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黨傳統教育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3W

黨傳統教育心得體會多篇

黨傳統教育心得體會篇1

8月21日至25日,參加了局裏統一組織的井岡山紅色之旅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參觀了井岡山紅軍醫院、黃洋界阻擊戰舊戰場等。這次活動是使我們在瞭解我黨我軍相關歷史知識的同時,接受一次難得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

一、教育活動概況

活動主要參觀了井岡山著名景點——黃洋界,我們一行沿着陡峭的石階來到了黃洋界阻擊戰舊戰場,那裏有黃洋界哨口、朱德挑糧路過的小道和舊戰場等景點。在當年紅軍打炮的地方立了一塊碑,碑上是毛澤東同志著名的詩句:黃洋界上炮聲隆。我們一邊參觀,一邊聽導遊解説。

黃洋界位於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是人文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景區。黃洋界山頂海拔1343米,這裏峯巒疊嶂,地勢險峻,氣象萬千,時常瀰漫着茫茫的雲霧,好像汪洋大海一望無際,故又名:汪洋界。黃洋界景區包括:黃洋界、大井,八面山和上井。

黃洋界,是茨坪北面的要隘,坡陡路狹,地勢險峻。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後,把黃洋界作為井岡山重要設防五大哨口之一,另四個是八面山、雙馬石、朱沙衝、桐木嶺。

1920xx年秋,發生了黃洋界戰役。當時紅軍主力被調去攻打長沙,只有不足一個營的兵力留守。湘軍偵察到這一情況後,於 8月30日派出4個團的兵力進攻黃洋界。黃洋界是井岡山的屏障,失去黃洋界,井岡山根據地將岌岌可危。紅軍在團長朱雲卿、政委何挺穎帶領下,憑藉黃洋界天險,周密設防,團結奮戰,終於打敗了敵人的進攻。攻打長沙途中的毛澤東聽説後,異常興奮,遂賦詩一首,這就是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逍遁。

黃洋界戰役究竟是怎樣取得勝利的?有各種説法。其中一種説法,也是參觀時導遊的解説:開戰那天,紅軍連續打退了敵人3次進攻,雙方都打得筋疲力盡,特別是紅軍幾乎到了槍毀彈盡的程度。這時突然想起茨坪還有一門主力紅軍未帶走的大炮,於是趕緊派人取來,一共3發炮彈,1發未響,1發打偏,第3發恰好擊中敵軍指揮所。敵軍以為主力紅軍回來了,嚇得狼狽逃竄。

現在的黃洋界已不是當年的戰爭殘餘景象了,雖然有的戰爭遺蹟猶存,恢復了當年的哨所等,站在黃洋界遠眺,現在看到的則是一望無際生態良好、景色秀美、滿目葱蘢的林海。在這裏可以觀日出、看雲海、欣賞奇峯疊巒雄偉險峻的山脈,以及美麗的杜鵑花和各種各樣的樹木等大自然景觀。

1965年5月,毛澤東又重上井岡山。22日,先後到黃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間,瞭解井岡山地區水利、公路建設和人民生活,會見了老紅軍、烈士家屬、機關幹部和羣眾。闊別38年,他感慨良多,詩興大發,25日,寫下了著名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 ,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從1920xx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到此次重來,已經過去了38年,只覺得只是彈一下指、揮一下手的短時間;可上九天攬月,一代偉人何等的氣魄!

還 參觀了大井、上井和小井:大小五井所指的是井岡山上的五個村莊--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峯巒疊嶂的羣山層層環抱着五個村莊,其形狀如一口口井,因此而得名。大井是五個村莊中最大的一個村子,距茨坪七公里。大井是當年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一代偉人和紅軍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地之一。上井:有革命人文景觀上井紅軍造幣廠和自然景觀百竹園。小井:中國紅軍第四軍醫院舊址。

二、幾點收穫

幾天的紅色之旅是短暫的,帶給的震撼卻是巨大的。這些革命紀念地,不僅讓我們學習了革命戰爭的歷史,接受了靈魂的洗禮,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這次紅色之旅教育活動主要收穫:

1、堅定了理想信念。在井岡山革命先烈為了民族大義和心中的理想信念甘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使我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加堅定了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奮鬥的理想信念。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當像革命先輩那樣,為共產主義事業、為我們民族振興事業奮鬥終身。

2、激發了愛國熱情。千千萬萬將士為了民族解放事業前赴後繼、英勇獻身……所有這些,使我更深切的感受到今天祖國的繁榮昌盛,和平、和諧的生活來之不易,是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使我們更加熱愛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更加熱愛我們的黨。

3、激發了工作熱情。這些革命紀念地,承載着深厚的革命歷史,記錄着光輝的革命事蹟,弘揚着燦爛的革命精神。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以實際行動繼承革命先烈遺志,努力工作,不斷創新,勤于思考,刻苦學習,以更加昂揚的精神和更加積極的工作態度投入到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去,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盡最大努力。

黨傳統教育心得體會篇2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温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温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説:“我是中國人!”

