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企業發展環境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7W

企業發展環境報告多篇

【第1篇】私營企業發展環境的調查報告

關於我市私營企業 發展環境的調查報告 私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它更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為了及時反映私營企業發展情況,瞭解私營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黨政領導和各有關部門制定發展私營經濟政策提供依據。

威海市企業調查隊近期以發放調查問卷和走訪調研相結合方式,對全市40傢俬營企業發展環境進行了調查。 基 本 情 況 本次調查覆蓋了全市三市一區及兩個開發區的私營企業,抽中樣本基本能夠反映我市私營企業發展情況,從調查情況看,我市私營企業呈現以下特點: 一.私營企業經營管理者素質逐步提高 調查結果顯示,我市被調查的40傢俬營企業經營者男性35人,女性5人,平均年齡為44.3歲,是一支以中青年為主的有朝氣、有活力的隊伍。

在這支隊伍中40-49歲的人最多,佔55%;30-39歲的次之,佔20%;50-59歲的佔17.5%;其餘的佔7.5%。從文化程度方面看,27.5%的企業經營者已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大專學歷佔22.5%,中專高中學歷佔32.5%,其餘的佔17.5%。

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佔12.5%,中級技術職稱佔25.5%,無技術職稱佔一半多。任職年限最長18年,任職在xx年以上者佔32.5%,4-6年者佔35.5%。

企業經營者任現職前所從事的工作,來自企事業單位最多,佔57.5%;黨政機關佔10%,農民佔22.5%。 以上數據儘管反映企業經營者素質在逐步提高,但與整體經濟發展趨勢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私營企業經營者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私營企業發展模式二元化 調查結果顯示,我市私營企業的起步和發展大體可劃分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它是以個體、工商户發展成私營企業,以家庭工業為起點的模式。企業的起初投資大部分來源於自有資金,22.5%私營企業經營者任現職前是農民出身,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低,自發性強,有活力。

第二種模式,部分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在政府出台加快私營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感召下,依然決定放棄企事業、機關部門工作,邁進了私營企業創業之門。他們把部分國有、集體中小企業轉製為私營企業,或者租賃、承包個人經營,或改為股份合作制,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貸款,合夥投資。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大多數企業起死回生,企業效益轉虧為盈。有67.5%的私營企業經營者來自企事業、黨政機關。

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較高,發展較快,效益較好。 三.私營企業組織形式日趨規範 從本次調查反饋的情況看,我市的私營企業組織形式由最初私營獨資、私營合夥,發展到如今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與外商合資等多種形式,其比例分別為25%、5%、50%、12.5%、7.5%。

有限責任公司佔據半壁江山,其比重有逐年增加趨勢,組織形式日趨規範化。 四.私營企業貢獻日益突出 我市私營企業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經營規模迅速擴大。

對40傢俬營企業調查結果顯示,1999年至xx年三年間企業銷售收入、資產總計連續三年同時保持遞增的企業佔32.5%,納税總額連續三年遞增企業佔30%。xx年納税總額超百萬元的企業就有3家。

其中華夏集團xx年上繳税金達2300萬元,私營企業税收成為我市税收的一個新亮點。另一方面,私營企業的發展,解決了大批剩餘勞動力問題,在吸納城鄉勞動力,安置下崗和困難職工方面都做出貢獻。

顯而易見,私營企業已成為一個新的企業羣體,它回報社會貢獻越來越多,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大。 五.產品市場定位區域拓寬 “拾遺補缺”,“小打小鬧”是私營企業發展初期的真實寫照。

在調查中,百姓間流傳着私營企業最初創業的模式“一個老闆,一輛車,三個夥計兩間房,外加保安一條狗”。隨着社會的發展私營企業生產服務領域逐步延伸拓展,不少企業把目光投向區域外,去拓展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在被調查的企業中41.1%的企業產品外銷出口,15%的企業產品在國內其他省市銷售,13.3%的企業產品本省銷售。湧現出一大批出口創匯大户,比如新泰格玩具、華隆食品、魯東藝品、錫祺抽紗、榮韓國際貿易等。

其中新泰格玩具xx年出口額達800多萬美元。來料加工,全部出口等各具特色的創匯私營企業在我市為數不少。

六.產品由模仿型向創新型轉變 私營企業在發展之初由於技術人員缺乏、資金少、裝備差,因而主要是以模仿型產品生產為主,隨着資本原始積累的形成,部分企業已注重產品質量與產品的科技含量,有的私營企業通過招攬人才,形成技術開發中心,自主開發新產品。有的企業則藉助科研院所的力量開發新產品。

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有62.5%的企業獲取新技術主要依靠自主研究開發或仿製。藉助外部力量開發新產品的企業只有37.5%,其中與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合作開發的7.5%,引進國內現成技術企業12.5%,與企業有業務關係的大企業25%,引進國外技術5%。

發 展 趨 勢 一.加入wto,企業家信心倍增 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下,私營企業得到快速發展。加入wto後,私營企業與其他類型的企業一樣,將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

調查結果顯示,27.5%的企業認為由於私營企業經營機制靈活,在入世後將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企業會獲得更多的利益。15%的企業認為私營企業規模小,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差,企業經營更加困難,32.5%的企業認為入世後對企業不會產生影響,25%的企業對入世後是否對企業產生影響説不清楚。

二.私營企業發展前景樂觀 隨着市委、市政府號召大搞民營經濟以及各項有利於私營經濟發展政策的實施,使私營企業深受鼓舞,對今後的發展前途充滿信心。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對企業未來發展前景表示出比較樂觀的態度。

12.5%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發展前景相當樂觀,45%認為樂觀。認為樂觀的企業比例佔57.5個百分點。

三.私營企業發展後勁較足 隨着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國有集體經濟改革的深化,私營經濟面臨新的競爭和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投資意願普遍較高,62.5%企業表示繼續擴大投資,25%的企業表示不變,只有10%的企業表示不追加投資,2.5%的企業表示要減少投資。

