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談財政收支失真現象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16W

第一篇:談財政收支失真現象

談財政收支失真現象

編制準確、真實的財政收支報是財政部門的一項基礎工作,也是各級領導對財政經濟工作正確決策的重要依據。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地方財政收支失真現象較為嚴重,導致上級政府決策失誤,宏觀經濟運行失衡。

財政收支失真現象的形式

(一)財政收入不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隱瞞財政收入。在某些税源較充裕的地區,由於擔心多收會抬高收入基數,便在徵收中留有餘地。或者在收入任務完成後限收,藏於各企業單位,或者將超收上來的税費暫存在徵收單位的過渡賬户中,而不直接入國庫,打收入埋伏。

2、虛增財政收入。在一些税源相對匱乏的地區,由於税源不足,但又要完成上級下達的財政收入任務,於是這些地方和財税部門便採取一些違規手段通過金庫調入調出資金,虛增財政收入。如有的空轉收入,即財政通過安排支出的途徑,將已安排支出的資金再以税款等形式繳入金庫,虛增當年財政收入;也有的預徵税款,即財政税務部門為了完成當年税收任務,採取寅吃卯糧的辦法,將以後年度才能徵收税款提前徵收入庫;還有的借款、貸款、從外地引税等方式增加財政收入;更有的挖擠上級收入,將一些上級單位不屬於本地的財政收入如罰沒款混淆入庫級次等違規繳入本地方財政。

(二)財政支出不實,主要表現在:

1、預算內超預算撥款部分轉暫付款。實際上,一些財政部門當年已經撥款出去,事已經辦了,錢已經花了,而由於支出數過大,全部列支會造成赤字或更大赤字,因而財政部門會人為將一部分支出數轉掛為暫付款,當年不列報支出,形成財政包袱,等以後年度有條件再消化,實際已形成當年赤字數。

2、該列財政支出不列預算,或不安排支出。近幾年,中央陸續出台了一些增支增資的政策,而由於地方財政狀況較差,許多地方無法安排支出時,便隨意砍掉一些支出,以實現賬面上的收支平衡,留下隱性財政赤字。

3、虛列支出。一些地方為增大支出減少結餘或為應付檢查,將一些沒有使用的資金,特別是各種專項資金,採取虛列支出的辦法,擴大支出數額,形成虛假支出。

財政收支失真現象的危害

造成財政收支失真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一是出於既得利益考慮,一些領導授意,指使財政部門造假。近幾年,隨着目標考核工作力度加大,能否完成財政收入任務,對一個地區的領導來説至關重要。因為,完成收入任務,不僅有記功、升職等榮譽,而且有金錢等物質獎勵,導致一些領導為了眼前利益和個人目的而不擇手段,人為製造虛假信息,矇混過關。二是財政體制不完善。目前,縣鄉財政主體税源少,增收空間小,但吃財政飯的人員卻越來越多,加上頻繁調資等因素影響,財政支出壓力逐年增大,為了確保不出赤字,在增收無望的情況下,只好採取壓減部分支出的做法,以求收支平衡。三是財政部門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執行會計制度不嚴,不敢堅持原則,領導怎麼説就怎麼做,而不是以有關法律如預算法、會計法等為依據。

財政收支失真現象危害極大,主要有:

1、造成財税信息失真,導致上級政府決策失誤,使宏觀經濟運行失衡。虛假的財政收支,不僅影響公共財政職能的發揮,而且削弱宏觀調控措施對經濟的調節力度。

2、使預算約束流於形式,造成弄虛作假和~之風蔓延。一些貧困地區本來就發展緩慢,採取預徵税款增收方式無疑是殺雞取卵,對企業來説更是釜底抽薪,給企業發展人為製造阻力,必將使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更加滯後。另外,從外地引税,必須支付大量的回扣,不僅增加額外負擔,而且容易滋生~,其結果必然是國家利益受損。

3、致使出現泡沫財政,財政風險加大。由於財政收入有水分,掩蓋了赤字矛盾,加重了今後財政收入任務壓力,造成一種表面上的經濟繁榮,而實質上財政吃緊,從而引發財政風險,最終必將影響社會政治穩定。

