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土木工程施工實習報告多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06W

土木工程施工實習報告多篇

【第1篇】土木工程實習報告--參觀施工、建工實驗室現

土木工程實習報告

前兩天,我們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第一次實習開始了,實習分兩部分:參觀施工、建工實驗室現場與觀看錄像和以依據建築規範及設計原理完成中國小教學樓的平面、立面、剖面設計。通過參觀學習使我們對建築施工和結構實驗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對我們將來的學習和實踐起了提示了嚮導的作用。現在我就對參觀施工現場與建工實驗室這部分內容作一個總結。

上午:參觀學校科技樓施工現場

星期一上午我們參觀了學校在建的十四層科技樓。當我們到達集合地點時,我看到同學們頭上都戴着工程帽;同時工地的生活區與施工區的門上也寫着:不戴安全帽者不得進如施工現場;當然在科技樓結構主體外面的防護網上也寫着標語:安全責任,重於泰山;由此可見在建築施工當中首先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安全問題。過去由於生產企業不重視民工安全造成了很多工傷和死亡事故,這些事故給工人和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損害!同時,為了確保施工能順利進行和施工的安全,工地是要用磚牆圍護起來的,只有建築施工的各種車輛和內部人員才可以出入,我們實習也要經過他們的同意呢!

進到施工區,我們一眼就看到了科技樓的結構主體,當時結構主體給我的感覺就是不像建築和不好看。這個可能是因為它和我所看到的過的已經建好並投入使用的樓不同。主體前面有個很大的場地,這個場地是堆放建築材料用的,可以看到所堆放的建材主要是鋼筋,沒有水泥、砂、石之類的建材,這是因為現在已經都採用了成品混凝土來澆築結構了。這樣可以保證混凝土的質量,減少施工浪費和降低生產成本。在鋼筋堆放區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型號的鋼筋是分開放的,而且還在其前面標明鋼筋的型號和進場時間等信息。

我們跟着現場管理員上了樓,我們踏上用鋼管和鐵網搭接成的梯子,開始覺得很危險,四周都有伸出來的鋼管或鐵條。二三樓的模板和支架已經拆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撐上部重量的柱子很大,大到使我們都覺得層高變小了。在承重柱的四周有很多構造柱,它們是用來加大牆的強度的,以避免因牆身過長導致容易坍塌。一路上去,我們看到上面幾層樓板的支架還沒有拆,這些支架是用鋼管和模板組成的,鋼管很密,可見要承受完全沒有強度的混凝土板和樑需要很大的支撐力。

上到第十層,我們看到工人們還在綁紮鋼筋,柱和樑的鋼筋已經綁紮好並放到了模板預留的槽裏。我觀察了其中的幾條樑和柱,就像老師説的:樑的下部是首力筋,主樑有九條,次樑有六條;上不是架立筋,主樑和次樑也不同;受力筋和架力筋之間用箍筋綁紮。而柱子就不一樣了,三四條樑要交匯於柱,就必然要使樑的鋼筋穿過柱子,這樣使得柱頭的鋼筋十分密集,同時澆築混凝土時也要注意密實。板的配筋一般有受力筋和架力筋,受力筋在下方,分縱橫兩路;架力筋在上方,也是縱橫兩路放着。擺好的鋼筋就要用鐵絲綁紮好,為了保證麪筋不被踩低下去,還要用馬蹄筋將其抬高。在看板筋時我們發現連同鋼筋一起鋪設的還有電線管,這是電專業和結構專業合作的一個體現。

我們的現場參觀時間很有限,只看到了工人在佈置板筋,沒有看到他們澆築柱樑板,砌築磚牆以及其它的施工情景,所以認識也是很片面的,這個只能作為我們對施工的感性認識吧!

下午:參觀建工實驗室

建工實驗室是一座比較老式的工業廠房建築,外表像以前的民用建築。其頂部採用了預製鋼筋混凝土行架樑和混凝土板,這種構造既笨重又限制了樑的跨度,現在已經被廣泛使用的剛行架和鋼板所取代。其兩側柱子是典型的工業廠房的柱式,上部有牛蹄,用於安裝吊車的軌道。其寬面也個立了兩根抗風柱,這些柱和每隔一段距離設的樑使牆能有足夠的剛度以抵抗強風的荷載。

實驗室的作用在於給結構設計師一個能檢驗其設計可行性的場所,這對建築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是科學實驗所必備的。

在實驗室,我們看到了許多大型的實驗儀器,它們實質上都是給試件提供壓、拉、剪方面的應力,從而檢測其能承受力的能力,也就是它們的強度。

結構構件(通常是柱樑板,當然也有樁)通過吊車吊到實驗機牀上,然後對構件施加荷載,並通過設置在構件裏的傳感器將應力和變形情況的有關信息傳給相關儀器,實驗員記錄數據並分析處理變可以得出結果了!

