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智慧小故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4W

智慧小故事【新版多篇】

關於智慧的小故事 篇一

瀑布的智慧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人類書寫的千年智慧,有時竟比不上大自然一次慷慨給予的啟迪。在安順觀黃果樹瀑布,看滔滔河水從高處飛瀉下來,像無數大大小小的銀龍從天而降,那麼有氣勢,有風姿,突然明白了《易經》中的一句爻辭“上九,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這句爻辭説的是龍飛昇到九天之後,無法再往高處飛昇,便只剩下兩種可能:其一是原地不動,其二是下落。原地不動難以做到,所以往往只能選擇第二種情況——離開顯赫而崇高的位置。

明白盛極而衰之道而知進退也被老子視為人生的智慧,春秋末期的名士范蠡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周景王二十四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吳王闔閭陣亡。周景王二十六年,闔閭的兒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在勾踐窮途末路之際。范蠡投奔越國,為勾踐出謀獻策。范蠡被拜為上大夫後,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三年後歸國,范蠡訪到才貌雙絕的西施,運用“美人計”裏應外合,終於使越國雪恥滅吳。在舉國歡慶之際,范蠡卻攜西施泛舟江湖,悄然隱退。他輾轉來到齊國,改名為鴟夷子皮,意思是説自己就像盛酒的革囊,用起來可以很大,收起來可以很小,能隨機應變把握命運。范蠡在齊國經商,很快就獲利千萬。齊人推舉他做了國相,可是才過了三年,他再次激流勇退,歸還了相印,散發了家產,搬遷到陶定居,自稱陶朱公。定居陶後,他不僅經商,還養魚,沒幾年,又獲利巨大。當地民眾尊陶朱公為財神,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縱觀范蠡的人生,無論是治國還是齊家,是從政還是經商,他都能遊刃有餘,在雲詭波譎的時代掌控自己的命運。與范蠡一同輔佐勾踐的重臣文種就是另一番命運:他在越國滅吳後沒有聽從范蠡的勸告離開越國,不幸被勾踐賜劍自絕,應了范蠡的預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具有名士風流的魅力,這當然不僅僅是指他在功成身退後攜得西施美人歸,而主要是説他的人生表現出一種進退有度的藝術格調。如同一位與命運博弈的高手,范蠡運籌着自己的人生,並且每一次都穩操勝券。范蠡兩次辭去高官,通行的説法是為了避禍。當然,范蠡洞悉了勾踐嫉賢妒能,“可與共患難,不可共安樂”,但以范蠡的智謀與勾踐周旋,勾踐恐怕不是他的對手。范蠡在輔助勾踐成就霸業後選擇離開,其實另有着更深層的心理動因:如果范蠡繼續留在越國,官位已封頂,政績也達到頂峯,已沒有什麼發展空間,因此他另闢蹊徑,轉移商場,再顯英雄本色。後來他放棄齊國國相的地位和萬貫家財來到陶,也是同樣的道理。一方面為了避免他人的嫉妒和覬覦,另一方面為事業的發展開闢新天地。

細細思量,范蠡一次又一次將自己從高位降落到平地,與瀑布的降落何其神似,都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瀑布甘於居下,是有進取精神的,它在降落的同時也在積蓄勢能,為奔向前程提供動力;而范蠡主動辭官,散發家產,也是以退為進,為才能的施展騰挪出更廣闊的空間。對范蠡而言,權力和金錢並非他生活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追求一種不斷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因此他需要一種將自己的才華和潛能充分調動起來的環境,這促使他在越國瀕臨滅亡之際投奔勾踐,在功成名就之時又灑脱地放棄已經擁有的資本從頭再來。在瀑布和范蠡身上,印證了這樣的道理:退,其實也是一種智慧,一種超越!

