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3生態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W

2023生態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2023生態心得體會篇1

要運用現代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深入認識和掌握污染和破壞壞境的根源和危害,有地保護環境,預防環境質量的惡化,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

多年的實踐,人類改造自然、發展生產,必須同時注意自然界的“報復”,注意發展生產給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生態系統所帶來的影響,而不能超過某一個限度。環境保護工作就是要明確提出這一限度,通過宣傳使大家認識這一限度,以政策、法律形式作出具體規定,並盡力實施這些規定,否則人類的生存環境就會遭到破壞。

自然資源的破壞,有的要幾十年、上百年才能恢復,有的則難以逆轉。儘管人類正在採取許多局部性保護措施,但一些珍貴動植物還在繼續走向滅絕,因為人類活動形成的全球性有害影響遠遠勝過局部保護性措施所產生的效果。

當前,我國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破壞的情況也是相當嚴重的,非認真解決不可。從水體來看,地下水硬度增高,水位下降已成為大城市具有普遍性的現象。加之有些地方地表水污染嚴重,水資源緊張已成為影響生產發展的嚴重問題。此外,噪聲污染和自然資源的破壞也很嚴重。

實踐還證明,生產建設和生態平衡之間的關係是否協調是經濟建設中的戰略性問題。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比例關係失調,花幾年功夫可以調整過來。而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沒有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是難以調整過來的。這樣來分析問題,才能更深刻地認識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迫切性。

因此,一切環境保護工作者、生產部門的領導者和廣大管理幹部、工程技術人員,都要既有生產觀點,又要深刻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搞好環境保護,保護環境也要促進生產發展,作到環境效果與經濟效果的統一,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為人民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

2023生態心得體會篇2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着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羣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税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2023生態心得體會篇3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這一重要精神,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十分突出的戰略位置,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的發展模式。環境與經濟之間相互影響,反映出事物普遍聯繫之中的共同性和統一性。恩格斯説過,“勞動與自然界一起才是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處於工業化階段的國家和地區,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作保證,自然環境是衡量一個地區“軟實力”的重要標誌,在區域競爭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誰的環境好,誰就能讓更多的生產要素匯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同時,經濟發展也為環境保護提供了物質條件。

聯合國發佈的《只有一個地球》報告中指出:“貧窮是一切污染中最壞的污染”,因為環境不可能在貧困的條件下得到改善。保護需要資金,資金需要通過發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開發資源才能有效保護生態,尤其是可以通過使用新工藝、新技術儘量減少甚至避免工業化階段的污染。由此可見,發展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總量增長取決於對資源的開發以及有效配置,有賴於人類智慧不斷地認識、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與經濟二者統一於發展,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綠色發展是經濟轉型的趨勢,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的標誌。時勢所趨,經濟欠發達地區迫切需要從“非此即彼”的“對抗性”思維中解脱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贏”。

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資源豐裕的經濟體更願意通過傳統的要素投入獲得增長,對技術創新意願不如資源缺乏的經濟體強烈。

總體來看,當前欠發達地區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驅動發展的模式還沒有根本改變。應當看到,造成欠發達地區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約束,制度安排與推動綠色發展不相匹配,出現了一面是不斷加強生態保護設施建設,一面是不斷破壞生態環境,且破壞的速度比建設的速度還快。一些欠發達地區為擺脱貧窮,盲目追求增長,許多生態資源被濫採濫伐直至耗竭,資源浪費極其嚴重。這種任由稀缺資源繼續免費使用、廉價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決不能持續下去。

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江西省通過實施戰略性新型產業和“六個一工程”戰略,大力發展風電能源、高效農業等生態、清潔、循環經濟,形成了以礦產資源深加工、勞動密集型產業、現代農業以及生態綠色產業為主導的環保型產業體系,並通過生態市場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態市場運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還積極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考評機制,加快推進水、電、礦產等資源型產品及要素價格改革,開展排污費改環境税試點,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制度,推進生態合作、產業共建等多種方式的生態補償等。20_年以來開展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林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還對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經驗表明,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就要根據資源稟賦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態經濟規劃和相關政策,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建設區域性優質農產品生產等傳統產業基地,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將生態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銜接,利用循環經濟的理念使生態經濟的“涓滴效應”擴散開來,把發展生態經濟與發揮傳統要素優勢相互結合。這樣既可以賦予傳統要素以新的內涵,也可以讓生態經濟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限度地發揮作用。