在擴大投資的企業中有52.5%的企業投資用於擴大原有生產規模,22.5%投資新項目,15%進行技術改造。 發 展 環 境 一.經營硬環境基本滿足需要

下大力氣改善經營硬環境是改善本地區經營環境的一項宏大系統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包括在硬件環境之中,它為私營經濟提供基本生存條件。

問卷調查顯示,75%私營企業對本地區的基礎設施、資源、能源等硬件環境表示比較滿意。其中對水、電、交通運輸能力及便利性的比較滿意度均達到或超過85%。

良好的發展環境,對招商引資很重要,對發展私營經濟更重要、更迫切。 二.經營軟環境基本被認可 經營軟環境是政策,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及政府部門服務水平等,它對私營經濟發展起着關鍵性作用。

調查結果顯示,私營企業對企業經營軟環境基本認可,比較滿意度達70%。但私營企業也提出了若干看法,好的方面:對本地政府部門的服務態度及辦事效率比較滿意;國家對私營企業政策連續性表示放心;不足的方面:對亂收費、亂攤牌、亂罰款現象有意見;審批投資項目手續要多簡化些;對優惠政策的落實程度表示關注;經營環境仍需改善;企業運營資金仍然緊張;融資環境需要更加完善些;對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競爭壓力錶示擔憂;企業競爭力仍待提高、活力有待加強;市場開拓力度仍顯不足;對政府加強税收徵管、公平税負提出補充意見;對法制建設及完善程度要求加深力度。

三.私營企業老總對經營環境的總體評價 “私營企業老總目前對私營企業經營環境的總體評價”按照評價高低程度排序如下: 私營企業老總對經營環境的總體評價(比較滿意度) 序號 評價項目 比重(%) 1 政治環境 92.5 2 企業合法權益保障程度 87.5 3 政府部門為私營企業提供服務情況 77.5 4 社會對私營企業的認識 67.5 5 經濟或技術糾紛及時解決 65.0 6 企業間公平競爭 55.0 7 市場競爭秩序 55.0 來自私營企業主的呼聲 一.營造良好的~環境 近幾年來,我市把發展私營經濟作為調整所有制結構,強市富民的戰略來抓,私營經濟迅速發展。但是,社會對私營企業還有偏見,長期以來受公有制的觀念影響,人們習慣以公有、私有標準衡量企業的好與差。

我們本次走訪調查了多傢俬營企業主,從座談情況看,私營主們一致呼籲,要解決社會對私營企業的認識問題,通過報刊、電視、電台等~媒體,加強對私營企業的宣傳,提高私營企業及企業家的聲譽和社會地位,在社會營造從事私營經濟光榮的氛圍。他們認為通過合法經營、照章納税,為發展社會生產力做貢獻,理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及認可。

二.優化寬鬆的政策環境 幾年來,我市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私營經濟發展,把本項工作作為經濟工作重點,圍繞着優化環境、放寬政策、改善服務等方面,先後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是一些政策實施在下面執行中要麼走樣,要麼難以落到實處,私營企業老總們對此意見較大,他們呼籲有關領導部門在執行落實政策上充分體現公平、公證、公開的原則。

象對待其他經濟成份的企業一樣對待私營企業,切實做到政策平等,貸款平等,税收平等,開放對外貿易平等,社會待遇平等。同時還提出多向粵、江、浙一帶的先進省份學習,“建議降低税負,出台新的利好政策,按私營企業納税的高低追還一定比例的養老保險”;“要多為市場經濟主體企業着想,多給企業一些發展空間。

政策多扶持,多傾斜”。還有提出“個別外資企業打游擊,鑽國家減免税收政策的空子,企業減免税期限一到,馬上換個地方,另選廠址,重開門户,再次享受減免税待遇,這是不合法的,政府在這方面管理力度不夠,大家有意見,私營企業與其他的企業應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競相發展”。

政策是私營經濟的生命線,隨着市場競爭力度加劇,私營經濟發展將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各級政府部門要積極採取措施,為私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改善私營企業的融資環境 資金是促進企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近年來,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大中型企業的融資狀況得到改善,但是私營企業的融資環境依然緊張。

資金已成為當今制約私營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私營企業管理者反映“由於各國有及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對私營企業存在不合理的偏見,使得私營企業正常的貸款行為變得異常困難。不用説信用貸款,連足額抵押貸款的複雜手續都讓人望而卻步。

至於募股融資,私營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都不如國有企業。希望政府和有關部門對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一視同仁,都作為‘自己人’看待”。

另者反映,“私營企業在起步發展時期,由於投資、信貸還缺乏相應的社會誠信認可,雖然擁有好的產品和市場,由於資金短缺,這一階段最艱難,只能靠自己籌措,三年五載談發展壯大很難。影響了私營企業發展的進程,我們認為政府在私營企業發展前期給予更多的支持。

例如信貸、投資支持。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如土地、廠房、税負方面優惠”。

融資難、擔保難成為制約私營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所以建議金融機構在融資、結算等方面給私營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貸款審批上應與國有平等對待;在貸款擔保上採取適當辦法,維護借貸雙方的合法權益;政府要實行財政支持和税收優惠政策,這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

四.創造優越的服務環境 加快私營經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服務環境。地方政府首先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

對私營企業指導不指揮、參考不參與、支持不干預、服務不索取。調查結果顯示,一些管理部門和服務單位辦事拖拉,效率低下,有歧視現象。

私營企業管理者反映“社會負擔過重;政府職能部門辦事效率低、環節多,相對降低了企業效率”;“除了收税,別的事無人管”;“思想還不夠開放,政府的官本位思想還很嚴重,希望政府多辦些實事,減少企業不必要的負擔,讓企業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下搞好生產”。 總而言之,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多傾聽私營企業家的呼聲,關心他們的疾苦,支持他們的工作,使他們幹得舒心、順心、放心。

