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村信息化建設報告多篇

欄目: 信息簡報 / 發佈於: / 人氣:1.95W

農村信息化建設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年農村信息化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農村信息化不僅是能打電話、能上網,更應該滿足農民獲得、交換信息的需求。除了農村通信實現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設也必須得到重視”。“村通”的目的是要促進農業發展,而農業發展的出路是在於幫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農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實現這一目的。我們針對富拉爾基區所轄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研,並根據調研結果,提出此項報告。

、農村網絡現狀

富拉爾基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根據實地調研,目前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業務已經全部覆蓋;寬帶互聯網業務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個村實現了光纖到村、寬帶到户;無線數字電視實現村村通。另外,富拉爾基區的十個村屯現已經具備了基於固定電話業務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實現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實現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二、農村信息化應用狀況

(一)在七個農村中國小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帶互聯網業務,實現了農村學生的互聯網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程共享方面,由於資金問題,均沒有實現。

(三)所有的村均沒有建立信息服務站,沒有一個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信息服務系統,沒有專職人員負責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和應用上的引導。致使絕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眾意識強,思想落後,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農村信息化建設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我區農業信息化工作有了較大進展,但農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狀況並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農業信息網絡推進鄉村後,入户遇到了障礙,農業信息得不到廣大農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農民的信息意識淡薄。農民的信息意識呈現出一定封閉性,主要表現為對信息情報反應遲鈍、缺乏應用信息的積極性、敏感性。因而對信息技術需求慾望低。這種現狀,使農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脱節,一些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出現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這一點必須形成共識。

(二)農村信息服務水平較低。農民自身滿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農村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匱乏。實現信息化,人才是關鍵。由於農業發展相對落後,信息技術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更少。同時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信息服務推廣力度有待加強。農村信息服務推廣離不開政府統籌協調,才能使各個領域協調一致地將涉農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過信息服務實現調整產業結構、擴大銷售渠道、提高農户收入的目標。這不僅需要對此項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大財政投入。由於財政困難,信息化建設缺乏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

四、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改變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通過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採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絡信息在農民心中會成為一種依賴,成為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信息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增強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將會明顯提高。

(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使傳統的生產方式發生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信息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影響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譬如山西省應縣龍泉村以產胡蘿蔔為主,過去沒有網絡,胡蘿蔔找不到銷路,只好喂牛。自從有了網絡後,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通過網絡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蔔種植面積達到了6000畝,佔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蔔的大量生產,又帶動村裏發展起了胡蘿蔔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先後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説:“鼠標和鍵盤已經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推動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目前遠程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程視頻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極大方便了社會就醫途徑。另外,農民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瞭解各種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信息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程教育。通過有效建設遠程教育網,使農村中國小連上北京101遠程教育網,通過互聯網,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緩解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五、幾點建議

(一)增強信息意識,加強

組織領導。開展農村信息知識宣傳和教育,增強廣大幹部羣眾的信息意識,提高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協調信息化建設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農村信息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項目,必須依靠資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劃地安排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二是動員社會各界,特別是信息化建設職能部門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扶持農村信息化建設;三是千方百計向上爭取專項資金。通過信息化手段幫扶農村脱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加強對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應用管理,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內容建設比網絡建設更為重要,而這項工程通信運營商是無法獨自完成的,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議“在通信運營商搭建了信息溝通的平台後,各級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單位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信息化問題上形成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為農村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信息等。同時,政府應該給予實施內容交流平台建設的單位一定的支持,如財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區當務之急是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應該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務站,聘用專兼職信息員。作好信息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形勢的預測,較好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一些農業信息對農民的生產經營具有指導性,推動農民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並充分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幹部的積極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發佈、服務於一體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為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户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信息內容的本地化,增強時效性、正確性和實用性,最終使信息服務惠及廣大農民。

(四)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為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採取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大培訓力度。一是對信息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二是積極探索合適的方式,組織引導龍頭企業、種養大户、流通大户、有文化的農民學習信息網絡知識,通過組建農民信息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形式,開展“網絡聯鄉村,信息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利用信息實現增收;三是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工作。

【第2篇】有關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分析考察報告

農村信息化不僅是能打電話、能上網,更應該滿足農民獲得、交換信息的需求。除了農村通信實現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設也必須得到重視”。“村通”的目的是要促進農業發展,而農業發展的出路是在於幫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農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實現這一目的。我們針對富拉爾基區所轄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研,並根據調研結果,提出此項報告。

