾種方法並用,或以一種方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

4.研究假設的提出

研究假設指在研究實施之前,研究者根據事實和已有資料對研究課題設想出的一種或幾種可能的結論。

假設具有以下特徵:

(1)設想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之間的期望關係

一般一個假設只能涉及兩個變量。如果涉及多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可把變量一一對應地組合成幾組假設。例如,在《4~5歲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中,涉及到性別、活動類型等變量。可把告狀行為、性別、活動類型三者的關係分為兩組假設分別進行驗證:

①4~5歲幼兒告狀行為與性別有關。

②4~5歲幼兒告狀行為與活動類型呈正相關。

(2)假設應當用陳述句形式簡潔明確地描述

因為假設是研究者對研究問題預先的答案,而不是把問題轉向他人,即不要用問句形式。當沒有辦法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形式描述假設時,可用虛無假設,也可用條件肯定或條件否定的方式描述。例如,4~5歲幼兒告狀行為與性別無關。另外,假設的表述應儘可能簡潔明瞭,假設要直截了當,不要隱含在文字描述之中。一般一個假設用一句話來表述。假設中儘可能少用或不用含義模糊的形容詞。

(3)假設應當是可檢驗的

無法被檢驗的假設只能算是猜測,一般不能作為研究假設。因為無法檢驗其有效性。假設可檢驗的條件是:假設中的主要變量以數量化的或以可操作的形式來重新表示。例如,4~5歲幼兒告狀行為在不同活動類型之間的差異,其中的不同活動類型可分為教學活動、遊戲活動、自由活動、生活活動等。當假設中的變量具體化到這種程度,這個假設便具有了被檢驗的可能性。

好的假設應符合以下標準:第一,科學性。假設應有一定的事實和理論依據,應合乎邏輯,理由充分;第二,預測性。假設應具有預測性,假設的正確與否有待於事實的檢驗,對因果關係的解釋是不確定的,即兩個變量的關係非真則假,非此即彼,要麼接受,要麼拒絕,不存在中間道路;第三,新穎性。假設是對變量之間關係的大膽設想,具有創新意義;第四,可行性。假設涉及的概念、變量可操縱可測量,具有被證實或被偽證的可能性;第五,簡明性。假設在表示上應簡要明晰,易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