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5個經典的歷史典故【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3W

25個經典的歷史典故【多篇】

經典歷史典故 篇一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晉靈公生性殘暴,時常藉故殺人。一天,廚師送上來熊掌燉得不透,他就殘忍地當場把廚師處死。正好,屍體被趙盾、士季兩位正直的大臣看見。他們瞭解情況後,非常氣憤,決定進宮去勸諫晉靈公。士季先去朝見,晉靈公從他的神色中看出是為自己殺廚師這件事而來的,便假裝沒有看見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來到屋檐下,晉靈公才瞟了他一眼,輕描談寫他説“我已經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了,今後一定改正。”士季聽他這樣説,也就用温和的態度道:”誰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確的勸諫,就是一個好的國君。”但是,晉靈公並非是真正認識自己的過錯,行為殘暴依然故我。相國趙盾屢次勸諫,他不僅不聽,反而十分討厭,競派刺客去暗殺趙盾。不料刺客不願去殺害正直忠貞的趙盾,寧可自殺。晉靈公見此事不成,便改變方法,假意請趙盾進宮赴宴,準備在席間殺他。但結果趙盾被衞士救出,他的陰謀又未能得逞。最後這個作惡多端的國君,終於被一個名叫趙穿的人殺死。

出處《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釋義:“非”,不是。“孰”誰。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沒有過失?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説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後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着對他開玩笑説:“現在,你的學識這麼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

1、《論語·顏淵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論語·衞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解釋就是説自己知道好的東西一定要告訴大家或者身邊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着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畫虎不成反類狗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故事: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後輩教育十分嚴格,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他寫信《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龍伯高,就算學習的不成功也可以,刻鵠不成尚類鶩(就好像你雕刻一個天鵝,沒雕刻成功,最後也還能雕刻出一個類似鴨子的模樣出來)。而寧願她們不要學習杜季良,不是因為他不好,而是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卧薪嚐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為強,終於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範蠢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剷除。兩位大夫為什麼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已留點餘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羣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着:“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文種此時方知範蠢並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説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樓”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滿城盡帶黃金甲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寫的一首歌詠菊花的詩。黃巢年輕時,到京城長安應考,沒有考上。他在長安看到了朝廷的腐敗,憤慨地寫下了這首詩,表示了自己立志推翻唐王朝統治的決心。

唐朝晚年,特別是唐宣宗以後的懿宗、僖宗,一味的只知道尋歡作樂。朝廷政治黑暗,民間賦税繁重。貴族、官僚霸佔了大量土地,老百姓卻沒有地種,只得到處流亡。有些地方發生了災荒,農民靠吃草根樹葉過活,官吏卻照舊向他們催逼賦税。廣大農民已經沒法活下去了。唐懿宗即位的那年,浙東地區就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公元868年,又發生了龐勛領導的桂林守軍的起義。

鮑元875年,濮州(在今山東鄄城北)人王仙芝領導幾千人在長垣(在今河南新練)起義,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很快攻佔了曹州(今山東曹縣)和濮州。附近農民紛紛參加,起義隊伍一下子發展到幾萬人。

黃巢是冤句(在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他的家鄉正是王仙芝起義軍佔領的地區。黃巢精通武藝,讀過經書,販過私鹽,結交了不少江湖好漢。他本來就想推翻唐朝,這時看到王仙芝起義,就也組織幾千人,起兵響應,並加入了王仙芝的起義隊伍。

王仙芝、黃巢在山東、河南一帶,到處攻打州縣,聲勢越來越大。朝廷派兵去鎮壓,可是老是吃敗仗。於是有些官員提議,把王仙芝招降過去。

王仙芝官迷心竅,準備接受招安。這事給黃巢知道了。他去找王仙芝,憤怒地説:“當初我們立下大誓,一定要把天下那些害國害民的壞人掃清。現在事情還沒有成功,你卻想去做官,你怎麼對得起這些弟兄!”

黃巢越講越氣憤,忍不住拔出拳頭,朝王仙芝臉上狠狠打了一拳。黃巢不願再跟從王仙芝,他帶領一支軍隊,開始單獨作戰。

兩人一分兵,王仙芝的力量大大削弱。他一心想當官,多次派人向唐朝官員求降。唐朝官員見他已沒有多大能耐,便不再理會他。不久,王仙芝兵敗被殺,他留下的隊伍也趕去投奔黃巢了。

兩支起義軍重新會合後,大家推黃巢為黃王,號“沖天大將軍”。黃巢開始設置官職,管理起義軍內部的事務。從此,起義軍才算有了初步的組織。

黃巢帶領起義軍,準備去攻打洛陽。唐僖宗急忙調兵遣將,增援洛陽。黃巢見唐軍兵力強大,就渡過淮河,向唐軍力量空虛的南方挺進。他們轉戰了大半個中國,一直打到了福州、廣州。

