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筆記心得體會大班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9W

教育筆記心得體會大班多篇

教育筆記心得體會大班篇1

場景:

最近,孩子們迷上了五於棋,--有空就結伴下棋。這天,承承和輿艦-一-起下棋,走了兒個回合,總是黃艦贏,承承急了,在第三回合時,移動了一粒已經走好的棋子,硬説門己連起來是五個棋子贏了。棚艦不搬,兩人爭了起來,艦艦説:“你賴皮,剛才這杭棋明明足放在這兒的,不可以再移過去的!”承承爭辯説,“我剛才放鉗了,我是想放花這兒的呀。”艦艦説:“放好了就不可以動來動去,不能後悔的!”承承説:“你剛才又沒説不可以動!”艦艦生氣地來向我告狀。

其實,我一直在旁邊看若他們,見艦艦來搬救兵了,就問他:“你們剛才有沒有説好下好的棋子不能動?”他搖搖頭,又連忙説:“李強上次説的,下好竹棋不能再動酌。”我又問:“那是李強在你們下棋前就説好的,對嗎?”艦韌點點頭,我又問承承:“如果黃棚下好的棋也動來動去,你同意嗎?”承承想了想搖搖頭,“那怎麼辦呢?”我問他們。他們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艦艦説:“那我們説好,誰也不能動,怎麼樣?”承承點頭答應:“好的。”兩人又高興地下起棋來,邊走邊説:“剛才那次不算,我們重新來……”

分析:

爭吵足幼兒交往中不可避免竹現象,足幼兒交往的一種萬式,《綱要》中指啪:“兒童通過交往,逐步認識自我並接納他人,初步瞭解禮會生活必須的基本行為規範。”幼兒正是在爭吵中學會保擴自己,學會收斂門已,學會巧人交往的必要經驗。當孩予在爭吵申無法説服對萬,往往會找老師做自己的“靠山”,希望通過老師“權威”性的話語,幫助自己反敗為勝,從而達到自已的目的。而如果老師經常充當幼兒的靠山,那就剝奪了幼兒參與交往的權利,也阻礙了幼兒交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幼兒學習交往的過程,同時孩子今後碰到類似的問題,又會以“爭鬥---失敗---找靠山”的方式來解決,這不利於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方法:

一、幫助幼兒建立規則意識

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表現為,競賽性的遊戲增多了。當孩子游戲初期,往往會忽視遊戲規則的建立,而在遊戲過程中產生間題矛盾,引起爭吵。作為教師,肖看到幼兒發生爭吵時,最好作個旁觀存,不要注重爭吵的“勝”與“敗”的結果,而應該注意解決爭吵的過程,幫助幼兒分析爭吵中的是巧非,對巧錯,同時幫幼兒制定一-些遊戲規則,要求幼兒按遊戲規則進行遊戲,這樣既可以使遊戲順利進行,又可避免“戰爭”的發生,讓幼兒體驗“和平共處”的愉快。

二、樹立自信,友好交?

當孩子跑來告狀時,老師應該鼓勵他,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已,靠內已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日的。當然這種努力,不是靠爭吵去解決問題,不足靠武力去佔有,去取勝,而足讓幼兒去尋找更好的方式逃行交往,讓他們通過實踐去發現,不川爭吵也能解決許多問題。老師可教幼兒-“柴與人交往的技巧,讓幼兒對同伴要學會謙讓,學會寬容,教幼兒學習處理糾紛的方式方法,讓幼兒用協商的萬法來解決糾紛等,使幼兒花與同伴的交往申逐步形成和發展自己的交往能力。

幼兒花經過多次”戰爭“交往後,就會逐步學習和掌握--些辦法,這就是幼兒交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綱要》申指出:”教育活動胸中心任務是,充分鼓勵兒童參與活動,與同伴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兒童社會性的發展,是內在意志巧同他人的人同活動的外在要素柏互作用的產物。“所以作為教師,應多為幼兒刨造-,些交往的條件,讓幼兒去交往去實踐去鍛鍊,別在乎幼兒胸”輸“和”贏“,重在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讓幼兒做一個”贏得了“又”輸得起"的人。