通過私營企業的發展,促進全市經濟發展。

【第2篇】甘肅民營企業生存與發展環境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民營企業人才是指在民營企業人力資源中具有較高教育水平、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能的羣體。根據中央組織部和原國家人事部人才統計標準,在民營企業中具有中專畢業學歷以上人員或具有初級職稱以上人員即是人才。在甘肅民營企業的人力資源中,總體上科技水平較低,因此,具有一定技能的技術工人也應作為人才予以重視。在30多年的發展中,甘肅民營企業人才隊伍逐步壯大,人才政策逐步明確,人才環境逐步改善,人才結構逐步優化,人才在民營經濟發展中的貢獻逐步明顯。但也存在人才總量不足、人才層次不高、人才政策不夠優惠、人才流動性大、高素質人才外流、人才使用不合理等問題。僅從政府部門和管理層方面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引進、留住人才的軟硬環境還不夠理想。人才流動的市場壁壘太高,在專業人才引進方面仍然存在障礙,難以實現人才的市場化配置。有些縣(市、區)規定大學本科以上人才可以落户,重學歷、看資歷、輕實績,使那些有實際經驗而學歷未達到本科的人才和企業最需要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及技工被拒之門外。在一些地方,有的民企緊缺鉗工、焊工、精加工等人才,國有企業擁有這類人才,並且暫時閒置,民企上門聯繫,國企卻不同意放人。有的民企急需的緊缺人才,本人雖能真才實幹,但沒有學歷、職稱,無法引進。對沒有房產和户口的外地子女入學,各地基本上都收取借讀費,昂貴的費用讓一般管理和技術人才難以承受。人事管理和人才流動的法規建設滯後,沒有形成良好的法制環境,致使人才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尤其是户籍管理、檔案管理等體制性壁壘,給民營企業人才引進帶來難度。民營企業人才職稱評定還沒有納入正常軌道,有的企業不知道找那個部門申報,而有的政府部門只管國有或直屬企事業單位,不接受民企的申報。

2、鼓勵“全民創業”的政策有待認真落實。甘肅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鼓勵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在職人員提前停職、離職、辭職、提前退休創辦企業,鼓勵軍轉幹部自主擇業創業和城市退役士兵從事個體經營,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或從事個體經營,鼓勵科技人員領辦興辦科技型企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充分發揮這些人才創業的積極性、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但要把這些政策落實尚需做大量的宣傳和組織工作。

3、教育機構專業設置不能適應民企的需要。調查顯示,我省就業的農民工中具有專業技能等級的不足10%。低素質勞動者與產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現,其中教育機構專業設置滯後、人才發展觀念偏差是主要原因。近年來,大學一再擴招導致畢業生就業困難,而對畢業生供不應求的技術教育專業少、投入明顯不足。專業設置脱離社會及民企需求,重學歷教育、忽視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是造成畢業生學不能致用、畢業就“改行”或畢業就“再進修”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技能型人才供給嚴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

4、民企人才的教育培訓尚未納入正常渠道。民營企業人才的繼續教育和發展提高問題基本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絕大多數企業人才表示急切需要進修或學習提高,但與機關事業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相比,民營企業人才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專業培訓的機會少,時間無法保證,經費沒有來源,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民營企業人才科技水平的提高,也導致人才穩定性差、頻繁跳槽、流失現象嚴重,過頻的人才流動不僅給企業帶來損失,而且也給個人留下不良記錄。

此外,在人才管理和使用上,民營企業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家族式企業人才管理模式守舊,企業內裙帶關係嚴重,對外來人才不放心、不放權、不放手,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排斥心理,缺乏誠信,挫傷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出現人才頻繁流動,導致企業人才不穩定。還有的民企在用人觀上只注重員工對企業的價值,而較少考慮為員工提供充分的發展機會,追求“拿過來就能用的人才”,忽視員工培訓,不注重使用與開發並重,更不注重員工的自我發展。企業激勵機制不健全,許多高級管理人員的報酬結構設計不合理,員工工資薪酬缺乏靈活性、多樣化,習慣一刀切、固定化,不能根據企業的發展狀況而隨時調整,人才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挫傷積極性。在勞動力比較富裕的“買方市場”的情況下,有的企業老闆很少和員工溝通,幾乎不做任何思想工作,動不動就叫“走人”,甚至把“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標語貼在廠區顯眼的地方,既是警示也是威脅,難以形成勞資雙方的和諧關係。這些都是導致企業留人難、人才頻繁跳槽或大量外流的原因。

二、鼓勵支持全民創業,創造優越的人才環境

人才是支撐民營企業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關鍵。創造優越的人才環境是政府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職責。因此,政府部門要把民企人才工作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選拔、評價、使用、引進、流動、保障、調整、協調和服務機制,通過多種方式宣傳人才工作的重要意義,在全社會形成以人為本、尊重知識、重視人才的環境和氛圍。

1、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完善公共服務。為民營企業創造平等寬鬆的人才政策和用人環境,如制定並實行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縣(市區)自主創業、從事自由職業和到民營企業工作的優惠政策;實行無償人事代理服務;採取靈活、寬鬆的户籍管理辦法;在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評選各種獎勵、提供深造和繼續教育的機會、解決政治和生活待遇等方面要與國有企業員工一視同仁,為民營企業人才的成長創造平等競爭的機會。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允許個人委託人事代理,按靈活就業人政策以個人身份參加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凡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除國家限制的行業外,工商、城管等部門給予一定的優惠。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和法律規定,健全民企人才社會保障制度,實行與人才價值和作用相匹配的社會保障政策,努力消除企業各類人才的後顧之憂。建立、完善人才市場,逐步形成以市(州)和縣(市、區)政府人事部門所屬人才市場為主體、社會人才市場中介服務組織為補充的多層次、多功能、覆蓋全社會的人才市場體系,實現人才資源社會化、資源配置市場化。要加強與企業的聯繫和溝通,定期組織大型人才招聘會、小分隊外出招聘、網上招聘等活動,努力引進各類急需緊缺人才和高層次人才。要在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建設上實現新突破,積極為企業人才工作提供優質服務。涉企部門要及時掌握民營企業的人才基本情況、需求和建議,加強人才市場信息化建設,建立人才信息庫,開通企業人才引進“直通車”,做到企業與人才供求信息及時傳遞,幫助企業與人才有效對接。適時組織行業性、專業性的民營企業人才交流會、引才引智洽談會等,組團到經濟發達地區選聘優秀人才。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加強協調、聯繫,通過產學研相結合引進人才、成果帶進人才、技術入股拉進人才。進一步完善民營企業人事代理制度,健全免費的人事代理服務體系,探索建立人才爭議仲裁製度。同時,為企業人才在家屬就業、子女入學、户籍轉移、代辦養老保險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使他們安心、舒心地工作。