黃巢到了廣州,沒想到那裏發生瘟疫。起義軍將領勸黃巢離開南方,舉行北伐。於是,黃巢休整了一下隊伍,又帶兵北上。

這時,起義軍已發展到幾十萬人,成了一支強大的隊伍。他們一路上勢如破竹,把各地的官軍打得一敗塗地,很快渡過了長江,隨後又渡過了淮河。

鮑元880年十二月,黃巢打到了洛陽,洛陽官員馬上開城投降了。黃巢進城以後,由於起義軍紀律嚴明,洛陽城裏商店照常營業,街上完全跟平常一樣。

黃巢又下令向潼關進軍。他的前鋒部隊很快到達了關外。起義軍都打着白旗,那些白旗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盡頭,簡直像一片白色的'海洋。一會兒,黃巢來了,起義軍高聲大喊,好像晴天霹靂。駐守關外的唐軍看到這聲勢,嚇得各自逃命去了。

潼關左面有個山谷,谷中有條小路直通關後。起義軍通過這條小路,繞到關後,前後夾攻,一下子攻破了潼關。

潼關一破,整個長安亂成一團。唐僖宗騎了一匹快馬,由幾百個士兵保衞着,慌慌張張地逃往成都去了。

當天下午,黃巢帶領起義軍,開進長安。長安百姓興高采烈地歡迎起義軍進城,街道兩旁站滿了歡迎的人羣。

黃巢部下的大將尚讓,對歡迎的人説:“黃王起兵,都是為了百姓。我們決不像唐朝皇帝那樣,不把你們當人看待。大家安居樂業,放心好了。”人們聽了,都很感動。起義軍對罪大惡極的官僚,捉到就殺,但看到路旁的窮人,卻常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他們。

就在這年年底,黃巢在長安當了皇帝,國號叫大齊。長安成了起義軍的天下,黃巢也終於實現了“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是黃金甲”的願望。

新政權建立了,但黃巢控制的地方卻非常小,只有長安及其附近的幾小塊地方。原來黃巢一直流動作戰,打下的地方,都沒有派兵把守。他一走,這些地方又全給敵人佔領去了。

唐僖宗逃到成都以後,就糾集軍隊,把長安包圍起來。幾十萬起義軍擠在這一小塊地方,日子一長,糧食都吃光了。就在起義軍出現嚴重困難的時刻,黃巢手下的一個大將朱温投降了唐朝。

這時,唐僖宗又調來了沙陀族的酋長李克用的騎兵。李克用帶領沙陀騎兵,和唐軍一道作戰,擊敗了起義軍。

黃巢見形勢不利,撤出了長安。一路上,他作戰又老是失利,最後退到泰山狼虎谷,兵敗自殺了。

這次大起義歷時十年,從根本上動搖了唐朝的腐朽統治。沒有多久,唐朝就滅亡了。

黃梁夢-竹籃打水一夢枕黃梁

在唐代,有一位姓盧的讀書人。這一年,盧生要進京考取寶名,走到邯鄲時天已到中午了。於是,他在邯鄲北邊找了一家客店,住下來歇歇腳。恰巧,一位姓呂的道士呂翁也住在客店裏。於是,盧生和呂翁就坐在一張席子上,説東道西地談起來。盧生看看自己身上破舊的衣服,歎口氣説:“我是一個讀書人,本應當早早考取寶名,做上高官,痛痛快快過一生。可是我沒有趕上好運氣,直到現在還這樣窮困,真叫人傷心啊!”聽了盧生的話,呂翁笑了笑説:“我們這樣不是也很好嗎?不過你想得到榮華富貴,我可以滿足你的慾望。”説着,從挎袋裏掏出一個青磁枕頭,遞給盧生説:“你枕上這個枕頭睡一覺,就什麼都有了。”這時,店主人正在生火做飯,洗好的黃梁米剛剛下到鍋裏。盧生枕上呂翁給自己的青磁枕頭,不久就進入夢鄉。盧生夢見自己先是娶了一位富貴人家的小姐,妻子不但美貌動人,而且陪嫁了許多東西,家裏很快富裕起來。第二年,他進京趕考考中了進士,不久又做了京城裏的長官。後來,他因領兵打仗有功,受到皇帝的獎賞,並做了朝中最高的宰相官,掌握着朝中的大權。他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亭堂樓閣。出門有兵馬前呼後擁,回來後有美女陪伴。他有5個兒子,個個都有學問和才幹,而且都做了官。他的5個兒子又生有十幾個孫子,真是子孫滿堂,福祿齊全,享受到了人間的奢華富貴生活。他一直活了80多歲,才辭官不做了。正在這時,一聲雞叫,盧生從夢中醒來。他睜眼一看,呂翁仍然坐在旁邊,自己身上還是那身破舊衣服。店主人家蒸煮的黃梁飯冒着熱氣,還沒有熟呢!

現在,在邯鄲市北不遠處,還有盧生祠。人們還沿用“黃梁夢”、“夢黃梁”、“黃樑美夢”、“邯鄲夢”來比喻不切合實際的幻想,或是某種慾望的破滅。

經典歷史典故 篇二

血戰劍門關

川北盆周劍門山脈為龍門山支脈,東南延綿數百里,羣峯突兀,溝壑交錯,峻嶺橫空,關隘險絕,其山之中段有兩崖相對如門,故名“劍門”。

據《寰宇記》記載:“諸葛亮相蜀,鑿石駕空為飛樑閣道,以通行旅,於此立劍門關。”唐代詩人李白感歎其雄險,留下“劍閣崢嶸而崔嵬”的詩句。所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畏途巉巖不可攀”即指此地。三國時期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10萬精兵徑逼劍門關欲取蜀國,蜀軍大將軍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拒10萬魏軍於關外。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關隘之險要猶見一斑。

