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傳統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3W

傳統的心得體會多篇

傳統的心得體會篇1

目前,國家法定休假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除了這四個大家熟知的節日以外還有很多節日,比如有:七夕、元宵、重陽……而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即將到來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説端午是太陽的節日,中國還有一個是月亮的節日,就是中秋。端午節是在中午過,是驅邪的節日。太陽可以驅邪嘛。其實在屈原投江前就有了這個節日,這是一種戰鬥的圖騰,是向邪惡進軍的,艾草代替的是劍。中國有很多端午的故事,比如水漫金山,白娘子喝雄黃酒。這是一個很悠遠的民族的節日。屈原選擇在端午節殉國,把端午節的人文精神提升了。本來這是一個伸張正義的節日,表現的是對龍的圖騰崇拜,是出於人們對自然的恐懼;而屈原,賦予了這個節日新的意義,《離騷》是千秋絕妙詞,“若無澤畔行吟苦,哪得千秋絕妙詞”。這個古老的民族的習慣,因為屈原,得到了新的意義。拿今天來説,現在講究和諧社會,所以每個戰鬥都是為了和諧。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這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希望大家牢記在心!

傳統的心得體會篇2

新八德教育就是在弘揚我國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和學校教育緊密結合的新的教育理念。通過開展新八德教育,可以在孩子們從小熱愛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種子,從小樹立遠大的志向,打下自己是中國人的文化烙印,並培養孩子自我思辨的能力、與人融洽相處的能力、科學的學習方法、從容的生活態度及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本學期,我校認真開展“新八德”各項活動,為了將新八德教育工作做到有實效,我校全體教師羣策羣力,認真開展各項活動,現總結如下:

一、以教育局召開的“新八德”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結合本學期的工作要點和學校實際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

二、培訓教師,統一認識。我們就利用業餘時間,組織教師觀看學習光盤,看後進行研討,然後人人寫一份心得體會。

三、大力宣傳,營造氛圍。我們學校依據《學校實施八德素質教育模式操作指南》進行了“新八德”教育環境建設,教學樓牆壁更新為“孝親、尊師、友學、長善、救失、立志、守法”七個板塊,讓師生時刻在一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中學習成長。操場的宣傳欄上張貼着“新八德”的相關內容及孔子像,引導全體學生入校後,除了跟值日老師和學生問好外,還應該跟孔子像鞠躬,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氛圍。

四、豐富學校道德文化生活,讓學生背弟子規、感恩詞和八德行動誓詞等,讓學生生活在感恩的學習環境中。學校每天利用早自修時

間和早操時間引導全校學生行鞠躬禮、誦讀弟子規及感恩詞、行動誓詞等,每班每天一個道德小班長早十分鐘到校,佩戴綬帶,站在班級門口與同學行鞠躬禮,而後帶領本班學生誦讀弟子規及感恩詞、行動誓詞等。校園廣播站每天都播放跟八德相關的內容,帶領全校同學齊誦弟子規等。

五、家校結合,注重效果。把在學校誦讀的學習內容作為課外閲讀內容通知家長,建議家長在家創造良好的誦讀環境,陪孩子讀幾分鐘經典,督促家長指導自己孩子的行為,從而增進父母與孩子的感情。

七、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生動,活動多樣。我校結合月主題,舉行各種活動,如弟子規誦讀比賽、五一八德手抄報比賽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薰陶和教育。六一文娛匯演節目中,三句半新八德再次把八德活動推向了高潮。

八、加強調查,樹立典型。每週學校領導對各年級各班學習新八德情況進行評比,量化評分,結合八星級道德學生評比活動方案,評選出星級道德學生,使新八德教育活動常規化。每班分發一本筆記本,由道德班長記錄跟新八德有關的好人好事等。

新形式的道德教育是一種“無灌輸”的道德教育,我相信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德育工作一定會踏上新的台階。

傳統的心得體會篇3

進入大學,同時也進入了一個新環境,也接觸到了一些新課程。首先,很感激學校領導開起了禮儀之門,也很感謝老師認真傳授我們禮儀知識。這個學期學習禮儀之課,我感到無比榮幸,因為這門課程對我們生活至關重要,它教會了我們在生活中做一個有禮貌有素養的人。

在沒有學習禮儀之前,我從未知道禮儀是這麼的重要,在面試和應聘中也都那麼的重要,就連你一個小小的動作都能看出這個人的素質,還記得第一天來上禮儀課的時候,我們班上出現了各種現象,例如:上課坐姿很難看、大大咧咧的笑、大聲吵鬧、遲到等……,然而與現在的我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經過幾節禮儀課的薰陶,我們學到了許多的禮儀小知識,例如:微笑,、站姿、坐姿、化粧和問好等,讓我們從普通轉變成紳士淑女,這是一筆很大的收穫。原本女生是排斥化粧的,在學習了禮儀課程後,我們也欣然接受了,知道了原來化粧是尊重別人的,給別人一種乾淨小清新的感覺;原本大大咧咧愛笑的我們也轉變成了甜甜的微笑,給身邊的人一絲温暖;原本橫衝直撞遇到老師也不打招呼的我們也轉變成了如今很有禮貌的自覺向老師問好,我們的改變非常的大,回想並且對比一下以前,感覺學習了禮儀這門課程可真是受益匪淺,讓我們的素質得以提升。

