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賣米讀書心得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K

賣米讀書心得

現代快速運行的步伐,如同一台翻滾不止的機器,不斷將以前老舊的事物和東西拋之身後。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賣米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閲。

賣米讀書心得1

今日,我讀了《賣米》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講:一個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媽媽住在一個農村裏,他們只能靠種農作物來賺錢過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女孩只能和她媽媽把種出來的米拿到集市去賣。女孩和媽媽到達集市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在賣東西了。一個米販子看了看他們的米,問他們一斤多少錢,女孩媽媽想賣個好價錢,説兩塊錢一斤,米販子説一塊零八一斤賣不賣。她媽媽説不賣,之後,那個米販子走了。之後又來了幾個米販子,都説一塊零八一斤賣不賣,她媽媽都説不賣。她們就一向等啊等啊等,等別的米販子來買她們的米。她就一向等。到了中午,太陽火辣辣的,曬得她們不停地流汗,可是不能去涼爽的地方休息,中午飯是吃從家裏帶來的鹹菜拌飯。等到午時,還是沒有人來買米。等到集市快散了的時候,一個米販子走過來,説一塊零五一斤賣不賣,她媽媽説一塊一才賣。米販子説:“集市都散了,還要價那麼高,誰會買啊?哈哈!哈哈!”説完就走了。之後,女孩和媽媽一粒米都沒有賣出去,沒法給她生病的爸爸買藥。

掩卷沉思,我明白了住在農村的人生活得很艱辛,他們只能靠種農作物來養家餬口,辛辛苦苦賺來微薄的錢,要想供孩子讀書的確很難。我們住在城裏,不愁吃,不愁穿,經濟條件比農村好,生活幸福,我們要珍惜啊!

作為學生,父母為我選擇了城裏的好學校,供我上學,我們學校各方面的條件比農村學校好得多,我要珍惜,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賣米讀書心得2

這幾天,整個朋友圈都在為一篇文章潸然淚下——《賣米》。

總以為《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只存在於那個年代的課本里。卻想不到,竟是張培祥——一個出生於1979年的北大的整個少年。

她腳下那段擔着大米踉蹌走過十幾裏的趕集路,起先是貧窮通往活着的路,之後是鄉間通往城市的路,最終是人間通往天堂的路。

她擁有貧困,也擁有非凡的才華。她是北大BBS上的“飛花”,著有《大話紅樓》及其他翻譯作品近百萬字,那篇曾獲得北京大學首屆學校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的《賣米》,只是她書寫的諸多文章中的一篇。她因白血病逝於非典那一年,年僅24歲。

正如網友評價:有的人,活着,就已經筋疲力盡。那麼,祈願她在去的那條路上如輕風飛燕,沒有貧苦,沒有重擔,僅有一朵自在飛花永駐芳華!

張培祥,究竟經歷了一個怎樣的人生……

賣米讀書心得3

現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真實故事,與其説是“故事”,不如暫且稱之為“事實”吧!

今日,教師介紹一篇小説,名為《飛花:賣米》,文中介紹了一個農村家庭為了生計和治療父親的病而去擔米上集市去賣,在賣米的過程中,與小販瘋狂砍價,並堅持自我信念,即“一分錢,一分貨”的理念,最終因小販不肯“市場價”收購大米,而導致大米賣不出去,最終挑着米回家。

經過了這個故事,令我感覺世事無常,徒生幾分傷感,此刻,報道上經常傳出某某商人因造假和種種原因,導致消費者常“大呼受騙”,上當的報道數不勝數。我常想,究竟是什麼力量使這些原本醇厚的商人轉變為“奸商”呢?是巨大的利益嗎?我想,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社會上的種種原因也是其中一個因素。如:人心的虛偽,貪慾,為金錢所矇蔽的雙眼。

文中的米販因為利益,而去壓榨農民老百姓的勞動果實。殊不知,此乃不智之舉也。若真正有失業人士,市場價收購百姓之米,豈不使自我斷了財路,這種“高壓政策”遲早會使百姓生出不滿之意。

