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清明隨筆200字(推薦18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8篇《清明隨筆200字》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清明隨筆200字》相關的範文。

清明隨筆200字(推薦18篇)

篇1:清明隨筆

今天是清明節,是中國傳統掃墓節日,爸爸開車帶奶奶、媽媽、我、哥哥一起回仙遊老家。我的老家在仙遊縣城附近的一座大山上,我們經過1個時的環山公路終於到達目的地——我夢中熟悉。

一下車,我們就聞到一股清新的鄉村氣息,四周青山環繞,整個鄉村顯得那樣祥和。我們步行幾分鐘就看見一座泥巴蓋得老房子,這是爺爺、奶奶、爸爸以前住過的地方,現在只有曾奶奶、曾爺爺住在那裏。一進門就看見曾爺爺和曾奶奶,他們都是上年紀的老人,看見我們到來,那爬滿皺紋的臉上綻開笑容。問候完曾爺爺和曾奶奶,我們要去掃爺爺的墓,我們爬上屋後的山坡。春光明媚,陽光燦爛,路兩旁都開始熱鬧。有嫩綠的草展露着腦袋,忙碌的螞蟻在春運,春筍也悄悄地探出腦袋,山間的路上真有趣,一會兒雞、鴨和我們嬉戲,一會兒羊、狗與我們賽跑。遠處綠油油的麥田和金燦燦的油菜花為家鄉的春天添加亮麗的色彩。不一會功夫,我們來到爺爺墓前,爸爸帶着媽媽和我認認真真地向爺爺的墓碑行三鞠躬。我多麼希望爺爺還活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享受這美好的生活。

篇2:清明隨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不知從何時起,清明節已經離我們與我們越來越近。清明節又俗稱踏青節,在清明節那一天,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去悼念已逝的親人。也可以出外踏青遊玩。並舉辦一系列體育活動。

我是潛江,在清明節那天,街道上沒有多少人,在某些地方可以看見,門前有擺放白色以及其他顏色的花圈以表示對死者的紀念,在一些大樹下也可以看見已經燃放的香。

清明這一天,我早早的起牀,跟着爸爸媽媽來到墓園。我懷着一顆對姥爺無比思念的心,走到存放姥爺骨灰盒的櫃子前,慢慢打開櫃子,一張黑白照片印入眼簾。照片上的姥爺安詳的笑着,彷彿所有的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他似乎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我的心猛然一緊。沉默一會兒。我輕聲的對着姥爺的相片説:“姥爺,請您保佑我們全家健康平安,保佑我考上名牌大學。”説完我跪下去,對姥爺的相片磕三個響頭。爸爸媽媽給姥爺請過安之後,就和我來到燒紙錢的地方。我拿起一大把紙錢默默地往火堆裏丟去,漫天都是飛舞的紙絮,落在我的頭上,衣服上,前方滾滾而來的熱浪也讓人受不,可我還是堅持把紙錢燒完,好讓姥爺在地下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燒完紙錢,爸爸媽媽便拿出鞭炮開始燃放,隨着“噼裏啪啦”的鞭炮聲,我和媽媽走出墓園迷途中還看到幾個人在自己的親人的墳前上墳。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它用掃墓,燒錢等一些活動表達對親人對祖先的一種深深的懷念。

篇3:清明隨筆

我在人間彷徨,尋不到你的天堂。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愛的歌來輕輕唱。

——題記

清明,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美好約定。清明,是一場對於先輩們的莊重祭奠。清明,是一次對於自己心靈轟轟烈烈洗禮。古老的清明,我們唯有用心品味。

曾幾何時,祭奠時腳步已經不再輕鬆如往昔,一路上再也沒有歡聲笑語,嬉戲打鬧。有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感覺襲向全身,使得心情不由自主的沉重,就如同掂了一塊石頭,沉悶的氣氛,讓人幾近窒息。我不免揣測,這些人,心情都是什麼樣的呢?是哀怨?是惆悵?是悲痛?亦或者是悔恨?還是更有其他?也許各種感情都有吧。他們一個個都緘口不言,一個個都面色似紙,靜靜地哀悼着。陵園裏,那個八九歲的孩子,在幾個大人的簇擁之下,站在一座青冢前。雙手不住地顫抖着,握成一個拳頭,淚水已經不聽使喚了,卻仍死死咬住自己的嘴脣,不讓自己發泄出來,明明是痛徹心扉的,卻默默地用心中的堅強,去激勵自己的未來。我不由得多看了幾眼,惹得一陣心酸。

我不由得為他,也為所有的人祈禱起來。天國那邊的人兒啊,你們聽見自己最親愛的人的聲音了嗎?他們在為你們祈禱,祝福呢。快快來領了這份心意,給他們一個親切温柔的吻,好讓他們安心吧!一年只有這一次難得的機會,快快抓緊時間,與他們相聚吧。別再有淚水了,將你最美的笑顏留給他們!

陵園裏,到處是白色的紙灰飛舞,就像一隻只憂傷的白蝴蝶,終究飛不過滄海。到處有屢屢青煙升起,此時此刻卻也有種哀怨的意味。淚水沒有節奏地奔湧而出,將路旁的野花洗濯得如此清新亮麗。我的思緒,在之間不停地遊離。

忽然想起蘇軾《江城子》中的千古名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我們現在的感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一座座墓碑,掩蓋了多少曲折的故事,掩蓋了多少動人的傳説,掩蓋了多少光華的時光啊!他們也曾如我們一般大,也曾青春,也曾無憂無慮。可現世歲月靜好,他們再也無權體會。只能在墓碑之下,做着自己冰冷孤獨的夢,夜裏只有獨自取暖,懷揣着漫漫的恐懼過夜。

生命將要結束之際,曾經的榮華富貴,都如過眼雲煙,什麼也帶不走。曾經的貧窮低賤,也如清晨薄霧,不留下一絲痕跡。往昔如泛黃的舊照片,一點點被撕碎,一點點被後人所遺忘,能夠留下的,唯有墓碑上難以辨認的依稀字跡。一切擁有的,一切在乎的,一切貪戀的,都顯得那麼蒼白,終究是不會實現。從此以後,與最愛的親人們陰陽兩別,留得一番苦楚思念。

讓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致吧,讓自己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留下屬於自己的一種絢麗色彩吧!讓我們留有讓後代們永久記住的資本吧!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人的命運,並非是自己可以決定。別讓自己來無影去無蹤。讓子孫後代們,在每個清明時節,多一份留念,多一份追憶!