1935年4月,敵第28軍鄧錫侯部憲兵司令刁文俊率3個團防守劍門關,並以此為中心組織起面北防禦。劍門關北面水流平穩,南面水深流急,刁文俊斷定,紅軍若渡嘉陵江只能從劍門關北面,只要把牢劍門關,再由陝南胡宗南部在關北70裏外的廣元一線佈防,可形成南北夾擊之勢,紅軍一旦進入,必遭殲無疑。刁文俊部加強沿江防禦工事,毀壞沿江船隻,揚言:“就算他紅軍能渡過嘉陵江天險,也插翅難飛過我的劍門關。”然而,“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紅四方面軍偏偏從劍門關以南渡江,並一舉突破敵沿江防禦工事,使刁文俊苦心佈置的以劍門關為中心的面北防禦徹底落空。

紅30軍和31軍先後到達劍門關地區,對敵形成三面包圍之勢。4月2日11時許,攻擊全面展開,敵拼命反撲,幾度拉鋸。刁文俊依託其堅固的工事,將所有輕重火力匯成一股股炮風彈雨,向我軍不停傾瀉。而我軍力有限,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決定集中使用迫擊炮和機槍,掩護突擊隊對敵各個集團工事實行逐點攻擊。幾個回合的惡戰下來,敵軍陣地僅剩最後一道防線,而突擊部隊經過長途奔襲和一天一夜苦戰也漸漸顯得力不從心。王樹聲當即決定調陳康率領的預備隊向敵主峯陣地發起衝鋒。陳康率領二營戰士迎着敵軍的槍林彈雨猛撲主峯。猛然間,陳康感到左臂熱麻麻的,用手一摸,已是黏糊糊的一片血,衞生員見狀急忙趕來包紮攙扶。“我沒事,快去照料其他同志。”説話間,前面又有幾個同志倒下,紅軍被敵人炮火壓在一個土坎下抬不起頭來。

王樹聲命令炮兵連長必須打下敵人主峯上的大暗堡。隨着3聲炮響,敵主峯上的工事應聲崩塌。二營利用土坎重新組織好戰鬥隊形,趁着敵人炮火稍鬆再次發起衝鋒。二營政委鮑英躍身前衝,胸部連中數彈英勇犧牲。政委的犧牲更加激起二營將士的鬥志,陳康右臂一揮,高喊:“為政委報仇,同志們,衝啊!”霎時,匍匐的紅軍勇士們一躍而起,一時間,衝鋒號鳴、機槍怒吼、炮彈轟響震盪山谷,二營全體將士一鼓作氣衝上山頂。失去工事的敵人如同被捅了巢穴的螞蟻,你爭我奪往關上逃竄。陳康命令全營窮追猛打。前路受阻後退無門的殘敵被壓到一個不足300米寬的山溝裏,紅軍居高臨下,手榴彈如漫天冰雹落下,炸得敵人爛成一鍋熱粥。見狀,曾經驕橫的刁司令只好帶了幾個親信催馬向關上逃命。紅軍緊追不捨,刁文俊在慌忙間勒馬不及摔下了萬丈深淵。戰至黃昏,紅軍全殲敵軍3個團,一舉佔領了敵人所謂“插翅難飛”的劍門關,打通了進軍川西的道路。

“攻下劍門關,好比得四川。”雨後的劍門關經過戰鬥的洗禮,路旁的松柏更加青翠欲滴,滿山的杜鵑花映紅了劍門關,照在紅軍的臉上宛如飛起的紅霞。

劍門關紀行

從連通川陝的108國道上遠遠看去,天邊有座奇特、雄偉的大山,山峯形若利劍,刀削一樣的峭壁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走近些,方才看出峭壁之高難以置信,少説也有幾十米,橫空出世,一字排開幾十裏,儼然一道城郭。朋友告訴我,這就是大劍山。順着他手指看去,絕壁中間有一個缺口,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劍門關。

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最初是從唐詩中聽説劍門關的。詩仙李白曰:“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登上劍門關,方知前人所言非虛。一條石階山路蜿蜒而上,兩側都是數十米高的懸崖絕壁,劍門關雄踞山路的制高點。丟塊石頭下去就能砸倒一大片,易守難攻。

在城樓上有副對聯:風月無邊北望秦川八百里,江山如畫萬古天府第一關。站在城樓上體會到這副對聯的意境——遙目北望,大好河山,歷歷在目,氣象萬千,壯闊無垠。

據記載,劍門關發生過100多次戰爭,有十幾位君主來過。史書往往是枯燥的,只有文學形象生命常青。一部《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力超過了浩瀚的二十五史,劍門關是三國故事重要的展示現場。

進劍門關過雙孔橋,劉備的塑像倚馬而立,躊躇滿志,遠眺劍門關外。顯然,這是劉備跨越劍門關出兵奪取漢中時的情景。劉備在211年應割據成都的劉璋之邀進川。3年後,劉備反客為主,奪取成都。215年曹操打垮了漢中的張魯,在邊境上和劉備集團直接衝突。218年,劉備親自領軍出劍門關,打敗了曹操部將夏侯淵,佔據漢中。

若要形容劍門關的地勢險要,莫若直接引用李白的詩句:“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在冷兵器時代除非是瘋子才會仰攻劍門關,劍門關如此之險,好像在歷史上從來沒有被攻破。可是,天險是否可靠?

