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幼兒教師經驗交流(精選多篇)

欄目: 經驗交流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7.37K

第一篇:幼兒教師經驗交流材料

幼兒教師經驗交流(精選多篇)

麻鎮中心幼兒園經驗交流材料

幼兒教師經驗交流材料

農村幼兒園“國小化”傾向問題的分析

目前,由於受初高中升學壓力影響和家長“望子成龍”的超前需求,幼兒教育出現了“國小化”傾向,是指用國小的教育方式取代幼兒園教育方式的做法。這種不良傾向性,導致幼兒教育脱軌、錯位,使得幼兒教育走向偏頗,因而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一定負面影響。這種現象尤其在農村表現的尤為重要。

而幼兒園體現的是“保教並重”,國小則以“教學為主”。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處處體現“做中學”、“玩中學”、“樂中學”的思想,注重對幼兒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個性、意志品質的培養,有效地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國小則以課堂教學為主,注重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主要根據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向學生提出一定的學習目標和任務,要通過上課提問、批改作業、考試等形式來檢查、督促、鞏固學生的學習,並初步引領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的表現特點

1、國小內容搬到幼兒園,小班開始學習拼音、寫字、算術、珠腦算,更有甚者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

2、很多幼兒園佈置家庭作業,在一小時以上。

3、幼兒園進行多種考試競賽,有的幼兒園進行一年級的考試,並將次成績作為宣傳幼兒園教學質量的標準。

4、課堂教學為主,朗朗的讀書聲取代了幼兒的遊戲。

5、國小化的教輔材料進入幼兒園

6、幼兒背書包上學,課桌與國小一樣擺放,學前班和大班的桌椅佔滿活動室,沒有活動區。

7、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幼兒園的評價停留在寫多少字、學多少加減法上。

8、國小有入學考試,將一年級的內容作為入學考試的內容。 那過渡的“國小化”會對幼兒造成哪些危害呢?

1.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有害於幼兒的身體發育。

幼兒時期正處於長身體階段,如果長時間讓幼兒集中精力握筆書寫,會影響幼兒手部肌肉的發育和大腦的發育。同時會造成握筆姿勢不正確,日後難以糾正。過早、過多的規範性學習,還會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不良症狀產生,影響幼兒以後身體成長。

2.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有害於幼兒心理健康發展。許多幼兒園為了應對國小招生考試,滿足家長的要求,過早對幼兒實施國小教育,這種做法超越了幼兒心理髮展水平和智力發展水平。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幼兒過早失去歡樂的童年,過重的課程使他們產生厭倦、疲憊、畏懼、苦惱的情感,這樣不利於幼兒的心理髮展。

3.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不利於幼兒的全面發展。

4.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不利於幼兒未來的學習。很多幼兒在幼兒園階段把國小一年級課程提前學完,這樣入學時首先領先,不用費力就能取得好成績,在學習上顯得格外輕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懶惰、不動腦、不思考,只會死記硬背的不良學習習慣。這種不良習

慣的養成很難改掉,當他們把超前學習的那點“墊底”知識用完時,面對新的知識就越來越不適應,結果學習成績逐漸下降,學習跟不上的情況也隨之產生。

因此,幼兒園提前開設國小課程,從表面上看是向國小靠近,多學一點,學深一點,讓幼兒早起步、贏在起跑線上。實際上,這種急功近利、顧此失彼的做法並不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

防止和糾正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的幾點建議

1、轉變思想觀念,從根本上理解幼兒教育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在不忽視幼兒智力因素髮展的基礎上,重視幼兒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養。

2、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工作:幼兒不背書包、不提前進行書寫和運算、不學國小一年級的知識、不做家庭作業。

3、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尊重孩子的真實感受,鼓勵孩子的個性化發展,拋棄“家長的需要就是孩子的需要,知識學得越多越好,技能也是越多越好”的錯誤認識,尊重孩子自身的獨特特點;在家庭中營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鼓勵孩子説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幼兒園”——顧名思義。就是幼兒快樂成長、遊戲的一個樂園。是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的一個地方,而不是教育機器流水線上的犧牲品。希望我們的家長可以積極改變自己陳舊的觀念,不要因為自己的一意孤行而斷送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與快樂。

