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晚報副刊徵文(精選多篇)

欄目: 徵文稿 / 發佈於: / 人氣:1.23W

第一篇:關於《羊城晚報》副刊《花地》的研究

晚報副刊徵文(精選多篇)

關於《羊城晚報》副刊“花地”的研究

摘要:經過五十多年的磨礪餓,《羊城晚報》的“花地”文藝副刊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品牌,其在審美上張揚了温柔敦厚的詩教傳統,“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與夜晚的橙黃枱燈帶來的温馨匹配。在新時代不僅培養了大批文藝青年,“花地”自身也不斷得到提升,尤其在電子媒體蒸蒸日上,傳統報媒日漸式微的今天,“花地”的成長是值得驕傲的。但是,其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其他文藝副刊共同面對的問題,也需要我們給予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花地” 文藝 副刊 欄目 編輯符號 厚報紙時代

導論:

《羊城晚報》是我國晚報傳統的“三大晚報”之一,其副刊“花地”、“晚會”更以其鮮明的怡情休閒性、生活指導性備受讀者青睞。該品牌的副刊高格調、高品位、高質量,注重情感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在當今報紙副刊逐漸走向窄播化的今天,仍然能吸引一大批的讀者,堅守晚報副刊的大氣屹立不倒,確實難能可貴,尤其是純文藝的副刊在今天商業化、物質化的擠壓下,《羊城晚報》的“花地”副刊卻能走過五十多年,其“花地”人自身的努力自然要得到肯定。 花地在廣州城區西南。屬芳村區。原是河灘草坦地。明代居 民在此開荒植花,初名“花埭”(“埭”為土堰之意),後諧音漸稱花地。由於“花地”一區恰在廣州,有着較為久遠的歷史,在當地有一定的名望,與花草結緣本就是文人雅士娛樂方式,也是市民休閒娛樂常選的形式,“花地”做為《羊城晚報》的副刊專版,自然也正值辦此副刊的宗旨了。

下面,我們就具體看看花地的魅力。

本論:

“花地”一週欄目設置:

“花地”的欄目設置基本上是穩定的,具有一定的週期性和規律性。一般的,“花地”從週一到週日都至少會有半個到一個版面。少數時候週六和週日會沒有“花地”版面,但“花地”的招牌欄目,“小説連載”是會有的,通常在沒有“花地”版的時候,“小説連載”會安排在“娛樂”和“晚會”兩個版面的下部。(如2014-12-19日的《羊城晚報》)有着非常明顯的標誌,就“小説連載”的活頁夾式的邊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厚報紙時代,純文藝的副刊生存的處境。

下面我們細分一下。

週一:花地小小説,內設欄目:文苑短訊、微小説、小説連載,另外主體部分並沒有分欄目,主要刊發3篇以內的短片小説,文字在1000左右或更短。有時週一只有半版,另外半版為“家庭”,設有成長點滴、快樂時光、我拍我家、父母心聲、未來之星等。此時“小説連載”可能移至下一個版。

週二:花地,為綜合和連載兩個欄目。綜合部分多有哲理散文、詩歌、隨筆、閒談、小故事等。但有時候可能只有半版,下部分為廣告或者安排一個“家庭”版。此時“小説連載”欄目可能移至下一個版。

週三:花地大家小品,設有小品文飯、小説連載。有時可能也只有半版,另外半版為“家庭”。“小説連載”移至別的版面。

週四:花地紀實,設有“提前懷舊”、“人在他鄉”和“小説連載”。週四相對來説比較固定,在我觀察幾個月來,並沒有出現只有半版的情況。

週五:花地:為專欄,主要有“課堂作文”、“自由落體”、“社會觀察”、“校園達人”、“迷你小説”,還有就是“小説連載”。週五的相對來説也比較固定。

週六:如果有“花地”版,則為藝術和論壇。

週日:花地為小説。此時“花地”可能就不單獨佔一個版了,也不會在報紙的上半部分,往往只有“小説連載”一個欄目。

可以看出,“花地”的週四和週五的安排是具有明顯區分度的,週四為紀實,設“提前懷舊”和“人在他鄉”,顯然多是為在廣州工作的非廣州人。週五集中校園,讀者顯然傾向於學生。其他時候的則讀者區分度比較均一。

“花地”編輯符號的運用:

編輯符號又叫編輯語言,是區別於音響文字語言的一種編輯認識和運用的符號形式,包括版面位置、線條運用、底紋、邊框、編者按、字體字號、色彩、留白等等。準確使用編輯符號,可以起到重點突出、立場鮮明、條理清晰、耐人尋味的作用,同時又能傳達出報社和編輯的思想意圖,形成報紙特有風格,給讀者良好的印象。

