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燭之武退秦師的作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8.35K

燭之武退秦師的作文

燭之武退秦師的作文1

重耳到了鄭國,鄭文公非但沒有歡迎,反而閉關城門,不讓重耳進,這使重耳很憤怒,於是耿耿於懷。不久之後,重耳經秦國的幫助,返回了晉國並重登王位,號稱晉文公,正想復仇,可惜找不到藉口。

可是,就在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戰時鄭國幫助楚國功攻打晉國,使晉文公大怒,並因此找到了藉口,以婚姻關係使秦國幫助自已攻打鄭國。夾擊形勢成形了。

鄭文公十分着急,敵軍已經臨城,可依舊想不出良策。於是跟佚之狐一起探討。佚之狐建議讓燭之武去遊説。於是鄭文公親自去跟燭之武道歉,終於燭之武考慮到利害關係答應遊説秦國。

燭之武乘着夜色潛入秦營,以秦國不是主要收益方而只是迫於婚姻關係而已這個要素,展開了遊説,並給予了他們很多的利益。最後以高超的技能終於遊説成功,使秦穆公退兵。

晉文公知曉後,由於處在劣勢,只好悻悻而歸。

這次事件表明,在政治家眼中親情小於政治利益。所以説政治是極為殘酷的。

燭之武退秦師的作文2

美,總是世人孜孜不倦追求的。人們嚮往美,沒有人願意與“醜”相伴。美,並非外表的光鮮,外貌的“美”是有保質期的,時間一到,不免褪色。因而,人們追求一種行為與思想上的美,心靈與品質的美,它由內而外散發,於舉手投足間,使人領略到隱藏其中的美感,不覺心生豔羨。

並非故作姿態的高雅舉止,並非裝腔作勢的高談闊論,我所欣賞的美,是在嚴密邏輯控制下的智慧的閃光。在《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謀略者與野心家的爭鋒,讓人窺見卓越的謀略之美。

春秋時期,天下不過是野心家與野心家的對弈。夾在秦、晉兩國間的鄭國,便似那刀下之肉。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鄭國有燭之武這樣的謀略者在,在兩國的針鋒相對中,得以保全自身。

燭之武見秦穆公,開門見山地道出“鄭既知亡”和秦國所面臨的危險境地。但在動盪的年代,國家民族的利益不容存有個人良心。弱肉強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甘心損害本國利益為他國謀利。燭之武的理論可謂一針見血,扎得秦穆公拍手叫好。也許挑撥離間在現在看來,乃是小人所為,而為君子所不齒,但這樣做的前提,如果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恐怕沒有人會説“不”。這其實是一種謀略,一種智慧。

燭之武做到了,用最直接的遊説,層層深入,每一句,每一點,都堪稱精練。分析利弊時,不忘適時地開出鄭國答應秦國的好處,破壞秦晉結好的同時,為本國贏得了生存空間。

在強者面前,猶能進退自如,燭之武的外交謀略便是如此。乾脆利落,用謀略者佔優勢的口和腦,憑一己之力,扭轉一個國家的命運,令人叫絕。

文中還有一位讓我注意的人,就是晉文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讓人怎麼感覺都是美麗的套話。既然已無法在這場鬥爭中取利,那麼,不如韜光養晦,等待下一次的機會。字字都讓人感到晉文公身為王者的智慧。在實力雄厚時,奮起,將天下掌控;在明知不勝時,瀟灑地轉身,給自己,亦給國家,留一條後路。

説到底,“進退自如”四字,是我在《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所洞察到的一種外交謀略之美。使用得當,這種美便是一種讓人賞心悦目的藝術

燭之武退秦師的作文3

鄭文公端坐在大殿之上,愁眉苦臉,失去了往日的春光得意。一個小小的鄭國居然有這麼大的魅力,讓晉國和秦國兩個大國前來圍攻。鄭文公腦海裏又浮現出了兩國聯盟攻打晉國的原因:晉文公落難時鄭國沒有優待他,並且鄭國沒有專一事晉,猶生結楚之心。誒,多麼奇怪的理由啊!為什麼鄭國如此弱小?為什麼弱小的鄭國要夾在那麼多大國之間?難道天要亡鄭嗎?現在晉國、秦國就像兩隻兇猛的野獸,正虎視眈眈地盯着獵物——鄭國。我該怎麼辦?

