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節的詳細資料介紹【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6W

春節的詳細資料介紹【通用多篇】

春節習俗的資料 篇一

春節傳統習俗:

1、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風俗。按民間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願望和辭舊迎新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歡樂氣氛。

3、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晦氣,準備迎接來年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4、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5、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6、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習俗。 守歲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7、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氣氛,是節日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9、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有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10、拜年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裏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方式多種多樣,有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賀年片”。

11、迎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財神。民間傳説,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正月初四24點後),打開大門和窗户,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在新一年裏大發大富。

12、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傳統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13、舞龍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漢民族傳統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慶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習俗。舞龍起源於漢代,經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表現形式。

14、舞獅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民間體育活動。又會在春節或慶典活動舞獅。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在我國,舞獅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獅子造型、式樣、顏色多與北方獅不同。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密妞扣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舞獅要使出渾身解數。

8、吃餃子

餃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習俗亦不相同,有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地方七年級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七年級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時刻。餃子就意味着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着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

春節習俗的資料 篇二

以前過年,只是和大人湊熱鬧。今年過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裏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説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着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徵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户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裏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着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

春節習俗的資料 篇三

早起:有的人認為,如果不早起,田坎就會塌。所以要早起。

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四類:

一是走親戚。七年級到本家,八年級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

二是九年級到親朋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説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説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説:“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如今,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給壓歲錢: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佔歲: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佔本年年成。其説始於漢東方朔的《歲佔》,謂歲後八日www.本站baihuawen本站,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七年級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佔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七年級不殺雞,八年級不殺狗,九年級不殺豬……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穀的風俗。

聚財:俗傳正月七年級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七年級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團圓飯: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敍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各地有意思的春節風俗

1、華北地區

北方的春節,除了必不可少的廟會,各地又有多種獨特的習俗。

捏油燈:在山西晉西北的岢嵐縣民間,從正月初十至二月八年級,人們在幾個晚上都要點油燈。嵐縣人捏燈盞,是用面捏,所用面,有蕎麪、糕面數種。捏蕎麪燈盞,要捏成形後放在籠屜中蒸熟;糕面,即軟黃米麪燈盞,是在做成蒸熟的素糕後才捏成燈形。有的人家也用玉米麪、蕎麥麪做燈。用白麪做的叫“銀燈”,用玉米麪做的叫“金燈”,用養麥面做的叫“鐵燈”。

剪春幡:在南陽鎮平一帶,農村婦女習於立春日用彩色綢布剪制‘春雞”、“春燕”、“春花”、“春柳’等,綴於小兒臂上,男左女右,以為立春之標誌

跑竹馬: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流行於山西省內各地。這種活動內容,通過有關資料的證實,至少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風行於山西農村、城市一種民間活動形式,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紅火”時活動於廣場或街頭巷尾。

2、西北地區

年味漸濃 盤點各地春節風俗

隴縣社火:是節日迎神賽會扮演的雜戲雜耍。 “ 社火 ”的淵源是在祭祀土神穀神的活動中,逐漸加進了其它雜戲雜耍的 “ 百戲 ”廣場娛樂活動。起初,是作為民間趨吉避凶的社祀方式之一,以後逐漸演變成了迎春賀年的娛樂活動。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破五:意思過了今天過年中所忌諱都破了,生產開始正常,清晨鳴炮慶祝,但這一天也是忌諱最嚴的一天,呆家裏不作事更不能出門。今天也是過年敬香供神最後一天,晨、午、晚每次都要鳴炮。

3、華中地區

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中原地區保留了大量傳統民俗。

年味漸濃 盤點各地春節風俗

漚柏枝:豫西一帶,農曆正月七年級最早起牀的人第一件事是將除夕堆放在院中配有麥糠或穀草的柏枝點燃,俗稱“漚柏枝”。漚柏枝時有的全家大人小孩要從柏枝火上跨過,稱跨旺火。有的還在當院中高掛一燈籠,稱作。掛天燈。據説,掛天燈、漚柏枝、跨旺火可。鎮妖除邪,尤其可防止凶神

冬舂米:漢族民間歲時風俗。流行於安徽和縣、含山等地。每年冬至後第三個戊日,恰好是農曆臘月初六或初七,民間稱作“臘米工日”。這天取水舂米,邁入倉中,故稱。冬舂米是在黃米的基礎上再囤制一次。

放人丁炮:漢族歲時舊俗。流行於安徽歙縣地區。農曆正月八年級,各宗族所有男子,在本族祠堂內集合,由庭長或代表發給爆竹,一般每人三枚。凡有兒子的男子,每人加發小爆竹十掛,一掛一百枚,取百子吉祥之意;無子的男子在祠堂祖宗牌位下燒香求子。民間認為,這天是求子最好的日子。

春節習俗的資料 篇四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