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民俗的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7.98K

關於民俗的作文多篇

關於民俗的作文篇1

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關於民俗的作文篇2

家族舊時,襄樊土著或外地遷入者定居一處,因人丁興旺而發展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台的董家、陳家營的陳家、劉家河的劉家,他們聚族而居,有族產、族規、族普,家族事務由族長掌管。家道富裕而輩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發言權,族內組織常常與鄉里政權組織混成一體。有的族長就是鄉長或保長、甲長、集族權......

襄樊民俗人生禮儀習俗

婚嫁婚嫁是家族延續的重要環節,古人十分重視,禮儀甚繁,有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6禮。襄樊舊時婚嫁逐漸演化為訂親、擇期、迎親幾個步驟。訂親首先,男方父母請紅爺(媒人)到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則由紅爺將女方的“八字庚貼”(即寫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時的柬貼)交付男方。俗......

襄樊方?

天文地理曬老爺兒(曬太陽)蔭涼坡兒(蔭涼地)旋磨風(旋轉風)麻風雨(毛毛雨)飄潑桶倒(大暴雨)下罩子(霧)天道(天氣)月黑頭(黑夜)撂天地兒(野外)緊高頭(最高處)緊裏頭(最裏邊)挨根兒(附近)這兒嗨兒(這裏)那兒嗨兒(那裏)哪兒嗨兒(哪裏)牀頭起(牀根前)牆根□(底下)(牆根下)末腦篤兒(末尾)......

襄樊民俗大觀

家族舊時,襄樊土著或外地遷入者定居一處,因人丁興旺而發展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台的董家、陳家營的陳家、劉家河的劉家,他們聚族而居,有族產、族規、族普,家族事務由族長掌管。家道富裕而輩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發言權,族內組織常常與鄉里政權組織混成一體。有的族長就是鄉長或保長、甲長、集族......

襄樊民俗文化之婚嫁

關於民俗的作文篇3

記得去年除夕快要來到時,我們響應號召,留在餘姚過年。所以,準備年夜飯的重任就落在了媽媽頭上。

今天,媽媽要為年夜飯準備炸丸子。媽媽取出了一些豬肉剁碎,加入一些醬料拌勻,丸子料就做好了。接下來起鍋燒熱油,當油温可以時,媽媽用左手握了一把肉泥,輕輕一握拳,肉泥就從大拇指和食指搭成的圓圈中鑽了出來,形成了一個圓乎乎的小球。媽媽右手拿勺子刮下小球放入鍋中炸制,等到丸子變得金黃就可以出鍋了。

今天媽媽炸了滿滿一碗炸丸子,滿屋子都飄着濃濃的肉香味,看着堆成小土包似的丸子,媽媽跟我聊起她小時候的年。

她告訴我,以前過年,要囤積一大堆的年貨。光是我們今天做的炸丸子,就要準備滿滿一臉盆那麼多。每家每户要準備豐盛的食物從正月七年級吃到正月十五。以前的年貨很多都是自家做的,不僅要炸丸子,還要磨豆腐、打年糕、做饊子……每當這些重大事件發生時,街坊鄰居都會來幫忙。以前做饊子的時候,還要把門板拆下來架着呢。做饊子那天,街坊鄰居十幾個人圍坐在大門板旁邊:揉麪、擀麪、切面餅、疊饊子,各司其職。一大堆人有説有笑:聊一聊誰家今年的生意火;聊一聊誰家的老人身體健;聊一聊誰家的孩子出息大;聊一聊誰家的豬養得肥……孩子們也不甘於觀看,紛紛捲起袖子躍躍欲試,直到在大人批准下,捏了幾個奇異的饊子後才下了桌,去油鍋旁侯着了。一大批小饞貓流着口水望着鍋裏,就等着咬上一口那酥脆的第一鍋饊子。今天幫東家,明天幫西家,一個年就在這熱熱鬧鬧的聚集中過了一大半,日子也在熱熱鬧鬧中顯得紅火起來。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想吃什麼東西隨時都買得到,再也不需要囤積那麼多年貨從正月七年級吃到正月十五了,所以街坊鄰居再也不用聚在一起忙活了,過年的味道也就越來越淡了。

什麼時候我也能過一回媽媽小時候的那種熱鬧年呢?我也想捏幾個怪異的饊子,等一等第一個饊子出鍋!

關於民俗的作文篇4

蒙古族是一個生活在草原的遊牧民族,一直靠着放牧為生,他們也跟我們漢族人民一樣以食為天,十分注重飲食。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內蒙古品嚐一下那裏的特色飲食吧!