作為一名大學生,應有好的言談舉止,並且要禮貌待人,這些也是需要去培養的,而培養的渠道則是上禮儀課。禮儀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行為準則與規範,上禮儀課是非常有趣的,老師不僅會通過一些小遊戲來活躍課堂氣氛,還會童心未泯參與其中,老師手把手的教導我們,用行為教學引導同學們去學習。總的來説,這半個學期的職場禮儀這門課程讓我學習到了許多的東西。來到大學以後,漸漸的接觸到了社會了,更加的明白了禮儀在人的生活中所佔的地位,我很喜歡職場禮儀這門課程,因此在上課前我都將會用很長的時間去精心打扮,整理一下自己的儀容儀表,每節課我都會非常自覺投入的聽講並且認真的學好每一個動作,同時自己也踏出了許多的第一步,第一次為自己化裝,第一次穿高跟鞋……,這些都讓我感覺到了學習禮儀的樂趣。

對於這門禮儀課程,課堂氣氛越來越好啦,就像一個大家庭,老師時不時的和我們互動,還會指出同學們打扮中的不足之處。課程內容也很豐富多彩,同時,老師還會教我們注重細節,這是老師給我們一個展示自我的舞台,打扮出最美的自己,而這些東西在別的課堂上是很難有機會去嘗試到的。

傳統的心得體會篇4

大朗福壽園——長隆園d區一左邊第四排倒數第四個,奶奶永遠也不會忘記她母親的墓碑的位置。看着大大小小的墓碑上逝者的名字,我突然一下愣住了:曾祖母叫什麼名字?姓韓……叫……叫什麼來着?我問自己。我們年年來掃墓,我卻忘記了曾祖母的名字!我懊惱地抱緊了那束獻給曾祖母的散發着淡淡雨露氣息的白菊,跟着奶奶走向長隆園,那個能與曾祖母相見的地方。

終於看到曾祖母那張和藹可親的臉了:“慈母韓善懷,生於一九一八年十月十八日,卒於二零零六年八月初……曾孫女:郭文萱……”

雨淅淅瀝瀝地下着,為落滿了塵埃的墓碑洗滌。憶往事,思來者,彷彿那雨滴將夢中的那點詩情畫意洗得更加剔透。在雨滴交織成的雨簾下,我憶起了自己和曾祖母那温馨的一幕一幕,流淌着熱淚給曾祖母跪下拜祭。猛然抬起頭站起身,眼前閃過那張刻在墓碑上的黑白照片,我彷彿看見了在雨中拄着枴杖的曾祖母,靜靜地看着我。耳邊飄過那樣一個親切的聲音,是我以前經常聽見的:“乖,不哭。”我輕輕掰下了那幾朵菊花中潔白的花瓣,微笑着灑在了曾祖母的墓碑上。

花瓣在雨中漸漸飄落,落在了我腳下這片淨土上。蠟燭在小雨中頑強地燃燒着,一絲一縷的煙霧旋轉着飛向天堂。

我退到一邊,靜靜地看着親人給曾祖母拜祭,心中甚是感傷。猛然瞥見一縷小草競從曾祖母的墓碑下頑強地長出來了。又是一年芳草綠。它是那麼青翠,彷彿在受過雨滴的洗滌前也是那麼純淨。它是那麼温婉可誰又曾想過它是從堅硬的石縫中堅強地頂了出來。不知,天堂之草是否也會這麼清脆,如泉水的聲音。

想起了前一陣語文課上吳老師放的節目《大家説清明》。清明清明,萬物皆生於此,氣清景明。春天孕育着生的希望,無邊光景一時新。然而,清明節在人們心中已成了一瓶苦口的中藥,總是此時把它喝下去,把悲傷與苦悶埋在心裏。

清明時節雨紛紛,淚水也滾滾。但是清明又何嘗不是懷恩思遠的時候?正值春風化人、春雨連綿,回想起親人的背影,感謝他的恩德,對人生也會有個新的思考或理解了。一首甘甜清麗的讚美詩,讚美着春天與美好的人生。

我們走了。頭頂的春雷隆隆響過,像一串串跳躍的淺藍色音符。春雨攜着青草的芳香,踩着春風徐徐吹過。我們踏着一路香塵走過陵園的小徑,彷彿漫步在春之暮野中,醉在清風裏。回到姑姑家,已是淡粉色的杏花滿地,遠看有如雲蒸彩蔚,映出一片深淺不一的絢爛。那瀟瀟的幸福晨雨擊打在落地窗上,好似錯落有致的鼓點,它擊響了春天的暢想曲……

傳統的心得體會篇5

?淺析中國優秀傳統道德在大學生德育中的缺失》

摘要:中國優秀傳統道德對於大學生德育有重要的作用,但事實上,傳統道德在大學生德育中缺失現象嚴重。本文從我國優秀傳統道德在大學生德育中缺失的現狀出發,分析了其缺失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優秀傳統道德 大學生德育 缺失原因

