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經驗

欄目: 經驗交流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3.12W

留壩,一個秦嶺深處的小縣,4.7萬人,1970平方公里,國定貧困縣,偏、貧、弱、小。以前農村貧窮、落後,髒亂差。8年時間,全縣8個鎮(街道)累計建成垃圾填埋場13個、75個村建起村級垃圾房264個、垃圾池3036個,全縣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83%。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6座,鋪設配套污水管網9.05千米;全縣新建、改建衞生廁所3906個,無害化衞生廁所普及率達到54.08%,生活污水處理率62%,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1.66%、無害化處理率100%。8年時間栽植綠化苗木200餘萬株,新增綠地3000餘畝,森林覆蓋率從89%上升到90.8%,林木綠化率達92.97%。村莊實現淨化、綠化、亮化、美化,鄉村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和農民精神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大幅提升,一幅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畫卷呈現在世人眼前。“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經驗

一、堅持綠色發展,守好綠水青山

作為秦嶺腹地的一個山區縣,留壩具備天然生態優勢,上世紀80年代曾靠砍木頭、賣石頭(開礦)創造過陝西省人均存款全省第一的輝煌。但很短時間,山被挖爛了、河水攪混了,富民強縣的目標沒有實現,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持續惡化。實踐教育我們,對生態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只會收穫惡果,青山綠水才是最珍貴的生存資源,也是最寶貴的後發優勢。尤其2011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堅守“生態立縣”生命線,以“寧願不要GDP,也要守住這片青山綠水”的責任和擔當,義無反顧地否決了一大批只貢獻GDP的重大資源開發性項目,出台了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精心呵護這片“零工業、零污染、零排放”的淨土。2012年,一個總投資10個億的紫柏山風力發電項目準備落户留壩。當年全縣的GDP也不過8.78億 。一開始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個清潔能源項目,但也有人反對。於是,現場調研會開到了紫柏山主景區。大家一聽介紹,每一個山包上都要豎一個風機,每個風機都要開挖一個佔地兩畝且能裝下混凝土基座的大坑,還要在紫柏山頂修一條寬8米的路,將風機整體運送上山。紫柏山脆弱的生態環境,根本經不起折騰。於是,大家的意見驚人的一致,“不能做”!

2012年起,縣委、縣政連續7年投入4.6 億,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系統地解決城鄉垃圾、污水處理問題,栽樹、植綠,森林覆蓋率上升2個百分點,生態環境持續良好。留壩先後榮獲國家級生態示範縣,全國首批天然氧吧,全國首批13家之一、西北五省唯一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殊榮。

在這一輪脱貧攻堅中,我們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徹底斬斷窮根的重要工作、作為扶貧扶志扶智的重要手段、作為提升農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內涵,與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統籌謀劃、一體推進。3年共計實施項目 965個,投入資金6.64億元,徹底補齊水 、電、路、訊基礎設施短板。投入 1.2億元改造提升農民住房條件。投入 6.06億元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投入 1.16億元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農業、農民工作步入科學、快速、可持續發展軌道。

二、系統治理提升,扮靚鄉村“顏值”

留壩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始終堅持高點起步,為全域旅遊尤其是鄉村旅遊擦亮底色。我們把全縣75個村分成17箇中心村、29個重點村、29個普通村,分別按照景區、景觀節點、全面整治提升的標準分類規劃,精準施策。

1. 科學規劃引領,人居環境整治有章可循。堅持“先規劃後建設”,在建設“中國山地度假旅遊示範區”的總體規劃之下,高標準編制了江口鎮、馬道鎮、留侯鎮等重點鎮建設規劃和33個示範村、167個10户以上羣眾集中居住點的環境整治規劃。規定村莊整治的基礎內容為建好村內的主路、輔路、通户步道;建好上下水,雨污分流;垃圾採用户收集、村轉運、鎮處理的方法處理。中心村和景觀節點由縣上引進的國內一流旅遊品牌北京綠十字、隱居鄉里團隊設計打造。我們還組織縣鎮村幹部、農村實用人才赴浙江、四川等地學習考察美麗鄉村建設,解放思想、開闊眼界;建立紫柏工匠協會,培訓本地人才,解決建設、管理美麗鄉村的人才支撐問題。2017年,我們把從縣上領導到村支書,從村主任到“農家樂”老闆的400多人送到浙江旅遊學院去學習,回來後,各個村除了比拼環境治理,更是玩創意、曬照片。火燒店“彩雲農家”的老闆娘李彩雲到浙江去開了眼界,回來就把自己新修的客房拆了重建。

