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寄李白原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1W

寄李白原文【精品多篇】

寄李白原文 篇一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作者:李白

原文: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翻譯: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聽説你路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託給明月,希望能隨着風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註釋:

唐代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謫,降職。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職稱為左遷。龍標:古地名,唐朝置縣,今湖南省黔陽縣。

楊花:柳絮。子規:即杜鵑鳥,相傳其啼聲哀婉悽切。楊花落盡:一作“揚州花落”。

龍標: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總稱,在今湖南省西部。

與:給。

隨風:一作“隨君”。夜郎:漢代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雲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這裏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當時在東南,所以説“隨風直到夜郎西”。

寄李白原文 篇二

《寄東魯二稚子》

[唐]李白

原文: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

註釋:

1、東魯,這裏指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市)一帶。

2、吳地,泛指金陵一帶。

3、龜陰,龜山(在今山東新泰市)以北地區,山的北面叫陰。龜陰田,李白借用《左傳·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龜陰田的典故,指自己在東魯的田地。

4、春事,農事。

5、拂青煙,形容桃樹枝葉茂盛。

6、向,近。

7、旋,回。

8、失次第,形容心緒紊亂。

9、裂素,裁紙的意思。

10、之,至。汶陽川,借指汶水。因汶陽在今山東寧陽縣境,靠近汶水。

賞析:

李白寓居金陵時,看到當地桑綠蠶肥,遙想到寄居東魯的兒女而作此詩,以此抒發對他們的懷念和憐愛之情。這是一首情深意濃的寄懷詩,詩人以生動意切的筆觸,抒發了思念兒女的骨肉深情。此詩以景發端,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清新如畫的江南春色圖。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了遠方的家和兒女,泛起慈父之情。詩人運用華贍的想象,把所要表現的事物形態和神態都想象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綺麗的想象使此詩情景並茂,神韻飛動,感人至深。

寄李白原文 篇三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峯長, 銀河倒掛三石樑。香爐瀑布遙相望, 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 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 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閒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

【作者】

李白(701-762)當然是大家公認的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天才詩人之一,大多數人認為他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祖籍隴西(今甘肅),一説生於中亞,但少年時即生活在蜀地,壯年漫遊天下,學道學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離開了,後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 他的詩,想象力“欲上青天攬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確無人能及。北宋初年,人們發現《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秦娥夢斷秦樓月”兩詞,又尊他為詞的始祖。有人懷疑那是後人所託,至今聚訟紛紜。其實,李白的樂府詩,當時已被之管絃,就是詞的濫觴了。至於歷來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這兩首詞,格調高絕,氣象闊大,如果不屬於李白,又算作誰的作品為好呢?

註釋:

盧虛舟:范陽人,唐肅宗時曾任殿中侍御史。楚狂人:指陸接輿,系楚國狂人,曾狂歌而過孔丘,勸他不要做官。二峯:指香爐峯和雙劍峯。

綠玉杖:神仙所用之杖。

南鬥:即鬥宿星。

屏風九疊:形容山峯重疊,狀如屏風。

青黛:青黑色。

九道:古代地誌説,長江流到潯陽境內,分為九派。

謝公:指劉宋謝靈運。

琴心三疊:道家修煉的術語,意思是使心神寧靜。

玉京:道家説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賞析】:

這首詩作於詩人流放夜郎遇赦回來的次年,從漢口來到江西。詩中既寫了廬山的秀麗雄奇,更主要表現了詩人狂放不羈的性格。那時詩人已經歷盡磨難,始終不願向折磨他的現實低頭,求仙學道的心更加迫切了。

全詩想象豐富,境界開闊,給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五嶽尋仙不辭遠”,可藉以作事業追求者。

寄李白原文 篇四

作品介紹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73卷第21首。

原文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作者:唐·李白

三山懷謝脁,水澹望長安。

蕪沒河陽縣,秋江正北看。

盧龍霜氣冷,鳷鵲月光寒。

耿耿憶瓊樹,天涯寄一歡。

註釋

①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有三峯南北相接,故名。殷淑:《全唐文》卷三四0顏真卿《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真卿與先生門人中林子殷淑……嘗接採真之遊。”