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過了劉備塑像再走不到100米,就看到一組非常生動的羣塑。姜維拄劍而立,前面三位武士或仰天長嘯,或低頭沉思,或悲憤欲絕。劍門關並沒有失守,卻失掉了堅守的意義。守關將士還沒與敵人交戰就徹底輸了。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劉阿斗開城投降,下令叫駐守劍門關的蜀軍繳械。堅固的劍門關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馬奇諾防線一樣,任憑再堅固也是毫無用處。事情就是這樣具有諷刺性。

守關有用沒有?防防小偷、流寇還行,正經派用處,夠嗆。

明朝時大修長城,結果卻很悲慘,江河破碎,崇禎皇帝吊死在景山。順治、康熙根本不修長城,卻縱橫天下,所向無敵。在崇禎年間,清朝八旗數次突破長城,長驅直入。順治入主中原之時,信心十足,根本沒有把長城當回事情。世界上恐怕沒有能超越劍門關的壁壘,如此堅固的劍門關尚且不能挽救蜀漢,還修什麼城牆?閉關自守,看起來好像合乎邏輯,實際上是膽怯、無能,往往誤事。

許多人看《三國演義》都有一個誤解,好像諸葛亮一死,蜀國就完了。其實並非如此。劉備只當了兩年皇帝,在223年去世。在此之後諸葛亮才正式執掌政權。諸葛亮死於234年,執政11年,治理蜀漢頗有政績,國力充實。他七出祁山,主動進攻,打到了武功縣的五丈原,離長安已經不遠了。那個時候劍門關是蜀漢的後方,並無戰事。這恰恰證明了,進攻是最好的防禦。

263年,姜維帶兵鎮守劍門關,阻擋鍾會帶領的十萬大軍。沒料到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滅了蜀漢。不過鄧艾這樣做在軍事上是否合理、穩妥?鄧艾只帶領2000人馬越過摩天嶺,裹着毛毯從山上滾下去。就算人可以滾下去,糧草呢?下去這麼幾個人,打家劫舍還差不多,攻城野戰,痴人説夢。

可是,就是這些看起來完全不可能的事件出現了。就算是把鄧艾在後方的兵馬全部調上來,也不過3萬人,怎麼能夠在沒有後方的情況下如入無人之境?只有一個解釋,蜀中老百姓已經離心離德,蜀軍無心戀戰,沒有人肯出力,一見敵軍,紛紛逃散。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軍閥割據,相互攻戰,經濟凋敗,人口驟減。從18路諸侯討董卓算起,廝殺了60多年,到了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蜀漢人口還剩不到200萬。在曹操實現軍墾屯田之後,中原經濟逐步恢復,曹魏人口差不多2000萬。雙方經濟實力相差十倍。對於蜀漢來説,倘能速決,或可取勝,如果拖成持久戰,雙方對等地耗資源、耗人力,蜀中百姓的人均負擔將遠遠超過中原。勝敗之勢已成定局。

是不是經濟規模大的一定能夠取勝?那可不一定。在歷史上新生、弱小的一方戰勝強大、腐朽一方的例子舉不勝舉。但是新陳代謝要有一定的條件:弱小方取勝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有一個奮鬥目標,有面具有號召力的旗幟,能夠團結隊伍、爭取民眾。第二,要有一個久經考驗的領導核心。諸葛亮高舉匡扶漢室的旗幟,手下帶領久經戰陣的虎狼之師,廉潔奉公,軍紀嚴明,治蜀寬嚴得濟,雖然連年出兵,税負和勞役都很重,但是蜀中百姓擁戴諸葛亮,大家有個信念,打下天下,好日子就在後頭。因此,諸葛亮出兵北伐有羣眾基礎。

可是,諸葛亮死後,繼任者又連年用兵,只能橫徵暴斂,蜀漢經濟承擔不了這樣巨大的負擔,人民生活貧苦不堪,人心渙散,紛紛逃亡。在經濟上已經處於崩潰邊緣。核心沒了,蜀漢焉能不亡?劍門關再險又有什麼用?雄關不足恃,天險不足憑。人心才是捍衞江山的鋼鐵長城。

《登幽州台歌》 篇三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登幽州台歌》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傑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詩開創時期在詩歌革新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大功績的詩人,杜甫稱讚他:“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白居易贊他:“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韓愈稱讚他:“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對他在唐詩發展上的功績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詩人的公論,至於他的《感遇詩》直接啟發了張九齡《感遇》和李白《古風》的創作,李白繼承他以復古為革新的理論,進一步完成唐詩革新的歷史任務,更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從這首流傳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們當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本篇在藝術表現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

《春望》 篇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漢族,由湖北搬到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稱“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李杜”。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經典歷史典故 篇五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母很有教養,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常從他家門前走過。孟子經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哭啼的樣子,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戲,在地上挖一個坑,把朽木或腐草當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對兒子這樣玩耍很生氣,認為不利於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裏。

