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夏至節氣八大傳統習俗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4W

夏至節氣八大傳統習俗精品多篇

夏至各地習俗 篇一

據宋代《文昌雜錄》裏記載,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讓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娛樂。《遼史·禮志》中説:“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納涼,香囊可除汗臭。這一天,各地的農民忙着祭天,北求雨,南祈晴。從周代時起,在夏至日已經有了祭神儀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視作“國之大典”,民間的百姓們在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還吃新麥做成餅、饃,謂之嘗新。

時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種趣味盎然的夏至節日食俗。在北京,“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在山東,“冬至餃子夏至面”;在江蘇,夏令有三鮮:地三鮮是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鮮是海絲、鯽魚和鹹鴨蛋;在陝西,夏至食粽子等。

今年22日夏至。從夏至日起,氣温開始進入最熱的階段。炎炎夏日,容易“上火”。故營養專家提醒人們,夏至時節,要多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熱,增進食慾。

夏至氣候特點 篇二

對流天氣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麼美麗,常常帶來局地災害。詩人徐書信“在暑雨”一詩中,也對夏日雷雨天氣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薰風暑坐枱,蛙鳴蟬噪襲塵埃。靑天霹靂金鑼響,冷雨如錢撲面來。”

暴雨天氣

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

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裏交匯,並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黴,人體也覺得不舒服,一些蚊蟲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衞生,儘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生和傳播。

高温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過了夏至,雖然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温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説法。從1951年-20_年的資料來看,北方許多城市的歷史極值都出現在夏至後。

夏至節氣習俗 篇三

煙台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裏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更多關於二十四節氣夏至習俗盡在。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説明一年的這一時節鹿角開始脱落,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着眼於一個“長”字。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麪條,俗稱過水麪,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煙台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煙台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裏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平陰一帶,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伏日這天,山東民間都要改善飲食,膠東東部都吃麪條,長島民謠:“立秋(餃子)入伏面。”煙台招遠吃水餃,濱州無棣習慣吃麪條、豆湯和麪棋子,濟寧鄒城喜歡喝冰水,有的人還到嶧山山洞裏避暑。

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説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説:“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後是種秋菜的季節,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之諺。

夏至如何養生 篇四

1、每天曬太陽

夏天也要曬太陽,不花錢卻有效,能防止骨質疏鬆,也有助於卵巢功能的穩定,這在中醫上叫“以陽補陽”。很多女性擔心夏天曬太陽會曬黑皮膚,臉上曬出黃褐斑和雀斑,其實只要把握好時間就行了。早晨9點多或下午四五點鐘,曬15分鐘,別忘了多曬曬背,因為背上有督脈。

2、按摩湧泉穴

中醫認為,“精從足底生”,精即指人體能量。足底有一個重要穴位,即湧泉穴。《黃帝內經》中説:“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説,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全身四肢各處。因此,可於每天空閒時按摩湧泉穴。

3、心靜養陽

在炎熱的夏天要靜心,心靜則陽守,汗液也會減少。要保持心情舒暢,睡眠要充足。生活上不宜過於貪涼,不宜在露天過夜,也不宜在陰涼潮濕之地睡覺,不宜吃過多的冰冷食品,以免寒氣困陽,出現不會出汗、頭暈乏力、不思吃食等症。

4、艾灸養生

體質虛弱的人可以在這一季節進行艾灸養生。夏至節氣艾灸可以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中醫認為,暑病的發生,是由於冬季寒邪藏伏於體內,至夏而發的伏氣温病。而夏至日時節,人體陽氣達到頂峯,此時針對暑病行艾灸療法,可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使體內陽氣得到升發和振奮,從而阻斷了發病途徑,使得冬季的伏邪不能觸發。

5、大汗時避吹空調

很多人喜歡大汗淋漓時對着空調猛吹一通,殊不知,這樣最傷陽氣。遇涼氣時,毛孔會突然關閉,寒氣鬱結體內,易造成暑濕感冒,出現發熱、煩亂、頭重如裹、身重肢倦等現象。建議此時避免直吹空調,且室內外温度差不能超過7℃。平時以26℃-27℃為宜,睡眠時還應再高1℃-2℃。在空調房內腰腹不可暴露於外,少吃冷飲、西瓜,以免損傷陽氣。

6、增加户外活動

軀體運動非常重要,因為“動能生陽”。散步、慢跑、做操、放風箏、打球等項目均可。要增加户外活動,多見陽光,令身體與自然直接接觸,陽氣就被調動起來走肌表,行使衞外功能,尤其可以增加抗寒的能力。

