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地質地貌的實習報告多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67W

地質地貌的實習報告多篇

地質地貌的實習報告篇1

一. 實習目的

1、通過野外實習和實地地貌及水文觀察,理論結合實踐,掌握各種地貌類型的基本形態、基本特徵、物質組成、發育過程和演化歷史。

2、瞭解不同水文條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規律,小流域地貌的發育,空間組合規律。

3、培養野外觀察、動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

二.實習地區地貌概況簡介

地點:浙江省富陽、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區

時間: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處於浙西山地與長江三角洲平原的銜接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絕大部分為構造剝蝕地貌,遊客費為三個地形單元:外圍峯絲,主要由泥盆系砂巖組成,高度300-400米;內圈山體,如玉皇山,由石炭-二疊系石灰巖組成,高度200米左右,巖溶地貌發育;北部孤山、葛蛉、寶石山由侏羅系火山碎屑巖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間。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組成,其分佈或近西湖、或濱湖面呈橢圓形,南北伸長3.3公里,東西2.8公里,周長為15公里,水面面積月5.6平方公里。

錢塘江呈“之”字形流經杭州市城區的東南側。

杭州地區大地構造處於揚子準地台錢塘台褶帶,杭州西湖地區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復向斜內中生代斷塊隆起區,包括市區在內的杭州市東北地區的平原是中生代斷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後,地層發育齊全,巖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於現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定。區內地層出露和巖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複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巖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構成了杭州地區獨特的地域綜合體。

三.實習內容

20xx年8月30日 九溪十八澗途中

九溪十八澗源頭在龍井村一帶,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漏斗狀盆地。該盆地的四周山嶺基本上由砂巖組成,只在東北角靠近龍井泉處出露了石灰巖,巖層傾向北東,與地形坡向趨近一致。巖層層面裂隙及節理髮育,一條北東方向延伸的斷層正好穿過龍井寺,這些都成為龍井泉的導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龍泓澗和九溪分水嶺“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於水的彙集。西面棋盤山集水面積較大,植被茂盛,有利於地表水入滲補給地下水,這些因素就是形成龍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於這種特殊的地形,無數細小的水流都彙集向盆地中心部分彙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澗”。我們所觀察的階地在九溪十八澗這一實習路線中。階地是當某一地區由於河流下蝕,過去不同時期的谷底相對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佈在谷坡上形成的。該階地位於療養院門口,為基巖、礫石結構的基座階地,這種階地以基巖為基座,基巖頂部覆有河流沖積物,它的形成是由於構造抬升,河流下切,並切過原先河谷底部。上圖中的階地下部基巖為康山羣的石英砂巖。礫石層約有80釐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礫石均有一定磨圓度(二級磨圓度),表土層約40釐米厚,上面為保護和改善環境已經種植了毛竹等植被。

20xx年9月1日 富春江流域(新沙島)

新沙島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灘,它並不位於主流線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時稱之為雛形心灘當上遊河道河勢有利,河流經常交替地衝刷河道,而不直接衝擊雛形心灘,該心灘就有可能逐漸穩定和漲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為心灘。心灘的組成物質和雛形心灘一樣,多為河流所挾帶的較粗的牀沙質。心灘前端流速較大,易受沖刷,尾部流速較緩,有利於粗砂落淤而使心灘向下遊加長,逐漸發展為淺灘,洪水期間細粒物質在淺灘上沉積,平水期淺談接受河流沖積物在其上堆積,形成了我們在洲頭沙灘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迴二元結構。由於富春江大橋的修建使得洲頭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對洲頭的侵蝕速度加快,為阻止洲頭後退,沙灘上有一些木樁,同時種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邊沙灘可以觀察到潮灘上有很多氣泡沙結構,這是由於漲潮時潮水將部分水壓入海灘,同時空氣也被壓入,退潮後空氣冒出所形成的。此外還有很多泥球(右圖),具有黏性,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塊碎裂,其中沙被水流沖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狀形成的。除了泥球,還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狀的泥,這是一種灘角(間)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沖走沙,泥被沖蝕後形成的外形。