②水澹:水動貌。全詩校:“一作淥水。”望長安: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有“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之句。

③河陽縣:在今河南省孟縣西。因當時已被安史叛軍所佔,故云“蕪沒”。此詩蓋至德元載(756)秋作於金陵。

④盧龍:山名,即今南京市獅子山,周圍五里,西臨大江。晉元帝初渡江,至此,見山嶺綿延,與石頭城相接,險要似塞北盧龍,因以為名。

⑤鳷鵲:南朝宮中樓觀名,故址在今南京市。

⑥瓊樹:喻指友人。

譯文

我站在三山上,緬懷謝脁,江中水波紆緩,我西望長安。

站秋江正北看,河陽縣正掩沒於荒草間。

盧龍山中霜氣冷,鳷鵲樓裏月光寒。

心事耿耿,思念玉樹臨風般的你,天涯寄書送給你歡樂。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可可詩詞頻道”的李白的詩全集欄目。()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緻的描述。灑脱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湧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繁體對照

《全唐詩》卷173_21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李白

三山懷謝脁,水澹望長安。

蕪沒河陽縣,秋江正北看。

盧龍霜氣冷,鳷鵲月光寒。

耿耿憶瓊樹,天涯寄壹歡。

寄李白原文 篇五

古詩《流夜郎永華寺寄潯陽羣官》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朝別凌煙樓,賢豪滿行舟。暝投永華寺,賓散予獨醉。

願結九江流,添成萬行淚。寫意寄廬嶽,何當來此地。

天命有所懸,安得苦愁思。

作品賞析

【韻譯】:

清晨離別尋陽凌煙樓,賢豪們擠滿我的行舟。

黃昏來永華寺投宿,賓客散去,我獨醉在船。

我想把九江的流水,化為我的萬行淚。

寫封信給廬嶽的朋友,你們問我為什麼來這裏?

一切都是天命所定,不必苦想愁思。

更始帝劉玄(?—25)字聖公,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縣西南)人,西漢皇族後裔。公元23年,劉玄被綠林軍立為皇帝,年號更始,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更始帝。更始元年,新朝滅亡,劉玄入主長安,成為了天下之主。兩年後的更始三年,更始政權在赤眉軍和劉秀大軍的兩路夾擊之下,土崩瓦解,劉玄向赤眉軍出降,獻出傳國玉璽,更始政權滅亡。不久,劉玄亦被赤眉軍所殺,後劉秀大將鄧禹遵劉秀之意將劉玄葬在了長安附近的霸陵。劉玄才智平庸,性格懦弱。他一朝為帝,便沉湎於宮廷生活,即位後將政事都委託於自己的岳父趙萌,放任其專權。

人物簡介

劉玄原為西漢皇族,後投入綠林軍中。在新朝末年的大亂中,他成為綠林軍的將領之一。新莽地皇三年,綠林軍與舂陵軍所組成的聯軍為擴大聲勢,開始建立政權。劉玄被綠林軍的主要將領擁立為漢帝,建元更始,劉玄就是歷史上的更始帝,廟號漢延宗,史稱這一政權為玄漢。更始帝的確立,使本已脆弱的聯軍內部發生了更大的裂隙,以至於後來劉秀之兄劉縯被殺。更始三年,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玄出降,被封為長沙王,其後不久,即被赤眉軍殺害。

生平事蹟

劉玄(?─公元25年),字聖公,漢朝長沙定王劉發六世孫。其世系如下:劉發生舂陵節侯劉買,劉買生舂陵戴侯劉雄渠,劉雄渠生蒼梧太守劉利,劉利生劉子張,劉子張娶平林人何氏,生劉玄。他是劉秀的族兄。