《羊城晚報》《花地》副刊的編輯語言運用具有自身的特色。其整個版面色彩鮮明,版塊分割使其具有很好的區分度,線條邊框使用大膽,尤其是“小説連載”欄目的活頁紙邊框設計,讓人一眼便能找到“花地”。

1、邊框線條的使用:“花地”的邊框使用是比較講究的,邊框一般與底紋相融合襯於文字底部,沒有割裂感。邊框色彩恬淡柔和,有一種親和力。適當的立體效果,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線條淺顯簡潔温和,體現了明顯的南方的地域特色。適當的線色融合,同樣體現着動態的美感。總體來説框線避開了刺激,給人一種閒適的閲讀愉悦,有效的降低了浮躁,平和心態,真正做到了閲讀的休閒性和審美性。協調即是美德。

2、色彩插圖的使用:色彩插圖的使用是“花地”又一個成功的創造。每一個插圖都是精心選擇的,恰當的配合文字內容和“花地”本身的文藝性定位。插圖清新簡潔,卡通的唯美可以有效舒緩心理,增強閲讀的樂趣和休閒的意味。色彩以淺温的暖色系為主,多為淡黃色、淡紅色、甜橙色或淺咖啡色彩,這些都是一些柔和明亮的色彩。另外還有一些偏冷的色彩,如淡藍色、亮草綠、晶石黑,同樣能起到平和心態的作用。畢竟良好的閲讀是從明淨的心情開始的。

3、欄目相對固定:説到欄目的相對固定莫過於“小説連載”了,可以説,該欄目已經成了“花地”的標誌,找“花地”最簡單最直觀的就是找“小説連載”,該欄目始終置於版面的下部,由兩頁活頁紙式的邊框承載,對稱的托起其上部的欄目。另外每一期“花地”都有相對固定的專欄,因為上文已經述及,此不在贅言。

4、版面具有很強的區分性:“花地”字樣的類報頭始終在報紙版面的右上角,固定的在晚報的b04或b05版上。除了“小説連載”的區分外,“校園達人”欄也是一個典型,明綠色的底紋一貫的在報紙的右上部位。特別的欄目總有底紋或邊框以示突出。“小品文飯”淺咖啡色的底邊框一如既往不變。

“花地”用稿的特點和標準

1、 內容標準:

“花地”用稿有一個基本原則,即是文稿需具有美文感、通俗性,涉及生活方方面面。除了另外有要求外,綜合性比較強。但是,“三貼近”原則是貫徹着的。所有稿件需有生活性,能反映現實生活。言論尖鋭但沒有攻擊性。

除了文稿外,漫畫、國畫等也是“花地”的重要用稿。

2、 思想標準:思想積極向上,沒有頹廢沒有抱怨,具有精神的審美性和美德性。反映

時代特點、地域特點、人文特點,如“人在他鄉”、“提前懷舊”等欄目,就反映了廣州的社會經濟特點。

3、 風格標準:風格清新恬淡,文辭流暢練達。不同作者風格迥異,但都必須在“花地”

一貫的審美角度內。

4、 文長標準:文長是決定是否適於刊登的重要標準,畢竟版面有限。花地的搜有稿件,

都是短小精悍的。小小説、小品都在千字左右。

“花地”編排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1、 “花地”在編排中出現的明顯的問題,是縱觀地看,缺乏連貫性,即上文提到的有時“花地”和某些版面拼版。此中可以看出“花地”在傳播擴張、信息爆炸的時代所遇到的尷尬。

《羊城晚報》在1980年復刊時,總共只有對開四版,副刊卻佔了兩個版:一個是文學副刊《花地》,一個是綜合副刊《晚會》。現在,羊城晚報版面擴張到40多個版,但除了星期六外,屬於真正副刊的只有兩個版。這個比例對羊城晚報而言顯得少了。

2、 缺乏“大家説話”的氣氛,文藝思想沒有體現“百家爭鳴”局面。就我觀察的若干期而言,我很少還看到有不同文藝家或作家在“花地”上進行文藝的爭鳴,似乎很和氣。文藝不光是休閒閲讀,還應該有文藝思想的碰撞。當然,這不是光《羊城晚報》一家的問題,而是帶有普遍性的。

“花地”在厚報時代的反思

1、受眾的稀釋:

“用“腹背受敵”、“四面楚歌”來形容當下報紙副刊的生存狀態並非誇張。一個有電光聲色可以愉目怡情的電子時代,必然導致印刷閲讀物的式微。在以新聞為主導的報社,副刊要麼成為點綴,要麼在逐漸遠離它的本原定位,要麼乾脆從報紙上消失。”