在實驗室,我們還可以看到做各種構件的模型。其中有做樁的鋼絞線和拉緊鋼絞線的套子等。

?? 當然,我們不僅看了各種機器,以及瞭解了它們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而且對建工實驗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建立起一種實驗檢驗假設的觀念,這次參觀應該是有比較大的收穫的。

第二天上午:觀看與建築有關的錄象

前一天通過現場參觀,我們對建築有了一般的感性認識,但對於施工的過程與一些細部問題和可能發生的危險問題我們知道得還比較少。通過紀錄片的形式,我們能從整體的廣度來認知和學習。

?? 我們觀看了曾經是全國第一高樓的xxx大廈的建設過程,從錄像裏我們看到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的建造過程,也看到了比較先進的施工生產技術,例如:泵送混凝土的澆築方法和高效的支模技術等。這些技術在生產中應用給生產帶來了很高的效率。

在第二部錄像中我們看到了地球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地震對人們生命財產的損害,當然,除了人的生命外受到地震傷害最大的就是建築了。每當地震襲擊城市時,就會有成千上萬的建築毀於一旦,地震後的城市將是滿目瘡痍,我們平時習慣的街道樓房都消失了,這對我們的精神是很大的傷害。

?? 那些年代久遠的老房子,沒有經過什麼抗震處理,在地震中是很容易被毀的。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些房子大多是磚石結構或磚混結構,這種結構的抗震性能是很差的,幾乎不可以抗震的。然而有些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樓房在地震中也不能倖免——當然這些情況還要對建築物所在的環境和它的固有頻率與地震頻率的關係進行研究——但原因往往是這些建築結構受力的不合理性。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為增強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的抗震性能,研究和開發了很多新的技術方案,結構工程師們以為這些新的技術方案能使建築物有效的抵抗地震的襲擊,但結果很不幸,接二連三地有高層建築在地震中倒塌,就連強度更大的高架橋結構在地震中也頻頻倒塌,這讓全世界的結構工程師感到恐慌。我們到今天還不能清楚地理解地震的活動狀況,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會發生,但即使能在地震前預測出來,也只是對人的逃生增加希望,對建築物毫無作用,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解決地震振動對建築結構本身的傷害作用問題,我們的建築就毫無反抗之力,只能坐以待斃。

幸運的是,隨着鋼結構廣泛使用,結構工程師們發現,雖然很多設計抗震性很高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紛紛在強地震中倒塌了,而沒有一列鋼結構高層建築出現過坍塌現象。這足以説明鋼結構建築在地震中的不倒優勢,同時也給那些處於地震活動頻繁的國家或地區帶來希望,他們可以通過少建或不建鋼筋混凝土結構只建鋼結構的房屋來減少由地震帶來的損失。日本和台灣都是這樣,現在台灣連幾層的教學樓都要用鋼結構的。

雖然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地震頻繁地帶不被人青睞,但在中國,尤其是大陸有的還是很多的。就拿廣州來説吧,每年廣州都要建很多高層甚至超高層建築,這些建築絕大多數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不能説好還是不好,但要真的發生了地震,那廣州的市民可就遭殃了,人口密集且人們又生活在容易受破壞的房子裏,其結果是很難想象的了!