教育筆記心得體會大班篇2

我幫她撿起來

班級裏的孩子已經大班下學期,可以説幼小銜接是這學期的重頭戲。這不,為了讓孩子更加熟悉國小生活,體驗當國小生,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模擬國小生活活動,如:在規定時間內來園、每天背書包、按時上交“作業”、每天整理要帶的物品、課間十分鐘休息等。這次的故事就發生在課間十分鐘。

“好了,下課。”隨着我的這一下課口令,孩子們歡快地跑出教室,開始屬於他們準國小生的“課間十分鐘”。瞧,有的和夥伴玩耍,你追我趕;有的擺弄自己帶來的玩具;還有的神氣地整理自己的書包。

“老師,李琪亮動我的東西!”妙妙大聲向我報告。平時妙妙講話細聲細語的,是個温柔的女孩子,這次怎麼這麼反常,聽得出很氣憤呢。我急忙走過去,問:“怎麼啦?”妙妙生氣地説:“李琪亮沒和我説,就拿我的東西!”我忙問:“什麼東西?”“是水晶寶寶!”(一種放在水中吸收水分從硬變軟的小玩意)鬆了口氣,問到:“水晶寶寶能拿到幼兒園嗎?”妙妙嘿嘿嘿地笑起來,説:“我都放在書包裏,沒拿出來,是李琪亮沒和我説,就拿出來的!”我繼續問:“是你親眼看到他拿了嗎?”“是!”妙妙很肯定的説。

這裏先打斷,介紹一下我們的男主角——李琪亮小朋友。小朋友不管三七二十一,遇到做錯的事情都説是李琪亮做的。為什麼?因為他有很多次“前科”,例如把小朋友的玩具弄壞、把書撕破、漱口時,故意把水吐到別人杯子裏等。小朋友們知道他這樣,都很不喜歡他,有什麼東西都不給他玩。剛開始我都是在小朋友不注意的時候叫來亮亮,和他談談心、説説道理,他也很快認識到自己做錯了。雖然時好時壞,我還是相信他能慢慢改正。但是後來,這類事情日漸增多,我也逐漸失去了耐心,好幾次當着全班小朋友的面狠狠地批評了他。每當批評完,我心裏都不好受,相信他心裏也不好受。很後悔,覺得自己為什麼不能再多點耐心和關心,一起幫助他,他哪裏想這樣做呢。

這次,我強壓着火,讓亮亮走到我身邊。問道:

“妙妙有沒有讓你拿她的東西?”

“沒有。”

“沒有經過同意就拿別人的東西,對嗎?”

“不對。”

“知道不對,為什麼還拿妙妙的東西?”我繼續問

“她的水晶寶寶掉出來了,我幫她撿起來。”雖然亮亮做過一些不正確的事情,但他每次都會很誠實地回答老師的問題。所以我的火氣一下降了一半,我好奇地問

“幫別人撿東西是好事,妙妙怎麼會告你的狀呢?”亮亮低頭不説話。

“你有沒有和妙妙説,是你幫她撿起來的呢?”我繼續問

“沒有”亮亮輕聲説到。突然覺得自己冤枉了好人,我輕輕把亮亮拉到身邊,對他説:“幫別人撿東西是好事情。下次幫人撿東西,要和主人説,他會很感謝你的,如果不説,會引起誤會的,就像剛才那樣,知道嗎?”亮亮點點頭。於是我把妙妙叫過來,和她説了事情的經過,妙妙不好意思地笑起來,説:“哦,原來是這樣啊!”我説:“這次妙妙有做不對的地方,沒問清楚;亮亮也有做不對的地方,沒和主人説這麼做為什麼。以後要問清楚、説清楚,好嗎?”“好!”兩人同時回答。我摸着亮亮頭,説:“我喜歡誠實的亮亮!好了,去玩吧。”

