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孔乙己》練習測試題【通用多篇】

欄目: 試卷考卷 / 發佈於: / 人氣:4.66K

《孔乙己》練習測試題【通用多篇】

“孔乙己”之謎 篇一

一、〈孔乙己〉的主角孔乙己,據魯迅先生自己告訴我,也確有此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們都叫他做“孟夫子”,其行徑與〈孔乙己〉中描述相差不多

----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二、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傳,他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以致窮得討飯。他替人家抄書,可是喜歡喝酒,有時連書紙筆都賣掉了。窮極時混進書房裏去偷東西,被人抓住,硬説是“竊”書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來吃酒,可能住在近地,卻也始終沒人知道。後來他用蒲包墊着在地上,兩手撐了走路,也還來吃過酒,來了便不見了。(陳根生《擇取遺產融合新機——(孔乙己)從生活到藝術》)

三。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歡喝酒,抽鴉片,但能寫得一手好字。經常穿着破舊骯髒的竹布長衫,頭上歪戴瓜皮帽,到處遊蕩。他好罵人,卻經常被人打。(陳根生《擇取遺產融合新機——(孔乙己)從生活到藝術》)

四。 相傳紹興城內還有一個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由於生活貧困不堪,為謀生計,只得去賣燒餅油條勉強度日。因他不肯脱下長衫,又不願意大聲叫賣,只好跟隨別的賣大餅油條的小販後面。小販們吆喝一次,他跟在後面低低地叫一聲“亦然”,令人啼笑皆非。街上的孩子們見他身穿長衫,手提貨籃,叫着使人不懂的話,於是就圍着鬨笑起來,異口同聲叫他“亦然先生”。從此,“亦然先生”就揚名紹興了。

“亦然先生”賣完大餅油條,就緩緩地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幾枚銅錢,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吞吞地邊喝酒,邊津津有味地嚼着茴香豆。孩子們一見“亦然先生”在喝酒,紛紛地趕來討茴香豆吃。他就每人一顆地分給孩子們,直到碟子裏的茴香豆所剩寥寥無幾了,就用手蓋住碟子,嘴裏唸唸有詞:“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據説這位“亦然先生”就是魯迅筆下孔乙己的原型呢。(黃道富、慧芳:《咸亨酒店與孔乙己》)

賞析: 篇二

魯迅先生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如《社戲》《故鄉》《孔乙己》等。又一次魯迅先生的好友孫伏園問魯迅:“在先生的小説中,你自己最喜歡的是哪一篇?”魯迅先生説“是《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説,是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鬥檄文。孔乙己是封建文化教育的殉葬品。

《孔乙己》一文以“我”的口吻來寫,體現了真實性。“我”是小説的線索人物,是孔乙己悲慘命運的見證人。文章就是以“我”的見聞為線索。同時《孔乙己》又以人們對待孔乙己的態度來貫穿全篇,可以説“笑”在全篇:

1、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

2、孔乙己在笑聲中度日,

3、孔乙己在笑聲中死去。

小説題目是《孔乙己》,是不是一開頭就出現了孔乙己呢?不是。是第四段才出現孔乙己的。那麼前三段寫了什麼呢?是寫孔乙己生活的社會環境。這裏將兩種人做對比,一貧一冨,一站一坐,一裏一外,一長衫一短衣幫。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慘結局。

孔乙己在第四段出場了,特殊的身份不免引人發笑。這第一次的出場作者給了我們一個總的印象,做了一全方位的素描。穿着、身材、臉色、鬍子,長衫。這一切無不説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教育理論深深毒害了孔乙己的靈魂。除此以外還有語言:一“偷”一“竊”顯示了孔乙己性格多麼迂腐。還有動作:一個“排”字刻畫了孔乙己的窮酸相,偏擺闊氣,還有神態:“漲紅了臉”“青筋”“爭辯”顯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