篇4:清明隨筆

雨後。

空氣清新得讓人感覺到重生的欣悦。

湖心的島上,一片一片的,深淺不一的綠色,輕輕地渲染開來。沒有層次,也不顯得紛亂。合歡樹忍過一冬的禿枝開始繼續生長,彷彿,目標就是要夠到湖面。

淡咖啡色的泥土小徑,像蹣跚前行的細長河流,從島的四周向中心匯聚。盡頭,很自然地糾結在一起。

印象裏有一棵很大的樟樹,一半葉子,是經冬的紅色;一半葉子,是新生的綠色。

清明的雨,把空氣洗刷出一種無以言喻的摻着涼絲絲的春泥味道和草葉上的露水氣息的清新。那種透明的清新,是無法用人類愚鈍的感官去丈量的。

這樣的清新,使得一切的思緒和情感都變得清晰起來。

清晰,但是不會尖鋭。

就像這眼前的景緻,明亮,但是不會刺痛我的眼睛。

我,閲歷尚淺,涉世未深。

我不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痛。

腳下,遍地深深淺淺的水窪,映出有淡綠色的風輕籠的美麗風景。

我們這裏,是一個世界;

我們的眼睛裏所折射出來的,又是另一個世界。

乾淨的帶着雨露潮香的風,淡淡地吹起來。

湖面,宛若系一方透明紗巾的女子,温柔地蹙起了秀眉。

草坪,綠茸茸的。

樹木,端凝地站立。

密密的葉子,不分新舊,不分色澤,一齊微微地顫動。

風景,很清寂。

是一種超脱的清寂,清寂中,讓人忘卻了孤獨。

心境,隨着思緒的沉澱,一點一點變得淡定,變得泰然。

所有凌亂紛繁的記憶和夢靨彷彿都被純澈的雨的氣息掏空,只留下,陪我一路走來而瞬間都不曾被遺忘的,信仰。

信仰還沒有學會綻放。

信仰也從不懼怕彷徨。

信仰是四月梢頭的新綠消息,信仰是五月湖畔的温柔花香。

信仰是九月泛黃陽光裏的雛菊。

信仰是十一月孤獨而且驕傲的蒼空。

信仰看過了雲踩過雪地的痕跡,信仰聽過了雨沾濕花香的啜泣。

信仰做過霧裏掌燈的使者,信仰當過雨中暫歇的港灣。

信仰,是最真最深的純白色,澄澈,而且明亮。

篇5:清明隨筆

清明隨筆

總是試想,介子推墳前那顆柳,是不是依舊婀娜多姿堅強的站立着。但是腦海總是抹不去他與母親緊緊相抱那悽慘悲壯的情景。景文帝的那一把火燒出“忠、孝、情”--

父親總在清明這天買回一瓶酒,其實我家沒有人喝酒,桌子上放滿平時看不到的菜餚,都是母親忙了一個上午,三雙筷子三個酒杯,還點燃一根蠟燭。父親一邊燒紙一邊虔誠的叫着三代亡人回來用餐拿錢,我們都靜靜的呆在旁邊,都相信那幾個旋窩捲起的紙灰就是祖先們回來了。母親沒有文化,不以為然祖宗回來沒有,也不管到底紙錢有沒有到了祖先手中,但是希望我也永遠的做下去,她説那是“紀念”。燒完紙錢,一家子恭恭敬敬的叩頭三個,算是儀式完畢。在父母心裏這是鬼節,必須的去孝敬祖先,否則那是讓祖先心寒的事情。我母親説:如果不做,別人的祖先都開開心心的回家吃飯喝酒,自己的祖先孤魂野鬼似的在家門口轉悠,讓人不心酸嗎?生兒育女圖的就是這個。

小雨或者雷雨總喜歡光臨在清明的日子裏,把新綠洗得青翠欲滴。那個寄託思念的柳樹已經開花,不過沒有人欣賞,除非飄絮如雪的時候,卻帶去讓人的討厭,也許詩人卻寫出是:“柳絮尚飄庭下雪”另一種情懷。

風也喜歡搖曳初綠,把思念的淚水從一片片綠葉上搖下來灑在廣陌田野,也潮濕了一座座冷冷的墳塋,似乎那陰冷世界的靈魂在提醒孝子賢孫們,都在期待這次“篝火”聚會或者陰陽相隔後“重逢”的酒宴。

村裏村外一片金黃的菜花摻雜一些粉紅的'桃花與如雪的梨花,前期還消寂死氣的小村轉眼充滿着生氣與浪漫。你們走過的小路早已成了水泥路,但堅硬的水泥下面依舊有着你們千萬次留下的足印,帶着花粉與露水、載着收穫與辛酸、懷着牽掛與責任-----

那個世界不知道是否有朝霞與夕陽、是否有老牛與羊羣、更不知道悠揚的鄉歌誰在高聲的唱誰在興致的和?或許很多人期望聽到卻永遠的悄無聲息----

清明也是緬懷英烈的日子,金戈鐵馬保家衞國的身影,高大、魁偉,卻無法仰視到冷峻的臉龐。瞻仰的是很多遺骸,很多骨灰。很多靈魂卻與大地永恆的交融在一起。昨天槍林彈雨的洗禮、血肉橫飛中殺敵禦寇吶喊都隨硝煙逝去。但這一切都鐫刻在心田成為永恆的懷念。

歷史給清明無情的作色,殘酷的讓你無法忘記腳下的大地曾經的苦難:甲午戰爭的悲壯、盧溝橋的槍聲、東北的淪陷、南京城裏血流成河---

清明是回顧的日子,過去的一切無法回放,就算有時光隧道,也不忍目睹那一幕幕慘烈悲壯的場景。只能心在祭奠,祭奠那護國捐軀的卻定格在年輕生命的英雄們!

就算策馬南山,也不能悠閒歸隱,雄獅雖醒羣狼尚未死心,虎視眈眈的在一旁準備施虐。清明傳承禮儀卻無法感化賊子野心。借清明的雨磨礪寶劍,隨時恭候來敵;借清明的風飄揚旌旗,時刻守護疆土。也借清明的鮮花告慰先烈,我們早已準備着,和平是我們的--

篇6:清明隨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那些古人時代的清明感傷,源於他們對祖宗的由衷思念;我們的清明紀念,或是來自於我們內心邊緣的寂寞。楊柳雖未成蔭,清明的悽渺濃郁卻不覺已是突然。

有時常想,若沒有我們爺爺那些祖輩,也就不會有我們現在吧?

有人説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是很好的。然我們大家其實都是一家人,千萬年的脈裏一向流淌着祖宗的血液,以此繼承着他們的存在!許許多多的姓氏家族結合,繁衍,一直到現在。如果追溯到上古,那就是盤古,女媧,堯舜禹,黃帝,炎帝,蚩尤,甚是是釋迦摩尼,耶穌等。我想,如果非要給我們大家起一個名字的話,那就叫百家姓,再大一點就是中華民族!

清明節緬懷先人,更好地生活在現在,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我想這就是清明節的意義所在。去和列祖列宗們“聊聊天”和“噴噴闊”,或許也可以是一件自然而美好的事情。

清明節即至,請予以所有人最真誠的祝福!

篇7:清明隨筆

清明隨筆200字

清明隨筆200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那些古人時代的清明感傷,源於他們對祖宗的由衷思念;我們的清明紀念,或是來自於我們內心邊緣的寂寞。楊柳雖未成蔭,清明的悽渺濃郁卻不覺已是突然。

有時常想,若沒有我們爺爺那些祖輩,也就不會有我們現在吧?