20xx年9月2日 分水江地區

分水江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於臨安天目山,全長165.2千米,上游臨安境內幹流稱天目溪,進入桐廬境內稱分水江,集水總面積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1.8億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態上為微彎型與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動力條件以徑流為主,河牀相對穩定。

地質地貌的實習報告篇2

從5月30號到6月1號,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分別在肇慶七星巖,黃埔區蟹山公園,華農樹木林及教三附近進行了地質地貌學的實習。

5月30日肇慶七星巖

石灰巖山峯

通過查閲有關資料,七星巖由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巖山峯組成,排列就像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600公頃湖面上。

從表面觀察,七座山峯為灰色與少量白色相夾雜,可以初步判斷為石灰質巖石;由於此地區雨量多、氣温高,侵蝕嚴重,灰巖山表面有許多較大的裂痕。通過這些裂痕,可觀察到其解理完整。

實習指南上對七星巖的形成過程的圖解,可知為先由於地質運動,在七星巖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於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温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巖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巖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當地低矮的地形。再由於進一步流水侵蝕,成排的背斜谷地兩側開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巖山峯。

溶洞

肇慶七星巖地區另一個特色之處就是其巖洞。實習過程中,老師指出溶洞形成之處是位於地表水層的水平流動帶,由於流水侵蝕而形成的洞穴,這些洞穴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地下河的通道。由於地質運動,這些溶洞慢慢上升出了地表,出現在了人們視線。我們在一溶洞入口處觀察時,老師還指出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溶洞經歷過4次發育,可是我們觀察到洞內頂部都比較平滑相連,是因為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長時間裏,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內每個發育的連接處發生巖石的掉落,使得頂較為平滑,而在地上,還可以見到坍塌下來的大石塊。

我們進入溶洞,裏面到處都有石鐘乳。而石鐘乳的成因是:由於洞頂部滲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對石灰巖具有較強的溶蝕力,呈飽和碳酸鈣水溶液。溶液下滲時失去部分co2而處於過飽和狀態,於是碳酸鈣在水滴表面結晶成為極薄的鈣膜,水滴落下時鈣膜破裂,殘留下來的碳酸鈣與頂板連接成為鈣環。下滲水滴不斷提供碳酸鈣,鈣環不斷外下延伸形成細長中空的石鐘乳。七星巖溶洞內喀斯特地貌極其發育,石鐘乳隨處可見,並被加以人工遐想,成為千姿百態的景觀。

平原

在往返肇慶的路上,我們並沒有發現高樓大廈,而且聽身邊的同學説,肇慶沒有高過20層的大樓。一開始我們覺得很奇怪,後來仔細想了想,還是有原因的。肇慶位於西江附近,其陸地為沖積平原。地面可見河漫灘相紅黃、紅黃白花斑色粘性土佔踞了肇慶沖積平原大部分面積。這樣的土地不易於建太高層的樓宇。

5月31日黃埔區蟹山公園

進入蟹山公園後,我們對這裏的巖石和地質進行了觀察。蟹山從表面上看,出去植物和人工建築後,其泥土和巖石主要為紅褐色。我們對這裏的巖石進行了分析。

這裏的巖石主要是砂巖、粉砂巖,此外還有泥巖和頁巖。在一處多巖石碎塊的地方進行了觀察,發現這裏的巖石碎塊硬度較低,用手指就可以揉碎,揉碎後的顆粒非常細,應屬粉砂巖。老師講解的時候告訴我們,這裏的物理風化相當強烈,因此形成的碎屑非常細小。通過對某一大石塊觀察見到,石塊明顯分為好幾層,每層之間有一條約5釐米後的、由鵝卵石排成的一個面。由此可以知道,這個地區為河流衝擊成的平原,經過多次沉積下來的泥土經過物理變化又形成了沉積巖。老師後來還説到,這裏的巖石固結時,氣候非常穩定,為類似揚沙的天氣。而這裏的巖石為紅色,是因為巖石形成時,主要膠結物含有3價鐵離子。