在制度建設上,要建立健全產權制度和價格機制,因為產權制度有效地促使人們保護稀缺資源,價格機制靈活地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變化。

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鼓勵人們尋找替代資源、節約使用最稀缺的資源,通過推動技術創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推進綠色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的“路線圖”。欠發達地區往往藴藏着較豐富的原生態資源,同時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貧困人口,面臨着加快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任務。一方面,我們不能用停止發展的方式來保護環境;另一方面,發展又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難治理”的覆轍。

新世紀以來,江西依靠區位優勢和要素優勢,成為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區產業的低端環節,賺一些微薄的辛苦錢。江西要實現科學發展、人民富裕、社會和諧,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模式。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作為引領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龍頭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經濟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兩年多來,全面啟動了“十二項重大生態經濟工程”建設,包括以生態保護、污染治理為主要內容的6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和以保護“一湖清水”為重點、優化能源結構的6大基礎設施工程。

再以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為例,這是江西有史以來投資的水利建設項目,被譽為江西的“三峽工程”,具有防洪、灌溉、發電和航運等重大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該水利工程建成後,將對江西經濟核心區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達7.5億元。在防洪的同時,每年還可增加電量11.4億千瓦時清潔電能,有效緩解江西電力供需緊張狀況。另外,萍鄉、德興等資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繼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地下”轉向“地上”、從“黑色”轉向“綠色”。

江西在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在鞏固提高中保持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3.1%,設區城建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均列全國第一位,林業產值突破千億,上升為全國第六。

當前,世界範圍內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與我國的轉型發展形成了歷史性交匯,為欠發達地區推進綠色發展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歷史機遇。探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路徑,形成面向未來的新型產業發展格局和經濟增長模式,才能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能在擴總量、上水平與轉方式、調結構的有機統一中贏得主動。

2023生態心得體會篇4

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1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並發表重要講話。

水的安全關係國家長治久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盤大棋,下穩、下好這盤保護黃河生態環境的大棋,可以造福祖國的千秋萬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黃河作為我們的母親河,不僅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們內心深處的深厚歷史情感,更是關係着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必須不遺餘力重視起來、治理起來。黃河母親哺育着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流經我國9個省區,實現整個流域的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

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在於保護。不遺餘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場關係全國整體生態環境佈局的深刻變革。從黃河流域目前實際情況來看,生態保護工作中尚存一些短板和弱項,尤其是在貫徹落實大保護、大治理的具體措施方面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面對新形勢,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髮展的輻射區域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而且思想觀念已然脱離以前的老套路老辦法,充分結合新科技、新技術,在保護上下大功夫。古人云,善治國者,必重水利。進入2020年,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將會形成帶動效應,在踐行新時期中央水利工作方針的前提下,為脱貧攻堅戰的勝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實現提供堅實保障。

重點圍繞着水做足文章。水,是河流、湖泊的本體,水的質量決定着整個流域的生態環境質量,奔騰不息的黃河之水,同時也藴含着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當下,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與相關人民羣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近些年由於一些不尊重自然規律的肆意妄為開發動作,使得母親河生態受到了破壞,要實現人水和諧相處的目標,必須狠抓主要矛盾,從水着手,聯合各個相關部門,在中國特色現代化治水道路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檢測防治制度,合力持續進行水生態的維護。

在科學落實中保障黃河生態保護工作的行穩致遠。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直以來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隨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有效推進,我國在圍繞黃河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中,從被動治理,改為實行主動調控,實事求是搞治理,通過自流引水、提水灌溉等科學論證後,完善技術方法,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黃河灌溉面積,同時在進行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作中有序開發黃河電力資源,重大水利工程加快推進速度,不斷提升黃河涵養能力,政策的切實有效貫徹落實給予了黃河流域健康、持續發展的有效保障。

2023生態心得體會篇5

“林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草甸凝綠,杉竹滴翠,百花吐豔,層林盡染,形形色色的植物給大地披上了色彩斑斕的外衣。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魚遊淺底,萬馬奔騰,多種多樣的動物為自然的山和水增添了無限活力。