財政收支失真現象的對策

1、健全法律制度,規範財政職責。規範財政自身管理工作的法律制度,如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和會計法等法律制度,規範財政工作行為,增加對擾亂財政工作秩序的懲治規定,堅持抵制和檢舉違反會計制度、虛報浮誇等不法行為,對授意、指使、強令財政部門編造虛假財政收支的有關人員要依法嚴懲,以維護國家法律的尊嚴。同時財政税務部門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認真履行自身職責,頂住各方面壓力,嚴把會計信息關,力求財政收支真實可靠。

2、完善財政體制。要深化分税制財政體制改革,尤其要深化和完善預算管理改革,在堅持“收支平衡、略有節餘”的原則下,充分尊重下級安排收入的和自主權,不下指令性指標,只作指導性規定,減少上級政府幹預,讓地方自己安排自己的財政收入進度。

3、建立財政收入增長機制,強化財政支出管理。努力發展經濟,廣闢財源,促進財政增收是解決收支矛盾的根本出路。可以積極創辦特色農業,加快家業基礎建設,形成農業產供銷一體化經營,實現對農村資源及各生產要素多層次優化配置,壯大一大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同時抓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機遇,適應市場的要求,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工業化進程,建立以工業為核心的財源基地,做大做強企業,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實現財政收入新的增長點。在千方百計擴大收入的同時,也必須嚴格控制財政支出。一是要採取過硬措施,嚴格控制行政人員和經費,大力精簡財政供養人員;二是採取綜合的財政預算和政府採購制度。把預算內、預算外資金統籌使用,減輕財政壓力,建立會計核算中心,推行政府採購制度,降低政府公用開支成本,減少財政支出總量。

4、建立健全經濟監督系統,加強審計監督和人大監督。審計部門要加強對財政收支情況的監督檢查,對財政收支造假行為作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及時糾正。各級人

大機關應按照《預算法》和《預算法實施條例》的要求,履行監督職責,對財政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決算實施全方位監督,避免財政收支失真現象的發生。

第二篇:地方財政調控收支現象應引起關注

近年來,在對地方財政收支審計調查中發現,地方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較快,平均達到了20%以上,説明地方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地區並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這説明在經濟增長中可能存在不和諧的因素。根據統計年報數據,全國國民生產總值從2014年的182320.59萬元到2014年的249529.9萬元

,平均增長增長率10左右,而同期的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均在25%以上,扣除價格因素等,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率也是較高的。而從抽查的部分省(市)看,增長率更是在30%以上。

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過快,從理論上講,凸顯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以及基本建設的迫切需求,需要提高汲取財政收入的能力。但從實際上講,內陸或偏遠地區政府,特別縣區一級的政府,在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税收增長率也僅僅是10-20%的時候,地方政府為了保持高的財政收入增長,或為了完成上級的考核目標,就需要從其他方面來做文章。此時財政部門就需要用調控收支來完成任務。

財政部門為了完成目標考核,達到上級要求的增長速度、總量增長以及收入質量等相關方面的要求,不得不調控財政收支,甚至發生財政收入“空轉”的現象。從調查情況看,非税收入成為調控財政收入的主要途徑,部分地區也存在税務部門和財政部門相勾結調控收支的情況。

一、財政部門通過非税收入或基金預算調控一般預算

非税收入的徵收大部分由財政部門設置的非税收入管理局或預算外資金管理局單獨徵收,入庫方式也由財政部門掌握,這就成了財政收支調控的主要途徑。在調查中就發現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將不應納入預算管理的非税收入通過“其他收入”等名義繳入國庫,再通過預算內“其他支出”支付。二是為保證“時間任務雙過半”的完成,通過非税收入賬户上繳國庫罰沒收入和其他收入,在通過其他方式退庫或返還。三是預算內通過“暫付款”形式,將資金出借到非税收入賬户,再以種種名義繳入國庫。四是預算內通過無對應項目列支,將資金轉入非税收入賬户。再以其他名義繳入國庫。五是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變通成一般預算收入入庫,而該資金本應在基金預算反映。

從調查情況看,不僅存在調控財政收支的現象,還存在為保證財政收入質量(税收比重),在任務完成的情況下,將非税收入退庫現象。作為考核地方財政部門的另一指標就是財政收入質量(税收比重),這也就要求地方財政部門在保證總收入目標完成的基礎上,還要考慮税收比重。一些財力相對較好的地方,在年底完成收入的基礎上,為保證財政收入質量的地區排名,將入庫的部分收入如罰沒收入、其他收入等,以退庫的方式,減少該部分收入,以保證税收能在整個財政收入中佔有較高的比重。