2. 治理突出問題,營造整潔鎮村環境。2012年到2016年我們基本解決了全縣大環境整治的問題。脱貧攻堅期間,我們面臨的是怎樣才能讓千家萬户農民羣眾有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並引導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問題。為此,我們設計實施了“清五堆改六小美化四旁”專項工作(清五堆即:柴草堆、垃圾堆、沙石堆、雜物堆、肥糞堆,改六小即:小廚房、小柴房、小廁所、小雞卷、小豬圈、小牛圈,美化四旁即:村莊旁、住宅旁、道路旁、溝渠旁)。具體工作中,我們採用“清、拆、建、管”四步工作法推進:“清”就是清垃圾、清雜物。組織羣眾對陳年垃圾盪滌式清理,對秸稈堆放和農民的生產生活雜物進行歸總、集中,整齊堆放到指定地點。累計清除柴草堆8153處、垃圾堆4882處、沙石堆1964處、雜物堆1989處、肥糞堆436處。“拆”就是拆除旱廁、違建,拆除破危房屋、圍牆、圈舍,復墾植綠,徹底解決村頭路邊、房前屋後的亂搭亂建、破舊雜亂現象。先後拆除旱廁500餘個、違建和破危房屋1220户3108間、圈舍1048處,舊宅基地騰退復墾1772户。“建”就是建好居民點的主輔幹道、排污管道,因勢利導打造一些小景觀、小節點,完成民居風貌改造和必要的綠化、美化、亮化,扮靚鄉村形象。累計實施房屋立面改造360户,修建入户排污管道22千米;新(改)建村、組、入户道路731公里,通組道路硬化率達到88%,入户道路硬化率達到95.7%;種植花草、建文化牆18520平方米,打造景觀節點162處。“管”就是通過完善執行獎罰制度來引導教育羣眾,實現長效管理的目的。通過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農村面貌大幅提升,初步實現了垃圾有去處、污水進管道,河道綠水成蔭、景點優美迷人,房前屋後三季有花、公路沿線四季常綠的景觀效果。

留侯鎮營盤村、閘口石村過去是全縣有名的“髒亂差”,差到什麼程度?老百姓有句順口溜, “垃圾靠風颳,污水靠蒸發;人無廁所、豬無圈,提着褲子滿河壩躥”。通過這些年的環境整治,這兩個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舉從全縣有名的“差”到全縣有名的乾淨、整潔、美麗。環境好了,加上縣委、政府旅遊項目的重點打造,羣眾普遍開辦起了農家樂,這兩個村都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目的地,榮獲“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稱號。

3. 傳承鄉村文脈,留住鄉愁記憶。留住鄉愁,做足留壩特色,是我們貫穿始終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主線。一是加強古村落保護。對全縣範圍內的傳統古村落、古民居進行摸底排查,加大保護和管理力度,城關村、磨坪村、廟台子村3個村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二是規範民居建設。出台《留壩縣傳統民居建設標準圖集》,制定具有留壩特色的民居建築標準(粉牆黛瓦人字頂,外加一個寬廊檐),加強“紫柏工匠”培訓,通過培訓影響建房工匠,引導羣眾建房風格和樣式朝着規劃方向發展。三是注重保留鄉土特色。出台《留壩縣生態宜居導則》,嚴格把握“建農村像農村”的原則,在綠化樹種選擇和佈局上儘量用本地適生樹種、草種,少用或不用綠化帶、草坪等帶有城市元素的綠化形式;建築中多用本土化的片石、土牆、竹籬笆、原木柵欄等農村常見材料,着重突出野趣和村莊原始風貌;民宅建設、風貌改造中不一味地塗白,不大興土木、不大拆大建,突出鄉村格調和情懷,讓每一個走進留壩鄉村的人都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三、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激活農民主體意識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建設是難題,長效管護更難,讓羣眾變“看戲”為“唱戲”更是難上加難。對此,我們主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1.創新村級事務管理平台。從2016年8月開始,我縣依託村級黨支部創新建立集體合作社“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簡稱:扶貧社),並在全縣75個村全覆蓋,構建起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民主手段治理農村的新型管理平台。扶貧社由村支書任理事長,第一書記任監事長。扶貧社既承擔經濟職能,組織羣眾發展生產增收,增加村集體收入,又承擔公益和服務職能,管理村務,服務羣眾。扶貧社的衞生管護隊負責環境衞生日常維護,自來水管護隊等負責基礎設施長效管理,文藝宣傳隊組織文化活動、倡導文明新風等。這些公益性服務隊的所需經費來源於3個方面:政府給點兒,羣眾自籌點兒,村集體積累補助點兒。因為有不斷增長的集體經濟作保障,有包含經濟利益關係的管理制度為約束,村級事務得到了有效管理。目前,全縣73個扶貧社組建衞生服務隊、自來水管護隊、紅白理事會等各類公益性服務隊253個,新的村級事務管理平台全面建成,也使鄉村人居環境管理走上了規範化、制度化的道路。

