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15K

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多篇

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篇一

7月25日,曹安玉教授給我們上了關於“國小音樂新課程標準的解讀”,聽了曹安玉教授的講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收穫了很多實用的方法和理論。

首先教給我們柯爾文手勢,反覆練習中,我深深體會這個手勢在我們對低年級音樂教學中有很大作用,特別在合唱隊中的訓練。曹老師詳細的為我們解讀了新課程標準,並對原標準與新標準進行對比,為我們今後的教學提前做好了鋪墊,曹老師具體舉例低段的歌曲進行了示範,讓我們親身參與到她設計的活動中去,教授我們的新的教學方法。

音樂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曹老師給我們講解了新的課程理念。音樂是用聽覺來感覺音樂,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體發展,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突出音樂特點,提倡科學綜合,不流於形式,應注重通過綜合在綜合的過程中對不同藝術門類,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

通過此次培訓,我體會到山區老師與城市老師的差距很大,要學習音樂教學中的知識,方法,技巧。非常希望能有更多的像這樣的培訓機會,讓我們在各方面的素養全面提高,我也將本次學習所得,運用到以後的音樂教學活動中,儘自己最大努力上好每一節音樂課。

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篇二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我們作為教師,應該認真地學習新課程,嘗試着正確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應用於教學實踐,為推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新的課程標準下,我們的教學應該朝什麼方向發展?這是我們教師的困惑。認真學習了新的課程標準,聆聽了專家的報告,傾聽了名師的現場教學,我體會很深。以下是我學習《新課程標準》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學習新課程,體驗教學目標的變革

傳統的教學大綱以學科體系為中心,從知識、能力、情感三的方面來表述本學科的教學目標。新的課程標準則要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的教學目標,它與以往的大綱強調知識的系統性是有區別的。

其次,學習新課程,品嚐學習方式的變革

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覺得教師講,學生聽是最適合的教學方式,而新課程標準在以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指導下,不再是師問生答的傳統方式了。它主要倡導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新課程強調師生互動、互教互學。課堂上要求教師儘可能的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而且,這樣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的權威地位,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再次,學習新課程,品味“以人為本”思想。

新課程的教學關注的是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面對這樣的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到底應該做些什麼?如何去做?是不是應多思考一下作為一個人,一個獨立的個體如何在這紛繁複雜的社會上健康快樂的生活?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不同於以往課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更加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強調深入到學生的認知世界,通過參與學習過程,給他們深刻的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它是學生成長的舞台、是學生髮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學生品味生活的“夢想劇場”。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學習興趣、熱情、動機以及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便得到了豐富;有了親身的體驗,學習態度和責任,對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科學的價值等的認識就可能有了進一步發展。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是一個人的能力和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已經成為新課程標準的主要思想。

最後,學習新課程,挖掘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開放性,比如,一堂美術課,老師可以設計出十幾種教學形式和內容。這都是以往教學中所沒有的,這對教師的挑戰是不言而喻的。其實,教材只是一個載體,需要每一個教師去挖掘,去創造。教學則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是對課程的不斷髮展、不斷豐富的過程。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拿到教材後,千萬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根據學生髮展的需要對教材進行調適和重組。這就要求教師學會尋找、開發、製作、整合教學資源和資料,還要學會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在執行新課程計劃中,開發利用校內外的一切課程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

新課程的學習讓我們教師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思想要變,我們的教學方式要變,更重要的是我們應是終生的學習者,我們要身體力行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篇三

通過這一個階段的學習和反思,我對新課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以下就是我在學習中總結出的一些心得。

首先,我瞭解了新課程新在哪裏,它與老教材的主要區別是:

一、理念上新;

二、方式上新,表現在邏輯上比較獨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三、學科的價值,將提高學生的素質作為提高三角形的重心,體現學生的認知能力,體現教材的靈活性、時代性、多樣性、選擇性,這四個特點相互聯繫相互滲透,體現了學科價值的整體性。

地理課程均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總目標。重視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終生髮展有用的地理、滿足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需要,重視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

強調理性認識地理環境,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徵,理解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理解掌握並且能運用地理原理。地理技能要求學生獨立掌握與運用,如地理實踐觀測、閲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技能等。

高中地理是在國中基礎之上的遞進。國中地理學習主要關注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聯繫生活實際,鼓勵積極探究。高中重視自主合作學習,倡導探究學習和各種形式的地理實踐活動。

地理思維能力與地理學習能力方面更突出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側重理論聯繫實際,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強調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關注培養學生具有更高層次的探究能力、更高要求的收集處理地理信息能力。