二、税務部門與財政部門相結合進行收入調控

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地方税務部門和財政部門相互配合,存在徵收“過頭税”、先預繳入庫次年財政返還、指使企業少計成本當月多徵税收次年彙算清繳等,甚至存在税務部門之間相互調劑現象。嚴重影響國家税法的嚴肅和統一,干擾了正常的財税秩序,損害了税收的權威。

部分地方政府,特別是縣區政府,為保證年底收入任務完成,不惜“寅吃卯糧”,和地方税務部門協商,徵收“過頭税”或者指使企業少計成本當月多徵税收,其代價就是對税務部門以基建或信息化建設的名義財政補助,而税務部門不是其預算單位。另外很對城市區中,税款交叉現象比較普遍,不同企業分屬於開發區、直屬局等不同税務徵收單位,城市區政府為多攬税收,通過財政補助的形式和税務部門溝通,以方便税收調劑入庫。

通過審計調查,發現基層地方財政調控財政收支現象比較普遍的直接原因是財政考核目標過高。而根本原因是各級政府追求政績相互攀比。欲遏制該現象的愈演愈烈,除了制定合理的財政考核目標外,主要的還是地方政府樹立科學的政績觀,讓財政收入真實完整合理的反映整個地方政府收入和經濟運行。

第三篇:會計失真現象

論題是“淺析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

摘要:上市公司由於其重要地位而在經濟生活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上市公司信息質量披露存在較多問題。本文針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失真的現象,從原因、危害進行了分析, 提出了規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 會計信息失真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含義

所謂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給決策者的相關決策帶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上市公司信息質量失真主要表現在:一是信息披露不真是,二是信息披露不充分,三是信息披露不及時。

二、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總體情況

自1720年在英國發生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會計舞弊案——“南海公司”事件以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問題就成為了投資人和債權人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雖然在過去的二百多年裏,由此催生的現代審計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世界各國也普遍建立和完善了財務會計準則,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了很大的保障。但是,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並未如投資人和債權人所希望的那樣從根本上得到遏制。相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案件還時有發生。在中國,這種現象也同樣存在:據有關資料披露,財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國有企業會計報表時,有81家虛列資產37.61億元,89家虛列利潤27.47億元;在2014年度在會計信息質量抽查中,在被抽查的159家企業中,資產不實的有147户。這147户共虛增資產18.48億元,虛減資產24.75億元;虛增利潤14.72億元,虛減利潤19.43億元。在上市公司方面:2014年經註冊會計師審計,深滬兩市上市的1000餘家公司共被審計出應調減虛增利潤189億元,擠掉利潤水分達15.9%。其中,審計調減利潤317億元,審計調增利潤128億元,調增調減利潤總額445億元;審計調減資產903億元,調增資產842億元,總體調減資產61億元,調增調減資產總額1745億元。特別是有6家上市公司資產調減幅度超過50%。同時在上市公司中也發生瞭如紅光股份欺詐上市案,瓊民源、銀廣廈、麥科特、st黎明、猴王股份、東方電子、藍田股份等一系列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案件。這些舞弊案件的頻繁發生不僅使會計的誠信基礎受到了嚴重挑戰,而且也嚴重損害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利益驅動的因素,也有制度缺陷的影響,同時還存在道德層面的問題。我國處在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在資本市場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外部監督機制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複雜性。綜合考察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我認為,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

我國的資本市場是在市場經濟制度尚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缺陷的背景下建立發

展起來的,存在着市場機制缺失、市場結構單一與市場行政化等方面的問題。由於資本市場市場化程度低,企業融資渠道少,具有“殼資源”屬性的上市資格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依據現有的制度,公司上市、配股、退市等均是以會計盈利能力作為標尺,為了滿足上市或配股的條件或避免退市,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從事了合法但不合理的盈餘管理或會計造假活動。同時,以國有企業為主的上市公司,在股權結構方面人為分割,流通阻滯,“同股不同價,同股不同權”;加之國有股一股獨大,小股東所持股權較少,較少關心企業經營實際,投機風氣嚴重,很容易引發大股東通過關聯交易,侵佔上市公司資產,損害小股東利益的行為。如“鄭百文”在自身虧損嚴重的情況下,為獲得上市募集資金的目的,虛構財務贏餘以獲得上市資格;“銀廣夏”為維持和重獲配股資格,虛構交易、誇大利潤以哄抬本公司股價;“藍田股份”採取多計存貨價值、多計固定資產、虛增銷售收入、虛減銷售成本等手段虛增利潤套取銀行貸款;以及在2014年1月9日國家頒佈《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之後,以錦州港、大慶聯誼為發端,掀起了一股證券民事賠償的高潮。這些事件反映出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具有較強的政策拉動的特徵。