6月1日華農

老師帶我們去了樹木園看已經風化完全了的花崗巖。我們發現,這裏的花崗巖風化之後的層黃色為主,夾雜了紅色及白色。用手對風化了的花崗巖搓揉,可感到裏面有許多細小顆粒。經過較完全風化後的花崗巖,只剩下透明細小的石英,因為花崗巖的成分中,石英最不易分解。花崗巖的風化為化學風化,主要由肉紅色的正長石,白色的斜長石,黑色的黑雲母和透明無色的石英組成。在華農教三附近的花崗巖化學風化得非常好,用手就可以從石頭上弄下寫石塊。而華農教三附近的花崗巖有呈橢圓的,也有呈片狀的。老師解釋,這是因為由於某些花崗巖本身有裂縫,而有的卻沒有,通過流水侵蝕,有裂縫的花崗巖裂縫越來越大,使花崗巖不斷侵蝕形成片狀;沒有裂縫的,由流水侵蝕使形狀越來越趨向球狀。

結束語

我們這次的實習儘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瞭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並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

地質地貌的實習報告篇3

砂巖、夾粉砂巖;在西江南岸侵蝕低山、侵蝕台地和沖積平原上也有部分出露。在斷層線附近還有老虎坳組(d2l)的砂礫巖、石英砂巖夾砂質頁巖、泥質頁巖,估計是上覆新地層被侵蝕掉而出露表層的。

另有兩組為晚泥盆世地層,分別為帽子峯組(d3m)的頁巖、粉砂巖、砂巖互層、夾灰巖和天子嶺組(d3t)的灰巖和泥質灰巖、夾鎢質頁巖。

4. 石炭系(c)

石炭系的地層廣泛出露於西江北面的沖積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發,向北嶺方向分別從巖關階(孟公坳組)(c1y)砂頁巖過渡到測水段(c1dc)石英砂巖、泥質頁巖夾煤層。

七星巖地區也主要為石炭系的地層,石牌附近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巖夾泥質頁巖,阿波巖為壺天羣(c2+3ht)白雲石化灰巖、微粒灰巖、夾角礫狀灰巖。

5. 二疊系(p)

龍潭組上部(p2lb)石英砂巖、頁巖與粉砂質頁巖互層、夾煤層只在圖中西江東南的沖積平原上找到一處,位於高要市東北部。

6. 三疊系(t)

這一時代的巖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佈。為礫巖、砂礫巖、石英砂巖、粉砂巖與泥質頁巖互層、夾灰質頁巖及煤層(t3r-j1a)

三疊紀時期比較重要的地層是晚侏羅世燕山三期黑雲母花崗巖(〥32(3)),這是在發生在三疊紀的燕山運動中形成的,主要分佈於西江南岸,形成黑雲母花崗巖羣;另外在羚羊峽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區也有較多出露。

7. 第四系(q)

主要分佈於西江沿岸的沖積平原上,為現代河牀沉積。其中南岸主要是礫石、砂夾紅黃色粘性土,北岸主要為砂、砂礫、夾粉砂質粘土;另外在市區北部公路附近還有砂、砂礫、砂質粘土、夾泥炭及淤泥層的第四系地層。

(二)構造

1. 褶皺

肇慶地區的褶皺是在構造運動中巖層受力彎曲變形所形成的,幾乎整個肇慶地區都處於這一大型褶皺構造之上。北嶺、欄柯山是桂頭羣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巖為主的複式向斜谷。

肇慶平原的沉積主要來自西江對凸岸的沉積,大約距今三至四億年前,在肇慶地區首先沉積了砂巖和頁巖,後來又沉積了一層厚達百多米深的石灰巖。由於地殼運動的影響,形成向上彎曲突起的構造,即“背斜構造”,原來水平排列的底層變成了向側斜傾的地層,兩側巖層傾向相反,分別形成南北兩翼。