有人説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是很好的。然我們大家其實都是一家人,千萬年的脈裏一向流淌着祖宗的血液,以此繼承着他們的存在!許許多多的姓氏家族結合,繁衍,一直到現在。如果追溯到上古,那就是盤古,女媧,堯舜禹,黃帝,炎帝,蚩尤,甚是是釋迦摩尼,耶穌等。我想,如果非要給我們大家起一個名字的話,那就叫百家姓,再大一點就是中華民族!

清明節緬懷先人,更好地生活在現在,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我想這就是清明節的意義所在。去和列祖列宗們“聊聊天”和“噴噴闊”,或許也可以是一件自然而美好的事情。

清明節即至,請予以所有人最真誠的祝福!

篇8:清明的隨筆

昨天中午午休的時候偶然翻到人民網文化主題模塊下面的清明節專題,看到了推薦的幾首清明節必讀的古詩詞,出於欣賞的角度,我一一點開看了看,雖然有些詩歌學生時代都學到過,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詞語讀到的時候還是不是很理解,同樣的隨着年齡的增長,特別是身邊一些親戚、長輩的離世,一些當時理解不了的情懷,在今天也是有了些新的感悟。柳葉吐新芽,又是一清明。在這個萬物復甦的春天裏,又讓我想起了那些難以忘懷的日子。

由於工作的原因來青島已經20日有餘,有的時候在户外場地一待就是一天,春天的青島,仍舊寒風刺骨,凍得我們也是瑟瑟發抖。這幾天氣温有所回升,湖邊的柳樹開始吐露出新芽,調皮的教官掰下幾根柳條用力的搓擰着,抽條,削減,説話的功夫,一個透露着原始和春天氣息的哨子就這麼出來了,年輕一點的同事們覺得甚是新奇,紛紛效仿,訓練場一下子就熱鬧了起來。

記得小時候,我的爺爺也總是在清明前後給我變這個柳條變哨子的“戲法”,在那個玩具基本依靠原始創造的年代,這樣的玩具不可謂不是一件“大件”。清明節當天,我們還要被家裏的老人們早早的叫起來,手上、腳上套上多種顏色線條做成的“手鐲”、“腳鐲”,脖子上也要套上由新鮮艾草製作的“香荷包”,用老人的話説這都是有靈性額東西,會保佑我們健康成長的。吃罷用新鮮艾草煮過的雞蛋,三五成羣的小夥伴們變爬樹登高去折柳條、松枝。在老人們看來,河邊常年生長的直柳條和刺松枝都是不能要的,上等的柳條一定是那種垂到地面的大柳樹上的柳條,所以校園裏粗壯的柳樹就遭了秧,每每清明節假期,校園裏總是出現和門衞大爺為了柳條打游擊的場景,現在想想真有點哭笑不得。

算了算時間,這邊工作忙完回家的日子正好在清明節假日前一天,回家吧,掃墓、除塵,寄託哀思。

篇9:清明的隨筆

隨着時代的進步,都市化生活越來越濃厚,許多鄉村習俗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能夠流傳的應該稱得上精華。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到了,人們除了祭祖還願,少數地方還會把老祖宗遺留下的一些生活習俗保留下來。清明節吃清明粑在少數地方似乎也能算是微不足道的精華之一吧。

小時候,我從父輩那裏聽説過清明粑,卻一直沒吃過這種東西,因此想品嚐清明粑的這個夙願就一直藏在心裏。

十年前,我有了新的家庭。婆婆是一位非常賢良的人,我到新家後,不管什麼節日,婆婆都特別重視,因此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記得次年清明節,婆婆説這個節氣有清明粑可吃。我聽得有些興奮,驚訝於我們這些地方向來很少有人做清明粑。婆婆大字不識,怎會知道得那麼多?後來先生告訴我説,婆婆以為吃了清明粑眼睛會清亮。我對婆婆的這種看法有些將信將疑。

那年婆婆已差不多八十高齡,但身體一直很健康,她執意要去坡上採清明草。

清明草我認識。它是一種野生的草本植物,一般高不過三四寸。清明草長着長而橢圓的葉子,葉及杆子都密密地長着一層灰白的絨毛,看起來不怎麼招人喜歡。等到成熟時期,草的頂端還會開出密匝匝黃色的小花蕊來。

雖然清明草看起來極不顯眼,但在以前,山丘、田埂、路邊……漫山遍野隨處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清明節氣,就到了採摘清明草的最佳時期。

婆婆採來清明草,洗乾淨後把水瀝乾,然後切碎,和上糯米麪、小麥面,再加上適量水、鹽或糖等,揉捏均勻分成拳頭大小的餅狀,放入蒸鍋裏蒸熟,或直接用熱鍋炕熟,清明粑就做成了。

清明粑聞起來沒什麼特別的香味,可咬一口在嘴裏,其香甜軟糯的味道即刻溢了出來;細細品嚐,你不得不讚歎人類的智慧。

婆婆做的清明粑特別好吃,我由衷的讚歎。或許因我無意間流露的喜愛緣故吧,那年以後,每逢清明時節,婆婆都會親手做她拿手的清明粑給家人吃。

如今,婆婆已然年近九十,子女們都長大成人各自成家,陸續離家在外工作,少有時間回來,只有作為兒媳的我與先生還呆在婆婆身邊。

前段時間,我忽然想起清明粑來,又恰逢快到清明節了,於是跟先生嘮叨着,説想吃清明粑。先生説現在清明草不好找了,他自己也沒怎麼學會做清明粑,況且婆婆年事已高,這事就閒聊於此。

昨天下班回家,當我又提起清明粑時,先生説婆婆已悄悄揹着他特意去市場買了清明草準備做清明粑。婆婆説她一直記得我喜歡吃清明粑。

沒曾想我念念不忘的清明粑,被婆婆牢牢的記住了,我聽得心裏暖烘烘的。我那慈愛的婆婆,雖然她身體不如十年前,但她記憶力仍舊這麼好,待人依然寬厚仁慈,她老人家怎能不長命百歲呢!

篇10:清明的隨筆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 唐· 杜牧《清明》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裏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

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於踏青遊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又是一年清明節,其實在我看來,清明,就是一場憂傷的葬禮。法國作家(司湯達)精煉的墓誌銘:“米蘭人亨利·貝爾安眠於此。他曾經生存、寫作、戀愛。”

生命就像是一朵花開的時間。我們每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面對甜酸苦辣的生活,面對鍋碗瓢盆的精彩,其實每一天的生活,就是一場憂傷的葬禮,就是為自己寫下人生精彩浪漫的墓誌銘。

長庭外,落英繽紛,奼紫嫣紅;深閨裏,淚眼迷濛,涼了春夏,冷了秋冬。或許,一個天涯,一個海角,才有了心的錯位。清明時節,垂柳依依,糜雨綿綿,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漫山遍野的懷念與追思,綴滿青柳的枝頭。陰冷的春風,蕭蕭瑟瑟,悽悽搖落灰濛而久遠的記憶;薄涼的扉雨,淅淅瀝瀝,裹挾着厚重而不老的情絲,迷亂了行人的腳步,荒郊野外,但聞幽怨的艾香,不見桃紅杏白的繁華。

