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與學改革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54K

教與學改革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教與學改革心得體會篇1

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是一次課程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變化。隨着課程功能、課程理念、課程內容、課程構架、課程實施與課程評語的變化,新課程必須對教學活動提出一定的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學生髮展為本”作為基本的課程理念。“學生的發展”指全體學生的發展、終身持續發展、活波主動地發展和個性特長的發展。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為每位學生的發展創造合適的學習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

一、促進學生的最佳發展。

新課程構建了一個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具有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課程體系,這為教學設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以提高全國民族素質為目標,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實質是面向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個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基本要求同特殊要求結合起來,把着眼全體同因材施教結合起來。

二、着眼學生的基本素養的全面提高。

學生的素養是他內在心理的寫照,取決於它的心理結構及其質量水平;提高學生的素養就必須化知識為智慧,積文化為品性。新課程的功能定位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新課程的教學設計不僅要重視雙基的訓練,發展學生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要促進他們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三、引導學生生動活波地活動地學習。

為了培養適應新世紀要求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注重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創設合適的教學情景和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在自主的活動中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這充分説明合作學習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否則,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和終生學習的能力,勢必助長學生的依賴心理。愛因斯坦説過:“學校的目標是如此。合作能力提升的能力,能形成集體的智慧,但應以每個學生的獨立思考為前提,才能有針對性地討論,有目的性的討論,才能達到自主學習的要求。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再出現問題後,不要急於組織或要求學生討論應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等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後再參與討論。這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達到或做學習的最佳效果。

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表達獨立的觀點。合作不是一種順從,而是一種相互認同、相互接納合作以獨立為基礎,如果小組成員盲目聽從“優生”,如果學生沒有自己的觀點,千人一面,合作就沒有意義。學生有自己的觀點,這個本身就是價值,不管論證結果是實是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多是受益者。

傳統的教學觀師生隨師轉,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可是,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一不留神,合作學習就會變成“優生”挑大樑,“學困生”跑龍套的假合作學習。有的學生思維敏捷語言表達能力強,常樂於表達不倦;有的學生反應較慢,又羞於開口,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習小組車成員之間形成相互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欣賞的和諧氛圍。學生學會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就能從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和為人民服務意識,也就是學生在合作中取長補短,促進知識、技能的迅速掌握。

新課程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的新角色,不僅使學生的引導和促進者,也應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同學一起交流,同學一起討論,為學生的合作學習起一個榜樣效應。

在學生交流討論時,教師不能只是積極的旁觀,更應積極地參與,在參與中放下“師道尊”、“嚴權威心理”,和學生一起學習探究,傾聽每一位學生的心聲,為學生的合作學習起着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

教育家第斯多惠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在參與合作學習時,要注意保護兒文化,呵護學生的理想精神,讓學生爭辯,讓學生質疑,讓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要牢記自己是和學生一起學習,只是學習小組中的一員,不能以“傳授者”或是可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個學習者的身份,使學生認為教師是在與我們一起學習,認為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產生超越的自豪感。信息時代的發展迅速,學生獲取知識的多渠道,常常會讓我們自歎不如,學生知道我們未必知道,學生的疑問我們未必能解答,教育家馬卡連柯説過;“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但不能原諒她們的不學無術。”在合作學習時,遇到困惑或不懂得事情,教師不能礙於面子,怕難為情,應與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要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足或失誤,留給學生課外思維的空間,也留給自己重新思維的機會。因而讓課堂煥發活力,必將是學生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教與學改革心得體會篇2

當我們剛接觸人教版國中物理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時,感覺新教材版式新穎,圖文並茂,洋溢着時代的氣息,體現着改革與創新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在使用過程中感覺很不適應,簡直象在沼澤中行進。後來,經過聽取黃恕伯老師等編委的指導,參加我區每月一次的教材研修,和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欣喜地發現,人教版新教材不僅知識順序安排銜接得當,符合邏輯規則;內容螺旋式編排,與學生心理和認知規律相吻合,而且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尤其是每當想起新教材中所藴含承載的物理學科智慧,即學科核心價值及建構性呈現方式,總是使我們情不自禁地對自己所從教的學科油然而生敬意,同時也為白己走上從教生涯而感到自豪。如此等等,四年的實踐,四年不尋常的收穫。新教材,帶給了我們思考,帶給了我們感悟,更帶給了我們很多成長的啟示……