劉玄本是劉氏皇室中一個平庸的成員,毫無雄才大略和帝王資質,只因是西漢皇族,才被當時的歷史潮流捲入到反新起義的隊伍中來。劉玄年輕時也有些俠義好友的習氣,他的弟弟被別人殺害,他廣宴朋友,要為弟報仇,並把地方治安官也請來陪酒。不料他的朋友酒醉犯法,劉玄大仇未報,卻先惹了禍。為了避禍,劉玄被迫從舂陵逃到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

寄李白原文 篇六

寄李白

唐代·任華

古來文章有能奔逸氣,聳高格,清人心神,驚人魂魄。

我聞當今有李白,大獵賦,鴻猷文;嗤長卿,笑子云。

班張所作瑣細不入耳,未知卿雲得在嗤笑限。登廬山,

觀瀑布,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餘愛此兩句;

登天台,望渤海,雲垂大鵬飛,山壓巨鰲背,

斯言亦好在。至於他作多不拘常律,振擺超騰,

既俊且逸。或醉中操紙,或興來走筆。手下忽然片雲飛,

眼前劃見孤峯出。而我有時白日忽欲睡,

睡覺欻然起攘臂。任生知有君,君也知有任生未?

中間聞道在長安,及餘戾止,君已江東訪元丹,

邂逅不得見君面。每常把酒,向東望良久。

見説往年在翰林,胸中矛戟何森森。新詩傳在宮人口,

佳句不離明主心。身騎天馬多意氣,目送飛鴻對豪貴。

承恩召入凡幾回,待詔歸來仍半醉。權臣妒盛名,

羣犬多吠聲。有敕放君卻歸隱淪處,高歌大笑出關去。

且向東山為外臣,諸侯交迓馳朱輪。白璧一雙買交者,

黃金百鎰相知人。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測;數十年為客,

未嘗一日低顏色。八詠樓中坦腹眠,五侯門下無心憶。

繁花越台上,細柳吳宮側。綠水青山知有君,

白雲明月偏相識,養高兼養閒,可望不可攀。

莊周萬物外,范蠡五湖間。人傳訪道滄海上,

丁令王喬每往還。蓬萊徑是曾到來,方丈豈唯方一丈。

伊餘每欲乘興往相尋,江湖擁隔勞寸心。

今朝忽遇東飛翼,寄此一章表胸臆。倘能報我一片言,

但訪任華有人識。

寄李白原文 篇七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唐代李白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輝,白髮見生涯。

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

鑑賞

王屋山在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自古為道教聖地,號稱“清虛小有洞天”,位居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開元年間,唐玄宗在王屋山為道教上清派宗師司馬承禎敕建陽台觀,司馬承禎是李白的詩友,可能是應他的邀請,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的冬天,李白同杜甫一起渡過黃河,去王屋山,他們本想尋訪道士華蓋君,但沒有遇到。可能是這時他們遇到了一個叫孟大融的人,志趣相投,所以李白揮筆給他寫了這首詩。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在勞山(“嶗山”在古代的另一個寫法)時並沒有當場吟詩,而是在離開嶗山之後不久,以回憶的筆調寫的。滑稽的是,唐朝的大部分皇帝都僅僅因為自認為是道教創始人李聃的後裔而把道教奉為國教,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更加滑稽的是,李白僅僅因為也姓李而去湊這個“道教至上”的熱鬧。他之所以去嶗山,是因為唐朝另一位老道吳筠的慫恿。吳因為進士不第而學道,在744年遇到李白之前,已經去嵩山和茅山修煉過多年。李白到了嶗山,印象更深的是海,而不是山,所以,他先説“東海”(東邊的海,泛指,而不是現如今作為專有名詞的“東海”),然後説“勞山”。