到了城裏孟母要兒子熟讀《論語》,像孔子那樣做人。可是他家處於鬧市中,打鐵聲、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聽着聽着,他就讀不下去了。接着,他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孟母覺得這個地方,確實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居住。學宮那裏的環境很好,書聲琅琅,讀書的氛圍很濃。孟子很快的安下心來讀書。有時,他還向學宮裏張望,觀看裏面的學生是怎樣讀書,又是怎樣跟隨老師演習周禮的,回到家裏,也模仿起來。一天,孟母發現兒子在磕頭跪拜,以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戲了,心裏很難,在聽兒子説是在演習周禮後,就又高興起來。

後來孟母把孟子送進了學宮,學習《詩經》、《尚書》。“孟母三遷”教子的故事流傳至今。

《斷機教子》

“斷機教子”,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孟子回答説:“會背誦了,”孟母高興地説:“你背給我聽聽。”可是孟子總是翻來覆去地背誦這麼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裏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麼事。孟母教訓兒子説:“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説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後,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

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薰陶,並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還有一個版本: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選自《列女傳》

《買肉啖子》

原文: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譯文: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家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説:“東家為什麼殺豬?”孟母説:“要給你吃肉。”孟母后來後悔了,説:“我懷着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東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截髮延賓》

一次,鄱陽郡孝廉範逵途經陶侃家。時值冰雪積日,倉促間陶侃無以待客。陶母剪下自己的長髮賣給別人做假髮換得酒菜,又砍下家中幾根屋柱,全都劈開當柴燒,還將坐卧用的草墊鍘碎作為馬料。客人暢飲極歡,連僕從也受到未曾想到的招待。

範逵知陶母所為,既歎其才識,又深愧其厚意,曾感歎的説:“沒有湛氏這樣的母親,生不出陶侃這樣的兒子。”範逵告別時,陶侃相送百餘里。

範逵問:“你想到郡中去任職嗎?”陶侃回答:“想去,可苦於無人引薦。”範逵拜見廬江太守張夔,極力讚美陶侃。張夔召陶侃為督郵,領樅陽縣令。在任上以有才能而著名,又遷任主簿。張夔後來舉薦陶侃為孝廉。從此,陶侃仕途開了掛。

經典歷史典故 篇六

筆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説:“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説一,昭王絕不説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説:“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説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裏。他便藉着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説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着,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着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經典歷史典故 篇七

一、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説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説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説:“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到最後,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二、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着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裏,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三、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説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説:“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經典歷史典故 篇八

自慚形穢

故事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在城裏也頗有名聲。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衞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衞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

他對衞母説:“人家都説我相貌漂亮過人,此刻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難看了!”過了幾天,王濟帶着衞玠,騎着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衞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着圍觀,你擠我擁。幾乎鬨動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衞萬玠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衞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讚他講得精深透徹的。

人們嘻笑着説:“看來,你們三王抵不上衞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説:“是啊,和我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後起之秀

東晉時,王忱(chen)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推祟。他的舅父範寧,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説王忱志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

他年齡比王忱要大,期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發。張玄見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事後,範寧責備王忱説:“張玄是吳中的優秀人才,你為什麼不好好與他談談’’王忱傲慢地回答説:“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能夠來找我談談嘛。”範寧聽了這話,倒反而稱讚起外甥來了:“你這樣風流俊逸,真是之後的優秀人才。””玉忱笑着回答説:“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誨人不倦

教導人個性耐心,從不厭倦。

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幹農活。孔子心裏不高興,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最後種出了葫蘆、扁豆等。

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狀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后整天只明白吃喝玩樂,喜歡聽別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説不彈,並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繫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

力不從心

心裏想做,但是力量夠不上。

東漢時期,班超為平定匈奴作亂,70多歲還在西域作戰,他身體日漸衰弱,上書漢和帝要求回中原養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書奏請説班超老了,再有戰事就力不從心了,漢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摺,不斷地點頭,於是下詔讓班超回京。

經典歷史典故 篇九

滿城盡帶黃金甲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寫的一首歌詠菊花的詩。黃巢年輕時,到京城長安應考,沒有考上。他在長安看到了朝廷的腐敗,憤慨地寫下了這首詩,表示了自己立志推翻唐王朝統治的決心。

唐朝晚年,特別是唐宣宗以後的懿宗、僖宗,一味的只知道尋歡作樂。朝廷政治黑暗,民間賦税繁重。貴族、官僚霸佔了大量土地,老百姓卻沒有地種,只得到處流亡。有些地方發生了災荒,農民靠吃草根樹葉過活,官吏卻照舊向他們催逼賦税。廣大農民已經沒法活下去了。唐懿宗即位的那年,浙東地區就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公元868年,又發生了龐勛領導的桂林守軍的起義。

鮑元875年,濮州(在今山東鄄城北)人王仙芝領導幾千人在長垣(在今河南新練)起義,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很快攻佔了曹州(今山東曹縣)和濮州。附近農民紛紛參加,起義隊伍一下子發展到幾萬人。

黃巢是冤句(在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他的家鄉正是王仙芝起義軍佔領的地區。黃巢精通武藝,讀過經書,販過私鹽,結交了不少江湖好漢。他本來就想推翻唐朝,這時看到王仙芝起義,就也組織幾千人,起兵響應,並加入了王仙芝的起義隊伍。

王仙芝、黃巢在山東、河南一帶,到處攻打州縣,聲勢越來越大。朝廷派兵去鎮壓,可是老是吃敗仗。於是有些官員提議,把王仙芝招降過去。

王仙芝官迷心竅,準備接受招安。這事給黃巢知道了。他去找王仙芝,憤怒地説:“當初我們立下大誓,一定要把天下那些害國害民的壞人掃清。現在事情還沒有成功,你卻想去做官,你怎麼對得起這些弟兄!”