第五段是插敍,概括了孔乙己的身世,揭示了孔乙己窮困潦倒沒落的過程及性格的形成根源。第六、七、八段同樣刻畫了孔乙己的語言,動作,神態等,如:孔乙己着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下腰去説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子又 豆,自己搖頭説:“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得也。”這一言行神態刻畫得十分生動形象,尤其是孔乙己用“罩”而不用“捂”或者“蓋”,説明他跟孩子們鬧着玩,説明孔乙己性格善良。

第九段説明孔乙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多餘的人。第十段寫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折了腿,這是孔乙己悲慘結局的預兆,把孔乙己推上生活舞台,最後一次亮相。與第一次的出場形成鮮明的對比,由“身材高大”到“盤着兩腿”,由語言的“偷”“竊”到小聲的“打”“跌”,由動作的“排”到“摸”,由“爭辯”到“懇求”的神態可以看出孔乙己的麻木,到了這個時候孔乙己也沒明白照成自己悲劇的根源是什麼。到了這種地步,掌櫃的和酒客還在笑孔乙己。孔乙己就這樣在人們的笑聲中死去了。他的死沒有驚動這個社會。他成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一個犧牲品。

練習説明 篇三

一、小説中有哪幾處寫到眾人的鬨笑?他們為什麼而笑?作者用眾人的笑來貫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麼用意?

本題意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小説內容,加深對小説主題的理解。

小説有四處寫到眾人的鬨笑:一處是第四段,一處是第六段,一處是第八段,一處是倒數第三段。四次鬨笑,描寫的實際上是眾人四次戲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尷尬狼狽、窮於招架的樣子讓他們很開心。眾人的冷酷、麻木、對弱者的踐踏由此可見一斑。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會的基礎,在這樣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下,民眾的活力、熱情、同情心都被扼殺,變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幫的心目中也以為既然“學而優則仕”,那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當然是劣貨,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們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同樣在封建秩序中處於倍受壓迫的社會底層,同樣可悲可憐,所以他們對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者不但沒有同情和幫助,相反只知道鬨笑取樂,在他們勞累而苦悶的生涯中尋求片刻的快樂。

孔乙己是一個在當時的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眾人的鬨笑來貫穿這樣一個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強了小説的悲劇效果。這種鬨笑是麻木的笑,這使孔乙己的悲劇更籠上一層令人窒息的悲涼的意味。一面是悲慘的遭遇和傷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淚,而是無聊的逗笑和取樂,以樂境寫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作品反封建的意義就更加深刻了。

二、細讀課文,探究下面的問題。

1、小説對孔乙己的描寫,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寫?哪些地方是側面描寫?由這些描寫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樣的一個人?

正面描寫的地方比較多,如對孔乙己外貌和綽號來歷的描寫,對孔乙己面對眾人嘲弄時語言、表情和動作的描寫等都屬於正面描寫。而第五段和第十段則從側面,由別人之口交代了孔乙己的經歷,豐富了人物性格。由這些描寫可以看出,孔乙己貧困潦倒卻又想保持讀書人的架勢,善良而又無能,可憐而又可氣,是一個時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舉制的犧牲品,也是當時冷酷社會的犧牲品。作者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

2、作者為什麼要通過一個小夥計“我”的眼光來講述孔乙己的故事?體會一下這種寫作角度與直接用第三人稱描寫的不同效果。

作者以一名不諳世事的酒店小夥計的口吻,不動聲色地講述着孔乙己的悽慘遭遇,讓人體會到,連這樣一個小孩子都這樣冷漠,可見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而且以第一人稱講述故事,比第三人稱顯得更為真實親切。

三、聯繫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號中的問題(也可以另外圈點幾個精彩的句子進行分析、體味)。

1、①(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錢。②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

(一處用“排”,一處用“摸”,意味有什麼不同?)

“排”字體現出孔乙己想要顯示自己付得起兩碗酒和一碗茴香豆價錢的心理。“摸”字體現出孔乙己的吃力。一“摸”一“排”形成鮮明對比。

2、他們便接着説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裏説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

(“撈”字顯示了問話人怎樣的口吻?“籠”字又揭示了孔乙己怎樣的心態?)

