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杜甫《絕句》全詩解讀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4W

杜甫《絕句》全詩解讀精品多篇

絕句三首 杜甫 篇一

【絕句三首】 作者:杜甫

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吏。羣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二十一人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自説二女齧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器。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翻譯:前年渝州刺史被殺,今年開州刺史被殺。盜賊四起比虎狼還兇,虎狼食人尚留下妻子。一家二十一口,逃難到蜀地,只剩下一人離開駱谷。説到兩個女兒被掠時生離死別的情景,不禁向天嚎啕大哭。禁軍兵馬可稱驍勇,施暴大略和党項羌、吐谷渾差不多。聽説在漢水殺了很多人,把婦女留在軍營。

其 篇二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①卻背村。

梅熟許同朱老②吃,鬆高擬對阮生②論。

絕句杜甫古詩 篇三

絕句(一)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

梅熟許同朱老吃,鬆高擬對阮生論。

譯文

廳堂西邊的竹筍長得茂盛,都擋住了門頭,塹北種的行椒也鬱鬱葱葱長成一行卻隔開了鄰村。

看到園中即將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時邀朱老一同嘗新;看到堂前的松樹,便希望和阮生在鬆蔭下盡情地談古論今。

賞析

先寫草堂,舉其四景:堂西的竹筍,塹北的行椒,園中的梅子,久七前的松樹。詩人處在這遠離鬧市的幽靜環境之中,因看到園中將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時邀朱老一同嘗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樹,便希望和阮生在鬆蔭下盡情地談古論今。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草堂的愛賞,以及他對生活的樸素的要求。他久經奔波,只要有一個安身之地就已經滿足了。顯然,這首詩雖屬賦體卻兼比興,於平淡的寫景敍事中寓含着詩人的淡泊心情,以作為組詩之綱。當時杜甫因好友嚴武再鎮而重返草堂,足證嚴武在詩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這裏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賓都不是嚴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這就可見詩人當時的心境和志趣了。

絕句(二)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黃鸝在新綠的柳條間叫着春天,成雙作對好喜慶;白鷺排成行迎着春風飛上青天,隊列整齊真優美。

那西嶺的雪峯啊,像一幅美麗的畫嵌在窗框裏;這門前的航船啊,竟是從萬里之外的東吳而來。

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麼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裏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着長萬里的船隻。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那麼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説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 那麼這麼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後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後面兩句對仗,那麼現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説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絕句(三)

欲作魚梁雲復湍,因驚四月雨聲寒。

青溪先有蛟龍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譯文

原想築個魚梁忽然烏雲蓋住了急流,隨後又驚訝四月的雨聲如此淒寒。

也許這青溪裏面早有蛟龍居住,築堤用的竹石雖堆積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險。

賞析

本詩寫浣花溪,狀其水勢浩大,借“欲作魚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魚梁”也。因為“作魚梁,須劈竹沉石,橫截中流,以為聚魚之區,因溪有蛟龍,時興雲雨,故公不敢冒險以取利。”(《杜詩詳註》卷十三引)對此解説,浦起龍《讀杜心解》認為“是為公所愚也”。他説:“須知‘蛟龍,之想,只從‘雲覆、‘雨寒,生出,值雲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但浦氏以為這首詩“為作魚梁而賦,而自況不凡”,則未免有點牽強。其實,這首詩並非什麼“自況”,只是流露出詩人對能否在洗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擔心情緒。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實含意。詩人覺得自己在草堂儘管心境淡泊,無所奢求,但仍難保不測。詩中謂溪下有墳龍,時興雲雨,固是一種迷信的説法,卻也十分形象化,隱隱可以顯示出詩人身居草堂對成都局勢的擔心情狀。這也正是詩人當時“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狀態。

絕句(四)

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

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

譯文

藥草的枝葉長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顏色越過棕亭蔓入草亭。

“苗滿空山”的美譽我愧不敢當,只怕它們根居乾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賞析

王嗣爽《杜臆》説:“公常多病,所至必種藥,故有‘種藥扶衰病,之句。”(《杜詩詳註》卷十三引)。今影印本《杜臆》元,仇氏(仇兆鰲)當另有所據。”前兩句寫藥圃景色,種藥在兩亭之間,青色疊映,臨窗望去,油然而喜。後兩句雖也是寫藥物的生長情狀,與前兩句寫藥物出土,發苗及枝柯的生長過程相連,對一藥物生長於隙地的根部的形狀作了描繪,足見詩人對藥用植物形態學的認識;但就藥寄慨,與首章淡泊之意略同,卻不是一般的詠物詩,更絕非某些賞花玩月的作品可比。仇兆鰲注:“彼苗長荒山者,不能遍識其名,此隙地所栽者,又恐日淺術及成形身。”浦起龍亦説:“空山隙地,蕭間寂寞之濱也,亦無取於見知矣。”可以參看,以見杜甫雖因嚴武再鎮而重返草堂,但仍擔心着“不測風雲”,總是把自己同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他畢竟不是那種忘乎一切的趨炎附勢之人。

