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言律詩多篇:七律·長征(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4W

七言律詩多篇:七律·長征(精品多篇)

註釋 篇一

(1)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於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行程二萬五千餘里。

(2)萬水千山:這裏的千、萬都是泛指,形容山無數,水無數,隱含着困難多、艱險多。

(3)等閒:平平常常的意思。

(4)騰細浪:是指翻滾起來的小浪花。

(5)磅礴:氣勢雄偉,這裏指山勢高大、險峻。

(6)金沙:指金沙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段。

(7)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

(8)大渡:指大渡河。

(9)三軍:指中國工農的紅軍一、二、四方面軍(當年沒有編制紅三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

(10)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11)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12)逶迤(wēi yí):彎彎曲曲延續不絕的樣子。

(13)烏蒙:雲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14)走泥丸:是指滾動的小泥球。

(15)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16)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紅軍長征經此。

(17)雲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懸崖峭壁,濺起陣陣霧水,在紅軍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樣。

吶喊湘江 篇二

腥風血雨鎖迷茫,不縛蒼龍只列槍。五萬英雄真吶喊,一灣碧水竟瘋狂。

青山未許青雲醒,古岸聽憑古月藏。倘若紅軍隨主帥,渾天怎可掩寒湘。

四渡赤水 篇三

赤水憑峯本未寧,雄師到此有何聲。南方鎖霧連魔域,北道秋風掃漢兵。

一渡滇黔天不語,四爭春夏雨來傾。潤之智慧誰猜透?往返迂迴踏入京。

律長征的朗誦稿件二:紅軍長征 篇四

草履鏗鏘越險灘,

蒼涼冷月浸心寒。

激昂號角心猶奮,

威武單衣血未乾。

百戰炮聲縈悦耳,

千軍馬嘯跨徵鞍。

紅旗插到陝甘地,

雄壯英姿天下觀。

破臘子口 篇五

峻嶺無人也是關,當年誰度亂雲間。疲軍敢飲槍林雨,瘦馬偏償火藥環。

攀上黑峯填臘口,奪來劍谷罷寒山。直鑼吳起紅旗卷,寶塔才知曉月閒。

注:建軍節前夕,央視四套又播放了一些經典的'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劇。我又看了一遍《長征》,很多感慨,很多無奈,故寫成一組詩,以表達心中的一些想法。

生死草地 篇六

暮色蒼茫無可申,千軍萬馬不知春。前鋒未破三更月,後衞迷留百里塵。

風裹黑雲穿草地,雨侵荒漠入寒津。人生踏上艱難處,才曉紅霞縷縷親。

賞析 篇七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亙,這是紅軍也是詩人心中的山,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對山的感知,這裏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則愈顯紅軍長征之難;愈則愈縣紅軍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通過兩組極大於極小的對立關係,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概。從藝術手法上説,這是誇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於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如果説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鬥,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鬥。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於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鬥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蹟。

頸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後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鉅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於其中,顯無窮之趣於其外,搖曳多姿,起伏跌宕,張馳有致。

足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迴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度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悦相比,它自然更勝一籌 。“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