“撈”字顯示了問話人輕蔑、嘲笑的口吻,“籠”字體現了孔乙己的窘迫,他不願意與別人説這個。

3、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它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説明他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為下文他腿斷了沒有人同情他反而繼續嘲笑他做鋪墊。

4、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既然是“大約”,為什麼又説“的確”,這是否矛盾?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在這裏並不矛盾,用大約表示是“我”的猜測,用的確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黑暗,孔乙己那樣的人是沒有活路的。

四、對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有多種看法:有的説他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有的説是冷酷無情的社會害了他,有的説也要歸咎於他自己的不爭氣……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和同學們探討一下。

本題主要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説人物的性格內涵。要鼓勵學生髮表獨到的見解。

例 (個人意見,僅做參考)

1 科舉制度使孔乙己追求功名利祿,死讀書,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

2 封建文化糟粕,使他靈魂墮落,相反成了不能謀生的可憐蟲,沒有成材。

3 封建等級制度使百姓麻木不仁,意識不到自己的奴隸地位,反而嘲笑更為不幸的孔乙己。

4 以丁舉人為代表的封建統治者橫行霸道,冷酷殘忍,將孔乙己推上一條不歸之路。

5 總之,是腐朽黑暗的封建統治制度造成孔乙己的悲劇。

越劇劇目 篇四

近代清裝劇。沈正鈞於1998年新編。4幕7場。取材於魯迅的《孔乙己》和《藥》等小説。故事發生在1906—1907年間的浙江紹興。

春天。咸亨酒店開張志慶。長衫幫、短衣幫紛紛前來祝賀。即將赴京城趕考的孔乙己走進了酒店,正當他深深陶醉於自己為誌慶所作的詩聯時,丁舉人帶來了朝庭廢除了科舉制度的消息,孔乙己如墜入萬丈深淵。被賴皮阿五和老鴇追捕的小寡婦,慌亂中躲進了孔乙己的住處。孔乙己急中生智,讓其“裝死”與她一道“橫屍牀上”,以逃一劫。小寡婦為報救命之恩,願以身相許,孔乙己拒之。臨別,心地善良的孔乙己贈扇一把和長衫一領與小寡婦。

夏天。眾人依然相聚在咸亨酒店,以抄寫經書為生的孔乙己在眾人的嘲諷中,還是不卑不亢地教小栓四種“回”字的寫法。一位裝束打扮與當地人迥然不同的女人出現在咸亨酒店,她就是從日本留學歸來的夏瑜。當她與孔乙己談論詩文時,後者卻被她手中的扇子所吸引。孔乙己彷彿又見到了小寡婦……在丁家書房,嗜書如命的孔乙己,無意間“拿了” 丁家的書,被丁少爺打傷了腿。

秋天。人們忙着趕來看戲,看殺人。小栓父母終於得到了可以為小栓治病的人血饅頭。孔乙己行走在人羣攢動之中。他不明白夏瑜的寧死不逃,更無法面對小栓吃下用夏瑜鮮血浸泡而成的饅頭的殘酷事實。孔乙己情不自禁對書而發千古之幽思……

冬天。吃了人血饅頭的小栓最終還是死了。這一噩耗讓孔乙己產生了強烈的幻覺——他覺得自己喝的不是酒而是血。孔乙己與女戲子驟然相遇。女戲子使孔乙己恍忽又見小寡婦和夏瑜。他與女戲子一番“論扇”之後,把夏瑜留下的扇子交到她的手中。孔乙己因此頓時深感一身輕鬆。孔乙己醉倒在咸亨酒店的角落裏。店外,大雪紛飛揚……似乎一切都不曾發生過。人們照樣喝酒,説閒話。

