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白的主要作品(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2W

李白的主要作品(精品多篇)

望天門山 篇一

《望天門山》是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為725年(開元十三年)李白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作,描寫的是詩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遠望天門山的情景。李白無比熱愛祖國的壯麗山河,一生遍遊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這是其中之一。

【原文】

望天門山

作者: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註釋】

1、天門山:位於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户,所以叫“天門”。

2、中斷:指東西兩山之間被水隔開。

3、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4、開:開掘;開通。

5、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

6、回:轉變方向,改變方向。

7、兩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現。

9、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好像來自天邊。

【詩意】

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

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迴旋澎湃。

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出現,

一葉孤舟從天地之間飛速飄來。

【賞析】

詩的前兩句用鋪敍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説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瞭山與水的關係,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迴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

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豔,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並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讚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着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悦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遠別離

唐詩名篇《遠別離》的作者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這首詩的主要描述了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離死別的故事。詩作通過敍事,表現了遠別離的悲哀之情,並引出了“堯幽囚”、“舜野死”的傳説,藉此表明了人君失權的後果,也表達了詩人對唐朝前途的憂慮。

【原文】

李白的主要作品 篇二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 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 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 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 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 歎息未應閒。

李白作品《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的賞析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峯長,

銀河倒掛三石樑,香爐瀑布遙相望,

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

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

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閒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

【作品賞析】

這首詩作於詩人流放夜郎遇赦回來的次年,從漢口來到江西。詩中既寫了廬山的秀麗雄奇,更主要表現了詩人狂放不羈的性格。那時詩人已經歷盡磨難,始終不願向折磨他的現實低頭,求仙學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後,於公元760年(肅宗上元元年)從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潯陽(今江西九江)遊廬山時作了這首詩。盧虛舟,字幼真,范陽(今北京大興縣)人,肅宗時任殿中侍御史,相傳“操持有清廉之譽”(見清王琦注引李華《三賢論》),曾與李白同遊廬山。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開宗明義表達胸襟:我本來就象楚狂接輿,高唱鳳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國,遊説楚王。接輿在他車旁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嘲笑孔子迷於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對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樣遊諸名山去過隱居生活。“鳳歌”一典,用語精警,內容深刻,飽含身世之感。接着詩人寫他離開武昌到廬山:“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詩人以充滿神話傳説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綠玉的手杖,於晨曦中離開黃鶴樓。為什麼到廬山來呢?是因為“好入名山遊。”後兩句詩,既可説是李白一生遊蹤的形象寫照,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尋仙訪道的隱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謂序曲。然後轉入第二段,詩人以濃墨重彩,正面描繪廬山和長江的雄奇風光。先寫山景鳥瞰:“廬山秀出南鬥旁,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認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廬山一帶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風九疊,指廬山五老峯東北的九疊雲屏。三句意謂:廬山秀麗挺拔,高聳入雲;樹木青翠,山花爛熳,九疊雲屏像錦繡雲霞般展開;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綺麗。以上是粗繪,寫出廬山的雄奇瑰麗;下面,則是細描:“金闕前開二峯長,銀河倒掛三石樑。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金闕、三石樑、香爐、瀑布,都是廬山絕景。這四句是從仰視的角度來描寫:金闕巖前矗立着兩座高峯,三石樑瀑布有如銀河倒掛,飛瀉而下,和香爐峯瀑布遙遙相對,那裏峻崖環繞,峯巒重疊,上凌蒼天。接着,筆姿忽又宕起,總攝全景:“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旭日初昇,滿天紅霞與蒼翠山色相輝映;山勢峻高,連鳥也飛不到;站在峯頂東望吳天,真是寥廓無際。詩人用筆錯綜變化,迂迴別緻,層層寫來,把山的瑰瑋和秀麗,寫得淋漓盡致,引人入勝。 然後,詩人登高遠眺,以如椽大筆,彩繪長江雄偉氣勢:“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古謂長江流至潯陽分為九條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洶湧,堆疊如山。這幾句意謂:登臨廬山高峯,放眼縱觀,只見長江浩浩蕩蕩,直瀉東海,一去不返;萬里黃雲飄浮,天色瞬息變幻;茫茫九派,白波洶湧奔流,浪高如雪山。詩人豪情滿懷,筆墨酣暢,將長江景色寫得境界高遠,氣象萬千。何等雄偉,何等壯美!大自然之美激發了大詩人的無限詩情:“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閒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外蒼苔沒。”石鏡,傳説在廬山東面有一圓石懸巖,明淨能照人形。謝公,南朝宋謝靈運,嘗入彭蠡湖口,登廬山,有“攀崖照石鏡”詩句(《謝康樂集·入彭蠡湖口》)。李白經過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後,重登廬山,不禁感慨萬千。這四句意思是:愛作廬山歌謠,詩興因廬山而激發。從容自得地照照石鏡,心情為之清爽,謝靈運走過的地方,如今已為青苔所覆蓋。人生無常,盛事難再。李白不禁油然產生尋仙訪道思想,希望超脱現實,以求解決內心的矛盾。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還丹,道家所謂服後能“白日昇天”的仙丹。琴心三疊,指道家修煉的功夫很深,達到心和神悦的境界。這兩句表明詩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煉昇仙,以擺脱世俗之情,到那虛幻的神仙世界:“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謂元始天尊居處。詩人彷彿遠遠望見神仙在彩雲裏,手拿着着蓮花飛向玉京。詩人多麼嚮往這樣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淮南子·道應訓》載,盧敖遊北海,遇見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遊,怪仙笑道:“吾與汗漫期於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遂入雲中。”汗漫,意謂不可知,這裏比喻神。九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這詩裏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盧敖借指盧虛舟,邀盧共作神仙之遊。兩句意謂:我李白已預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約會,並願接待盧敖共遊仙境。詩人浮想聯翩,彷彿隨仙人飄飄然凌空而去。全詩戛然而止,餘韻悠然。