要認真實施省委、省政府最近下發的《關於推動非公有制經濟跨越發展的意見》中的“人才支撐”工程,把民企優秀人才的引進工作與項目招商、資金引進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壯大和提高民企人才隊伍,為民營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2、全面落實“全民創業”的各項政策措施。政府要責成主管部門細化、具體化“全民創業”的政策措施,使之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操作性。要從資金、信貸、土地、税收、項目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大力支持全民自主擇業、自立創業,形成優秀人才和民營企業家脱穎而出的社會氛圍。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人才創業基地,為各類人才實現創業理想提供舞台;要制定人才創業資助、人才住房等具體實施辦法,發揮政策導向和保障作用。

3、完善民營企業人才培養機制。學習外地經驗,建議省上和各市(州、縣)設立民企人才培訓基金,着力提升民企人才的綜合素質。管理層要把為民企提供人才培訓做為服務重點,特別要提高民營企業家的整體素質、管理實戰能力,只要企業家的管理能力提高了,就能把企業帶向健康發展的方向,就會對地方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管理層領導要深入企業與企業經營管理者進行面對面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瞭解他們的需求,精心安排課程,並將聘請全國知名經濟學者和省內知名企業家前來授課,由政府提供費用幫助民營企業家“補課”、“充電”,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管理層還要引導民營企業加強員工培訓,保證員工培訓學習的時間和經費,提高企業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

4、政府主管部門要制定並實行民營經濟人才戰略規劃。為減少民營企業人才開發和管理的盲目性、隨意性,應建立民營企業人才發展戰略規劃,對於建立民企人才儲備、流動機制,為民企大力培訓適用人才,實施一視同仁的人才政策等等,均應提前作出規劃和預案。同時要建立急需人才信息庫,將人才需求情況,尤其是緊缺的急需人才情況進行全面調查,納入人才信息庫,指導大專院校進行專業設置和調整,按規劃需求進行培養和引進。

5、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民企人才管理的指導和統籌。引導民營企業家學會和運用人力資源管理科學。人力資源管理決不是“把人管住”,而是“把心留住、把根留住”。要把科學用人列入企業文化建設,重新建立一種具有穩定性、吸附性和包容性的企業文化,發揮企業文化在凝聚人才、穩定人才和激勵人才方面的積極作用,提高民營企業家的文化素質和修養,尊重人才,平等待人,加強溝通,增進交流,廣招人才,留住人才。民企要認真貫徹國家有關人力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與員工按規定訂立勞動合同,建立公正合理的績效考評制度,嚴格績效考核,實行優勝劣汰、晉升和激勵機制,尤其要認真對待高級人才;引導企業健全人才社會保障制度,為員工辦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等,使他們解除後顧之憂。引導企業重視人才培養,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對員工實行終身教育。同時要突破侷限,擴大視野,從省內外、甚至國外引進人才並賦予重任,優化企業人才隊伍結構。政府部門應放鬆户籍的跨地域管制,消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儘快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動過程中的一系列配套制度。

【第3篇】旅遊企業發展環境調研報告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優化旅遊企業發展環境,國家旅遊局組織開展了《旅遊企業發展環境》專題調研。調研組在認真研究制定(三)掛靠承包問題

掛靠承包者主要追求眼前利益,長遠觀念、法制觀念、誠信觀念、質量觀念都不強,成為旅行社業散、亂、差和“零負團費”操作模式蔓延的重要原因。

(四)經營保障問題

主要是火車票、景區門票上漲過快和干擾預訂問題。旅行社需要批量訂購火車票,但是一到旺季,火車票代理權就被取消,往往還被以倒票論處,極大地影響了旅行社的業務經營。景區門票價格上漲過快,在很多地方已經超過地接旅行社總成本的一半,企業經營壓力大。政府在有重要公務接待、大型會議時,強行取

消旅行社住房、用餐、用車、遊船預訂和臨時封閉景區、道路,導致旅行社不得不調整計劃、增加費用、處理糾紛、賠償損失。

(五)宣傳導向問題

旅遊產品和服務存在的很多問題都通過旅行社反映出來,改進旅遊服務質量和規範整治旅遊市場往往都要以旅行社為重點,媒體宣傳和社會反映也就比較多的涉及旅行社,而正面宣傳顯得不足,導致旅行社的形象受到很大影響,對從業人員的信心、士氣和旅行社業持續健康發展也都產生不利影響。

三、星級酒店面臨的問題

(一)水、電、氣同價政策落實問題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二)管理體制問題。大部分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政府或政府派出管理的比例大,部門分割、多頭管理現象較嚴重,直接影響景區的

【第4篇】私營企業的發展環境調查報告

關於我市私營企業 發展環境的調查報告 私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它更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為了及時反映私營企業發展情況,瞭解私營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黨政領導和各有關部門制定發展私營經濟政策提供依據。威海市企業調查隊近期以發放調查問卷和走訪調研相結合方式,對全市40傢俬營企業發展環境進行了調查。

基 本 情 況

本次調查覆蓋了全市三市一區及兩個開發區的私營企業,抽中樣本基本能夠反映我市私營企業發展情況,從調查情況看,我市私營企業呈現以下特點:

一.私營企業經營管理者素質逐步提高 調查結果顯示,我市被調查的40傢俬營企業經營者男性35人,女性5人,平均年齡為44.3歲,是一支以中青年為主的有朝氣、有活力的隊伍。在這支隊伍中40-49歲的人最多,佔55%;30-39歲的次之,佔20%;50-59歲的佔17.5%;其餘的佔7.5%。從文化程度方面看,27.5%的企業經營者已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大專學歷佔22.5%,中專高中學歷佔32.5%,其餘的佔17.5%。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佔12.5%,中級技術職稱佔25.5%,無技術職稱佔一半多。任職年限最長18年,任職在xx年以上者佔32.5%,4-6年者佔35.5%。企業經營者任現職前所從事的工作,來自企事業單位最多,佔57.5%;黨政機關佔10%,農民佔22.5%。 以上數據儘管反映企業經營者素質在逐步提高,但與整體經濟發展趨勢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私營企業經營者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私營企業發展模式二元化 調查結果顯示,我市私營企業的起步和發展大體可劃分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它是以個體、工商户發展成私營企業,以家庭工業為起點的模式。企業的起初投資大部分來源於自有資金,22.5%私營企業經營者任現職前是農民出身,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低,自發性強,有活力。 第二種模式,部分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在政府出台加快私營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感召下,依然決定放棄企事業、機關部門工作,邁進了私營企業創業之門。他們把部分國有、集體中小企業轉製為私營企業,或者租賃、承包個人經營,或改為股份合作制,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貸款,合夥投資。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大多數企業起死回生,企業效益轉虧為盈。有67.5%的私營企業經營者來自企事業、黨政機關。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較高,發展較快,效益較好。

三.私營企業組織形式日趨規範 從本次調查反饋的情況看,我市的私營企業組織形式由最初私營獨資、私營合夥,發展到如今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與外商合資等多種形式,其比例分別為25%、5%、50%、12.5%、7.5%。有限責任公司佔據半壁江山,其比重有逐年增加趨勢,組織形式日趨規範化。

四.私營企業貢獻日益突出 我市私營企業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經營規模迅速擴大。對40傢俬營企業調查結果顯示,1999年至xx年三年間企業銷售收入、資產總計連續三年同時保持遞增的企業佔32.5%,納税總額連續三年遞增企業佔30%。xx年納税總額超百萬元的企業就有3家。其中華夏集團xx年上繳税金達2300萬元,私營企業税收成為我市税收的一個新亮點。另一方面,私營企業的發展,解決了大批剩餘勞動力問題,在吸納城鄉勞動力,安置下崗和困難職工方面都做出貢獻。顯而易見,私營企業已成為一個新的企業羣體,它回報社會貢獻越來越多,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大。

五.產品市場定位區域拓寬 “拾遺補缺”,“小打小鬧”是私營企業發展初期的真實寫照。在調查中,百姓間流傳着私營企業最初創業的模式“一個老闆,一輛車,三個夥計兩間房,外加保安一條狗”。隨着社會的發展私營企業生產服務領域逐步延伸拓展,不少企業把目光投向區域外,去拓展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在被調查的企業中41.1%的企業產品外銷出口,15%的企業產品在國內其他省市銷售,13.3%的企業產品本省銷售。湧現出一大批出口創匯大户,比如新泰格玩具、華隆食品、魯東藝品、錫祺抽紗、榮韓國際貿易等。其中新泰格玩具xx年出口額達800多萬美元。來料加工,全部出口等各具特色的創匯私營企業在我市為數不少。

六.產品由模仿型向創新型轉變 私營企業在發展之初由於技術人員缺乏、資金少、裝備差,因而主要是以模仿型產品生產為主,隨着資本原始積累的形成,部分企業已注重產品質量與產品的科技含量,有的私營企業通過招攬人才,形成技術開發中心,自主開發新產品。有的企業則藉助科研院所的力量開發新產品。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有62.5%的企業獲取新技術主要依靠自主研究開發或仿製。藉助外部力量開發新產品的企業只有37.5%,其中與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合作開發的7.5%,引進國內現成技術企業12.5%,與企業有業務關係的大企業25%,引進國外技術5%。

發 展 趨 勢

一.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近幾年來,我市把發展私營經濟作為調整所有制結構,強市富民的戰略來抓,私營經濟迅速發展。但是,社會對私營企業還有偏見,長期以來受公有制的觀念影響,人們習慣以公有、私有標準衡量企業的好與差。我們本次走訪調查了多傢俬營企業主,從座談情況看,私營主們一致呼籲,要解決社會對私營企業的認識問題,通過報刊、電視、電台等輿論媒體,加強對私營企業的宣傳,提高私營企業及企業家的聲譽和社會地位,在社會營造從事私營經濟光榮的氛圍。他們認為通過合法經營、照章納税,為發展社會生產力做貢獻,理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及認可。

二.優化寬鬆的政策環境 幾年來,我市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私營經濟發展,把本項工作作為經濟工作重點,圍繞着優化環境、放寬政策、改善服務等方面,先後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是一些政策實施在下面執行中要麼走樣,要麼難以落到實處,私營企業老總們對此意見較大,他們呼籲有關領導部門在執行落實政策上充分體現公平、公證、公開的原則。象對待其他經濟成份的企業一樣對待私營企業,切實做到政策平等,貸款平等,税收平等,開放對外貿易平等,社會待遇平等。同時還提出多向粵、江、浙一帶的先進省份學習,“建議降低税負,出台新的利好政策,按私營企業納税的高低追還一定比例的養老保險”;“要多為市場經濟主體企業着想,多給企業一些發展空間。政策多扶持,多傾斜”。還有提出“個別外資企業打游擊,鑽國家減免税收政策的空子,企業減免税期限一到,馬上換個地方,另選廠址,重開門户,再次享受減免税待遇,這是不合法的,政府在這方面管理力度不夠,大家有意見,私營企業與其他的企業應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競相發展”。 政策是私營經濟的生命線,隨着市場競爭力度加劇,私營經濟發展將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各級政府部門要積極採取措施,為私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改善私營企業的融資環境 資金是促進企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近年來,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大中型企業的融資狀況得到改善,但是私營企業的融資環境依然緊張。資金已成為當今制約私營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私營企業管理者反映“由於各國有及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對私營企業存在不合理的偏見,使得私營企業正常的貸款行為變得異常困難。不用説信用貸款,連足額抵押貸款的複雜手續都讓人望而卻步。至於募股融資,私營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都不如國有企業。希望政府和有關部門對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一視同仁,都作為‘自己人’看待”。另者反映,“私營企業在起步發展時期,由於投資、信貸還缺乏相應的社會誠信認可,雖然擁有好的產品和市場,由於資金短缺,這一階段最艱難,只能靠自己籌措,三年五載談發展壯大很難。影響了私營企業發展的進程,我們認為政府在私營企業發展前期給予更多的支持。例如信貸、投資支持。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如土地、廠房、税負方面優惠”。 融資難、擔保難成為制約私營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所以建議金融機構在融資、結算等方面給私營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貸款審批上應與國有平等對待;在貸款擔保上採取適當辦法,維護借貸雙方的合法權益;政府要實行財政支持和税收優惠政策,這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