2014-11-27

第二篇:先進幼兒教師經驗交流材料

先進幼兒教師經驗交流材料

在一部份人眼裏也許會覺得幼兒老師沒那麼特別,一天就是陪孩子們玩玩,這也是我以前的想法。但是自從我當了幼兒教師後,給一羣“小不點”當老師,開始覺得既新鮮又好玩,心想對付那些乳臭未乾的小不點,能難那兒去。可我滿懷熱心地來到他們中間、才發覺事情並沒有想象中的簡單,這些小傢伙經常給我出難題。不願意上幼兒園的孩子毫不客氣地把眼淚鼻涕擦在我的衣服上,有上廁所拉大便不會擦屁股的,於是我手毛腳亂地給他清理……原本以為輕鬆快樂的工作和豪情壯志,已被打磨得所剩無己了。有時我常常困惑:這難道就是我的事業?

後來,在與孩子們的朝夕相處中,在領導和其她同事的幫助下,我認識到:從事幼兒工作的老師們真的是我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位老師,是像天使樣的老師。她們給了孩子快樂的幼兒時期,給他們真善美最初的認識。在幼兒園老師每天用汗水和愛心澆灌着孩子們稚嫩的心田,一直以孩子們為伴,以孩子們為友。老師們在這份充滿歡樂與温暖的樂園播撒愛,她們在這裏充當了不同角色,有時候老師是宇宙超級無敵孩子王,陪他們玩耍;有時候是主持人,因為整天為上課想遊戲和花招;有時候是演員,經常扮演各種故事中的角色;有時是清潔工,為我們生活的環境清掃;有時又是工人,搬東西、上梯架、搞修理……只因為幼兒園沒有男教師; 有時候是孩子的保姆,因為孩子的吃喝拉撒都由教師掌管;有時候是藝術家,因為整天寫黑板、佈置教室、環境創設;有時候是教育家,因為整天研究怎樣把幼兒不懂的告訴他、做錯的事情怎樣教育他;有時候是設計師,因為整天要做手工,不停的折剪,貼。所以説幼兒老師是一個讓自己身心疲憊卻又快樂的天使。

作為幼兒園教師並且是小班的教師,我覺得自己最需要的是調整好心態,對待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小班的孩子還小,孩子的吃喝、拉、撒都需要教師的幫助,這些瑣碎的事,作為老師是絕對不能視而不見的,這並且需要老師耐心的引導。這階段小班孩子的理解能力較差,好奇心又特別強,什麼東西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時候孩子之間為了搶玩具要動手打人、鬧矛盾,遇上這種情況的時候,老師要熱心的幫助他們,並妥善的解決好問題,不能冷落了某個孩子,要把温暖送給每一位孩子。對於剛入園愛哭愛鬧的孩子,老師沒有耐心是不行的,新生對陌生環境需要適應,老師要耐心安慰他,多和他們交流,多帶他們熟悉環境和周圍的小朋友。還要很快了解孩子的性格、愛好,先和他們交上朋友,讓孩子喜歡和老師一起玩,讓自己在孩子心中有地位,而且能玩得開心,這樣,他們會很快適應的。哭鬧孩子的情緒很快就會安定下來,再慢慢地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生活、衞生習慣。

我們應該多以鼓勵和表揚去激勵每一個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無論孩子取得了什麼樣的進步,老師都要及時給予表揚,還要及時的擁抱,親吻孩子,或送給孩子小禮物,要讓孩子從老師的身上感受到媽媽的温暖與和藹可親。同時還要細心觀察每一位孩子的表現。小班老師不但要多和孩子溝通,還要常常與家長交流,將孩子一天在幼兒園學習和生活表現情況等及時反饋給家長,讓家長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通過交流,讓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老師是值得信任的。通過交流,教師也可以獲取更多的意見和建議,讓家長更好的理解、支持並配合教師進行孩子的教育工作。

我想,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要從自己的點滴做起,謙虛謹慎,耐心細緻,努力學習,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把每件事情,每項工作做的更好。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希望在工作中能突破自我,吸(敬請期待好文網更好文章)取經驗,讓每個寶寶得到更周到、更細心的照顧,讓每位寶寶更聰明、更可愛、更健康的成長。

第三篇:幼兒教師教育經驗交流

我驕傲,我是一名園丁

今天的主題是“師德標兵述職報告”,這幾天我總努力回想着反思着自己以及自己的工作,驀然回首不禁自嘲:我有什麼閃光之處可以炫耀呢?雖然每一天都過得忙忙碌碌,每一天都做得沒一刻清閒,但似乎還是什麼工作都沒有做好,什麼事情都沒有做細。