“乖孩子”、“好孩子”、“淘氣包”、“搗蛋鬼”這些詞兒,老師雖然不會説出後兩種,但孩子們會根據老師説話的語氣,給自己下定義。致使周圍的夥伴也認定他是這樣的人。記得我在上幼兒園時,特別羨慕有些小朋友,因為老師對他們特別好,心想要是老師能對我這麼好該多好啊!假如以後自己成為一名老師,一定要愛自己的為一位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一名老師,我還是這麼想的。看過《牀邊的小豆豆》人都感動豆豆有這麼好的童年,更羨慕她有這麼好的老師,即使做得不對,也能理解、幫助她。其實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孩子很重視的,也許他還小、不懂,但這評價會無形留在他心中,直到長大成人。我們可能不能完全做到《牀邊的小豆豆》所説的美好,但你要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是為了孩子好,如果是那就堅持做下去;如果不是,請趕快改正,就像我們經常教孩子的——人總有犯錯的時候,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讓我們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想想,讓自己多點耐心,這耐心從何而來?愛!

教育筆記心得體會大班篇3

背景:

最近,我們正在開展“動物大世界”的主題活動,我們通過高結構和低結構的活動,和孩子們一起探索着各種動物的特徵和生活習性。在探索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孩子對動物的瞭解遠遠超過我們教師,我們在和孩子的互動中一同汲取經驗和養份。今天,我要講述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探索“長頸鹿”的故事。

實錄一:

今天的集體活動主要是畫長頸鹿,由於前不久剛剛畫過斑馬,於是,活動開始時我就請孩子們一起比較斑馬和長頸鹿的不同之處,孩子們的興致很高,講出了許多不同之處:長頸鹿的脖子比斑馬長;長頸鹿有觸角;長頸鹿的花紋是一塊一塊的,斑馬的花紋是一條一條的;花紋的顏色也不一樣……

在孩子們盡情地討論後,我出示了我的範例——長頸鹿的一家,正當孩子們大叫:“好漂亮!”時,金天又一邊舉手一邊説:“我又發現不一樣了,斑馬有棕毛,長頸鹿沒有的!”

“哦,你又發現了……”

還沒等我講完,奔奔又叫起來:“長頸鹿有棕毛的!”

“沒有的!”孩子們都叫了起來。

“到底有沒有?你們仔細看過長頸鹿嗎?”

“沒有的!”“有的!”這時,孩子們出現了不同的觀點。

一時間,我自己也不能確定長頸鹿到底有沒有棕毛,但活動又沒有結束,所以,我就告訴孩子:“現在,我們不能確定長頸鹿到底有沒有棕毛,那我們先別畫棕毛,等活動結束了,我們再一起去找找資料,如果有,我們再添上去,好嗎?”

孩子們也同意我的提議,於是,活動就繼續進行下去,孩子們暫時畫的就是沒有棕毛的長頸鹿。

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幼兒的學是一對矛盾的綜合體。兩者間存在着相互制約、自動調節的動態平衡關係。教師教的越多越滿,幼兒的學必然越被動,在這種狀態下,幼兒的學習空間從何而來?反之,如果教師退一步,被動一點,幼兒則進一步,主動一些。在“動物園裏的動物”中,孩子們對長頸鹿的特徵有過初步的討論,所以在今天的活動一開始,我沒有直接將長頸鹿的特徵重複給幼兒聽,而是藉助幼兒對斑馬和長頸鹿的已有經驗,先請孩子進行比較、討論,調動了幼兒主動發現、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比較和發現中,孩子們對長頸鹿的基本特徵有了進一步的鞏固。所以,我認為前面的環節,我和孩子的互動是成功的。

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決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或裁決者,而是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往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幼互動的組織者和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角色進行正確的定位,才可能在實際中更多地關注幼兒的實際情況和主體發展,關注幼兒的發展需要。雖然,在出示範例時,我的意圖是讓孩子發現不同的動態以及畫面上事物之間的重疊,但是,金天小朋友卻從我的畫上看出了“長頸鹿沒有棕毛”並引起了孩子的爭論。當時,我自己也覺得一愣,因為自己在畫範例時,根本沒有考慮長頸鹿有沒有棕毛,而是憑自己的印象畫了出來,所以,我本身對長頸鹿就缺乏足夠的瞭解。但是,我沒有急於把孩子拉回到我的預設中,因為我覺得孩子的爭論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情況下,我也沒有權威地要求孩子服從老師的範例,而是鼓勵孩子回去收集資料,留給孩子繼續探索的空間。

實錄二:

第二天早上,棋棋和小剛各自從家裏帶來了長頸鹿的玩具,看到我,兩人都急着去拿自己的玩具來給我看。

棋棋一邊拿,一邊就已經説着:“長頸鹿是有棕毛的,不過是短的!”