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説是核心部分。所以很多事物,或者説很多對事物的體驗,都是用飲食來比喻。“餐紫霞”典自顏延年的詩句“本自餐霞人”。這是把紫霞比成了食物。這個比喻在西方人看來,肯定是頗為不雅。但在中國,因為飲食是文化,而且是高雅文化,什麼都可以吃,意味着什麼都可以文化;所以,李白在嶗山上大張着嘴,做咀嚼紫霞狀,不是什麼剎風景的舉動,反而增添了不食人間煙火的仙氣。接下來,還是寫吃。李白慣用誇張法,曾經有“燕山雪花大如席”這樣的狂譬,把棗子比成瓜雖然不是那麼張狂,但也夠誇大的。有人從現實主義的角度辯護説,嶗山土肥水富,棗子真有雞蛋般大的。這樣的辯護不僅沒有必要,而且是對李白創作風格的誤解。在我看來,如果是出自李白之口,那麼,説“勞山棗子大如雞”,都是可以的。

況且,這個比喻典自有關安期公的傳説。據《史記》説,安期公吃的棗子大得像瓜。“安期公”本來是琅琊郡的一位隱士,在海邊以賣藥為生,老而不死,後來得道成仙,被稱為“千歲翁”。他是傳説中的人物,吃的是傳説中的棗子;一個一千歲的人吃的棗子即使沒有100年的生長期,恐怕也有幾十年吧;幾十年的棗子長得像個雞蛋,就不足為奇了。

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其中之一為琅琊郡,那時,別説是嶗山,連青島都屬於琅琊。秦始皇東巡的最後一站就是琅琊,曾經召見過這位比彭祖還壽長200年的安期公,密談了三天三宿。安期公離開時,給秦始皇留言,“千年之後,求我於蓬萊山下。”因此,有一種傳説認為,秦始皇派遣徐福等人入海去求的就是這位“千歲翁”。李白到了嶗山,當然會聽説或想起這位道教傳説中的神仙,但説他“親見安期公”,是絕對不可能。於是,又有人圓場説,李白所見的是另一個叫“安期公”的人。這樣的解釋累不累啊?李白自己説“親見”就一定是親眼所見了嗎?未必也。《夢遊天姥吟留別》曰:“空中聞天雞。”難道天空中真地出現了一隻雞,李白真地聽見了它的啼鳴?有人非得窮首皓經地去統計“李白斗酒詩三百”是哪三百首詩,或去考證“白髮三千丈”中的“丈”是唐朝的計量單位從而證明“三千丈”是實指,這些都是陋儒的思維?這樣的思維與詩人的思維有天壤之別。

白居易《長恨歌》起篇就是“漢皇重色思傾國”。瞧,“俺嘲諷的不是你李隆基,而是漢朝的某個昏君。你可別找我的麻煩,讓我吃文字官司啊。”這等於給文字獄打了預防針。李白所拜謁的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拜見的時間是

742年,當時他已經41歲了,所以説是“中年謁漢主”。李白堅信自己是天才,而且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他是抱着很大的抱負奉召入京的;但到了長安,他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唐玄宗自己此時已沉湎於聲色犬馬,只想讓李白當詞臣,給他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所以只給了一個翰林院的虛職。李白是何等人,哪受得了這等窩囊氣,因此,他感覺頗為“不愜”。他在長安的酒肆、青樓賦閒、荒唐、等待了三年之後,絕望了,也厭倦了。他跟唐玄宗説,自己想還鄉。唐玄宗知道他去意已決,同時知道他未必真想回老家,而是想縱情山水,所以給他寫的手諭是“恩准賜金還山”。縱情山水的人是把山水當成家的,所以“還山”就是“歸家”。

眼看自己年紀大了,仕途不再有望;於是,李白的濟世之志轉為出世之思。《抱朴子》説,人服了金液就可以成仙,就可以騰雲駕霧。在上古,就有神仙以云為車的傳説。詩寫到這裏,李白已經沉醉於自己的想象,連車子都為自己準備好了,連在天上的工作都為自己找好了——跟仙人們一起掃掃落花而已。多麼輕鬆、愜意、逍遙。

唐玄宗是李白詩歌的“粉絲”(fans),李白離開了長安,但他的詩通過各種渠道及時地傳到皇帝的耳朵裏。這首嶗山詩激發了唐玄宗對嶗山的濃厚興趣,4年之後,他派遣幾名道士前往嶗山採藥,並將嶗山命名為“輔唐山”,簡直把嶗山視若左臂右膀了。上行下效,嶗山因此而出了名。這不能不歸功於李白的詩篇。