黃巢越講越氣憤,忍不住拔出拳頭,朝王仙芝臉上狠狠打了一拳。黃巢不願再跟從王仙芝,他帶領一支軍隊,開始單獨作戰。

兩人一分兵,王仙芝的力量大大削弱。他一心想當官,多次派人向唐朝官員求降。唐朝官員見他已沒有多大能耐,便不再理會他。不久,王仙芝兵敗被殺,他留下的隊伍也趕去投奔黃巢了。

兩支起義軍重新會合後,大家推黃巢為黃王,號“沖天大將軍”。黃巢開始設置官職,管理起義軍內部的事務。從此,起義軍才算有了初步的組織。

黃巢帶領起義軍,準備去攻打洛陽。唐僖宗急忙調兵遣將,增援洛陽。黃巢見唐軍兵力強大,就渡過淮河,向唐軍力量空虛的南方挺進。他們轉戰了大半個中國,一直打到了福州、廣州。

黃巢到了廣州,沒想到那裏發生瘟疫。起義軍將領勸黃巢離開南方,舉行北伐。於是,黃巢休整了一下隊伍,又帶兵北上。

這時,起義軍已發展到幾十萬人,成了一支強大的隊伍。他們一路上勢如破竹,把各地的官軍打得一敗塗地,很快渡過了長江,隨後又渡過了淮河。

鮑元880年十二月,黃巢打到了洛陽,洛陽官員馬上開城投降了。黃巢進城以後,由於起義軍紀律嚴明,洛陽城裏商店照常營業,街上完全跟平常一樣。

黃巢又下令向潼關進軍。他的前鋒部隊很快到達了關外。起義軍都打着白旗,那些白旗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盡頭,簡直像一片白色的海洋。一會兒,黃巢來了,起義軍高聲大喊,好像晴天霹靂。駐守關外的唐軍看到這聲勢,嚇得各自逃命去了。

潼關左面有個山谷,谷中有條小路直通關後。起義軍通過這條小路,繞到關後,前後夾攻,一下子攻破了潼關。

潼關一破,整個長安亂成一團。唐僖宗騎了一匹快馬,由幾百個士兵保衞着,慌慌張張地逃往成都去了。

當天下午,黃巢帶領起義軍,開進長安。長安百姓興高采烈地歡迎起義軍進城,街道兩旁站滿了歡迎的人羣。

黃巢部下的大將尚讓,對歡迎的人説:“黃王起兵,都是為了百姓。我們決不像唐朝皇帝那樣,不把你們當人看待。大家安居樂業,放心好了。”人們聽了,都很感動。起義軍對罪大惡極的官僚,捉到就殺,但看到路旁的窮人,卻常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他們。

就在這年年底,黃巢在長安當了皇帝,國號叫大齊。長安成了起義軍的天下,黃巢也終於實現了“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是黃金甲”的願望。

新政權建立了,但黃巢控制的地方卻非常小,只有長安及其附近的幾小塊地方。原來黃巢一直流動作戰,打下的地方,都沒有派兵把守。他一走,這些地方又全給敵人佔領去了。

唐僖宗逃到成都以後,就糾集軍隊,把長安包圍起來。幾十萬起義軍擠在這一小塊地方,日子一長,糧食都吃光了。就在起義軍出現嚴重困難的時刻,黃巢手下的一個大將朱温投降了唐朝。

這時,唐僖宗又調來了沙陀族的酋長李克用的騎兵。李克用帶領沙陀騎兵,和唐軍一道作戰,擊敗了起義軍。

黃巢見形勢不利,撤出了長安。一路上,他作戰又老是失利,最後退到泰山狼虎谷,兵敗自殺了。

這次大起義歷時十年,從根本上動搖了唐朝的腐朽統治。沒有多久,唐朝就滅亡了。

經典歷史典故 篇十

趨炎附勢

【出處】《宋史·李垂傳》。

【釋義】趨:奔走,巴結;炎:熱,顯赫,指權勢;附:依附,依靠。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用於指斥那些巴結、投靠有權有勢者的行為。

【歷史典故】

李垂,字舜工,山東聊城人,北宋官員。鹹平年間考中進士,先後擔任著作郎、館閣校理等職。他曾編寫了三卷《導河形勝書》,對治理舊河道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他博學多才,為人正直,對當時官場中奉承拍馬的庸俗風氣非常反感,因不肯同流合污而得罪了許多權貴,一直得不到重用。

當時的宰相丁謂就是一個善於阿諛奉承之人,他用卑劣的手法獲取了宋真宗的歡心,從而掌握有大權,加上他玩弄權術,排擠異己,最後獨攬朝政。許多想要升官發財的人見他炙手可熱,便都爭相吹捧他、奉承他,希望可以獲得他的賞識,平步青雲。