小結

在實習中我們的確接觸了不少實際應用的東西,但離實際水平較高的生產方式和比較先進的技術還有很大的差距。我發現我們看到的生產工藝都是不算先進的,就像我們看錄像的支模方式在科技樓還沒有用上,而人家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經開始使用了,這可能是因為施工單位的物資匹備不足,但先進的生產工藝確實可以提高施工進度和生產質量。

從建築發展的趨勢來看,鋼結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肯定,研究鋼結構的受力和增強鋼結構的耐火性是一個亟待深入的課題。

當然我們還是要立足於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學習,通過學習和實踐使我們對建築的構造有更深入的瞭解,並且不能忽視某些可能發生的隱患,以確保我們建造的高樓真正地能應付各種緊急情況。

【第2篇】土木工程實習報告(精品)--熟悉工程施工管理、技術管理

一、前言

生產實習是土木工程專業教學計劃中必不可少的實踐教學環節,它是所學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的統一。在實習過程中,我以技術員的身份深入到建築施工單位,以一個高層住宅小區為實習場所,在項目部技術室主任的指導下,參加工程施工工作,順利完成了六週的實習任務。同時,也為大學畢業後從事工程時間打下良好基礎。

二、工程概況

工程名稱:西三期西二里小區二期工程

工程地點:北京市海淀區西三旗

建設單位:北京新奧廣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監理單位:北京中招興業工程諮詢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北京華諮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第三十四項目部

計劃開工日期:2003年7月20日 計劃竣工日期:12月15日

本工程為一個羣體工程,共包括5#樓、6#樓、8#樓三棟高層住宅樓和12#地下車庫以及11#樓(變電站),總建築面積63000.2m2。其中5#樓建築面積為9932.0m2,8#樓建築面積為28293.4m2,5#樓、8#樓均由主樓和配樓兩部分組成,主樓地下二層為人防層,地下一層為設備層,地上18層及局部19層閣樓為住宅;配樓地下二層為設備層,地下一層至地上二層為會所;建築總高度為53.85m;主樓基礎結構形式為筏板基礎,主體結構為全現澆剪力牆結構;配樓基礎結構形式為獨立柱基礎,主體結構為框架結構。6#樓建築面積19300 m2, 地下一層為自行車庫,地上為14層帶躍層住宅;建築總高度為44.50m;基礎結構形式為筏板基礎,主體結構為全現澆剪力牆結構。11#樓(變電站)建築面積為443.6m2,地上二層,主體結構為框架結構。12#地下車庫建築面積為5038.5m2,地下為地下車庫,地上為車道出入口、人防出入口及變電站,地下車庫戰時為6級人防物資庫,基礎結構形式為筏板基礎,主體結構為框架-剪力牆結構。由於北京地區每年6月15日到9月15為雨季施工季節,根據北京市防洪指揮部發布的文件,本工程從6月10日進入汛期。

三、實習內容

3.1、熟悉工程施工管理、技術管理

由於實習時間較短,僅參與了施工過程的具體操作,現作簡要概述如下:

3.1.1 項目技術負責人負責落實技術崗位責任制和技術交底制,每道工序前必須進行技術交底並填寫“技術交底記錄”。

3.1.2 項目經理責成各專業工程師填寫“施工日誌”。工程經理應記錄並保存一份詳細的“施工日誌”。“施工日誌”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當天施工部位、該部位的施工人數、具體的施工班組、具體的現場負責人、施工用材料和設備情況、依據的作業方法或哪個技術交底、當天氣候、當天施工部位的檢驗和試驗狀態以及施工中出現的問題等。

3.1.3 工程施工過程中,由工程室負責現場勞動力調配、進度管理、機械使用和施工安全等工作,並保存相關記錄。工程經理負責每週主持召開一次工程例會,總結上週的工程進度情況,找出工程實際進展同計劃之間的差距,安排本週的工作。項目總工總結上週的施工質量狀況,並對下一步的質量管理提出建議和要求。

3.1.4 在施工過程中,執行自檢、互檢、交接檢、專檢制度,施工隊質檢員對每道工序自檢合格後,填寫自檢表,經相關工班長籤認後,由項目質檢員複查、檢驗合格後方可進行下道工序。不合格的工序必須進行返工,再次驗收合格後方可進行下道工序。項目通過建立聯檢制度,填寫質量聯檢表,對各分項工程的質量加強控制。砼施工前必須填寫砼澆灌申請。