青年的表演藝術家茅威濤,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成立了“茅威濤戲劇工作室。她為了尋求舞台上的自我突破,約編《孔乙己》,並於1998年10月與男女合演、陣容強盛的浙江越劇團,採用股份制的方式共同投資、聯手排演。另由紹興市咸亨酒店加盟投資,結成三個聯合制作單位,為戲劇創作體制上一次全新的探索與嘗試。茅威濤領銜主演孔乙己。李麗飾小寡婦、夏瑜、女戲子三個角色,華渭強飾掌櫃,李海明飾老栓,張偉忠飾丁舉人,宋順發飾紅眼睛阿義,邵龍飾康大叔,陳明水飾孟老二,任永鑫飾半瘋子、男旦。導演郭小男,唱腔設計胡夢橋,音樂設計翁持更,配器陳國良,舞美設計趙國良、商嘉民,服裝、化粧設計藍玲。

在杭州首演後,如一聲春雷震響劇壇。1999年,受邀巡迴演出於全國各大城市與香港,引發一股“越劇衝擊波”,褒揚與爭鳴不斷。較多人士認為:題材的突破,導演的大氣手法,開拓了越劇的視野。茅威濤以美演醜、醜中寓美,以新的表演語彙、新的唱腔塑造了性格複雜、內涵豐富、境遇悲愴的清末文人形象。落魄潦倒中不乏滄桑、凝重之美,與魯迅原著中人物相比,可謂“形異而神同”,且富有現代審美意識和社會現實意義。同台的浙越男女演員,被譽為可與話劇《茶館》演出陣容媲美。由此,提升了越劇的文化品位和觀眾層次。評論界認為《孔乙己》的創造革新,是繼20世紀40年代袁雪芬演出《祥林嫂》對越劇首開里程碑式的改革之後,堪稱世紀末“越劇新里程碑”的經典之作。但也有眾多持不同意見者:一、認為編劇拔高了魯迅原作中的孔乙己,官府派人去抓革命黨,孔居然去通風報信,不可思議;二、茅威濤飾演孔乙己,脱離了劇種與本人的風格本體;三、設計的新腔,令茅迷們失望。

在京參加國慶50週年優秀劇目獻禮演出期間,茅威濤成了第一位走進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節目的越劇表演藝術家。中央領導李鵬、尉健行、李嵐清等觀看了演出,給予高度評價。並連連折桂中國戲劇節各項綜合藝術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浙江省第八屆戲劇節各項綜合藝術優秀獎。茅威濤又連獲上海“白玉蘭獎”、省“表演藝術突出成就獎”。李麗、任永鑫、華渭強獲省優秀表演獎;宋順發、邵龍、陳明水、姚春曉、王鬆平、張偉忠獲省表演獎。

從中國到世界性的意義 篇五

孫伏園在簡括魯迅當年告訴他最喜歡《孔乙己》的意見時説:“《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因此我們讀《孔乙己》不一定永遠都把它放在中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來解釋其意義。過去多數人以科舉制度對中國人民的毒害的角度來解釋,孔乙己代表典型的舊知識分子,成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但是正如魯迅所説“誰整個的進了小説,如果作者手腕高妙、作品久傳的話,讀者所見的就是書中人,和這曾經實有的人倒不相干了”。因此他堅持要了解《紅樓夢》就不要去追究曹,從他身上去了解賈寶玉或小説的意義。因為“人生有限,而藝術卻較為永久”。同樣,我們可以超越寫作時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來讀《孔乙己》,它一樣具有普遍性的意義。

當我們不把這篇小説侷限於中國封建社會中來解釋時,它就是“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這種苦人在世界各地都可找到。這個涼薄的社會,全世界都一樣,古代和現代,今天和明天都不會消失。魯迅表面上寫發生在中國清末的社會與中國人,實際他也同時在表現人類及其社會中永恆的一個悲劇。表面上孔乙己是一個受了科舉制度毒害,“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他也是普遍性的代表了個人與社會之衝突的多種意義的象徵。在任何國家任何社會中,多少人就像孔乙己那樣,不為社會所接納,被羣眾嘲笑、欺凌和侮辱,只是原因不同而已。孔乙己代表了理想或幻想與現實社會的衝突,他的悲劇在於他分不清理想(或幻想)與事實的區別。在科舉時代偷書不是一件可恥或甚至犯罪的行為,他染上這種舊習後,社會卻改變了。因此咸亨酒店,那個小小的社會對孔乙己,永遠是一個埋葬他、置他於死地的陷阱。

