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有關傳統文化的精品教育心得:傳統文化離我們有多遠?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4W

有關傳統文化的精品教育心得:傳統文化離我們有多遠?由本站會員“檸檬33”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有關傳統文化的精品教育心得:傳統文化離我們有多遠?

編者按:在推行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風潮一日勝過一日之時,一線的教師可能有很多困惑。文中的作者以文言寫作為例,寫出了自己的幾點感受。下面讓我們共同閲讀這篇傳統文化離我們有多遠?

金鳳玉

在推行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風潮一日勝過一日之時,一線的教師可能有很多困惑。如何將傳統文化的一些精髓引入課堂,如何引導學生了解、學習、接納傳統文化,似乎成為了每一個一線語文教師的使命。我僅以文言寫作為例,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童年因閲讀而喜悦,生命因書香而富有。讓閲讀成為一種習慣,成為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

新課程標準為國中也就是7—9年級的學生在課外閲讀方面制定的目標為:“學會制訂自己的閲讀計劃,廣泛閲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閲讀兩三部名著。”今天的大多數學生應該很幸福,因為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書籍可以閲讀。對於他們來説,書籍已經不是什麼奢侈品,而是觸手可及的學習必需品。然而,這麼多的書籍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喜悦的體驗,因為很多書籍被從書店帶回家之後卻被久久地束之高閣,甚至被塵封。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但是最為重要的應該有兩點:一是課業負擔過重、誘惑太多,沒有時間閲讀。另外一個則是缺少閲讀興趣,沒有養成閲讀習慣。因此,激發閲讀興趣,培養閲讀習慣在今天的語文教學中作用至為關鍵。這裏我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盡力發掘課本中的閲讀資源,尤其是一些優秀的文言名篇以及古詩詞,注重課內篇目的延展閲讀。有計劃有步驟地讓學生熟讀成誦,擴大他們的知識儲備和積累,增強學生閲讀的語感。另外建立班級圖書角,指定的閲讀時間,讓閲讀有條件成為一種習慣。共同分享美文,在不知不覺間愛上文字的優雅;書寫班務日誌,記錄生命過往中的感觸與感動;合作製作板報,消化鞏固閲讀中的知識與收穫;開展“朗誦吟詠”比賽,變無聲閲讀為有聲閲讀。開展“觀影品讀”活動,調動學生閲讀興趣。書寫讀書筆記,讓閲讀與書寫完美結合,形成一種習慣。就這樣學生慢慢的愛上了閲讀,一方面積累了豐厚的知識,另一方面開拓了自己的視野,為他們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雖然學生漸漸樂於讀書,但是讀與寫之間差距依然存在。所以,只能藉助平時的練筆,讓學生嘗試一些文言片段的寫作。對於國中生來説寫作已經讓他們頭疼了,更何況是文言寫作。用學生自己的話説這簡直是要命的事。但是有的時候學生們的潛力真的是無限的。八年級上學期,學習了《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三峽》等寫景名篇之後,我嘗試讓學生用文言形式寫一篇散文。其中不乏精彩之作。

如邢沁昕的《秦嶺遊記》、吳駿婷的《拙政園賦》均有可圈可點之處。也發表在曲一奏雅的第112期“文言暢幽情”中(點擊查看)。還有很多孩子的一些句子着實精彩。

邢沁昕的《秦嶺遊記》這樣寫道:

秦嶺之美,天下獨絕。山高水秀,樹茂林清。令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

水清如鏡,温潤如玉。飛鳥之影,清晰可見,游魚之蹤,直視無礙。水如銀練嵌於羣山,雲錦添花益增秦嶺之秀。

夾岸高山,連綿起伏,清樹綠草,彩花掩映,直入雲霄,蔚為壯觀。山如長龍盤桓秦嶺,畫龍點睛平添秦嶺之壯。

每至春夏,百花爭放,芳香撲鼻。蟬鳴不窮,鳥轉無絕。雖驕陽似火,烈日當空,山間寒意習習。遊人嬉戲水中,歡笑不覺於耳。

秋冬之際,落葉滿地,五彩繽紛,自是眼花繚亂,應接不暇。飛雪遍野,天地一白,神清氣爽。金桂紅梅,次第盈香。休歎寒梅凋謝,冬去則又春來,秦嶺指日再綠。

秦嶺實為仙境,“愧無好語贈秦嶺,猶想柁樓縈戍山。(by 邢沁昕)