3.1.5 施工過程中的設計變更,由各專業工程師負責,按本質量計劃“合同變更管理”部分的規定,及時傳達到各業務口及相關施工隊。

3.1.6 砼、砂漿、防水材料由試驗員負責取樣,送公司試驗室進行試驗,合格後出具相應的試驗報告。產品試驗合格後方可發放。

3.1.7 隱蔽工程項目質檢員檢查合格後,由專業工程師填寫隱蔽工程驗收記錄,報請業主或監理工程師驗收。業主或監理工程師在驗收記錄上簽字後,方可繼續施工。

3.1.8由技術室編制月進度計劃,工程經理負責將月進度計劃分解細化到每週每天,實行動態監控、量化管理,確保施工進度。

3.2、施工技術的具體操作

3.2.1 編寫施工技術交底、參加技術交底會議

技術交底是每一個分項/分部工程開工的前提,也是貫徹始終的技術指導,直接影響工程質量,其可靠度至關重要。因此,我作為技術員在編寫完交底後必須交技術室主任審查通過,方可向施工隊隊長進行交底。實習期間具體編寫了《樓板管道洞封堵》、《地下車庫基坑回填》、《空調洞打孔》、《肥槽回填》等技術交底,在此過程中,我大量查找資料,受益菲淺。

編寫《樓板管道洞封堵》技術交底時,主要是對工程出現質量問題後的處理,這一部分內容在課堂上很少接觸。管道洞是在樓板施工過程中為水電管道預留的孔洞,其孔徑大於管道半徑,如不封堵或封堵不嚴密,極宜發生漏水等現象,因此需要進行技術處理。對於一般情況,主要是將管道井剔鑿成到“八”形,如圖:------再安裝模板(採用木膠板),模板與主體結構和管道交接處貼海綿條塞封,要求模板安裝牢固,與樓板以及管體接縫嚴密,然後攪拌、澆築細石混凝土,並用鋼筋插搗密實,最後拆模養護。對於特殊情況,如樓板配筋擋住管道通過,需要熔斷鋼筋,技術處理時剔鑿結構樓板或用膨脹螺栓與主體連接(剔鑿洞口成到“八”形),鋼筋採用搭接焊,焊接採用反面焊,焊接長度5d,其後操作程序與一般情況相同。而《地下車庫基坑回填》技術交底的編寫主要運用了《土力學》的知識,比如檢驗回填土的質量,採用環刀法取樣,對土中的有機質含量、幹密度以及含水率的測定,同時利用回填土與摻入石灰粉的體積比例來控制土的質量。夯壓時對乾土可適當灑水加以潤濕,但嚴禁出現“橡皮土”現象,保證基礎的承載能力以及沉降度。

通過編寫技術交底,使我對分項/分部工程施工工藝有了一定的瞭解,不但鞏固了在課堂上所學的專業知識,熟悉了相關規範,而且學到很多書本以外的知識。

3.2.2 參與工程質量的檢查、驗收

在施工過程中,施工隊經過自檢、互檢、交接檢後,再報項目部,由項目質檢員複查,檢驗合格後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我同時以質檢員的身份參與了工程質量的檢查、驗收,上現場之前必須熟悉施工圖紙,如牆體配筋圖、樓板樑的配筋圖、模板施工圖等。模板驗收中主要檢查板縫是否封堵嚴密、垂直度是否合格、測量模板安裝是否滿足房間開間要求等;鋼筋驗收則檢查牆體的保護層厚度、箍筋間距、梯子筋以及暗柱暗樑的配筋是否符合要求等;抹灰裝修則檢查拉毛強度、面層平整度是否合格;防水層鋪貼是否符合規範等。

3.2.3 協助現場技術人員處理施工質量問題

剛開始,我所做的只是統計工程質量問題的類型、準確位置以及數量,如蜂窩孔、漏漿、露筋脹模、爛根等。通過學習《修補方案》技術交底,積極向有關技術人員請教,逐步掌握了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

修補方案:對數量不多的小蜂窩、麻面、漏筋、漏石的混凝土表面用鋼絲刷刷乾淨,然後用水清洗濕潤,然後用1:2.5水泥砂漿(內摻建築膠)抹面修正,抹漿初凝後加強養護工作;蜂窩比較嚴重或漏筋較深時,剔除掉附近不密實的混凝土和突出的骨料顆粒,用清水洗刷乾淨並充分潤濕後,再用比原強度等級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補並仔細搗實;對脹模、變形、錯台的混凝土結構應根據圖紙尺寸彈線、切割,再按線進行剔鑿,剔鑿先用尖鏨子進行剔鑿,剔鑿基本到位後用扁鏨進行細緻剔鑿,剔鑿要不露鋼筋、平整。

