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家鄉特色美食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16W

家鄉特色美食作文多篇

家鄉特色美食作文篇1

我的家鄉椒江有許多令人垂涎三尺的特色小吃。有香噴噴的蛋餅,香香脆脆的泡蝦,又又辣又鮮的薑湯面,還有那令人暖到心裏的薑汁調蛋……家鄉的小吃數也數不盡,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青團。

青團是一種三月清明時的特產。它的外形有的像大大的餃子,有的像圓圓的球。正宗的青團可講究了,碧綠的粉團外包着一種帶着鋸齒的樹葉,葉子通常有三片。撕開葉子,清晰的葉脈印在綠粉團上,葉子留下的清香味卻瀰漫在青團裏。青團那惹人喜愛的顏色來自哪裏呢?哈!原來青團除了米粉外,還夾着一種叫“青”的野草。這種草開着黃色的球狀小花,葉瓣下會有一層白白的茸毛。我們上次去找春天的時候,媽媽和阿姨就在田野裏發現了一大片的“青”呢!但是在青團的粉團上,你是看不到這種草的,因為它已經經過了煮爛,搗碎,最後揉和在米粉裏了,留下來的,只有那碧綠的顏色和那無比清香的氣味。青團的味道有兩種,一種甜,一種鹹。甜的裏面有甜甜的豆沙泥和香香的桂花。鹹的就更豐富了,它裏面有脆脆的春筍,新鮮的肉丁,軟軟的豆腐丁和紅紅的蘿蔔粒,咬一口香噴噴的油汁會直接打動你的味蕾。

要説青團吃的是哪家店呢?我外婆家。但是隻供品嚐絕不外賣哦!每年的清明節,外婆就會花好幾天時間去準備這些食材。等到清明那一天,我們大家都去外婆家幫忙做青團。媽媽的一個常住江蘇的阿公也會在這一天趕回來做青團。

青團,這一年只吃一次的美味小吃,它那無比清香的美味留在我的脣齒間,也印在我深深的腦海裏。

家鄉特色美食作文篇2

誰不誇俺家鄉好!今天就誇誇家鄉的美食,許昌燴麪是許昌最著名、最有特色的一道美食。

燴麪不僅味道好吃,形象也好看。只要一碗燴麪放在你面前,撲鼻的香味立刻瀰漫整個房間。瞧!米黃色的骨頭湯中浸着雪白滑潤的寬麪條,還有一片片褐色的羊肉伴着翠綠的青菜、香菜,墨綠色的海帶絲,黃色的豆腐皮,黑色的木耳和鮮紅的枸杞,真是色香俱全,令人垂涎三尺,忍不住想吃。

燴麪的做法可不是一般的難:首先要和好面,和麪時要在面里加入鹽,然後用力捶打,這樣做出的面才能更加筋道。接着用清水煮羊骨頭,骨頭湯用來下面條。面和好餳好後,就要拉燴麪,拉燴麪要有手法和技巧,先把面拉開,然後向兩邊一邊拉一邊用力甩,等到甩均勻了,再從中間撕成兩條,要是不拉開撕開的話,麪條就會太寬太厚,煮出來像牛皮帶一樣,不好吃。有些火鍋店拉燴麪是邊舞邊拉,把舞蹈音樂揉合在拉麪裏,讓顧客邊欣賞邊享用。麪條拉好後,下到骨頭湯裏煮熟,然後倒入香菜、青菜、木耳、海帶、豆腐皮和羊肉(再加點枸杞和鵪鶉蛋更好吃)最後放入佐料,一碗鮮美無比的羊肉燴麪就做好了。

我在吃燴麪時,喜歡先吃肉,肉吃完後再吃菜,最後吃麪條。吃麪條時我喜歡一次只吃一根,就着湯水一齊吸進嘴裏,特別好吃。

這就是我們的許昌名吃--燴麪,它色香味俱全,是我們許昌人的最愛。

家鄉特色美食作文篇3

我家鄉是人間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住在杭州實在是太好了。在這裏,春天桃紅柳綠,百花爭豔;夏天接天蓮葉,映日荷花;秋天金風送爽,桂花飄香;到了冬天,雖然很冷,但可以看斷橋殘雪,聞梅香浮動。但我的最愛是家鄉的美食。

杭州好吃的東西很多,我最喜歡樓外樓的西湖醋魚,宋嫂魚羹,龍井蝦仁,炸響鈴,東坡肉……每次我嘴饞了,都會想去樓外樓。

樓外樓是杭州最老的,做菜最好吃的餐館。它坐落在西湖邊,做西湖醋魚的魚直接從西湖裏撈出來,所以西湖醋魚才會這麼新鮮好吃。

西湖醋魚的來歷也有個故事:一個打漁的小夥子生了場怪病,久治不愈,他的嫂子從西湖裏捉了一條大草魚,先用清水把魚煮熟,然後澆上酸甜可口的糖醋汁,小夥子吃後病癒。

西湖醋魚又酸又甜,澆上去的糖醋汁像透明琥珀一樣,而魚是從背部剖開的,放在盤自裏以為有2條魚,魚肉又鮮又嫩,好吃極了。龍井蝦仁個個又白又大,還有幾片龍井茶葉在邊上,鮮得人眉毛都要掉下來,再加上鮮甜的宋嫂魚羹,鬆脆的炸響鈴,還有肥而不膩的東坡肉,一頓吃下來,好爽啊!