一、對人教版物理教材的初步認識

我認為在內容的組織和呈現方式上,人教版物理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1.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材內容

教材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能引發問題的情景、説法、事例,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材內容,通過問題啟動探究、深化探究、反思探究,把問題的解決與新知識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

例如,關於蒸發條件的學習,教材不是採用歸納的思路,而是將新知識的學習寓於問題解決之中,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了解的 加快蒸發方法入手,給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蒸發的事例,然後提出問題在這些情況下怎樣加快液體蒸發學生在這樣一個基於真實情景的問題任務的驅動下,積極思考,通過對快液體蒸發的方法熟悉,進而推斷出蒸發所需要的條件。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是跟他的生活經驗和麪對的實際問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既有利於學生深刻理解,更有利於知識的遷移應用。

2.重視引導學生對學習活動進行反思

教材非常重視引導學生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反思。在設計每一節的內容時,教材都通過交流共享、動手動腦學物理、科學世界等欄目凸顯反思評價這一內容,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探究過程、探究方法、探究結果等進行及時的反思,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豐富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另外,教材在呈現內容時多采用第二人稱 你,以對話的方式提出問題,如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相信你有更好的想法。如何用實驗證實你的猜想?假如當時你在現場,你會怎麼想呢?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這樣的對話營造了一種平等、合作的氛圍,豐富了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有利於學生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從而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3.內容呈現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

教材中主要設計了 實驗探究,活動天地,交流共享,多識一點,在線測試,由你決定,長話短説,挑戰自我,信息衝浪,單元練習與實踐等欄目。不同的欄目具有不同的功能,對學生的學習起着不同的導向作用。

教材中還插入了大量精美的圖片,主要包括實物照片、物質結構模型圖、反應過程示意圖、數據曲線圖、擬人化圖片等,這些圖片形象直觀,內涵豐富,成為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這些豐富多彩的圖片還使教科書的版面更加美觀,有力地激發了學生閲讀教科書的慾望。

二、使用人教版物理教材帶來的變化

新的課程體系給教師留出了充分的駕馭教材的空間和餘地,而新課標的目的也在於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們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師、學生在新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為、角色都要隨之發生變化。

經過課改教學的實踐,我在聽課、教研中感到了以下幾點突出的變化:

(一)教師的變化

1. 過去教師是《教學大綱》的貫徹者、教材的執行者。現在新課程賦予教師的責任不僅是課程計劃與標準的執行者,同時還是新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使用者,教師可以超越教材,可以合理取捨教材。在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不僅要育人,還要育己,要不斷自我完善與提高,實現自身的發展,要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教師不僅是教學工作的實踐者,同時也是研究者,研究的目的是為行動而研究,為完善自己的教學實踐而研究。從準備情況看,教師現在都感覺到一種強烈的緊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適應不了新的教學,所以大家都爭當新課程的研究者。

許多教師積極開發利用教育資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資源。我為講好一節課,為把課上得更生動形象,為製作好多媒體課件,自學計算機應用、製作多媒體課件的有關技能;或看一些與物理教育有關的光盤、視頻,它們既充實了課堂教學內容,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厚了。

2.從新課導入看,導入形式豐富多彩。

現在聽物理課不再單純是教師一上課就帶領學生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然後再講新課。現在光是新課的導入就很精彩,除了複習舊課式導入、提出問題式導入外,很多課都引用了演講式導入。

總之,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選用不同的導入新課方式,會很快帶學生走進物理,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從教學方式和方法來看,使用多媒體教學,內容編排靈活,形式新穎,課件製作精美,直觀性很強,課容量大了,把課上得更精彩了。在新課標、新理念指導下的新課程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指導思想。在課堂上既有小組討論(常用形式),又有遊戲、角色扮演、搶答競賽等形式,教師能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與學生平等交流,教師也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中。在教師鑽研教法的同時,還注意遵循新課標中過程與方法這個維度的要求,在授課中注意教會學生學習物理的方法。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

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究,學生學習成了純粹的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的思維和智力的發展。德國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告訴我們,如果教育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現成的知識,那麼培養出的人有悟性,卻沒有靈魂;有知識,卻沒有精神;有活動,卻沒有道德慾望.這樣的人是沒有生命活力的人。他強調教育之所以成為教育,正是因為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因而,新課程強調教育乃是養成學生健全的個性或人格,建立了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研究以及合作學習的機制。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為培養未來需要的創新人才打下基礎。