3.2.4 整理工程資料

實習期間我整理了較多的工程資料,如《混凝土澆灌申請》、《隱蔽工程檢查記錄》、《工程物資進場報驗表》、《材料、構配件進場檢驗記錄》等。如《混凝土澆灌申請》,施工隊在鋼筋綁紮後項目部和監理驗收通過,由項目部工程室專人向混凝土攪拌站報所需混凝土的方量以及地點,然後,混凝土運輸車進場時需提交混凝土開盤鑑定等隨車小票,由項目部填寫澆灌申請,交監理存檔。通過這些這些資料的整理,我瞭解了工程施工的相關程序和規範。

四、思考與創新

學習是無止境的,通過看到的結果,積極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處理方法,這樣才能在工作中學到更多知識,真正起到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實習效果,在處理遇到的工程技術問題的過程中,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工程在施工中採用了較多的新技術、新材料。主體結構是全現澆剪力牆結構,牆內設置暗柱和暗樑,增加了房間的開間面積和淨空高度。裝修中,如廚房、衞生間的裝修採用了輕質陶粒混凝土隔牆條板,此隔牆板與以往磚砌牆相比,具有自重輕、安裝簡便、強度可靠等優點,不僅使現澆樓板所承受的荷載大大減小,而且加快施工進度,縮短工期,節約成本。

在構造柱配筋驗收過程中,設計單位在立筋的採用上選擇光圓筋,而施工隊在施工過程時綁紮的箍筋與光圓筋之間的摩擦力過小,導致箍筋向下滑移,給施工帶來不便。因此,施工隊擅自將光圓筋改為螺紋筋來增大摩擦力,以便於箍筋的綁紮施工,但這一變動極大的增加了成本。通過積極思考,我向技術室主任提出如下整改方案:

暗柱四根立筋採用2光圓筋和2螺紋筋,施工時交叉對角放置,如圖:-----

這樣既增大了箍筋的穩定性,便於施工,又減少了成本。此方案得到主任的肯定。

五、總結

經過六週的生產實習,感受深刻。在施工技術上,實際操作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但又比理論知識更具有靈活性和可操作性,這需要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在工作中積極思考,靈活應用,培養自己的思維創新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利用這次實習機會接觸社會,得到很好的鍛鍊,明確了在剩餘的一年大學生活中應該發展的方向,特別是需要鍛鍊語言交流與溝通能力,努力學習,踏實工作,積極面對每一次挑戰。

【第3篇】土木工程實習報告--建築施工和結構實驗

土木工程實習報告

前兩天,我們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第一次實習開始了,實習分兩部分:參觀施工、建工實驗室現場與觀看錄像和以依據建築規範及設計原理完成中國小教學樓的平面、立面、剖面設計。通過參觀學習使我們對建築施工和結構實驗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對我們將來的學習和實踐起了提示了嚮導的作用。現在我就對參觀施工現場與建工實驗室這部分內容作一個總結。

上午:參觀學校科技樓施工現場

星期一上午我們參觀了學校在建的十四層科技樓。當我們到達集合地點時,我看到同學們頭上都戴着工程帽;同時工地的生活區與施工區的門上也寫着:不戴安全帽者不得進如施工現場;當然在科技樓結構主體外面的防護網上也寫着標語:安全責任,重於泰山;由此可見在建築施工當中首先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安全問題。過去由於生產企業不重視民工安全造成了很多工傷和死亡事故,這些事故給工人和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損害!同時,為了確保施工能順利進行和施工的安全,工地是要用磚牆圍護起來的,只有建築施工的各種車輛和內部人員才可以出入,我們實習也要經過他們的同意呢!