由於新的更為簡單和時效的廣播電視迅速發展,社會物質化的趨勢已經形成,人們追求的閒適的娛樂閲讀漸成為一個夢幻。人們的娛樂休閒方式發生着深刻的變化,肥皂劇、電影、夜總會等等已經分去了人們的大部分時間。報紙受眾正在日益縮小,同時縮小的還有文藝副刊的讀者。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媒體的興起,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娛樂選擇,也包括便捷型電子紙閲讀的流行,報紙副刊的路走得更加窄了。

在今天的副刊裏,除了雜文被時事評論版奪愛之外,詩歌據説“寫的人比讀的人多”而不被重視,文藝評論也過於陽春白雪而紛紛“下架”,報告文學的生產週期過長,不符合新聞的時效特徵,因此也漸漸被淘汰出局。現代副刊最受寵的文體莫過於隨筆,不少報紙的副刊也只剩下了隨筆。

中國還處於技術轉型期,只要印刷媒體與電子媒體還在拉鋸戰,作為傳統媒體的報紙就仍然在坡上行走,同時,作為報紙副刊也仍然有生存空間。

不管怎麼説,報紙的輝煌正在過去,文藝副刊的危機正在逼近。因此,作為副刊編輯,我們要思考的是,怎樣才能延緩危機的行進腳步。“花地”自然也無法避免。

2、商業性的異化:

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報紙早已不再吃大鍋飯,轉入了市場運作之中。作為市場經濟的參與者,報紙商業化是不可避免的。為了最大實現報紙盈利,副刊從某種意義上講已經成為報媒的抱殘守缺的表現。純文藝的副刊處境更加艱難,其他很多版面都在擴版,唯獨文藝副刊不僅沒有擴版,反而其有限的物理空間還遭到進一步的擠壓。同樣是《羊城晚報》的副刊“晚會”其擴展已經是“花地”的好幾倍。其“花地”的“論壇”、“藝術”欄目也不同程度的表現出商業化得娛樂傾向。

“花地”的陣地能守多久,實在令人樂觀不起來。

結論

總的來説,“花地”在審美上張揚了温柔敦厚的詩教傳統,“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與夜晚的橙黃枱燈帶來的温馨匹配。其經過五十多年的堅守和奮鬥,已經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和品格,具有了獨立的純文藝性的副刊品牌。其總結出來的友誼經驗和嘗試將成為所有文藝副刊的寶貴財富,對報紙的文藝副刊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但是,在電子媒體充分發展的今天,報紙的發展也將式微,作為本身先天不足的純文藝副刊,其發展更是不能樂觀以待的。必須不斷反思,找出自己的出路。“生存,或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這些話,當然也是對“花地”説的。

作者:陳領

第二篇:解放前《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歷史探源

解放前《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歷史探源

周劼人

摘要:1946年5月1日《新民晚報》前身《新民報》上海版晚刊成立,同日其副刊“夜光杯”創刊。從1946年5月到1947年5月《新民報》上海版晚刊被停刊,這一時期也是“夜光杯”的第一個輝煌期。這一時期“夜光杯”其政治立場偏左,主要有張慧劍、吳祖光等主編,設有夏衍《桅燈錄》、袁水拍《月下小景》、趙超構的千字小文等主要欄目。1947年2月20日,因“夜光杯”刊登《冥國國歌》而使《新民報》上海版晚刊被迫停刊一日,並最終於1947年5月被封報。至此,“夜光杯”在上海解放前的第一次輝煌期結束。

關鍵詞:《新民報》“夜光杯”副刊上海版

2014年5月,上海《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迎來了它60歲的生日。創刊於1946年5月的《新民晚報》“夜光杯”,是目前國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報紙副刊之一。其歷時跨幅之大,經歷世變之多,用報界前輩柯靈先生的話來講,是“副刊史上,罕有其匹”。本文着眼於《新民晚報》創刊到上海解放這一時間段,梳理其副刊“夜光杯”第一次輝煌期的歷史。

一、《新民晚報》“夜光杯”創刊背景及其概況綜述

1、《新民報》上海版晚刊簡史

1946年5月1日,《新民晚報》在上海創刊。同日,其副刊“夜光杯”誕生。

“夜光杯”所在的《新民晚報》,其前身是1929年(民國18年)9月9日於南京創刊的《新民報》。創辦人是陳銘德、鄧季惺夫婦,第一任總主筆兼總編輯趙超構,一年後,程大千接任程大千總編輯,主筆仍為趙超構。

