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追風箏的人書評精彩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8W

追風箏的人書評精彩多篇

追風箏的人書評 篇一

花了一天的時間,終於把《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説看完了,看完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文中的阿米爾彷彿小時候的自己,懦弱、感情細膩,有時為了周圍人的感情考慮,委屈自己,只是很欣慰,在阿米爾做錯事情的時候,能夠在一次次的成長中救贖自己。特別感動於他最後為了救出索博爾而孤身去阿富汗,為了他,與阿塞爾打架。有時,→←救贖真的就是那麼簡單。

有時候,真的希望有人能打我幾拳,打醒現在的自己,救贖自己所犯的錯誤。很多事情,知道自己錯了,還是堅持下去,只是害怕自己承擔更多的責任

慶幸的是,自己從來沒有犯過阿米爾所犯的嚴重的錯誤。只是,審視自己內心的時候,總覺得如果我碰到這種情況,也許自己也是這種作為。對於自己的性格,分析的太透徹,也是不好。只是隨着自己的成熟,希望自己所犯的錯誤能越來越少。

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忠誠而善良的人,但同時,也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悲哀,奴性的思想。但是,真心希望自己能夠遇見一個像哈桑的摯友。

人,貴在有自知之明。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救贖。如果有能再次成為好人的機會,就要牢牢抓住,罪行能導致善行是最重要的!

在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的時候,追風箏的人,我曾以為這是一本能讓我輕鬆的書,畢竟風箏承載了我童年時太多的快樂和美好回憶,但是在結束閲讀後,我的心情很沉重!它細膩的文字讓我在閲讀時並不只是一個旁觀者,它讓我因為阿米爾的怯懦而憤怒羞愧,它讓我因為哈桑從男孩到男人不變的忠誠而感動。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無法定義它是悲情還是温馨。文章主人公哈桑和阿米爾,他們是僕和主,是兄和弟,是低賤和高貴。

在那裏,一個名為喀布爾的地方,一羣孩子追着斷了線的風箏,在大街小巷裏追逐,哈桑卻早已知道風箏會落在何處,阿米爾問哈桑他知道的原因,哈桑能肯定地回答他就是知道,還反問了阿米爾,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説,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對阿米爾絕對的忠誠,阿米爾給予哈桑的卻只是懷疑。為此哈桑發誓,為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卻還是不信,他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為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説,我肯定!然後又説,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不談論他身為僕的忠誠,僅僅是朋友之間,哈桑給予他的還有真誠,這不是因為阿米爾擁有的財富,僅僅因為兩個孩子之間的友誼!

追風箏的人書評 篇二

喜歡閲讀,人終其一生都不可能探索感知整個世界,而天生的不可抑制的認知慾望卻與之相孛,閲讀就是一種平衡,一種滿足心靈的平衡。

友“大立子”沒有任何推薦,意外給我《追風箏的人》,感謝她的寡言,讓我沒有任何鋪設,不帶任何期望走進故事,完全自我地、第一感受地瞭解那個不一樣的世界。

喜歡閲讀,閲讀讓遙遠不可知的事物近在咫尺,可以觸摸,可以感受。

阿富汗,這個前幾年還在新聞風口浪尖,卻因伊拉克戰爭逐漸褪色的國家,第一次,在我這個異國人的心中有了温度。因為《追風箏的人》來自阿富汗!

開始在國際時訊中聽到那些書中呢喃的地名,喀布爾,有了一種揪心的痛,一種悲憫的哀,開始關注那個與自己沒有任何關聯的國家,知道它的貧困,罹難,悲痛。這一切都緣於《追風箏的人》。

童年的記憶總是能娓娓入心,就像許多故事總是喜歡從小時候説起。一個阿富汗的童年足以構成一個令所有讀者辛酸唏噓的故事。從沒有戰爭硝煙的阿富汗時期,故事行進在温和燦爛的筆意中,只是偶爾的回筆預示着悲劇的開端。這樣的明朗筆調並沒有維持多久,很快,隨着阿富汗的戰爭開始,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躍然紙上,作者懷着深深赤子心,以最痛楚的筆意描寫了母親的罹難,字間流露的不捨,悲憤,哀痛讓人為之憷眉!故事是線,線的終端就是國家的命運。

12 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與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隨父親逃往美國。

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他上了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他又該如何抉擇?