(二)企業產權中各行為主體的利益衝突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失真

經濟學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個體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每個個體都在他所依存的體制所允許的有限的範圍內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於個體利益的不同,在組織中將產生不同的利益主體。

一般而言,企業產權中有政府、債權人、所有者、經營者和其他與企業相關的個體等幾大主體。政府最關心税收的徵繳;債權人最關注其債權是否能按時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關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資產能否保值和增值;經營者關心業績的增加是否給自己帶來額外的經濟收益;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關心股票的價值和公司的業績。由於他們具有不同的行為目標和經濟特徵,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驅動,不可避免地出現利益衝突。而經營者的地位與其他利益主體相比有其獨特之處,即經營者直接管理着企業,他對企業的經營、動作負直接責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獨厚的信息優勢。然而,基於其自身利益的考慮,經營者只會提供滿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的信息。同時,由於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經營者“偷賴”動機會帶來“道德風險”問題,即經營者有動機操縱會計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虛假信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從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於各自的利益目標不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從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於各自的利益目標不同,對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些信息使用者確實需要真實、客觀反映經濟活動的會計信息,而有些則不然。有時由於個人、部門和地區的利益驅動,出於某種特殊目的如粉飾政績或隱瞞事實等的需要,他們可能並不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如果這些真實的會計信息對他們的目的不利的話。從債權人角度分析,它們關注債權是否能按期收回,也應要求真實的會計信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並儘早採取對策。目前企業最大的債權人是銀行,是否所有銀行真的都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呢?恐怕未必。這裏同樣涉及到銀行的利益問題。目前我國的銀行大部分是國有銀行,接受貸款的企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如果説在貸款發放之前銀行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還有所要求的話(實際上連這一點都存在疑問),那麼貸款發放之後會計信息真實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銀行和信貸人員自身業績考核的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對他們不見得有好處,二是就算他們知道借款企業的真實情況(當然是財務狀況不好的情況),他們也無法做些什麼。剩下股東,應該説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是最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的,因為他們與企業的產權關係最明晰,其利益相關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國證券市場而論,投資與投

機並存,後者佔的比重較大,以賺取短期差價為目的的“股民”甚眾,而真正願意以“股東”身份出現的長期投資者卻為數甚少,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對廣大股民來説並不重要,他們所關心的是會計信息是否會令股價上升,因為這才是他們的利益之所在。有時,不同的產權主體為了達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標,可能相互串通,合謀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雖然這不僅可能損害其他產權主體的利益,而且可能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

(三)內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低效

建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在於發現、防止和糾正錯誤與舞弊。一個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起碼應該達到以下目的:保證業務活動按照適當的授權來進行;保證所有交易和事項以正確的金額,在恰當的會計期間及時的記錄於適當的帳户,從而使會計報表的編制符合會計準則的相關要求;保證對資產和記錄的接觸、處理均經過適當的授權;保證帳面資產與實存資產定期核對相符等。所以從理論上講,一切的錯誤和舞弊是能夠被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及時發現和糾正的。但是,如果一個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着缺乏,則很容易發生發生會計舞弊。同時,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有重大影響的控制環境的好壞也直接地影響着內部控制制度是否發揮作用。舞弊信息之所有能通過會計系統最終形成財務報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已極不正常,這才使得會計舞弊行為有機可乘。

(四)外部監管不力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氾濫

在我國,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是財政部。財政部負責制定會計制度及監督實施。根據《會計法》的規定,財政、審計、税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按理説,我們的監管應該是有效的,能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泛濫。但是,實際上監督乏力、監管手段缺乏的現象依然存在。證券監管、財政、審計、税務等部門都有權監管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但是,各個監管部門缺乏配合,各自進行監管,沒有達到各家齊抓共管,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補充的監管機制。就拿受到監管比較多的上市公司來講,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質量不高是有目共睹的。企業上市後,經營不善的,就採取各種手段,虛增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潤,獲得增資配股的資格,進一步套取廣大投資者的資金。有的上市公司還配合莊家,違規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到了虧損得無法維持下去的時候,就進行債務、資產重組,出賣手中的殼資源。這已經成為我國上市公司的一道風景線。鄭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1997年底,鄭百文公司在實際虧損1.5億元的情況下,採用虛提返利、費用跨期入賬等手段編制虛假財務報表,年報中向社會公眾披露盈利8560萬元,並在1998年通過配股籌集資金1.5億元。鄭百文公司鉅額虧空和造假事件於2014年披露後,證監會才介入調查。由於證監會監管的力量和手段都有限,很難及時發現上市公司的造假行為,其他部門也未起到相應的作用。