注重地理案例教與學,強調掌握學習方法,重視地理思維方法、分析解決問題方法的遷移與運用。

在處理高中教學問題中,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以下要求:

1、樹立牢固的課程意識。在課程教學中,教師不是被動的執行者,而是課程實施的主體。任何課程都是需要教師去執行的,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把自己的學識和人生經歷融會到課程教學中去,用自己的眼光來審視課程,用自己的才華來創造課程。不要把教材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

2、樹立新的課程觀。作為教師,要使學生真正地學好,必須樹立一種大課程觀,使教學不但通過教材來體現,更通過廣泛的資源建設來體現。不但通過課堂來體現,更通過課外活動來體現,不但通過學習具體的知識來體現,更通過校園的文化建設和教師本人的人格魅力來體現。要求教師要有敢於突破“教材本位”和“教師本位”的課程意識,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樹立整合的課程觀。

3、更新教師的知識觀。知識觀是人們對知識的性質、價值和規範等根本看法。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更新自己的知識觀。過去課程理論強調知識是第一位的,強調完整的學科體系,體現在教學中,就是側重知識的訓練。在教師看來,課堂教學就是傳授知識,強調知識的傳授和灌輸。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要培養能力,要教給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而這些知識和技能,在新課程觀下都屬於知識範疇。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四

20xx年8月30日,我參加了尚卿中心學校舉辦的20xx版新課標學習培訓,培訓會上聽取了廖志騰等老師對《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解讀》的專題報告。本人受益匪淺,感受頗深。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20xx年版的新課標,廖老師在報告中,回顧了對於20xx年版的課標教育工作者們看法,他向我們指明瞭新課改的方向。提醒在座的數學教師,儘量避免對於新課標只講理念,不講理解,而應該“專業地讀懂教材,用心地讀懂學生,智慧地讀懂課堂”,讓數學課靈動起來。

我深深地領悟到數學教學不應該總是指令性地讓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或是急於把知識強加給學生,要給學生思考、探究的空間,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我們老師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讓學生從自己參與的活動中真正獲得永久性的知識。

回校後,我認真研讀了20xx年版的新課標,簡單講與20xx年的舊版有幾個顯著變化,“雙基”變“四基”,“雙能”變“四能”。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要準確把握教師角色

教師不再是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能創造性使用教材,並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組織者;教師不再只是教書的匠人,而是擁有正確教育觀念,善於使學生髮現探索的引導者;教師不再是凌駕於學生之上的聖人,而是善於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真誠的合作者。

1、挖掘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

2、教師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3、教師要熱情地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成為學生真誠的合作者。

二、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是被動裝填知識的“容器”;學生是由活生生、有個性的個體組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正在成長的過程中,可塑性極大,教師應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教學中要減少對學生的時空佔領,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多一些自由的體驗。

2、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給孩子一雙數學的眼睛,讓他們以數學的意識,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世界,體驗生活。

那麼,數學就不在僅僅是書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數學題,數學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命活力。提高數學素養,使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知識去解決問題。學習完新課標,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確了今後工作的目標和方向,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加強修養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也只有真正讀懂學生、讀懂教材、讀懂課堂,才能為孩子們奉獻出既“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在今後教學中,我將盡力做到讓孩子們學喜歡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做一個孩子們喜歡的老師!

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篇五

最近教研組組織學習新課標學習,全組老師都認為,《語文課程標準》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引導教師轉變教學思路,改進教學行為,積極嘗試課程改革。在實踐中,也深深體會到新課程的實施給語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但有時也會出現手捧語文書,不知怎麼教的困惑。

作文一直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很多學生害怕寫作文。每次寫作感覺無話可寫,尤其是農村中學生,學生的閲讀量較低,詞彙不豐富,因此寫作時無從下筆,一下筆又會出現很多錯誤,那麼中學生如何寫好作文呢?在此,談幾點淺見:

一、增大閲讀量,增加詞彙儲備。

新課標規定,國中生要具有260萬字的課外閲讀量,每學年閲讀丙三部名著,通過閲讀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詞語數量,他人的寫作技巧,與此同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如何去閲讀,如在閲讀過程中要積累好詞佳句,總之學生有了豐富的閲讀量,寫作時就不會感到無從下筆。正所謂見多識廣,亦如古人所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二、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寫作。

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寫作是歷史學家重要的,我認為這種訓練有兩種形式。一是説,教師指名説,必要時作引導。如“人生是一杯酒,讓人如痴如醉;人生是……”等進行造句。二是練,學生之間進行對話,這樣既鍛鍊學生的口語,也能提高寫作能力。