可是,當小剛的玩具拿來時,他卻説:“沒有棕毛的!”

棋棋馬上急了:“肯定你的做錯了!”

“沒有”

兩人開始爭論,旁邊的小朋友也圍了很多,跟着一起爭論着!這時,奔奔也急匆匆地找到自己的動物書來了,“老師,你看,書上的長頸鹿是有棕毛的,這裏還寫的‘長頸鹿的脖子上有棕毛……’”

現在是2比1,不過,小剛顯然還不服氣,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在等待我的答案。

“你們都比老師記性好,回家查了資料,老師倒忘記了,應該給老師批評!哎呀,你們玩具也有了,書也有了,我該到哪裏查資料呢?”

“上網!”有位孩子叫了起來。

“好,那我們一起到科普網上查查資料!”

於是,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圍到電腦旁邊,看我查資料,最後,孩子們從長頸鹿照片和文字介紹中找到了答案。

分析:

孩子收集資料以及爭論的過程説明他們對昨天出現的問題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為這個活動是幼兒自己需要的活動,所探索的問題是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東西,所以他們發現問題,尋找問題答案的途徑都是各不相同的。當幼兒通過自己收集資料,問題還是無法得到解決,但他們又急需一個答案時,我又考驗孩子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收集資料,在這個小小的互動中,又拓展了孩子收集資料的途徑。

反思: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漸漸領悟到,教師要關注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挖掘有價值的教育內容,與幼兒共同合作學習。教師應追隨幼兒,從他們的反應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藴含的學習價值,給予及時適當的引導,《綱要》中也提出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遊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師幼只有在共同參與探索,共同提出設想,共同尋找材料,共同尋求答案的互動中,才能迸發出智慧火花,促進情感的交流。在這互動過程中,教師對幼兒是一種滋潤式的哺育而不再是傾瀉式的灌入。

由此可見,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目標能否達成,僅僅依靠教師的權威是難以實現的,和諧默契的師幼關係在其中起着橋樑作用。在與孩子們一起活動的歷程中,我時時為幼兒的創造潛能而感動,它在平平淡淡的真實生活中自然地沉澱着、積累着。當然,在師幼互動中,不僅幼兒得到了積極的影響和發展,教師也同樣可以從師幼互動中汲取經驗和成長的養分,並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這正是每一個教育者所期望的。

教育筆記心得體會大班篇4

讓歌唱活動真正“活”起來

——大班音樂活動《鬍子的故事》教學案例

案例背景:

在以往的經驗中,歌唱活動一直被認為枯燥無味。許多老師在進行歌唱活動時沿用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幼兒記住歌詞,一句句地按老師的要求學唱,輕重強弱和快慢全聽老師的,只要能完整、連貫、有表情地演唱,教師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所以,要組織公開活動的老師們在選材時常常會捨棄歌唱活動而選其它。然而,音樂活動中最易為幼兒理解和喜愛的表現形式就是唱歌,如何讓歌唱活動真正“活”起來呢?案例中教師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案例描述:

一、案例的設計。

設計意圖:在大家的經驗裏,鬍子都是長在男人的臉上的,而且老爺爺的鬍子最長。可在這首歌曲裏幽默地唱出了爺爺、叔叔、爸爸和媽媽的鬍子,令人捧腹。實際上,真正的幽默是建立在積極理解的基礎上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童心未泯的成年人,都特別敏感到藴含於這些善意的“幽默”中。所以,在設計活動時,着重讓幼兒通過動作來表現歌曲,既能幫助孩子記憶歌詞,同時也是一種幽默的感受。