關於智慧的小故事 篇二

提醒自我

有個老太太坐在馬路邊望着不遠處的一堵高牆,總覺得它馬上就會倒塌,見有人向牆走過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牆要倒了,遠着點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樣地順着牆根走過去了——那堵牆沒有倒。老太太很生氣:"怎麼不聽我的話呢?!"又有人走來,老太太又予以勸告。三天過去了,許多人在牆邊走過去,並沒有遇上危險。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牆根下仔細觀看,然而就在此時,牆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塵磚石中,氣絕身亡。

提醒別人時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時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卻很難。所以説,許多危險來源於自身,老太太的悲哀便因此而生。

智慧小故事 篇三

有個人很窮,幾乎家徒四壁。有天家裏來了幾位客人,於是他拿了所有的錢去集市買了些菜。

他回到家高興地把菜做好,把湯熬好後,發現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好碗盛湯。

他突然想到前些天剛好買了一個全新的痰盂,於是他就用痰盂盛好湯端到桌上,還特別對客人説:「這個痰盂我可還沒有用過啊!」

這時,他又看到桌子很髒,想用抹布擦擦,可是抹布比桌子還髒。怎麼辦呢?他又想起自己新買的一條白色內褲還沒有穿過,認為剛好可以擦桌子。

結果可想而知,他這一系列舉動後,客人們已沒胃口吃飯了……

棉內褲是新的,但定位是內褲,就一定不能用來擦桌子。痰盂就算是黃金打造,也還是個痰盂,不能用來盛湯。

關於智慧的小故事 篇四

人世間,每個心靈的深處,都有獨自的痛苦;每個心靈的深處,又都有一扇面向幸福的窗户。當你一旦在痛苦中發現另外的涵義,痛苦便是迎接美好未來的曙光。

人因為有智慧而成為萬物主宰,自然之靈,並通過不懈的求索而獲得幸福。但同時,人也因追求智慧才知道,嚮往現世永生終是一夢。

宗教信仰,超越和化解了人類的苦難,直指人的靈魂。超越痛苦,意味着超越造成痛苦的世俗社會,超越由世俗關係造成的自我;化解痛苦,是讓人真正認識到痛苦的價值,從而達到世俗至永生天鄉的逾越。

人因不解而痛苦,人因頓悟而釋然,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磨練的啟示:沒有人不受傷害,這是人生必然的歷程。沒有什麼能比坎坷和不幸給人的教誨更為深刻,也沒有什麼能比痛苦帶給人的沉思更多。不痛得深,就不會對生命有更透徹的認識。人的智慧就是在這種痛苦的傷害中成長。

故事:一個1週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着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台階,小男孩掙脱開媽媽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當爬上兩個台階時,他就感到台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裏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瞅了瞅,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還是手腳並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髒乎乎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

磨難的啟示:世上沒有不起風的大海,沒有不落雨的天空,沒有沒懸崖的高山。如果説順境是一位友善的朋友,逆境則是一位偉大的導師。磨難讓人的心智慢慢成熟,經歷過人生的痛苦,才能感知快樂的滋味。

故事:在安逸閒適的海岸邊,無數的沙粒舒服地伸展着自己的身體,沐浴着陽光的温暖,享受着徐徐海風帶來的清新。有一顆小沙粒卻不甘於享受如此安逸卻平庸的生活,他縱身躍入了大海,漸漸沉入了深海,隨着海流闖進了一隻海蚌的世界,海蚌合上了自己的外殼,小沙粒永遠留在了裏面,小沙粒感到非常痛苦,因為陪伴他的只有無盡的黑暗……

不知道過了多久,海蚌被人們撬開了嘴巴,耀眼的陽光刺得小沙粒睜不開眼睛,只聽到周圍的人們發出一陣陣驚歎的聲音。小沙粒揉了揉眼睛,發現自己已經變成了一顆渾圓的珍珠,散發着無與倫比的光芒。他高興極了,他所承受的磨練終於改變了他的生活,讓他感受到磨難和痛苦帶來的喜悦。

苦情的啟示:在人生負重的行程中,人的歡樂與痛苦形影相隨。苦情,讓人痛不欲生,沒有心情欣賞暴風雨後的彩虹。如果以寬廣的胸懷去面對,心胸變得豁達了,那麼痛苦就會越來越少,快樂會越來越多,心就會從痛苦中長出快樂。