靜心沉思,我突然頓悟:為了更好地呵護班內的孩子,我真沒少

花心思。為了創造一間有幸福的教室,我真沒少花功夫。

一、孩子,你為什麼不願告訴老師

創建“不害怕的教室”,也提醒着我們要更多地蹲下來去觀察孩子。

我們班的新生鬧鬧,在家基本沒有午睡的習慣。在上幼兒園之前的寒假裏,身為教師的媽媽,信心滿滿地想親自陪着孩子午睡,以適應幼兒園,養成午睡的習慣,可是陪着睡了幾天,每次都是自己先睡着,孩子依然沒有睡意,最後連媽媽都放棄了。在幼兒園裏,每天午睡時,孩子們都睡着了,鬧鬧一個人總是醒着,他總是撐着頭看着午睡室裏的一切。我允許他不睡,但是不能吵到小朋友。

可是,最近連着兩天,鬧鬧小朋友在醒着的狀態下在牀上拉大便。第一天,老師突然聞到臭味,看着鬧鬧還是一本正經,以為是別的小朋友拉的。老師找了一圈,最後才發現是鬧鬧拉大便了。於是老師給孩子趕緊換褲子,問鬧鬧:“鬧鬧,你為什麼不跟老師説呢?”鬧鬧説:“我忘了説。”第二天中午午睡時,老師又聞到一股臭味,又是鬧鬧大便了。雖然老師很生氣,但是老師沒有責怪,又問:“鬧鬧,你拉大便怎麼又沒説呢?”鬧鬧説:“我忘了説。”當時,我沒有繼續追問,給鬧鬧換了褲子。這件事情過後,到了下午,正空着時,我輕輕抱起鬧鬧,這時,鬧鬧心情很愉快。我輕輕地問鬧鬧:“鬧鬧,你為什麼大便不告訴老師呢?”鬧鬧説:“我怕老師兇我。”其實鬧鬧説這話,我心頭還是一震的,怎麼會這麼説呢,平時對他挺好呀。當時我笑着對他説:“不會的,老師不會兇你的,但是你要大便一定要先告訴老師。”他説:“好的”。

在後來一天下午,鬧鬧終於跟我説:“我要小便。”雖然説小便,但是明白他的意思其實是大便。我笑眯眯地帶他去廁所大便,並趕緊表揚他,“對了,鬧鬧現在乖了,大便會告訴老師了。”當他大便後阿姨給他擦屁股時,也不忘表揚一下鬧鬧:“吆,真的大便了,鬧鬧今天很乖,奶奶來接時一定告訴奶奶。”

通過這樣的一件事情,也更説明我們要多與孩子心靈交流,有時孩子的行為背後需要的是呵護。

二、孩子,讓我成為你的朋友

班裏的天天小朋友,每天來幼兒園很晚,總是由媽媽抱着來園,與媽媽分開時總要拉着媽媽的衣服不肯下來,老師抱過來後卻很快就能穩定情緒。在教室裏,天天的表現很乖巧,能乖乖地坐在椅子上,但不跟小朋友們説話。要是旁邊的小朋友靠在他身上,或者碰了一下他,他就會將小朋友推開或者拍打小朋友,他覺得小朋友碰到他是有敵意的。他就是這樣表面看上去老實、聽話、不惹是生非,但是,他內心卻是多疑、敏感、畏首畏尾、懦弱的。如果有人説了他的“壞話”,或者有人碰了他,他就會用槍對着對方“啪啪啪”,眼神流露出可怕的神情。

對於這個孩子,我們總是有意識地多去關注他,讓天天感受到老師和小朋友的友好,消除在園的緊張。每天早上,我總是主動微笑地迎接天天,抱過天天,天天哭泣時,拍拍天天,然後轉移注意力穩定天天的情緒。在孩子們面前,多表揚天天:“天天坐得樣子真好看。天天聽故事最認真了。”讓天天知道到自己的優點,得到自信。幫助天天提高與同伴交往的能力。在區域活動中,天天很喜歡拿着話筒跟媽媽打電話。老師主動與天天一起玩打電話的遊戲:“喂,天天,你吃飯了嗎?”並指導天天與同伴一起玩:“天天,你看小朋友們在串項鍊,你想玩嗎?”“我也想玩的。”“那你問一下小朋友‘我跟你一樣玩好嗎’。”天天試着説:“我跟你一樣玩好嗎?”孩子們都會説:“好的。”每次這樣,天天都會從中體驗到主動交流的成功。

一次,我又問天天:“你的好朋友是誰呀?”天天想了一下説:“是媽媽。”“哦,那我能不能成為你的好朋友呢?”天天開心地回答“好的。”

其實,要改變天天孤僻的性格,是一個慢的過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予更多的關愛,進行引導。在這方面,我絕非高手,只是一名探索者,我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呵護他。

最後,我想説: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好園丁,並不容易!