一、中國優秀傳統道在大學生德育中缺失的現狀

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文化,對人類的文明進程作出了貢獻。在歷史的沉積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諸多傳統美德。這些優秀道德思想在今天大學生德育中可以提煉出很多值得傳承的內容,比如愛國主義精神、羣體意識、團結和諧的人際觀、注重孝道等。

然而,當代大學生生長在改革開放後的轉型時期,文化的交融造成價值取向多元化,學生的精神世界變得複雜,人格特點與傳統道德相比存在許多不和諧的表現。傳統道德中所提倡的儉以養德、温恭謙讓等準則更多的被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利益至上、自由主義等意識所侵蝕。另外,網絡文化的迅速發展也使一些學生沉醉於虛擬的網絡世界、不遵守現實的道德準則,更有一些人把虛擬的空間當成了社會,造成了個人與社會脱節的問題。同時,不少學生受到社會普遍逐利思潮的影響,開始過分注重實用、重視現實。在公私問題上,一些大學生甚至形成了先己後公的想法,認為大公無私不符合現在的社會實情,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對於個人理想,大學生看到社會上出現的“富二代”“官二代”的現象之後,開始放棄對於理想的追求,認為家庭出身決定了自己的命運,於是開始懈怠,隨波逐流。此外,由於大學生還處在成長時期,不夠成熟,部分大學生對學校和家庭充滿了牴觸情緒,希望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希望自己能夠做自己的主任,渴望得到理解、認可、尊重、信任。並且有些大學生內心十分脆弱,抗壓能力不高,心理問題突出,對生命的認識和珍愛程度不夠,這就導致了當前高校出現了不少安全問題。

二、中國優秀傳統道在大學生德育中缺失的原因

1.歷史原因

1封建歷史時期傳統道德經歷着變化和融合

我過擁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傳統道德思想的產生和發展也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伴隨着不同朝代的更替和不同民族的融合,不同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統治者,每朝每代都有各自的民族背景。而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為了維護各自的統治,對傳統道德思想或者批判或者繼承,不同時期對待傳統道德的不同態度,使我國古代傳統道德思想處於變化融合中,傳承到今天的傳統道德思想自然是不同時期道德思想相互融合的結果,而當今人們對這些傳承下來的古代的道德思想自然也有不同的認識和不同的態度。

2近代特別是對傳統道德的洗禮

建國後的這場文化大潮把所有的傳統意識形態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批判,使植根於我國這片歷史悠久土地上的傳統道德思想和宗教失去了原有的信仰者,致使那一時期的人們精神世界發生了驚人的變革。破壞了社會的基本倫理,將中國人的道德倫理掃蕩殆盡。中鼓勵朋友之間、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相互告密、相互揭發、相互出賣,相互劃清界線,製造了許多人間悲劇。人們之間親情温情全無,只剩下現實利益的計算,這場浩劫使我國古代傳統道德思想在新時期的傳承出現了又一次斷層。

2.現實原因

1當前西方文化思想對我國傳統道德思想的衝擊

當今,隨着全球化的加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五花八門的信仰趁須而入,強調個人本位、強調利己主義等等。這些思想的衝擊,最先接受並且最容易接受的的就是廣大知識青年,所以對大學生的信仰形成了不小的衝擊。然而相對於我們的傳統道德思想而言,西方資本主義這些信仰可以説是缺少真正的道義和文明基礎的,應該也可能會被歷史所拋棄。所以,當前要用我們的傳統信仰——經過悠久歷史磨礪的信仰,來拯救我們這些有“崇西”信仰、對傳統道德信仰模糊甚至沒有信仰的大學生。

2 價值取向導致道德評價標準的偏離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極大地激發了大學生受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在現代社會中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然而經濟的飛速發展,也使得學生開始追求經濟利益與個人私利的最大化。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個體一方面有追求自我發展與完善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生存壓力與市場經濟又給他們注入了個人主義與實利主義的混合劑。尤其是教育成本分擔,使學生個體的發展需要與社會需要和國家的需要之間的矛盾加劇。在理論上認同的道德規範,常常不能變為這些大學生實實在在的道德行為,造成他們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脱節,在道德追求上降低標準。大學生認為應該講道德,但較多地侷限在道德對社會關係、人際關係的協調功能,而忽視道德對人的心靈淨化、人格提升的教化作用。

3德育工作在意識形態上的傾斜

眾所周知,當前的高校德育的主要內容是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指導思想灌輸給學生,比較來説缺少公民基本精神、社會基本規則和做人的基本道德操守的教育。從這個角度上説,高校德育更多的是進行我黨的意識形態教育或者説是政治教育。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文胸懷.“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理想追求等內容,以及培養大學生樹立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寬容的基本公民修養和實事求是精神的教育,更被放在了相對次要的位置。另外,現行的校園德育內容已經多年未作實質性調整,沒有時代感,缺少核心價值,高校德育不能有力地塑造學生的道德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