生命是大自然孕育的奇蹟,大自然因多樣的生命而變得生機勃勃和絢麗多彩。大自然是一幅美麗的畫卷,成千上萬的生物交織匯聚成這幅畫卷中最本質的色彩,揭示着生命的真諦,創造着生命的奇蹟。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清水秀,自然風光數不勝數,令古今中外的無數文人墨客為之痴迷。錢起説:“青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韓愈説“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蘇軾説“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後,不是美麗中國;強大富裕而環境污染,同樣也不是美麗中國。正如偉大哲學家所説:“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隨着經濟的進一步開發,我國的環境污染日益加劇。我國環境污染嚴重,其主要自工業的排放,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不堪重負的地球的哭泣”。

美麗中國,就是讓人民羣眾在享有豐富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通過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祖國大地披上美麗綠裝。在城市建設中務力做到高效利用和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把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結合起來。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文明範型,把人類帶進了真正意義上的“文明時代”。人類一方面能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舒適生活,另一方面會被“澄塘霞影,婀娜的花卉,清新的空氣”的美景所環抱。

讀了《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者》這本書,不僅使我知道了生命的起源和奧妙,還讓我遊覽了祖國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蹟,但是使我感觸最多的還是哭泣的地球這一章節。

山青水秀但貧窮落後,不是美麗中國;強大富裕而環境污染同樣也不是美麗中國。隨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的環境污染進一步加劇,並且嚴重威脅我國城鎮居民的生活和健康,甚至在將來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的合理發展。我國環境污染嚴重,主要是來自於工業的排放,廢氣、廢水和廢棄物日益增加。不堪重負的地球在哭泣。地球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地球一旦無藥可救了,我們將如何生存?拯救地球就等於拯救我們自己呀!

面對這樣嚴重的環境污染現狀,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緊迫感,都應該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倡導綠色文明。綠色文明是一種新型的社會文明,是人類可持續發展必然選擇的文明形態,也是一種人文精神,它體現着時代精神與文化內涵,也體現着人類的進步以及與大自然和和諧共處。綠色文明包括綠色生產、生活、工作和消費方式,其本質是一種社會需求。

我們不僅要自己愛護環境,還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染周圍的人們,讓所有的人都來追求綠色文明,讓我們居住的環境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新鮮、陽光更燦爛。

創建“綠色社區”工作是我鎮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增強全社會環保意識,促進我鎮生態文明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的重大舉措。為進一步提高社區環境管理水平,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我鎮將從年上半年開展“綠色社區”創建活動。現結合我鎮實際情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創建綠色社區的主要目標是:改善市民生活環境,提高市民生活質量;合理利用資源,促進生態平衡;提高環境意識,變革價值觀念;提倡綠色消費,共建綠色文明。通過開展“綠色社區”創建活動,逐步建立起規範的社區環境管理模式,倡導符合綠色文明的生活習慣,消費觀念和道德意識,使廣大居民自覺將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綜合利用的意識和行動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切實改善我鎮居民生活環境質量。

二、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創建工作,推進創建工作的紮實開展,鎮政府成立中堂鎮綠色社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協調和指導各項工作的開展。具體成員名單如下: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環保分局,具體負責協調創建綠色社區各項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張應良同志擔任,成員分別從環保分局、宣教辦等相關部門抽調人員組成。。

三、基本內容和條件

綠色社區的主要內容包括環境管理、環境治理、環境美化、環境質量、環境意識、環境行為、環境特色等七大部分,既有硬件要求,又有軟件要求,具體內容詳見《東莞市綠色社區考評標準》。

綠色社區的基本條件為:以已建成的、相對獨立的住宅小區為單位,原則上不少於500户家庭或1500名居住人口。小區規劃佈局合理化,工程質量標準化,建築材料環保化,能源消耗清潔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環境建設生態化,公眾參與制度化,消費行為綠色化。

四、實施步驟和考評辦法

本着“誰條件成熟,誰爭先創建”原則,經初步調查研究,我鎮確定潢湧村為今年創建綠色社區對象,按照建立機構、開展宣傳、組織培訓、申報、檢查驗收、命名錶彰和複查的步驟進行。

(一)完善機構階段:年 月,按照有關要求,成立潢湧村創建綠色社區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配備專人負責創建綠色社區工作。