2.推進羣眾自我管理。一是自己事自己幹。人居環境整治開始時,工程都是工隊做,羣眾不配合,幹部有怨氣。我們便嘗試把30萬元以下的、技術含量不高的小工程,交給村扶貧社,組織羣眾自己做,羣眾打工掙工錢,集體還能增加積累。這個方法讓羣眾覺得是給自己改造環境呢,想法變了,羣眾積極主動配合,工作便順利推進。紫柏街道辦的楊家溝在環境整治中,外來工隊剛進入就遭到了羣眾阻工。但是由村扶貧社牽頭,村民自己組織工程隊進行施工後,原計劃3個月完成的工期,實際上只用了47天就高效、高質量的完成了,成為全縣環境綜合整治示範點。去年全縣183個人居環境整治項目,扶貧社共承擔了132個,佔總數的72%,實現了羣眾的環境羣眾整治,村上的工程村民參與,大家的家園大家共建。二是大家事大家辦。涉及羣眾切身利益的事情,如環境整治項目如何實施,水費、衞生費收繳標準,村莊衞生怎麼管等等,都由扶貧社組織羣眾召開“院壩説事會”集體商議。江口鎮梭羅村一組修建入户道路需要佔用本組張建輝、孫建輝、胡德華三家的土地,三家人因為土地邊界和佔地問題,一直不同意,鎮村幹部反覆做工作都做不通。2018年9月,村扶貧社針對三家入户道路問題專門組織召開“院壩説事會”。在全村老少的説服教育之下,三家人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握手言和,並當場同意配合村裏工作。通過 “院壩説事會”,我們真正搭建起了村民參與村務管理、民主決策渠道。三是村上活動大家參與。各村積極組織開展以“把收穫掛起來、把庭院靚起來、把歌舞跳起來”為主要內容的“美麗鄉村•文明家園”活動,大力推進“三不三化”(不亂扔垃圾、不亂排污水、不亂堆雜物,淨化環境、綠化家園、美化村莊),教育引導農村黨員羣眾自覺參與環境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吸引羣眾自主投入。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補、以工代賑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比如,在村民入户步道建設中,採取政府補水泥,羣眾出砂石、投勞力的方式,調動羣眾積極性;在人居環境提升改造中,羣眾按照政府要求和樣式建房,經驗收合格後給予一定獎補。這些方式調動了羣眾的參與積極性,有效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攬,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四、注重內外兼修,重建鄉村道德體系

以人居環境整治為契機,扶貧扶志扶智,推動鄉村道德重建,是培育文明鄉風的應有之義。一是明確行為規範。各村通過“院壩説事會”,組織村民討論本村的村規民約,力求簡單易懂、便於操作,有約束力。比如:江口鎮江西營村的村規民約中規定“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排亂倒,不愛護環境衞生;不孝敬老人、不團結鄰里;焚燒秸稈、濫砍濫伐破壞環境”等都屬於被禁止行為。如有違反,將納入黑榜公示,道德積分也進行扣除相應分值,村級分紅相應按分扣減,對屢教不改者,實行“停辦、歇幫”等措施,執行週期3-6個月。這些村規民約內容簡潔,不講大道理,羣眾記得住還管用。全縣75個村的村規民約都不一樣,都是羣眾自己討論出來的,自願遵守。村規民約工作的推行,樹立了羣眾最基本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在鄉風文明建設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二是評優樹模。深入開展“最美留壩人”“自主脱貧典型”評選以及“孝子評選”“家風家訓掛牌” “紅黑榜”評比、户容户貌評比等羣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明主題活動,以身邊人身邊事教育感召羣眾。先後推出8類24名留壩“最美系列人物”, 湧現出各級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35名、自主脱貧的先進典型200餘名,發佈紅榜先進事蹟300餘件。馬道鎮沙壩村村民周興春在村扶貧社第一次衞生評比中名列全村最後一名,院壩説事會上被通報後,發奮追趕,第二次就被評為全村第一名,現在衞生紅旗已經保持了3個多月,成了遠近聞名的衞生户,最近正在信心滿滿準備開辦農家樂。三是正向激勵創新建立“德美屋”道德評議和積分獎勵機制,以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主要內容,對每户農户善舉美德、好人好事和失信、失範、失德的行為量化積(扣)分,以“分換物”進行物質激勵,激勵羣眾崇德向善。目前,全縣共建成“德美屋”46個,完成積分兑換活動100餘場次,參與羣眾達20000餘人。四是專項整治。結合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對農村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惡人”和忤逆不孝、橫行鄉里、鬧訪纏訪、封門堵路、違規建設等22種“亂象”進行集中打擊。對摸排篩選出的81條涉亂線索,根據危害性劃分為小亂、中亂、大亂三個層次,分別採取批評教育、傳喚、訓誡、拘留等方式進行懲戒。特別對37件不贍養老人行為院壩説法、道德講堂等方式公開露醜、批評教育,對18起非法阻工、坐地起價問題依法打擊處理,倒逼羣眾重規矩、尊良俗、扶正氣。通過這一整套組合措施,健全了德治、自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教育引導羣眾樹新風、除陋習,營造和諧、文明的社會新風尚。

