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蝶戀花 柳永 衣帶漸寬終不悔全詩及賞析【精彩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6W

蝶戀花 柳永 衣帶漸寬終不悔全詩及賞析【精彩多篇】

原文 篇一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蝶戀花 柳永 衣帶漸寬終不悔全詩及賞析 篇二

《蝶戀花》的作者一般以抒寫多愁善感和纏綿悱惻或心中愁的情感為多。雖有部分山水,但還是寄情於物的表現。自宋代以來,產生了不少以《蝶戀花》為詞牌的優美詞章,像後主李煜、宋代柳永、蘇軾、晏殊等人的《蝶戀花》,都是成為經久不衰的絕唱。

【原文】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註釋】

⑴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因有觀燈之風俗,亦稱“燈節”。

⑵錢塘:此處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處指元宵節。

⑶“照見”句:形容杭州城元宵節的繁華、熱鬧景象。

⑷帳:此處指富貴人家元宵節時在堂前懸掛的幃帳。香吐麝:意謂富貴人家的帳底吹出一陣陣的麝香氣。麝:即麝香,名貴的香料。

⑸“更無”句:説的是江南氣清土潤,行馬無塵。唐人蘇味道《上元》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⑹山城:此處指密州。

⑺“擊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節遠沒有杭州的元宵節熱鬧,只有在農家社稷時才有鼓簫樂曲。社:農村節日祭祀活動。《周禮》:“凡國祈年于田租,吹《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農神)。”王維《涼州郊外遊望》:“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

⑻“昏昏”句:意謂密州的元宵節十分清冷,不僅沒有笙簫,連燈火也沒有,只有雲垂曠野,意濃濃。垂,靠近。

【賞析】

此詞作於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時蘇軾在密州。全詞用粗筆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氣候、地理、風俗等方面各自的特點,描繪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節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對杭州的思念和初來密州時的寂寞心情。

這首詞題記為“密州上元”,詞卻從錢塘的上元夜寫起。錢塘也就是杭州,蘇軾曾那裏過了三個元宵節。元宵的特點,就是“燈火”。東坡用一句“燈火錢塘三五夜”,點出燈夕的盛況。“明月如霜”,寫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詩云:“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圓,燈月交輝,引來滿城男女遊賞,元宵節是宋代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街人遊人如織,男子歌嘯而行,好盛裝而出。難怪東坡要寫月光“照見人如畫”了。這還是街市的遊人。至於富貴人家慶賞元宵,又另有一種排場。作者一句“帳底吹笙香吐麝”寫盡杭州城官宦人家過節的繁奢情景。“更無一點塵隨馬”,化用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句,進一步從動態寫遊人。説“無一點塵”,更顯江南氣候之清潤。

上闋描寫杭州元宵景緻,作者此時是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在街上看燈,觀月時的情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感想。詞句雖不多,卻也“有聲有色”。寫燈、寫月、寫人,聲色交錯,充分展現了杭州元宵節的熱鬧、繁榮景象。

下闋描寫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過片,使情調陡然一轉,用“寂寞”二字,將前面“錢塘三五夜”那一片熱鬧景象全部移來,為密州上元作反襯,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無須多着一字,便覺清冷蕭索。結句“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則不但寫出了密州氣候的寒冷,而且也讓人感覺到環境的空曠蒼涼。

作者“曾經滄海難為水”,見過了杭州上元的熱鬧,再來看密州上元自覺悽清。更何況他這一次由杭州調知密州,環境和條件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貧窮,勞頓又粗陋,再無江南之詩情。而更讓他感到“寂寞”,感到鬱鬱不樂的是這裏連年蝗旱,民不聊生。作為一個愛民之官,他又怎能快樂開懷呢?這位剛到任年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歎。他這上元之夜,隨意閒行,聽到簫鼓之聲,走去一看,原來是村民正舉行社祭,祈求豐年。這裏農民祈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讓作者久久不能離去。直到夜深“火冷燈稀霜露下”,郊外彤雲四垂,陰霾欲雪。“昏昏雪意雲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悽慘,卻是寫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種“瑞雪兆豐年”的喜悦之情。

蘇軾這首《蝶戀花》,確是“有境界”之作,寫出了對“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實感受,抒發了對國計民生的憂患之情。內容、筆墨不囿於成規,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筆亦隨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詞運用了轉折、反襯等章法技巧,體現出了他當時的境遇和心情。

蝶戀花 柳永 衣帶漸寬終不悔全詩及賞析 篇三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詞人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一起寫,採用“曲徑通幽”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上片寫登樓佇望情景。以細風、草色、煙光、殘陽幾個關合着相思離愁的意象,組成一幅黃昏春望圖。上片以“春愁”為核心多層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態,筆意婉約。下片抒情,直抒胸臆,寫詞人情深志堅。“擬把”、“強樂”三句辭意頓折,寫詞人慾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謀求醉而忘憂,歌而暫歡,以擺脱春愁之壓抑和糾纏,卻落得個“還無味”的無聊和空虛,可見其春愁之濃深、刻骨,竟無法排遣。最後揭明詞人對待“春愁”的果決態度:“終不悔”。“為伊”,方始畫龍點晴地道破春愁難遣,為春愁憔悴無悔的隱祕:為了她--那“盈盈仙子”(《曲玉管》)的堅貞情愛,我亦值得憔悴、瘦損,以生命相托!語直情切,挾帶着市民式的激情,真是蕩氣迴腸。全詞成功地刻畫出一個志誠男子的形象,描寫心理充分細膩,尤其是詞的最後兩句,直抒胸臆,畫龍點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被王國維稱為“專作情語而絕妙者”。

蝶戀花 柳永 衣帶漸寬終不悔全詩及賞析 篇四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蝶戀花 柳永全詩翻譯:

我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杆上,微風拂面一絲絲一細細,望不盡的春日離愁,沮喪憂愁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碧綠的草色,飄忽繚繞的雲靄霧氣掩映在落日餘暉裏,默默無言誰理解我靠在欄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蕩不羈的心情給灌醉,舉杯高歌,勉強歡笑反而覺得毫無意味。我日漸消瘦下去卻始終不感到懊悔,寧願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蝶戀花 柳永賞析

佇倚危樓風細細。説登樓引起了春愁。全詞只此一句敍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紙那樣突現出來了。風細細,帶寫一筆景物,為這幅剪影添加了一點背景,使畫面立刻活躍起來了。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極目天涯,一種黯然魂銷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點明瞭時令。對這愁的具體內容,詞人只説生天際,可見是天際的什麼景物觸動了他的愁懷。從下一句草色煙光來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剗盡還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愁恨的連綿無盡。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經倦遊思歸

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寫主人公的孤單淒涼之感。草色煙光寫春天景色極為生動逼真。春草,鋪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陽的餘輝下,閃爍着一層迷濛的如煙似霧的光色。一種極為悽美的景色,再加上殘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層感傷的色彩,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調。無言誰會憑闌意,因為沒有人理解他登高遠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無言

至此,作者才透露這種春愁是一種堅貞不渝的感情。他的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不去,正是因為他不僅不想擺脱這春愁的糾纏,甚至心甘情願為春愁所折磨,即使漸漸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決不後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語破的:詞人的所謂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柳永作者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敍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