四、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直接與市場經濟規則嚴重背離的行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資金和市場。上市公司向公開市場提供的會計報告信息是外界瞭解企業企業經營狀況的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上市公司公佈其會計報告後,企業會計報表的外部使用人,包括股東、債權人、潛在投資者和其它社會公眾,都會根據這些報表所反映的信息(資產—

負債狀況、經營情況等)來做出自己的決策。如果企業向公開市場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是不真實的,投資者就會感覺上當受騙了。而如果資本市場上的投資人感覺到上市公司在利用這些虛假的會計信息向他騙錢,他就不會向上市公司投資;同樣地,如果銀行知道公司提供的報表是假的,他們就不會再借錢給企業。如果大家都不向上市公司投資,則企業就會象無水之魚,遲早會陷入難以為繼的窘境。因此,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直接與市場經濟規則嚴重背離的行為。它不但會嚴重銷弱了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危害了廣大投資人和債權人的利益,使社會公眾對會計誠信基礎產生懷疑,也會從根本上動搖了市場經濟的信用基礎,削弱和扭曲了證券資本市場的資金籌集和資源調配功能,危害宏觀經濟的正常運行。會計信息失真也助長了腐敗行為,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和企業改革的順利進行。

五、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建議

治理上司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要提高上司公司會計信息質量,主要應當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改善股權結構,明確市場機制

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前提是要及時發現問題。通過政府行政監管為主導的會計監管體系反應太慢,當發現問題時,通常後果已無法挽回。以市場為主的會計監管機制主要依*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發現和揭示問題,發現速度往往要快得多,而建立這一機制需要調動投資者挖掘上市公司會計問題的積極性,需要以股東多元化、股權微觀分散化與宏觀集中化的股權結構為前提。因此,降低國有股比重,構造多元化股權結構,依*市場機制增加股權流動性,是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首要任務。

(二)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1、明晰產權,發揮產權對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的規範和界定功能

產權是企業取得市場法人資格的基本條件,只有產權明晰的企業才能真正成為市場主體。企業本質上是一個合同,該合同廣義地規定了哪項任務應當由企業中的哪些成員來完成,在這裏,基本權力(收益索取權、使用權、讓渡權)實際被分割給了不同的利益團體。在產權不明晰的企業裏,權力的讓渡不足,使得企業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市場,未能按市場的規律實施企業行為,從而造成會計信息並未按市場的需要提供。

只有產權的明晰界定,才會使市場主體根據會計行為規範開展會計管理交易活動。這是因為產權的明晰為會計信息目標的實現創造了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資產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存在經濟上的契約關係。在這兩個條件之下,資源的配置相對地有效率:經營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時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場而非所有者的旨意來實施經濟行為。同時,會計主體可以根據交易費用的高低來選擇會計規範組合方式,充分發揮會計規範的激勵、約束、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

2、推行獨立董事制度

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確

定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應當有三分之一以上為獨立董事,其中應當至少包括1名會計專業人士。如果上市公司董事會下設薪酬、審計、提名等委員會的,獨立董事應當佔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獨立董事的主要職責是對上市公司及全體股東履行誠信與勤勉義務,維護公司整體利益,尤其是關注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獨立董事將在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中體現“獨立”的價值。獨立董事具有向董事會提議聘用或解聘會計師事務所、單獨聘請外部審計機構或諮詢機構等特別職權,並就上市公司重大關聯交易的公允性等事項發表意見。推行獨立董事制度,充分發揮獨立董事的制衡作用,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三)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對於規範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防止舞弊行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制定發佈內部控制標準體系

隨着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化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迫切要求強化內部會計監管,建立和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為了儘快推動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財政部應制定和發佈統一的單位內部控制標準,供所有單位執行或參考。一般地,單位內部控制標準應滿足以下幾方面的要求:一是制定的標準應包括內部控制制度的各個方面,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二是將共性的內容制定詳細具體的標準,對複雜和特殊的內容制定原則性的標準;三是對於關係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會計控制內容和單位履行法規制度的控制內容,應制定規範性標準,對於僅涉及單位內部管理控制的內容可制定示範性標準。