三、感受與體會

通過人教版物理教材的教學,我深切感受到這麼多的變化,已經認識到自己就是課程改革的參與者、實施者和研究者,教師主動研究教學的積極性和教師之間的互助合作精神都明顯提高,並在平時不斷整理自己的心得體會,.隨着教師教學行為、角色的變化,師生之間形成了和諧、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敢於提問題了,敢於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了,願意學物理了,會質疑了,真正做到了學生心靈開放,個性張揚,開發了他們的創造力,確實在向創新型人才轉變。學校領導、家長都在關心新課程改革,社會各界都在關注新課程改革。我們肩負重任,我願盡最大的努力與課改一同成長前進。

教與學改革心得體會篇3

一、注重學習、轉變觀念、以推動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新的課程、新的標準、新的教學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來支撐,而這些理論的實踐者,就是教師,可見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對課改的認識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關鍵。先後召開了“課改的意義”、“課改中教師角色怎樣轉變”的交流會。使全體教師掌握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論,並依據這些理論進行課堂教學,實施課程改革的教師也實現了舊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課程改革中應注意的幾個客觀存在的問題

1、積極研究探索,實事求是,重實質,少花樣

我國的高中新課程改革是在借鑑西方教育發達國家的課程改革理念、思想和做法的基礎上形成和建立起來的。西方取得的成功經驗我們應該拿來,但不應盲目照辦,引進不是目的,創新才是最終目的,創新就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教育實際,另立新經。關於這一點,一線的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有足夠的認識,要大膽創新,積極探索,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課改模式和方法。

2、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有利於課改的社會環境

課改不單是教育系統內部的事情,也不是單靠教育系統內部的調整和自適應就能順利完成。課改涉及到政府、教育體制、教育觀念、教育文化傳統以及社會輿論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這些因素都能被很好的調動起來,形成促進課改“合力”,課改才能順利的推進。因此,必須加強對本次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宣傳,尋求各個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於改革的社會環境和政策環境。應借鑑山東課改中存在的問題。

3、結合升學實際進行設計,選擇課程內容

課改使高中教師有了一定的自主權,也使學生有了一定的選擇權,比如新課標只給新課程提供了宏觀的指導,在學科內容等細節問題上並沒有十分嚴格的規定,這就給老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留下了不小的空間。比如新課程增加了選修模塊,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為學生髮展豐富自己的個性提供許多可供選擇的學習材料和內容。因此,老師在課改實施中,在學科內容的選擇方面,除了要考慮學生個人的成長等因素外,還應儘可能的考慮與大學課程的對接,進而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做必要的準備。

4、要注意處理好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使用問題

過程性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的評價,旨在確認學生的潛力,改進和發展學生的學習”。形成性評價的任務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 總結性評價“指向更一般的等級評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斷,從而區別優劣、分出等級或鑑定合格。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二者結合,相互補充,共同承擔對學生髮展和成長的評價任務。一線教師,一定要根據評價內容和目標,選擇適當的評價方法,力求對學生的評價全面準確,真實的反映學生的發展動態和學習結果。

三、開展課改實驗、走進新課改

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數學教學採取了提出問題——實驗探索——引導觀察——分析推理——得出結論的實驗教學法。語文采取了嘗試“三步”教學法,先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動手寫作要學習的課文內容,然後進入課文的學習(帶着自己碰到的問題),最後可模仿借鑑所學課文內容修改自己的習作。傳統的教師泛泛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已被生動活潑的討論式,合作學習的方式所代替,教師的關注由單一的學習效果轉為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具體做法是:

1、確立一個思想,即“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做準備”的思想。

學生的發展,我們主要強調應該是全體學生;而不是部分學生,應該是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而不是重智力輕其他;應該是個性發展而不是同一模式,應該是可持續發展,而不是限於當前的發展,教師的每節施教必須從這點做起,這是我們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

2、落實兩個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一個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準備付諸行動時,他才有動力,有激情,而當他想到的事情準備付諸行動時,那就激活他創新,所以在課改中我們創設情境讓學生們去想,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去做。

3、進行三個轉變

(1)、教師角色的轉變;

(2)、學生地位的轉變;

(3)、教學手段的轉變;

4、採取四種方法

(1)、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會學生學習、發展學生的自主性。

(3)、營造創新教育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4)、面向全體,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