擎一顆虔誠的心,向長眠的先人,頂禮膜拜;燃一卷詩語,劃過紅月亮的脣邊,寥寥青煙纏綿了一樹的温柔,憂傷蒙上美麗的面紗,當期盼熬成淚水劃過臉頰的時候,醉了的身影佈滿夢的每一個角落。

掊一鍬黃土,覆一層哀思;束一屢不眠的月光,擱置心房,臨窗而望,讓墨染的心事,在經年等待中,開成朵朵潔白的蓮,逾越的零點,體温,在無垠的月色下盛開一季繁華。

栽一叢新枝,植一腔緬懷;劃一葉輕舟,徜徉在融融月色裏,在心海深處漾起圈圈漣漪。低眉淺笑之際,靜候這一場千念愛戀,粉墨登場。細碎的日子附上凌亂的髮梢,旖旎成傷。

一堆青冢一部書,一塊墓碑一絕唱。萋萋芳草,掩蓋了多少悽楚的故事;堆堆黃土,埋藏着多少動人的傳説。曾經的擁有和離棄,翩然遠遁;曾經的貴胄與卑微,煙消雲散,發黃變脆的往昔,寸寸抽離,徒留若干斑駁難辨的字跡。

滴滴淚珠向青冢,點點舊事縈腦海,月繞空樓,淚撒斷旋無曲,深情淺唱,每一句都是紅塵中的無奈,來去匆匆的時間裏,只有年華在遇見一場又一場憂傷的葬禮,等待土崩瓦解的美麗的嫁衣。直麪人生的盡頭,此時此刻,新愁與舊愛,陡顯幾分蒼白,紅塵中的慾望和貪戀,瞬間被擊成碎片。

天下蒼生,終究為情所困,自是躲不開生離死別,悲歡離合,陰陽的界線,如此清晰可辨,自然的準則,無法逃避,流光婉轉,歲月輕拂,身邊總有一些人,不經意間悄然香消玉殞。

或空難,或地震,或房屋倒塌,或犯罪槍斃;或老死,或病死,或死於自殺,或死於戰爭。死法有千萬種,殊遇同歸,從此陰陽相隔,徒留後人空悲切。只是,死的意義千差萬別,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或,名垂青史,或,臭名昭著。

清明,是一場憂傷的葬禮。弔唁,有風的日子,裙舞飛揚;弔唁,一旦萌芽,就勢必夭折的愛戀,將相思的隻言片語、相戀的殘章斷句燃成一片灰燼,沉長的記憶,把隔案的影子越拉越遠,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人,終將駕鶴西去!花開有時,花落無形。人,雖無法選擇自己的生,卻可以選擇不同的死。

滴一碗晶瑩的淚,澆灌乾涸許久的繞指柔情,而如野草般瘋長的藤蔓,纏繞着一樁樁莫名的心事。手,緊握着一張沒有目的的車票,行走在時間的地鐵裏,流浪的不只是目光,還有不知所謂的心,醉在悠遠綿長的疼痛裏,倒在無人問津的角落,任憑那流淌着的一地淒涼,開出火紅的玫瑰,在風雨中的哭泣,掩藏不住悲哀和頹廢。

逝者已已,可以安息。生者,仍將負重前行,為自己,也為別人。撣落紅塵,撥開浮華的虛幻,看清這個複雜而多彩的世界,靜守歲月的美好,且行且惜。

清明,幾人能清?幾人能明?也許清明自在人心!或許只是新月殘缺了思念,或許只是風捲殘簾擾了幽夢,或許是時候掩埋悲傷,夜幕裏,鳥兒進入甜蜜的夢,醉人的是那甜甜的微笑,還有那彎曲的月亮。

一縷月光安睡在我身邊,可我卧在牀榻不敢翻身、不敢動彈、甚至不敢有抽泣,不敢有一點妄動,害怕自己一不小心擾了這一片安然。如果明天能夠張開眼睛,只能看見深不可測的落寞在我的空間千迴百轉,我寧願,為自己寫上輝煌的墓誌銘,把憂傷埋葬,閉上眼一輩子不要醒來。

聶耳,是我國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誌銘引自法國詩人可拉託的詩句:“我的耳朵宛如貝殼,思念着大海的濤聲。”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濕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的精力,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後35位,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圓周率數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π=3.88”。

清明,是一場憂傷的葬禮,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

篇11:清明的隨筆

我居住的小區不大,不大的小區進出只有一個大門,把守大門的是一個老頭。

剛搬到小區時,我便發現守大門的老頭着裝有些怪異。只見他光着個腦殼,上身穿了件灰色保安服,下身穿了條迷彩褲,穿得保安不像保安兵不像兵的。有些納悶,莫非是個精神病人?過了些天才弄明白,原來老頭是物業公司從鄉下請來的,不是精神病人,也不是正規保安人員,那半件保安服罩在身上不過是虛張聲勢。

大門旁緊挨着一棟兩層小樓,底層是老頭虛長聲勢的大本營,也是他吃喝拉撒睡的地方。老頭算得上是以小區為家了。每天早晨七點半,老頭照例要走出小屋幹一件事,那就是像警衞似的直挺挺站大門邊目送大家上班去。如此做派,讓小區男同胞多少找到一點當上帝的感覺,一個個從老頭眼前走過去的神態很享受。但女同胞的感覺就有所不同了,本來挺胸昂首自信地往大門口走,走着走着便被老頭直直的目光盯得不自信起來,到了老頭跟前步伐已亂得一塌糊塗。日日如此,成為小區一景。

雖然女同胞每天被老頭盯得挺難為情,但時間一長大家不得不承認老頭並沒有歹意,那直直的目光其實是敬業的一種具體體現。有例為證,有一次一隻流浪狗埋頭要往小區大門裏竄,冷不防前面某個人物斷了去路,抬頭便見有道直直的目光逼視過來,嚇得調轉頭跑了。那人物,是門衞老頭;還有一次,一位撿破爛的婦人提着破袋子往大門裏走,有人物直直的目光毫不客氣貼了過來,婦人頓時失去了向大門進一步的勇氣,只得心有不甘地離去。那人物,還是門衞老頭。事實上,如此生動的場面在小區大門口經常上演,只是大家親眼目睹的機會不是很多。不管怎麼説,這對小區住户不是壞事而是好事。由此推斷,女同胞要是計較每天被老頭多盯了幾眼,就有些不合情理了。

小區大門每天晚上十二點半鐘註定要鎖上的。照説,十二點半過後不該有門外之人,門衞老頭也完全可以安穩睡大覺。事實上,到點仍被鎖在門外的人從來不缺乏。偏偏老頭心善,深更半夜只要有人叫門,絕對是毫不猶豫起牀開門,常常一晚上要起好幾次,令夜歸人感動不已。記得有個週末,朋友約我到餐館小聚,一不小心就喝高了,晃晃悠悠回到小區已是後半夜了。正待敲門,忽然一個黑影湊了過來:“你總算回來啦。”定眼一看,居然是守門的老頭。我不免奇怪:“怎麼還沒睡?”“你忘啦?你的摩托車還停在院內沒入車庫呢,我怕被人偷,起來看好幾遍了。”老頭説。原來如此,難得的好人啊!