但老師對孩子的關愛,它很簡單,可能只是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句真誠的讚美,一份熱情的鼓勵,一次委婉的勸誡……老師的愛微薄而平凡,但重要的是,它會如影相隨,時時刻刻滋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

也許,有一天,我也可以像泰戈爾那樣自豪地説:“天空沒留下我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第四篇:幼兒教育管理經驗交流

幼兒教育管理經驗交流

隨着農村義務教育的普及,農村幼兒教育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目前由於家庭、社會、學校對早期教育的不正確認識,使得農村幼兒教育產生了誤區,出現了國小化的傾向。我中心校有四個學前校點,共有128名幼兒,教職工6人,其中一名59歲,一名56歲,一名退休後代課55歲,兩名代課,一名原教英語教師,6人當中沒有一名正式幼兒教育專業畢業的,都存在國小化傾向。因此我們中心校幼教的工作重心就是如何改變幼兒教育國小化的傾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 分析現狀,尋找癥結。

我中心校張校長和各幼教管理者多次組織開會,分析了西溝中心校幼教工作存在的種種問題,通過幾次現場研討後,“我們的幼兒教育國小化普遍存在”已經成為教師的共識,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成為當前首要的工作,因此張校長根據局幼兒學前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調整工作思路是更新觀念、改變學前教育教學國小化。

二、 因地制宜,採取有效措施。

1、 專業培訓,跟上當前形式。首先中心校組織幼兒教師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幼教的各項要求。其次在縣張主任的帶領下,組織全體幼師到全縣比較好的幼兒園八里莊幼兒園去參觀、聽課、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管理經驗,並將學習知識應用到現實教學當中來。

2、 大膽嘗試實踐中逐步感悟。

通過參觀、培訓,我們的老師意識到:教室不是孩子唯一學習的地方,知識也不僅是書本的內容,我們想要進行大膽的嘗試,將農村的幼兒教育根植於農村,從實踐中感悟、拓展兒童的學習空間。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周圍環境中的有利條件來開展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我們地處農村,有着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因此我們中心校採取走出教室,利用自然環境開展教學活動。具體方式有:

(1) 在自然環境中開展科學活動,讓幼兒學會觀察和比較。

農村出門是田野、果園、菜地,為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提供了便利,我們的教師就會組織一些到大自然中去觀察的活動,並在活動過程中教給幼兒觀察和比較的方法。如春天,大地換了新裝,我們帶幼兒到大自然中去認識春天,讓幼兒找出春天的變化,再來説説你看到的??,觀察時,讓幼兒比較秋天的樹與春天的樹有什麼不同,諸如此類的活動讓幼兒學會比較,從而正確理解某一事物的特點。當城市幼兒用圖片觀察玉米等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時,我們卻帶領幼兒到田間地頭進行觀察、記錄、講解交流,教學活動因此而顯得生動,更能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2) 在自然中豐富幼兒美術活動。首先農村有各種各樣的樹和種子,在秋季領幼兒到大自然中去,採集各種各樣的樹葉和種子,在手工中粘貼成各種圖畫,如貼成蝴蝶、孔雀、臉譜等;其次在野外活動中,讓幼兒隨時在土地上畫下自己所看見的,既節約了繪畫材料又培養了幼兒的繪畫能力,也能讓幼兒體會到繪畫方式的多樣性;最後是玩泥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教師可以和幼兒帶一些泥土,讓幼兒通過捏、團、搓等“工藝”製作一些遊戲用的食品、水果、蔬菜等,通過玩泥,提高幼兒繪畫、粘貼、塑型等能力,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

