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9W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一

從教十多年一直教的是高年級的語文,對低年級的課堂教學感到十分陌生,拿過一篇課文常常感到無處下手,生字該怎麼教、什麼時候教、生字在課堂教學中佔多長時間,我感到特別的茫然,正在我焦急、困惑之時,教研中心開展了這次課例教研活動,這可真是一場及時雨啊!這次教研活動的深入開展,解開了我心中的。許多疑團,這次教研活動讓我受益匪淺,兩個多星期以來,我們教研組認真準備模擬課、評課、實課、評課,每一個環節中我都在認真體味着,傾聽着,領悟着,收穫着……可以説這次課例教研活動讓我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了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

下面就談一下自己在這次活動中的一些經歷和感受:

接到學校的通知,我就認真地研讀這篇課文,積極地為課堂教學活動做準備,我翻閲雜誌和上網,查找了許多本課的教學設計,反覆地斟酌、比較、篩選、思考,終於把教學各環節確定好,又去準備這節課需要的課件,然後又針對教案進行精細加工,字斟句酌,還在家裏讓女兒、對象當學生一遍遍地練習,邊講邊修改,直至熟記課堂中要説的每一句話為止。在對這篇課文的重、難點的處理上我主要是採用圖文結合學習課文,新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低年級段課本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圖。這些插圖使教科書圖文並茂,提高了學生的閲讀興趣,更重要的是這些插圖可以作為課堂教學最為直觀的教學輔助用具。我在教授本課課文時,出示課件那個人種的小葫蘆圖片,請小朋友找到文中相對應的自然段,然後讀第一自然段,先請小朋友找找,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小葫蘆長得可愛?再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小葫蘆的可愛。那麼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結果怎樣,學生很快找到第四自然段,讓學生帶着傷心、惋惜的心情感情朗讀第四自然段;在學完一、四段課文後,指導學生聯繫課文和插圖,找到兩幅圖的不同之處,此時學生就會產生新的疑問: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呢?由於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所以他們對下面的學習就更充滿了期盼,再一次激發了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對新提出的問題請小朋友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尋找答案。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讓學生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的境界。並且安排了讀一讀,比一比,體會反問句、感歎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總之,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知識基礎,充分放飛學生的思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努力使朗讀教學和識字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穩妥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在我指導學生的感情朗讀上,在我對重、難點的突出和突破上同組的教師給予了肯定,但我深深地知道,這節課我始終沒有滲透識字、寫字的教學,我曾經給自己找了個較為充足的理由説我上的是第二課時,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我以前沒接觸低年級,對識字、寫字教學可以説是心中無數,是我不敢涉及識字、寫字教學呀。後來聽了張曉紅老師的課以及參加了網上教研活動之後,讓我瞭解了更多教師對本節課的生字教學的看法和見解,通過閲讀教師們的發言,我對本課的生字教學方法有了更深入、更全面、更透徹的理解和把握。像張曉紅老師所説的“隨文識字”的識字教學方法,我感受到它具有突出的激趣高效性。因為“隨文識字”迎合了兒童好動、好奇,注意力不易長時間集中的這種心理特點,把學生帶入了感性情境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達到在愉快氛圍中識字。還有像孫新愛老師特別注重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把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把識字和認識事物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通過聯想、比較去識字,讓學生人人動腦、動手、動口,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能力,鞏固了識字教學的成果。像王光萍老師在進行寫字教學時,王老師以自己做示範,展示了一個坐姿端正,認真書寫的好榜樣。我覺得這種直觀形象的示範要遠遠勝過電腦課件的展示。教師端正的坐姿、正確的執筆姿勢、一筆一畫的書寫、美觀大方的字跡,本身就是極好的教育資源。

本次課例教研活動雖然只是把一節課進行了精雕細琢,但由這節課我卻收穫了許多,自我感覺認識水平、理論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使自己很快地適應了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必將對今後的教學工作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二

今天我上了《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開始上課時,我先用簡筆畫的方式複習了第一課時的內容,畫出來葫蘆藤,綠葉,葫蘆花,小葫蘆。學生被這樣的圖畫吸引了,並且根據簡筆畫説出來上節課積累的詞語:一顆葫蘆,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這樣的形式比起直接出示上節課學過的詞語讓學生再讀一遍的效果強很多。