一、農村網絡現狀

富拉爾基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根據實地調研,目前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業務已經全部覆蓋;寬帶互聯網業務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個村實現了光纖到村、寬帶到户;無線數字電視實現村村通。另外,富拉爾基區的十個村屯現已經具備了基於固定電話業務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實現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實現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二、農村信息化應用狀況

(一)在七個農村中國小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帶互聯網業務,實現了農村學生的互聯網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程共享方面,由於資金問題,均沒有實現。

(二)農村部分農民家庭購買了電腦,使用了寬帶互聯網業務,達到了在網絡上索取農業信息、與外界溝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為止,全區共有517户農民家庭使用了寬帶互聯網業務,佔農民家庭總户數的4.26%。農民目前對電視、互聯網的應用還基本停留在娛樂休閒上,還沒有真正把信息與生產有機結合起來,缺乏正確引導。

(三)所有的村均沒有建立信息服務站,沒有一個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信息服務系統,沒有專職人員負責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和應用上的引導。致使絕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眾意識強,思想落後,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農村信息化建設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我區農業信息化工作有了較大進展,但農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狀況並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農業信息網絡推進鄉村後,入户遇到了障礙,農業信息得不到廣大農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農民的信息意識淡薄。農民的信息意識呈現出一定封閉性,主要表現為對信息情報反應遲鈍、缺乏應用信息的積極性、敏感性。因而對信息技術需求慾望低。這種現狀,使農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脱節,一些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出現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這一點必須形成共識。

(二)農村信息服務水平較低。農民自身滿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農村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匱乏。實現信息化,人才是關鍵。由於農業發展相對落後,信息技術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更少。同時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信息服務推廣力度有待加強。農村信息服務推廣離不開政府統籌協調,才能使各個領域協調一致地將涉農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過信息服務實現調整產業結構、擴大銷售渠道、提高農户收入的目標。這不僅需要對此項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大財政投入。由於財政困難,信息化建設缺乏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

四、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改變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通過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採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絡信息在農民心中會成為一種依賴,成為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信息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增強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將會明顯提高。

(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使傳統的生產方式發生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信息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影響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譬如山西省應縣龍泉村以產胡蘿蔔為主,過去沒有網絡,胡蘿蔔找不到銷路,只好喂牛。自從有了網絡後,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通過網絡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蔔種植面積達到了6000畝,佔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蔔的大量生產,又帶動村裏發展起了胡蘿蔔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先後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説:“鼠標和鍵盤已經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推動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目前遠程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程視頻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極大方便了社會就醫途徑。另外,農民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瞭解各種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信息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程教育。通過有效建設遠程教育網,使農村中國小連上北京101遠程教育網,通過互聯網,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緩解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五、幾點建議

(一)增強信息意識,加強組織領導。開展農村信息知識宣傳和教育,增強廣大幹部羣眾的信息意識,提高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協調信息化建設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農村信息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項目,必須依靠資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劃地安排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二是動員社會各界,特別是信息化建設職能部門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扶持農村信息化建設;三是千方百計向上爭取專項資金。通過信息化手段幫扶農村脱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加強對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應用管理,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內容建設比網絡建設更為重要,而這項工程通信運營商是無法獨自完成的,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議“在通信運營商搭建了信息溝通的平台後,各級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單位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信息化問題上形成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為農村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信息等。同時,政府應該給予實施內容交流平台建設的單位一定的支持,如財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區當務之急是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應該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務站,聘用專兼職信息員。作好信息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形勢的預測,較好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一些農業信息對農民的生產經營具有指導性,推動農民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並充分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幹部的積極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發佈、服務於一體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為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户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信息內容的本地化,增強時效性、正確性和實用性,最終使信息服務惠及廣大農民。

(四)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為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採取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大培訓力度。一是對信息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二是積極探索合適的方式,組織引導龍頭企業、種養大户、流通大户、有文化的農民學習信息網絡知識,通過組建農民信息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形式,開展“網絡聯鄉村,信息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利用信息實現增收;三是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工作。

【第3篇】農村信息中心關於農村信息化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農村信息中心關於農村信息化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又是弱質、落後產業,經營場所的封閉性、分散性和生產手段的落後性等特點決定了農業信息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中國已經正式加入wto,信息化技術在農業領域內的普遍應用,將對農業的發展起到難以想象的巨大推動作用。隨着我市農業產業化、農業標準化的不斷深入,為了更好地服務於農業、農村、農民,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業信息體系建設已迫在眉睫。而近年來,中央把加快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擺在重要地位,對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給予高度重視。近幾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了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農業信息化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現代農業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為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精神,加快我區農村信息化建設,我們深入鄉鎮對農村信息化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區農村信息化發展現狀

