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張伯禮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53W

張伯禮的心得體會多篇

張伯禮的心得體會篇1

向榜樣學習,向典型看齊。1月13日上午,出席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的500多名代表,在山西大劇院聆聽了“向申紀蘭學習,做人民好代表”宣講報告會。在觀看《人民的好代表共和國功勛——申紀蘭》宣傳片之後,5位報告團成員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講述了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申紀蘭“把根永遠紮在農村大地、用65年守護一個初心”的代表本色和功勛風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悦娥主持報告會。一個個觸動心靈的故事、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話語,現場聽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很多代表流下了動情的淚水。大家紛紛表示,申紀蘭根植平凡、創造不凡,她為大家樹立了榜樣,是大家學習的楷模。5位報告團成員,用聲情並茂的講述,生動展示了申紀蘭幾十年的奮鬥歷程:爭取婦女解放,推動同工同酬;當好人大代表,積極為民代言;緊跟時代步伐建設西溝;出席共和國勛章頒授儀式;紀蘭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歲月變遷,時代更迭。伴隨着報告團的講述,幻燈片上的申紀蘭從一個勤勞樸實的年輕姑娘,漸漸變成了飽經風霜的老者,然而,時間卻沒有改變她對共產黨的真誠信仰。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黨的無限忠誠和“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初心使命。報告團成員、西溝展覽館講解員張寧寧,深情回顧了上世紀50年代申紀蘭鼓勵婦女下地幹活、與男人們勞動競賽、爭取同工同酬的歷史瞬間。她説:“這些都是60多年前紀蘭奶奶她們那一代人的故事。或許時間拉開了距離,我們才能看清楚那時候故事的真諦。”報告團成員、平順縣人大常委會委員原建平是聽着申紀蘭模範故事長大的。她圍繞申紀蘭的人大代表履職經歷,講述了申紀蘭不圖名利、甘於奉獻的人生歷程。申紀蘭對她説的一番話,至今深深印在她的心裏:“當人大代表不是為了當官,是要代表老百姓説句公道話、明白話、心裏話。有了黨的好政策,上下一股勁兒,擼起袖子加油幹,好日子還在後頭哩。”“30年來,我親身體驗了申紀蘭帶領幹部羣眾艱苦奮鬥、建設美麗西溝的艱辛和快樂,深切感受到了申紀蘭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報告團成員、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介紹,“在西溝發展的接力賽中,申紀蘭為西溝的創業付出了全部心血和汗水,她的那一棒已經跑在了時代前列。現在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中,我們一定要在紀蘭精神的鼓舞下,拼盡全力跑好這一棒。”報告團成員、平順縣紀蘭文化研究室主任張娟,在申紀蘭身邊工作已經7年。去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也是張娟陪同在申紀蘭身邊。她回憶,上台領獎時,申紀蘭堅決不讓她攙扶:“我看着她一步一步走着,很堅定。突然明白了她不讓我攙扶的原因,今天要走上國家最高榮譽的頒授台,是讓黨和國家對自己初心和使命的檢閲,不要人扶,要自己走。”報告團成員、太行幹部學院老師崔韶光是研究太行精神的專家,每次講到太行精神時,都必然會講紀蘭精神,因為紀蘭精神是太行精神的傳承和延續。“洪水將堤壩衝出豁口,申紀蘭第一個跳進去”“村裏打井,申紀蘭捐出自己所有的獎金”……一個個平凡的故事不斷印證着:“忠誠、樸實、執着是紀蘭精神的鮮明品格,艱苦奮鬥、聯繫羣眾、奮發有為、堅守平凡,是紀蘭精神的價值體現。”掌聲與淚水相伴,感動與激勵同在。近兩個小時的報告,深深地感染着在場的每個人。省人大代表李朋霞表示,報告團成員用自己的所見所感,講述了申紀蘭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展示了她為黨為民的赤子情懷,感人至深、催人奮進。“我會深入學習紀蘭精神,立足崗位,努力工作,認真履職,做一個新時代的合格代表。”“申紀蘭是我們學習的楷模。”省人大代表王軍説,要學習她幾十年初心不變,對黨忠誠、履職為民、無私奉獻。今後將按照“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積極投身新徵程,發揮好人大代表的作用。