有人見李垂從來不去刻意地討好丁謂,十分不解,便問他為何從未去拜謁過當朝的宰相。李垂説:“丁謂身為宰相,不但不以身作則,公正地處理政事,反而仗勢欺人,實在有負於朝廷對他的重託和百姓對他的期望。這樣的人我為什麼要去拜謁?”這話很快就傳到了丁謂的耳朵裏,丁謂對此非常惱火,便藉故把李垂貶到外地去了。

宋仁宗即位後,丁謂倒台,而李垂則被召回京都。一些關心他的朋友對他説:“朝廷裏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學過人,都想推舉你做知制詔。不過,當今的宰相還不認識你,你是不是應該去拜訪他呢?讓他認識認識你,一定會有好處的。”李垂淡淡地回答説:“如果我三十年前就去拜謁當時的宰相丁謂,可能早就當上翰林學士了,但是我並沒有這樣做。我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見到有的大臣辦事不公,就當面指責他,以我現在的年紀,又怎麼能趨炎附勢,看別人的眼色行事,藉以來換取他們的提攜呢?”他的這番話又傳到了新任宰相的耳朵裏。結果,他再次被排擠出了京都。

【成長心語】

在生活中,美醜、賢愚、善惡、強弱、貧富、成敗、得失等等,都會轉化為人與人之間的“高度”之差。那些處於優勢地位的人,難免居高臨下盛氣凌人;那些處於弱勢地位的人,則難免自慚形穢妄自菲薄。這種“高度”的比較,往往影響着人們的心態,控制着人們的心理平衡。看透“高度”的比較特性,有助於人們清醒地認識自己,身在高處的時候,既能看到低處的踏實又能看到低處的苦痛,不得意忘形,不忘乎所以;身在低處的時候,能看到高處的榮耀又能看到高處的風險,不自輕自賤,不自暴自棄。這是因為,要尊重別人,先決條件就是要尊重自己。

奴顏婢膝

【出處】(唐代)陸龜蒙《江湖散人歌》。

【釋義】奴:奴才;顏:面孔;婢:女僕;膝:膝蓋,借指下跪。像奴才一樣的諂媚臉孔,像女僕般討好地下跪的膝蓋。形容奴才相十足,無恥地諂媚、奉承他人的樣子。

【歷史典故】

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如入無人之境,迅速攻破了汴梁(今河南開封),並俘虜了徽宗和欽宗二帝,史稱“靖康之恥”。事變後,欽宗趙桓的弟弟趙構,在大臣們的幫助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當起了皇帝,建立了南宋王朝。此後,又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苟延殘喘,對金人提出的無理要求全部答應。到了宋理宗時,任用奸臣賈似道為相,而使得朝政更加混亂。

賈似道,字師憲,因其姐姐被選入宮中做了貴妃,依靠裙帶關係才得以入朝為官。賈似道此人極善奉迎之事,很快就做了地方大官,之後,升任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逐漸掌握了朝中大權。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鄂州被蒙古人圍困。賈似道領兵增援,還沒開戰,他就私下向蒙古人稱臣納貢。得到了實惠的蒙古人,很快就退了兵。賈似道卻謊報此戰“大捷”,理宗不明究竟,還升他做了右丞相。之後,他用計除掉異己勢力,獨攬了整個朝政大權。

理宗死後,度宗即位,賈似道被加封為太師,朝中一切政事都在他的私宅中商議。襄陽被圍四年,他只是一味地向蒙古乞憐。朝中的大臣們大多都是他的心腹,只有一個叫陳仲微的人敢站出來揭露他的罪行。陳仲微,字致廣,曾因得罪賈似道而被罷官。他復官後,依然上書指責時政,説:“君道相業,兩有所虧!”批評國君和宰相的昏庸,還説宋徽宗和宋高宗的時候,也是如此,君是昏君,相是奸相,那些佞臣們起初竭力奉承皇帝,享受榮華,到頭來卻又投降敵人,向敵人稱臣。陳仲微要求宋度宗和賈似道等人以徽宗、高宗時的舊事為鑑,切勿把國家大事繼續耽誤下去。陳仲微在其向度宗的諫書中,用“俯首吐心,奴顏婢膝”來形容那些奸佞的權臣。

【成長心語】

俗話説:“男兒膝下有黃金。”從這一句千百年來流傳的話語中,我們便可窺得歷代人們心中的一種觀念——骨氣是一個人的“脊樑”。越是面對沉重的苦難,越是要挺起我們的脊樑。心手相連、團結互助、永不言棄、眾志成城,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骨氣。我們之所以崇拜那些流傳千古的英雄,是因為他們都有不屈的“脊樑”。但在這個世上,總是會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像軟骨動物一樣,隨意地改變自己,他們沒有可以挺立的“脊樑”,沒有值得稱道的`骨氣,所以,他們的人生是可悲的。

安步當車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釋義】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形容人能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歷史典故】

戰國時齊國有位賢者,名叫顏蜀。齊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進宮來。顏蜀走進宮內,來到殿前,就停住了腳步,不再前進。齊宣王叫他上前,顏蜀不僅一步不動,還叫齊宣王下來迎接他,説:“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説明我羨慕大王的權勢;如果是大王走過來,説明大王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齊宣王生氣地説:“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蜀不假思索地説:“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腦袋的,就封為萬户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着的君主的腦袋還不如一個死了的士人的墳墓呢!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是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齊宣王聽到這裏,才覺得自己理虧,於是對顏蜀説:“聽了您的一番高論,茅塞頓開,希望您接受我拜您為師,今後您就住在這裏,飲食有肉吃,出門有車乘,您的家人個個衣着華麗。”顏蜀拒絕道:“玉,產于山中,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仍寶貴,但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享有利祿,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到點吃飯,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做乘車。平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淨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顏蜀説罷,向齊宣王拜了兩拜便離開了。