我區的信息化程度還比較低,尤其是農村信息化建設尚處起步階段。截止,通電話的鄉鎮39個,行政村448個,電話覆蓋率100%,已連接光纖寬帶網的鄉鎮38個,行政村254個,寬帶覆蓋率57%,通信網絡覆蓋率達100%,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農村信息化隊伍整體素質比較低。

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涼州區農村信息化建設工程項目啟動實施,我區第一個與涉農各單位及鄉鎮相連接的農村信息網絡建立。區上成立了農村信息中心,負責全區農業信息採集、發佈與信息網絡建設。涼州區新農村建設網站正式啟動。網頁內容已全部添加完畢,並對涉農信息能夠進行及時地採集、發佈,對網頁內容定期更新。

目前全區38個鄉鎮和13個涉農部門已基本建立了農村信息服務站,各鄉鎮和涉農部門配備了信息員。網頁內容添加基本完成。下一步爭取為鄉鎮和涉農部門配備好設備、培訓好信息員專兼職信息員、制定好規章制度、完善農村信息服務站、逐步建設村級信息服務點。

二、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要素資源不足,制約我區農村信息化發展

一是人力資源不足。農村信息化系統網絡管理、網站開發、信息採編、信息化項目的實施缺乏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農業技術的複合型人才。二是硬件資源不足。由於資金投入有限致使系統硬件技術改造相對落後,不能適應新形勢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三是信息資源不足。農業信息的採集、處理方法還不夠科學,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和農業信息諮詢服務處於初始階段,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需要。

(二)組織體系不順,影響農村信息隊伍的穩定

區農村信息中心難以充分發揮作用。部分鄉鎮對農業信息工作重視不夠,兼職農村信息員調換頻繁,農村信息工作未列入鄉鎮的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影響了農業信息人員的積極性、隊伍的穩定性,制約了農村信息化工作的推進。

(三)部門協作不暢,限制農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農村信息化是一個系統化工程,農村信息也不是單純的種養業信息,需要所有涉農部門、鄉鎮及媒體單位的通力協作。但目前部門協作不暢,嚴重限制了農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一是信息共享程度低。目前我區各涉農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夠,受部門職能的限制,信息資源的採集和應用也較片面。二是協作單位重視不夠,支持力度不足。

(四)傳輸渠道不完善,影響農業信息交流的時效性

雖然目前每個鄉鎮都有農村信息站,但在農村信息的收集、儲備、傳播、反饋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一是由於部分鎮村幹部、企業協會、合作社及專業大户不會使用互聯網,缺乏現代化溝通手段,信息不能直接傳送到農民手中。二是農民的信息意識薄弱。受經濟和文化基礎的限制,沒有條件及時、直接地從網上獲取信息,也沒有能力上網發佈信息。三是區農村信息中心與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兄弟縣市、涉農機構、網上有價值的信息資源之間缺乏穩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流渠道。

三、對我區農村信息化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領導,強化責任

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及各鄉鎮提高對農村信息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建設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鄉鎮、村信息服務機構。根據目前我區農村信息工作現狀和農村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各鄉鎮配備專職人員、村級安排兼職人員來負責信息化工作,以促進農村信息化工作的有序開展。二是強化農村信息工作責任制。將農村信息工作納入各涉農部門和鄉鎮年終考核內容,並與各單位信息責任人簽訂目標責任書,制定相應制度,實行規範化管理,確保農村信息工作落到實處。三是增加資金投入。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區鄉兩級應從支農資金中拿出一定比例,專項扶持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扶持基礎設施建設,繼續開展村級農村信息服務示範點建設,鼓勵農業企業和大户等在涼州區新農村建設網上設立專頁, 建設數字農業,加快農村信息化步伐。

(二)優化結構,提高素質

一是加強農村信息化管理和服務隊伍建設。把健全隊伍、完善服務網絡作為完善農村信息服務工作的首要任務來抓,下大力氣抓好信息服務平台建設,開展健全的區、鄉、村三級農村信息服務網絡;下大力氣抓好農業信息管理隊伍建設,儘快建立一支懂農業、精技術、會管理的高素質的農業信息管理隊伍;下大力氣抓好鄉村及涉農部門信息員隊伍建設,按照農業部《關於做好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延伸和農村信息員隊伍建設工作的意見》,採取統一教材、統一管理、分級培訓的辦法,使信息員隊伍延伸到村、延伸到企業、延伸到批發市場、延伸到涉農部門。二是加強農民信息員隊伍建設。加強農民信息員隊伍建設是解決信息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的有效途徑,從龍頭企業、種養大户、農民經紀人、專業合作組織以及村幹部中選拔事業心強、有經營頭腦、掌握一定農業技術、樂於為民辦事的同志作為農民信息員,依靠他們把信息傳到千家萬户,努力建設一支素質好、業務精的農民信息員隊伍。三是提高農民的信息知識水平。結合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強化農民的信息意識和提高他們獲取應用信息的能力,使農民真正“懂信息、用信息”,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現代農業。