1946年5月1日,《新民報》上海版晚刊第一期出版,該報規格為四開一張,是南京新民報股份有限公司所屬“五社八版”中的一個。

1946年7月1日,《新民報》上海版晚刊改名為《新民晚報》,規格變為對開半張,8月改為對開一大張。

1948年12月1日,《新民晚報》恢復《新民報》上海版晚刊名稱。

2、“夜光杯”名稱由來及其辦刊宗旨

創刊時期,“夜光杯”並不是副刊的刊名,而是副刊的一個部分。當時的《新民報》副刊除“夜光杯”外,還有李嘉主編的“夜花園”和柯靈主編的“十字街頭”,以後又逐漸增加了“生意經”、“天下”。副刊作者多為當時的文化進步人士,其中一部分為抗戰期間一直為蓉瑜

二地《新民報》寫稿的老作者。當時副刊的記者有唐海(採訪部副主任)、張林嵐、韓鳴、沈史明、李仲源、周光楣、張之江、章正續、王戎等。各個副刊均每日見報。

“夜光杯”創刊於全國人民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發動內戰的革命高潮中,且其所在的《新民報》政治上傾向進步,這兩點影響了“夜光杯”的政治立場與版面風格。《新民報》上海版晚刊的《發刊詞》提道:“我們願意忠於國、忠於民,但是堅決不效忠於任何政治集團??我們相信,一張報紙必須配合時代的要求,始有其存在的意義??為了國民的幸福,我們需要民主自由;為了國家的富強,我們需要和平統一。”1這也可以看作是“夜光杯”在當時的立場與宗旨,其不少專欄和文章都很好地貫徹與體現了這一宗旨。如當時夏衍以“朱儒”為筆名主筆的專欄《桅燈錄》,常常以五百字左右的短小文章鍼砭時弊,筆鋒辛辣犀利,毫不留情。

“夜光杯”這一名稱為第一任主編張慧劍所取,乃是其與同事在舊校場路老飯店舉杯暢飲時偶得,取意於唐詩“葡萄美酒夜光杯”。張慧劍在其主編的第一期“夜光杯”中撰寫“編者小啟”,闡發了“夜光杯”一名的含義:“唐代詩人王翰傳世之作不多,常為後人傳誦的只有一首涼州詞。《唐書》説他有輕俠之氣,詩人懂得生活,眼睛看到世界;做人與做詩一樣,不受禮法的羈勒,敢於對紳士社會的成規作戰。為了配得上“夜光杯”這個名字,我們應該發揚重俠精神,擴大視野,多為人民大眾的生活福利多説幾句話。”用當時“夜光杯”記者張林嵐的話來説,“夜光杯和《新民報》的5個地方版,8個日晚刊、包括所有副刊,都遵守一個共同的原則:‘民之所好者好之;民之所惡者惡之。’”2

1946年是“夜光杯”創刊後即迎來它的第一個輝煌時期。全國各地的名家都紛紛為其撰稿。但是好景不長,1947年後,隨着國民黨發動的內戰全面鋪開,副刊和報紙都逐漸難以編寫。當時國統區民生凋蔽,政治腐敗,文網森嚴,而《新民報》上海版晚刊作為一張進步報紙,時時受到迫害,準備關門。此時的“夜光杯”也稿源枯竭,人手短缺,篇幅不得不跟着報紙縮了再縮,報紙由對開一張,縮為半張,副刊只剩下一個小角落。

二、“夜光杯”兩位重要主編及其時的“夜光杯”狀況

解放前“夜光杯”先後有過張慧劍、吳祖光、李嘉、袁水拍等幾位主編,此幾位都是當時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其對“夜光杯”的發展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這幾位主編中,又尤以張慧劍和吳祖光最為重要,張慧劍是“夜光杯”的第一任主編,也是此副刊名稱的提出者;吳祖光在解放前的“夜光杯”主持時間最長,其任內發生的事件對“夜光杯”及《新民1

2《上海新聞志》,第一編第三章第一節:三家主要報紙《新民晚報》,2014年10月15日“夜光杯”, 作者 張林嵐

報》的發展有着轉折意義。

1、張慧劍及其任主編時的“夜光杯”

張慧劍是“夜光杯”的首任主編,有“副刊聖手”之稱,與張恨水、張友鸞、趙超構並稱“三張一趙”。他主編過的副刊有重慶《新民報》的“西方夜譚”、成都《新民報》的“出師表”、南京《新民報》的“夜航船”,以及《新民報》上海版晚刊的“夜光杯”。以上這些副刊,都是由他擔當首任主編,當副刊運行進入正軌後,再交由他人繼任。

張慧劍時期的《新民報》副刊人手十分少,整個“夜光杯”由張一人編寫。當時的“夜光杯”版面風格活潑,文章長短搭配得當,文體有雜文、詩歌、隨筆、學術小品、考證文章等,還常常配有漫畫。當時主要的專欄有夏衍的言論專題《桅燈錄》,以及趙超構署名“沙”的小言論,這個言論專欄在原來重慶《新民報》就有,上海版晚刊成立後又在“夜光杯”繼續,到後來成為了在全國範圍內廣有影響的“林放雜文”,還有程大千的千字小小説,此外就是張慧劍自己撰寫的文史小品。當時“夜光杯”的一位作者這樣評價張慧劍排出的版面:“自己寫的雖是一篇豆腐乾小稿子,經他一編,好像被安排到了最顯眼的地位!”