故事:一個人生活在痛苦中,無法解脱,就去找一位智者,訴説了自己是如何如何的不幸,整日忍受生活的煎熬,生不如死。智者聽了,並沒有用言語安慰他,而是叫他把一把鹽放到一個杯子裏,盛滿水讓他喝。這個人喝了一口,皺着眉頭説,太鹹了,沒法喝。智者於是又吩咐他把一把鹽放到旁邊的湖裏,然後叫他再喝那湖水,那人説沒有嚐到鹹的滋味。智者於是對那個痛苦的人説:“痛苦就是那一把鹽,關鍵在於看你把它放在什麼樣的容器裏面。”

失痛的啟示:身體痠痛、脹痛、灼痛、絞痛等各種痛覺,是機體受到傷害的警示,失去這些知覺,就失去了機體一系列防禦性的保護反應。同樣,人的心靈遇到痛苦,也是讓人警醒,如果連痛苦的感覺都沒有,則心已死矣。痛苦,能説不是上蒼賜予人的大禮包嗎?

關於智慧的小故事 篇五

兩個女孩子她們是同學,同時進入一家公司,結果乾了一段時間,其中一個女孩子升為管理層,另一個女孩子不服氣,説我們基本上什麼都是一樣的,一起進公司的,做一樣的事,一樣的學歷,怎麼要升她的職呢?我不服氣!

經理分別叫她們到市場上問一下螃蟹是什麼價格。回來後,經理先問不服氣的那個女孩子的答案,她就説了多少錢一斤。

經理再問升了職的女孩子答案,她就説現在價格是怎麼樣的價格,大的小的是什麼價格,哪家便宜一點,前幾天的價格大概是多少,如果是吃的話,買什麼價位的,如果是送人又送什麼類型與價位的,一天中什麼時間買可能便宜點,如果達到什麼量,還可以講點價等。

你説經理希望誰來做重要的事?

關於智慧的小故事 篇六

一為婦貿鼻

從前有一個人,他的妻子長得端正,只是鼻子難看。

這人外出之際,見別人的妻子面貌端正,鼻子長得很好,便説:"我把她的鼻子截取下來安到我妻子面孔上去,不是很好麼!"

他隨即將別人妻子的鼻子截下來,拿回家去,急急地叫妻子:“你快出來,給你好鼻。”

他妻子一出來,他就割了她的鼻子,想將他人的鼻子安在妻子面孔上,既安不上去,又失了她原先的鼻子,白白讓她受了大苦痛。

自己的才是最合適的,別人的鞋子再好,你穿着不合腳,那有什麼用。

二入海取瀋水

過去有位長者的兒子,入大海去採取瀋水香,歷經多年,方採得一車,載回家來,拿到市場上去賣。

因為昂貴的緣故,一時之間無人來買。多日過去仍然售賣不出去,內心很是疲厭,苦惱不堪。

見人家賣炭,轉眼即成交了,便生出一個念頭:不如把它燒了作炭,便可以快快地賣掉了。遂即將其燒成炭,推至市上賣了,卻不值半車炭的價錢。

花費了無數心血採取的瀋水香,到了收穫利潤的時候卻沉不住氣了,行百里者半九十,天下之人,莫不如此。

三殺商主祀天

過去,有一羣商人,想入大海去採寶。入大海的首要條件,是需要一個嚮導,於是他們四處尋覓,最後找到一位合適的嚮導。

找到嚮導後便一起出發去尋寶,至一處曠野中,前有一座天祠,須用活人作祭祀,然後才能通過。

這羣商人便聚在一起商量起來:“我們這幫夥伴,大家都是親屬,如何可殺?只有這位嚮導,可用來祭祀天神。”