這次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在草原上無拘無束地行駛着,過了一會,只見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羣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羣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來,原來是主人們到幾十裏外來迎接遠客。我們跟着主人們向目的地緩慢地行駛着,不一會就到了幾座蒙古包前。

我們下了車與主人們握手,大家説説笑笑,不知不覺的,就進了蒙古包,大家禮貌地盤腿坐了下來,只見熱騰騰的奶茶被端了上來,這是蒙古族人民普遍飲用的飲食,是磚茶煮成褐色,倒入器皿澄清,鍋內放入幾片羊尾,加稷子米炒熟,最後倒茶,加適當鮮奶煮開,加少許的鹽。

這時,香噴噴的全羊宴被擺了上來,我目不轉睛地盯着這整隻羊肉,頓時讓人看了垂涎三尺,可是一想到我們是客人要注意禮貌,只好坐在位子上呆呆地看着這整隻羊肉。這時,有一個遊客終於按捺不住了,準備伸手去抓羊肉吃,這時作為導遊的我立馬阻止了他:“現在還不是吃的時候,蒙古民族的人民十分重視飲食的禮節,在酒宴開始之時,一般要唱着讚歌敬酒三巡。在舉行‘全羊宴’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蒙古族在分食整羊時,要將肥軟的羊尾獻給長者,把户胛骨獻給尊貴的客人……”當一切禮節都完畢時,早就忍不住的我們便狼吞虎嚥地大口大口吃了起來,我又對遊客們提醒道:“蒙古族的飲食講究先白後紅,白即白食,紅即肉食。蒙古人以白為尊,在宴席上要先嚐奶食品,再品嚐肉食。”遊客們聽完了話又開始吃了起來,不過他們這次是按蒙古人的吃法來吃的!

吃完了飯,主人們又端上了飯後點心,裏面有由油渣,加糖、野果做成的朱乞黑,還有蒙古族人民最愛吃的炒米拌酸奶加“烏如莫”和白糖。

……

蒙古飲食不僅造就了其強悍剛健的體魄,而且是其粗獷豪放的民族性格的體現,形成了獨特的蒙古族飲食文化,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其中的奧妙吧!

關於民俗的作文篇5

苗族的歷史悠久,四川、貴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當作自己的祖先。傳説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與黃帝部落衝突,敗而退出黃河下游,佔據長江中、下游。逐漸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紀後,苗族先民大部分已遷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紀從廣西去的士兵。

苗族最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後舉行一次。鬥牛是苗族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此外還有踩鼓、賽馬、摔跤、鬥馬、鬥鳥等活動。苗族喜愛歌舞,蘆笙是苗族人民最喜歡的的著名樂器,大的長一、二丈,小的只八、九寸。具有民族特色的蘆笙舞流行於貴州、四川、雲南等地。跳舞時,往往幾百人用大大小小的蘆笙吹着同一曲調跳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着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着的服裝,繁複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苗族創造了豐富的文化藝術,有大量的優美詩歌和傳説故事流傳至今。“飛歌”享有盛名。樂器主要有:蘆笙、木鼓、皮鼓、銅鼓最富盛名。

無論是誰只要去過苗族,就會讓你流連忘返,捨不得走。

關於民俗的作文篇6

回到老家,心裏可高興了,春節習俗總會讓我吃驚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個了:吃年飯,看晚會,午夜放煙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表舅表舅媽等親戚都歡聚一堂,外婆外公滿臉喜悦,開心地忙碌着。對,今天我們要吃年飯了!“噼裏啪啦”,一陣鞭炮聲響起,年飯做好了!當然,吃年飯總忘不了土地爺爺,敬幾根香,擺幾碗菜和一碗飯,求土地爺爺保佑,來年豐收。接下來,便入席了。吃罷年飯,大家都坐在爐子旁邊聊天。外公外婆這時候可就忙咯!吃年飯(也可以説是團圓飯),是春節的重要習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兒,大家都會趕回來,和家人一起共享這美好的時刻。吃年飯時,大家總有很多話要説,説工作,説家庭,等等。吃年飯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只要家人都到齊了,想什麼時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節聯歡晚會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時候:收壓歲錢。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大表舅一個,小表舅一個,外婆一個……大家都忙活完了,該坐下來休息休息了,於是,我們便團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邊看邊聊,彷彿話總也説不完似的。總算熬到12點了,午夜煙花快燃放了!“轟!”一個禮炮打響了,天空頓時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綵衣。隨着第一個禮炮的打響,各家不約而同地放出了各種款式的煙花,每一家的屋頂上都掛上了一個美麗的帽子。放煙花的聲音震耳欲聾,五彩的煙花使我眼花繚亂。我和大表舅媽跑到樓頂上觀看煙花,我興奮得直跳:“我這次苦熬到12點真是沒白費,這真是太壯觀了!”午夜放煙花,有可能是每個地方都有的習俗,有可能是我們家鄉特有的一種習俗,但都一樣,我見識到了,你們也聽説了!

這天,是七年級,才剛起來,就聽見門外一陣拜年聲:“給您老拜年了啊!”“哎!來了來了,新年快樂!”“新年快樂!”這時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則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這樣的對話總會聽見很多次。我趕緊吃完早餐和小表舅他們出門了。小表舅的雙胞胎女兒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個袋子,每到一處袋子裏的東西就會增加一點,可高興壞她們了。所謂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動,有時候會在哪一家坐一會兒,聊聊天什麼的。而小孩子就提着個袋子去拜糖。聲明一下啊,我可沒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