2. 斷層

從地質圖上看到,在北嶺山有一段連續的正斷層,還有一些性質不明的斷層和巖層不整合面。

我們知道,北嶺山地層巖性主要為泥盆系的砂頁巖,七星巖為石炭系的石灰巖,按照地層時代來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層應該在較新的石炭系地層之下,但是北嶺比七星巖高出許多,原因就在於地殼發生過斷裂,上升一側突起成山,低降一側形成低地。北嶺斷裂時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層;肇慶平原就斷陷成為西江谷地。北嶺山腳就是一條斷裂帶。

我們在七星巖公園能夠看到明顯的大型斷層崖和斷層三角面。北嶺南坡和雞籠山北坡的“斷層崖”實際上是由抗蝕強巖石形成的斷層線崖。北嶺南坡的“斷層三角面”實際上是該背斜山的向南傾斜的蝕餘層面;該斷層在北嶺林場場部、西江大學的北面洪沖積地形基底通過,並無錯斷這類地貌。④

這一斷層屬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北西向斷層,它的形成定型於喜山期末期,即新構造運動的主要活動時期。

地質地貌的實習報告篇4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後,將進行為期三週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內常見的礦物、巖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並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通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瞭解實習區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徵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巖作用的類型,沉積巖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製信手剖面圖。

通過參觀煤礦、石灰巖礦,瞭解外生礦牀的一般特徵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普通地質實驗室實習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習二、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

實習三、風化作用

在校園後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通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像,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徵及河牀、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徵;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類型。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巖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巖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巖石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巖。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閲讀地質圖

1.通過構造模塊認識褶皺、斷層的類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特徵;

2.通過閲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巖漿巖

觀察認識常見巖漿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巖漿巖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巖漿巖。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巖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鑑別特徵,初步掌握變質巖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巖巖。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通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普通地質野外認識實習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後,將進行為期三週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內常見的礦物、巖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並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通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瞭解實習區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徵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巖作用的類型,沉積巖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製信手剖面圖。

通過參觀煤礦、石灰巖礦,瞭解外生礦牀的一般特徵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2.觀察認識內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峯山滴水巖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寒武系變質巖、震旦系混合巖的巖石特徵,初步掌握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的因素;觀察認識峯山花崗巖體(黑雲母花崗巖)的巖石特徵及細晶巖脈的穿插關係,瞭解巖漿侵入作用的機制;觀察認識峯山巖體與寒武系變質巖的侵入接觸關係,以及接觸帶附近巖體結晶顆粒的變化,地層受熱接觸變質作用產生的角巖化、斑點化現象;初步掌握斷層的識別描述方法,學習斷層素描圖的繪製。

(2) xx峯山電視台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峯山花崗巖體的巖石特徵及細晶巖脈、石英脈、煌斑巖脈的穿插關係;觀察認識峯山巖體與寒武系變質巖的侵入接觸關係及花崗巖的粒度變化,分析峯頂處的變質巖(殘餘頂蓋)的形成機制;觀察認識花崗巖中的“x”次生節理,學會節理的產狀測量與記錄。

(3)贛縣江口木材廠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燕山晚期玄武巖的巖性特徵及產出狀態,初步掌握巖漿噴出作用及噴出巖的野外鑑定特徵。學習斷層特徵的判別與產狀測量。

(4) xx市蛤湖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筆架山巖體(花崗斑巖)的巖性特徵及中細粒花崗巖脈的穿插關係;通過參觀瑩石礦,瞭解氣水-熱液成礦作用的機制,初步掌握瑩石礦的鑑定特徵及形成條件。

3. 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三天

第一部分 前言:實習的目的任務、要求、時間、地點等;

第二部分 實習路線中主要地質特徵:按照地層、巖漿巖、變質巖、構造、礦產的順序進行概括性地總結;