今天,從東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據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價值觀而生活,而他自己又不瞭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夢幻中,他生活着的社會根本不能容納像他那樣的人。離開科舉的框框讀《孔乙己》,我們更能感到這篇小説的意義的豐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的意義。孔乙己和卡繆的《異鄉人》(《The shaager》)的異鄉人羅梭,米勒的《推銷員之死》中的推銷員(《willg Lo man》)同樣是屬於具有全人類意義的代表人物。

選自《魯迅小説新論》,學林出版社1993年版

*《孔乙己》發表於1919年4月第六卷第4號,後編入《吶喊》。

課文研討 篇六

一、整體把握

這篇課文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著名小説,也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短篇小説之一。作家以極儉省的筆墨和典型的生活細節,塑造了孔乙己這位被殘酷地拋棄於社會底層,生活窮困潦倒,最終被強大的黑暗勢力所吞沒的讀書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氛圍“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

全文可分三部分:前三段為第一部分。作者通過對敍述者“我”在咸亨酒店裏當小夥計的描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具體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為主人公的出場及性格命運的展開作好了鋪墊,這可以説是小説的“序幕”部分。小説一開始,作者就刻意渲染了酒店顧客中“短衣幫”與“穿長衫的”兩大涇渭分明的社會羣體,實際上是為下文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獨特形象所作的鋪墊。至於魯鎮上“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枱”的酒店格局,鹽煮筍、茴香豆等“下酒物”,在不經意中已展示出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從第四段到倒數第二段是第二部分,這是整篇小説的主體部分。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個層次:從“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到“於是這一羣孩子都在笑聲裏走散了”可以作為第一層,其餘的段為第二層。在第一層中,作者以一系列生動逼真又極具概括力的細節,傳神地刻畫了孔乙己的迂腐性格,展示了他的不幸遭遇;第二層則通過一個具體事件表現了孔乙己命運的突轉:他因偷竊而被權勢顯赫的丁舉人家打折了腿,成了一個徹底的“廢人”,使他連最起碼的生存條件都難以維持了,但還是對掌櫃的説是跌斷的。小説突現了孔乙己最後一次到咸亨酒店買酒、在別人的恥笑聲中用手“慢慢走去”的悽慘場景。最後一段為第三部分,可以看做小説的尾聲。作者用短短的一句話將敍述者“我”的思緒從二十多年前的過去回到“現在”,以“我”的親身見證來推測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在首尾呼應中強化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劇,含蓄地表達了一種深沉的抗議與批判。

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既是整個社會環境逼迫的結果,也是他那可憐又可笑的個性特徵所致:他“站着喝酒”已説明自己根本就沒有資格像那些身穿長衫的闊綽者一樣,踱進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與“短衣幫”為伍;但他卻始終不肯脱下那件又髒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説明他是多麼迷戀於自己頭腦中虛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他那“滿口之乎者也”的説話方式,那“竊書不能算偷”的歪理謬論,那見縫插針地向“我”賣弄“學識”的沉醉神態,都足以顯示出他對自己讀書人“身份”近乎瘋狂般的固守與痴迷。而這一價值觀念的形成對孔乙己來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幾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滲入到孔乙己的心靈深處。但孔乙己卻沒有丁舉人那樣的幸運,讀了一輩子聖賢書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中,這就決定了他只能掙扎在社會的底層。而長期為應試科舉而埋頭苦讀的生活已使他手無縛雞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識到,他實際上連加入“短衣幫”的本錢與資格都已喪失,成了人人輕視與恥笑的對象。而他越是在現實生活中屢次碰壁,越是受到人們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撐與平衡。這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孔乙己那“高人一等”的幻想如同阿Q的“精神勝利法”一樣,越是沉迷於此就越可能喪失對社會與生活的抗爭能力,越容易被拋入社會的最底層,但那“高人一等”的“精神勝利法”又恰恰是阿Q、孔乙己們惟一的心靈避難所。——其實只要稍具理性,孔乙己就不能不對自己那一套價值觀念的虛偽與欺騙性有所認知,對自己悽慘的真實處境有所覺察,但他已習慣於像吸食鴉片一樣躲進那虛假而脆弱的“精神勝利法”中遮蔽外來的風雨。