三、背誦範文。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背誦是中國人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通過背誦,學生可牢記詞語,積累語文材料,還可模仿範文中的句子,寫出更好的句子,同時可套用別人的語句。總之,背誦範文對寫作是很有作用的。

四、勤於動筆。

所謂“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要想寫好作文,還需要多寫,可採用寫週記提高寫作能力,還可以就課文文章進行擴寫、縮寫和改寫等來練習。在學習到關於寫作目標時,老師們發現了其中一條目標難以實現:“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萬字,其它練筆不少於1萬字,45分鐘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其實對於這個目標,只要我們平時注意安排佈置,一定可以實現。要想考試作文拿高分,就必須平時勤練筆。那麼如何保持筆耕不輟呢?可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保證課內作文的計劃性。

要完成上述目標,就必須在學期初制定好本學年作文訓練計劃。可以年級組為單位,根據本年級本學年訓練目標,集體商訂本學年作文訓練計劃,有的放矢地進行訓練,這樣既保證課標任務的完成,又能分階段有計劃有目標地提高學生作文水平。例如,為完成課標任務中提到的1.4萬字,以每篇600字計算,那麼一學年正常寫作任務就應不少於24次,平均每學期要達到12次。可能有些老師覺得這會加大教師負擔,其實八、九年級可以適當增加每篇作文字數,同時豐富批改作文形式,並且將各種正式寫作納入到這1.4萬的任務中來,這個負擔就不會那麼重了。我個人覺得,關鍵問題是應有計劃地確定各年級每學期的訓練主題,就可以避免陷入為字數而訓練作文的誤區。

2.課外練筆應以鼓勵為主。

對於目前我校作文練筆現狀來説,訓練次數和質量參差不齊,學生的練筆也多為被迫式應付,真正主動練筆的學生僅為極少數。因此,為了打破這種僵局,我個人建議能否豐富一下練筆形式,精心蒐集一些練筆話題,適當舉行一些小型筆會或比賽。

(1)練筆形式可以多式多樣,比如每週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一至兩個與單元教學緊密相關的訓練話題,然後鼓勵學生每天寫一到兩百字的隨筆,內容不限,字數不少於50字,對於長期能堅持主動寫隨筆的學生可以加重獎勵。

(2)為了調動學生寫作興趣,可以走近學生,選擇有意義的社會熱點話題,比如:火箭隊到底能連勝多少場?今年奧運中國能不能拿到金牌數第一?還可儘量選擇一些有爭議的話題,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3)適當舉行一些小型練筆會或比賽。可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進行一次同主題的筆會或寫作比賽,激發學生集體榮譽和個人榮譽感。

3.關於快速作文的一些想法。

眾所周知,考試作文就必須要求速度,可是平時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我們缺乏快速作文的專門訓練,因此每次考試總有個別學生會因作文影響最終得分。要扭轉這種局面,我們每位老師在學期初制定計劃時,就應明確規定每學期應有專門的快速作文訓練課。

由於本人倉促落筆,以上建議如有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新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篇六

近幾天來,我們聽了專家對細化新課程標準解讀的報告,感覺非常迷茫,現略談幾點體會:

一、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方式。

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方面會做出許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過去那樣把學生看作“空的容器”,對學生灌輸知識填塞容器,而是認可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引導他們自主學習。指導他們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學習策略,並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來不斷地調整學習策略。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他們形成以能力發展為目的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獲取知識,教學中我們還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其它學習資源來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幫助學生獨立指定具有個性的學習計劃,並根據自我評價不斷修正和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逐步把學生塑造成為自主學習者。

二、要把教育變成學習,把學習真正變成學智慧。

把培養學科能力、思維方法作為最高的學習目標。新的教育理念認為,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通過獨立的思考和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環境激發出來的,基於這樣一個觀點,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思維活性,又要注重引導學生“質疑”,為學生髮揮想象力、創造力提供寬鬆活躍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我們必須改進以往沿用的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研究性學習。從教學模式上突出“探究”,讓學生主動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的實踐活動。要讓學生去想,去説,去做,去表達,去自我評價,去體會科學思想的真諦。面對機遇和挑戰,要敢於大膽實踐、敢於否定既有,敢想敢做才能走向成功。

三、在教學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評價體系。

鼓勵學生、同伴、教師以及家長共同關注和參與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形成性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標準提倡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他評與自評相結合,以自評為主;綜合性評價和單項評價相結合,以綜合評價為主。

總之,專家報告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只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才能使我們的業務水平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