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行與知作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72W

行與知作文

行與知作文1

在我國古代的哲學中,關於行和知的關係一直在被很多哲學家所探討,他們主要的觀點都是,行要先與知,要靠行來推出知。簡單來説,只有我們真正行動過,才能夠真正明白事物的真理,這也就是行先於知的道理。但這畢竟是古代哲學家們得出的道理,由於受到了當時很多條件的限制,我們現在需要根據古代哲學家的觀點,重新進行定義一下知與行。

知與行,應該是一種二者相互結合的關係,知與行其實應該是一個整體,知道不行,那我們就成了葉公好龍式的人物,知則無畏,無知不行。紙上談兵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趙括知道的很多,談論其軍事來頭頭是道,但是真正領兵打仗卻畏縮不前,他知道的很多,但是卻不敢做、不會做,不禁成為後人的一個笑柄。

現在我們就要堅決的抵制那種“空談誤國”的小人,現在就是有那麼一種人,批判社會慷慨激昂,捶胸頓足,可是細細看來,他們的為人處事也不過如此。所謂“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指的就是這種人。

所謂“知無窮盡,行無止境”就是説知行永遠都沒有終點,人生就一個不斷學習探索的過程,我們不能夠成為葉公好龍式的人物,也不能當行動的矮子,我們要做到知行合一,努力去探索、去追求。

行與知作文2

由於性格、環境、生活狀態等因素的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想象往往千差萬別。若想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離不開親身的實踐。是所謂空想無憑據,實踐出真知;妄加揣測不可靠,絕知一事須躬行。

《小馬過河》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未下河的小馬僅憑小松鼠和老牛的話想象河水的深度,因此猶豫徘徊,終是難以確定深淺;最後它聽從媽媽的話,勇敢地邁進河裏試了水深,發現水位既不像小松鼠説得那樣深,也不像老牛説得那樣淺,才順利地過了河。

若小馬認為河如松鼠形容得那般深,它難免害怕踟躕,止步不前;若它堅信河如老牛形容得那般淺,又很可能會疏忽大意,陷己於危境。只以別人的話作為憑據猜測事物容易陷入猶疑不決的境地,甚至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親身實踐才是獲得正確認知的途徑。我們應通過親身實踐刻畫出事物真實的樣子,進而運用獲得的認知去解決問題,改善情況,而不是想當然地莽撞行事。

“按圖索驥”的典故中,伯樂的兒子之所以誤把一隻癩蛤蟆當作好馬,就是因為他只憑其父所著的《相馬經》空想千里馬的樣子,其實他本人並未真正相過馬,他缺少掌握一種本領所需的最基本的實踐,所以不懂得千里馬的本質。

只懂樂理而不去演奏的人不會真正懂得音樂,徒有理論而沒品鑑過真劍的人亦不可能成為優秀的鑄劍師。劉勰《文心雕龍》有云:“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實踐能讓書本上抽象的理論化為真實的本領,實踐積累出的感受是最可貴的經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科學界,一切猜想、理論的承認都離不開實踐。楊振寧、李政道1956年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但在次年吳健雄在實驗室中成功證實之後才最終被確認,並於同年摘得諾貝爾獎桂冠;孟德爾懷疑傳統的融合遺傳理論是想當然的謬誤,於是親自種下豌豆,用實驗結果證明了自己的假説演繹才是真論;關於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的爭論綿延了三百年,任何想象出的推測都不足以説明説明問題,最後到底是試驗結果肯定了其波粒二象性。客觀世界的規律來不得一點主觀猜測,臆斷出的結論只會在實踐出的真理面前節節敗退。要想獲得真理,實驗必不可少。

提倡“躬行”,反對空想,並非是要我們不假思索地莽撞嘗試,不撞南牆不回頭。只想象不動手固然不對,但動手亦不應漫無目的地、匆忙地進行。有計劃、有安排地去實踐,在實踐中加入自己的思索,挖掘事物內在的發展規律,找尋自己問題的答案才算是有成效的實踐活動。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探尋真理是人類永恆不變的追求,實踐則是保障探索方向不跑偏的指路牌。絕知一事須躬行,無論想象世界中的萬花筒綻放出怎樣絢爛惑人的色彩,我們都要記得通過自己親手的觸摸去了解真實的一切。