我們可以看到,孔乙己完全生活在一個敵對的異己環境中。不僅社會權貴與統治階層專以弱肉強食、欺壓百姓為能事,即使是同屬被壓迫階級的不同成員之間,也是那麼寡情與淡漠。想當年丁舉人原本也是讀書人,但考中了舉人成了統治階級的一員,其身份與地位自然就與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別。讀書人對讀書人下手又是那麼毒辣兇狠;我們還可以想像到,施暴者該是何等的理直氣壯冠冕堂皇:因為他們是在懲罰“壞人”。而咸亨酒店裏的所有的人,都在有意無意地把孔乙己作為嘲弄與取笑的對象,專以揭開他的心靈傷疤為樂。孔乙己惟一被人記起的理由,就是他還拖欠了酒店老闆的十九個銅錢。——通過作品中一再出現的“鬨笑”聲,我們似乎可以聽到作者那發自心靈深處的吶喊:人為什麼對自己的同類那麼冷漠?為什麼彼此之間就不能多一點關愛與同情?為什麼像孔乙己這樣一個可憐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已經被剝奪得一無所有,而人們卻不肯給他一點點關心與幫助,卻還要對他加以欺凌和嘲弄?小説所隱含的這一複雜的情感內藴,需要細細體會並引導學生加以理解和感受。

二、問題研究

1、這篇小説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這篇小説的語言老辣深刻,字裏行間充滿着對不公平社會的深刻批判,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無限感喟。但由於創作年代相對較遠,今天的中學生未必能準確理解其中意味,在教學中需要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與魯迅的藝術個性加以引導。如結尾處説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就需要向學生詳細解釋一下魯迅那特有的“非語法性”修辭手法。

2、這篇小説是從什麼角度來講述故事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這篇小説以一位不諳世事的酒店小夥計的口吻,不動聲色地講述着孔乙己的悽慘遭遇,貌似平淡輕鬆,實則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值得注意的是,敍述者“我”實際上又是以一位對社會人生有着豐富體驗和深刻認知的中年知識分子的口吻,回憶着二十多年前發生的一幕幕景象。——經過了二十多年的世事變遷,當年的小夥計早已人到中年,並遠離了魯鎮和咸亨酒店,卻仍然對窮困潦倒中的孔乙己及自己在當時對待孔乙己的態度念念不忘,其中複雜的內心隱曲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又刻意隱藏了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只是以一種含蓄平淡的口吻徐徐道來,增添了小説的藝術魅力。

《孔乙己》藝術構思: 篇七

《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説,這篇小説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裏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

(1)這篇小説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稱“我”——12歲的小夥計的口吻來寫,使全文顯得真實可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量。“童言無忌”,一個12歲的小夥計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人和事,沒有偏見,沒有顧忌,因而行文比較自由,便於表達作者冷峻而熱烈的思想感情“我”既是旁觀者,又是參與者,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他是一個喜劇人物與周圍的環境極不協調,以喜寫悲,是悲更悲。

(2)“當時”——1918年,封建科舉制度已經廢除,孔乙己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不復存在,人物,以及表現人物的故事情節就無法展開。寫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現主題,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3)開頭兩段,描寫了人物活動的環境——咸亨酒店,然後讓主人公孔乙己出場,這樣安排的好處是: ①使人物在一個特定的環境裏活動,故事情節在一個特定的環境裏展開。這樣,全文結構嚴密,情節集中。 ②這樣一個勢利、冷酷、虛偽的社會環境,為我們渲染了一種冷漠的社會氣氛,預示着人物悲劇的必然性。這樣一種階級對立十分嚴重的社會環境,為既穿“長衫”又“站着”喝酒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場作了有力的鋪墊。