2、組織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貫徹實施工作

首先,要大力宣傳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其次, 切實履行財政部門的法定職責,通過定期監督檢查,督促各單位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第三,通過經驗交流會等方式,指導、幫助各單位搞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同時利用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力量,為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貫徹實施提供人力、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四) 加強企業外部監管機制的建設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處罰力度,要充分發揮《會計法》在發揚正氣和打擊歪風方面的威懾作用。進一步完善會計核算制度體系,繼續完善《企業會計制度》。針對各個行業的特殊業務,抓緊研究制定分行業的專業會計核算辦法。強化上市公司經營管理的透明化,減少交易雙方信息差異,並完善包括司法調查、證券監管、違規預警、行業自律、媒體監督等在內的全方位信息披露監管體系。並在立法方面,加大對虛假披露的懲戒力度,從制度上提高信息披露違規違法行為的成本。

2、完善獨立評審制度

註冊會計師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前提條件是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我國註冊會計師行業起步晚,相關政策不配套,因而在前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

的問題,如專職註冊會計師人數不多,職齡內人數不足,缺少必要的風險基金;有的事務所單純追求收入,忽視執業質量,甚至出具虛假報告;由於組織機構部門化,審計業務行政化,介紹業務按比例分成,收入按比例上繳,成為主管部門搞福利、發獎金的重要經濟來源,因而嚴重損害社會中介組織的形象和與社會各界的關係,影響了註冊會計師獨立、客觀、公正的地位等等。黨的十五大確定了我國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培育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目標,把培育和發展市場中介組織提到了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的高度。因此,我們應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通過脱鈎和改制兩步走推進事務所體制改革,儘快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準的註冊會計師隊伍及一批會計師事務所,並加強註冊會計師的執業監督,使社會會計監督機構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警察”。要進一步明確社會會計監督機制對會計審查的結論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充分發揮其作用,維護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嚴肅性。

以上是我的畢業論文總結報告,謝謝大家!

第四篇:財政收支審計報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十六條“審計機關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和下級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審計監督”之規定,我局成立審計組,自2014年2月26日至3月12日對和平區殘疾人聯合會2014年度的財務收支情況進行了審計,現出具如下審計報告:

一、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

和平區殘疾人聯合會,隸屬於和平區委,於1989年成立,為全額撥款的直屬殘疾人事業團體,2014年底在職職工10人。內設三個科室:辦公室、審傳文體科、組織聯絡科。下設兩個事業單位:殘疾人勞動服務所、殘疾人福利企業公司。

2014年度,和平區殘疾人聯合會收入總計6,304,889.55元,其中:財政撥入經費1,244,039.70元,財政撥入殘保金5,060,849.85元。事業支出總計6,304,889.55元。當年收支平衡。

二、被審計單位會計責任

2014年2月10日,和平區殘疾人聯合會對其提供的與審計相關的會計資料以及其他的證明材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了承諾,並對其負責。

三、審計實施的基本情況

2

本次審計,我們採取抽查與重點詳查相結合的方法,對和平區殘疾人聯合會2014年度財務收支情況進行了全面審計。本次審計得到了和平區殘疾人聯合會領導和有關部門、有關單位的積極配合。

四、審計評價

審計結果表明:和平區殘疾人聯合會賬務處理基本符合《事業單位財務規則》的要求,會計資料基本真實地反映了有關年度財政、財務收支情況,但在財務收支方面存在一定的違規行為。

五、審計查出的主要問題及處理意見

1、發放獎金未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税

2014年10月,發放奧運安保獎52,334元,未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税。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税收徵收管理法》第四條“納税人、扣繳義務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繳納税款、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税款”的規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231號)第五十二條關於“責令限期繳納、上繳應當繳納或者上交的財政收入”的規定,要求該單位按規定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税2616.7元。