張慧劍的副刊編輯理念不光重視藝術性,還常常借副刊來發泄對當時時局的看法。因此其時“夜光杯”上無論文章漫畫,都言辭鋒利,直指時弊,毫不留情。

可以説張慧劍任主編的最大意義就在於為《新民報》上海版晚刊的副刊起了個好頭,為後來接任者打開了局面。

2、接任者吳祖光及其時的“夜光杯”

吳祖光繼張慧劍後任“夜光杯”主編。可以説吳祖光擔任主編的時光,是解放前“夜光杯”最核心最輝煌的階段。

吳祖光加盟《新民報》是機緣巧合。1944年,陳銘德找到了從成都回到重慶不久的吳祖光,委託他去邀請當時大後方文藝界尤其是戲劇界負有重望的夏衍為陳的重慶版《新民晚報》主編副刊“西方夜譚”。由於夏衍的工作安排,只能擔任短期的編輯工作。於是陳銘德便力邀吳祖光在夏衍離開後接任《新民報》重慶版副刊“西方夜譚”的主編。因吳從未做過報紙編輯工作,因此在夏衍任職期間,吳便潛心向夏衍學習編輯技術,這段經歷可以説為後來吳順利接受《新民報》上海版晚刊“夜光杯”奠定了基礎。3

吳祖光在去上海前短暫擔任了重慶《新民報》副刊主編,並在1945年11月14日,由於刊登了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雪》而引起了全國範圍的震動。此一事件初步顯示出吳祖光的副刊編輯思想和風格。 3 《吳祖光自述》李輝主編,大象出版社,2014年,p180

1946年元月,因籌辦《新民報》上海版晚刊,陳銘德在交通極其緊張的情況下,通過軍方的關係用“青島二號”軍用飛機將吳祖光送至南京最後轉至上海,參與“夜光杯”籌備及編輯工作,成為繼張慧劍之後的第二任“夜光杯”主編。

吳祖光時期的“夜光杯”依舊每天見刊,主要欄目有夏衍先生的《桅燈錄》和袁水拍先生的《月下小景》,這兩位作者都十分緊密結合社會現象和發生的事實負責供稿。當時外界投稿很多,但同時副刊編輯也會自己寫很多稿子,有時是為了結合時事,有時為了彌補由於多種原因而發生的版面空白,這類稿件大都是臨時隨便署一個化名,而具體是哪些稿件由哪位編輯所寫,連當事人自己也已記不清,所以無從考據了。4彼時參與編輯的人手依舊很少,副刊版面從選稿、寫稿、畫版面,最後還有校對一次清樣,都由吳祖光一人獨立完成,大致是編輯每日上午十時左右開始工作,首先校對昨天發稿的當天晚報的清樣,或增補一些空白,作一些調整,交總編輯看過便付印出報,同時編第二天的版面。

吳祖光在任《新民報》編輯期間還同時於其好友丁聰一起主編《清明》雜誌,該雜誌在“共舞台”三樓有一間非常講究的編輯室,“夜光杯”的很多稿件也誕生在這間編輯室內。據吳祖光回憶:“由於(編輯室)地處鬧市,朋友們時常到此歇腳。夏公常到這裏午休,有些(夜光杯)文稿就是在這裏寫給我的,田漢、洪深先生都在這裏為我寫過晚報的稿件。我都不教他白來。”5

吳祖光繼承了張慧劍的副刊編輯理念,而且他本人對於國民黨統治的態度只有“蔑視”二字,他曾公開表示:“國民黨統治腐敗到極點,他們做的許多事讓人瞧不起”6,因此在他編輯“夜光杯”期間,由於發稿不慎,曾多次觸怒民國政府當局。直到“冥國國歌事件”,《新民報》被迫停刊一日。這些事件發生後,都是由《新民報》的老闆陳銘德出面化解,且他從不怪罪報社任何工作人員。陳銘德的這一態度和做法,是“夜光杯”在國統區內可以堅持偏左的政治立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7年秋,吳被迫離開上海。根據當時的文獻與相關人後來的回憶,吳祖光離開是因為其在1946年至1947年間所寫的兩個劇本——《捉鬼傳》、《嫦娥奔月》——涉及諷刺社會、批評政府,引起當局不滿。後來一個警方劇團的年輕演員在民國政府企圖抓捕吳祖光時提前給吳報信7。於是吳祖光就在短時間內放下手頭工作,逃往香港。他在“夜光杯”的編輯生涯也就此結束。 4