(三)整合資源,健全體系

充分行使農業部門主管農業和農村經濟信息職能,整和氣象、電信、科技、教育、廣播、電視等部門的網絡、媒體、技術方面的信息資源,共同做好農村信息服務工作,着力打造三級平台(區、鄉、村)、建設三張網絡(通訊、電視、報紙)、實施“三電合一”(電話、電視、電腦)。一是加強對農村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統籌規劃和指導。加快信息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機制,推進農村信息系統、網站、信息資源的集成和整合,實現涉農公共數據的兼容與共享,使政府、企業和農户獲得充分、有效的“三農”信息。二是提高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促進信息資源的綜合、高效利用。對關係農民切身利益的農產品價格、農業病蟲害及災害天氣等重要信息進行超前預測、預警預報,及時把準確、可靠、實用的信息提供給廣大農民,真正發揮信息指導生產,促進銷售的作用,同時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誤導。三是加強信息採集點和信息採集系統的建設。進一步完善建立鄉鎮信息服務站和村、專業協會、農業合作社、科技示範場的信息採集點,充分發揮它們的推廣示範、信息反饋等作用。

(四)創新服務,突出重點

一是積極探索和完善網站的服務模式與服務內容,增強對農業信息發佈、農產品銷售、農業科技成果轉讓、專家諮詢、市場供求等方面的服務支持,提高服務效率與效果。二是推廣“三電合一”農業信息服務模式,以現有網絡和網站為基礎,加強與電視台合作的農業欄目,提高信息容量、及製作水平,使其題材選擇與製作更接近於廣大農民羣眾的需求,把適用的信息及時傳到農民和各類農業生產經營者手中;充分發揮電信設施便捷、易推廣的特點,利用電話及時有效地為企業和農户提供個性化信息化服務;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優勢,利用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和信息員隊伍,做好信息的收集、發佈等服務工作。三是配合我區農村遠程教育的需要,選擇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優勢的農業科技項目和農業重點產業,製作出高質量的農業科教片,為農民提供一批直觀生動的先進實用技術資料。四是進一步抓好“涼州區新農村建設網”和“一站通”推廣工作。大力推廣運用供求信息發佈平台,促進我區農產品流通。

【第4篇】2022關於農村網絡、信息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衡陽是湖南中部的農業大市,近些年來,隨着城鎮化迅速發展,沿城鄉鎮城鎮化建設發展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和可觀的成績,但是絕大多數鄉鎮城鎮化水平還比較低,其中高寒山區鄉村比重大。高寒山區美麗鄉村網絡信息化建設問題若得不到有效解決,將很難實現共同富裕這一戰略目標,也將嚴重製約我省市甚至當前整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團中央關於組織開展“我的中國夢,天翼與你同行”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的有關精神,積極探索我市高寒山區美麗鄉村信息化建設的新發展和新思路,在共青團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書記李璐的領導下,我與師生共31人於今年7月6日—11日組赴南嶽區龍鳳鄉紅旗村開展調研,並通過支教、實地考察村容村貌、問卷調查、測量村民血壓,慰問困難羣眾、關愛留守兒童、參與環境衞生綜合整治、同吃、同住、同勞動等方式,專門就如何有效推進高寒山區美麗鄉村網絡信息化使用和建設的問題進行了廣泛調研。現將我調研的結果彙報如下:

一、把農村網絡建設和使用及信息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

龍鳳鄉紅旗村位於區境北部,南嶽衡山麓下,海拔600多米的高寒山上。該村離南嶽區境30餘公里,地處偏遠,交通閉塞,自然條件惡劣,發展基礎薄弱,居民富裕指數偏低,一方山水難以增加一方人的經濟收入,提高一方人的生活質量,豐富一方人的業餘生活水平。目前該村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業務覆蓋率不到70%,寬帶互聯網業務僅不到5%,光纖到村、寬帶到户幾乎為零,遠低於農村的平均水平。為此,政府應從推動科學發展的大局出發,切實把加快農村網絡建設和使用及信息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進一步明確網絡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和方向,豐富工作內涵,強化組織領導,找準限制農村網絡信息化發展的突破口,多策並舉,不斷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新局面。