2、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支出超範圍

全年超範圍支出4,506,013.04元,主要用於購買活動中心辦公樓、殘疾人醫療康復、殘疾人扶貧救助等,不符合

《遼寧省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收繳和使用管理辦法》第十四條“保障金的使用範圍:(一)補貼殘疾人職業培訓費用;(二)獎勵超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單位及為安排殘疾就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三)有償扶持殘疾人集體從業、個體經營;(四)經同級財政部門批准,適當補助殘疾人勞動服務機構經費開支;(五)經同級財政部門批准,直接用於殘疾人就業工作的其他開支。保障金必須按照上述規定用途使用,任何部門不得平調或挪作他用”之規定。依據《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第六條“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違反規定使用、騙取財政資金的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調整有關會計賬目,追回有關財政資金,限期退還違法所得……(四)違反規定擴大開支範圍,提高開支標準”之規定,要求該單位將超範圍支出的資金追回,歸還原渠道,今後要杜絕此類情況的發生。

二○○九年六月一日

第五篇:2014年11月份財政收支情況

2014年11月份財政收支情況

一、全國公共財政收入情況

11月份,全國財政收入9125億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254億元,增長15.9%。其中,中央財政收入4285億元,同比增長16.7%;地方財政收入(本級)4840億元,同比增長15.3%。本月中央財政收入增幅繼續保持回升態勢,主要受經濟逐步回暖、貿易形勢好轉以及一次性收入繳庫等特殊因素影響,扣除特殊因素後中央財政收入同比增長約8%。

11月份主要收入項目情況如下:

1.國內增值税2486億元,同比增長12.7%。其中,中央增值税1733億元,增長7%,剔除營改增加大結構性減税因素後,增值税增幅與工業增加值增長回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降幅收窄的走勢基本適應。地方增值税753億元,增長28.8%,主要是由營業税改徵的增值税全部屬地方收入,其中交通運輸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值税完成182億元,增加127億元。

2.國內消費税586億元,同比增長8.1%。

3.營業税1199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受房地產成交量增加帶動,房地產營業税增長27.5%;受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影響,交通運輸業營業税下降71.8%,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税下降8.8%。

4.企業所得税577億元,同比增長17.5%,扣除年度間退税不可比因素後增長約8%。

5.個人所得税458億元,同比增長12.2%。

6.進口貨物增值税、消費税1281億元,同比增長6.4%;關税241億元,同比增長9.2%。

7.出口退税939億元,同比增長10.2%。

8.車輛購置税230億元,同比增長16.3%。

9.其他地方税種情況:契税308億元,同比增長25.5%;土地增值税241億元,同比增長16.8%;耕地佔用税141億元,同比增長16.1%;城鎮土地使用税118億元,同比增長17.6%。

10.非税收入1553億元,同比增長39.7%。扣除一次性收入繳庫等特殊因素後,非税收入增長約15%。

1-11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11965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747億元,增長9.9%,比1-10月累計增幅提高0.5個百分點,但比上年同期回落2個百分點。其中,中央財政收入57083億元,同比增長6.5%,比1-10月累計增幅提高0.8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本級)62567億元,同比增長13.1%,比1-10月累計增幅提高0.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02877億元,同比增長10%,比1-10月累計增幅提高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近幾個月,中央財政收入增幅呈逐步回升態勢,上半年增長1.5%,7-11月增長13.7%,主要是受經濟逐步回暖、貿易形勢好轉以及一次性收入繳庫增加等特殊因素的影響,扣除特殊因素,7-11月中央財政收入增長7%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相對平穩(上半年增長13.5%、7-11月增長12.7%),累計增幅高於中央,主要是房地產成交量增加帶動相關地方税收增加。扣除與房地產交易直接相關的房地產營業税和企業所得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的增收後,1-11月地方財政收入增長7%左右。

受進口環節税收累計下降的影響,1-11月中央財政收入累計增幅仍低於預算目標(7%)0.5個百分點。初步預計,在經濟總體保持平穩發展態勢的基礎上,中央財政收入有望完成全年預算。最後一個月,要繼續加強經濟財政運行監測分析,大力支持税務、海關部門依法徵管、應收盡收,又堅決制止收過頭税,確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務。

二、全國公共財政支出情況

1-11月累計,全國公共財政支出11469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802億元,增長9.3%。其中,中央財政本級支出17746億元,同比增長4.7%;地方財政支出96951億元,同比增長10.2%。

在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更加註重落實好各項民生政策,努力保障民生等重點支出需要。1-11月累計,教育支出17136億元,同比增長4.5%;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856億元,同比增長9.9%;醫療衞生支出6833億元,同比增長13.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2561億元,同比增長13.3%;農林水事務支出10258億元,同比增長8.1%;城鄉社區事務支出9545億元,同比增長20.5%;節能環保支出2464億元,同比增長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