創作背景

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的冬天,李白同杜甫一起渡過黃河,去王屋山,他們本想尋訪道士華蓋君,但沒有遇到。這時他們見到了一個叫孟大融的人,志趣相投,所以李白揮筆給他寫下了這首詩。

寄李白原文 篇八

寄遠十一首

唐代李白

三鳥別王母,銜書來見過。腸斷若剪弦,其如愁思何。

遙知玉窗裏,纖手弄雲和。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蘿。

寫水山井中,同泉豈殊波。秦心與楚恨,皎皎為誰多。

青樓何所在,乃在碧雲中。寶鏡掛秋水,羅衣輕春風。

新粧坐落日,悵望金屏空。念此送短書,願因雙飛鴻。

本作一行書,殷勤道相憶。一行復一行,滿紙情何極。

瑤台有黃鶴,為報青樓人。朱顏凋落盡,白髮一何新。

自知未應還,離居經三春。桃李今若為,當窗發光彩。

莫使香風飄,留與紅芳待。

玉箸落春鏡,坐愁湖陽水。聞與陰麗華,風煙接鄰里。

青春已復過,白日忽相催。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夢,日夜向陽台。

遠憶巫山陽,花明綠江暖。躊躇未得往,淚向南雲滿。

春風復無情,吹我夢魂斷。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短。

陽台隔楚水,春草生黃河。相思無日夜,浩蕩若流波。

流波向海去,欲見終無因。遙將一點淚,遠寄如花人。

妾在舂陵東,君居漢江島。一日望花光,往來成白道。

一為雲雨別,此地生秋草。秋草秋蛾飛,相思愁落暉。

何由一相見,滅燭解羅衣。

憶昨東園桃李紅碧枝,與君此時初別離。金瓶落井無消息,

令人行歎復坐思。坐思行歎成楚越,春風玉顏畏銷歇。

碧窗紛紛下落花,青樓寂寂空明月。兩不見,但相思。

空留錦字表心素,至今緘愁不忍窺。

長短春草綠,緣階如有情。卷施心獨苦,抽卻死還生。

睹物知妾意,希君種後庭。閒時當採掇,念此莫相輕。

魯縞如玉霜,筆題月氏書。寄書白鸚鵡,西海慰離居。

行數雖不多,字字有委曲。天末如見之,開緘淚相續。

淚盡恨轉深,千里同此心。相思千萬裏,一書值千金。

愛君芙蓉嬋娟之豔色,色可餐兮難再得。

憐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極兮意已深。

朝共琅玕之綺食,夜同鴛鴦之錦衾。恩情婉孌忽為別,

使人莫錯亂愁心。亂愁心,涕如雪。寒燈厭夢魂欲絕,

覺來相思生白髮。盈盈漢水若可越,可惜凌波步羅襪。

美人美人兮歸去來,莫作朝雲暮雨兮飛陽台。

鑑賞

《寄遠》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作品,組詩數量一本作十一首,一本作十二首。作品表達的主要是作者遠行時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其抒發的思念之情既執着又苦澀,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強烈的感染力。

《寄遠》系列作品非一時所作。這一組詩或直述或借景物、人事寫兩地相忍之苦,表情達意深切細膩,寫景狀物也傳神動人。安旗《李白全集編年註釋》以為是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前後,李白旅居洛陽、南陽等地寄內或自代內贈。其時,李白妻為許氏,居於安陸。

組詩抒發的執着的相思之情,是樸素而強烈的。以情感人,是作品的生命。“美人如花隔雲端”(李白《長相思》)。情感的付出難以得到相應的回報,那麼,這相思之作便表現出濃厚的悲劇色彩。但恰恰是詩中那種於難以逾越的阻隔面前執着追求的精神,又使這悲苦之情獲得了崇高的審美價值,是它在經驗與感受的契合過程中,蕩起欣賞者久久不能平靜的情感漣漪,這才是詩的根本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