統籌區域發展,把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信息化使用和建設的首要任務。

從區域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建立在美麗鄉村信息化的建設基礎上的小康社會。衡陽是一個多山的地區,特別是地貌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佔全市總面積的比例大,具統計,全市共有近10萬農民聚居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高寒山區已成全市相對集中的連片山區,紅旗村的調查表明,該村村民xx年人均純收入為 5160元,僅相當於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440元的69%;鄉村無集體經濟收入,且負債。因此,就我市發展的實際情況來説,高寒山區美麗鄉村信息化建設問題,不能簡單地看作山區單個鄉村發展問題,而是要統籌規劃,制定長期的發展工作方案,科學管理,步步實施,攻堅克難,把信息化建設和長遠發展以及高效使用信息化提到事關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來認識。

吸引青壯年紮根農村,推動三農發展,促進農村網絡建設和使用信息化建設的完善。

青年人是推動社會經濟繁榮發展,國家富強的生力軍,也是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骨幹力量。美麗鄉村信息化使用的建設是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兩者相互依賴,相互聯繫。當前,我市高寒山區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分散居住形勢嚴重。紅旗村總人口1053人,外出人口460餘人,其中留守兒童93人,在家留守的老人佔67%,在家青壯年比重小。青年勞動力、科學技術、科學規劃管理是推動三農發展的主要因素,而科學技術的信息傳遞最直接的是青年人,所以就當前紅旗村現狀來看,我們首先應該在吸引青壯年到村從事農業生產,加強先進農業技術的引進,依靠農業現代化管理,促進三農發展,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來解決農村信息化建設和使用發展的絆腳石。

規劃好當前及未來信息化建設的總導向,完善信息化便民利民的總舉措。

從此次我們調研的紅旗村以及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來看,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的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民對農村建設的要求由過去寬敞的家庭住房,輕便的自行車,電燈電話向現在的家用電腦,私家汽車以及優質的公共服務,良好的居住環境轉變。這一目標的實現就需要我們在開展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上確立新的理念和政策,轉變傳統的發展方式,打造新產業,在突破瓶頸上探索發展新方法,在提升品質上設計新載體。目前,浙江等城市美麗鄉村網絡信息建設使用的成功事例表明,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人人幸福”的目標,加快城鄉信息化建設和使用,統籌兼顧產業協調和發展、縮小城鄉經濟發展的整體差距是當前發揮好信息化成果便民利民的本質要求。因此,美麗鄉村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為我市高寒山區下一步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規劃,調整產業結構,依山脱貧提供正確導向,是農村信息化建設在新階段,新政策,新形勢下的地域化和形象化的重要體現,符合通過信息化建設推動新農村發展的轉型需要。

二、加快高寒山區信息化使用和建設需要破解的難題

從紅旗村來看,高寒山區農村信息化建設具有光纖進村和傳統相比的巨大的成本優勢以及設備安全性更高、建網速度更快、綜合建網成本更低等優勢。但也面臨着自然氣候條件惡劣,基層設施落後,交通不便,經濟整體落後等因素的制約,具體而言,主要體現為以下六大難題:

1、村民居住分散。人口集中對信息傳播、使用、發展起着關鍵性的作用。高寒山區村面積大,人口少,居住分散。紅旗村總面積4750於畝,人口1053人,其中常駐人口僅590餘人,人口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

2、老年化比重大。老齡化加劇,老齡化比重加大是當前高寒山村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形勢。據我們問卷調查統計,紅旗村,在常駐人口的590人中,青年人不到1/5,青壯年農民的大量外出,高寒山區勞動力短缺,類似這樣山區發展經濟和信息化建設困難重重。

3、信息意識薄弱。長期以來,由於經濟發展落後,農業生產信息化投入較少,信息閉塞,在加上有關部門幹部以及村民本身對農村信息化意識不夠強,對農村信息的實質,意義重要性以及建設認識不深,沒有把農村信息化建設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來完成,造成農業信息化滯後和信息化建設服務意識不高。

4、基礎設施落後。作為農村信息化建設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的互聯網絡,在我國農村經濟應用範圍的比例仍然很小。在紅旗村,據調查,村民獲得信息來源依舊是過去的電視,廣播,報子和相關部門發放的宣傳資料為主,這些傳統的傳媒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農民提供相關信息,但是無法向農民提供互動式的諮詢平台。全村僅有3台電腦,山區電力供應不足,每天分時段供應且供應量不能滿足用户的需求,同時也制約了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全村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後。