四.創造優越的服務環境 加快私營經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服務環境。地方政府首先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對私營企業指導不指揮、參考不參與、支持不干預、服務不索取。調查結果顯示,一些管理部門和服務單位辦事拖拉,效率低下,有歧視現象。私營企業管理者反映“社會負擔過重;政府職能部門辦事效率低、環節多,相對降低了企業效率”;“除了收税,別的事無人管”;“思想還不夠開放,政府的官本位思想還很嚴重,希望政府多辦些實事,減少企業不必要的負擔,讓企業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下搞好生產”。 總而言之,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多傾聽私營企業家的呼聲,關心他們的疾苦,支持他們的工作,使他們幹得舒心、順心、放心。通過私營企業的發展,促進全市經濟發展。

【第5篇】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環境調查報告

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環境調查報告

吉林省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環境調查報告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發展,企業經營者隊伍的成長與發展受到了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加入wto後更廣泛、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對企業的發展和企業家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瞭解和分析企業經營者成長狀況和發展環境,促進企業經營者隊伍的健康成長,近期省企業調查隊開展一次專項調查。這次調查以企業法人代表為調查對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235份,回收率90。

調查結果表明:我省企業經營者隊伍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經營者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結構進一步優化,大多數企業經營者認為有利於企業家隊伍成長和發展的環境已初步形成。

一、企業經營者素質狀況

1、經營者年齡進一步年輕化。調查顯示,我省企業經營者隊伍主要集中在36-55歲年齡段,年齡逐漸趨於年輕化。

其中46-55歲年齡段的人數最多,比重為52.6;其次是36-45歲,比重為34.6,兩個年齡段比重之和為87.2;56歲以上和35歲以下各佔10.7和2.1。與20xx年調查結果相比,36-55歲的企業經營者所佔比重增加了8個百分點,而56歲以上的卻減少了4.5個百分點。

按企業規模劃分,大型企業經營者年齡在45歲以下的佔40,中小企業企業這一比重分別為35.6和37.5。在各類型企業中,47的私營企業經營者年齡在45歲以下,其次是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為46.2和40.4,國有企業為32.1,集體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所佔比重最低。

2、學歷水平明顯提高。調查表明,在企業經營者隊伍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佔91.1,其中大學學歷佔44,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佔21.3,大專以下佔8.9。

高學歷的比重與20xx年相比有明顯提高,其中大學本科提高9.2點,研究生提高11.5點,表明我省企業經營者隊伍已進入較高學歷結構。從不同年齡段看,在人數較多的36-45歲和46-55的年齡段,大學學歷的比重分別佔28和58.5,研究生的比重分別為62和32。

表明在36-45歲年齡段,研究生的比重高,而在46-55的年齡段,大學本科比重高。在56歲以上的企業經營者中,大學本科以上的佔72,35歲以下的研究生比重較大,為40。

3、知識結構趨於專業化。在企業經營者隊伍中學管理的人數最多,佔42.2;其次是財經專業,佔14.5,理工農醫佔13.5,工商管理(mba)佔10.4。

與20xx年調查結果相比,我省企業經營者隊伍的知識結構向專業化方向。從不同年齡段看,經營者在36-45歲和46-55歲年齡段學管理專業比重最大,分別為30和

5

8、8,財經和理工農醫專業的次之。35歲以下和56歲以上年齡段學文史和理工農醫專業的比重較大,管理次之。

另外46歲以上年齡段企業經營者學習管理專業、財經專業和mba的比重比46以下的所佔比重要高。表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對照表()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年齡35以下36-4546-5556以上文化程度大專以下大專大學研究生及以上21.3現任職務董事長總經理廠長黨委書記其他所學專業文史哲法律財經工商管理(mba)管理理工其他

二、經營者自我評價提高企業家經營者的綜合素質是造就企業家隊伍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次調查瞭解了企業經營者對職業化技能的看法和對自己各方面技能的評價。

1、管理能力增強,開拓能力較弱。調查顯示,企業經營者認為自己最強的能力依此是:決策能力(88.1)、組織協調能力

(46)、創新能力(35.7)、知人善任能力(31.5)、市場營銷能力(25.1)、學習能力(17.9)、公關能力(10.6)、表達能力(8.1)。與20xx年的調查數據對比,可以發現近幾年有一些可喜的變化趨勢:創新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的比重有所提高,創新能力由第五位提高到第三位,學習能力由第八位提高到第六位。

認為自己最弱的能力依此是:公關能力

(63)、表達能力

(46)、市場營銷能力(45.5)、創新能力(36.6)、知人善任能力(30.2)、學習能力(21.7)、組織協調能力(13.6)、創新能力(4.7)。值得注意的是,被企業經營者排在較弱能力前面的公關能力、表達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與企業的對外開拓和市場推廣關係密切,而排在強項能力前面的決策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與企業的內部管理關係更密切,這反映了我省企業經營者能力結構的一些特徵:內部管理能力強,對外開拓能力弱。

因此在目前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企業經營者的對外開拓能力有待加強。

2、個人事業比較成功。大部分經營者認為自己經營企業是比較成功的,比重佔82.3, 其中認為非常成功和不太成功的比重分別是5.2和9.8,只有極個別經營者認為自己經營企業是不成功的。

而對於成功的原因,經營者認為“企業員工的支持”和“個人素質較高”、“領導班子的配合”是最主要的因素,三者所佔比重分別是25.

