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夏至節氣傳統習俗活動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6W

2021夏至節氣傳統習俗活動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夏至節氣傳統習俗活動,僅供參考,歡迎閲讀!

夏至傳統習俗活動

1.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從周代開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禮樂的方式,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故《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

2.食夏至面

自古以來,民間即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之説,民諺還曰:“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因夏至新麥已收,古人夏至吃麪有嘗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熱湯麪,而是過水麪,古時候從井中打來清涼的並水,手擀麪煮熟後,直接撈入盛滿清涼井水的盆中,待面拔涼,撈入碗中,再澆上事先做好的調料和小菜。古人炎熱的夏天吃清涼的過水麪,有提醒人們注意防暑降温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間用細長的麪條,比擬夏至白晝時間長,正如人們在過生日時也吃麪一樣。為的是取一個好彩頭。

3.食夏至餅

在古代,夏至之時農家擀麪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肉類等,祭祖後食用,或分贈親友,謂之“夏至餅”。夏至這天,古時還有食麥粽之俗,而且亦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

4.夏至稱人

在古代,夏至日稱人,以驗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時夏至稱人習俗,表達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強烈願望。

5.給牛改善伙食

夏至這天,古時還有給牛改善伙食的習俗。古人會在夏至日煮麥仁湯喂牛,據説牛喝了身體壯,能幹活,不流汗。

6.吃補食習俗

農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進入犬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慾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古時民間便開始偷閒消夏,注意飲食補養,古代官府也停止辦公事。

7.互贈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婦女有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之習俗。《酉陽雜俎·禮異》載:“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這些皆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婦女以此相互贈送,來消暑避伏。

8.吃餛飩

夏至這天,古代有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習俗。有諺語説:“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古人吃過餛飩之後,開始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長,身強力壯。、

夏至的含義

1、氣温高,雨水多

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期間,陽光充足、氣温高、雨水多,梅雨季節與三伏也在夏至之中。

2、日長之至,日影短至

古人説: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夏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北半球的位置到達一年中的最北端,在北迴歸線上(北緯23°27’),這一天北半球太陽高度角最大,日影最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 而且越往北白天越長。

夏至是一年裏太陽最偏北的一天,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的一天,也是白晝時間超過黑夜時間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晝長時間從北到南呈遞減趨勢。這是地球自轉軸傾斜造成的晝長夜短效應,越接近兩級越明顯的緣故。

夏至這一天,太陽光將直射北迴歸線。在我國大陸的5處北迴歸線標誌都設有“窺陽孔”,屆時人們可以前往驗證夏至正午陽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並出現“立竿無影”的奇景。分別可以再汕頭、從化、封開、桂平、墨江觀賞。

夏至各地習俗

據宋代《文昌雜錄》裏記載,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讓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娛樂。《遼史·禮志》中説:“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納涼,香囊可除汗臭。這一天,各地的農民忙着祭天,北求雨,南祈晴。從周代時起,在夏至日已經有了祭神儀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視作“國之大典”,民間的百姓們在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還吃新麥做成餅、饃,謂之嘗新。

時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種趣味盎然的夏至節日食俗。在北京,“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在山東,“冬至餃子夏至面”;在江蘇,夏令有三鮮:地三鮮是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鮮是海絲、鯽魚和鹹鴨蛋;在陝西,夏至食粽子等。

今年22日夏至。從夏至日起,氣温開始進入最熱的階段。炎炎夏日,容易“上火”。故營養專家提醒人們,夏至時節,要多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熱,增進食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