五、壯大綠色產業,帶來金山銀山

我們不是單純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而整治環境,而是用環境整治夯實發展基礎,用青山綠水換來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為此,我們一邊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一邊立足環境優勢,打生態農業和全域旅遊牌,科學確立了“四養一林一旅遊”主導產業發展方向,為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一是把發展全域旅遊作為長線產業。近8年來,累計投入9億元,實施旅遊重點項目223個,集觀光、研學、運動、休閒、康養為一體,覆蓋留壩全境、貫穿一年四季的全域旅遊產品體系不斷豐富,“吃住行遊購娛”“商養學閒情奇”旅遊業態更加完善,留壩成為聞名遐邇的生態旅遊目的地。全縣70%以上的羣眾直接或間接參與到旅遊產業發展中實現增收。火燒店、玉皇廟等4個鎮創建為省級特色旅遊名鎮,中西溝村、堰坎村等5個村榮獲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2018年我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32元,其中旅遊產業給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3458元,佔比達到35.2%。

二是把“四養一林”作為中短期產業。立足資源稟賦,把發展林下散養土雞、土豬、土蜂、生態食用菌和優質板栗、栓皮櫟經濟林作為中短線產業。探索推行“政府+龍頭企業+扶貧社+農户”的“訂單農業”模式:政府科學確定產業發展方向、做特色品牌、扶持龍頭企業,健全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體系。龍頭企業拿上政府的“金字招牌”農產品跑市場、拿訂單,與村級扶貧社簽訂單、銷售產品。扶貧社上接政府資源、龍頭企業訂單,下聯農户組織生產,並獲得龍頭企業支付的管理費(合同額3%)作為集體積累;農民只需按照與村級扶貧社簽訂的協議完成生產任務,就可以確保收入。利益鏈接使這四個環節都在專心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形成了“合理分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徹底改變了個體農户單打獨鬥、提籃小賣的落後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截至2018月12年,我縣的香菇、木耳、土蜂蜜、板栗、白果、西洋參、豬苓等特色農產品先後拿回5個國家地理標誌認證,5個國家地理標誌集體商標,打造了“留壩棒棒蜜”“留壩土雞”等一批名優農產品品牌,社員網、山城公司、惠康公司等7家龍頭企業,分門別類地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全縣建成各類產業基地128個,培育生產大户165户,發展代料香菇687萬筒、椴木香菇1.57萬架,養殖土豬1.1萬頭、中華蜂3.2萬桶、土雞8.5萬隻,種植中藥材8095畝。全縣82.6%的農户和100%的產業扶貧户全部鑲嵌在產業鏈上。去年全縣農產品線上線下交易額突破1億元,貧困羣眾人均增收3900餘元,普通農户增收3000餘元。留壩成功入選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

在村莊環境的持續改善和良好的產業發展態勢下,許多外出務工羣眾紛紛回鄉發展。2016年,火燒店鎮外出務工者蔣凌回家探親時看到家鄉的變化後,放棄了房地產公司高管的職位,回到家鄉創辦了特色民宿云溪·阿凌客棧。前沿的民宿理念,乘着縣上發展旅遊的高速列車,“阿凌客棧”很快就火了,近兩年接待遊客超過3000人次,被陝西省旅遊局評為“陝西省十大精品民宿”。縣上適時出台6大類50餘項就業創業優惠政策,成立“留壩務工創業者協會”, 大力表彰投身家鄉建設的“留壩英才”“創業明星”,服務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進一步激發了返鄉羣眾的就業創業熱情。僅2018年就吸引1255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在鄉村美起來的同時,生態也帶來了效益,實現了村容村貌改善與經濟發展攜手並進,昔日的空心村又有了年輕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