接下來學習第二自然段,“蚜”“盯”都是形聲字,學生能夠很快用這種方法記住這兩個字,“賽”用換一換的方法理解了它的意思。“自言自語”的意思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老師模擬場景,自言自語説話的樣子讓學生理解,這就是“自言自語”。學生通過對“盯”字的理解知道這個人眼裏只有葫蘆,所以覺得“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讓多名同學站起來讀這句話,齊讀,男女比賽讀,指導讀好感歎句,並換成陳述句再比較讀。此時完成了課後練習的第二題的一部分。

第三自然段先自由讀,指名讀,評價,學習生字“鄰”——注意:避讓,高低。再指導讀最後三句話,感情一句比一句強烈,最後幾個字一字一字讀,“葫蘆”重讀。同桌扮演分角色讀,老師讀旁白,再讀,學生很感興趣,並能夠讀好反問句和陳述句。再把反問句和陳述句單列出來比較讀,聯繫生活實際説反問句感受不同的語氣。

最後一自然段的學習聯繫課文插圖,再聯繫黑板上的簡筆畫,畫蚜蟲,葉子被吃光,用黃色粉筆讓葫蘆變黃色,用黑板擦一個一個擦掉葫蘆,學生看着我一個個擦掉的葫蘆,有難過有後悔,接着老師趁機提問:種葫蘆的人想要的是葫蘆,為什麼最後卻一個也沒得到?學生就能理解到葉子,葫蘆互相聯繫的道理。

這一課學習了生字,積累了短語,學會了讀句子不同的語氣,理解了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

語文閲讀訓練要素在教參的單元分析和課後習題裏面體現,備課時要找準出發點,低年級重視老師的示範朗讀,這是最基本的策略。教師要少講概念,學生不懂,要對比,要讀,要感受。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組織語言,隨文識字,看圖理解,聯繫生活實際體會,從而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三

開設精品課程建設是為了更好地落實“強隊伍、精管理、優課堂、興科研、重人文、鑄品牌”內涵發展的要求。

當“精品課程建設”的春風席捲而來時,我校語文低年段根據本年段的實際情況,確立精品課程研究的課題。從科研的專項研究、理論學習、課堂試驗幾個方面來看,精品課程研究初見成效。現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教學課例,對課題研究小結如下:

一、專家指導,深入學習

自確立研究課題後,我校領導多次組織科組裏的成員深入學習精品課程的有關理論,並分別邀請鎮教辦肖主任、沅校長蒞臨指導,使教師們更深入地瞭解“精品課程”的意義、內涵和研究的方法,讓我們加快了推進精品課進程研究的腳步。

二、紮實推進,初見成果

①、有效的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然,它能更好地提升教師的語文素養和駕馭課堂的能力。精品課程的研究更是離不開教師們對課堂教學的反思,因此,每次教研活動,我們都把教學的反思放在研究的首位,希望通過有效反思來促進教研活動的開展。

②着力打造精品課。為了更好地落實精品課程研究,9月份進行了“課堂教學大比武”。比賽中,教師們不斷創新,想方設法創設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愉悦的學習中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得到了有效的激發。

③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提高識字量。《新課程標準》提出:國小階段,要想辦法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教給學生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開展了讀書活動,鼓勵學生做讀書卡,寫讀書心得,當讀書之星。10月初還進行了《識字競賽》,從各種活動來看,學生們自主識字能力提高了,識字量也相應得到增加。11月份進行青年教師精品課研討,並讓陳老師的課例作為研究,大力推進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

④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教研能力有所提高。隨着精品課程的不斷推進和深入,教師們教學的方式方法日趨新穎,駕馭課堂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存在的問題

①識字教學定位偏。從老師的課例來看,還存在着對教材把握教材不透的情況,所展示的課例既不像閲讀課,也不像識字課。

②識字課忽視對漢字的運用,片面追求會讀、會認、會寫;寫字環節要從實際出發,應該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描紅、仿寫中落實寫字訓練,而且寫字的時間不夠充足,有點像走過牆的感覺。

③沒有把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放在首位。語文課的教學始終要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個人的感受。

④課堂上學生讀得比較多,但感悟比較少,很多時候學生是漫無目的地讀。有經驗的老師會善於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讀,讓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讀訓練語感,豐富學生的表象,使學生在讀中漸入佳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

四、困惑

1、識字教學該如何定位?