早朝的時辰到了,大臣們站在大殿之下,戰戰兢兢,汗出如漿。鄭文公掃視了這羣大臣們,“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今國危矣,眾愛卿孰有退兵之法?”大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個個低頭不語。“誒!也罷,也罷,天要亡我鄭啊!”鄭文公仰天長歎,癱坐在了椅子上,眼神空洞。

這時,佚之狐走了出來,作了個揖。這個小小的舉動頓時抓住了鄭文公的眼球,他一下子坐了起來。佚之狐振振有辭:“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鄭文公眼裏突然放出久違的光芒“愛卿何出此言?”佚之狐笑而不答。“快,快召燭之武!”

燭之武走進大殿,瞭解了來龍去脈。大家都以為燭之武會爽快地答應,解決這次危機,這樣大家都安全了。可沒想到燭之武卻推辭了。大殿裏一片譁然,議論聲、責備聲不斷。燭之武解釋道:“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恐力不從心,反誤國之大事。”為解決燃眉之急,鄭文公極力説服。不管燭之武是否能完成任務,鄭文公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燭愛卿,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過也,今急而求子,一心為國。望子能以大局為重,退秦師。若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真不愧為鄭文公,一番話説得如此精彩,誠懇。燭之武終於被説服,鄭國的希望之火終於被點亮,小小的燭光雖然微弱,但在無邊的黑暗中卻給予鄭國人無窮的温暖與希望。

夜深了,大地陷入一片沉靜之中,時不時傳來的幾聲蛙叫,在寂靜中顯得格外清晰。這時,鄭國城樓上隱隱有人影竄動,在黑暗中一條繩子從城上放了下來,繩上彷彿還繫着一個人,他會是誰呢?敵軍就在周圍,他不怕危險嗎?繩子到了地面,一人解開繩子,昂首闊步地朝秦軍陣營走去。他就是力挽狂瀾的燭之武,一場精彩的遊説即將上演。

在秦軍大營裏,秦穆公正準備吹滅燭光,上牀就寢。一士兵來報:“鄭國大夫燭之武求見!”哦?他前來幹什麼?現在大軍壓境,鄭國被滅指日可待。難不成是來投降的?秦穆公放下手中的燭台,整了整衣冠,端坐着等待着燭之武。

燭之武走進軍營,作了個揖。“沒想到秦穆公仍滿面春光、精神抖擻,不愧乃一代豪傑!”秦穆公嘴角微微翹起,請燭之武坐下,説:“你有什麼話就直説吧!”燭之武站起又作揖,説:“秦晉兩國,實力雄厚,兩國圍攻,鄭既知亡矣。可滅了鄭國,對您又有什麼好處呢?秦鄭兩國之間隔了個晉國,就算您滅了鄭國,日後也難以管理。若被晉國佔有了,您豈不是為別的國家賣力呀?晉國強大了,您不就相對弱小了嗎?我想您和我們鄭國一樣都不希望這樣的事發生對嗎?如果你放棄攻打鄭國,我們鄭國將對您感激不盡,只要您路過鄭國,我們一定會好好招待的。您路上累了,我們提供舒服的休息場所;您渴了、餓了,我們提供和您口味的美味佳餚,對您來説這可是百利而無一弊啊!”

秦穆公微微一笑,原來你到我這裏來使離間計啦,你可別忘了晉文公是我女婿,相當於我的半個兒子啊!到我們之間來使離間計未必也太可笑了吧!