第三部分 幾種地質現象的認識與探討:選擇地質實習路線中最有興趣、感想最深的兩種以上地質現象,對其作用方式、形成過程、產物及特徵作較深刻、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第四部分 結束語:通過實習的收穫、體會及建議。

地質實習報告要求實事求是、邏輯清楚、言簡意駭、圖文並茂。

5.通過實習,要求對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學會用手持gps定點。

(2)能掌握地質羅盤測量巖層(構造面)的產狀。

(3)初步學會使用放大鏡觀察礦物、巖石並描述其主要特徵。

(4)學會繪製地質信手剖面圖,學會繪製地質現象示意圖、素描圖。

(5)基本掌握地質觀察點的記錄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編寫地質路線小結。

(6)初步學習標本採集的一般方法和有關知識。

(7)學習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地貌的實習報告篇5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基本教學實習環節。通過此次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並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野外考察實習使我們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鍊了我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並瞭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徵,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並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地的地質演變歷史。

2、實習概況

(1)實習地點(其一):貴州關嶺花江大峽谷

花江大峽谷:關嶺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位於貴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順市西部,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城西南面。東北與鎮寧縣接壤,西南以北盤江為界和晴隆、興仁、貞豐三縣相鄰。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西北起崗烏鎮的毛草坪,東南至板貴鄉的三江口。全長79公里,平均寬3.8公里,面積300平方公里。共分為5個景區,即夾山景區、鐵索橋景區、下瓜寨景區、盤江橋景區和古生物化石景區。

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主峯舊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區最低點是北盤江和打邦河的交匯合處,海拔僅370米。山高、峽深、水急、壯美的自然景觀與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神祕久遠的海百合、龍化石構成“雄奇、宏大、險峻、神祕”的鮮明特色,這裏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碳酸巖石出露分佈廣泛,巖溶面積92%。巖溶極為發育,形態類型多樣,峯林、峯叢、孤峯、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窪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態的鈣質一應俱全,形成貴州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巖溶景觀博物館。

(2)實習單位:09級環境與生命科學系地理科學專業一班 姓名:王斌 學號:08120901003

(3)實習時間:xx年6月5號——xx年6月10號

(4)實習器材;地質羅盤,地質錘;放大鏡,皮尺等

(5)指導老師:莫世江教授、丁衞紅老師等

(6)實習分組:09地理(1)班第一組

(7)實習路線;畢節學院——安順市——黃果樹瀑布——關嶺縣城——關嶺國家地質公園——花江大峽谷——興義市——萬峯林——石林——織金洞——畢節學院

二、實習內容花江大峽谷地質地貌概況

地球的裂縫——花江大峽谷地處貴州高原南部,向廣西低山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在地質構造上位於楊子台褶帶中的黔南古斷褶來之西部,出露地層中三疊紀地層分佈廣泛,巖性以碳酸巖層為主,這是形成巖溶地貌的基礎。經過多次造山運動,地殼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積物中碳酸鈣含量高,經水的溶解和風化剝蝕,發育成各種奇觀,如溶洞、奇石等,這些奇觀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峽谷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奠定了其發展演化的基礎。通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大峽谷複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其獨特的地質遺蹟,較全面的揭示了該區域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該區域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巖石類型分別由沉積巖和火山巖組成, 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2、喀斯特發育情況

花江大峽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碳酸巖石出露分佈廣泛,巖溶面積92%,號稱貴州省境內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巖溶景觀博物館。巖溶極為發育,形態類型多樣,峯林、峯叢、孤峯、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窪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態的鈣質一應俱全,形成貴州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巖溶景觀博物館。

3、該地區喀斯特地貌形成條件和發育的主要因素

(1)巖石的透水性:水滲入可溶性巖石內部是加速巖石溶解和地質作用的重要因素.

