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追風箏的人(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4W

追風箏的人(精品多篇)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 篇一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

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

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説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地笑起來……

為什麼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國,遠離硝煙瀰漫的阿富汗,阿米爾仍然有着揮之不去的`愁緒,仍然想着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故土,是哈桑,那個最忠於他的奴僕,不,是童年的夥伴,是他最愧對的人,讓他的心靈永遠處在懺悔與不安中。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故事的結局,索拉博的不語和沉默以及放風箏時他的笑,讓我感到一絲悲傷,卻也有如負重釋。因為阿米爾追過,救贖過,勇敢面對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阿米爾,都在不斷追尋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許就是在不斷懷念和追尋過去中度過的,我想: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閲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

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淋漓盡致。

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我回味良久。其實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嗎?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二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在六年級的時候我媽就給我買回來了,原因很簡單:這本書情節扣人心絃心絃,更是因為書中故事真實,震撼人心。

讀完這本書,心靈已經被洗滌、被震撼。戰爭,種族清洗在我們現在中國兒童的眼裏是多麼遙不可及,但在我離我們很遠的東亞,戰亂不斷。書中的阿米爾和哈桑是情同手足的朋友,但實際上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因為哈桑是哈扎拉人,所以哈桑十分招人排斥。(也可能是因為他的兔脣。)

……

哈桑和阿米爾的故事,讓我想到一句話:真心的朋友是在你離開時哭泣,虛假的朋友是在你哭泣時離開。用這句話,形容再合適不過了。知心都是赤誠相待,而虛偽的朋友都是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漠然離開。阿米爾難道不是這樣嗎?就是阿米爾虐哈桑千百遍,哈桑還是會待阿米爾如手足,為他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三

看完這本書我感覺到一種心靈的震撼。這種震撼是來自哈桑,哈桑為了阿米爾可以去做任何事。而阿米爾卻眼睜睜看着哈桑受辱最後跑開,隱瞞了一切就這樣揹負着這個祕密一生。

阿米爾其實很自私,為了單獨得到爸爸的愛,在爸爸要帶哈桑一起出去玩的時候拒絕,在爸爸要給哈桑禮物的時候嫉妒,在爸爸拍哈桑肩膀的時候羨慕。或許是因為他總得不到爸爸的讚賞,希望爸爸能夠正眼看自己一眼。可是對於哈桑,真的很不公平。他與阿米爾同父異母。如果早知道這一點或許阿米爾就不會那麼對待哈桑。或許只是一個身份就可以改變阿米爾的態度。

“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把阿米爾當作朋友,忠誠從不説謊。最後卻是很無奈的説謊,離開,消失在阿米爾的世界裏。一切又都是為了阿米爾。“為你,千千萬萬遍。”的聲音沒有消散,街巷角的一幕一遍遍重演。不能説出的話,不能道出的悲哀,阿米爾只能承受他所應承受的。

“那裏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拉辛汗這樣説。

拉辛汗喜歡他寫的故事,喜歡親切的叫他“親愛的阿米爾”,對他總是很和藹。而爸爸那時沒有過。

追風箏的人,追的是自己心中的信仰。哈桑知道風箏就在那裏,從不用抬頭看風箏的方向。他的方向在心中,無所畏懼。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四

對於看書比較慢的我來説,讀完這本書真的是一個不小的收穫和進步。

看書的過程中,很多感觸。起初只是對阿富汗非人性的等級制度感到憤憤不平,鬱悶,同情勇敢忠誠、“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卻不能成為阿米爾心中的朋友。當看到哈桑為保護答應追給阿米爾的風箏而被辱,阿米爾卻懦弱無能的選擇袖手旁觀時,痛恨阿米爾的窩囊退縮,為哈桑感到不值,可憐,心中甚至希望阿米爾永遠揹負這種愧疚和痛苦。阿米爾後來的生活也備受煎熬,但總歸步入正軌。然而,拉辛汗的信卻打破了這種平靜的生活,讓阿米爾重新認識了自己一直敬仰的父親,知道了哈桑的真實身份,在矛盾掙扎中重新走上了那條“可能成為好人的路”,身心受到重創,輾轉帶回了哈桑的兒子。

其實,現實的故事並非總是美好的結局,年輕時犯過的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挽回。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們都可以對醜惡義憤填膺,對弱小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到了自己身上,自己何嘗總能選擇勇敢面對,無愧於心?心中沒有風箏可追的人,根本不會感到痛苦。希望自己有風箏可追並永保追逐!