怎麼樣?我家鄉的美食吸引你吧,那就來杭州吧,讓我們一起生活在人間天堂!

家鄉特色美食作文篇4

我的家鄉雲南有許多特色美食,雲南十八怪、鮮花餅、過橋米線……但令我最喜歡的美食,還要數道口燒雞。

道口燒雞是我們家鄉特色傳統名菜之一,出自河南省滑縣的道口鎮,是我國著名的美食特產。

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來到一家餐館,看見了“道口燒雞”幾個字,身子便不由自主地奔了上去,我像一匹飢餓的狼,貪婪地看着開放式廚房,廚師們正在做道口燒雞。他們先放入一些油,把雞放進去,然後放入八角、桂皮、鮮味寶、滷料等一些調味包。在烤爐上旋轉着烤,半小時後,一隻金黃的泛着油光的雞就烤好了。我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心裏默默的記着做法。廚師將道口燒雞取下來,我立馬央求媽媽上前買了一個,那鮮香的雞肉味道讓我念念不忘。

回宜昌後,吃不到那麼正宗的道口燒雞,但是可以自己嘗試着做。我和媽媽按百度上查到的方法,先將一隻童子雞放進一個盆子裏,用60到70度的熱水燙五分鐘左右,洗好後斬掉雞爪,並在雞頸上放一根木棒支架,那樣,雞就立體起來了。

把抹好佐料的雞放進烤箱,眼巴巴地望着雞的變化,看着那雞皮慢慢地被熱氣薰出小泡,好像魚兒在雨後爭相像冒泡一樣,皮慢慢變得金黃金黃,十分鐘後就能聞到燒雞特有的香味兒了。那味道起初是飄着的,後來就徑直往我的鼻孔裏鑽,香得我直流口水,恨不得立馬就抓起來啃個精光。

終於,美味的燒雞新鮮出爐了,整個房間都充溢着燒雞的香味,我忍不住驚歎:“真是此味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嘗啊!”

家鄉特色美食作文篇5

味蕾,是一個人嚐遍美食必不可少的“工具”。美食對於味蕾來説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無錫的小籠包可算是真正的味蕾上的“藝術品”。

把小籠包説成“味蕾上的藝術品”,看相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小籠包剛上來,正冒着熱氣。仔細看,它們一個個白生生的,呈圓錐形,皮如薄紙,隱約可以看到裏面的汁水。小籠包頂端有好多褶子,我睜大眼睛細細數了數,18條!整整18條!這些褶子不密不疏,不長不短,給人一種視覺美。

小籠包冒着熱氣,我鼻子湊過去聞了聞,這香味濃淡適宜。再仔細聞聞,淡的是皮香,濃的是肉香,時有時無,鑽進了我的鼻腔深處。

眼看小籠包就要涼了,我趕緊夾起一個小籠包,放在小盤子裏。透過那吹彈可破的皮,只見裏面的汁水在不停地滾動。我在盤裏倒上醋,夾起那洗過“醋澡”的小籠包,在邊上咬了一小口,汁水如同千軍萬馬般湧入我的嘴裏,甜甜的卻又不失鮮美。吸完汁後,我開始吃皮和肉了。小籠包的皮底部最軟,因此我喜歡從下往上吃。咬一口——真軟,入口即化!不過那餡兒更是美味,比蛋糕還軟,甜中帶酸,酸中帶鹹,鹹中帶鮮。雖然嚥下肚,可那味道卻仍然如潮水般在我口中滾動,在味蕾上跳舞,真叫人回味無窮。我頓時詩興大發:

品小籠包

到口難吞味易嘗,

團團一個最包藏。

外強不必中幹鄙,

熱熱須防手探燙。

怎麼樣,你是不是流口水了?如果真想解饞,還是到“王興記”一飽口福吧!