進到施工區,我們一眼就看到了科技樓的結構主體,當時結構主體給我的感覺就是不像建築和不好看。這個可能是因為它和我所看到的過的已經建好並投入使用的樓不同。主體前面有個很大的場地,這個場地是堆放建築材料用的,可以看到所堆放的建材主要是鋼筋,沒有水泥、砂、石之類的建材,這是因為現在已經都採用了成品混凝土來澆築結構了。這樣可以保證混凝土的質量,減少施工浪費和降低生產成本。在鋼筋堆放區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型號的鋼筋是分開放的,而且還在其前面標明鋼筋的型號和進場時間等信息。

我們跟着現場管理員上了樓,我們踏上用鋼管和鐵網搭接成的梯子,開始覺得很危險,四周都有伸出來的鋼管或鐵條。二三樓的模板和支架已經拆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撐上部重量的柱子很大,大到使我們都覺得層高變小了。在承重柱的四周有很多構造柱,它們是用來加大牆的強度的,以避免因牆身過長導致容易坍塌。一路上去,我們看到上面幾層樓板的支架還沒有拆,這些支架是用鋼管和模板組成的,鋼管很密,可見要承受完全沒有強度的混凝土板和樑需要很大的支撐力。

上到第十層,我們看到工人們還在綁紮鋼筋,柱和樑的鋼筋已經綁紮好並放到了模板預留的槽裏。我觀察了其中的幾條樑和柱,就像老師説的:樑的下部是首力筋,主樑有九條,次樑有六條;上不是架立筋,主樑和次樑也不同;受力筋和架力筋之間用箍筋綁紮。而柱子就不一樣了,三四條樑要交匯於柱,就必然要使樑的鋼筋穿過柱子,這樣使得柱頭的鋼筋十分密集,同時澆築混凝土時也要注意密實。板的配筋一般有受力筋和架力筋,受力筋在下方,分縱橫兩路;架力筋在上方,也是縱橫兩路放着。擺好的鋼筋就要用鐵絲綁紮好,為了保證麪筋不被踩低下去,還要用馬蹄筋將其抬高。在看板筋時我們發現連同鋼筋一起鋪設的還有電線管,這是電專業和結構專業合作的一個體現。

我們的現場參觀時間很有限,只看到了工人在佈置板筋,沒有看到他們澆築柱樑板,砌築磚牆以及其它的施工情景,所以認識也是很片面的,這個只能作為我們對施工的感性認識吧!

下午:參觀建工實驗室

建工實驗室是一座比較老式的工業廠房建築,外表像以前的民用建築。其頂部採用了預製鋼筋混凝土行架樑和混凝土板,這種構造既笨重又限制了樑的跨度,現在已經被廣泛使用的剛行架和鋼板所取代。其兩側柱子是典型的工業廠房的柱式,上部有牛蹄,用於安裝吊車的軌道。其寬面也個立了兩根抗風柱,這些柱和每隔一段距離設的樑使牆能有足夠的剛度以抵抗強風的荷載。

實驗室的作用在於給結構設計師一個能檢驗其設計可行性的場所,這對建築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是科學實驗所必備的。

在實驗室,我們看到了許多大型的實驗儀器,它們實質上都是給試件提供壓、拉、剪方面的應力,從而檢測其能承受力的能力,也就是它們的強度。

結構構件(通常是柱樑板,當然也有樁)通過吊車吊到實驗機牀上,然後對構件施加荷載,並通過設置在構件裏的傳感器將應力和變形情況的有關信息傳給相關儀器,實驗員記錄數據並分析處理變可以得出結果了!

在實驗室,我們還可以看到做各種構件的模型。其中有做樁的鋼絞線和拉緊鋼絞線的套子等。

?? 當然,我們不僅看了各種機器,以及瞭解了它們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而且對建工實驗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建立起一種實驗檢驗假設的觀念,這次參觀應該是有比較大的收穫的。

第二天上午:觀看與建築有關的錄象

前一天通過現場參觀,我們對建築有了一般的感性認識,但對於施工的過程與一些細部問題和可能發生的危險問題我們知道得還比較少。通過紀錄片的形式,我們能從整體的廣度來認知和學習。

?? 我們觀看了曾經是全國第一高樓的xxx大廈的建設過程,從錄像裏我們看到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的建造過程,也看到了比較先進的施工生產技術,例如:泵送混凝土的澆築方法和高效的支模技術等。這些技術在生產中應用給生產帶來了很高的效率。

在第二部錄像中我們看到了地球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地震對人們生命財產的損害,當然,除了人的生命外受到地震傷害最大的就是建築了。每當地震襲擊城市時,就會有成千上萬的建築毀於一旦,地震後的城市將是滿目瘡痍,我們平時習慣的街道樓房都消失了,這對我們的精神是很大的傷害。