5 《吳祖光自述》,李輝 主編,大象出版社,2014年,p182《一輩子——吳祖光回憶錄》,吳祖光 著,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p354

《陳銘德、鄧季惺伉儷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p221

《一輩子——吳祖光回憶錄》,吳祖光 著,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p356 67

3、吳祖光後的幾位“夜光杯”編輯

在發生《冥國國歌》(此事件在後文中將詳細介紹)事件後,老闆陳銘德為順應當局“撤換‘夜光杯’編輯”的要求,將“夜光杯”主編吳祖光和“夜花園”主編李嘉互換職位,以求在報社損失最小的情況下平息該事件。但是,兩人調換崗位的時間並不長久,且調換後是否兩人仍實際從事自己原來的工作,已不得而考了。

後,李嘉離開報社,去了日本。“夜光杯”的編輯工作由原《月下小景》的專欄作者袁水拍繼任。但袁水拍彼時仍沒有離開其原本在銀行的工作,因此是用業餘時間從事“夜光杯”編輯,且持續時間不長。

袁水拍是否一直擔任編輯到上海解放?又或者其後是否有別的人接任?這些問題,由於一手資料的欠缺,本文暫時無法闡述。

三、“夜光杯”《冥國國歌》事件及《新民報》被迫停刊

1947年(民國36年)2月20日,《新民報》上海版晚刊“夜光杯”副刊刊登了署名“愚者”的來稿《冥國國歌》。該稿件步國民黨黨歌——也是當時的“國歌”——的詞韻和格式,通過改動個別詞句,達到諷刺國民黨腐敗統治、揭露黑暗政治社會現實的目的。全文如下:

戰神土地,污黨所宗,以建冥國,以建“打”同。

茲爾事多,唯民前鋒,昔也非現,主義是祟(原注:別讀崇,以諧其音)。

世人似蛹,畢罄畢終,異心億得,動輒死終。

該文一經刊出,引起強烈反響,讀者紛紛來電來信,拍手稱快。

但此文再次惹怒了國民黨當局,且其程度遠遠超過以往歷次。國民黨上海市黨委主任委員方治,在中央訓練團上海同學聯誼會上,當眾訓斥陳銘德,將此行為稱為“如此妄行,顯系大逆不道!實有干犯黨紀之處,應以黨紀予陳氏以制裁”8。之後不久,方治正式提出要上海新民報自動停刊,且要求《新民報》交出《冥國國歌》的作者,並在跑馬廳(今人民廣場)開羣眾大會來公審。

陳銘德、鄧季惺夫婦一方面堅持不把責任推給編輯和作者,且只能道歉、不能停刊;同時為此事在南京和上海兩地奔波,多方聯絡,請國民黨政要張羣、孫科、吳鐵城等人為之緩頰。最後,《新民報》上海版晚刊自動停刊一天(另一説為停刊三天),登報就此事道歉;同時,陳銘德接受了“更換‘夜光杯’編輯”的要求,但他採用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將時任“夜花園”的編輯李嘉和“夜光杯”編輯吳祖光互換崗位,這樣既符合了當局的無理要求,又保住了晚刊的人力資源。只是《冥國國歌》的那位作者,雖經多方打聽,仍不知下落,直到19828 《陳銘德、鄧季惺伉儷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p221

年《新民晚報》“文革”後復刊時此作者才寫信到報社,表示歉意,但仍然沒有告知姓名。

1947年5月25日,國民黨當局以“破壞社會秩序”、“意圖顛覆政府”的罪名,將《新民報》,與《聯合晚報》、《文匯報》一同封閉。在這次報館被封事件中,“夜光杯”《冥國國歌》事件成了當局封報的一個主要理由。兩個月後,經過陳銘德夫婦奔走,《新民報》上海版晚刊於7月底復刊,“夜光杯”也同時恢復。但此次復刊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報社總編輯被撤換,由國民黨中宣部與方治、潘公展派王健民接任,並派帶槍特務分子二人公然駐報社監視記者編輯行動,趙超構經陳銘德力保留任,程大千則調編“夜花園”副刊。至此,“夜光杯”等副刊的第一次輝煌期結束。雖然整個《新民報》編輯部在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記者組織下,團結一致,進行了艱苦的鬥爭,特務分子完全陷於孤立,但“夜光杯”再也無法以其創刊時的感召力影響社會、影響局勢。