回頭想想,守門的老頭與我挺投緣。當初,老頭見我每天拎着個破公文包進進出出,料想是個人物,每次會面少不了香煙直往手上遞,搞得我屢屢生出假冒之愧疚來。後來,我如實相告了真實的草民身份,老頭遞煙的頻率並不見減少,可見這老頭不完全是衝着那破公文包。孔老二説,來而不往非禮也。偶有閒暇,我定然要到老頭的大本營小坐,香煙換着抽,牛皮輪流吹,常常忘了時間,也常常把公文包忘在了老頭的大本營,往往夜裏寫稿找材料方才記起了包,不得不連夜突擊光臨老頭的大本營,每每這時老頭尤其高興,我也高興。典型的貧民快樂,呵呵!

有道是世事無常。一天晚上,門衞老頭在小區巡視樓棟時一腳踩空,竟然造成右腳骨折,住進了醫院。很有幾個住户念及老頭的種種好處,相約到醫院探望。當然,其中少不了我。那天,我們出現在老頭的病牀前時,老頭多少有點意外,滿眼裏都是感激。沒想到,老頭緊接着説的一句話令大家差點掉眼淚,老頭説:“都怨自己不小心,怕是再也不能為大家守門了啊。”

守門的老頭,你讓我説啥好呢?啥也別説了,就一句:祝早日康復!

篇12:清明的隨筆

春天,是讓人,多情,温柔,思念的季節;

煙雨霏霏的 三月,瀝瀝的春雨,生命被喚醒着,幽靜又喧囂,走在春天裏,欣賞春天的美麗畫卷,桃紅柳綠,百般紅紫鬥芳芬,一片一片金黃色的油菜花,夾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嬌媚的綻放,蝶舞,夢飛揚,

花兒豔豔,時光緩緩,思綿綿

烏啼鵲燥昏喬木,清明寒時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特別的日子想念特別的人,曾經的滄桑,曾經的過往,曾經那一抹無法抹去的傷,又在心湖裏蕩起,捲起陣陣的苦楚,蔓延,蔓延,忍凝眸。無語淚先流,問風問雨問蒼天,這美麗的季節誰願意甘心惆悵,憂傷,

姐姐,想起你心就好痛好痛,你懦弱的離開,讓我能足以恨你,爸媽又在念叨你,你在天堂好嗎,是否過着你想要的生活,你説,你累了,想休息,你説,以厭倦這個世界,要到另一個世界裏去解脱,去安睡,你是解脱了,可你知道愛你的親人是要如何憂傷的去面對沒有你的世界,每一次聚會,每一次看到你的女兒,每一次祭祀,每一年清明,每一次每一次都令我深深想起你,總想把對你所有的記憶都刪除掉不要去想你,丟掉你給予的傷痛,終究只是徒勞,你的影子還是盤聚在心裏,你的魂魄還在夢裏。想要撫平這份染紅的傷,心卻失落在遙遠的太平洋,曾經那些熟悉的畫面,快樂的過往,風掩散在千里之外,孤城絕唱,殘風曉月牆,徒留我深深的念!迷失在這纖纖煙雨中,久久的憂傷,在這清明時節!獨在人間徘徊,尋不到有您的天堂!

月圓缺,離聚散,幾回魂夢淚眼簾,彼岸花開開彼岸。 有些花,奢望它不謝,有些緣,奢望它不滅,可花開花必落,緣盡人必散,轉瞬即逝的流星。刻骨銘心的傷,明瞭,把它化做一縷輕煙,靜靜的的偏安在心靈之處!

篇13:清明的隨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此時故鄉已是萬物復甦,麥子吐穗,柳樹吐芽,草長鶯飛,到處鳥語花香景色宜人。面對此情此景,我總會想起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也時常回憶起兒時的清明節……

兒時的清明節習俗豐富多彩。除了講究禁火、掃墓外,還有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期間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也有踏青遊玩的爽朗歡笑聲,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個富有特色讓人難忘的節日。

在故鄉,清明節當天每家每户都有在大門兩側插柳枝的習俗,聽娘講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辟邪,讓家家户户圖個吉慶祥和而已。每逢清明的前一天,我們顯得異常興奮和激動,因為家裏安排採摘柳枝的任務,通常是由我與哥哥去完成的。柳樹長在離家不遠的西灣邊,下午放學後,我們便急匆匆地放下書包,如同放飛的小鳥蹦蹦跳跳,唱着不知名的歌兒來到了目的地。望着一排排舒展着嫩綠色枝條的楊柳,在温暖的春風中飄來蕩去,像一羣身着綠裝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受此感染和啟發,讓我不禁想到了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詩句。在哥哥的慫恿下,我如同靈巧的猴子,不出三下兩下,便一溜煙竄到了柳樹杈上,開始攀折柳枝,不一會便夠了滿滿一抱,哥哥負責帶回家中,由母親在第二天清晨插在家中的大門兩側。此時,我依舊鑽在樹杈上去攀折柳枝,開始了我下一項做哨子的遊戲。在春暖花開的時節,能夠做哨子的柳枝,需要粗壯的樹枝,最好透着青色,沒有一點疤痕,是柳樹中長得最旺盛的枝條。因為只有這樣的柳枝,做出來的哨子,聲音才會響亮耐久。當我看中一根柳枝後,迅速攀爬過去,將枝條握在手中輕輕折斷後,用靈巧的.雙手不斷扭動柳枝皮,讓皮和幹脱節後,然後從大頭往下慢慢抽下……此時假若用嘴輕輕地吸一下潔白的枝幹,有一種青青的、甜甜的、略帶點苦澀的滋味。我從柳樹上下來以後,把柳皮用刀子割齊,稍微一壓,這樣柳哨就做好了。把它放在嘴裏,嗚嗚的吹着,走在大街上,被圍觀的人注視着,那份愜意,那份舒心,如同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潘冬子一樣,真是幸福極了!

清明節吃雞蛋是我們那兒多年來一直不變的習俗,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要。兒時,清明節早上的飯是最值得期待的,因為母親要給我們煮雞蛋吃了,這對於一年裏難得吃上一次雞蛋的我們來説,似乎從清明以前的很多日子就開始期盼這一天了。清明這天,母親起個大早,把家中積攢多日老母雞下的雞蛋,從罈子裏小心翼翼的拿出來,用清水洗乾淨,放在鍋裏給我們煮着吃。此時,我與姐姐哥哥趕緊從被窩裏爬起來,圍攏着母親……當藍色的火苗舔着鍋底,鍋內的水早已沸騰,雞蛋散發出的香氣也隨處四溢。此時我們的口水幾乎就要流出來了……這不,雞蛋剛一出鍋,我們便每人一個拿在手裏,不停地上下翻動着,還沒等到雞蛋完全冷涼,便搶先在桌子上磕開,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吃完早飯後,我留一隻感覺皮特別硬的雞蛋,用大紅紙把雞蛋皮染紅,便拿着出去,在人羣中開始炫耀,找同伴們開始參加碰雞蛋的遊戲。當然碰蛋也是有學問的,因為蛋的兩頭硬,特別是最尖的那頭最硬,中間脆。所以要用最尖的那頭來碰,再説一定要出手快,做到主動出擊,這樣才會把對方的蛋碰碎機率就大。勝利者,當然會得意洋洋,失敗者,臉上面帶沮喪,只能無奈的把碰破的雞蛋由自己解決掉了……勝利者再去找更好的對手來“決鬥”。當然,我也碰上過不厚道的小夥伴,他用家中的鵝蛋來碰我的雞蛋,當然鵝蛋一定會勝出;還有慌亂中,故意用食指骨節碰雞蛋的,當然是雞蛋要破了。但“伎倆”被識破後,都是一致被譴責的。譴責歸譴責,事情過後,我們依然還是好朋友。事後,我也曾帶着疑問和困惑多次跟問母親,詢問清明節吃雞蛋、撞雞蛋的意義,母親告訴我,這不僅是當地的一種民俗,其中還寄寓着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吧,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又不解的搖了搖頭……