7、25.4和25.1;而認為“國家政策好”和“趕上好的機遇”則分別佔16.7和7.2。

3、有長遠奮鬥目標。調查顯示,經營者所在企業已制定發展規劃的佔95,其中有長期規劃的佔50.

9、中期規劃的佔據36.4,短期規劃的佔11.7,只有5的企業沒有制定發展規劃。調查還顯示,企業經營者在任期內有資產保值增值目標的佔92.3,沒有的佔7.7。

其中大型企業經營者有資產保值增值目標的比重達93.3,中型企業為90.7,小型企業94.4。

4、追求創新精神。本次還對詢問了經營者對企業家精神的理解和他們在經營活動中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是什麼,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勇於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最高體現,所佔比重為59.

4、認為“追求利潤最大化”佔26.9,而認為“勇於承擔風險”和“樂於奉獻”分別佔9.1和4.7。調查結果還顯示:我省企業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精力投入最多的工作是“強化企業內部管理”(26.7)、“尋找新的發展機會”(25.5)和“市場營銷”(22.6),三項工作佔其全部工作的四分之三,而“協調與有關部門的聯繫”和“新建項目或技術改造項目”分別佔12.9和12.3。

4、經營業績良好。從產品地位看,有67.7的被調查企業認為本企業產品質量在同行業中屬於上等水平,認為中等水平的為28.1,認為下等水平的佔1.7。

從產品在市場中的地位看,企業經營者認為本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屬於暢銷的佔48.1,屬於平銷的佔46.4,屬於滯銷的佔1.3。從被調查企業的效益狀況看,盈利企業佔66.8,虧損企業佔32.3,持平的佔0.9。

三、對經營者隊伍成長環境及相關制度的評價

(一)對成長環境的評價

1、對成長環境總體給予肯定,法制環境亟待加強。調查顯示,企業經營者對企業家成長環境所涉及的經濟環境、法律環境、政策環境、社會環境等六個方面給予了肯定評價。

調查表明,要促進企業家隊伍的快速健康,各種環境因素還需要有較大改善,尤其是法制環境和市場環境建設亟待加強。表2:對企業經營者隊伍成長環境的評價()很有利比較有利一般不太有利很不有利均值百分制市場環境15.741.730.310.41.73.5971.8經濟體制8.138.340.99.12.93.3867.6政策環境11.937.940.46.82.63.4969.8文化環境8.535.749.84.70.853.4569社會環境7.738.344.76.81.73.4168.2法律環境8.935.347.25.52.63.4168.

【第6篇】最新關於私營企業發展環境的調查報告

私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它更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為了及時反映私營企業發展情況,瞭解私營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黨政領導和各有關部門制定發展私營經濟政策提供依據。威海市企業調查隊近期以發放調查問卷和走訪調研相結合方式,對全市40傢俬營企業發展環境進行了調查。

基 本 情 況

本次調查覆蓋了全市三市一區及兩個開發區的私營企業,抽中樣本基本能夠反映我市私營企業發展情況,從調查情況看,我市私營企業呈現以下特點:

二.私營企業發展模式二元化 調查結果顯示,我市私營企業的起步和發展大體可劃分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它是以個體、工商户發展成私營企業,以家庭工業為起點的模式。企業的起初投資大部分來源於自有資金,22.5%私營企業經營者任現職前是農民出身,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低,自發性強,有活力。 第二種模式,部分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在政府出台加快私營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感召下,依然決定放棄企事業、機關部門工作,邁進了私營企業創業之門。他們把部分國有、集體中小企業轉製為私營企業,或者租賃、承包個人經營,或改為股份合作制,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貸款,合夥投資。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大多數企業起死回生,企業效益轉虧為盈。有67.5%的私營企業經營者來自企事業、黨政機關。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較高,發展較快,效益較好。

三.私營企業組織形式日趨規範 從本次調查反饋的情況看,我市的私營企業組織形式由最初私營獨資、私營合夥,發展到如今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與外商合資等多種形式,其比例分別為25%、5%、50%、12.5%、7.5%。有限責任公司佔據半壁江山,其比重有逐年增加趨勢,組織形式日趨規範化。

【第7篇】旅遊企業發展環境調研報告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優化旅遊企業發展環境,國家旅遊局組織開展了《旅遊企業發展環境》專題調研。調研組在認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調研提綱、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於xx年3月上中旬,先後到北京、河北、上海、山東、河南、四川等地,以典型企業訪談、召開小型座談會等方式,開展了實地調研。3月下旬和4月初,調研組對實地調研及有關資料進行了彙總分析和集體討論。現以調研中所瞭解的旅遊企業發展環境方面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意見和建議為主要內容,形成本調研報告。

一、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積累和融資困難。旅遊企業的發展資金積累較為緩慢。旅行社是微利行業,酒店投資量大、成本高、回收期長,景區與酒店基本相同。有的企業發展幾十年規模仍然有限,資金的原始積累過程較長,旅遊企業普遍受到資金短缺的困擾。融資困難主要體現在,第一,旅行社、旅遊商品企業、旅遊汽車公司等非資源經營性企業多為中小規模,固定資產小,缺少高附加值的抵押財產,難以達到銀行貸款規定的條件,申請貸款困難;第二,酒店、景區等資源經營性企業難以將資源資本化,金融部門只規定將景區門票作為質押條件,而不將旅遊資源價值作為申請貸款抵押的條件,使得企業申請貸款渠道窄;第三,很多景區仍然是行政管理,政企未分,產權不明,限制了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直接融資;第四,農家樂(包括民居接待點)的企業身份不明確,金融部門沒有出台農家樂擔保、貸款優惠的具體政策,大多數農家樂經營户不能獲得銀行貸款,持續發展能力受到限制。