四、新課程給我帶來的思考

1、教師的教育觀念開始發生變化,教師認識到教材只是教學的載體,教師不再是隻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計地利用教材啟發拓展。課堂教學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能把平時積累的知識有機地融進課堂,重視研究性學習。

2、教師意識到課改形勢逼人,教師自身知識水平,業務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師的自我學習提高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教師們都能積極主動地參加在職進修,業務培訓或加強教師基本功的自我訓練。教師們能積極地開動腦筋,進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課件,集體備課等,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熱情。

3、課堂教學氛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更注重師生的交流、互動。教師從重知識的掌握轉變到更注重學習方法、研究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

4、但強調在課堂教學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同時,不能忽視教師在系統教材體系下落實“雙基”的主導性作用。

隨着課改的深入,學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發展,在獲得知識、增加技能的同時,思維活躍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總之,從培訓中有很大收穫,也解決了不少困惑。教育教學任重而道遠,但只要目標明確,向着光明我們一定會達到目標的。

教與學改革心得體會篇4

20xx年的暑假是一個忙碌的假期,同時也是一個收穫很大的假期。7月底我有幸參加了河南省舉辦的高中新課程的培訓,5天的時間裏我聽了很多專家關於新課程的講座;隨後的日子裏,我和我的同事們又在學校領導的安排下,集中進行學習新課程的培訓,通過看視頻、閲讀電子文本、發表評論等多種形式,把新課程的培訓落到了實處。在學校培訓的**子裏,學校通過記考勤、不定時地抽查各培訓班等形式來監督老師們的培訓,可謂是用心良苦。儘管有些累,網絡還有些不順暢,每天還要按時到學校進行觀看視頻。但是,累並快樂着。因為,我們通過學習來近距離的接觸了新課程,瞭解了新課程,並對新課程的即將實施充滿着信心。

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的是幾分歡喜幾分憂。

首先是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的歡喜。作為一線的老師,儘管素質教育喊了很多年了,但是高中這一塊在很多地方仍然是以應試教育為主,特別是在新疆這麼偏遠的地方。學生和老師仍以大學聯考為一切行動的準則,學生整天呆在“題海”裏,沒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與外界事物接觸地很少。在大學聯考指揮棒下,很多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惡的情緒。這些學生走向社會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差。儘管我們想改變這些弊端,但大的大學聯考形式使得我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新課程改革使得我的眼前一亮,特別是選修課的開設,使得學生從被動式的學習狀態中解放出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既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也會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教師也不會再面對那種“喊破喉嚨沒有幾個人聽”的尷尬而無奈的局面。在興趣的引導下進行學習,既能鍛鍊學生自己的選擇能力,也會鍛鍊學生在總結以及寫作等很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學生通過選修課的開設,也可以開闊視野,瞭解很多以前想要了解但沒有了解的知識。他們不再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了。比起以前的“要我學”,“我要學”似乎更具有人性化,似乎更尊重學生的自主權。同時老師也不用整天在學生後面説諸如“要努力學習,否則就考不上大學”之類的話語。對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個解放。在解放的情況下,在學生身心放鬆的情況下,還能讓學生學得很多知識,這無疑是一個進步。我為此感到高興,為我們的學生,也為我們的老師感到高興。

當然,新課程改革在其他方面還有很多讓我高興得事情,包括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真是讓我醍醐灌頂,受益匪淺。

教與學改革心得體會篇5

本人在數學新課程培訓中認真聽取專家講課,對於新課標有一定的心得體會,現具體彙報如下。數學課程是義務教育一門主要課程,它從國際意識、時代需求、國民素質、個性發展的高度出發,是對於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係,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它是學習課程和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同時,它也是學生的終身發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對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意義。

重視數學思維方法數學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着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數學思維的特性:概括性、問題性、相似性。數學思維的結構和形式:結構是一個多因素的動態關聯繫統,可分成四個方面:數學思維的內容(材料與結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維方法)以及個性品質(包括智力與非智力因互素的臨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為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三種類型。

數學思維的一般方法;觀察與實驗,比較、分類與系統化,歸納演繹與教學歸納法,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一般化與特殊化,模型化與具體化,類比與映射、聯想與猜想等。思維品質是評價和衡量學生思維優劣的重要標誌,主要表現為: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和批判性、獨創性。