清明是寄託哀思之日,是人們對先烈的緬懷、對先祖的追思之時。在我們農村,掃墓的習俗都是趕在清明的前一天進行。小時候我依稀記得,父親總愛帶上我去上墳的場景。在母親的囑託下,我第一次極不情願的尾隨在父親身後,帶上祭品,慢騰騰地來到了兩個土丘面前。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從遠處看樣子像是小土坡,但又不敢直問。此時我靜靜地注視着父親,看着他仔細地把土包上的雜草拔乾淨以後,用鐵杴漫上新土並逐一拍實,接着用磚塊壓好墳頭紙。並將帶來的水果和榨菜,放在那兩個土包前面的石板上,神情專注地點燃了香火……伴隨着燃燒的黃表紙,和升起的裊裊煙霧,父親嘴裏不知在小聲嘀咕着些什麼。但見他表情嚴肅,氣氛凝重……看着父親一本正經的動作,不懂事的我總覺得好玩,忍不住笑了一聲。可是不知為什麼,父親生氣地看了我一眼,還讓我也跟着蹲下,並對着土包磕了兩個響頭,“為什麼呀?”我當然不樂意,再説“這是什麼東西呀,又為什麼要我下跪呢?”我奇怪地問。只見父親神情嚴肅地看了我一眼,接着輕輕地對我説道:“星兒,這兩個小土包裏埋着你的爺爺和奶奶,他們為了咱們家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我們要永遠懷念他們……”我心裏頓時覺得非常難過。卻始終不明白爺爺奶奶去世後為什麼會埋在這裏呢?年幼的我,彷彿什麼事情也不懂。但是最後,我還是聽從父親的安排學着父親的姿勢對着墳墓拜了兩下。因為我從父親的言談舉止中看出,他的心裏非常難過,我這樣做的目的或許是對父親最大的安慰吧!

記得上國小時,每年清明節學校會經常組織去烈士墓祭掃,這對我們來説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節一大早,我們以班為單位,列隊從學校出發。班長打着少先隊旗在前面帶路,我們則雄赳赳氣昂昂在後面跟着,大家一路高歌唱着《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隊歌,此時路兩邊的山坡上,桃花和梨花正在開放,山上的松柏青青翠翠,我們的心情是既沉重又歡快,沉重的是想起烈士為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捐軀,歡快的是我們走出校園可以在大自然中盡情玩耍。期間向烈士墓獻的花圈,是我們頭幾天用買來的紙在老師的指導下做成的,花以白色為主調,間隔置以黃色和藍色的花,花的形狀有菊花、玫瑰花和細條葉狀花,這些做法至今我還記得清楚楚。每次祭掃活動都有介紹烈士的先進事蹟及老師對我們的鼓勵,接着是我們學生的宣誓儀式,每隻高舉過頭頂的小手下是挺得筆直的胸膛,每顆小小的心靈滿懷着崇敬的心情,立志要做“紅色接班人”,堅定了我們努力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清明節期間,盪鞦韆也是我們那裏的習俗之一。作為大人和小孩都能娛樂的活動,鞦韆受到人們的喜愛。我清楚記得村裏的鞦韆高七米左右,大人們可以站在踏板上蕩,也可以坐着蕩,單人蕩也可,雙人蕩也可以。對此我們只有用羨慕的眼光,看着他們站在鞦韆上,腿一曲一直前後擺動,衣服隨之舞動就像蝴蝶紛飛。那時因為我們個頭小,力氣也小,只能在家中讓父母找兩棵相鄰的大樹,綁上一根結實的木棍當橫樑,橫樑上放兩個結實的大鐵環,繩子中間穿上一塊木板,兩頭連在鐵環上,這樣就構成了童年時我們簡單而喜愛的鞦韆了。清明期間,我在姐姐的幫助下,一屁股坐好,兩手攬住繩索,便晃了起來,並一邊唱着“盪鞦韆,盪鞦韆,一蕩蕩過柳樹梢,摘朵白雲懷中抱,送給爺爺把背。鞦韆鞦韆高高,蕩呀蕩過樹梢,樹梢點頭微笑,誇我是勇敢的寶寶。”的兒童歌謠。是啊,童年的樂趣隨着鞦韆的盪漾而不斷延伸……

清明又是踏青的大好時節,有明媚陽光相伴,鳥語花香作陪,在這充滿生氣的季節裏,大都數人都按捺不住內心的出遊渴望,兒時的我們同樣也是如此,平日裏,我們利用放學的時間結伴去山裏或者小溪邊玩耍,那時候大自然是我們的親密玩伴,雖然大家沒有新潮的玩具,但是玩的花樣也挺多挺有趣。記得村子裏有一條小溪淌過,我與小夥伴們放學後,挽起褲腿,常常一塊去捉螃蟹、撈蝦米。如果不去溪邊玩耍,就是在大山裏遊逛,當自己置身於青山懷抱中,頓覺空氣清新,鳥鳴山澗,每一處風景都那麼賞心悦目。有時候,春雨過後,我與村裏的小夥伴們拎着籃子,去山上找蘑菇或者春筍,偶爾也會摘一些野果子在路上解饞。除了這些,我們還會和山間的花花草草玩耍,叼一根狗尾巴草在嘴角,騎在牛背上,暖洋洋地曬太陽,就能打發掉春天裏一整個下午的愜意時光。等太陽下山了,就帶着曬得通紅的臉蛋,趕着牛兒回家了。當然最有趣的還是三年級那年,我跟着老師參加的踏青活動。大家揹着書包,繫着紅領巾,一列隊伍歡樂地走在春遊的路上。隊伍在路上行進的時候,老師通常會喊班上某個歌喉好的同學唱上一首歌,或者全班大合唱,走到哪唱到哪,真是歡樂無比。到達目的地以後,大家分頭坐下,全班圍成一個圈,玩着丟紅領巾、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或者三五圍城一個小團體,大家彼此交換着各自帶的零食。現在想來那份歡樂、那份真情,那份友誼,真是讓人難以忘懷啊。

現在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轉變,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清明節已經上升為國家法定節假日,裏面不僅融合着文化元素,同時更多地的包含了經濟元素,缺少的卻是兒時的那份温馨、純真、和諧與快樂,看來這些美好的場景温馨的故事只能在記憶中尋找罷了……