活動目標:

1、能基本準確地唱出歌曲,創編出誇張的動作表情來表現歌曲中的幽默。

2、唱出“拔鬍子” 和“畫鬍子”兩處地方的不同。

3、能友好地與同伴合作,並體驗遊戲的愉快。

活動準備:相關的圖片 眉筆及與孩子共同做的鬍子 CD音樂

活動過程:

1、和聽課老師玩 “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遊戲,孩子們分組扮成老爺爺、小姑娘、解放軍叔叔、小魚等形象出場。

2、教師範唱歌曲,用歌聲來講述《鬍子的故事》。

3、幼兒學唱歌曲。

(1)利用圖片講解歌詞,並嘗試創編動作來表現歌詞。

(2)老師唱歌,請幼兒做表情和動作。

(3)遊戲:照鏡子。孩子們兩個兩個一組,一個當鏡子,一個當照鏡子的,在老師的歌聲提示下做動作。

(4)請幼兒齊唱,並做出誇張的表情和動作。

(5)強調“拔鬍子”和“畫鬍子”兩處地方的不同。

4、分組表演唱。一組孩子唱歌,另一組孩子表演。

5、遊戲:我們也來畫鬍子。

6、遊戲:鬍子 Party。

二、案例的展?

鏡頭一:執教老師在活動開展之前悄悄地對聽課老師們説:“等一下孩子們會模範幾種人物形象出場,請老師們配合一下,假裝有點難猜的樣子,等孩子們投入地表演後,你們再把答案説出來。”活動開始了,教師調動孩子的參與積極性:“孩子們,你們有沒有信心表演好啊?”“有!”“老師們,你們敢來猜嗎?”“敢!”“那好,開始吧!音樂響起來!”第一隊的小解放軍們挺起了胸膛,手在胸前做起了握槍的動作,邁開了“正步”,臉上充滿了喜悦,為自己出色的表現而神氣呢!

鏡頭二:“那就我來當鏡子,你來照吧!”皮皮對小寶説到。小寶想了一下,點了點頭。待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並分好角色後,老師開始唱起了歌曲,孩子們在老師的歌聲提示下,興奮卻又努力控制着情緒地玩起了“照鏡子”的遊戲。扮演照鏡子的孩子要表情誇張的創編出與別人不一樣的刮鬍子、拔鬍子、畫鬍子的動作,扮演鏡子的孩子則要靈敏地跟着,變化動作和表情。還真是有難度呢!

鏡頭三:教師為幼兒準備了很多造型的鬍子,和紅色、黑色、棕色的眉筆,供孩子們自由選擇裝扮自己。陽陽選了一個黑色卡紙剪的鬍子,他説:“我是解放軍,這個黑色的鬍子最酷。”嘟嘟拿着一隻紅色的眉筆,想了很久,然後對着鏡子在嘴巴的上面畫上了紅色的鬍鬚。也許,還是覺得紅色更適合女孩子吧!一個藍色的八字鬍在角落裏無人光顧,子健看到了,扔了手上的眉筆,撲了過去:“剛好,我就可以扮演蘭精靈了,呵呵!”

鏡頭四:大部分的孩子都“有了鬍子”後,老師放起了音樂,請長鬍子的孩子們去找喜歡的“鬍子”握手交朋友。孩子們興奮地相互握着手,膽子大的孩子還把幾個聽課老師也拉進了活動中一起遊戲。浩東靠在牆邊,有點畏怯地看着大家遊戲。老師走過去,問“浩東,你怎麼不去遊戲啊?”“因為我沒有畫鬍子。”“為什麼不畫呢?”“我覺得很髒!”哦,原來是這樣。“沒關係,那你就當超人吧,超人沒有鬍子!”浩東這才快步走進孩子中參與遊戲。

案例分析:

教師將整個活動一步步地推向了高潮。孩子們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學會了演唱歌曲,又在愉快的遊戲中體驗到同伴之間的互助與友愛。而這次活動能收到這麼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