黨傳統教育心得體會篇3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現在我們的家園已經陷入了嚴重缺水的境地,每年有數萬人因缺水而死亡,又有數千萬人在缺水的環境中艱苦的生活。是呀人不能沒有水,水是維持人類生命的根源,人們節水的意識像街上破爛不堪的標語一般淡薄。但我們的地球不能再等了,生我們養我們卻被我們摧殘的地球母親,在向我們全體人類呼救!人類的大意正在把自己推向絕路。我們遲早會有一天,當眼淚也流不出的時候,再絕望地問自己:沒有水,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現在就要樹立節水的意識和習慣,水並不是人們認為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實我們地球現在的水資源是極為緊缺的。自來水也是來之不易的,需要很多人很多道工序才能加工成我們水籠頭裏流出的清水。中國的水資源十分緊缺,我國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左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為此,我國於20_年1月頒佈新水法,其第一章第七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計劃用水,厲行節約用水”,把節約用水以法的形式給予規範。

由此來看,我們在日常用水中存在着相當嚴重的問題,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自己身邊的確存在着這樣或那樣浪費水資源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意識不夠,沒有養成節約用水的觀念和習慣。節約用水,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應該從愛惜一點一滴水做起,牢固樹立“節約用水光榮,浪費用水可恥”的觀念,時時處處注意節約用水

節水要從一點一滴做起,一些節水的小竅門既節水又有特殊功效。洗衣時把水位定的低一些,互相增加摩擦,既省水又幹淨。用淘米水洗碗筷,既能省水又能去油。用養魚的水澆花,既省水又能促進植物生長。你可知道,打你隨手擰緊一個未關的水龍頭時,你就拯救了一片海洋;你可知道,當你將一盆水重複利用時,你就拯救了數不清的生命……

我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鳥語花香,花紅柳綠的世界裏,而是間的萬物都需要水,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所以我倡議我們大家要團結起來共同節水,這個地球需要我們共同維護,絕不能讓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成為我們自己的眼淚。

黨傳統教育心得體會篇4

3 月18日—20日,我參加了為期三天的海峽兩岸傳統文化教育論壇,第一天上午是音樂的來自兩岸老師的同課異構課程,下午是美術的同課異構課程;第二天是海峽兩岸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及大陸和中國台灣嘉賓的致辭與授牌儀式;第三天是一堂來自中國台灣體育老師林泊瑩的體育課。

來自海峽兩岸的音樂老師講的都是七年級教材裏的一篇《小調集萃—沂蒙山小調》,之所以選擇這一課的內容,因為兩位老師覺得,民歌曾經和人們息息相關,但是現在卻越來越遠,隨着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遠離了田園生活,而且隨着交通的便利,人們的地域性特徵逐漸淡化,民歌就失去了發展的沃土,而且現在的孩子喜歡潮流、喜歡搖滾、喜歡周杰倫、喜歡t-fboy,民歌逐漸走向了末路,怎樣保護保護民歌,並使它發揚光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更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兩位老師鼓勵老師們的學生們學習民歌,因為民歌是我們的歌,走到哪裏也不要忘了根。針對孩子們不喜歡民歌,兩位老師也給出了建議,可以把民歌進行包裝下,讓民歌更加國際化,讓孩子們更喜歡。

在互動環節中,針對我校開始勛的課程,我諮詢了來中國台灣的張萬苓老師,因為當時我們學校剛開始開展勛的課程時,我朋友圈的家長,有的就開始質疑,家長們認為勛的課程不適合在國小開始,他們覺得勛吹起來沉悶,不符合少年兒童朝氣蓬勃的氣質……,我就請教了張老師,問張老師:您認為勛是否可以在國小進行開設呢?張老師回答了四個字:非常合適,因為勛比較便於攜帶,隨時可以拿出來表演,隨時可以拿出來秀一秀,這樣就會使孩子超有成就感……第二個問題,我問張老師:中國台灣的國小的音樂都開設了哪些呢?張老師回答:中國台灣的孩子們從接觸音樂開始,就先學習五線譜。國小階段八成的孩子會彈鋼琴,讓孩子們都學會的一項樂器是笛子。