1949年5月報紙不停頓地進入新社會,記者編輯和報社職工冒着流彈橫飛的危險,出版了上海解放第一天的晚報。“夜光杯”也在上海解放的第一天開始了它的新生命。

參考文獻:

《陳銘德、鄧季惺伉儷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吳祖光自述》李輝主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

《一輩子——吳祖光回憶錄》,吳祖光 著,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

《上海新聞志》,第一編第三章第一節:三家主要報紙

《新民報》春秋,陳銘德、鄧季惺 等著,重慶出版社,1987年

《〈新民報〉羣英譜》,張京,《新閲讀》2014年32期

《葡萄美酒“夜光杯”——新民晚報副刊50年足跡》,吳承惠,《新聞記者》,1996年06期 《濃墨世間情意 重彩萬家燈火》,李豫生,《中華新聞報》,2014年1月17日

《新民報》上海版晚刊1946年9月合訂本,清華大學圖書館報紙庫存本區

第三篇:重慶晚報副刊發表:那次走進大昌古鎮

重慶晚報副刊發表:那次走進大昌古鎮

姚雲輝

從巫山小三峽乘船70餘公里,便到了三峽久負盛名的千年古鎮大昌。

記得2014年,當時流經古鎮的大寧河水位一天天上漲,離大昌古鎮淹入河中的日子也漸漸臨近,古鎮居民對古城的依戀與日俱增。

大昌古鎮具有1700多年的歷史,鎮內有保存較好的古城門和三峽最大的古建築羣。古鎮東西主街長約350米,南北長約200米,這是個“四面可通話,一燈照全城”的袖珍古城。我們在傍晚時分到達,走在青石板街上,似乎是穿梭在遠古時代。2014年,大昌古鎮被淹沒之前,它成為一個世界古民居保護史上的奇蹟,被整體遷移到另一個地方。下了渡船,登上青石階,迎面就是南門。一棵古老的黃葛樹生長在南門城牆裏,軀幹從石縫中冒出來,根虯暴露在外,盤旋着、扭曲着。我們深怕破壞了古鎮的寧靜安詳,便放慢放輕腳步,欣賞着古鎮的一磚一瓦,有哪裏的古民居會比這裏的更舒展于山形地勢,更得意於御風親水?還有哪裏的老房子能比這裏的見證過更多滄海桑田,而後又將桑田滄海?

古鎮建在大寧河畔,佔地約10公頃,現名為“解放街”的街道呈“t”字形,串通東、西、南3座城門,東西街長350米,南北街長200米。鎮內大多為四合井院,青磚黛瓦、雕樑畫棟,翹角飛檐、古樸幽雅。

與1700多年的每一天一樣,村民平靜地坐在門前幹着手頭的活計,打理着自家的營生。三峽工程蓄水已經改變了一切,當時還有19個月,大昌古城將被全部淹沒,上方(更多請關注:)水深將達近30米,這裏將變成一片汪洋。但這裏沒有給人絲毫異樣的感覺,只有古城南門上那個偌大的“拆”字提醒着人們,這裏不久就會消失,2014年初古鎮將全部拆除和部分複製,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將度過千年古鎮的最後兩個夏天。

袖珍古城,城小价值可不小。這裏有大量翹角飛檐的明清建築,有37幢古民居和完整的古城牆。城內石板鋪地,屋宇精巧別緻,古韻濃郁,更有清澈見底的長江支流大寧河穿流其間。

古鎮上,貨攤都一字排開擺在極具特色的雙屋檐下,不必擔心被雨淋濕,很像是江南古鎮西塘有名的廊棚。還有民居中用於防火的封火牆,一派江南風格。不過,要知道這裏可是地勢險惡的三峽腹地,遙想古人,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建造出這個小鎮,簡直是個奇蹟。

大昌鎮的海拔為141米。到2014年,三峽庫區的水位上升至175米。事實上,大昌鎮已與秭歸新灘、忠縣洋渡、石柱西沱等千年古鎮一樣,現在已經淹沒水下。

古鎮是大三峽地區古老的經貿中心。規模宏大的七省會館、雲蒸霧繞的煮鹽之邦,造就了大昌人的精明。善於經商的大昌人沒有學會坑人騙錢,即使在古城消失的最後時刻也沒有去“宰”外地客。人們的確生活悠閒,隨處可見老人們坐在街頭曬太陽,納鞋

底,從沒有人匆匆忙忙地奔跑。

吃完晚飯後,我們都將到大寧河畔去游泳,順便揀了幾枚黑白相間的三峽石,帶回去送給好朋友。傍晚,登古城,顧四周,東西良田萬頃,古城如畫舫靜泊。日落時,在大寧河彼岸的山上遠眺大昌。黛色的屋頂、紅紅的桉樹葉,被陽光染出多種層次的河水,搭配在一起,安寧和諧。