回想阿富汗飽受戰亂破壞的慘淡景象,人民飽受摧殘與迫害,真的感慨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安定的國家和年代,愛中國,珍惜世界和平。

追風箏的人 篇五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趁着今天天氣好,我和媽媽帶着外婆來到了家門口的飛龍湖。

雙腳還沒踏進飛龍湖,漫天的風箏早已映入眼簾。媽媽一下子就看出了我的心思,領着我往賣風箏的小販那走。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風箏讓我挑花了眼,還是印有奧特曼圖案的風箏更適合我的風格。於是我帶着我的風箏往人潮中走去。看着別人的風箏都飛的高高的,我躍躍欲試。

我讓媽媽放着線,我帶着風箏跑,但是不管我怎麼跑,風箏沒飛多高就往下落了。外婆好像一眼就看出了我的沮喪,“讓外婆試試,這得配合風的方向跑,你們現在玩具太多了,都沒放過風箏,外婆小時候都是自己做風箏放的。”果不其然,在外婆和媽媽的配合下,我的奧特曼總算飛上天去,在高高的天空中佔領着一席之地。這下我只要時不時扯着線,一收一放,注意着風向,風箏便不會落下來了。

我左手握線滿分作文網站在草地上,眯着眼睛抬頭向上看,天空中好似舉辦了一場風箏選美大賽。不知是誰家的“超人老爸”悠哉遊哉地飛在空中;“老鷹”緊縮着爪子在天空中盤旋,那雙犀利的雙眼緊盯着地面,像是在捕捉獵物;再看“艾莎”和“安娜”,也從冰雪王國到我們這裏來做客了。

正當我沉迷於欣賞它們的風采時,一回神,我手裏的線怎麼消失了?還來不及反應,我猛地一抬頭,看到風箏已經離我遠去了,原來是線放完了,風箏飛走了。可風箏實在是太多了,不知道掉落在哪裏了,媽媽安慰我:它一定是迴歸天空,去更好的地方了。誰知過一會兒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我看到一個小孩拿着跟我一模一樣的風箏時,我很確信這就是我的風箏。上前確認一番,真的是我的奧特曼,這種失而復得的感覺真的太美好了。我的風箏之旅也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風箏飛呀飛,心兒飄啊飄!快樂的心兒風箏裏藏!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阿富汗有很多兒童,但沒有童年。卡勒德·胡賽尼大獲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寫出了這樣一句話:即使在最黑暗的夜空,依然有最璀璨的星星在閃爍。這片土地因保守的思想令人壓抑,又因對宗教不移的信仰讓人明朗;這片土地因戰爭令人絕望,又因古老的傳統讓人希冀:這片土地明顯的階級觀念令人沉重不堪,又因美好、單純的思想讓她的兒女義無反顧地堅守着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這本書一直在傳遞這樣一個思想:珍惜愛,珍惜和平。這本小説讓其作者於06年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因為這位拿着美國綠卡的醫生,原為阿富汗移民。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説,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説,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七

很像是對往事的一番陳述時間上來看就是小時候和哈桑快樂的生活,哈桑對自己的忠誠,後來趕走哈桑,以及自己對哈桑的愧疚發生戰爭逃往美國聽了拉辛汗的勸告和請求?回到家鄉拯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帶索拉博回美國。

如果哈桑並不是阿米爾的親兄弟,那麼,阿米爾還願意為了贖罪為了填補自己對哈桑的愧疚而不辭辛苦的尋找挽留索拉博嗎?恐怕不會,人性中的膽小懦弱無為不會突然就發生變化,而且一直浸淫在阿富汗種族歧視的文化之下,哈桑對他所做,他更願意將哈桑對他的付出當做是奴隸對主人忠誠。阿米爾會為了一個奴隸的忠誠冒着那麼大的危險去就哈桑的兒子嗎?不會的。對於這個文中有詳細的描述,直到拉辛汗告訴阿米爾,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的時候,他慢慢的才接受了拉辛汗的請求。