2、如何讓語文課堂教學更有實效性?

“精”就意味着“少而精”,因而,精品課程研究要走“刪繁就簡”的路,才能形成“領異標新二月花”的語文教學新局面。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四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而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特點,從觀察兩幅插圖的不同為切入口,採用不同的方式通讀全文,然後分別學習一、四兩段,瞭解現象及結果後,再探究其緣由,學習二、三兩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彙和培養語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歎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閲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閲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者應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且能結合各自生活的實際賦予其不同的內涵。而對語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見“讀”在閲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可謂是一舉多得,事半而功倍,何樂而不為呢?但這所謂的“讀”必須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匠心設計下,有針對性去閲讀。是為着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更深層次的感受語言而選擇的最佳途徑。

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一讀再讀,使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閲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因我在課堂上重視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所以孩子們在課堂上學習氣氛活躍,靈感不斷迸現,教學活動是相互的,教師與學生的活躍思維相互感染,所以,這節課的重難點的解決水到渠成。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五

從聽到職初老師要賽課的消息後,我的心裏一直是緊張、害怕的。選哪一課?怎麼上好這一課?

我們二年級組坐在一起討論教學時,我聽到龍老師説他上過《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於是我翻開課本,把這篇課文默讀了兩遍,覺得挺有意思的,就確定了上這一課。

只有一個星期的準備時間,我先認真看了教參,再寫好教案,做好ppt。後來我看見趙敏老師在網上看優秀課例,於是我也在網上找優秀課例。但沒那麼順利,視頻只能看5分鐘,vip才可以觀看。我又重新找,找到一個課例,我把視頻看了3遍,老師説的每一句話我都會背了。我把她精彩的地方記了下來,我的教案和ppt也做了改動。

星期二去二班試講了,二班的孩子還算聽話,但我準備的內容只講了三分之二就下課了,我的心裏更慌了。灰溜溜地回到辦公室,坐在椅子上,心裏亂亂的。這時候,向老師坐在我對面看書。她看上去是那麼的知性,我想去請教她,但不忍心去打擾她。星期四就要賽課了,想想還是鼓起勇氣去請教了向老師。

向老師先問我上第一課時還是第二課時,我告訴她第一課時。於是向老師給我講了講第一課時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再看了我的教案,告訴我哪些內容可以刪除,哪些內容可以整合。生字可以藉助字理網。向老師還逐句幫我推敲,哪些句子應該重點講?哪些語用可以擴展。向老師就這麼細心地給我講了一節課,我的教學方向更明確了,也真心感謝向老師的指導。

晚上,我又重新梳理了知識點。再次改課件和ppt。離開辦公室的時候快11點了,我以為我是最後一個離開學校的,沒想到一年級辦公室還有兩個職初老師在加班。大家都不容易!

星期四上午我又去7班試講了,這一次依然沒講完。是因為投影儀出了問題,耽擱了幾分鐘。下午第一節課就正式講了,心裏撲通撲通地跳。

到了中午,我請劉老師幫我看管班上,自己早早地去研課室準備,對着空氣又試講了一次。

上課鈴聲一響,正式上課了。緊張的我緊張得忘記了緊張,就一點兒也不害怕了。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實物“葫蘆”讓學生感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向學生介紹葫蘆文化,讓學生了解並喜歡上葫蘆。生字講解太過詳細,後面講解重點段的時候,沒有注意示範讀。最後生字也沒有留足時間來寫。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六

在此片段中,我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語言文學所表達的意思,在朗讀中表達出自己個性化的體驗,在朗讀中促進學生情感的昇華。學生在朗讀中提高了朗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

能取得這樣的效果是因為:文章的內容是由語言表情達意,其意境是讀出來的,讀能發現美、讀能產生美、讀能欣賞美,學生在讀中悟義、悟情、悟境,在生活中他才能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去感受美、創造美,從而逐步形成並提高學語文、用語文、愛語文的素養。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七