(3) 利用自然環境中的有利地形,豐富幼兒户外的體育活動。

農村幼兒園雖然有足夠數量的大、小型體育器材,但是農村有田野、山坡、草地、小河、樹林,這些都是進行體育活動的好地方。如:在草地上、樹林中,讓幼兒玩遊戲;利用田埂讓幼兒練習近平衡;利用小河讓幼兒練習投擲、利用田野中的小溝讓幼兒練習跨躍。也可以根據季節玩水、玩雪,充分利用這些自然條件來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鍛鍊幼兒的身體。

三、 不斷在反思、自我調整中成長提高。

通過一年來的探索實踐,我們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親自體驗和感悟,不斷的進行反思,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因此改變幼兒教育國小化的過

程中都有較大的進步。

(一)、三道溝國小幼兒教師王樹在美術教學活動也有了明顯的改觀,在教學方法上也有了新的教學思路,把每一節簡單、枯燥無味的課程變為綜合性課程。

綜合性課程主要是從幼兒發展的角度出發,將美術教育的目標從技能型轉向審美型。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新,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1、 在幼兒觀察物體形狀、顔色、結構基礎上,他培養幼兒用繪畫和手工(泥土、紙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達自己對周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初步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以及大自然、社會生活、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例如一次有個小朋友的家長帶了一個西瓜,讓王老師分給其他小朋友吃,可這個小朋友不願意分給別人,這時王老師靈機一動説:“小朋友,讓我們來畫西瓜怎麼樣?”大家可高興了。以前教師可能出示範例,讓幼兒學畫,達到線條美,塗色飽滿就可以了,這次和以往不同的是,王老師首先讓幼兒觀察西瓜的形狀、顏色,切開後的各種形狀,再讓幼兒利用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月牙形等形狀來畫西瓜,最後提醒幼兒吃完的西瓜皮和籽要扔進垃圾箱。事實證明,幼兒對這種與以往不同的課堂活動非常感興趣,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培養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增強了幼兒的繪畫能力,同時也滲透了對幼兒的行為培養。

2、 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動機和習慣,並利用一切有利的時機發展幼兒的非智力因素。例如在《春天來了》一課中,美術活動形式比以往豐富得多,在王樹帶領下,讓幼兒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探索春天的到來,讓他們更生動、更形象、更具體地去了解春天的特徵。然後再讓幼兒用繪畫形式和剪貼形式描繪春天的景象,從而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學習動機和習慣,並對春天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瞭解和感受。

(二)、高雪蘭把環保教育帶進課堂。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引導幼兒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不亂丟垃圾,不隨地吐痰,搞好清潔衞生,保護環境中的一草一木等,如果環境被破壞污染了,必然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1、 在興趣中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

因農村的幼兒知識面窄,邏輯思維能力欠佳,她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採用幼兒喜聞樂見的直觀形象和生動活潑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如在摺紙課“折小鳥”中,她先展示一些鳥類的掛圖,讓幼兒認識各種不同的鳥,並告訴幼兒鳥類是人類的朋友,要勸告哥哥、姐姐不掏鳥窩,不用彈弓打鳥。

2、 在觀察中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

幼兒天生好動,因此在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時不能光動口不動手,一定要儘可能創造條件,讓幼兒親自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例如在講“認識水”時,可以教幼兒動手的實驗,取兩個玻璃缸,其中一個缸裝清水養幾條小魚,另一個缸中裝廢水也養幾條小魚,觀察幾天,可以看到清水缸中的小魚活得很好,而裝廢水的缸中的幾條小魚都死了,通過上述實驗可向幼兒簡要地説明廢水對生物的危害,乃至對人類的危害,從中幼兒知道了要節約用水,保護資源。

3、 在遊戲中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

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應儘可能地寓教於樂,使幼兒在玩中學,在樂中學。例如在植樹節期間她教幼兒在學習演唱《愛護小樹苗》這首歌時,她編一個遊戲,老師和幼兒一起玩,在玩中教育幼兒不要攀爬大樹、用小刀刮樹等,要愛護樹,並讓幼兒告訴周圍的人不能亂砍亂伐。

四、 收穫和體會。

在從事一年的幼教工作中,我們的幼兒教師從中學到了很多幼教知識,也多多少少積累了一些幼教工作的經驗,特別是幼兒教育國小化的傾向有了改觀,今後,我們還將以《綱要》為行動準則,繼續探究更為行之有效地途徑與方法,使幼兒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第五篇:幼兒教育工作經驗交流