【成長心語】

在大富大貴面前,顏蜀能夠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幾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達地面對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有時候追求的目標因能力所限無法達到,並不能代表沒有獲得或距離成功很遠,只要思想達到了,結果必然是一樣的。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榮辱、得失、進退,其實是人生命中最為可貴的品格。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被我們漸染了內心的色彩,如果我們先把內心描繪得五彩繽紛、色彩斑斕,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后羿射箭

【出處】(前秦)苻朗《苻子》。

【釋義】后羿:史上留名的,共有兩位后羿。一位生於堯帝時代,一位生於夏朝時代,本文中指後者。

【歷史典故】

神射手后羿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的好本領,箭箭都射中靶心,從來沒有失手過。人們爭相傳頌他高超的射技,對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從旁人那裏聽説了這位神射手的本領,也目睹過後羿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宮中來,單獨給他一個人演習一番,好盡情領略后羿爐火純青的射技。

於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來,帶他到御花園裏找了個開闊地帶,叫人拿來了一塊一尺見方、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獸皮箭靶,用手指着説:“今天請先生來,是想請你展示一下精湛的本領,這個箭靶就是你的目標。為了使這次表演不至於因為沒有競爭而沉悶乏味,我來給你定個賞罰規則:如果射中了的話,我就賞賜給你黃金萬兩;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減你一千户的封地。現在請先生開始吧。”

后羿聽了夏王的話,一言不發,面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慢慢走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腳步顯得相當沉重。然後,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擺好姿勢拉開弓開始瞄準。

想到自己這一箭射出去可能發生的結果,一向鎮定的后羿呼吸變得急促起來,拉弓的手也微微發抖,瞄了幾次都沒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終於下定決心鬆開了弦,箭應聲而出,“啪”地一下釘在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地方。后羿臉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彎弓搭箭,精神卻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離譜。

后羿收拾弓箭,勉強賠笑向夏王告辭,悻悻地離開了王宮。

【成長心語】

后羿平日射箭,不過是一般練習,在一顆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發揮。可是當射箭的成績直接關係到切身利益時,他就無法靜下心來充分施展技術。患得患失、過分計較自己的利益是我們獲得成功的大礙。我們應當從后羿身上吸取教訓,面臨任何情況時都應儘量保持平常心。在學習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這樣的情況,一個人在平時學習時的成績很好,但到考試時卻發揮不出應有的水平,其實是因為過於注重考試的結果而無法集中精力於眼前的考試而導致的。所以,在面臨重大的事件時,擁有平和的心態對於一個人來講尤為重要。

子產放生

【出處】《孟子·萬章上》。

【釋義】子產:春秋時,鄭國人,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有一個賢大夫公孫僑,字子產,心地仁厚。他常濟貧並救人於危難,喜歡行善,特別是從不殺生。

一天,一個朋友送給子產幾條活魚。這些魚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產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興興地收下了禮物,然後吩咐僕人:“把這些魚放到院子裏的魚池裏。”他的僕人説:“老爺,這種魚是鮮有的美味,如果將它們放到魚池中,池裏的水又不像山間小溪那樣清澈,魚肉就會變得鬆軟,味道也就不會那麼好了。您應該馬上吃掉它們。”子產笑了:“這裏我説了算,照我説的做。我怎麼會因為貪圖美味就殺掉這些可憐無辜的魚呢?我是不忍心那樣做的。”僕人只得遵照命令。當僕人把魚倒回池中時,眼見魚兒悠遊水中,浮沉其間,子產不禁感歎説:“你們真幸運啊!如果你們被送給別人,那麼你們現在已經在鍋中受煎熬了!”

【成長心語】

孔子稱讚子產:“有仁愛之德古遺風,敬事長上,體恤百姓。”子產因其聰明和善良,而被人們傳誦至今。“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因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是一件很小的壞事就去做。因為生活其實就是由這些小事堆積形成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善和小惡會成為日後那些大善和大惡的基礎。人人都應該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會覺得生活很充實。人的行為都要符合道德的準則,要對的起自己的良知,這是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的前提條件,這也是一種人生的哲理。

賣狗嫁女

【出處】《晉書原傳》。

【釋義】用賣狗的錢嫁女兒,形容人非常節儉。

【歷史典故】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由於家境貧困,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等到他做官以後,本來可以享受生活,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裏。

不久,吳隱之的女兒出嫁,人們猜想他這回一定能好好操辦一下。誰知結婚當日,吳家仍然冷冷清清。大將軍謝石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僕人牽着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麼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僕人皺着眉説:“你可別提了,我家主人太節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我還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説,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

謝石的管家感歎道:“人人都説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以節儉出了名,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成長心語】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意思就是: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勤儉是一種美德,還可以讓人避免因為貪心而招來禍患。任何事物都是來之不易的,如果輕易浪費,則是在糟蹋他人的勞動成果,是一種對他人不尊重的行為;勤儉節約,則會讓他人對你生出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