這堂課在設計時,我試圖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新課程的這個理念在我的課中有所體現,下面我從以下4個方面來説一説。

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要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必須做到:一要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創設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學習環境,提倡自主、自覺、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追求學生髮展的個性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在課文導入時,我先畫了學生熟悉的東西:葫蘆,(但對於葫蘆這兩個字並不認識)學習了生字,讓學生對葫蘆這兩個字,形和字義統一。然後我畫了一棵葫蘆苗,以學生喜歡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課文,並帶出了一個問題:那棵葫蘆慢慢地長大,長得怎麼樣呢,揭示了課題。這樣,從生活和故事引入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着我沒有采用公開課最常用的聽錄音配樂朗讀課文,而是沿用最簡單的形式:老師範讀課文,目的有三:幫助學生正音,建立課文的生字正確認讀的概念;其二,激發學生自己朗讀、學習課文的興趣;其三,是給學生一個無形的影響,更加喜歡、親近老師,從而喜歡我的課。

同時,在老師範讀課文後,我就安排學生自學課文,讀準生字和課文,並與同桌合作學習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決葫蘆是怎樣慢慢長大的,自主的基礎上合作討論,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在朗讀感悟課文第一段時,我又安排了學生自學這一段課文,選自己讀得最好的一句話想想讀懂了什麼,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後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課文的第一段。在學完一、四段課文後,指導學生聯繫課文和插圖,產生了新的疑問,發現問題使他們對下節課的學習充滿了期盼,再一次激發了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問題是產生學習動機的根本原因。問題是學習的動力、起點並貫穿於學習的始終,學生通過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

這樣,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索與研究,不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了合作,學會了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認識。

2、仔細觀察,大膽想象,訓練口語,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造。而作者寫作時為了行文簡潔,文章的節奏有起伏變化,或者因審美感受的需要,將文章的某一部分寫得比較簡略,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文章的這些空白之處,正是訓練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利空間,組織學生對其進行擴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敍述具體化,沒有明示的內容多樣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思維以此為源點,輻射。在這節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兩個想象説話的內容,想象説一説小葫蘆的可愛,在想象的基礎上朗讀;再有就是這麼可愛的葫蘆,讓學生想象長大了一定會是怎麼樣的,這個想象説話,與下文葫蘆因蚜蟲而變黃落地形成了鮮明的反襯,激發學生從中產生疑問、探究原因的興趣,為學習感悟下文打下伏筆。可謂一舉數得。

而在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並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不同,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後,我又出現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生問題,進入下節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能力。

3、以文本為中心進行閲讀教學,努力做到在學生的閲讀實踐中培養閲讀能力。

文本是閲讀教學中師生展開活動的聯結點,無限的對話進程就從對文本的閲讀中產生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體現。《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還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閲讀實踐,有層次地組織學生的讀書活動。自讀---發現探究到自讀---理解感悟。這節課中,學生用了大量的時間自己讀書,他們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容,不斷加深體驗,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4、字、詞、句訓練仍然是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

首先,在認讀字的教學上,體現了一定的層次性。從老師板畫葫蘆認識生字:葫蘆;到聽老師讀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讀課文,與同桌識記生字,又在圖文對照中知道葫蘆藤;又到最後的開火車讀生字和分析字型,隱去拼音讀兒歌,層層遞進,逐步鞏固。期間,利用了學生熟悉的客觀事物葫蘆,利用了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如以前形聲字的規律,引導學生創造性識字。又力求識用結合,把生字放入兒歌中讀一讀,是學習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視詞句訓練。體現在這節課中,就是對每天的理解運用。我從聯繫課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讀課文句子,再引導學生説話,落實對每天這個詞語的理解運用。

再次,重視寫字指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指導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的生字,並説一説自己覺得容易寫錯的地方。老師範寫,學生跟寫,展示台展示評議,這樣幾個過程,紮實地落實寫字訓練。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八