應用數學的意識,教師有責任拓寬學生主動學習的時空,指導學生擷取現實生活中有助於數學學習的花朵、啟迪學生的應用意識,而學生則能自己主動探索,自己提問題、自己想、自己做,從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及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體制等方面。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本人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繫,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在日常教學中,就要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爭取早日成為合格的、成熟的數學教師。

教與學改革心得體會篇6

跨世紀教師不但能教書,而且能寫書;不但是教書匠,而且是研究者。在教學中發現題目,在研究中解決題目,教學推動科研,科研增進教學,科研能力是衡量跨世紀教師的重要指標。一方面,以教育本身作為研究對象。教師不但要解釋、組織和管理知識,而且要改編和具體説明課程;不但要針對每種環境選擇最適當的教法和內容,而且要確定其學生的學習需要並圍繞這些需要組織教學;不但傳授基礎知識,而且要追蹤大眾媒體信息並培養學生批評性地選擇和使用公共信息。教師假如不把教育作為研究對象,不對此進行深入的反思,其本身也會失去思考和發展的活力;教師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育情形,以研究者的眼光審閲已有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際題目,則對已有的理論會更願意思考對新的題目會更敏感,更有創見。另外一 方面,以專業作為研究對象,深入實際,在實踐中呼吸新鮮空氣,吸收豐富養料,檢驗發展理論,走在理論研究的最前沿,成為某一專業理論的專家,用最新成果指導學生,啟發學生。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以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他在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取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人在壓抑,恐懼,緊張的心理狀態下是很難有所創新的,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師生同等對話,學生才能充分地張揚個性,培養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意志、信念、動機,需要等非智力因素,實現師生間知識同步,思惟共振,感情共鳴,學生才會在輕鬆的狀態下喚起創造的熱情,開釋巨大的學習潛能,取得最好的學業表現。

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可以説就是引領時代不斷髮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一位教師而言,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更應緊追時代步伐,把握現代化教學技能,熟練使用現代化教學工具,而不能墨守陳規,假如這樣只會誤人子弟,違反作為一位教師適應有的職業道德,是會被社會淘汰。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1、及時把握時代信息,緊隨時代潮流並能正確掌控時代主流,積極有益的引導學生。信息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各種各樣的傳播工具及傳播方式遍及我們的平常生活。作為學生很輕易被各種各樣的信息衝擊和左右,所以更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只有這樣才不會被一些錯誤的、有害的、不良的信息傷害。這就要請教師應用熟練的計算機及其他途徑能夠迅速瞭解各種各樣的信息,並能正確引導他們。

2、學習、把握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技能,使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作為一位教師應把握並熟練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能,能夠使用多媒體教學,力求在授課進程中形象、生動、出色。

3、在信息化的時代要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教師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在教學的進程中游刃有餘。

4、重視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的培養。教師應重視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引導和指導學生學會蒐集和處理信息,並轉化為自己的一種能力;要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書刊、電視等渠道來展開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自己發現題目和解決題目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當今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份。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必須建立教育新理念強化信息技術在教學進程中的利用,再不斷的應用進程中進步教師的信息素養。西南京大學學教授陳時見在《教育變革與教師專業化》的講座中説: “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與作為‘教書者的’教師不同。”“教師從一種從業職員轉變成教育者,實質上是教育從簡單化向複雜化轉變。”記得《與眾不同的教師》一書中有那末一段話:“教室裏有甚麼樣的教師,就有甚麼樣的教育,就有甚麼樣的國民。”因此,對當代教師素質進步,是一項迫在眉睫的使命。教師不單單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嚴師,而且是拓展心靈聰明的人師。這就對現代教師的知識素質、職業品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即研究者”是教師專業化的客觀要求。教育研究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工作的重要內容,而從事實踐的教師與從事理論研究者是兩種不同的研究者。

那末,在這樣的一種理論支持之下,我們的學生需要怎樣的課堂環境呢?