賣米讀書心得4

今日我想分享的文章叫《賣米》,70後,80後在農村長大的人看了估計都會跟我一樣感動,覺得寫的就是我們自我。至少我覺得是,這篇文章不僅僅勾起了我的回憶,也讓我更加懂得今日的不易。

作為一個80後,我經歷了作者以往經歷的生活,也曾那麼努力,只為有飯吃,有衣服穿,有書讀,感激我的父母,不曾因為家貧拋棄過我們,堅持送我們上完大學,向我的父母致敬。

斷斷續續的想起許多以前的事情,對於此刻而言,是那麼的寶貴,因為就是那樣的生活,讓我十分的獨立,也從來不害怕任何的苦難。

人生第一次有自我的家的概念是我11歲生日那天,那天我們搬回了老家,在這之前,我們都住在村委破破爛爛的房子裏,我和姐姐沒有地方住就寄住在隔壁的國小,和一個有點遠親的教師作伴,兒時的印象僅有夏天忙不完的雙搶。農村的我們,基本四五歲就要下田幫忙幹活,不會割稻子就幫忙給打禾的人送稻把,再然後就拾稻穗,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輪流給各家幫忙,每一天凌晨四點就要起牀,晚上九點收工,等到暑假快結束的時候,身上被稻子割出來的一道道疤痕也就好了,我是一向到回老家以後,我的工作就是放學後洗衣服,然後去鋤地,去種菜,去給菜地澆水,11歲開始就學會了做飯,自我縫縫補補。等到我上國中,姐姐就上高中了,只要家裏有點好吃的,比如媽媽學校發了蘋果什麼的,我就得踩着一個破自行車從村裏騎到鄉里,再騎到隔壁鎮上去給她送去。

我99年會考結束之後,母親去岳陽找父親了,我帶着小我三歲的弟弟在家,去母親代課的國小替她上課,等到住校的姐姐大學聯考完回家,我把弟弟送去外婆家,一個人獨自坐着大巴去岳陽找父母,此刻想來當時的我真的無比勇敢,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我,帶着剛好買車票的錢,轉了三趟車從寧鄉的鄉下到縣城再到長沙,再去岳陽,真不敢下想象要是坐錯車了,不夠錢了,遇到壞人了怎樣辦。那天正好是父親42歲的生日,我之所以記得那麼清楚,是因為母親在車站接到我之後,回到租住的小房子做飯,難得的做了一次水煮草魚,還開了一瓶啤酒,當時的我多麼無知和害怕貧窮,我很生氣的跟母親説,今日又不是什麼節日,為什麼這麼浪費啊?直到母親説是父親的生日,我一下子眼淚就掉下來了。此刻想起那天的情景,心裏依舊戰慄,為什麼吃個魚都是如此奢侈的事情?

等到我考上高中之後,家裏的日子更加拮据,姐姐在大學聯考失利之後去湘潭的小餐館打工,卻經常被客人吃豆腐,她打電話給家庭條件稍好的小舅舅,説想去復讀,也虧得舅舅的支持才有機會再回到學校,得以上大學。而我,得感激我們鄉下的“外婆菜”和各種罈子菜,還得異常感激的大姨,我們是封閉式的高中,僅有每週六午時兩個小時能夠出校門,我就借同學的自行車去大姨家炒上一瓶子乾菜,這就是我一個星期的下飯菜,米飯是提前交了糧食到學校的,倒不用擔心沒飯吃。我們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同學跟我一般家境,也是這樣,倒也不覺得多苦。只是後悔高三之前浪費了很多學習的時間,沒有認真的去學習,把時間都花費在看武俠小説和言情小説上,有時候甚至點着蠟燭看到天亮,僅僅在臨近大學聯考四個月的時候才開始努力,也感激自我的幡然醒悟,幸運之神的眷顧,讓我以超出本科分數線7分上了大學。