?? 那些年代久遠的老房子,沒有經過什麼抗震處理,在地震中是很容易被毀的。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些房子大多是磚石結構或磚混結構,這種結構的抗震性能是很差的,幾乎不可以抗震的。然而有些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樓房在地震中也不能倖免——當然這些情況還要對建築物所在的環境和它的固有頻率與地震頻率的關係進行研究——但原因往往是這些建築結構受力的不合理性。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為增強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的抗震性能,研究和開發了很多新的技術方案,結構工程師們以為這些新的技術方案能使建築物有效的抵抗地震的襲擊,但結果很不幸,接二連三地有高層建築在地震中倒塌,就連強度更大的高架橋結構在地震中也頻頻倒塌,這讓全世界的結構工程師感到恐慌。我們到今天還不能清楚地理解地震的活動狀況,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會發生,但即使能在地震前預測出來,也只是對人的逃生增加希望,對建築物毫無作用,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解決地震振動對建築結構本身的傷害作用問題,我們的建築就毫無反抗之力,只能坐以待斃。

【第4篇】土木工程實習報告範文--建築施工和結構實驗

土木工程實習報告

前兩天,我們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第一次實習開始了,實習分兩部分:參觀施工、建工實驗室現場與觀看錄像和以依據建築規範及設計原理完成中國小教學樓的平面、立面、剖面設計。通過參觀學習使我們對建築施工和結構實驗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對我們將來的學習和實踐起了提示了嚮導的作用。現在我就對參觀施工現場與建工實驗室這部分內容作一個總結。

上午:參觀學校科技樓施工現場

星期一上午我們參觀了學校在建的十四層科技樓。當我們到達集合地點時,我看到同學們頭上都戴着工程帽;同時工地的生活區與施工區的門上也寫着:不戴安全帽者不得進如施工現場;當然在科技樓結構主體外面的防護網上也寫着標語:安全責任,重於泰山;由此可見在建築施工當中首先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安全問題。過去由於生產企業不重視民工安全造成了很多工傷和死亡事故,這些事故給工人和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損害!同時,為了確保施工能順利進行和施工的安全,工地是要用磚牆圍護起來的,只有建築施工的各種車輛和內部人員才可以出入,我們實習也要經過他們的同意呢!

進到施工區,我們一眼就看到了科技樓的結構主體,當時結構主體給我的感覺就是不像建築和不好看。這個可能是因為它和我所看到的過的已經建好並投入使用的樓不同。主體前面有個很大的場地,這個場地是堆放建築材料用的,可以看到所堆放的建材主要是鋼筋,沒有水泥、砂、石之類的建材,這是因為現在已經都採用了成品混凝土來澆築結構了。這樣可以保證混凝土的質量,減少施工浪費和降低生產成本。在鋼筋堆放區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型號的鋼筋是分開放的,而且還在其前面標明鋼筋的型號和進場時間等信息。

我們跟着現場管理員上了樓,我們踏上用鋼管和鐵網搭接成的梯子,開始覺得很危險,四周都有伸出來的鋼管或鐵條。二三樓的模板和支架已經拆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撐上部重量的柱子很大,大到使我們都覺得層高變小了。在承重柱的四周有很多構造柱,它們是用來加大牆的強度的,以避免因牆身過長導致容易坍塌。一路上去,我們看到上面幾層樓板的支架還沒有拆,這些支架是用鋼管和模板組成的,鋼管很密,可見要承受完全沒有強度的混凝土板和樑需要很大的支撐力。

上到第十層,我們看到工人們還在綁紮鋼筋,柱和樑的鋼筋已經綁紮好並放到了模板預留的槽裏。我觀察了其中的幾條樑和柱,就像老師説的:樑的下部是首力筋,主樑有九條,次樑有六條;上不是架立筋,主樑和次樑也不同;受力筋和架力筋之間用箍筋綁紮。而柱子就不一樣了,三四條樑要交匯於柱,就必然要使樑的鋼筋穿過柱子,這樣使得柱頭的鋼筋十分密集,同時澆築混凝土時也要注意密實。板的配筋一般有受力筋和架力筋,受力筋在下方,分縱橫兩路;架力筋在上方,也是縱橫兩路放着。擺好的鋼筋就要用鐵絲綁紮好,為了保證麪筋不被踩低下去,還要用馬蹄筋將其抬高。在看板筋時我們發現連同鋼筋一起鋪設的還有電線管,這是電專業和結構專業合作的一個體現。

我們的現場參觀時間很有限,只看到了工人在佈置板筋,沒有看到他們澆築柱樑板,砌築磚牆以及其它的施工情景,所以認識也是很片面的,這個只能作為我們對施工的感性認識吧!