第一天下午的課程是美術課,先是來自清華附小的張婷婷老師對清華附小的美術課的開展現狀,她説藝術不僅要畫出來,還要運用到生活中。清華附小低年級注重培養孩子們的感情與生活,會讓孩子們認識校園的雕塑、植物、建築等,並讓他們畫出來;中年級的孩子們會讓他們關注生活與社會,會讓他們畫一些學校附近的社區、菜市場等;高年級會讓孩子們關注歷史與文化,藉助清華大學的便利和優勢,帶領孩子們參觀清華大學,會讓他們畫出一些古老的景點,比如:清華大學的校門等。中國台灣的美術老師是採用表演的方式看圖書畫,我在現場錄了一段視頻,請大家觀看。(視頻播放)視頻中的孩子扮演成米羅身邊的小鳥,讓孩子進行兩分鐘的介紹米羅的作品,這樣不僅使孩子更加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還鍛鍊了孩子們的口才表達能力。

體育課是由中國台灣的體育老師林柏瑩,為大家獻上的一節精彩的體育課,在參加培訓之前,知道有一節是體育,心想中國台灣體育老師會講跑?跳?投?……但是,當我拿到主辦方發的內部資料的時候,一看是龍拳,隨即百度查閲有關龍拳的相關信息,但是並沒有任何關於龍拳的相關信息,直到聽林老師的課後我才知道,原來林老師所在的學校叫龍門中學,龍拳就是林老師自己創編的龍拳操,並且的中國台灣火的很!(欣賞有關林老師的龍拳操的視頻)龍拳操,也經歷了幾個階段,青澀期-蜕變期-成熟期。大家欣賞林老師的龍拳一步一步的改變,(視頻播放)整堂課林老師灌輸的知識並不多,只學習了龍拳的第一節動作,着重採用了小組合作的形式,培養了孩子們的團隊凝聚力和體育精神。

外出學習的這幾天,一天的課程結束後,晚上回到賓館,我也會用一句話來記錄一天的所感所想,這是我三天所整理的三句話。一、傳統文化不是走回頭路,它是一個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過程,是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二、讓我們用童心對待童心、用童心回答童心;三、教師的最大成就感來自學生,而體育老師的心願是看到孩子們運動後的笑臉。

黨傳統教育心得體會篇5

八月二十四日,正當太陽噴薄欲出的時候我們一行三十一人驅車駛往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開始了為期六天的紅色之旅。井岡山與丹江口市相距千餘公里,車程12個小時,傍晚時分我們才趕到目的地,那滿天的星斗和着幽爽的涼風讓我初感井岡山夏日之美。夜宿無話。

揭密八十四年前這裏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成為我此行的最大動力。天色初放,我就起牀信步在井岡山街頭,觀之周遭發現這是一個很小的縣城,有一條主幹道通向山上,四周都是山,周圍有很多早鍛鍊的人,他們都報人以微笑,幸福盪漾在每個人臉龐。井岡山這個現實中的小縣城,讓人一看就覺得她嫵媚秀麗,曲徑通幽,其外表是多麼平靜和幽然,很難讓人能和幾十年前那金戈鐵馬、槍炮聲隆隆、人喊馬嘶聯繫得到一起的。

我們知道,當年,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等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從井岡山組建起第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武裝,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紅色革命政權,建立了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成功之路。所以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革命實踐相結合,僅以七百餘人的隊伍在國民黨反動部隊的殘圍剿酷下,一步一步地把中國革命從艱難險阻中闖出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成為執政黨的事實雄辯地證明:井岡山道路是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的唯一正確的道路,並在實踐中培育出了凝聚中華民族之魂的井岡山精神,這種與井岡山道路連在一起的井岡山精神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羣眾、勇於勝利。這種精神,是激勵全國人民奮勇前進的巨大力量。井岡山革命鬥爭已經成為歷史,井岡山精神則作為具有原創意義的民族精神,穿越時空,永放光芒,將激勵着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朱德同志曾經稱井岡山是天下第一山,這既是指其開闢新的中國革命道路的首創性,也是指其豐富和發展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原創性。