幼兒是活動的主體。當我們一線教師天天思考如何教的同時,也應該思索如何讓幼兒主動學。歌唱活動的順利開展更是依賴於幼兒發揮主觀能動性,自發地參與活動,並在自主學習中得到最大的薰陶。本案例中,教師首先就運用分角色進場這樣一個環節讓幼兒充分體驗到參與的成就感。在眾多老師前面神氣地表演並得到肯定,使幼兒覺得自己才是活動中最重要的成分,自然而然萌發了“主人翁”的意識。

二、用遊戲將活動進行到底。

早期教育家馮德全説過:“任何學習內容都可以遊戲化,因為兒童本身就處在心理髮展的遊戲世界。”可見讓幼兒置身在遊戲中接受教育的重要性。遊戲完全符合兒童的本性,幼兒雖然喜歡音樂,但對音樂的興趣卻是不持久和易轉移的。案例中教師用遊戲貫穿活動全過程。先運用“照鏡子”的遊戲幫助幼兒記憶歌詞,使幼兒輕輕鬆鬆地掌握了歌曲;再用“我們也來畫鬍子”的遊戲使幼兒體會到參與活動的樂趣,並滑稽地表現出這首歌曲所特有的幽默性;最後,遊戲“鬍子Party”讓孩子真正領略到音樂散發的無限魅力,原來音樂可以這麼好玩。

三、面向全體,注重個性。

我們組織歌唱活動的時候要面向全體幼兒,使每一位幼兒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又要尊重幼兒的個性,允許幼兒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學習和表現。在玩“我們也來畫鬍子”的遊戲,教師照顧到每一位孩子的不同喜好,準備了很多造型的鬍子,提供了各色眉筆,讓孩子們自由地挑選。當浩東小朋友拒絕畫鬍子時,老師沒有刻意去要求,而是以尊重和建議的口吻與孩子進行交談,使孩子沒有負擔地參與到下一個環節中。

操作與實踐:

在《幼兒園工作綱要》中指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萌發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感受和表現”,是音樂教育的宗旨,教師如何把握和實現這一宗旨,如何使音樂教育、歌唱活動開展的有聲色呢?筆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加強自身修養。

要讓幼兒擺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使之轉變成自主學、主動學、參與學,關鍵問題是要徹底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真正做到“幼兒在前,老師在後”,“幼兒先探索,老師再引導”。同時,教師必須加強學習,提高自身修養,在實踐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地去發現、去探索、去研究、去總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嘗試出更新的教學方法來。

二、勤於積累,善於遷移;勇於創新,巧編巧用。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如何才能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幼兒對音樂產生興趣,這需要我們教師做大量的功夫。首先,要勤於積累,善於遷移。在平日裏,教師應有心去搜集和收集各種音樂,如兒歌、童謠,世界名曲,廣東特色潮汕歌曲,奧爾夫經典樂曲等等。然後,面對這些素材的積累,教師要大膽地進行創新,以便在日後的活動中靈活運用。

總之,在唱歌教學中,教師若能靈活地採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寬鬆、愉快的教學環境,做到寓教於趣,寓教於情,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歌唱活動才能真正地“活”起來。

教育筆記心得體會大班篇5

讓愛的環境培育一顆感恩的心

做教師的我們每當感恩節來臨,收到來自孩子節日問候時,都興奮不已,快樂滿懷。可有時這並不能讓人感到欣慰……現在幼兒園孩子的表現,往往讓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的調皮,任性,她們不懂得理解父母,不知道今天的一切來之不易,不懂得感恩,更不知道報答。所以我們最為一名教師應該思考的就是,怎樣讓我們的孩子在有愛的環境下成長,育得一顆感恩的心。

一、案例描述與分析

我帶的是中班,感恩教育實施一年以來孩子們也對此有了一定的意識與認識,從小班時候很多方面都要我們手把手的從頭教起,到現在只要老師説了她們就能夠理解,會在生活中關心家人,進步真是很大。有一句話: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你想在上面繪畫什麼就能繪出五彩的圖案。孩子真的可以用白紙來形容嗎?,如果他們真是可以隨意塗鴉的白紙,那想要在白紙上將原先的圖案改的話,那就需要付出十倍的努力。因此,對一些習慣已經形成的孩子實施的時候就有許多的難題迎面而來。