(二)宣傳發動階段:年 月,制定可行的創建計劃,明確創建目標和工作職責,在轄區範圍內廣泛開展宣傳活動,營造人人蔘與“綠色社區”創建的社會氛圍。

(四)創建自查階段:年 月初,按照創建“綠色社區”的軟、硬件要求,潢湧村落實綠色社區建設工作,加強自查完善,確保各項工作自查達標,並上報鎮創綠辦。

(五)創建申報階段:年 月,對照考評標準,協助潢湧村填寫《東莞市綠色社區申報自評表》和《東莞市綠色社區考評申報表》,經鎮“綠色社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審查、考評、驗收後,報市“綠色社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六)受理公示階段:市創建綠色社區辦公室根據考評標準進行初步審核,決定是否受理。受理後,申報單位要在社區宣傳欄公告,同時,申報名單將在東莞環保網站進行公示,接受羣眾監督。

(七)考核命名階段:年底,市創建綠色社區辦公室組織對申報單位進行考評,考評方式包括實地察看、檢查檔案、問卷座談等。符合考評標準的,授予東莞市綠色社區稱號,並從市級綠色社區中擇優向省創建綠色社區領導小組推薦,參加省級綠色社區評選。

(八)長效管理機制:東莞市綠色社區每年評選一次,每3年複查一次。複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撤銷命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要求創綠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把創綠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制定計劃,落實措施,明確責任,保證經費,確保創建活動正常開展。

(二)建立制度,加強交流。要求創綠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建立信息反饋制度,分階段分重點報送創建情況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切實加強創建工作的信息交流,推動創建活動有效開展。

(三)運用媒體,廣泛宣傳。利用廣電站、宣傳冊子等宣傳載體,廣泛宣傳創建“綠色社區”意義和典型,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宣傳和監督作用,並以點帶面,推廣“綠色社區”創建經驗,營造創建的良好社會氛圍。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按照“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綠化理念,大力開展城市森林建設,大力弘揚生態文明,大力提高全民的生態意識,大力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大力提升城區品位和綜合競爭力,形成樹有高度、林有厚度、綠有濃度、特色鮮明、個性突出的城鄉一體綠化新體系,進一步彰顯“森林譜,花園副中心”特色魅力。

二、創建原則

1、黨委、政府組織原則。在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全局出發,在區創建領導小組的具體組織下開展工作,以確保創建工作高效有序推進。

2、全民參與原則。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在全區範圍內大張旗鼓地宣傳創建工作,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使支持、參與創建工作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

3、目標管理原則。嚴格按照國家森林城市創建要求,制定我區創建目標和任務。

4、分步實施原則。根據創建的不同階段、不同要求,有計劃、有重點、分步驟推進,使創建工作合理、高效、有序開展。

5、統籌兼顧原則。創建工作要與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和“森林城鄉、花園”建設緊密結合、統籌推進。

三、創建目標

年啟動創建工作,力爭通過三年的創建,到年全面達到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標準,並通過國檢驗收。主要目標為:

1、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綠地率達到3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以上。

2、湖泊、水庫等水體沿岸綠化率達到80%以上。

3、道路綠化率達到90%以上,形成與周邊環境與人文景觀相協調的綠色通道網絡。

4、城市森林建設樹種豐富,鄉土樹種數量占城市綠化樹種使用數量的80%以上,城市森林自然度不低於0.5。

5、建成區內有多處以各類公園、公共綠地為主的休閒綠地,多數市民出門平均500米有休閒綠地;城區建有能滿足市民日常休閒遊憩需求的生態旅遊休閒場所。

6、認真組織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80%以上;廣泛開展綠地認建、認養、認管活動,繼續擴大“三八林”、“友誼林”等各類紀念林基地建設。

7、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對全區的古樹名木全面實行普查建檔、掛牌保護;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市民知曉率達到90%以上,支持率達到80%以上。

四、組織機構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由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開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城建局,具體負責日常工作的組織、協調。同時領導小組下設綜合組、實施組、督察組、宣傳組、資料組。

(一)綜合組職責:主要負責我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整體計劃,提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實施方案,申請專項資金。(責任單位:區城建局)

(二)實施組職責:按照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實施方案的要求,提出相關配套工程實施意見,協調各部門落實配套工程和綜合整治。(責任單位:區城建局、各街辦、鎮(園))

