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之張伯禮事蹟學習心得(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W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之張伯禮事蹟學習心得(多篇)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之張伯禮事蹟學習心得 篇一

自抗疫人民戰爭打響,這位中醫大家挺身最前線,老當益壯、當仁不讓,以“中藥漫灌”的理念,科學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詮釋了阻擊疫情關鍵時刻一箇中醫藥科學家和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仁心大愛,不愧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年逾古稀的張伯禮院士,從天津來到湖北,以科學報國的精神,充分發揚中醫藥特長,在疫情阻擊戰中指導建起一家以中醫藥綜合治療為主的方艙醫院,率領由來自天津等地中醫醫療團隊組成的“中醫國家隊”,書寫了挑戰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為新冠病毒患者解除病痛,為阻擊疫情蔓延爭取了主動和時間,充分展示了中醫藥的科學魅力,印證了中西醫結合在抗擊疫情中的功力和成效。

張伯禮院士身患膽石症,在抗疫鬥爭前線微創切除膽囊,成為“無膽英雄”,他不曾從抗疫火線退下,而是毅然堅守,而且他的兒子、天津中醫藥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執行院長張磊帶領天津第十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也來到武漢,父子在一線紅區共同抗擊疫魔,如此情節,多麼感人!

張伯禮院士是一位英勇無畏、敢於擔當、忘我工作的抗疫英雄,一位白衣天使的代表,一位老共產黨員的代表,一位天津人的代表。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必將激勵我們把抗疫鬥爭進行到底,奪取最後的勝利。

張伯禮院士離漢前寫詩告別

4月16日,江夏方艙醫院總顧問、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凱旋,離開了他苦戰82天的武漢。

1月26日,大年八年級晚上,正在天津指導防疫的張伯禮院士接到國家疫情防控指導組電話,要求當晚到武漢。72歲的張伯禮不懼危險,來到武漢。

1月27日開始,張伯禮院士深入定點醫院、方艙醫院、社區,給病人會診,調查疫情,制定中醫治療方案、研究中藥治療新冠肺炎的處方。

創建武漢首箇中醫方艙醫院推動中醫治療新冠肺炎

2月12日,張伯禮院士率領209名中醫“國家隊”進駐江夏中醫方艙醫院。該“中醫國家隊”由天津、江蘇、河南、湖南、陝西五省市三甲醫院專家組成。隨隊進駐的還有中央指導組中醫藥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

2月14日開艙至3月10日休艙,江夏中醫方艙醫院運行26天總計收治病人564人,治癒出院392人,其他休艙轉診他院。

據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副院長熊侃介紹,張院士作為總顧問,帶領劉清泉院長及五省市400多中醫專家,奮戰在江夏中醫方艙醫院。他親自穿上防護服,走進隔離區查房,為每一位患者拿脈、查看舌苔,瞭解病情。一個上午出來,防護服早已汗的透濕。

晚上,張伯禮院士又召集五省市幾名知名中醫專家會診,在張伯禮院士的指導下,制定了江夏中醫方艙醫院一號方、二號方。後期,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基本做到了“一人一方”。

據張伯禮院士自己介紹江夏≤≥方艙醫院有564個患者(輕症71%,普通型29%),五個中醫醫療隊(中醫國家隊)整建制接管。患者吃的主要是中藥,除了吃中藥還要打太極、練八段錦、做按摩、做敷帖,做鍼灸,中醫療法全套都上。截止到“休艙”,實現了“三個零”病人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這表明用中藥完全可以達到治療輕型、普通型新冠肺炎的目的,其療效主要體現在縮短痊癒的時間、降低轉成重症的比例。患者用的藥,主要是宣肺敗毒、淸肺排毒湯,再就是少數配方顆粒(中成藥)。像密切接觸的、發熱的、留觀的、疑似的人,用中成藥,如金花清感顆粒、蓮花清瘟膠囊。針劑則用血必淨。

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副院長熊侃説“張院長親自帶領一支中醫醫療團隊,進駐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在他的全程、深入推動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中,中醫對疫情介入的深度、廣度、力度史無前例的”。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之張伯禮事蹟學習心得 篇二

張伯禮的出鏡均引起社會熱烈反響,向師生們傳遞了科學報國的正能量,堅定了觀看者科技強國的信心,展現了院士擔當作為的風采,弘揚了科學精神。在兩次講述中,張伯禮結合親身經歷,動情回顧了在武漢戰疫一線的救治歷程,介紹了中醫抗疫歷史、如何科學抗疫、最新抗疫研究進展等方面,分享了對此次抗疫的思考與感悟,生動呈現了臨危不懼、最美逆行的畫面,在小切口中展現大視野,在小事件中體現大情懷。