帶着從書本及各種媒介方面所瞭解的井岡山歷史,在早餐過後我們便深入井岡山各處革命遺址,切身感受當年那血雨腥風的戰鬥場面,我們乘車向山上進發,先後來到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黃洋界哨口,參觀了哨口處當年的戰壕及炮台遺蹟並觀看了黃洋界保衞戰影片,切身體驗了當年那壯懷激烈的戰鬥場面,敵眾我寡以一個連兵力對戰敵人一個團兵力尤其是陳毅安營長一炮定乾坤的精彩瞬間造就了新中國革命的無限前途及今天的繁榮昌盛,對我們今天如何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重重困難有着極強的借鑑意義,那就是我們處處要以國事百姓事為天事並心無旁驁,方能把自身融入到一種崇高的忘我的為地税事業奮鬥的境界中去,也就是井岡山精神中的堅定信念,即堅定為國聚財,執法為民的信念不動搖。穿過黃洋界哨口來到紅軍挑糧歇腳處,那崎嶇蜿蜒的山路,為了挑一擔糧往返近百里路,而且幹部和戰士一起挑糧,連朱總司令也親自挑糧並刻字於自己挑糧扁擔上的史實以及參觀完了大井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當年極其簡陋惡劣的生活住宿環境,讓我感受到當年紅軍在嚴酷的生活環境下依然把革命事業開展得轟轟烈烈,這是井岡山中的艱苦奮鬥精神的真實寫照,想想我們在工作中有時怕工作量大有時怕工作難度高有時怕工作條件差而具有的畏首畏尾心理感到萬分慚愧,我們如果有當年紅軍那種十分之一的艱苦奮鬥信心,那麼我們的工作質效將不是現在這樣的狀況的。在小井參觀了當年的紅軍醫院,聆聽了曾志大姐的革命故事和張子清軍長讓鹽於紅軍戰士而自己卻犧牲了寶貴生命的故事,使我認識到了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那可歌可敬的崇高品德,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尚須努力的方面還有很多。回顧一路經過的紅軍醫院、紅軍造幣廠、井岡山紅軍被服廠、湘贛邊區貿易中心等等遺址讓我感受到當年以毛澤東為主的老一輩革命家為消除國民黨反動勢力的圍剿,以一種高瞻遠矚的革命家胸懷和對國家長遠建設周詳規劃考慮的英明決策,這不正是井岡山精神中的實事求是、敢闖新路又一真實映照嗎?那麼我們工作中是否存在瞞報藏私、歪曲事實、畏首畏腳現象呢?的確值得我們反思,如果這樣我們的地税事業又將走向何方?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警惕。在井岡山聽到袁文才、王佐真實的革命事蹟,1920xx年10月秋收起義後因國民黨反動派前堵後追的圍剿政策,毛澤東不得已將革命隊伍拉向了井岡山,得到了井岡山開明武裝派別袁文才、王佐的真誠幫助,在紅軍部隊真誠開導和共產主義思想宣傳下,袁文才、王佐部隊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二人並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是革命鬥爭形勢的複雜性及地方武裝對革命認識上的偏差使我們的隊伍走了一定的彎路而錯殺了袁文才、王佐兩位優秀的革命同志,給革命造成了巨大損失。這則革命故事及井岡山在革命時期先後犧牲了五萬餘人的史實,使我認識到要想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們必須要具有依靠羣眾善於發動羣眾及時解決工作中的難題善於啃硬骨頭,孰知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要有勇於勝利的雄心和決心。所以我們在切身瞭解井岡山歷史過程中應當把井岡山的精神融會貫通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這可能是我們此行的一大收穫了。

同時我認為我們若能夠把井岡山精神融入到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我們的人生追求將會達到最高境界,那又有何難事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呢?那將又是何等的妙哉人生呀!這也算不虛此行了。

黨傳統教育心得體會篇6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工作關係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悦。學習新知識,温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悦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傳統文化凝聚了五千年來所有人的智慧,我們的先輩為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傳統文化學好?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把它運用到現實當中,與時代結合,讓五千年來祖輩的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我龍的傳人背後的悠久歷史帶給我們的力量!

黨傳統教育心得體會篇7

公園20_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體教職工在學雍多聞學堂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全封閉式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本次由教育專家李英慶老師主講,我感到收穫頗豐。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騰的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不學不知道,古聖先賢早已為子孫後代把做人的準則,教育的理論全部總結好了,這些理論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認,我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點學的《弟子規》中知道這是一本古代供入學兒童必讀的書,書中以儒家思想為理論來教育後代,在讀完後我以此書為鏡,發現當代在家庭、學校的教育中有相當沒能做到書中所言,甚至以誤為對,以至出現許多的問題。將思想回到學校教育,我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常自問我們為學生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卻得不到學生的理解,還有學生反其道而為之,教學不出效果的癥結所在何處?這是不少老師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詞,“你爸爸愛你,但他不會愛你。”