下午:參觀建工實驗室

建工實驗室是一座比較老式的工業廠房建築,外表像以前的民用建築。其頂部採用了預製鋼筋混凝土行架樑和混凝土板,這種構造既笨重又限制了樑的跨度,現在已經被廣泛使用的剛行架和鋼板所取代。其兩側柱子是典型的工業廠房的柱式,上部有牛蹄,用於安裝吊車的軌道。其寬面也個立了兩根抗風柱,這些柱和每隔一段距離設的樑使牆能有足夠的剛度以抵抗強風的荷載。

實驗室的作用在於給結構設計師一個能檢驗其設計可行性的場所,這對建築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是科學實驗所必備的。

在實驗室,我們看到了許多大型的實驗儀器,它們實質上都是給試件提供壓、拉、剪方面的應力,從而檢測其能承受力的能力,也就是它們的強度。

結構構件(通常是柱樑板,當然也有樁)通過吊車吊到實驗機牀上,然後對構件施加荷載,並通過設置在構件裏的傳感器將應力和變形情況的有關信息傳給相關儀器,實驗員記錄數據並分析處理變可以得出結果了!

在實驗室,我們還可以看到做各種構件的模型。其中有做樁的鋼絞線和拉緊鋼絞線的套子等。

?? 當然,我們不僅看了各種機器,以及瞭解了它們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而且對建工實驗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建立起一種實驗檢驗假設的觀念,這次參觀應該是有比較大的收穫的。

第二天上午:觀看與建築有關的錄象

前一天通過現場參觀,我們對建築有了一般的感性認識,但對於施工的過程與一些細部問題和可能發生的危險問題我們知道得還比較少。通過紀錄片的形式,我們能從整體的廣度來認知和學習。

?? 我們觀看了曾經是全國第一高樓的xxx大廈的建設過程,從錄像裏我們看到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的建造過程,也看到了比較先進的施工生產技術,例如:泵送混凝土的澆築方法和高效的支模技術等。這些技術在生產中應用給生產帶來了很高的效率。

在第二部錄像中我們看到了地球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地震對人們生命財產的損害,當然,除了人的生命外受到地震傷害最大的就是建築了。每當地震襲擊城市時,就會有成千上萬的建築毀於一旦,地震後的城市將是滿目瘡痍,我們平時習慣的街道樓房都消失了,這對我們的精神是很大的傷害。

?? 那些年代久遠的老房子,沒有經過什麼抗震處理,在地震中是很容易被毀的。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些房子大多是磚石結構或磚混結構,這種結構的抗震性能是很差的,幾乎不可以抗震的。然而有些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樓房在地震中也不能倖免——當然這些情況還要對建築物所在的環境和它的固有頻率與地震頻率的關係進行研究——但原因往往是這些建築結構受力的不合理性。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為增強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的抗震性能,研究和開發了很多新的技術方案,結構工程師們以為這些新的技術方案能使建築物有效的抵抗地震的襲擊,但結果很不幸,接二連三地有高層建築在地震中倒塌,就連強度更大的高架橋結構在地震中也頻頻倒塌,這讓全世界的結構工程師感到恐慌。我們到今天還不能清楚地理解地震的活動狀況,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會發生,但即使能在地震前預測出來,也只是對人的逃生增加希望,對建築物毫無作用,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解決地震振動對建築結構本身的傷害作用問題,我們的建築就毫無反抗之力,只能坐以待斃。 2 下一頁 我們看到的生產工藝都是不算先進的,就像我們看錄像的支模方式在科技樓還沒有用上,而人家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經開始使用了,這可能是因為施工單位的物資匹備不足,但先進的生產工藝確實可以提高施工進度和生產質量。

從建築發展的趨勢來看,鋼結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肯定,研究鋼結構的受力和增強鋼結構的耐火性是一個亟待深入的課題。

當然我們還是要立足於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學習,通過學習和實踐使我們對建築的構造有更深入的瞭解,並且不能忽視某些可能發生的隱患,以確保我們建造的高樓真正地能應付各種緊急情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