7、給孩子多推推脾經

夏季養陽,重在健脾開胃,不妨給孩子多推推脾經,比如板門穴(在大魚際,大拇指根部鼓出的一塊),屬於脾經主穴,兩隻手分別按順時針方向各推5分鐘,有健脾化濕的作用,能緩解孩子肚子脹、嘔吐等症狀。還可以沿兩側肋骨(內側)往下分推5分鐘,有增加孩子食慾的作用。

8、少苦寒,節冷飲

人離不了飲食,飲食調養對養陽更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在飲食上應少苦寒,節冷飲,少食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宜食韭菜、芥菜、葱、蝦、蛋類、肉類、辣椒、姜等。也可選用鮮荔枝、楊梅、桃、杏、桂圓、大棗等水果。

夏至有什麼習俗 篇五

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就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後還會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古時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食“麥粽”與“夏至餅”

江南食俗。《吳江縣誌》載:“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農家還擀麪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或分贈親友,俗謂“夏至餅”。

冬至餛飩夏至面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以及“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説。南方的麪條品種多,如陽春麪、幹湯麪、肉絲麪、三鮮面、過橋面、麻油涼拌麪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麪和炸醬麪。“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麪也有嘗新的意思。” 廣東:涼食避暑

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等比較傳統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調醋,少鹽、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類等為主。

浙江紹興:“做夏至”

舊時,在浙江紹興地區,人們不分貧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而紹興地區龍舟競渡因氣候故,明、清以來多不在端午節,而在夏至,此風俗至今尚存。

江蘇常州、無錫:吃餛飩

夏至這天,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説:“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江蘇常州、無錫:吃餛飩 篇六

夏至這天,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説:“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養生習俗 篇七

古代對於夏季的養生是很重視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説,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也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心靜自然涼”,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一些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這説明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着眼於一個“長”字。夏季是草木茂盛,繁花似錦的季節,天地陰陽之氣交合,萬物開花結果。這時的養生之道應是晚睡早起,不對白天心生厭煩,使心情平和,使花落瓜熟,使邪氣隨汗水流走。夏至作為炎熱的起始節點,對健康養生是有重要意義的。天氣炎熱,人們食慾不振,開始消瘦,即所謂的“枯夏”。民間開始偷閒消夏,注意飲食補養。“疰夏”是一種季節性病症,主要因為天氣的暑熱和體質的虛弱。古人預防疰夏一般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天開始,“夏至防疰夏”,各地有一些飲食的風俗,胡樸安在《儀徵歲時記》中記載:“夏至節,人家研豌豆粉,拌蔗霜為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

“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諺,説明夏至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夏至日照最長,故中國紹興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語。過去,人不分貧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吃涼麪條,俗稱“過水麪”,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有的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北京是“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山東是“冬至餃子夏至面”;廣東是“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建德是“立夏日,吃補食,紅棗雞蛋、黃芪雞”;杭州為了紀念龐涓吃烏飯;江蘇則是夏令三鮮少不了:地三鮮是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鮮是海絲、鮒魚和鹹鴨蛋;陝西夏至食粽子,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在南方,農家擀麪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 夏至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説:“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兒童體重增加,更健康。中國有些地區,此日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母親孃家吃飯,舅家必用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話説吃了莧菜,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就有力氣。信陽等地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也有到外婆家吃醃臘肉之食俗。醮坨由米磨粉做成,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名圓糊醮。有諺語:“夏至吃了圓糊醮,踩得石頭咕咕叫。”以前,很多農户將醮坨用竹籤穿好,插於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處,並燃香祭祀,以祈豐收。

民間在夏至時都有哪些習俗 篇八

1、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農作物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

2、“夏至”食品

“麥粽”與“夏至餅”: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麪等。《吳江縣誌》:“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

夏至日,農家還擀麪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説法。

夏至禁忌 篇九

1、忌諱剃頭理髮

據《清嘉錄》記載,“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夏至日忌諱剃頭的習俗來源於清朝時期,據説這天不僅要按時起居,不準撒謊罵人,而且這天如果剃頭理髮則影響人的財運。

2、忌坐門檻

江蘇、浙江等地,夏至日坐門檻,俗信坐門檻就會患疰夏,夏至日氣温比較高,因此最好坐在陰涼的地方。

3、忌有雷雨

農諺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熱。”對農民來説,最害怕夏至日這天有雷雨天氣,因為無論是乾旱還是伏熱,都是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古時候,人們忌諱夏至日打雷和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