張伯禮的心得體會篇2

2020.5.12上午10:00天津市大中國小全體師生統一觀看了“抗疫第一課”,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伯禮教授做主題報告,對此,我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在疫情發生期間,發生了很多令人感人的一線故事,有黨員醫生護士的衝鋒陷陣,更有普通百姓的無私奉獻,在這個特殊的時刻,14億中國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在不斷地創造中國的奇蹟,戰“疫情”的速度也是中國速度。

新型冠狀病毒蔓延如野火,全國人民如離塬之草,陷入苦戰,一批又一批人奔赴前線,一批又一批人倒下,一批又一批人站起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為救死扶傷而不眠不休的醫護人員,為研製新藥而埋頭苦幹的科研人員,為維護治安而奔波的警務人員,為讓一線人員吃飯而做虧本買賣的老闆,為前方擔當重任而擔憂捐贈口罩的廣大網友……這是一場災難,也是一條堅韌的線,將全社會的愛與善、堅強與付出連接在了一起,串成了温暖而強大的力量。在這疫情中,作為學生的我們,也許不能上陣殺敵,但我們能做到撐起自己的一份責任與擔當,儘量不出門,佩戴口罩,保護好自己,不讓前線的人擔心後方的我們。

這次疫情,讓我感受到了,中國人的凝聚力。全國上下一條心,這是很多國家都難以做到的。青年人是與疫情戰鬥的主力軍,就如領導所説,這個時代是青年的天下,是我們的天下,我們應該擔起時代的責任。珍惜當下,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勇於擔當,是我們新時代青年應該做到的。哪有什麼英雄,不過是有人選擇了勇敢與堅毅。面對這場疫情我們學校在各方面及時做出了相應的措施,體現出了我們學校打贏疫情防護戰的堅定信心。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該擔起時代的責任,用科學的認識來對待此次疫情。

這一節特殊的課,讓我對奮戰在一線的英雄們產生了更深的敬意,對啊,那有什麼歲月安好,只是有人替我們奮戰前行罷了。在這裏,我想對一線的英雄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以及最真誠的感謝。就算是疫情阻止了我們前往學校學習的腳步,但是也阻斷不了我向往學習的心情。也很感謝領導和老師們在網上進行授課,為身居家中的我們營造了很好的學習氛圍,以及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條件。所以我們定不辜負領導以及老師們的期望,努力學習,做好疫情防護措施,共同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

我始終堅信黨的領導,相信一定能夠戰勝疫情。此後,我更會不斷地學習馬克思主義,扛起新時代裏新青年應有的責任,將青春夢想紮根祖國的廣袤。

張伯禮的心得體會篇3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們步入國中,而迎接他們的不是學習,也不是開學典禮,而是一週的軍訓生活。

小時候,我總是到媽媽的學校看看學兄學姐們軍訓,他們在操場上站立着,一動不動,好像一大羣木頭樁子插在了摸起來都發燙的地面上。當休息的時候,我總是問問他們軍訓累不累,大哥哥説:“軍訓嗎,我感覺挺好的,可以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我聽了,躍躍欲試,幻想着激動人心的事情。而大姐姐們卻説:“軍訓,是個魔鬼,小心點,小心被曬成黑土豆。”我聽了,肅然起敬。我已做好一切準備,迎接軍訓。

一轉眼,我也到了上國中的年齡了,我已經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了。開過全校動員大會以後,幾個教官向我們走來,拍成了一條直線,只見他們動作統一,聽一個長官的指揮,“歸隊!”只見一個個子最小,最年輕,張着一個娃娃臉的軍官向我們跑來,班主任向我們介紹了那位軍官,於是我們開始了訓練。第一項就是站軍資,“肩要平,頭要正,兩眼直視前方,兩肩向後張,腳跟靠攏,腳尖分開六十度,身體稍向前傾斜,兩臂伸直,自然下垂,拇指靠於食指第二節,中指貼於褲縫線……”一套套口令脱口而出,我們也跟着調整自己的姿勢, “好了,現在你們來練習一下自己的成果,站20分鐘吧。”為了不讓我們感到軍訓枯燥,教官還教我們唱軍歌,然後去和其他的班級飈歌,“冬瓜皮,西瓜皮,九班不唱最賴皮!”一陣陣笑聲和歌聲從操場上傳出來……

雖然這幾天有些累,但是我卻很期待,我一定要珍惜接下來訓練的時間,以軍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張伯禮的心得體會篇4

8月8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師報》社聯合主辦的“健康中國中西合璧——後疫情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論壇”線上召開。張伯禮院士在會上發表主題報告分享了中醫藥在抗擊新冠疫情的貢獻。