大學也許是我最歡樂的四年了,因為離開了父母,能夠暫時遠離天天掛在嘴邊的貧苦,大學的學費反正能夠先欠着,期末還能夠爭取到獎學金,一個月200塊的生活費綽綽有餘。只是父母的負擔更加重了,弟弟上高中了,姐姐和我都在讀大學,難以想象那個時候父母的苦,只記得父母經常為了我們的學費和生活費到處借錢,只要是能借到錢的親戚朋友他們都借過。大二時,父親在清遠打工,每一天連續上16個小時的班,在銅廠燒爐子,暑假回家見到滿是傷痕的父親,心在滴血,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告訴自我必須要賺錢,要讓我的父母安享晚年。等姐姐和我大學畢業好幾年,我們都還在為讀書時欠下的債努力。此刻最終鬆口氣了,能夠為父母做點事情了,偶爾能夠贊助他們出去旅行,帶他們去吃頓大餐,買個禮物。

前幾天我生日,母親説祝我生日歡樂,我説我應當感激你們給了我生命,也給了理解高等教育的機會,讓我從山裏走了出來,我能做的就是盡我的本事讓你們過好過舒心。

絮絮叨叨説了很多,其實,我想説的是,我們都有艱苦的時候,我們都在努力先活下去,再去想好好的生活,生活不易,珍惜當下。

賣米讀書心得5

最近的微信朋友圈內,一篇《賣米》迅速刷屏。文章講的是一位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在回鄉時和母親一齊到場上賣米的經歷,由於價錢沒有談攏,她和母親沒有把米賣掉,只能把100多斤重的兩擔米再挑回家。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大才女,但她已經在2003年因罹患白血病而去世,生前曾有翻譯和編寫作品出版,並有小説、散文發表,而這篇文章的描述場景皆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才女,英年早逝,講述農村苦難,這一切確實都容易觸發讀者淚點,併為之感動。可是,一篇舊文為什麼能夠在作者逝去15年後忽然走紅?原先,這篇文章的始發者是大型文學刊物《當代》微信公眾號,而《賣米》是這本刊物早在2004年第3期上發表的一篇短篇小説,《當代》微信公眾號將這篇舊作拿來作為對作者的紀念重新發表,這當然是這個公號的自由。但讀者如果忽視了它是一篇小説,將它拿來作為當下農民生活的寫照,就可能會出現問題。

既然是小説作品,讀者對它的閲讀評價就必須是以小説的標準來進行,況且是發表在以往發表過《白鹿原》這樣的優秀小説的文學刊物《當代》之上,那麼它應當是具有必須的水準的。可是,整篇小説讀下來,卻並無讀小説應當有的感覺,故事平淡無奇,語言也無引人入勝之處,它充其量是一篇文從字順的學生習作。當然,對文學作品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況且作者已逝,已經沒有辦法和我們申辯,倒是從《當代》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的另一個公眾號模糊了其小説身份,刻意強調其為作者親身經歷,讓人覺得不夠“厚道”。也許是公眾號主人太想經過此篇來感動讀者,但即使我們把它當成一個真實的故事來讀,似乎也感動不起來。

這篇文章説的“我”和母親到場上賣米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母親與米販在一塊零五分一斤還是一塊一角一斤上沒有達成一致,米販已經同意以一塊零八分一斤收購,但母親不肯通融,錯失了交易良機,最終同意讓到一元零五分一斤,卻已賣不出去。在這個簡單的過程中,母親顯然缺乏市場交易的基本常識,而只是一味認死理,缺乏隨行就市的靈活性,最終自我的利益也沒有實現。

所以,如果要為《賣米》寫一篇讀後感,它的重點決不應當僅僅保有感動。《賣米》一文如果有一點可取之處的話,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對市場交易的陌生,觀念陳舊,正在現實地影響着農民的與時俱進。文章經過父親(這個父親照例是毫無創意的重病在身,等待米賣掉之後買藥)之口指責這些米販子盤剝農民,聽着振振有詞,其實表現的可是是幾千年落後的重農抑商思維。但這種思維對農民的提高與發展有害無益,農民要擺脱貧困,必須從思想上摒棄這種落後觀念。今日,我國正在大力推進扶貧事業,可是“授人以魚”容易,“授人以漁”難。扶貧離不開對貧困農民的物質幫忙,但更重要的是要幫忙農民擺脱舊觀念,學會市場交易,讓他們駛上社會發展的車道,而不是永遠停留在舊的車道里經過撫摸苦難來博取廉價的同情。

Tags:賣米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