於是殺了嚮導,用以祭祀。祀天完畢之後,卻迷失了道路,不知往哪兒走,窮途末路,都困死了。

人活一世,善良就是人的嚮導。有時候為了某些利益或者貪圖一時的快樂而放棄善良,那麼人也就迷失了道路,再也找不到人生的出路。

四債半錢喻

往昔有一位商人,借給他人半個錢,許多時日過去了,沒有得到償還,就前去討債。

途中要經過一條大河,於是僱船擺渡,付了兩個錢,然後才渡過去。

到了那兒,卻沒見到欠債人,回來渡河,又費去兩個錢。

為了半個錢的債,而用掉四個錢,加上路途往返,疲勞乏困。

債很少,討債所費卻極多,結果被眾人譏笑。

世人也是這樣,為了要小小名利,卻毀掉了根本的德行。要使自身獲得暫且的安逸,就不顧禮義,現前擔受了惡名,將來還要得到苦痛的報應,實在是得不償失。

五人説王縱暴

從前有一個人談説國王的過失,説:“國王太暴虐了,治國行政毫無道理。”國王聽了這話勃然大怒,竟不追究清楚是誰説的,偏信身傍佞人的讒言,捉來一位賢臣,下令剝開他的背脊,取出百兩肉來。

後來有人證明賢臣並沒有説這話,國王心中便後悔了,索來千兩肉,用來給他補脊背。賢臣很是苦痛,夜中呻吟不已。

國王聽見了,問道:"為何這般苦惱呢?取你百兩,還了你千兩,心中還不滿足麼?為何苦惱呢?"

旁人説道:"大王,譬如截掉了孩子的頭,後來雖然得了一千個頭,也不免孩子的死去。如今他雖得了十倍的肉,卻免除不了苦痛。"

惡行和善果是不能相互抵消的,這個世界上,很多的富人不畏懼後世的惡報,貪圖現世的快樂,拼命壓榨世人,驅遣百姓,廣羅財物,而後進行施捨,祈望可以滅罪,得到福報。就譬如那位國王,剝了他人的脊背,取了肉,以其他的肉來補,想使他不痛,這是不可能的。

六寶篋鏡

從前有一個人非常貧窮,欠了人家很多的債,沒有辦法償還,只得逃到別處去躲避。

一天,他逃到了荒涼的田野裏,看見那兒丟着一隻箱子,他打開箱子一看,裏面都是珍珠寶貝,上面裝有一面鏡子蓋着。

當時這個人見了很是歡喜,就動手去取那些珍寶,但他看到鏡中照出的人,嚇得他連忙縮回了手,心裏感到很不安,就對鏡中人説∶“我以為是一隻空箱子,裏面沒有東西,想不到您在這裏,請不要見怪吧!”

接着他就急忙溜走了。

這個世界上,最難過的,是自己這一關。

七飲木桶水

有一個人,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巖石裏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面前盛有木桶,水是滿滿的,他就開口大喝。

喝得足夠了,他就 舉手木桶説∶“我已經喝夠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來了。”可是水依然在流着,並不停止。

這人大怒,在桶邊大鬧不休。

有人見了,笑責他道∶“你不要它,你自離去就是了,何必一定要它不流出來呢?”

人們無法自持,不能抵禦外界的誘惑,不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反而期望色聲香味等不要再來相擾,這顯然是無濟於事的。

八磨大石

有一個人,每天很勤勞地磨一塊大石頭,經過了好幾年的功夫,把它磨成一隻小石牛,結果只能當作玩具,沒有別的什麼用處。他在這一事上所花費的時間和勞力雖然很多,而收效卻很微小。

人們辛勤勞苦地修學,應該是學一些紮紮實實的東西,而不是為了炫耀、充門面,做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這樣的話其實得不償失。

九五人買婢共使作

有五個人,共同出錢買了一個婢女,其中一個對婢女説∶“你要給我洗衣服。”另外的四個人,也叫婢女洗衣服。

這五個人,都要叫婢女給他洗衣服,這使得婢女非常為難,沒法對付。她想∶“我只能先洗一個,然後再洗另一個的。”