【第8篇】關於私營企業發展環境的調查報告

私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它更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為了及時反映私營企業發展情況,瞭解私營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黨政領導和各有關部門制定發展私營經濟政策提供依據。威海市企業調查隊近期以發放調查問卷和走訪調研相結合方式,對全市40傢俬營企業發展環境進行了調查。

本次調查覆蓋了全市三市一區及兩個開發區的私營企業,抽中樣本基本能夠反映我市私營企業發展情況,從調查情況看,我市私營企業呈現以下特點:

二、私營企業發展模式二元化調查結果顯示,我市私營企業的起步和發展大體可劃分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它是以個體、工商户發展成私營企業,以家庭工業為起點的模式。企業的起初投資大部分來源於自有資金,22、5%私營企業經營者任現職前是農民出身,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低,自發性強,有活力。第二種模式,部分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在政府出台加快私營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感召下,依然決定放棄企事業、機關部門工作,邁進了私營企業創業之門。他們把部分國有、集體中小企業轉製為私營企業,或者租賃、承包個人經營,或改為股份合作制,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貸款,合夥投資。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大多數企業起死回生,企業效益轉虧為盈。有67、5%的私營企業經營者來自企事業、黨政機關。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較高,發展較快,效益較好。

三、私營企業組織形式日趨規範從本次調查反饋的情況看,我市的私營企業組織形式由最初私營獨資、私營合夥,發展到如今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與外商合資等多種形式,其比例分別為25%、5%、50%、12、5%、7、5%。有限責任公司佔據半壁江山,其比重有逐年增加趨勢,組織形式日趨規範化。

【第9篇】私營企業發展環境調查報告格式

關於我市私營企業 發展環境的調查報告 私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它更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為了及時反映私營企業發展情況,瞭解私營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黨政領導和各有關部門制定發展私營經濟政策提供依據。威海市企業調查隊近期以發放調查問卷和走訪調研相結合方式,對全市40傢俬營企業發展環境進行了調查。 基 本 情 況 本次調查覆蓋了全市三市一區及兩個開發區的私營企業,抽中樣本基本能夠反映我市私營企業發展情況,從調查情況看,我市私營企業呈現以下特點: 一.私營企業經營管理者素質逐步提高 調查結果顯示,我市被調查的40傢俬營企業經營者男性35人,女性5人,平均年齡為44.3歲,是一支以中青年為主的有朝氣、有活力的隊伍。在這支隊伍中40-49歲的人最多,佔55%;30-39歲的次之,佔20%;50-59歲的佔17.5%;其餘的佔7.5%。從文化程度方面看,27.5%的企業經營者已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大專學歷佔22.5%,中專高中學歷佔32.5%,其餘的佔17.5%。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佔12.5%,中級技術職稱佔25.5%,無技術職稱佔一半多。任職年限最長18年,任職在xx年以上者佔32.5%,4-6年者佔35.5%。企業經營者任現職前所從事的工作,來自企事業單位最多,佔57.5%;黨政機關佔10%,農民佔22.5%。 以上數據儘管反映企業經營者素質在逐步提高,但與整體經濟發展趨勢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私營企業經營者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私營企業發展模式二元化 調查結果顯示,我市私營企業的起步和發展大體可劃分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它是以個體、工商户發展成私營企業,以家庭工業為起點的模式。企業的起初投資大部分來源於自有資金,22.5%私營企業經營者任現職前是農民出身,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低,自發性強,有活力。 第二種模式,部分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在政府出台加快私營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感召下,依然決定放棄企事業、機關部門工作,邁進了私營企業創業之門。他們把部分國有、集體中小企業轉製為私營企業,或者租賃、承包個人經營,或改為股份合作制,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貸款,合夥投資。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大多數企業起死回生,企業效益轉虧為盈。有67.5%的私營企業經營者來自企事業、黨政機關。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較高,發展較快,效益較好。 三.私營企業組織形式日趨規範 從本次調查反饋的情況看,我市的私營企業組織形式由最初私營獨資、私營合夥,發展到如今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與外商合資等多種形式,其比例分別為25%、5%、50%、12.5%、7.5%。有限責任公司佔據半壁江山,其比重有逐年增加趨勢,組織形式日趨規範化。 四.私營企業貢獻日益突出 我市私營企業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經營規模迅速擴大。對40傢俬營企業調查結果顯示,1999年至xx年三年間企業銷售收入、資產總計連續三年同時保持遞增的企業佔32.5%,納税總額連續三年遞增企業佔30%。xx年納税總額超百萬元的企業就有3家。其中華夏集團xx年上繳税金達2300萬元,私營企業税收成為我市税收的一個新亮點。另一方面,私營企業的發展,解決了大批剩餘勞動力問題,在吸納城鄉勞動力,安置下崗和困難職工方面都做出貢獻。顯而易見,私營企業已成為一個新的企業羣體,它回報社會貢獻越來越多,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大。 五.產品市場定位區域拓寬 “拾遺補缺”,“小打小鬧”是私營企業發展初期的真實寫照。在調查中,百姓間流傳着私營企業最初創業的模式“一個老闆,一輛車,三個夥計兩間房,外加保安一條狗”。隨着社會的發展私營企業生產服務領域逐步延伸拓展,不少企業把目光投向區域外,去拓展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在被調查的企業中41.1%的企業產品外銷出口,15%的企業產品在國內其他省市銷售,13.3%的企業產品本省銷售。湧現出一大批出口創匯大户,比如新泰格玩具、華隆食品、魯東藝品、錫祺抽紗、榮韓國際貿易等。其中新泰格玩具xx年出口額達800多萬美元。來料加工,全部出口等各具特色的創匯私營企業在我市為數不少。 六.產品由模仿型向創新型轉變 私營企業在發展之初由於技術人員缺乏、資金少、裝備差,因而主要是以模仿型產品生產為主,隨着資本原始積累的形成,部分企業已注重產品質量與產品的科技含量,有的私營企業通過招攬人才,形成技術開發中心,自主開發新產品。有的企業則藉助科研院所的力量開發新產品。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有62.5%的企業獲取新技術主要依靠自主研究開發或仿製。藉助外部力量開發新產品的企業只有37.5%,其中與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合作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