2)地下水的運動: 地下水排水條件好,交替作用強,喀斯特發展速度快;地下水運動緩慢,則情況相反,溶解的碳酸鈣不能及時帶走,停滯的地下水很快成為飽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蝕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淨水溶解能力是比較低的,當水中合有碳酸時,溶解能力加強。 自然界碳酸的來源很多,主要來自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層中各種生物化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水的化合。此外,氣候和巖石成分、結構、產狀、厚度等,對喀斯特的發育也有很大的影響。

4、沉積構造

在大峽谷的.山體上隨處可見的沉積構造也是遠古時期地殼活動留下的印記。當時湖泊流水中攜帶的大量泥沙一層層沉積下來,形成現在的巖石,不同的層理交織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渾然天天成的山水畫。早期形成的沉積巖與火山噴發的巖漿接觸後,在高温高壓的環境條件下發生變質,又形成了顏色豐富、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巖。

5、地質構造

在花江大峽谷一帶進行實地的考察,觀察該區域的初露巖石的形狀,結合書本已學的地質學知識,可以形象的進行如下概括:

地質構造主要分為兩大類,四小類:

一是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兩種形態;其中巖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二是斷層,包括地壘(斷層上升巖層)和地塹(斷層下降巖層)兩種。 6、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須進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為地磁的南、北兩極與地理上的南北兩極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點的磁北方向與該點的正北方向不一致,這兩方向間的夾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點磁針北端偏於正北方向的東邊叫做東偏,偏於西邊稱西偏。東偏為(+)西偏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計算,公佈以備查用。若某點的磁偏角已知,則一測線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關係為a等於a磁加減磁偏角。應用這一原理可進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時可旋動羅盤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盤向左或向右轉動,(磁偏角東偏則向右,西偏則向左),使羅盤底盤南北刻度線與水平刻度盤0--180度連線間夾角等於磁偏角。經校正後測量時的讀數就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測量

是測定目的物與測者間的相對位置關係,也就是測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從子午線順時針方向到該測線的夾角)。

測量時放鬆制動螺絲,使對物覘板指向測物,即使羅盤北端對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進行瞄準,使目的物,對物覘板小孔,蓋玻璃上的細絲,對目覘板小孔等連在一直線上,同時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待磁針靜止時指北針所指度數即為所測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針一時靜止不了,可讀磁針擺動時最小度數的二分之一處,測量其它要素讀數時亦同樣)。

若用測量的對物覘板對着測者(此時羅盤南端對着目的物)進行瞄準時,指北針讀數表示測者位於測物的什麼方向,此時指南針所示讀數才是目的物位於測者什麼方向,與前者比較這是因為兩次用羅盤瞄準測物時羅盤之南、北兩端正好顛倒,故影響測物與測者的相對位置。

為了避免時而讀指北針,時而讀指南針,產生混淆,放應以對物覘板指着所求方向恆讀指北針,此時所得讀數即所求測物之方位角。

(三)巖層產狀要素的測量

巖層的空間位置決定於其產狀要素,巖層產狀要素包括巖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測量巖層產狀是野外地質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須熟練掌握。

巖層走向的測定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

因為走向是代表一條直線的方向,它可以兩邊延伸,指南針或指北針所讀數正是該直線之兩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與sw210度均可代表該巖層之走向。

2.巖層傾向的測定

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巖層走向垂直。

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着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假若在巖層頂面上進行測量有因難,也可以在巖層底面上測量仍用對物覘板指向巖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指北針受障礙時,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巖層底面,讀指南針亦可。

3.巖層傾角的測定

巖層傾角是巖層層面與假想水平面間的最大夾角,即真傾角,它是沿着巖層的真傾斜方向測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測得的傾角是視傾角。視傾角恆小於真傾角,也就是説巖層層面上的真傾斜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真傾角,層面上視傾斜線與水平面之夾角為視傾角。野外分辨層面之真傾斜方向甚為重要它恆與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於使之在層面上滾動或滴水使之在層面上流動,此滾動或流動之方向即為層面之真傾斜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直立,並以長邊靠着巖層的真傾斜線,沿着層面左右移動羅盤,並用中指搬動羅盤底部之活動扳手,使測斜水準器水泡居中,讀出懸錐中尖所指最大讀數,即為巖層之真傾角。

