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晏殊《蝶戀花》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1W

晏殊《蝶戀花》賞析精品多篇

晏殊《蝶戀花》賞析 篇一

這首詞寫離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細緻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寫景,寓情於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詩人的眼中,菊花似為愁煙所籠罩,蘭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時流下的淚珠,這一亦真亦幻幽極悽絕的特寫鏡頭,正是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的寫照。“羅幕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似乎是寫燕子由於羅幕輕寒而離去,實則寫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雙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特徵的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不難想象,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樑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着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作者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是從另一角度加以生髮――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乃是情理中。

下片寫登樓望遠。“昨夜西風”句,使固有的慘淡、悽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西風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望盡”,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 “山長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歐陽修、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見本詞之負盛名。

即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為: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晏殊《蝶戀花》賞析 篇二

本詞抒寫春日閒愁。上片寫迎春之情,下片抒送春之意。詞在畫面的連接和時間的跨度上均有較大的跳躍性。上片寫早春三月,格調清麗,色彩明快,“細箏移玉柱”,則使讀者聽到了畫外之音。下片傷春歸去,“遊絲”、“落絮”等暮春之景與上片初春景緻形成反差,暗寓主人公的情緒變化,結語“好夢無尋處”,即是生活哲理,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詞的上片五句寫闌外楊柳如絲,令人想起別離光景。幽思難遣,故彈箏以寄,誰料雙燕穿簾,更顯示出閨中獨居的寂寞。詞的下片五句由景及情,遊絲落絮,春雨中杏花開,令人傷春自憐。情思綿綿,方期夢中一晌貪歡,卻被鶯語驚醒殘夢,悵惘無限。全詞詞意含蓄藴藉,抒發傷春的意緒,這首詞暮春之景與上片初春景緻形成反差,藝術風格上語言明麗,用意婉曲。

晏殊《蝶戀花》賞析 篇三

原文: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户。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譯文:

清晨欄杆外的菊花籠罩着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淚珠,羅幕之間透露着縷縷輕寒,燕子雙飛而去。

皎潔的月亮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都穿入紅紅的門户。

昨夜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了天涯路。

想給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賞析:

此詞經疏澹的筆墨、温婉的格調、謹嚴的章法,傳達出作者的暮秋懷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筆。“檻菊愁煙蘭泣露”,開篇即推出這一亦真亦幻幽極悽

室內。“輕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特徵的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

不難想象,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樑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着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前人往往視明月為聊寄相思懷抱的多情之物。如張九齡 《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孟郊《古怨別》:“別後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 。張泌《寄人》便徑直讚歎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絕的特寫鏡頭,正為寫照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羅暮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

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而作者卻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當是從另一角度加以生髮——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嗎?後來,蘇軾在《水調歌頭》中的悵問:“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正是從同一方向去發掘明月這一意象的豐饒而複雜的內藴。

下片寫登樓望遠。“昨夜西風”句,使固有的慘澹、悽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西風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馳騁想象,作者亦當是朱顏盡改。而從結構上看,碧樹盡凋,野外才能變得格外空曠,作者也才能騁目遠眺。這樣,“凋碧樹”又是對下文“望盡天涯路”的一種必要的鋪墊。“獨上西樓”,正面點出“獨”字,與上片的“雙飛”遙相照應,是章法謹嚴的又一實例。“望頸,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 於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箋” 二句。“彩箋”與“尺素”都是指代書信。二詞重疊使用,一則是表示寄書意願之熱切,二則表示欲書內容之繁富。“山長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詞有句:“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踏莎行》)另詩亦有句:“魚書欲寄何由達,山遠水長處處同。”(《無題》)措辭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長。

徐育民《歷代名家詞賞析》:作者工於詞語,煉字精巧,善於將主觀感情熔於景物描寫之中。菊愁、蘭泣、幕寒、燕飛、樹凋、西風、路遠、山長、水闊,這一切景物都充滿了悽楚、冷漠、荒遠的氣氛,從而很好地表達了離愁別恨的主題。從詞的章法結構來講,以時間變化為經線,以空間轉移為緯線,層次井然,步步深入。

《宋詞名篇賞析》:這首《蝶戀花》寫出了閨中人秋日懷人的氣氛,而沒有堆金垛,鋪排錦繡。是他深婉含蓄、“風流藴藉”(王灼《碧雞漫志》)詞風的一首代表作。

王國維《人間詞話》: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的三種境界中的“第一境”。(按:這是用來作比喻,説對於大事業大學問,須有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晏殊《蝶戀花》賞析 篇四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宋代: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户。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蝶戀花》註釋

①檻:欄杆。

②羅幕:絲羅的帷幕,舊時富貴人家所用。

③朱户:猶言朱門,指大户人家。

④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蝶戀花》翻譯

清晨欄杆外的菊花籠罩着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露珠。羅幕之間透露着縷縷輕寒,一雙燕子飛去。明月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還穿入朱户。

昨天夜裏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蝶戀花》原文賞析

此為晏殊寫閨思的名篇。詞之上片運用移情於景的手法,選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通過高樓獨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生動地表現出來。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歐陽修、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足見此詞之負盛名。全詞深婉中見含蓄,廣遠中有藴涵。

起句寫秋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着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象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潔),這裏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於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畫痕跡較顯,與大晏詞珠圓玉潤的語言風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寫新秋清晨,羅幕之間盪漾着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

這兩種現象之間本不一定存聯繫,但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這裏,與其説是寫燕子的感覺,不如説是寫簾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心理上也盪漾着因孤孑悽悽而引起的寒意。燕的雙飛,更反托出人的孤獨。這兩句純寫客觀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來兩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户。”從今晨回溯昨夜,明點“離恨”,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瞭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彷彿是無理的埋怨,卻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過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聽西風落葉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裏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騁望,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的。這三句儘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淨鉛華,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此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彩箋,這裏指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願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這渺茫無着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和“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歎則更增加曳不盡的情致。

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詞。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的特色。它不離婉約詞,卻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約詞。

《蝶戀花》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北宋詞人。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南昌進賢)人。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祕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後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他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宛麗,有《珠玉詞》。亦工詩善文,現存不多,大都以典雅華麗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