偉偉是一個虎頭虎腦很聰明的男孩子,可是偉偉的很多行為卻是我們老師,甚至其他人所不喜歡的。偉偉是這個學習才來到我們班級的,剛來的時候一口的江蘇方言,一不順他的意,他就會揮起他的小拳頭,來進行人身攻擊。不論是上課還是吃飯、午睡他都是那麼隨便的,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沒有最基本的常規意識,經過半個學期下來,偉偉有了很大的轉變。

鏡頭(一)不會説謝謝的杭杭

早晨,偉偉在媽媽的帶領下來到了幼兒園,一到幼兒園,偉偉就象小老鼠一樣低頭找東西,在看到小椅子後就一屁股坐了下來。一會兒,他拿着他的八寶粥走到了我的旁邊,“老師,”哦,這可是有求於我了哦,才會開口叫我一聲的,“打開”我聽着,開始楞了一下,然後才反應過來,於是我就拿了剪刀,幫他打開蓋子,放在桌子上。偉偉早就坐在桌子旁邊等着了呢,一拿到粥他就開始低頭吃起來了。頭也沒抬一下,更沒有跟我説謝謝,於是我就拿着凳子坐到他旁邊,跟他説起話了:“偉偉,早飯沒吃嗎?”偉偉聽到我這麼問,頭也不抬只是點了點了點,就繼續吃他的八寶粥了。“老師幫你打開了八寶粥,你是不是應該和老師説謝謝的呢?”我用試探的口氣問着,這時,偉偉才抬起他的小腦袋,眨巴着眼睛看看我,可是他沒有沒吱,又低下頭管自己吃早飯了。見他沒回應我的問題,我知道他還沒能養成説“謝謝”的習慣,我想慢慢來,便坐在旁邊看向其他小朋友了。過了一會,偉偉已經吃的差不多了,可是我一看,啊呀,桌子上八寶粥滴的到處都是,這時潘老師已經看到了,正拿着抹布過來呢,不一會兒功夫,偉偉的桌子又變得乾乾淨淨的了。坐在位置上的偉偉看着自己乾乾淨淨的桌子用手摸了摸,便管自己去拿他的玩具了。

分析:偉偉在家中是個小霸王,從小都是爺爺奶奶帶的(爸爸、媽媽一直在外面打工)因此養成了他要什麼就會有人幫他拿好,送到他的面前,從來都沒有人要求他向他們説聲謝謝的,所以就養成了沒有禮貌,不會説謝謝的習慣,另外長期住在江蘇鄉下,他的普通話基礎很差,與人交流也有困難,所以説孩子沒有禮貌這些都是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關係的,家庭教育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我們的孩子各方面的表現。

鏡頭(二)我不是故意的

中午,我帶小朋友去看了池塘裏的小蝌蚪,那可是孩子們最喜歡去的地方了,因為氣温有些高,沒過一會孩子們已經是滿頭大汗了,我讓他們在走廊上的陰涼站好,突然有一個刺耳的尖叫聲:“老師,偉偉把小蝌蚪弄死了。”我趕忙跑過去,一看,幾個小蝌蚪偉偉正捏在手裏,看上去一動不動的,很明顯小蝌蚪都已經死了。這時,有小朋友哭着跑過來,傷心地説:“老師是偉偉,捏死它們的。”這時候,小朋友都有點混亂了,有的説偉偉真壞,有的説討厭偉偉,更有的説明天讓偉偉不要來我們班了,偉偉聽着其他小朋友的這些話,滿臉的委屈,淚水開始在眼圈打轉了。忽然,蔣__小朋友跑到偉偉面前大聲地説了一句:“你真是個壞人,我們不喜歡你了。”偉偉聽了蔣__的話,眼睛裏的淚水終於忍不住了“哇”的哭了,嘴巴里還不停地説:“我要媽媽,我要回家!”