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已經多年,在不斷積累各領域教育教學經驗的同時,我漸漸地對幼兒數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多了一份偏愛。近幾年來,我一直積極地閲讀、學習各種關於幼兒數學教育方面的理論書籍,收集關於幼兒數學教育活動的設計方案,觀摩多種形式的幼兒數學活動。通過自身不斷地努力,我在幼兒數學教育的理論及實踐方面

都有了新的突破,活動方案的設計與組織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在幼兒園新《綱要》試行後,結合〈〈綱要〉〉中提到的“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的數學教育要求,我發現在設計與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這一點做得還不夠,老師“牽”着孩子走的痕跡還時有出現。因此,如何更好的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因素,以孩子為本位引導他們 “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是我一直思考並努力希望解決的問題。而近期觀摩到的一次大班數學活動《測量我的鞋子》給了我很大的啟迪,也引發了一些思考。

一、案例簡介

活動開始,教師首先以提問導入“請小朋友們猜猜老師的鞋有多大?”問題激發了孩子們的活動興趣,大家開始紛紛猜測……一分鐘左右後,老師請個別孩子對自己的鞋樣進行測量……幾分鐘過去了,孩子們雖然各有各的方法,卻始終沒有得到一個較準確的答案。

接着教師用描鞋樣,再用畫有格子的紙條對鞋樣進行測量的方法,進行了一次示範,並將測量結果進行了記錄。緊接着老師請孩子們測量自己的鞋碼,並説説自己是怎樣測量的,最後要求孩子們將自己測量的結果記錄在小卡片上。任務一佈置下來,孩子的興趣就更加濃厚了,很多孩子更是迫不及待的脱下了自己腳上的鞋子,全神貫注的開始描起鞋樣來。如果某個孩子在描鞋樣時出現了描不好的情況,立即就有其他的孩子來幫助他們,兩人一起合作相互為對方描出準確的鞋樣。在自由測量的過程中,孩子們大多數都能充分的利用操作材料,如小棍、繩子、尺子等,想出不同的測量方法,只有少部分的孩子是參照老師的示範,用畫有格子的紙條進行測量的。從這個活動環節,可以看出該班的孩子已經有了較好地獨立思考的行為習慣。

最後老師提出建議:每個人一張記錄紙不方便共同查看,能否請大家一起設計一張統計表,把記錄到的所有的鞋碼進行整體的統計?建議很快得到孩子們的認可,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孩子們無論是對統計表的設計還是對統計數據的填寫形式都顯得很有想法,各抒己見。雖然最後在實施過程中,孩子們做的並沒有如他們説的那樣精彩,可這一環節仍然是活動中的一大亮點。

整個活動步驟清晰,環環相扣,銜接得自然而又合理。孩子們在活動中表現得非常的投入,對活動興趣濃厚,同時也很好的體現出了該班孩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基本素質。

二、活動的幾點啟示

1、尋找幼兒感興趣的生活經驗是幼兒數學教育的依託

對於孩子來説,每一個科學概念的建構,往往都要基於自身經驗。鞋子從孩子出世就開始使用,談論有關鞋子的問題是他們感興趣的。在他們學會走路後,更多的女孩子會表現出喜歡媽媽的高跟鞋、男孩子則愛爸爸的大皮鞋,總喜歡穿一穿,走一走。《測量我的鞋子》正是抓住了孩子的這一年齡特徵,巧妙的將這一真實的生活經驗運用到了“測量”這一抽象性的“數學問題”上來。由此可見,教師對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是獨具匠心的。

如何利用一個簡單的提問,立即激發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這一點正是幼兒教育中最需要好好把握的東西。其實不光是鞋子,只要是生活中跟孩子有密切關係的東西都能很容易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如他們坐的小椅子,睡的小牀,吃的零食等等。這些在家長和老師看來簡單的東西,在孩子們看來卻有着天生的無窮樂趣,他們想知道這些東西與自己到底有什麼關係,這就是我們如何去引導他們學習的最好的素材。

對比我們以往組織過的一些數學活動,內容的背景似乎就顯得有些牽強了,如同樣的測量活動,選擇的測量對象往往是教室的黑板、門窗之類。雖然這表面看起來也是以生活為背景的取材,可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這些黑板、門窗的尺寸大小是孩子關心的問題嗎?知道它們的尺寸對孩子的生活有什麼幫助?作為活動材料,門窗、黑板之類的物體是否略顯大了些?孩子們拿着他們手中的小尺子、小木棍好測量嗎?孩子即使當時記住了這些數字,這些數據在他們的腦海裏能停留多久?我想,這些疑問應該都是值得我們好好推敲的,這類型的選材也許恰恰説明了我們並沒有完全理解“孩子的生活經驗”的真實含義。