此詩思想內容比較複雜,既有對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對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擺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戀現實,熱愛人間風物。詩的感情豪邁開朗,磅礴着一種震撼山嶽的氣概。想象豐富,境界開闊,給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詩的韻律隨詩情變化而顯得跌宕多姿。開頭一段抒懷述志,用尤侯韻,自由舒展,音調平穩徐緩。第二段描寫廬山風景,轉唐陽韻,音韻較前提高,昂揚而圓潤。寫長江壯景則又換刪山韻,音響慷慨高亢。隨後,調子陡然降低,變為入聲月沒韻,表達歸隱求仙的閒情逸致,聲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調子恰好構成鮮明的對比,極富抑揚頓挫之妙。最後一段表現美麗的神仙世界,轉換庚清韻,音調又升高,悠長而舒暢,餘音裊裊,令人神往。前人對這首詩的藝術性評價頗高:“太白天仙之詞,語多率然而成者,故樂府歌詞鹹善。……今觀其……《廬山謠》等作,長篇短韻,驅駕氣勢,殆與南山秋氣並高可也。”(見《唐詩品彙》七言古詩敍目第三卷《正宗》)

遠別離 篇三

唐·李白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

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餘之忠誠,雲憑憑兮欲吼怒。

堯舜當之亦禪禹。

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

或言:堯幽囚,舜野死。

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綠雲間,隨**兮去無還。

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註釋】

遠別離:樂府“別離”十九曲之一,多寫悲傷離別之事。

皇英:指娥皇、女英,相傳是堯的女兒,舜的妃子。舜南巡,兩妃隨行,溺死於湘江,世稱湘君。她們的神魂遊於洞庭之南,並出沒於瀟湘之濱。

乃:就。

瀟湘:湘水中游與瀟水合流處。這裏是湘江的別稱。

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誰人不説這次分離的痛苦,象海水那樣的深不見底!

慘慘:暗淡無光。

冥冥:陰晦的樣子。

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日光暗淡,烏雲密佈;猩猩在煙雲中悲鳴,鬼怪在陰雨中長嘯。這是比喻當時政治黑暗。

縱:即使。

補:益處。

皇穹:天。這裏喻指唐玄宗。

竊恐:私自以為。

照:明察。

憑憑:盛大的意思。雷憑憑:形容雷聲響而又接連不斷。

禪:禪讓,以帝位讓人。

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帝王失掉了賢臣,猶如龍變成魚;奸臣竊取了大權,就像老鼠變成猛虎。

或言:一作“或雲”。有人説的意思。

堯幽囚:傳説堯因德衰,曾被舜關押,父子不得相見。

舜野死:傳説舜巡視時死在蒼梧。作者借用古代傳説,暗示當時權柄下移,藩鎮割據,唐王朝有覆滅的危險。

九疑:即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南。因九個山峯聯綿相似,不易辨別,故又稱九疑山。相傳舜死後葬於此地。

重瞳:指舜。相傳舜的兩眼各有兩個瞳仁。

帝子:指娥皇、女英。傳説舜死後,二妃相與慟哭,淚下沾竹,竹上呈現出斑紋(見《述異記》)。

【詩意】

歌一首悲傷的遠別離,古時候有娥皇和女英兩位女子,

相傳她們的神魂遊於洞庭之南,並出沒於瀟湘之濱。

誰人不説這次分離的痛苦,象海水那樣的深不見底!

日光暗淡,烏雲密佈;猩猩在煙雲中悲鳴,鬼怪在陰雨中長嘯。

我即使向唐玄宗進諫,又有什麼補益?

恐怕他不會了解我的忠誠,反而雷公可能將向我怒吼恐嚇。

堯將帝位禪讓於舜,舜又將帝位禪讓給禹。

帝王失掉了賢臣,猶如龍變成魚;而奸臣竊取了大權,就像老鼠變成猛虎。

有人説,堯曾因德衰被舜關押,而舜在巡視時死在蒼梧之野。

九疑山的峯巒聯綿相似,舜的墳墓究竟在哪兒呢?