篇14:清明的隨筆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清明節,活躍校園文化生活,學校的清明詩會今天如期進行。

在今天的清明詩會上,不乏準備充分的老師。他們用自己的或者鏗鏘,或者悽婉,或者豪放的語調,用飽滿的激情,穩健的颱風給了與會師生一場誦讀的饕餮盛宴。

武老師朗誦的《春天,遂想起》,雖然跟我是同題,但是她以女性的細膩,以她燦爛的語調演繹了余光中經典名篇的魅力。一篇詩歌的朗誦,背後是武老師深厚的文化底藴,是武老師對朗誦的摯烈的愛和獨特別緻的朗誦藝術追求。我不能不説,武老師繼續保持了她朗誦的高水準,不出意外地驚豔到我了。

可是真正讓我震撼,讓我感動,讓我不能自已的還是於老師朗誦的《寫給母親》。每年於老師都是朗誦自己寫作的作品,今年也不例外。她的母親已經去世三年了,對母親的思念,化作一滴滴的相思淚,流灑到紙上,再通過她如泣如訴的的聲調響徹全場。她沒有煽情,卻打動了會場。主持人拿着話筒仰着臉,正在照相的路校長,把相機放在凳子上,扭過身子,他也想到自己去年剛去世的母親了。而我的眼淚也不禁流出眼眶,肆意地掛在臉頰。於老師已經泣不成聲。朗誦不是表演,她成了對在場所有觀眾靈魂的洗禮,在於老師身上,朗誦的技巧已經變得不再重要,她讀的稿子內容也不再重要。她已經跟自己所讀的內容融為一體,再也難以分開,她沒有用聲嘶力竭的吶喊來表示自己感情的濃烈,情到深處,眼淚溢滿了眼眶,感染得他人痛徹心扉。

我用手掌不斷地擦着流下來的眼淚,我幾乎不敢直視正在台上誦讀的於老師,我怕自己會控制不住自己,我怕自己會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哭得稀里嘩啦。我偷偷地到衞生間用手裏的手帕擦了擦紅腫的眼睛。

這樣的誦讀,還考慮誦讀者的神態嗎,還考慮誦讀者的誦讀技巧嗎,還考慮朗誦者的稿子是不是超時嗎?所有的評價都是蒼白的,都是多餘的,聽着這樣的朗誦,除了歎為觀止,只能保持沉默。

篇15:清明的隨筆

嚴冬在春風中消退,歲月在奮鬥中遠去。不知不覺中又是一年清明時。每年的清明時節總會有春雨相伴,彷彿老天爺都通曉人意,春風帶着一方鄉土的氣息,吹拂着每一個前來掃墓的人們。因為這一天,人們都會在這個日子裏祭奠他們心裏最親的故人。

然而,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卻遠離故鄉,身在海外的建設項目,心中的思念之情瀰漫着全身每一個神經,仔細想想!29年的蹉跎歲月裏,太多摯愛的親人離我而去,如今我又該思念誰呢?

這些天看着親友圈發來的清明掃墓踏青的相片,看着那青山綠水,花枝綻放的自然風光,那人頭湧動的人羣,佈滿在煙霧繚繞的大山陵園之中,滿山遍野的墓碑像一塊塊告示的牌子豎立在青松樹下,人們彎着腰、鞠着躬,那虔誠的景象讓我熱淚盈眶。

清明節這一天,是活着的人與先逝者相聚的日子,只不過一個在人間,一個在地下,彼此無法相見。那種情景,讓每一個逝去親人的家人,深深的感受到那份永別後的淒涼。我們只有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唯一能做的就是告慰他們,告訴他們我們依然記得他們!依然思念他們!依然愛着他們!就在今天,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思念他們!緬懷他們!我們會送上一束鮮花,會點燃一對香燭,會焚燒一摞紙錢,會擺上一些瓜果,會用雙手拂去墓碑上的灰塵,會用金線筆重描墓碑上漸漸褪色的碑文,這些都是我們在尋求心靈的慰寄和寄託心中的哀思。

今年的清明節,我最思念的人,就是剛剛離我而去不久的舅舅,他享年90歲,滿頭銀髮,和藹可親,他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他用勤勞的雙手帶大了我的母親,也培育出五個優秀的兒女,他作為新中國第一批電建人,他把這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電力事業。

茫茫紅塵,陰陽相隔,嗚咽的悽風中您可聽到您最愛的外甥那深情的呼喚!舅舅,您在那邊還好嗎?那個世界可有春風煦暖?那個世界可有陽光燦爛?那個世界可有人為您遮風擋寒?那個世界可有人為您噓寒問暖?

寂靜的深夜,緬懷以故的親人,內心的疼痛也瞬間襲來,霎時蔓延全身……

離去便意味着永別,品嚐到了分離的疼痛,又怎能忍心再讓深愛自己的親人牽掛,擔心?

只是,遠去的記憶,逝去的靈魂,在我的心靈之中慢慢的遠去。日月交替,斗轉星移,我的生活依然會繼續,與其沉浸在心酸的疼痛裏,倒不如將這深深的情意珍藏在心底。

人生就像一隻蠟燭,一但點燃就不停的燃燒,一直到最後,火苗漸漸的熄滅,然後一縷青煙冉冉升起。我知道舅舅在這個世界上永遠的消失了,能留在這個世上的只有親人的思念和他的骨灰,每逢清明時,都會有親人來到他的墳頭上一炷香,撒一杯老酒,説上一些思念的話語。

親愛的舅舅;今年的清明節我不能來到您的墳前向你述説我的思念,但我會把心中的這份思念之情,化作一字一句的温馨話語,讓它載着我這份崇敬的感情,隨着互聯網漂泊吧!願您能感受到我心中這份深深的懷念之情!

我深愛的舅舅,希望您天堂的生活過的開心!快樂!

篇16:清明的隨筆

本想在清明節那天寫一下回家上墳的感受,可那種心痛的滋味還有那飄忽不定的思緒始終讓我難以下筆;早上起來,看着窗外漸綠的景色,感覺思緒稍有穩定,便有一種想釋放的感覺,於是便提筆來。

每逢清明節臨近的那幾天,心裏總不是滋味,坐在辦公室裏不知幹什麼好,好像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神情呆滯、木訥,精神恍惚。終於清明節到了,我和妻子、弟弟帶着祭品驅車趕回老家,給母親上墳。

回到家裏老父親一人孤獨的坐在沙發上,老父親看見我們,臉上似乎透着瞬間就消失了的喜悦,然後扶着沙發的扶手,緩慢的站了起來,手裏還拿着一支剛剛卷好的煙捲兒,我們三人相繼坐在各自的位置,妻子沏了茶,我們吃着,聊起了家常話…………

中午時分,我們懷着難以名狀的心情走向墳地,一路上那種“路上行人慾斷魂”感覺讓人心情沉重,到了墓地,妻子忙着擺好祭品、插上香,然後點燃火紙,弟弟從開始進入墓地就泣不成聲,我一直是熱淚盈眶,然後我們一起跪地,給母親行了禮,跪在那裏,我思緒萬千——我不禁想起母親的音容笑貌,還有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又潸然淚下……