2、把握孩子的特點,選擇恰當的策略是數學教育的重點

《測量我的鞋子》活動中,教師選擇用“小棒”作為測量工具,看似不夠科學、嚴謹,可它卻相對適合孩子使用。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就好比給孩子打

開了一扇遊戲樂園的大門,裏面到底是什麼?是好玩的魔術城堡還是可怕的妖魔怪獸?這時我們選擇的操作材料就好比是一個導遊,漸漸地把孩子引進這個充滿希望的大門。要讓孩子學習,就不要有太大的難度,最好是直觀的東西,而不是刻滿數字的尺子。孩子雖然好學,也樂於思考,但他們的年齡特徵以及相對較簡單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同時解決多個難度較高的

問題。因此對於鞋碼都沒有概念的他們,還要先去弄懂尺子的奧祕,就好比讓他們去摘一個“他們跳起來都無法摘到的桃子”,如此一來,孩子雖然會為這個摘不到的“桃子”而不斷努力,可他們將是何等的辛苦?他們會有收穫嗎?

對比以往組織過的測量活動,我們首選的工具便是尺子。我們總認為既然是測量,就應該力求準確,尺子是當仁不讓的,況且黑板、門窗那麼大的物體,不用尺量用什麼呢?因此,我們往往不會去考慮孩子的心情。其實,看看孩子們辛苦的模樣,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孩子其實並不樂意使用尺子,原因很簡單:首先,過長的尺子孩子用起來吃力,太短的尺子記數時太麻煩;其次,大部分孩子都不認識尺子上的刻度標記,使用它時很多孩子會在無形中形成一定的壓力,從而感到一些緊張,雖然這不會過多的表現在他們臉上,可仔細回想會發現,孩子在活動中只是一名工作者,他們並不是十分快樂;再則,孩子們由於辛苦,不快樂,很容易讓他們產生對數學活動的誤解,認為數學活動一點兒也不好玩,很枯燥,久而久之他們便對數學活動不感興趣。即使是我們在後來的一些活動中採用毛線來替代尺子,可毛線的侷限性、不穩定因素過多,也會使孩子無法得到相對準確的答案,而在活動中出現無所適從的狀態。這也是我常感到孩子在數學活動中注意力不夠集中,容易分神,相對其他活動難於組織的一些原因之一吧。

3、引導幼兒自主選擇、探究是數學教育的有效手段

作為科學領域的一部分,在數學活動中貫穿科學的精神是很有必要的。科學探究要引導孩子 “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以往的數學活動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數學的邏輯性強,對形象思維為主的孩子來説,要掌握好它是很難的。過去,我們往往會選擇填鴨式的教,目的是想通過孩子機械記憶好的特點來彌補抽象思維的不足,並且片面地認為孩子記住了,就是學會了,至於孩子在活動中有無自由探索的空間並不重要。教師也往往不會刻意去設計一個給孩子自由探索的環節。其實孩子學習數學的目的與成人學習數學的目的是大相徑庭的,成人學習數學在乎如何更好地通過捷徑掌握更多的知識,而孩子學習數學的目的卻是為了培養他們樂於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

在《測量我的鞋子》的活動中,教師雖然示範了一種測量的方法,卻並沒有要求孩子模仿,而是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繼續對鞋子進行測量,並説出這些測量的方法,然後設計一份統計表進行記錄。不難看出,這既是教師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同時也是支持、鼓勵了孩子大膽探索行為的具體表現。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測量——教師給了孩子探究的空間,尊重了孩子的想法,雖然教師之前有測量的示範,可老師並沒有因此把自己的做法強加給孩子,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同時給了他們自由的探索空間。讓孩子設計統計表,並進行記錄——對於這樣的過程,我認為並不是每一次的數學活動都適合採用,但如果能如案例中那樣安排得恰如其分,卻也能在培養孩子歸納總結能力的同時,對他們提出挑戰,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思考空間。因為在設計統計表的過程中,孩子大部分會對錶格的表述形式有不解,因此他們會以不同的形式來解決這些問題:有的孩子會選擇尋求老師的幫助;有的孩子則會相互協商解決;能力更強的孩子則會通過反覆地思考後,解決問題。不管孩子用的何種方式,教師設計這樣一個環節的目的就是讓他們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同時也較好地構築了一種師幼互動對話、共同構建的平台。