雖然有仿寫痕跡,雖然文筆稚嫩,但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難能可貴的是能夠有自己的行文思路,構思不乏新意,遣詞不乏驚喜。幾經修改,確有可圈可點可讀之處。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文章不厭千回改”,文學創作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求索,努力追求的過程。古人不是也會反覆推敲,“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嗎?所以對於孩子們較為陌生的文言詩詞文章的創作,更要強調一個“推敲”修改的過程。2017年在講完《唐詩五首》之後我佈置了一個作業,希望學生們可以以秋為立足點,寫一首五言或者七言的近體詩。但是要求不是很嚴格,只要求字數、句數、詞性的相對準確,並沒有強調韻腳和平仄的規範。作業中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有的以意取勝,有的以形式炫目,有的以情感人。讓我收穫了滿滿的欣慰和感動。摘錄幾首:

劉梓萌《秋聲》

每逢墨色潛漫天,笙歌常伴初冬前。

闌珊秋姿待一線,入夜隨風夜似練。

入涼時節雨可見,迎合秋霜灑城遍。

卻得笙聲帶葉片,引出秋意詩情戀。

周倚冰《秋色》

仲夏隱隱遁跡去,不見漫山披綠甲。

秋風瑟瑟報音信,只因涼意遍萬花。

不為蕭蕭寒風冽,千般絢爛復繁華。

可憐已近年終日,孤木落地百葉殺。

蘭佳睿原作《秋風》

炎炎夏日山中盡,瑟瑟秋風平地起。

風哭草泣正悲涼,木墜花凋皆歎息。

忽行碧水浪濤天,復路山間如猿鳴。

執燈夜戰奮發時,油盡燈枯猶未竟。

教師修改:

炎炎夏日山中盡,瑟瑟秋風平地興。

雲垂草泣正慘悽,木墜花凋皆歎息。

忽行碧水浪濤天,復路山間樹啼猿。

執燈夜戰奮發時,投筆從戎試金鞍。

作品中牛孫家燁的小詩尤其特別,所以我將其作為示例抄寫在黑板上,全班一起幾經修改,最後形成了多首小詩。

孫家燁原作《秋風》

秋葉簌簌秋草黃,蕭蕭秋風秋景涼。

秋雨瀝瀝驚秋夢,秋寒通宵糊秋窗。

庭前秋樹曳秋情,錦衾不較秋風量。

唯有秋菊奈風力,秋風愈烈濃秋裝。

詩中一般不喜歡用重複的字,但是這個孩子詩中有多處重複,如果全部換掉,比較難,另外根據她這首詩歌多處使用疊詞的特點,我積極引導學生按照對仗的規則,對詩歌形式進行修改。張雨杉同學在大家的啟發下修改如下:

張雨杉修改孫家燁《秋風》

簌簌秋葉秋草黃,蕭蕭秋風秋景涼。

秋雨瀝瀝驚秋夢,秋寒瑟瑟叩秋窗。

庭前秋樹曳秋情,錦衾秋風不較量。

唯有秋菊輕風力,且看秋風愈濃粧。

看到修改後的作品同學很興奮,我順勢引導,注意遣詞造句,關注情感昇華。師生進一步探討更優的形式,在師生共同努力下,作品如下:

師生修改孫家燁《秋風》

《秋》

秋葉簌簌秋草黃,秋風蕭蕭秋景涼。

瀝瀝秋雨驚秋夢,瑟瑟秋寒叩秋窗。

庭前秋樹曳秋情,月下秋凉斷秋腸。

秋菊南山染秋色,誰家秋思着秋粧。

當然,很多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爭論,認為完全對應更好,有的認為錯落相應更優。所以現場衍生了四五首詩歌。其實無論如何處理,讓學生感受到古典詩歌的音韻之美,可能就是這節課的莫大收穫了。

或許,傳統文化離我們並不遙遠,只是需要我們點點滴滴的積累與思考。

公眾號:曲一奏雅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寫寫幫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