巖層產狀的記錄方式通常採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記錄方式,如果測量出某一巖層走向為3100,傾向為2200 ,傾角350,則記錄為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測量巖層產狀時需要在巖層露頭測量,不能在轉石(滾石)上測量,因此要區分露頭和滾石。區別露頭和滾石,主要是多觀察和追索並要善於判斷。

測量巖層面的產狀時,如果巖層凹凸不平,可把記錄本平放在巖層上當作層面以便進行測量。

7、花江大峽谷石漠化情況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與我國西北一帶沙漠化現狀相似,是土地劣化演變的極端形式之一。廣西和貴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積的碳酸巖分佈,又由於不斷地開荒種地,破壞了原有植被,需千萬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層經風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後地表只剩下不能種任何植物的石塊。我國西部石漠化速度相當快,其中廣西碳酸巖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遞增。石山地區不但形成“山光人窮,窮山惡水”的惡性循環,且由於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綠化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花江大峽谷地區也與此類似,治理石漠化當務之急!

(2)成因機理

一、花江大峽谷區域碳酸鹽巖系的抗風蝕能力強,成土過程緩慢。據資料顯示,每形成1 cm厚的風化土層需要4000餘年,慢者需要85xx年,較非巖溶區慢1o~80倍,這是西南巖溶山區土層淺薄、易出現石漠化的客觀背景條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不利於水土資源的保存。西南巖溶山區地表崎嶇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加劇了斜坡體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類活動擾動的激發下,使大片巖溶山地變成石漠化。

三、巖溶山區特殊的土體剖面結構加 劇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巖溶山區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層(過渡層),在基質碳酸鹽母巖和上層土壤之間,存在着軟硬明顯不同的界面,使巖土之間的粘着力與親和力大為降低,一遇降雨激發便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響。西南巖溶山區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約佔4o )和夏季(佔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積坡耕地的中耕播種季節,農作物(玉米、油菜、綠肥等)正處於幼苗階段,疏鬆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蓋,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劇了石漠化的發展。

五、人口增長過快,農業人口多,土地負荷壓力大。西南巖溶山區是少數民族聚集區,農業人口比重大,增長速度快。人口增長快、密度大,加上素質低,使西南巖溶山區陷人人口增加一過度開墾一土壤侵蝕性退化一石漠化擴展一經濟貧困的惡性循環中。

六、對土地掠奪式經營,耕種方式落後。亂砍濫伐、濫墾濫耕、剷草皮、挖樹根、燒秸稈等在山區經常發生,對土地掠奪式經營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種方式水分環比泥沙環比山地石率環比西南巖溶山區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採用落後的順坡耕種方式,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採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層厚度;二是採取林農混種的方式,實行以耕代撫;三是採取興修蓄水池方式,保證林竹生長供水需要;四是採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踐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土壤改良、施肥,促進林竹生長。四、多部門聯動。石漠化綜合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關係到貧困山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羣眾的脱貧致富和新農村建設,僅靠林業部門一家的努力難以達到效果。因此,政府把林業、國土、財政、農業、糧食、水利、畜牧等相關部門的力量進行整合,實現多部門聯動治理。一是積極開展林下種草。結合當地重點發展以花椒為種植的在石漠化綜合治理地區開展林下種情況下,種草養畜,增加了農户收入,調動了廣大羣眾石漠化綜合治理積極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該區域的石漠化治理區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條件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區,要投入較大力度。三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巖溶區羣眾生產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長期隨意樵採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理的難點之一。

三、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我們日後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

通過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習中有許多知識課本上是沒有的,我們學到了更加明確可行的操作技術和應用理論。如何充分靈活利用自己課堂知識進行實際操作,鍛鍊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次教學實習給了我們一個充分鍛鍊的自己的機會。

地質地貌的實習報告篇6

地質地貌學綜合實習報告,普通地質實驗室實習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習二、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