對比以往組織的活動,在測量方法上,我們往往會很早的就將我們認為正確地測量方法傳授給孩子,然後再讓他們按照這樣的方法對各種物體進行測量,整個活動其實就是在一種機械的重複中完成的,孩子沒有任何過多自己的想法,完全就是依照教師的指令在行動,活動結束時,得到的也僅僅是學會了一種測量方法而已。或者我們也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但總會不由自主的更多關注那些與老師用了相同方法的孩子,打心眼裏認為這樣才是真正學得好的孩子,無形中就在評價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先入為主的偏袒性,而忽視了對孩子想法的尊重。這樣一來,是以孩子為本位還是以教師為本位的學習,就顯然有些本末倒置了。

4、突出主線,有機整合,讓數學更貼近生活,是幼兒數學教育的價值體現

生活中的事物是瞬息多變的,也絕非單一存在的。生活中的問題也常常因此而產生,孩子的數學活動亦是如此。因為數學活動的邏輯性,許多孩子無法很好的對它理解,而它特有的性質,常常會讓我們組織起來顯得有些乏味而枯燥。回顧以往,設計活動總把自己侷限在某一個點上,用一些機械的模式讓孩子反覆強記,違背了孩子發展的自然特點。孩子喜歡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裏學習,喜歡靈活多變的活動內容,吸引他們的是他們能理解、有趣的知識。

《測量我的鞋子》雖然以測量為主線,卻巧妙地整合了語言、美術、統計的內容。這些內容的恰到好處的相互穿插、滲透,讓測量活動變得更生活化、趣味化。讓孩子描鞋底,看似是便於讓孩子對自己的鞋進行測量,其實,它要求孩子能手眼一致的進行描畫;讓孩子講述自己的測量方法,在尊重孩子的同時,也是對孩子語言的一種鍛鍊,因為它讓孩子懂得,要讓別人能聽懂並認同自己的觀點、方法,就必須清晰、有序、完整地表達;讓孩子設計統計表,測量中熔入統計,突破了我們以往對數學活動組織的慣有模式,同時更體現了生活化的宗旨。我們之所以會感覺以往刻意分離出來的數學活動有些單調乏味,是因為生活的知識原本就不是獨立存在的,各個領域原本就相互牽連、相互滲透,完全獨立的學是不存在的。違背了自然也就違背了生活,對於孩子來説也就失去了樂趣和吸引力。

三、活動後的思考

對於測量鞋子這樣一個活動,的確很生活化,也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可僅僅靠這麼一次活動,肯定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對於“測量”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那麼在以後的鞏固複習活動中,如何同樣適合的選材,才能更好的讓孩子理解測量的含義、掌握測量的方法呢?我們是否能在以後的活動中讓孩子們也測測自己的書本、量量自己的身高、比比自己的鞋子和爸爸媽媽的有多大的差別。

同樣的,生活中的數學元素還有很多,例如:我們可以利用孩子們喜歡的食品,設計分類、統計的相關活動;引導孩子們用分組結伴的形式,讓他們理解數的分解與組成;啟發他們用描述生活中事件的方法,學習編寫應用題……只要教師善於發現,樂意思考,就一定能找到更多數學教育的契機,設計出更精彩的活動方案。

教育需要持之以恆,不能憑藉一時的興趣和衝動;教育更需要細心觀察,深入研究。人的感慨往往能激發一時的激情與行為,熱情過後,一切開始趨於平淡。作為教師,我們的教育行為不能這樣,我們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進取,不斷地深入,才能獲得不斷地提升,否則只會停留在原地;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更要善於發現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善於思考,把自己的發現溶入教學內容,有機地整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用孩子的視覺看問題。“挖掘生活,發現數學”的同時,更多的做到“挖掘生活,發現教育!”(作者:楊薇 長沙市政府機關第三幼兒園)

參考資料: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 .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

江蘇教育出版社 . 2014 .

[2]《幼兒教育》教師版 . 2014 .

[3]張俊 . 幼兒園科學教育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4 .

[4]林嘉綏 李丹玲 .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 .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