(4)這裏寫的是無數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幾件典型事例來寫,既節省筆墨,又能刻畫人物,表現主題。(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側面描寫孔乙己的死,就會顯得太平白、太直露,沒有給讀者回味、思考的餘地,那麼,表現主題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有關資料 篇八

一、析魯迅《孔乙己》的現實性與象徵性(節選)(王潤華)

咸亨酒店:舊中國社會的象徵

《孔乙己》的故事發生在魯鎮裏的咸亨酒店。《吶喊》裏的《明天》也發生在魯鎮,小説中的人物(羣眾)常去喝酒的地方也叫咸亨酒店。酒客中紅鼻子老拱,藍皮阿五,包括掌櫃的都是些無賴之流,不是想調戲婦女,就是騙錢混飯。另外《**》也有魯鎮和咸亨酒店,不過這次魯鎮是個水鄉,而酒店卻在城裏,收集在《彷徨》裏的《祝福》背景也叫魯鎮。

魯鎮在魯迅小説中,就像以其他地名出現的背景如《故鄉》中的故鄉、《阿Q正傳》的未莊、《長明燈》的吉光屯、《在酒樓上》的S城,不但地方原型都是紹興(包括他母親故鄉安橋頭),這些地方都是象徵舊中國社會,從前我用《故鄉》中的故鄉作為例子分析過這個象徵結構之內涵。魯鎮也好,故鄉也好,只是一個大背景,魯迅喜歡把舊中國的社會及其羣眾濃縮成一間酒店,在《孔乙己》《明天》《**》《祝福》中這意象叫作咸亨,在《長明燈》和《藥》裏只稱作茶館,沒有明確的招牌。

在魯迅故家對面,同時又是由周家的親戚經營的酒店,一旦寫進小説後,就變成舊中國的一個縮影,怪不得他在這篇小説的後記中説,“這一篇很拙的小説……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這個酒店的酒客,很清楚有兩個不同的等級:出賣勞力為生的短衣幫和以地主、讀書人、有錢人為主的長衫客兩種。短衣幫只能站立在櫃枱外喝酒,長衫客則可走進屋裏的雅座,叫酒叫菜,慢慢吃喝。在這小小的酒店裏,除了顧客與顧客之間的階級差別,酒店職員也有極大的等級差別。掌櫃的嚴厲冷酷,對小夥計常擺出一副兇臉孔,嫌他“太傻”,不准他侍候長衫客,“幸虧薦頭的情面大”,才沒有被辭退。小夥計連言笑都要看掌櫃的臉色。顧客與掌櫃、小夥計之間也不信任,因為掌櫃唯利是圖,賣酒要羼水以牟取利潤。孔乙己固然窮困潦倒,地位低微,掌櫃、長衫客把他踐踏,但其他同樣被侮辱、被損害者,如短衣幫,也同樣對孔乙己冷酷無情,加以譏笑。連可憐的、地位低微的小夥計對懇切教他寫字的孔乙己也反感,認為他是“討飯的人”,不配考他。

咸亨酒店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國民精神的麻木愚昧、冷酷無情,孔乙己雙層性的悲劇:被壓迫與被侮辱者的悲劇,這些不正是當時中國“病態社會”及其“不幸的人們”的象徵嗎?就因為魯迅把舊中國縮小成一個魯鎮,又把焦點放在咸亨酒店,舊社會的各種癥結都立體的通過酒店這個象徵表現出來。

魯迅的象徵現實主義是使他的寫實小説比其他同代人的要複雜和具有深度的一大原因。可惜目前一般人只注意《狂人日記》和《藥》,而這篇小説是“氣急虺”的作品,不算是最好的作品。魯迅的另一篇象徵現實主義代表作是《故鄉》,其中故鄉這一象徵也是強有力的代表舊中國之一個象徵。這兩個象徵成為互相配合的一對。故鄉以故家為縮影,人物事件發生在房屋內,而魯鎮以大門敞開的酒店為焦點,悲劇在街邊的櫃枱旁產生。