我不盡自問,我愛學生嗎?我會愛學生嗎?這次學習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論依據。我們中職學校一直以來以傳授技術為重,這有悖於“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職教育應從德育入手,試想一個技術優秀的數模加工畢業生沒有用他的技術來製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來造福社會,而是用來做槍,那技術越精湛對社會危害就越大,所以課堂上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道。”

職業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為先”説法,意思是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愛的根源在於愛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如果連父母都不愛那就不能指望這個人會愛別人,如果學生不愛父母,他説他愛祖國、愛老師、愛學習那就是沒有根基的,是空中樓閣,令人覺得蒼白。對於一個老師,如果不愛父母,那他一定不會愛學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

在學校的教育中老師是實施者,老師實施的方法應以身教為重,輔以境教、樂教、禮教,李英慶老師説:“學生不一定記得你説過什麼,但一定記得你做過什麼。”教師如果本身沒有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在平與學生接觸的舉手投足中展現傳統美德,學生就不能從中受到傳統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説進而再去效仿,那老師落口人義道德,説得再天花亂墜也是枉然,這樣的説教是不能使學生信服的,所以説到底德育教育還得先從老師本身學習從而提升個人修養開始,才能做好學生的榜樣。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師的教育方法也讓我深感共鳴,因為我中學時本身也是一個差生,在得到老師的賞識和鼓勵後慢慢樹立了信心,慢慢得到進步,所以我認為老師在言傳和身教中面對大多數學生須以尊重、賞識、重視入手,以我接觸學生的經驗,問題學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貧寒、身體有缺陷。

等等,這些學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緒化,或容易自暴自棄,或叛逆,這一類學生常表現出紀律散漫,有些還容易跟同學發生衝突,不尊重老師,我想這是因為缺乏關愛,缺乏鼓勵,增廣賢文中有云“大家禮儀教子弟,小家兇惡訓兒郎”,有大家風範的老師,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引導,靠自己的諄諄語言教誨,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有禮有節,如果老師一味採取強硬方式去壓學生,倒會激起青春期學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結果學生越走越遠,迷失自我,無法挽回。每個問題學生心理都有癥結,每個學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樣,那老師深入學生,關心學生生活學習,多鼓勵,多讚揚,多賞識這樣的學生,特別要當眾的進行,這無疑是使他們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這樣老師和學生才能建立信任,學生自然會喜歡這樣的老師,會聽這樣老師的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堅苦的工作,我們要學習《弟子規》這一類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但《弟子規》並不是金庸小説裏的《九陰真經》,隨便落到誰手裏只要煉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進,一爪把人爪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美德是一項長期巨大的工程,在學習《弟子規》後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只用嘴皮子動動了事,要付諸實踐,身體力行,我們都知道知易行難,真的要做起來真的不容易,我們要戰勝人本身太多醜陋的天性,如私慾、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這條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本次學習我不敢説我有質的飛躍,但至少在思想上啟發我有意識的去探索德育這條路,德育這條路永遠是教師永遠探索的道路,會有挫折,有會驚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結出的果是碩大的、甜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生源滾滾來。願我們的學校茁壯成長。

黨傳統教育心得體會篇8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擔負着重要的角色,大學生是社會上極其特殊的一個羣體,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離不開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大學生作為社會上最富有朝氣、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羣體,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往往影響着社會民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傳統文化的內容極其豐富,並隨着當代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延伸,傳統文化教育和大學生認知的關係也必然是豐富的、複雜的、不斷變化發展的。通過視頻學習,在老師的講授中我認識到進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過程中要求大學生要不斷地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國傳統文化所藴含的豐富民族精神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貫穿於整個傳統文化之中。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辯證統一關係,決定了民族精神教育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優秀傳統文化對培養當代大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傳統文化重視個人道德修養,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有利於培養大學生在現實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確良好習慣。有利於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生活態度,做的處於逆境能堅強面對,處於順境不驕奢淫逸的生活作風。

優秀傳統文化高揚生命意識,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具有積極意義。如強調對生命的敬畏和終極關懷,在生與死的問題上,以強烈的生命意識來通透死亡意識。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這種人生觀,用來教育當代大學生,既能醫治少數學生存在的“人生冷漠症”,又能高揚起生命意識,拓寬其精神空間,催其奮進,促其進取,形成積極有為、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優秀傳統文化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了精神動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慧、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有利於大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應當認真的加以宏揚。

思想政治理論理論課堂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必須重新審視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作用,採取有效措施,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在校園裏發揚光大,切實提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讓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明的淘洗中越發閃出熠熠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