《我要的是葫蘆》這則寓言故事有着十分豐富的人文內涵,它描述了一個愛葫蘆的人種葫蘆時,只知道要葫蘆果實,不知道要殺死葉子上的蚜蟲,結果什麼都沒有得到。其中不僅藴涵了“果實與葉子密切聯繫”的自然常識,而且更滲透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不能光看點,要看面”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本節課我設定要講的是第一課時,課時目標有以下兩點認識9個生字。學會寫2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成語,體會其中的韻律感。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情況做如下自評。

一、注重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本節課在三處體現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

1、寫字方面:“橫多彆着急,重點在距離,遠近都一樣,‘哇’字才美麗。”——這是我自編的一首小兒歌,在學生寫“哇”字前出示給學生,這樣對學生的書寫起到了幫扶的作用。以此還延伸到了“掛”字的寫法。學生在書寫的過程中,我還提示他們,一看二寫三對照,一個更比一個好,這樣,我把我們學校在校本教研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方法真正運用到了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去。

2、識字方面:改變以往的先識字再讀文的一程不變的教學方式,而是力爭做到讓學生邊讀文邊識字。“葫蘆”兩個字是在出示課題之前,以實物演示的方式識記的;“哇”是通過字的應用規律識記的,我告訴學生,“哇”本字是一聲,一般它出現在句子的末尾讀輕聲;“盯”是在語言環境中通過字理知識識記的。

3、積累方面:在對第一自然段進行教學時,我向學生滲透了“熟讀成誦”、“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文學習方法。

二、課堂上做到了“三個關注”。

開學初,學校的教學工作計劃中提出:圍繞“三個關注”,分別思考並努力探索三個問題:關注師生的生命成長——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關注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以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心智發展為主要目標)——如何使全體學生積極並快樂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關注學生的課堂感受——如何讓課堂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快樂場所?本節課,我從課前的教學設計到課堂上的教學細節,都在極力做到以上三點。讓課堂成為學生喜歡的學習場所,讓學生快樂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培養終身發展的學生。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九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植物生長要經歷一個過程,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課文語言生動形象,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發展思維,培養想象能力

在教學時,我努力挖掘訓練點。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利用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説説你看到了什麼?在讀到小葫蘆很可愛時,我問學生 “假如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自己種的葫蘆這麼可愛,你還會怎麼説,怎麼做?”在體會種葫蘆的人很喜歡自己的葫蘆時,我又提問:“你猜那個人會在什麼時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蘆?”學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課文學習採用角色換位獲得情感體驗。“你如果也是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心裏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有的説的慢條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語氣來勸告書中種葫蘆的人,有的以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來用科學道理講給書中種葫蘆的人聽。這樣的角色換位體驗學習法,使學生説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二、識字方式多樣化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多種識字竅門,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是提高識字效率的前提。對於識字教學。如在學習“葫”“蘆”“藤”時通過圖片來指認“葫蘆”和“藤”,讓學生先認識一下“葫蘆”和“藤”是什麼,然後通過觀察瞭解到“葫蘆”和“藤”都與植物有關,所以是草字頭。有的用猜字謎的形式鞏固識字,如“鄰”、“盯”。在教學其他幾個生字時,先讓學生自己把生字讀一讀,再安排他們同伴互助學習生字,然 後向 老師彙報,得到同學幫助的生字是哪幾個?這樣經過學生一彙報,多種形式反覆地讀,例如:

1、指名讀,讀對了大家跟着讀,同時表揚“小老師,你真棒!”

2、組與組之間比賽讀。

3、男女比賽讀。

4、開火車讀。經過趣味性的強化記憶,學生最終掌握地比較好了。這樣的生字教學效果使我自己很滿意。

三、教學中的不足

識字教學在整個課時中佔據了比較多的時間,前鬆後緊,導致後面的朗讀、理解比較急,比較淺。導致朗讀時間不夠充分,朗讀流於形式,不夠落實;朗讀對象狹窄,沒有讓大多數同學得到鍛鍊。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詞語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學生會改變過來的,教學效果會更好。課堂是靈動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在教學中總是存在很多的變數,需要我不斷提高自己隨機應變的能力。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十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

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

2、為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知道了什麼?生通過自己閲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我再順式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啟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後,導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麼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為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為什麼他那麼喜歡葫,那他在做什麼呢?”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