於是她把其中一個人的衣服先洗,但第二個人就大發脾氣了,説道∶“我同樣出了錢買你,怎麼可以單獨給他先洗?”就打了婢女十鞭,婢女只好給他先洗。

但其他四個人又同樣發了脾氣,同樣各打了婢女十鞭。這個婢女,就這樣無故受屈。

這五個人就是生、老、病、死、苦,婢女就是我們自己。煩惱因緣,合成此身。此身不免常受着生、老、病、死苦的煩擾,不能自拔,正像這個婢女受五人的鞭笞一樣。

十駝甕俱失

從前有個人,先是在甕中盛了穀子。駱駝伸頭進甕中吃穀子,過後伸不出來了,這人很是憂惱。

有一位老人來對他説:“你不要愁啊!我教你怎樣弄出來,你聽我的話,必定能快快弄出。你應斬掉它的頭,自然可出來了。”

這個人就採用了他的話,以刀斬頭。然後,既殺了駱駝,又破了甕,如此愚人,世間所笑。

既想保全這個,也想保全那個,最終就是哪個也保全不了。有時候,人生必須做出取捨,不然,兩者都會失去。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關於智慧的小故事 篇七

從前,在威尼斯的一座高山頂上,住着一位年老的智者。至於他有多麼的老,為

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智慧,沒有一個人知道。人們只是盛傳他能回答任何人的任何問題。有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並不以此為然。他甚至認為可以愚弄這位智者,於是就抓來了一隻小鳥去找他。小男孩把小鳥抓在手心,一臉詭笑地問老人:“都説你能回答任何人提出的任何問題,那麼請您告訴我,這隻鳥是活的還是死的?”

老人想了想,他完全明白這個孩子的意圖,便毫不遲疑地説:“孩子啊,如果我説

這鳥是活的,你就會馬上捏死它。如果我説它是死的呢,你就會放手讓它飛走。你看,孩子,這隻鳥的死活,就全看你的了!”

[成功解讀]

智者給我們這樣的啟示:每個人的前途與命運,就像握在手裏的小鳥一樣,成敗與哀樂,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智慧小故事 篇八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天下大亂。亂世中,江南出了一位名叫孫堅的英雄。

孫堅從小機智勇敢。他十七歲那年,有一次跟父親乘坐一條客船前往錢塘。不料,船到錢塘江口,忽然遇上了一夥海盜。他們氣勢洶洶地跳上客船,不由分説,就搶開了乘客的財物。洗劫一空後,又在岸邊吵吵嚷嚷地分贓。

船上的乘客大都是商人,一個個嚇得戰戰兢兢,躲在艙裏不敢露面。

這時,孫堅忍不住了,他怒火滿腔地對父親説:“這夥海盜太可惡了。

不過,他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讓我去收拾他們。”父親一聽,連連搖頭:“你一個小孩子家,哪是他們的對手?”孫堅胸有成竹地回答:“放心吧,我自有妙計。”説着,就提起一把錚亮的大刀上了岸。他站在一座高高的礁石上,揚起手臂,指東劃西,做出一副指揮人馬、部署兵力的樣子。海盜們遠遠望見他神氣活現的身影,以為是官兵大隊人馬來追捕了,慌忙丟下財物,四散逃命。孫堅乘機追趕,揮刀砍死一個海盜,帶着人頭回到船上。

父親看到兒子這樣勇敢,又驚又喜。從此,少年孫堅的事蹟就傳揚開了。

關於智慧的小故事 篇九

一位財主感覺自己老了,便把三個兒子叫到身邊打算考驗他們經營頭腦,看哪個兒子更適合接管自己的飯莊生意。

財主問大兒子:“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大兒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先有雞。”

接着問老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老二胸有成竹地答道:“先有蛋。”

這時,財主向小兒子説道:“那你來説説,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小兒子認真地答道:“客人先點雞,就先有雞;客人先點蛋,就先有蛋。”

財主笑了。他決定把飯莊交給聰明的小兒子接管。

就事論事,往往很容易侷限在一個小的圈子裏,這就是常説的“慣性思維”。跳不出來時,就找不到處理事情的正確方法;相反,當我們換個角度跳出原有慣性思維的框框時,就會感覺到: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