(三)督察組職責:按照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實施方案的要求,督促檢查有關單位創建工作,並提出建設性意見。(責任單位:區創建辦、區監察局)

(四)宣傳組職責:提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宣傳方案,編印各種宣傳手冊,組織媒體做好宣傳工作。(責任單位:區委宣傳部)

(五)資料組職責:按照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要求,收集整理上報有關創建資料。(責任單位:區城建局、各街辦、鎮(園))

五、計劃安排

(一)宣傳動員階段(年10月至年12月)

1、在譜轄區內的主要接點路口製作2—3塊大型平面宣傳廣告;在社區利用黑板報、宣傳欄,提高全區居民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知曉率。

2、召開全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動員大會。

(二)具體實施階段(年1月至年12月)

1、年1月一3月,按照創建目標任務開展創建工作,並對照創建標準認真開展自查。

2、迎接市創建辦對我區創建工作進行督促檢查,並對提出的整改意見限期整改到位。

(三)迎檢衝刺階段(年1月至年4月)

1、年1月一2月,迎接市創建辦對我區創建工作完成情況進行全面的檢查驗收,發現問題限期整改。

2、年2月一3月,全面完成迎接國檢各項相關文件資料的整理和我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彙報材料。

3、年3月—4月,迎接國家林業局組織的專家組檢查評審。

六、工作重點

以“森林十創”工程為抓手,緊扣我區“文化發展示範區,繁榮城區副中心”的發展定位,將創建與文化相結合,充分挖掘我區的文化資源,繼續大力實施以“道路廣場造綠、園區廠區擴綠、臨街拆違還綠、街巷節點插綠、社區庭院增綠、村村户户參綠”六大工程的“普綠行動”。

(一)道路廣場造綠工程。以道路廣場綠化出風景為目標,一是在梅湖景區內規劃出30畝左右土地,按照“森林公園”的標準,滲透八大山人的墨色文化,大面積地種植綠梅、紅梅、臘梅等梅花品種為主景,用墨竹、剛竹、雷竹、鳳尾竹等竹類為裝飾,再配以草堂、景石、木凳等,將其打造成市民生態遊憩、休閒的旅遊勝地,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提供負離子的“城市森林綠肺”。二是以打造精品路,提升景觀路為理念,通過加種鄉土樹種,以速生樹樟樹、欒樹、法梧等喬木為主,合理搭配花灌,將南蓮路、市場東路、青山湖南大道、南高公路、墅溪路等城區主次幹道打造成“常綠和落葉並舉、速生與慢生兼顧、林相和季相搭配、平面與立體結合”的都市綠色長廊,做到一條道路一道風景,一個廣場一片生態景觀。(責任單位:景區管委會、區城建局)

(二)園區廠區擴綠工程。按照“森林園區”的要求,在昌南工業園區、駐區企業廠區進行擴綠。在原有綠化的基礎上,實施園區主幹道兩側、主要路口的植樹擴綠和重點綠化景點建設,增加具有造型美、色彩豔、氣味香的喬花灌木品種和數量,同時與企業的特點相結合,挖掘企業文化內涵,建設出綠色生態園區和廠區。重點打造和提升昌南工業園內的包家花園廣場、省火電、造幣廠、都集團公司的綠化品位和文化內涵,達到“綠有濃度、林有厚度、樹有高度、株有密度,特色鮮明、個性突出”的生態人文綠化景觀效果。(責任單位:昌南工業園、駐區有關單位)

(三)臨街拆違還綠工程。通過拆牆透綠的方式,加大對臨街單位的綠化力度。引導和鼓勵駐區單位、社區居民拆除封閉式的圍牆,建設內外通透、造型優雅的外牆,並對圍牆內的綠化進行完善,突出平面綠化與垂直綠化相結合,大力種引觀花觀葉植物,提高綠化質量和品位。重點對都南大道華廈醫院南面圍牆、城路社區圍牆和井岡山大道江鈴立交橋日生豆奶廠圍牆等處進行拆圍後,以郵票綠地和街頭小景的方式進行透綠,達到“滿院綠色關不住,紅花綠景人共享”的效果。(責任單位:區城建局、各街辦、鎮(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