行與知作文3

一滴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出七彩的光芒,一塊石在歲月的沖刷下和打磨下將呈現出美玉般的温潤,那麼人生呢?在這個充滿糾紛的世界裏,有幾個人有“知榮明恥”的這種觀念呢?寥寥無幾,人們已經把它遺忘在心裏一個佈滿黑暗的角落裏。 20xx年,國家主席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人們像睡醒的獅子。猛然間醒了過來,找回那水晶一般透明,美麗的“知榮明恥”觀。 我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吧!那是暑假的一天,我準備搭公共汽車去外婆家玩,遠遠望去,車顛簸的向這邊“走”來,我們一羣等車的人迫不及待地擁到了路中央,每個人都緊張的估算着對自己有利的位置,用兩隻本能的手不停地將兩邊的人向後扒拉。不一會兒,車擦着人羣的邊緣駛過來了,沒等車子停穩,大傢伙一擁而上,你擠我推,誰也不甘落後,便一擁上了車門。 也許人的“彈性”很大吧!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剛才車下的一大堆人竟大都“壓縮”進了汽車狹小的空間。車門總算是勉強地閉攏了。車像個吃地過飽的大肥豬,吭哧,吭哧地前進了,只拋下幾個“老弱殘兵”在望“車”興歎。 我被人流擠到了窗邊,心想:為什麼人們要這樣擠呢,難道他們就不能按次序上車嗎?此時此刻,人們這間便沒有了高低貴賊—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筆直的西裝和骯髒的工作服挨在一起,白亮的高跟鞋皮鞋瑚亂地踏在 黑亮的大頭皮鞋上;身體高大的盡情發揮高空優勢,身體瘦小的巧妙利用低層空間;滿耳的叫聲、喊聲、罵聲和小孩的哭聲,人們的臉上露出了扭曲的面孔,暴怒的目光...... 車子又到了一站,我挺身子,準備迎接第二次“洪峯”的洗禮,車門在一雙雙手的幫助下,吱吱嘎嘎,車門終於打開了,同樣的場面,同樣的臉孔,同樣的神情在又一次上演,唯一不同的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出現了一位二十歲穿着軍衣,也帶着軍帽,還帶有幾分稚氣的年輕小夥子,只見他用強壯的手臂,一邊拽着個小女孩和老人推上了車,人們也有秩序地下車和上車了,還有好幾個人站起來讓座,給老人,給婦女,也給那位受人敬重的年青軍人。這時車廂裏顯得寬鬆一些,也許是中間的人自動靠緊了,每個人臉上緊繃的肌肉漸漸都鬆弛下來,露出了一臉温和得笑容,流溢出親切的温情。 “司機,請停一下車,我要在這裏下車。”司機打開了車門,我望着年輕軍人離去的背影,慚愧地低下了頭,心中有一種説不出的敬佩,不!是偉大,他給我深深的啟迪,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知榮明恥,文明出行”的觀念,同學們,我們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知榮明恥,文明出行”的種子播滿全世界!奏出生活中最美妙的音符。

行與知作文4

我認為,知,是知識,是學習,是探索,是認知。行,是旅行,是實踐,是所見,是行動。

孔子認為有“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和“困而學之者”。他既重見聞,又重思索,並主張知行結合,學以致用、言行一致;墨子把認識的來源歸結為“聞之見之”,主張“口言之,身必行之”;孟子主張人有“良知”、“良能”,認為人的道德認識是先天的;老子持“不行而知”的觀點,主張“不出户,知天下”;莊子則根本否定人們認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張“齊是非”,“辯無勝”。荀子明確提出“不聞不若聞知,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知的一種表現方式,是讀書。一本好書,不僅是先人們的智慧結晶,還包含了他們的認知,對世界的理解。為什麼這麼説,是因為學習也是一種知。而讀書,就是學習。學習書中先人的見解,琢磨他們的觀點,揣摩他們的思想,吸收書中的精華,豐富自身。書,承載着作者不同的心情。或寧靜,或激動,或沉寂,或……而我們看書,就是在他們的想法裏暢遊,與他們創造的人物交流,甚至看見他們所看見的。這就是讀書。

讀書和學習,包含了知的所有。

行的一種表現方式,是旅行。人生的意義,在於行動。如果固守在原地,不去看看奇妙的大千世界,那麼,無論讀再多的書,眼界也始終有限,視野也不能真正的開闊。所以,行,也同樣重要。我們要把從書中學到的,運用到生活中,讓知和行互補互助,將知的積累應用到現實世界的改造中,為社會創造出財富,以及這個創造過程中體現的精神。

知和行更重要的,體現在人生。人生,其精神之一在於探索。人類從嬰兒起便開始探索,探索説話的方式,日常的行為,並學習。人生,其精神之二是實踐。把所想及所得實踐在現實生活裏,取得成功,證實想法,這是知和行在人生中的意義。

學習,認識,實踐,再學習,再認識,再實踐。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知行。

我要知行並重去書寫,去描繪,去創造我的精彩人生!

行與知作文5

暑假,我有幸參加了無錫教育網組織的“行知大學堂”活動。從中我領悟了許多許多……

清晨,陽光普照着大地,徐徐 涼 風迎面吹來,令人精神抖擻。我迫不及待地來到了集合點。上了車,看着一羣不相識的學生,猶如進入一個陌生的世界,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感,卻仍熄不滅內心的激動心情。

在一陣歡聲笑語中,我們到達了目的地—江陰農業科技園。天空格外的湛藍,空氣格外的清新,我們頂着炎炎的烈日走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看着路邊繁密的不知名的花草,才醒悟自己的知識面是那麼的狹隘。只有行走在路上,去觀察、去了解那些自己不曾瞭解過的,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才能成為一個有學問的行者。瞧,花兒跳着舞,風兒唱着歌,草兒鼓着掌,歡迎着我們的到來。看着它們的“歡迎儀式”,我們一點也不覺得炎熱了。

不知不覺中我們走到了果農園。一串串顆粒飽滿的葡萄掛在走廊上,像一個個紅瑪瑙似的,點綴着走廊。看着珍珠似的葡萄,我心中有一股衝動,想要品嚐一下美味。

時間如流水一般,在我們不經意間已經到十一點多。

午飯後,我們休息了片刻。興致勃勃地來到了鳥魚園。動物們見到我們的到來,都一展歌喉,各種動物都展現出它們獨特的一面。看,孔雀們張開豔麗的羽毛,吸引着我們的眼球,鸚鵡們也不甘示弱,聽,它們正在説:“您好,您好呢!”。時間飛快地流逝,為了到達下一個地方,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

最後,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來到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老房子—中共江陰一大會址。看着屋裏陳列的物品,我們對先輩們的崇敬心情猶然而生,要不是他們的奮勇拼搏,哪有現在我們美好的生活。不久後,我們便離開了,一天的“行知”活動就此結束。

回到家中,回眸這一天的活動,我領悟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