5、信息人才缺乏。信息化使用的建設和信息化人才是對立統一關係。但目前農村信息化人才參差不齊,大多沒有通過專業培訓,對信息服務業務不熟,在加上農村本身青年人非常少,信息接受羣體基礎素質差,影響信息服務質量。信息人員的質量和素質不能滿足基層科技信息服務的需要。就紅旗村而言,目前該村的信息資源開發管理還停留在低級階段,信息的採集、加工、存儲、傳播還是最傳統的方式,電子化程度以及信息化服務效益差和利用率非常低。

6、資金投入匱乏。高寒山區條件十分落後,要幫助當地的村民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據瞭解,紅旗村開發融資渠道單一,除政府補貼,其餘均靠村民集資搞建設。而該村目前主要經濟來源是650多畝水稻生產和2760多畝的竹林。其中該村的竹林開發利用率小,僅21%的竹子被村民當做建築材料使用或者以600元/噸的買給收購商,由於交通閉塞,物流成本高,銷量不容樂觀。

三、積極探索加快農村網絡建設使用和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當前,人們對信息的敏感度和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已經成為最基礎的民生需求。就從當前紅旗村基本情況,瞭解信息設置的途徑、信息設施在生活生產的運用,信息站建設情況這一整情況,農村信息閉塞不僅僅影響到農村,而且是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故此,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和使用意義重大,勢在必行!

1、發揮好政府對信息化使用建設的主導作用。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巨大收效長遠的工程,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快高寒山區村民集聚點以及道路、水、電與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縣城農村信息綜合處理中心,鄉鎮信息處理站及村級信息處理終端,實現市,縣、鄉、村各級網絡連通。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完善網絡管理體制,改善投資融資政策。大力推廣,電視網、電話網、互聯網的融合,把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到國家公共物品的範疇,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以及對信息化建設的補貼和獎勵,科學管理,統籌規劃,着力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發展。運用新技術通過農業信息化改造傳統農業。

2、把發展經濟建設作為信息建設的首要任務。經濟發展是解決農村人口稀少,基礎設施落後,信息意識薄弱,信息人才缺乏的關鍵。一方面完善基礎設施,積極招商引資。以村部和學校為核心點,加強電網升級改造,由村級組織牽頭集資,政府補貼與自己出工修橋鋪路,建設自來水處理系統,建設自來水基站能保證滿足工業用水。積極引進投資商開發,依託本身的地理優勢和地理文化,構建以曾國藩古道為標誌的新的朝聖線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加固經濟穩定發展。依託境內豐富的楠竹和花崗石、紅石資源。通過網絡營銷加大對該區竹製工藝品、花崗巖製品、旅遊工藝品、優質雲霧茶系列產品在各地的銷售。充分利用好“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核心景區座落境內這一區位優勢,開展佛教文化養身活動、全素宴、竹炭養身館等自己的特色品牌,提高當地的知名度。加強對楠竹科學種植、合理開發。開發竹製品加工場,引進技術與文化竹藝術品製作中心,生產例如:竹炭雕、竹碗、竹製小商品、竹製擺件、掛飾等等。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農家樂,開實現自我經濟長足發展,解決當地外出青年的就業問題而引起的一系列遺留問題。

3、發揮農村信息化三農服務優勢,建立農村信息化服務的長效機制。信息化是當代農業現代化的標誌和關鍵,它主導着未來一個時期農業現代化的方向,農村信息化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村民通過村部紅星視頻以及自己上網,查詢農業種植的相關教學視頻教學,種植、養殖技術做為指導,學習用網絡推銷農產品,從而杜絕盲目生產,同時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圍繞瞭解市場需求的信息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種植。建立農業信息網絡體系,為農業經營者提供豐富精確,暢通及時的信息渠道,從而將農業化管理上升到一個新水平,促進農業管理的科學化,合理化,加快農業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充分發揮農家書對信息化傳遞的作用,把農家書屋農村信息開放共享,村民通過在農家書屋查看農業生產等相關書籍,學習種養殖實用等技術,讓農家書屋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加油站。

4、開發信息化人才資源,為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農村信息化區域發展不平衡,除了建設和完善好組織協調機制、投入保障機制、宣傳交流機制、激勵機制、整體推機制五大長效運行機制之外,當前形勢,人才培訓機制也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一項長期發展的策略。為此,我們要培養一批既瞭解農業生產經營,又懂現代信息技術的複合型人才。建設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信息化幹部隊伍,加快鄉村信息員隊伍建設,廣泛開展農業信息化技術培訓,推進農業信息服務與技術推廣,提高信息採集,確保農村信息化建設事業快速、有效推進。另外,充分發揮好大學生村官在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角色,鼓勵支持對大學生村官參加信息化建設的專業培訓,把大學村官加快培養為農村信息化複合型實用型人才和信息化專業型人才,為信息化發展提供增添力量。