家鄉特色美食作文篇6

對於家鄉的印象,是一望無際的油菜田,是掛滿枝頭的橘子,也是連綿不絕的長滿雜草的土丘,更是新年桌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油餅。

我不知油餅是不是家鄉特有的吃食,但在我印象中,大年三十前一天便要做好一大鍋油餅來迎接新春。

這天,母親和奶奶早早起牀,和麪做油餅。這時,天還未亮,可我已經聽見屋外叮叮咚咚的聲音。起牀後,麪皮已經做好了,放在一個竹筐中,母親與奶奶將綠豆泥包入麪皮中,捏成半月形,有的直接做成餅狀。

做油餅一直做到下午才完,足足有兩個竹筐之多,之後便是入鍋油炸,鍋用的是農村裏的那種大鍋。油一入鍋,便可以聞到濃郁的油香。然後將油餅下鍋,廚房裏瞬間響起“滋滋滋滋”的聲音,白淨的油餅迅速染上了金黃,再在鍋中翻滾幾下撈出,這樣油餅便算是炸好了。

炸好後的油餅放在廳中,用布矇住,誘人的香味透過紗布鑽入我的鼻腔,肚中饞蟲不禁蠢蠢欲動,趁母親不注意,我便掀開紗布,將一個油餅塞入嘴中。嗯,色澤金黃,口感酥脆,裏面包裹的綠豆餡軟糯香甜,可以稱得上是人間美味。

至今,我還記得油餅的味道。它不但是一種食物,而且也代表了家鄉的味道,家鄉的味道永遠是令人留戀的!

家鄉特色美食作文篇7

暑假到了,暑假作業裏有一項作業要我們尋找寧波的特色美食。我知道一些寧波的特色美食,如:大油包、灰汁團、年糕……媽媽告訴我,在南塘老街能把這些都買齊,於是我們就去了南塘老街。

到了南塘老街,媽媽帶我去了一家賣喜餅的店,給我買了一個大喜餅,這個大喜餅又大又圓,是棕色的,上面有許多白芝麻。正中間有一個大大的紅色“福“字。我忍不住打開了包裝,聞了聞,真香啊!我咬了一口,軟軟的,味道甜甜的,太好吃了。我低頭看了看被我咬過的地方,裏面夾着一根根紅色和綠色的小條子。我又咬了一口,這個小條子有點硬不甜,但有了這些顏色的小條子,整個大喜餅看上去更誘人了。我問媽媽這些小條子是什麼,媽媽説她也不知道,我覺得可能是她很年輕,這些老底子的東西她也不知道吧。沒辦法只好回去問問奶奶,她肯定知道。

當我吃的正香時,媽媽考我説:“你知道寧波人什麼時候吃大喜餅嗎?”我搖搖頭,媽媽告訴我:一般寧波人喜歡在結婚時將印着紅雙喜的喜餅送給親友,表達着傳播和分享喜氣。在祝壽時將印着“福”字或“壽”字的喜餅送給親人,代表着美好的祝福。

吃一個大喜餅,學到這麼多知識,真是開心。除了大喜餅還有很多寧波的特色美食等着我們去品嚐呢!

家鄉特色美食作文篇8

今年的春節本來計劃是坐火車回湖北麻城老家過年的。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原因沒能回去。而老家的親戚大多是醫生,整個春節至今幾乎沒有休息,都在一線和新型冠狀病毒作戰。祝親人一切順利,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

要説湖北老家麻城的春節,不得不提家鄉的一道名菜——肉糕。

麻城人過年,肉糕這道菜總是少不了的。太爺爺曾經和我説過,即使遇上饑荒年,也要將魚仔蝦米磨點帶腥味的肉糕,好讓一家人看到一線期盼的光亮。肉糕已經作為一種悠久的文化,融進了麻城人的骨子裏,這就和北京人的冰糖葫蘆、貴州人的老乾媽辣醬、山東人的煎餅卷大葱一樣樣的感覺。

爺爺説聞到肉糕味,年味就來了。做過年肉糕是有講究的。一般在臘月二十四才開始剁,家家户户在磨刀遲魚前,都要虔誠的上香、燒紙、放鞭炮,禱告祭祀,然後有節奏的的刀剁聲便此起彼伏,好不熱鬧。年前的那幾天,如果路上碰到親朋好友,不是問“吃飯沒有”,而是問“你家的肉糕剁了沒?”

二叔公每年在家負責肉糕的備料製作。先把魚洗乾淨,去鱗,除首,抽骨刺,只選用魚背精肉,剁成泥,然後一定比例的豬肉、豬油,用一定比例的地瓜粉、藕粉、豆粉摻着拌和,舀到蒸籠裏蒸熟。出籠後的肉糕清香四溢,用爺爺的話就是肉糕味美,只接觸,舌頭就被磁化了。那是爺爺兒時吃肉糕的記憶,美味就在心底咀嚼起來,那種恬暢猶然迴想。只要説起肉糕,爺爺總是幸福滿足的樣子。

爸爸告訴我,肉糕原來是過年的時候才有的吃,現在已經端上飯店的雅桌,平常時候,南來北往的客商來到麻城,也少不了特意點上一盤肉糕解饞。正是因為家鄉社會經濟發展起來了,家家户户生活條件富足了,麻城肉糕走出家鄉,被麻城遊子帶到祖國各地、世界各地。纏繞着舌尖的那美味,是麻城人不老的鄉愁和難忘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