註釋 篇四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隻。

絕句其 篇五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杜甫《絕句其一》試析 篇六

“【】絕句”是詩的名稱,並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愛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本課《絕句》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詩是他從家裏的窗口攝取的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表達了他寬闊的胸懷和悠閒愉悦的心情。 這首詩是杜甫重返成都後在他的草堂中寫的。他這段生活比較安定,心情也比較愉快,因此他能夠用閒適的心情去欣賞草堂附近的景色,寫出流傳千古的名篇。

詩人倚窗向外眺望,首先看到的是近景:屋外楊柳呈現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風飄舞。兩隻黃鶯在柳枝間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聲。詩人給逗樂了,於是寫出了“兩個黃鸝鳴翠柳”這一有聲有色的詩句。再把視線投向天空,看到成行的白鷺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好像要與青天相接的樣子。這很自然地會使詩人產生“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感受。這兩句由近及遠,視野遼闊。詩人的眼睛好像攝影機的鏡頭一般,又轉向對面的西嶺(即岷山)。這巍峨的`西嶺,盡是皚皚白雪,千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橫亙西部。西嶺雖大,但這個小小的窗口卻能把西嶺的雪景盡收眼底。詩人用“窗含”句來概括所看到的這幅積雪圖,氣勢非凡。接着詩人的目光又由山落到門前的岷江上,看見沿河停泊着許多商船。這些商船是經常往來於蜀地和長江下游吳地的。草堂附近有個合江亭,由蜀到吳去的人都由此登船。據歷史記載,三國時費偉出使東吳,孔明曾在此為費偉送行。他對費偉説:“萬里之行始於足下。”後人把附近的一座橋稱為“萬里橋”。杜甫當然熟悉這些掌故,於是把眼前景物與歷史事實熔鑄入詩,就得出了“門泊東吳萬里船”之句。

全詩四句,兩兩相對,剛好組成兩副對子。這兩副對子寫的景色遠近交錯,形成一個完整的、遼闊的、有聲有色的畫面。“千秋雪”使人想到宇宙的無窮,“萬里船”使人想到地域的廣大。這首小詩描繪出來的圖景,真是尺幅千里,容量極大,給讀者無限廣闊的思索空間。

《絕句》杜甫全詩 篇七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註釋

黃鸝:屬黃鸝科,又名叫黃鶯、黃鳥,廣泛分佈於我國東部各省。

鳴翠柳:在翠綠的柳樹上鳴叫。

鷺:一種水鳥名,鷺鷥。

窗含:就是從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西嶺: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肅的交界。

千秋雪:終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靠。

東吳:指長江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孫權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建立的政權,史稱“東吳”。泛指現在江蘇、浙江一帶。

萬里:指東吳到成都相距遙遠的路程。

翻譯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

一隊整齊的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着終年不化的積雪,

門前停泊着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賞析

《絕句》是唐代詩人杜甫寫作的《絕句四首》其中的第三首。安史之亂平定之後,詩人杜甫的好朋友嚴武重新鎮守四川,於是杜甫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這時杜甫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小詩。興到筆隨,事先並沒有想好題目,詩成之後也不打算擬題,乾脆以“絕句”為題。

古詩前兩句先寫草堂的春日景色,“黃鸝”與“翠柳”顯出活潑的氣氛,“白鷺”與“青天”給人以平靜安適的感覺。黃、翠、白、青,色澤交錯,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傳達出詩人歡快自在的心情。

後面兩句隨着詩人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觸動了他的思鄉之情。一個“含”字,表明詩人是從窗户向外望去,西嶺的雪常年不化,萬里長江停泊遠道而來的船隻。這幅場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表現出詩人心情的舒暢和喜悦。

這首流傳千年的古詩因為它的“詩畫合一”而影響深遠。黃鸝、翠柳、白鷺、青天、江水、雪山,色調淡雅和諧,圖像有動有靜。從顏色和線條看,作者把兩筆鵝黃點染在一片翠綠之中,在青淡的。空間斜勾出一條白線,每句詩都是一幅畫,而整首古詩又組成一幅咫尺萬里的壯闊山水畫卷,不愧為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