兩妃哭泣於翠竹之間,自投於湘江,隨波一去不返。

兩妃遠望着蒼梧山,大聲痛哭,淚水不斷灑落在湘竹上。

除非蒼梧山崩裂,湘水斷流,竹上的淚痕才會消滅。

【賞析】

《遠別離》這首詩形式上看是詠史,詩人帶讀者回顧了一個古老的傳説。帝堯曾經將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舜南巡,死於蒼梧之野。二妃溺於湘江,神遊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這個傳説使得瀟湘洞庭一帶似乎幾千年來一直被悲劇氣氛籠罩着,所以,詩人在點出瀟湘、二妃之後發問:“誰人不言此離苦?”就立即能獲得讀者強烈的感情共鳴。

接下來,詩人進一步渲染瀟湘一帶的景物,營造了悽迷的氛圍。太陽慘淡無光,雲天晦暗,猩猩在煙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喚着風雨。但接以“我縱言之將何補”一句,卻又讓人感到不是單純寫景了。“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實際上是比喻當時唐朝的政局昏暗,而對於這一切,一個連一官半職都沒有的詩人,即使説了,也無補於世,沒有誰能聽得進去。並且,政壇烏煙瘴氣,朝廷難辨忠奸,所以詩人接着寫道:我覺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聲殷殷,又響又密,好像正在對我發怒呢。這雷聲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權勢的人的威嚇。但在這裏,詩句與上面“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相呼應,又像是仍然在寫瀟湘洞庭一帶風雨到來前的景象,使人不覺其確指現實。

“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這段議論性很強,很像在追述造成別離的原因:奸邪當道,國運堪憂。君主用臣如果失當,大權旁落,就會像龍化為可憐的魚類,而把權力竊取到手的野心家,則會像鼠一樣變成吃人的猛虎。當此之際,就是堯亦得禪舜,舜亦得禪禹。詩人的意思就是,如果在這樣下去,唐王朝就有覆滅的危險。接下來詩人點出,證之典籍,確有堯被祕密囚禁,舜野死蠻荒之説,而如果堯和舜確實結局如此,那麼大概都與失權有關吧。這裏的意思是説,如果皇室誤國,導致朝代更替,那麼一定不會有好下場。詩人接着感歎:舜死後連墳地的確切位置都不能為後人所知,顯得無比淒涼。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綠雲般的叢竹間哭泣,哭聲隨**遠逝,去而無應,這個悲劇實在是太深了。

詩所寫的是二妃的別離,但“我縱言之將何補”一類話,分明顯出詩人是對現實政治有所感而發的。所謂“君失臣”、“權歸臣”是天寶後期政治危機中突出的標誌,並且是李白當時心中最為憂唸的一端。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堯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強調人君如果失權,即使是聖哲也難保社稷妻子。後來在馬嵬事變中,玄宗和楊貴妃演出一場遠別離的慘劇,可以説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靜夜思 篇四

《靜夜思》是唐代大詩人李白表達思鄉之情的作品。這首詩雖然只有區區二十字,但是就流傳的廣泛程度來説,還沒有一篇作品可以與之相比。《靜夜思》幾乎是全球華人耳熟能詳的一首名篇,但是目前在國內流傳最為廣泛的《靜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與宋朝版本有個別字的出入。

【原文】

靜夜思(明代版)

作者:李白

牀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宋代版)

牀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

低頭思故鄉。

【註釋】

1、靜夜思:靜靜的夜裏,產生的思緒。

2、牀:現今流傳的有五種説法。第一,井台,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第二,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牀,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牀,説明井和牀有關係;第三,“牀”即“窗”的通假字;第四,取本義,即坐卧的器具;第五,牀應解釋為“胡牀”,亦稱“交牀”、“交椅”、“繩牀”,現在成為“馬紮”。

3、疑:好像。

4、舉頭:抬頭。

【詩意】

那透過窗户映照在牀前的月光,起初以為是一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

【賞析】

李白的《靜夜思》一詩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詩的寫作地點在當時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鄉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牀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

李白的主要作品 篇五

李白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流傳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主要有《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靜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他的'詩歌創作涉及的中國古典詩歌的題材非常廣泛,而且在不少題材上都有名作出現。

作品欣賞

將進酒(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蜀道難 (李白)

噫籲唏。 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 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 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 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 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 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 以手撫膺坐長歎。 問君西遊何時還。 畏途□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 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 愁空山。 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 □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 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 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 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 側身西望長諮嗟。

俠客行(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鈎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 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脱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 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 煊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 白首太玄經。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絲, 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秋歌(李白)

長安一片月, 萬户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經典詩句

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

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3、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秋下荊門》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huan)復來。《樂府·將進酒》

5、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樂府·將進酒》

6、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樂府·將(qiang)進酒》

7、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8、我今攜謝妓,長嘯絕人羣。欲報東山客,開關掃白雲。《憶東山》

9、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10、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東魯門泛舟二首》

11、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南陵別兒童入京》

12、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夢遊天姥吟留別》

13、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台》

14、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15、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

16、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菩薩蠻》

17、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另作“隨君直到夜郎西”)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19、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

21、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2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23、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越中覽古》

24、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把酒問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

26、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

27、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長幹行》

28、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夢遊天姥吟留別》

29、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

30、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