魯迅為孔乙己塑造的四座銅像

魯迅在他的生活經驗中,在眾多相關的人物身上,整理出一些跟孔乙己這個舊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有關的特點,然後創造了一系列具有象徵性的形象、場景和對話,就因為通過這個結構,這篇只有二千多字的小説才能產生強大的爆炸力。

我讀《孔乙己》,首先是感觸到它的視覺形象特別強烈。魯迅把孔乙己複雜的一生,把原來應該運用的敍述文字,節縮、提煉成一座座雕塑。孔乙己在小説中只出現四次,每次魯迅都用一座塑像代替了許許多多的敍述文字。第一次,孔乙己是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在咸亨酒店的: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説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

第一個句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是這尊雕像的主要相貌。它是孔乙己一生的寫照,包括他的身份、身世、性格及其生活的社會背景。他身材高大,受人注目,因為他原是讀過書的人,只是在連半個秀才撈不到後,才淪落潦倒,以致偷東西被人打斷腿。最後出現,斷了腿,爬着走路,櫃枱裏的人都看不見他,那是象徵他已被踐踏、潦倒卑下了。他的破爛長衫是他忘記不了讀書人、君子高尚身份的內在意識的'標誌。他有高大身材(有力氣)可以勞動,中了舊思想的毒素,使他被上下階層的人所踐踏。

孔乙己“臉上皺紋間時常夾着些傷痕”,這些新舊的疤痕又包涵着多少社會的殘酷,及他自己好吃懶做的性格。孔乙己的悲劇是雙重性的,他一方面是舊讀書人的悲劇,也是底層社會被壓迫與被侮辱者的悲劇。

孔乙己第二次出現在小説裏,是以這尊雕像出現的,他的身邊多了一位小夥計:

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歎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當孔乙己在第三次出現時,更被一羣孩子包圍住,“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這座雕像刻上他和孩子們。這表示在他迂腐的思想之內,還有一顆善良和懇切的心。他在咸亨酒店,品行比別人都好,老實,從不拖欠。他的歎息,除了因為了解到自己的卑下,成為眾人輕視、嘲笑、欺凌、侮辱的對象,也悲歎年青一代居然也參加進入以他人的恥辱和痛苦為快樂的羣眾隊伍。他原來覺得成人社會的冷酷與無情,才轉向小孩求取安慰,而他們也很現實(“眼睛都望着碟子”)、絕望(不敢企望能成為掌櫃,因此不需學寫字)和冷酷無情(“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

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出現時,魯迅把原來高大的孔乙己,突然縮小成被打斷腿,用手走路的乞丐:

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着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

原來高大的孔乙己現在站不起來了。因為偷了一些書紙筆硯,先後被吊起來打,最後腿也被打斷了。魯迅便以這尊雕像來代表孔乙己永恆的、最後的悲劇。

原文 篇九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枱,櫃裏面預備着熱水,可以隨時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着,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⑴,大抵沒有這樣闊綽⑵。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裏,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咸亨酒店裏當夥計,掌櫃説,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外面的短衣主顧,雖然容易説話,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他們往往要親眼看着黃酒從罈子裏舀出,看過壺子底裏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裏,然後放心:在這嚴重監督下,羼⑶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櫃又説我幹不了這事。幸虧薦頭⑷的情面大,辭退不得,便改為專管温酒的一種無聊職務了。

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櫃枱裏,專管我的職務。雖然沒有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掌櫃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⑸,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説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⑹,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⑺” 這半懂不懂的話裏,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裏説,“温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説,“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着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⑻”,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裏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⑼,又不會營生⑽;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⑾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裏,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看着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着説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裏説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櫃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説話。有一回對我説道,“你讀過書麼?”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説,“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説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着!這些字應該記着。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櫃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櫃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 “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麼?”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着櫃枱,點頭説,“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⑿,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着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歎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説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説,“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⒀。”於是這一羣孩子都在笑聲裏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説,“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説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説,“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裏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⒁,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中秋之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 “温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枱下對了門檻坐着。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着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説道,“温一碗酒。”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説,“孔乙己麼?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着對他説,“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説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説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説笑聲中,坐着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⒂,掌櫃取下粉板説,“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説“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説,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