與時俱進,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的改進和學習是推動農村信息走向產業化的重要舉措。如中國電信長期以來一直高度重視農村通信發展和農村信息化建設,以實施“村通工程”為重點,積極建設優質、高效、便捷、豐富的信息網絡,為農村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在農村信息化使用及信息化的建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的探索和改進,不斷的追求和學習,不斷的完善和創新,全新服務,它的努力,將會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第5篇】陽泉市農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設帶來的安全問題調查報告

隨着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金融信息化進程加快,因特網在信息全球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信、計算機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在銀行業廣泛運用。在金融信息系統日益發展,信息越來越向上集中,規模越來越大,金融業對它的依賴性不斷增加的同時,金融信息化系統安全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

金融信息化是一個熱點話題,關係金融行業的穩定性和發展。所謂金融信息化,是構建在由通信網絡、計算機、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等四要素組成的國家信息基礎框架之上,由具有統一技術標準,能以不同速率傳送數據、語音、圖形圖像、視頻影像的綜合信息網絡,將具備智能交換和增值服務的多種以計算機為主的金融信息系統互連在一起,創造金融經營、管理、服務新模式的長期系統工程。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經濟全球化,首先是信息全球化,隨着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金融信息化進程加快,因特網在信息全球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信、計算機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在銀行業廣泛運用,外資銀行大舉進入,網絡銀行迅速發展,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利用信息網絡技術犯罪也在迅速增長。曾幾何時,銀行存摺和信用卡明明在自己手裏,銀行支票和印章明明鎖在保險櫃裏,計算機操作密碼慎之又慎,賬户上的存款卻不翼而飛。

安全是金融信息系統的生命。在金融信息系統日益發展,信息越來越向上集中,規模越來越大,金融業對它的依賴性不斷增加的同時,金融信息化系統安全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它關係到金融機構的生存和經營的成敗,所以,應把金融信息化系統的安全視同資金的安全一樣作是金融機構的生命。金融信息系統的安全不僅是金融行業本身的問題,它與我國的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和國家安全緊密相連,是保障金融業穩定發展、增強競爭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信息系統的安全已成為我國金融信息化建設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問題。

鑑於金融信息化安全的重要性,對陽泉市農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設進行了初步調查,發現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安全問題:

(1)內網與外網沒有安全隔離。

目前,我們的業務網絡與外網沒有完全隔離,並未採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運行業務系統的計算機在沒有相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與外網進行連接。

(2)一些拓展服務沒有相應的安全保障措施。

我們的一些拓展服務,沒有相應的安全措施。如網上對賬系統,服務器運行於外網環境中,沒有相應的安全措施,那麼可能造成客户信息的泄密;對賬系統運行於http協議下,此協議不具備數據加密等要求,同樣在數據傳輸中可能造成客户信息的泄密。

(3)員工信息化安全意識淡薄。

員工對業務系統、計算機密碼的設置、保管、更換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很多人的密碼較簡單,還有很多人的密碼為系統預設密碼。

(4)計算機外設的使用沒有安全保障措施。

對於大多數的計算機外設的使用,我們沒有相應的安全制度和措施。外設的隨意使用,可能造成我們信息的泄密,如:移動硬盤。

針對以上問題,經過分析研究,覺得以下幾方面的措施,可以有力的保障信息安全:

(1) 內網與外網進行有效隔離。

針對內網與外網有效隔離,可以採取運行內網業務計算機上安裝殺毒軟件、防火牆,並及時更新病毒庫、定時查殺;對計算機進行定期掃描系統及應用漏洞;避免安裝未知軟件,軟件均由內網ftp服務器下載;外網出口架設硬件防火牆,並配置訪問控制列表,防止計算機被攻擊、下馬。

(2) 拓展業務採取安全保障措施。

對於拓展業務採取相應的安全保障措施。接入外網的服務器,安裝殺毒軟件、防火牆,並及時更新病毒庫、定時查殺;進行定期掃描系統及應用漏洞;禁止安裝非業務相關軟件;外網出口架設硬件防火牆,並配置訪問控制列表,除業務應用外所有端口封閉;web應用採用安全的傳輸模式,如http,製作訪問證書,並對相應客户頒發相應的訪問證書,否則無法訪問到業務服務器,並對證書進行定期撤銷、更新;修改應用及數據庫常用端口、避免端口被掃描及攻擊;web應用的用户名密碼採取md5方式加密,該加密方式為不可逆,防止客户用户名與密碼被竊取;