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改善課堂教學行為,重建課堂中民主的、***的、人性的、同等的、互助的師生關係,幫助學生從課堂環境和課堂人際氛圍的改變中體驗到同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和關愛,進而構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這是新課程改革得以順利展開的重要保證,也是新課程改革中融會心育的核心題目。首先,從天天做起,從每堂課做起,逐漸減少知識的灌輸,增加教學活動的安排,一點點地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轉變。傳統教師把學生管得太緊、太嚴,轉型路上,教師要勇於對學生放手,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但放手不同等“放養”,要善於安排教學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掌控學生的心理變化,在學生有需要時提供適當的幫助。也就是説教師從台前退居到幕後以後,要在嚴抓與放手之間尋覓一個平衡點。

其次,技術要先行。有了先進的技術手段,再把它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很好地整合,可以設計出很好的教學活動,激起學生的學習愛好,終究讓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乃至可以説新技術是教師轉型的引爆點。

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可以説就是引領時代不斷髮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於一名教師而言,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更應緊追時代步伐,掌握現代化教學技能,熟練使用現代化教學工具,而不能墨守陳規,如果這樣只會誤人子弟,違背作為一名教師適應有的職業道德,是會被社會淘汰。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1、及時掌握時代信息,緊隨時代潮流並能正確把握時代主流,積極有益的引導學生。信息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各種各樣的傳播工具及傳播方式遍佈我們的日常生活。作為學生很容易被各種各樣的信息衝擊和左右,所以更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只有這樣才不會被一些錯誤的、有害的、不良的信息傷害。這就要求教師運用熟練的計算機及其他途徑能夠迅速瞭解各種各樣的信息,並能正確引導他們。

2、學習、掌握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技能,使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作為一名教師應掌握並熟練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能,能夠使用多媒體教學,力求在授課過程中形象、生動、精彩。

3、在信息化的時代要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教師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游刃有餘。

4、注重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的培養。教師應注重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引導和指點學生學會蒐集和處理信息,並轉化為自己的一種能力;要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書刊、電視等渠道來開展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當今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必須樹立教育新理念強化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再不斷的運用過程中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

西南大學教授陳時見在《教育變革與教師專業化》的講座中説: “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與作為‘教書者的’教師不同。”“教師從一種從業人員轉變為教育者,實質上是教育從簡單化向複雜化轉變。”記得《與眾不同的教師》一書中有那麼一段話:“教室裏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國民。”因此,對當代教師素質提高,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使命。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嚴師,而且是拓展心靈智慧的人師。這就對現代教師的知識素質、職業品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即研究者”是教師專業化的客觀要求。教育研究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工作的重要內容,而從事實踐的教師與從事理論研究者是兩種不同的研究者。

跨世紀教師不僅能教書,而且能寫書;不僅是教書匠,而且是研究者。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在研究中解決問題,教學推動科研,科研促進教學,科研能力是衡量跨世紀教師的重要指標。一方面,以教育本身作為研究對象。教師不僅要解釋、組織和管理知識,而且要改編和詳細説明課程;不僅要針對每一種環境選擇最適當的教法和內容,而且要確定其學生的學習需要並圍繞這些需要組織教學;不僅傳授基礎知識,而且要追蹤大眾媒體信息並培養學生批判性地選擇和使用公共信息。教師如果不把教育作為研究對象,不對此進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也會失去思考和發展的活力;教師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已有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際問題,則對已有的理論會更願意思考對新的問題會更敏感,更有創見。另一 方面,以專業作為研究對象,深入實際,在實踐中呼吸新鮮空氣,吸收豐富養料,檢驗發展理論,走在理論研究的最前沿,成為某一專業理論的專家,用最新成果指導學生,啟發學生。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他在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人在壓抑,恐懼,緊張的心理狀態下是很難有所創新的,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師生平等對話,學生才能充分地張揚個性,培養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意志、信念、動機,需要等非智力因素,實現師生間知識同步,思維共振,感情共鳴,學生才會在輕鬆的狀態下喚起創造的熱情,釋放巨大的學習潛能,獲得最佳的學業表現。

那麼,在這樣的一種理論支持之下,我們的學生需要怎樣的課堂環境呢?

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改善課堂教學行為,重建課堂中民主的、和諧的、人道的、平等的、互助的師生關係,幫助學生從課堂環境和課堂人際氛圍的改變中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和關愛,進而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這是新課程改革得以順利展開的重要保證,也是新課程改革中融合心育的核心問題。

首先,從每天做起,從每堂課做起,逐漸減少知識的灌輸,增加教學活動的安排,一點點地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轉變。傳統教師把學生管得太緊、太嚴,轉型路上,教師要敢於對學生放手,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但放手不等同“放養”,要善於安排教學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在學生有需要時提供適當的幫助。也就是説教師從台前退居到幕後之後,要在嚴抓與放手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其次,技術要先行。有了先進的技術手段,再把它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很好地整合,可以設計出很好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讓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甚至可以説新技術是教師轉型的引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