母親啊,你離開我們整整17年了,17年來我們無時無刻不再思念你;春天到了,你不再寂寞了,小麥返青了,油菜花遍地開放;還有飛舞的彩蝶盤旋在你的墳頭為你歌唱…...如今咱家破舊的老屋也變成漂亮的瓦房……

不知過了多久,妻子把我們從悲痛中叫醒,我們懷着極其沉痛的心情回到了家裏……

平日裏都忙於各自的工作,對親人的思念儲藏在心底。感謝老祖宗給我們留下這個節日讓我們能與九泉之下的親人進行感情的交流與溝通;儘管這只是一種形式,但只有通過這種形式才能寄託我們的哀思,寄託對已故親人的思念。

去者不可追,珍惜眼前人。

清明墓地,無限的感傷被抒發,悲傷的淚珠串成一段段濕漉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的眼淚,漫長的人生旅途還要繼續,思念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父親的.白髮彎曲的身板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我們唯一正確的選擇,是我們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在暖春四月的清明裏,站在拂起萬千愁緒的微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地,只留慼慼的哀歎,揹負一團自責在風裏哭泣、盤旋……

篇17:清明的隨筆

今年的清明恰逢連日陰雨,於是都冒着雨撐着傘,趕往墓地,於往年不一樣的是,少了奼紫嫣紅的杜娟,迎風飛揚的白幡也少了不少,由於人們剛掛上竹杆便被雨水沖掉了。杜娟的少見,那是由於現在的生活燃料改變了,很少有人用柴燃燒煮飯,絕大部份人家都在用液化氣了。山上因此而茂盛了,樹木成林了,再也難看到原來的小灌木叢了。小小的杜娟也就自然的隱入了樹林裏,不入人們的視線了。

現如今雨天上墳倒也方便,以前泥濘的路也少見了。墓也不同於以往的墓,除了公墓,山上的零星墓也已用水泥砌了起來,不像以前的墓要砍草和堆泥。不需要用砍刀和鋤頭修墳了,只要用竹杆掛上幡再燒一些紙錢就可以了。

從去年開始,公墓不能燒紙錢了,改為墓地管理處送一束鮮花放在墓上。在墓地的進口處交警依然在維護秩序,同時有近百名志願者在阻攔人們往墓地帶紙錢,並送上一束鮮花。理由是燒紙錢污染了空氣,我不知這理由是否牽強,這千年的習俗真的有那麼嚴重的污染麼?如果説管理處怕打掃衞生,這我倒會相信!如果説不準開車上墳,一律改為步行,這一來減少了空氣的污染,二來也使這掃墓更顯得虔誠。不過,這只是我的説説而已,政府的官員們是絕對不會支持的,步行對他們而言,只是在空閒時的鍛練而已,上班或些小事步行那是絕對失面子的事。步行,這是專屬老百姓的。

為了躲避“志願者”的查詢,二妹將紙錢藏在了包裏,偷偷的帶上了墓地,這倒也讓我避開了與“志願者”的爭執。以我的不良脾氣是很可能為此與人發生爭執的。總不能為此將父親的骨灰帶離此公墓?

去祖父母的墓地,傍邊種的一些毛竹,一年不見也已成林了。可惜的是這種植的老闆也太倒黴了。從前年始,地方政府為了【美麗鄉村】不惜犧牲地方的支柱產業,對毛竹的'加工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如此一來,毛竹的身價直線下降,山區農户賴以生存的根基發生了變化。大概該老闆也已意識到了這不利的變化,路傍已種上很多的大型樹根雕,進行人工護養。我從心底對該老闆感謝,由於祖父母的墳就處在他的領地之中。多年來,他也沒有為此發過言論。也沒有對祖父母的墳地有任何的丁點侵佔。

離開了祖父母的墳地,最後去了三伯的墓地,説是墓地,實際上是一户農户的院牆外,為此該農户還專門讓出了一小塊地。每年也會送上一掛白幡。曾經聽堂姐説起過,三伯是被國x黨抓壯丁當了通信兵,一次回家時由於穿了軍裝,被日本兵抓住了,就地槍決,那時三伯還未成親,祖父母就將他埋在該地。由於三伯沒有後人,所以每年的清明,我們全家上墳時,三伯的墓是必須去的一處。去年,國家在為抗戰死去的老兵安扶,而我們沒有任何三伯當時的資料,所以這也無從説起。也曾想將三伯的墳遷移,但該農户説此地可能會折遷,讓我們到時再説。再説,三伯是為國x黨抗戰,無人問冿也屬正常,記得一九九0年,我去寧夏二伯處,當時二伯拉住我的手疼哭,説他當年的抗戰,我當時就説,這沒有用的,你是為國x黨抗戰!確實,人生就是如此,一樣的事,可是你的隊伍不對,那麼你的一切功勞也就會付之東流了。三伯就是最好的説明,他就是那樣默默無聞的在那兒沉睡了,而且是永遠的沉睡!

掃墓歸來,當天還要燒香供祭祖先,點香上燭,這也是我——家中唯一的男丁的義務吧!但願祖上有知!

篇18:清明的隨筆

我不用燒香磕頭,也不用哭泣,去祭拜我的先人。我用一朵花的芳香、一棵草的嫩綠、一棵樹的果實,去祭拜我的先人。

給先人的墓碑、畫像,擦一擦,使它更清晰;掃去先人墓前的塵土,使它更乾淨;放上一簇鮮花,讓先人的精神照耀着我們現代的人,使它永存、常綠。

我不信那些牛鬼蛇神的傳説,許多年了,但令我不能明白的是身邊的人,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迷信?還在做着傻事。

人活着的時候,沒有過上好日子,人死了,一了百了,什麼也帶不走。平凡的人不易,平凡的人做着善良的事。是那些不平等、違法亂紀,給我們帶來了不易、艱難,死了的人反而安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那片生滿了荒草,如今變綠的坡地上,埋葬了我的爺爺奶奶。每年清明的時候,父親就到墳前祭拜,燒一些紙幣,磕一個頭。他也常常嘮叨我們要去給上代人“上墳”。

偶爾我也會到墳前插上一棵柳,可是無論怎麼做,也見不到他(她)們了,只是依稀還記得他(她)們蒼老、佝僂的身影。

只有那墳前的草,還陪伴着他(她)們。春來了,就綠;秋來了,枯黃。我們活着的人何償不是這樣呢?誰也保證不了明天,也許明天就是陰陽兩隔了,但我堅信只要努力,明天就會更好。

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如果人世少了一點強迫,多了一些自由,可能會更快樂。短短的人生,轉瞬即失。給活着的人多一點空間吧,也許等你不在了,長久留給你的可能只有那一方土了,什麼也沒有了。

剝削、壓迫人的時代已經去遠了,不再來了。難道那些封建,腐朽的思想、餘孽,還能讓它留存嗎?

走在清明的這條路上,我的感觸很多,一條綠色、文明的路,正走在我們現代人的腳下。

Tags:隨筆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