張伯禮是第一批馳援武漢的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在武漢總共駐守了82天。由他掛帥的江夏方艙醫院從2月14日開艙至3月10日休艙,26天的時間裏總共收治了564個患者。截止到休艙實現了“三個零”,病人零轉重、病人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這充分證明了他運用中醫藥科學救治的成效,彰顯了攻艱克難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2003年曾與“非典”交鋒、此次已年逾古稀的張伯禮再次身披戰袍出征前線,一方面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病人救治,另一方面日思夜想深入研究新冠肺炎診療策略,由於連軸奮戰而引起舊疾膽囊炎復發,不得不接受微創膽囊摘除手術。對此他卻以詩抒懷:“抗疫戰猶酣,身恙保守難,肝膽相照真,割膽留決斷。”張伯禮説:“這回我把膽留在了武漢,更加與武漢市民肝膽相照了!”這充分體現了他仁心大愛的無私奉獻精神。

回顧這兩個多月的經歷,張伯禮講到:“人民給了我很多榮譽,其實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我們的人民!”他表示,“一個人不管知識怎麼樣,學術怎麼樣,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人民,熱愛自己的文化,這是基礎,這是做人之本。”這充分詮釋了他心繫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

“兩月敢忘江城苦,十萬白甲鏊戰茫。”談到在武漢82天最大的感觸,張伯禮説:“是個特殊時期的特殊的場景,特殊的任務,特殊的感悟,值得一生去記憶。”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時代需要新作為。這個時代需要我們積極踐行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懷,讓我們向勇攀高峯、大愛忘我、為國分憂的張伯禮院士致敬和點贊!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之張伯禮事蹟學習心得 篇三

“大疫當前,醫生就是戰士,就要往前衝”

“是武漢人民和支援武漢的全國醫務工作者們,眾志成城,共同奮鬥,才取得了目前抗疫的成果。作為醫生,大疫當前,我們就是戰士,就要往前衝,這是盡我們的本職工作。”在火車站,張伯禮院士深情地説,“讓我們感動的是,武漢老百姓非常給力,全國志願者奉獻的精神也令人感動,他們自己開車,自己加油,一直堅持了幾個月。眾多志願者為保證戰疫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武漢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例。這也反映我們中國人,在疫情面前,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取得這次勝利。”

張伯禮院士多次謙遜地説:“我們作為醫務人員就應該做這些事。我是一名中醫,此次新冠肺炎主要損害免疫功能,中醫治療正好能很好地提高免疫功能,就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作為一名醫生,我就是幹了該乾的事,説了該説的話,很普通很平常,受到大家這麼熱烈的歡迎,我覺得受之有愧。”

回首兩個多月的戰“疫”經歷,張伯禮院士感慨良多。現場一位書法家把張伯禮院士作的詩《歸辭》寫成書法:“山河春滿盡滌殤,家國歡聚已無恙。兩月敢忘江城苦,十萬白甲鏖戰茫。黃鶴一眺三鎮秀,龜蛇兩岸千里黃。降魔迎來通衢日,班師辭去今歸鄉。”

這首詩是張伯禮院士在4月8日武漢解封時有感而發,在詩中,他祝願偉大祖國山河無恙、春滿華夏,英雄的武漢人民雲開月明、平安康寧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2020《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之張伯禮事蹟學習心得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之張伯禮事蹟學習心得 篇四

張伯禮常説:“中醫藥學雖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並不落後,現代生命科學所遇到的很多困難和挑戰,將從中醫藥學中得到啟發。”30多年來,他嘔心瀝血,鍥而不捨,用現代科學技術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共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40餘項,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國家發明獎1項,省部級科技一、二等獎20餘項。作為科技部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專家組組長,參與組織、指導20餘個省市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2006年,張伯禮率先提出了“名優中成藥二次開發”戰略,他主持的對30箇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與產業化研究被列入天津市20項自主創新產業化重大項目。4年來,30個品種中年銷售額過億的品種已從2個增加到9個,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走出了一條新型的產學研結合之路。同時,張伯禮帶領他的團隊開始組分中藥研究,組建了國內首個組分中藥技術工程中心,開展中藥數字化分析及中藥配伍組分研究,構建了10661箇中藥組分和235個化合物的中藥組分數據庫,使中藥研發由單純經驗上升為優化設計,用現代科技方法揭示中藥成分、作用機理,這項中藥現代化的重要成果為中醫藥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

針對傳統中藥生產中存在的劑型落後、工藝水平陳舊、質量控制水平低等問題,張伯禮潛心探索以提高療效、便於服用為目的的中藥現代化之路。1999年,他申報的“方劑的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獲國家“973”項目資助。他發現了複方丹蔘方的藥效物質基礎、優選了配伍比例,提出了名優中藥小複方二次開發模式,突破了千百年來憑經驗組方的侷限,為現代中藥研製提供了科學依據。2010年,複方丹蔘滴丸成為我國第一例完成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二期臨牀試驗的中成藥,邁出了中藥打入發達國家醫藥市場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