我更願意相信,是因為阿富汗的血緣文化,輔以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才促使了他踏上了尋找挽救索拉博的旅途。也正是在這個旅途中,他拯救了索拉博,也拯救了自己的心靈。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八

這本書對戰爭的描寫讓我震驚,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如此幸運。也憎惡美國,在全世界挑起來多少戰爭,像哈桑阿米爾這樣的普通大眾是多麼無辜,卻為戰爭背上最沉重的代價。很慶幸是一個好的結局,根本無法接受悲劇,哈哈!

整本書看下來,從未對阿米爾產生過如其他讀者那般的厭惡之情。誰的童年沒有過想要父母一句肯定的努力呢?只是阿米爾的嫉妒佔了上風。孩子其實是很敏感的人,記得我小時候對一個人很不喜歡,後面長大後才知道果然背後有一段故事。小時候的阿米爾也許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在爸爸面前贏過哈桑,也許也是如我一般的第六感吧!

看到最後哈桑的兒子因阿米爾計劃送他去恤孤院而自殺,驚覺孩子的世界多麼純粹,大人怎麼能忍心食言和欺騙。今晚才看過電影《找到你》,深覺養娃最重要的不是怎樣去優質培養,而是要如何全身心陪伴,如何去傾聽他們理解他們做好他們最重要最值得信賴最有安全感的人,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孩子自會學到你身上的諸多品質,這比花錢給她上最好的鋼琴班而不曾靜下來看一下孩子對鋼琴是否重要好得多。又想起《十人十年》,有人問柳傳志是如何培養孩子的?他簡單的回答:我們那個年代,從未刻意培養。也許他們只是看到我日復一日在努力做的事情,所以有了一種言傳身教的影響力吧!

感恩讀到這本著作。三體讓我看到宇宙的殘酷,追風箏的人讓我看到戰爭的殘酷,但他們又都保留了美好和希望,我也會懷着這份美好和希望,去生活。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 篇九

還是第一次接觸到阿富汗作者的作品。那個戰火爆炸不斷的地方,那個信奉真主卻不知道真主在哪的地方。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有着深厚的友誼,就像阿米爾的父親和哈桑的父親一樣,但阿米爾卻從不承認和哈桑是朋友關係,儘管哈桑為他做了一切一切的事。在一次風箏大賽中,阿米爾獲得了冠軍,哈桑為了替他追到戰利品,被阿米爾的仇人們毆打。阿米爾本有機會像哈桑救助他一樣上前維護,可他選擇了懦弱。事後,他無法面對對哈桑的愧疚,使了卑劣的手段,逼走了哈桑一家。

這是一本靈魂自贖的書,有父親的自贖,有阿米爾的自贖。它打破了等級觀念,讓我們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友善;它向世人證明:不是所有阿富汗人都向往血腥和暴力。為你,千千萬萬遍!沒有讀過什麼書哈桑喊出了本文中最令人感動的字眼,並且用他的善良和忠誠,真正踐行了這句誓言。如果從言行一致和義無反顧的角度來講,哈桑才是真正的真主安拉。他的吶喊樸實無華,卻涵蓋了人世間最美好的道德與情感,就算是最激昂的詩句,最華麗的交響樂也無法與之媲美。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自贖,為自己曾經的年少無知,為自己曾經的任性顛狂,為自己曾經的屢屢錯過……然而,誦經千遍叩首無算也不會有絲毫的改變;無數個夜晚的輾轉反側也證明不了你內心的悔悟。莫如趁有生之年,找個機會,去勇敢地挽救自己一次吧!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質樸的吶喊,遠離於世事塵囂,摒棄所有的───金錢股票權利地位名聲房子車子───身外之物,為自己的親人,為自己鍾情過的人,為自己喜歡過的朋友去發出這樣的吶喊。為了她們,去做一個追風箏的人吧!

為你,千千萬萬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