“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八年級接到通知,大年九年級一早便到機場報道,雖然對當時的武漢疫情還是一種茫然未知的狀態,但張伯禮院士心中相信會戰勝疫情。

他表示,中醫抗疫有3000多年的歷史,有記載的大疫共有500餘次。祖先總結了很多經驗在書上,研製了很多藥在書上。“我們上前線前,知識在腦子裏。”西醫關注病毒,中醫關注證候、辨證論治。

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醫專家很快確定了疫病的發病機理,寒、濕、毒三者結合為病,據此篩選總結了能夠充分體現中醫藥療效優勢的“三藥三方(三藥:血必淨注射液、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三方: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並廣泛應用,惠及患者,造福社會。

初到武漢,張伯禮院士發現各大醫院的發熱門診里人滿為患,形成了最佳傳染環境。後來他便提出提出必須將發熱的、留觀的、密接的、疑似的“四類”人員隔離開來,並對這四類人採取“中藥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這是他們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醫管理為主的方艙醫院。集中管理,分類救治,充分利用資源。在方艙裏,他們提出提出服務、撫慰第一,治療第二,採用醫綜合治療方法。當時方艙醫院比較冷,他們鼓勵患者練八段錦、太極拳,讓患者感覺到了不一樣的温暖。當時這家中醫方艙醫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無一例轉陽或轉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輕症轉為重症的比例。

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也充分肯定了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張伯禮院士總結道,世紀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類重大死亡,重創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劇了百年之大變革的不穩定性,令世界動盪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價值觀,更考了綜合國力。“今後,我們應總結經驗,補齊短板,加快建設應急反應和防控救治體系,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奪取抗疫最後的勝利。中醫藥還需再接再厲,再築輝煌。

“人民英雄”張伯禮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

“新冠肺炎有點狡猾。”這似乎是許多一線醫務人員的一種共識。

新冠肺炎的治療無章可循,臨牀上更是沒有特效藥物可用,同時面對成千上萬的患者,張伯禮率領的中醫“國家隊”壓力山大。

關關難過關關過。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體瞭解患者情況後,經專家組討論,張劉二人決定在江夏方艙醫院採用以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使用西醫設備檢測)的治療手段,對患者除了施以湯劑,輔之理療、按摩、灸法等,同時還教患者練習太極、八段錦,以利疏經活血。

在此期間,武漢疫情進展焦灼,因病毒較為陌生,即使疫情得到一定的緩解,真正痊癒出院的患者卻鳳毛麟角。患者焦慮,醫生着急,市民恐慌,疫情防控走向低迷。

就在此時,在張伯禮和劉清泉親自參與救治和指導下,2月3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首批以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8名確診患者康復出院。2月6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和武漢市中醫醫院兩家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的23位患者“組團”出院。

兩天31位患者的痊癒出院極大地鼓舞了醫療隊員的士氣,對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説更是一劑“強心針”。

中西醫協同救治的效果立竿見影。在新冠肺炎防疫治療最關鍵的時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中央指導組指導下,建立了中西協同救治巡診會診專家組,12個專家組每組配有一名西醫專家,一名中醫專家和一名武漢當地專家,對武漢所有住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進行巡診巡查指導用藥。經過將近一個月的巡診後,患者情況明顯好轉,死亡率逐步下降。

在臨牀救治的同時,張伯禮與劉清泉還共同承擔了科技部應急攻關專項——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臨牀研究,對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藥進行篩選與評價。通過研究發現:六神膠囊/丸、連花清瘟膠囊等多個名優中成藥顯示體外能夠顯著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細胞病變。通過這些研究成果再結合臨牀辨證論治的經驗作為參考,中醫藥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更有針對性地治療新冠肺炎。

冬去春來,武漢櫻花悄然綻放,武漢也終於迎來了新的生機,越來越多的患者符合出院標準。3月10日,江夏方艙醫院收艙那天,天空晴朗,陽光灑滿大地。26天時間裏,江夏方艙醫院收治的564名患者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

據後來衞健委發佈數據顯示,在全國新冠患者治療過程中,中醫藥應用的病例高達九成以上,武漢方艙醫院患者服用中藥的比例更是達到了99.9%。

“中國沒有特效藥,但有特效的治療方案。這是中西醫協同救治的生動實踐。”江夏方艙醫院的“三零”答卷令劉清泉驕傲又欣慰。但他事後接受《醫師報》記者採訪時坦言,回想起建艙之初立下的“零感染、零轉重”的軍令狀,自己頗感壓力。“當時沒覺得有什麼壓力,只想着趕快治病救人;事後仔細想想,要保證500多名患者零轉重有很大風險,真的很不容易。”