燭之武彷彿看透了秦穆公的心思,他説道:“我想有件事,您一定還記得吧。您曾經給予晉惠公幫助,而他也答應了給您兩座城池,可後來呢,他不但食言,還修築了防禦工事。晉國永遠不會滿足,他會不停地擴張領土,如果他使鄭國成為他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他從何得到土地呢?請您三思。”燭之武真是個厲害的辯論家,他抓住兩國的利益問題,為秦國利益着想,層層遞進,其高明之處,讓人瞠目結舌。

燭之武的一番話,讓秦穆公再也笑不出來了,這些話捅到了秦穆公的痛處。他突然意識到了其利害關係,站起身來,在營內踱來踱去,陷入了深思。一炷香的時間過去了,秦穆公終於下定了決心,準備退師。他與鄭國簽訂了盟約,又派了三個大臣守衞鄭國。

鄭文公見狀,欣喜若狂,一場浩劫被燭之武的幾番話給化解了。鄭國上下歡呼雀躍,迎接大英雄的到來。

可晉軍大營裏卻笑不出來,秦穆公的擅自離去使兩國同盟破裂。子犯怒氣衝衝地來到晉文公面前,請求帶兵襲擊秦軍。晉文公搖了搖頭:“沒有他的幫助,我是不可能坐在這裏的。我可不能恩將仇報啊!算了吧,我們回國吧”就這樣,晉軍也撤離了。

燭之武一人敵萬,以嚴密的思維和三寸不爛之舌,使得秦晉兩國大軍離開了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的作文4

秦晉圍鄭之事,在春秋戰史上並不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但這件事卻成全了一個小人物——燭之武。

作為謀略,燭之武退秦師之事早已讓無數人津津樂道,為歷代謀略家所推崇。想當時,晉國挾周天子以令諸侯,已漸成中原霸主之勢,因此,意欲兼併鄭國絕非只是示威脅迫以解“無禮”之恨,實是成就國家大業之所需。在這國家生死存亡的危難關頭,燭之武不勞一兵一卒,以一己之力退秦晉大軍,其大勇大謀可見一斑。

據馮夢龍編的《東周列國演義》記載,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養馬的長官),大概相當於《西遊記》裏所説的“弼馬温”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鬚髮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應該説,這麼一個糟老頭,又長期呆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得不到好的待遇,就算有滿身鋒芒,該也消磨殆盡了吧。但燭之武使秦時,“夜縋而出”,孤身一人,也許還拄着拐,迎着秦兵而去,氣定神閒,躊躇滿志,西北風吹到他的臉上,鬚髮飄飄,那神態,那情狀,必定是十分地瀟灑的!

他的瀟灑來自他的自信,他的自信源於他的才華。當鄭國被圍之際,佚之狐顯然缺乏自信,他對鄭伯説:“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在關鍵時刻能被人記起,這説明燭之武雖然身居“圉正”,但他的才華應該是聲名遠播,得到大家的承認的。被鄭伯召見時,他説:“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話絕不是他的自謙,當然也不是他存心拒絕,他如果無意為之,是大可以不應召的,況且年歲也大了,正可以謊稱病了什麼的,何必要不辭辛勞呢?他應召而來了,説明他早已打定主意了。但他當然知道趁機發發牢騷,擺擺架子,一來無礙大局,二來也可以發泄心中多年的怨恨,説不定還能贏得鄭伯的愧疚和自責。藝高人膽大,聰明的他當然不會放過這難得的機會。但這機會只是屬於有真才實學的人,徒有虛名不夠自信的人是不敢這麼“放肆”的。出使到秦軍,見到秦穆公,燭之武面無懼色,娓娓道來,回顧歷史,指出晉君言而無信,貪得無厭,對秦國忘恩負義;展望未來,若滅了鄭,則肥了晉國,而無益於秦,而且晉壯大之後,必定會成為秦國的最大威脅。燭之武可謂是個口懸河漢、舌搖山嶽的人,他的一番話可真是:説時石漢皆開眼,道破泥人也點頭。紅日朝升能夜出,黃河東逝可西流。燭之武的成功就在於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並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後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鋭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鋭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並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於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後一擊,為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歎號。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着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