1700年,這足夠讓人對大昌的過去產生敬畏——這座遠離京城萬里之遙的小小古鎮,從無到有,從遠古的政權建立延續到現在,代代接受着遠居京城帝王的君領之力,創造着適應自己的生活。歷史顯然不是大昌人的包袱——古城之外,顯示着現代人的痕跡:鋼筋混凝土,玻璃,摩托,空調,抽水馬桶。古屋的封火牆與鋼筋混凝土相比,如同歷史的興衰更替,不可逆轉,卻又難以銜接。

大昌人説,我們沒有必要對祖先懺悔,他們可以來到這裏給我們創造幸福,我們也可生活在別處,為兒孫創造幸福。

移民的最後一件事,是到河邊挖一棵小樹,或者裝點土和水。能能帶走的,除了鄉音、水、土和思念,沒別的。

泱泱平湖是老歷史的封底,也是新歷史的封面。

第四篇:副刊問題

1、 問:報紙副刊數字化轉型,副刊怎麼辦?

參考文章:

“四力” 觸“網”副刊的文化擔當

新媒體環境下報紙副刊發展策略分析 以羊城晚報為例

以網絡為媒取長補短 網絡時代 報紙副刊生存之道

網絡時代 副刊如何轉變思路

喜看老樹綻新芽 新民晚報副刊網絡版“夜光杯”博客的思考 報紙副刊作品連續三年獲獎得失談

網絡副刊優劣與侷限

2、 報紙副刊的文學意義

參考文章

學燈 編輯羣在五四新詩傳播中的貢獻和意義

報紙文藝副刊與現代文學研究關係之隨想

中國現代報紙副刊的文人圈

中國現代文化生產中的媒介角色論略—以報紙文藝副刊為中心的考察

第五篇:二2班晚報小記者徵文

黃麗 二(2)班

山頂的家鄉

早晨,我和弟弟去爬山。爬到半山腰的時候,我們看見了一片五顏六色的花朵,那是花的海洋,真是美麗極了。當我們爬到了山頂,往下一看,啊,那是我們美麗的家鄉呀!

天上,是藍天、白雲,還有一道彩虹。那樣子,看起來真漂亮。 地面上,有樓房,也有瓦房,還有許許多多的樹木和美麗的花朵。我們仔細一看,好像看見了我家門前那清清的小溪和小溪旁邊那綠綠的小草呢!

平地上,小朋友們在奔跑。田野間,農民伯伯在種菜。樹林裏,小朋友在玩遊戲。

啊!我的家鄉真美呀!我的家就像城堡一樣,媽媽就是那兒的女王,我們就是那兒的小公主和小王子,一起過着美好的日子。

鄉村的四季

春天,嫩黃的迎春花開了,筍芽兒鑽出地面,泉水丁丁冬冬地唱起歌來,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叫着,小朋友們就知道了:家鄉美麗的春天來臨了。

夏天,池塘裏的水碧綠碧綠的,小蝌蚪們在池塘裏游來游去,小青蛙們在碧綠的荷葉上跳來跳去,小朋友們在池塘邊的大樹下乘涼呢!

秋天,一隻只黃澄澄的梨子像一盞盞燈籠掛在梨樹上,一個個金黃的胡柚像一隻只黃色皮球,果園裏的果子都豐收了,田野裏的稻穀也變成了金黃色的海洋,真是美麗極了!

冬天,家鄉的天空中飄着雪白雪白的雪花,地上鋪着厚厚的雪毯,小朋友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開心了。

鄉村的四季真美呀!我愛我的家鄉,我愛家鄉的四季!

古詩中的鄉村

那是一個春天的下午,空氣清新,太陽照射着我們的鄉村,懶洋洋的知了們在胡柚樹上吱吱地叫着……

我看見一條彎彎的小路,小路兩旁排列着竹子做的籬笆,籬笆邊上有幾棵又高又大的大樹,爸爸告訴我那是梧桐樹。梧桐樹的兩邊就是我們村的大農田,田野裏種着無邊無際的油菜花,金黃色油菜花可美麗啦!還有許多蝴蝶朝着油菜花飛來,蝴蝶的後面跟着幾個小朋友們,他們一伸手去抓蝴蝶,蝴蝶就馬上飛到花叢中躲起來了。小朋友們仔細地找呀找呀,可怎麼也捉不到蝴蝶。

當我看着家鄉的小路、籬笆、樹和花,還有蝴蝶和小朋友,我想起了古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碟,飛入菜花無處尋。我們的鄉村是古詩中的鄉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