故事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就像阿富汗曾經的美麗和現在的殘忍。

戰前阿富汗過着平靜温馨的生活,傳統的阿富汗文化絢爛獨特,奇異的風箏比賽,用玻璃屑和鋁製成的風箏線,簡單地規則,放起你的風箏,割斷對手的線,然後,追回那隻最後掉落的風箏就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逃亡時,擁擠的卡車,避難的地窖,甚至在將人塞在油罐車的油罐中運送以逃過關卡…,後期混亂殘忍的景象:不同種族的血腥屠殺,一個為了餵飽孩子的男人在市場出售他的義腿,足球賽中場休息時間的節目竟是用石頭砸死一對通姦的情侶……

“漫天緋紅的晚霞下落日惶惶,一隻黑色的風箏繫着纖細的線逆風飛行,黑色的地平線一無所有”。這是〈追風箏的人〉的封面,讀完全書後,我常對着封面聯想,這樣的設計直攝人心。

卡勒德·胡賽尼,阿富汗應該銘記這個名字,他不是將軍,更不是決定阿富汗命運的領袖,他是個名不見經傳的阿富汗逃民,可他的初啼作〈追風箏的人〉卻讓世界上所有讀過的人瞭解阿富汗人和阿富汗的文化!還有什麼比這更有力量呢!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三

很像是對往事的一番陳述時間上來看就是小時候和哈桑快樂的生活,哈桑對自己的忠誠,後來趕走哈桑,以及自己對哈桑的愧疚發生戰爭逃往美國聽了拉辛汗的勸告和請求?回到家鄉拯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帶索拉博回美國。

如果哈桑並不是阿米爾的親兄弟,那麼,阿米爾還願意為了贖罪為了填補自己對哈桑的愧疚而不辭辛苦的尋找挽留索拉博嗎?恐怕不會,人性中的膽小懦弱無為不會突然就發生變化,而且一直浸淫在阿富汗種族歧視的文化之下,哈桑對他所做,他更願意將哈桑對他的付出當做是奴隸對主人忠誠。阿米爾會為了一個奴隸的忠誠冒着那麼大的危險去就哈桑的兒子嗎?不會的。對於這個文中有詳細的描述,直到拉辛汗告訴阿米爾,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的時候,他慢慢的才接受了拉辛汗的請求。

我更願意相信,是因為阿富汗的血緣文化,輔以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才促使了他踏上了尋找挽救索拉博的旅途。也正是在這個旅途中,他拯救了索拉博,也拯救了自己的心靈。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四

作者用插敍倒敍的方法敍述着一個時代的故事。這本書比歷史書更加富有人味(整本主要圍繞着作者與哈桑,父親,拉辛汗,阿里的故事展開,人物的遭遇和重大歷史事件有密不可分的聯繫);比心理書更加具體。

沒有刻意的拔高主人公形象,增加主人公光環。作者對自己的心理活動有着直接和間接的描寫:“有時候我希望他別給哈桑買,希望他最疼我。”“我就是草叢裏的毒蛇,湖底的鬼怪”。比虛構類小説更加真實:流血,衝突在當今都還存在。本書結合歷史大背景,沒有過多的渲染戰爭的陰霾,只是用幾個片段,我們也嗅到了流離失所的淒涼。亂世才能突出太平盛世的美好,更加警醒了我們,珍惜當下。也沒有故意美化結局,而這個結局也是生活中最大可能性的結局,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局。

伏筆很好,前後呼應。特別的是譯者非常棒,將這本書翻譯得很接地氣,不乏很多地道的象徵詞。如果説實在挑出點什麼的話,就是人物之間戲劇般的宿命糾葛。作者與哈桑,作者與阿塞夫。追風箏的人究竟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呢?也許風箏象徵着自由,追風箏,也追求着自由,國家的自由,人身的自由,表達愛的自由。也許象徵着一種執着的信念。只有不怕沾滿玻璃的繩割破手,不擔心自己輸掉,搶不到風箏。分析形勢,不懈怠,勇於相信自己才能獲得成功。

追風箏的人書評 篇五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説,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説,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説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為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閲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的捫胸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