張伯禮的心得體會篇5

中西醫協同救治的效果立竿見影。在新冠肺炎防疫治療最關鍵的時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中央指導組指導下,建立了中西協同救治巡診會診專家組,12個專家組每組配有一名西醫專家,一名中醫專家和一名武漢當地專家,對武漢所有住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進行巡診巡查指導用藥。經過將近一個月的巡診後,患者情況明顯好轉,死亡率逐步下降。

在臨牀救治的同時,張伯禮與劉清泉還共同承擔了科技部應急攻關專項——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臨牀研究,對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藥進行篩選與評價。通過研究發現:六神膠囊/丸、連花清瘟膠囊等多個名優中成藥顯示體外能夠顯著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細胞病變。通過這些研究成果再結合臨牀辨證論治的經驗作為參考,中醫藥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更有針對性地治療新冠肺炎。

冬去春來,武漢櫻花悄然綻放,武漢也終於迎來了新的生機,越來越多的患者符合出院標準。3月10日,江夏方艙醫院收艙那天,天空晴朗,陽光灑滿大地。26天時間裏,江夏方艙醫院收治的564名患者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

據後來衞健委發佈數據顯示,在全國新冠患者治療過程中,中醫藥應用的病例高達九成以上,武漢方艙醫院患者服用中藥的比例更是達到了99.9%。

“中國沒有特效藥,但有特效的治療方案。這是中西醫協同救治的生動實踐。”江夏方艙醫院的“三零”答卷令劉清泉驕傲又欣慰。但他事後接受《醫師報》記者採訪時坦言,回想起建艙之初立下的“零感染、零轉重”的軍令狀,自己頗感壓力。“當時沒覺得有什麼壓力,只想着趕快治病救人;事後仔細想想,要保證500多名患者零轉重有很大風險,真的很不容易。”

張伯禮的心得體會篇6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帶着輕鬆與愉悦甚至還有點激動與迫切的心情,我大步走進了熟悉的校門。雨後的校園散發着陣陣清香,這個陪伴了我五年的校園,記載了多少成長的足跡。光陰似箭,轉眼間,我已經六年級,是國小的最高年級了。

開學典禮上,曹校長的講話讓我想起了昨晚cctv舉辦的“開學第一課”的節目,它的主題是“美就在你身邊”,分為四個篇章:“探索美”、“創造美”、“傳遞美”和“和諧美”。“探索美”是指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大自然之美,人類文明之美,還需要主動去探索。“創造美”是指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分享如那玫瑰散發出的幽香,縈繞在指尖,經久不散,這時分享是一種令人心曠神怡之美。“傳遞美”是指人不是獨立存在於世界,人是社會之人,需要從小就幫助他人、體諒他人,與社會相融合,體現心靈之美。“和諧美”是指一個集體裏只要所有人匯聚起來,就能展現集體的和諧的美和力量。

想到這,我頓時眼前一亮,似乎一切都有了生機:花朵更加嬌豔,在微風的吹拂下更加婀娜多姿;小草搖曳着,微笑着向我招手;我似乎覺得樹都長高了許多,小鳥站在枝頭興奮地唱着歌,好像在説:“新學期開始了,新學期開始了,新……”這正是“探索美”帶給我的歡樂。

走進教室,一個個熟悉的面孔映入我的眼簾,大家都在説説笑笑,談論着暑假有趣的見聞。我抬眼一望,只見後面牆上的板報渙然一心,五顏六色的圖案為教室增添了活力。“創造美”這次給了我視覺上的享受。

下了課,我們爭先恐後幫老師搬新書。大家都想多搬一點,為別人多分擔一點,難道這不是“傳遞美”帶給我們的嗎?

很快,大課間到了,男生們蜂湧般地奔向久違了的操場,我們又開始了激烈的足球比賽。今天不論球技的高與低,大家都能上場,大家都是主力。而且碰到有爭議的球也不再吵吵嚷嚷的,而是友好地迅速解決問題,繼續比賽。“和諧美”不正是這樣嗎?

原來,只要細心觀察,用心感受,美就在你身邊,在我們大家身邊。

開學第一天,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了美的力量—快樂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