(3)加強員工信息安全培訓。

分批、分級對員工進行信息安全培訓,加強員工對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培養信息安全方面的基礎知識。

(4)制定計算機外設使用制度。

制定計算機外設使用制度,規定外設使用的計算機及使用人,可建立登記薄,有效監控;配置使用外設計算機,防止自動播放外設內容,防止病毒傳播;殺毒後方可使用外設;使用外設後計算機進行掃描後方可接入內網,防止病毒在內網中傳播。

【第6篇】農村信息化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宋俊德曾指出“農村信息化不僅是能打電話、能上網,更應該滿足農民獲得、交換信息的需求。除了農村通信實現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設也必須得到重視”。“村通”的目的是要促進農業發展,而農業發展的出路是在於幫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農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實現這一目的。我們針對_____區所轄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研,並根據調研結果,提出此項報告。

一、農村網絡現狀

_____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根據實地調研,目前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業務已經全部覆蓋;寬帶互聯網業務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個村實現了光纖到村、寬帶到户;無線數字電視實現村村通。另外,xx區的十個村屯現已經具備了基於固定電話業務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實現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實現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二、農村信息化應用狀況

(一)在七個農村中國小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帶互聯網業務,實現了農村學生的互聯網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程共享方面,由於資金問題,均沒有實現。

(三)所有的村均沒有建立信息服務站,沒有一個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信息服務系統,沒有專職人員負責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和應用上的引導。致使絕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眾意識強,思想落後,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農村信息化建設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我區農業信息化工作有了較大進展,但農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狀況並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農業信息網絡推進鄉村後,入户遇到了障礙,農業信息得不到廣大農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農民的信息意識淡薄。農民的信息

意識呈現出一定封閉性,主要表現為對信息情報反應遲鈍、缺乏應用信息的積極性、敏感性。因而對信息技術需求慾望低。這種現狀,使農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脱節,一些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出現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這一點必須形成共識。

(二)農村信息服務水平較低。農民自身滿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農村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匱乏。實現信息化,人才是關鍵。由於農業發展相對落後,信息技術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更少。同時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信息服務推廣力度有待加強。農村信息服務推廣離不開政府統籌協調,才能使各個領域協調一致地將涉農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過信息服務實現調整產業結構、擴大銷售渠道、提高農户收入的目標。這不僅需要對此項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大財政投入。由於財政困難,信息化建設缺乏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

四、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改變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通過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採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絡信息在農民心中會成為一種依賴,成為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信息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增強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將會明顯提高。

(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使傳統的生產方式發生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信息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影響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譬如xx省xx縣龍泉村以產胡蘿蔔為主,過去沒有網絡,胡蘿蔔找不到銷路,只好喂牛。自從有了網絡後,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通過網絡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蔔種植面積達到了6000畝,佔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

卜的大量生產,又帶動村裏發展起了胡蘿蔔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先後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説:“鼠標和鍵盤已經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推動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目前遠程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程視頻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極大方便了社會就醫途徑。另外,農民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瞭解各種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信息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程教育。通過有效建設遠程教育網,使農村中國小連上北京101遠程教育網,通過互聯網,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緩解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五、幾點建議

(一)增強信息意識,加強組織領導。開展農村信息知識宣傳和教育,增強廣大幹部羣眾的信息意識,提高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協調信息化建設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農村信息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項目,必須依靠資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劃地安排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二是動員社會各界,特別是信息化建設職能部門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扶持農村信息化建設;三是千方百計向上爭取專項資金。通過信息化手段幫扶農村脱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加強對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應用管理,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內容建設比網絡建設更為重要,而這項工程通信運營商是無法獨自完成的,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議“在通信運營商搭建了信息溝通的平台後,各級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單位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信息化問題上形成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為農村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信息等。同時,政府應該給予實施內容交流平台建設的單位一定的支持,如財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區當務之急是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應該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務站,聘用專兼職信息員。作好信息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形勢的預測,較好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一些農業信息對農

民的生產經營具有指導性,推動農民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並充分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幹部的積極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發佈、服務於一體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為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户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信息內容的本地化,增強時效性、正確性和實用性,最終使信息服務惠及廣大農民。

(四)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為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採取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大培訓力度。一是對信息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二是積極探索合適的方式,組織引導龍頭企業、種養大户、流通大户、有文化的農民學習信息網絡知識,通過組建農民信息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形式,開展“網絡聯鄉村,信息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利用信息實現增收;三是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