我馬上讓所有的小朋友都回到教室裏來,讓其他小朋友去喝水解小便,我拉着偉偉的手找一個比較安靜的位置坐了下來。這時,偉偉仍舊閉着眼睛在那哭着,我知道得首先問清楚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我拿着餐巾紙,輕輕地幫偉偉擦着眼淚,然後問道:“偉偉,你怎麼啦?”他抬起滿是淚水的臉看着我,慌張地説着什麼但是我卻聽不懂,他的江蘇方言。這樣他更着急了,重複了許多遍,我見他這麼慌亂,便放柔我的語氣,慢慢的和他説你是不是想説:“我不是故意的。”偉偉聽了我的問話,點了點頭。“那你覺得你這樣做對嗎?”偉偉搖着他的小腦袋,於是我又説:“小蝌蚪是我們的好朋友啊,他和我們班裏的小朋友一樣,我們上課應該坐在小椅子上面,而它們是在水裏的,如果離開了水,它們就會死的。”偉偉用力的點了下頭,然後看着我的眼睛説:“老師,我知道了。”經過這件事情,我發現偉偉變得會聽我的話了。

分析:偉偉也是個很聰明並且對很多事情都會很好奇的小朋友,一讓他產生好奇,他就會有一定要知道,看個究竟的想法。所以在我們沒注意到他的時候,他很容易不小心做出一些別人認為是不對,而自己卻不知道哪裏不對的事情。而在上面事件發生後,而我又能幫助其走出困境後,偉偉就對我有了一定的信任感,在事情解決的同時,我也更靠近了偉偉的心靈。在偉偉用力點下頭的同時,我從他的眼睛中看到了對我的感激。

鏡頭(三)你應該説謝謝

今天,音樂活動結束後,我們就開始吃點心了,小朋友都很自覺地拿好杯子準備吃點心。許多能幹的小朋友,經過小班一年的時間,已經都能自己拆開餅乾的口袋了,特別是浩浩是我們班比較自立的男孩子,他也能自己拆的。可是今天浩浩拿到餅乾後,一會兒就跑來找我:“老師,我拆不開。”這時候偉偉看到了,很自主地幫起忙來了,不一會就幫浩浩把餅乾拆了,看偉偉滿臉的開心,我也豎起拇指表揚了他,這叫他更得意了。浩浩拿着餅乾想回到位置上去吃了,而偉偉卻拉着浩浩不放,冒出一句讓我很意想不到的話:“浩浩,你應該説謝謝的。”

分析:偉偉經過一段時間後,有了很大的轉變,他已經有了要説謝謝的意識,所以説,在偉偉轉變中,我可以看到我工作的一點收穫。

二、體會與反思

經過以上的鏡頭,我們能發現一些事情的真像。追究其中的原因,我認為很大的因素就在現在的孩子獲得的愛太氾濫、家長們的愛太單向,太單一了,這麼多的長輩都圍着一個小孩子轉,長輩們的呵寵讓他們變的越來越驕橫,霸道,無禮。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問題的解決方式方法,周圍社會環境中榜樣示範的影響因素等等,都影響着孩子們良好的品德認知,品德行為的發展,對幼兒親社會性行為(如:幫助人、與人分享、合作,謙讓、利他主義)的培養有重要的關係。

幼兒期是塑造良好品德的關鍵期,是良好行為規範養成的關鍵期,幼時的經驗將影響到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各個方面,因而《新綱要》將培養優良的性格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幼兒期的重點。感恩是種發自內心的行為,從小對幼兒進行感恩主義的教育,是培養幼兒良好道德的有效途徑。

三、相關問題思考

在我們的孩子漸漸成長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好好的反省一下,我們的教育教養方式是否正確,孩子的個性,性格的養成是和我們對其的教育是有100%的關係的,所以想要讓我們的孩子能養成感恩的心,首先就應該從我們自身的教育出發。

而沒有良好基礎墊底的孩子,在以後成長的道路上又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都是我們所無法估計的。“感恩”將讓孩子從小享受到生活的美好,當孩子對父母、長輩以及社會的愛成為自然的、發自內心的時,感恩教育就是成功的。期待起跑線上的孩子成長為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活潑大方,文明禮貌,富有愛心,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