實習三、風化作用

在校園後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通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像,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徵及河牀、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徵;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類型。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巖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巖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巖石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巖。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閲讀地質圖

1.通過構造模塊認識褶皺、斷層的類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特徵;

2.通過閲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巖漿巖

觀察認識常見巖漿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巖漿巖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巖漿巖。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巖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鑑別特徵,初步掌握變質巖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巖。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通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普通地質野外認識實習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後,將進行為期三週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內常見的礦物、巖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並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通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瞭解實習區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徵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巖作用的類型,沉積巖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製信手剖面圖。

通過參觀煤礦、石灰巖礦,瞭解外生礦牀的一般特徵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普通地質實驗室實習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習二、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

實習三、風化作用

在校園後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通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像,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徵及河牀、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徵;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類型。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巖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巖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巖石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巖。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閲讀地質圖

1.通過構造模塊認識褶皺、斷層的類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特徵;

2.通過閲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巖漿巖

觀察認識常見巖漿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巖漿巖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巖漿巖。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巖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鑑別特徵,初步掌握變質巖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巖。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通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普通地質野外認識實習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後,將進行為期三週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內常見的礦物、巖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並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

地質地貌學綜合實習報告,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通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瞭解實習區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徵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巖作用的類型,沉積巖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製信手剖面圖。

通過參觀煤礦、石灰巖礦,瞭解外生礦牀的一般特徵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2.觀察認識內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峯山滴水巖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寒武系變質巖、震旦系混合巖的巖石特徵,初步掌握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的因素;觀察認識峯山花崗巖體(黑雲母花崗巖)的巖石特徵及細晶巖脈的穿插關係,瞭解巖漿侵入作用的機制;觀察認識峯山巖體與寒武系變質巖的侵入接觸關係,以及接觸帶附近巖體結晶顆粒的變化,地層受熱接觸變質作用產生的角巖化、斑點化現象;初步掌握斷層的識別描述方法,學習斷層素描圖的繪製。

(2) xx峯山電視台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峯山花崗巖體的巖石特徵及細晶巖脈、石英脈、煌斑巖脈的穿插關係;觀察認識峯山巖體與寒武系變質巖的侵入接觸關係及花崗巖的粒度變化,分析峯頂處的變質巖(殘餘頂蓋)的形成機制;觀察認識花崗巖中的“x”次生節理,學會節理的產狀測量與記錄。

(3)贛縣江口木材廠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燕山晚期玄武巖的巖性特徵及產出狀態,初步掌握巖漿噴出作用及噴出巖的野外鑑定特徵。學習斷層特徵的判別與產狀測量。

(4) xx市蛤湖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筆架山巖體(花崗斑巖)的巖性特徵及中細粒花崗巖脈的穿插關係;通過參觀瑩石礦,瞭解氣水-熱液成礦作用的機制,初步掌握瑩石礦的鑑定特徵及形成條件。

3. 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三天

第一部分 前言:實習的目的任務、要求、時間、地點等;

第二部分 實習路線中主要地質特徵:按照地層、巖漿巖、變質巖、構造、礦產的順序進行概括性地總結;

第三部分 幾種地質現象的認識與探討:選擇地質實習路線中最有興趣、感想最深的兩種以上地質現象,對其作用方式、形成過程、產物及特徵作較深刻、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第四部分 結束語:通過實習的收穫、體會及建議。

地質實習報告要求實事求是、邏輯清楚、言簡意駭、圖文並茂。

4.通過實習,要求對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學會用手持gps定點。

(2)能掌握地質羅盤測量巖層(構造面)的產狀。

(3)初步學會使用放大鏡觀察礦物、巖石並描述其主要特徵。

(4)學會繪製地質信手剖面圖,學會繪製地質現象示意圖、素描圖。

(5)基本掌握地質觀察點的記錄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編寫地質路線小結。

(6)初步學習標本採集的一般方法和有關知識。

(7)學習編寫地質實習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