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粵秀書院心得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6W

粵秀書院心得多篇

粵秀書院心得篇1

嶽麓山座落在湘江之濱,從山頂到山腳,猶如一片綠色的海洋。翠綠的像水在流動,又似一塊落在大城市間的翡翠,綠得發亮。

淋浴着春日裏的暖陽,我爬上嶽麓山,置身於樹林間。彷彿自己就是這裏一片幽靜的“叢林之王”。

樹林很幽靜,除了太陽在樹葉縫中灑下零零星光般的陽光外,樹枝間裏時不時的有一個小巧玲瓏的身影,一晃而過;地上也有一個小小的身影排排的走着。

爬嶽麓山是一個十分好的緩解壓力的方法,兩邊的大樹搖身一變,成了綠油油的大棚,而山頂上吹來的習習涼風,成了一座天然的電風扇,吹着涼爽的風,疲勞和壓力也在不知不覺中飄走了,頓時令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一下讓人們又有動力,忘記了爬山的辛苦。

下山之後,就是愛晚亭了,這個景點可謂是“長沙人都知道”的地方,每天幾乎都是人流不息。愛晚亭的名氣可就大了,不單單只是因為牌匾是由的親自題詞,還與琵琶亭,蘭亭,醉翁亭並稱“中國四大名亭。”

秋天的愛晚亭猶如仙境般美麗,四周紅葉似火、眾星拱月般環抱着愛晚亭。亭角飛翹,琉璃碧瓦,和這似炎的楓葉,混在一起,可謂是“一片紅中一點綠”,坐入亭中,彷彿進入了一種神奇的境界,好似自己是一個仙風道人,閒遊在神仙府的小亭間,又似自己是一個帝王,在大觀園裏散步。

愛晚亭旁,還有一條小溪,潺潺的流着,無疑是在這錦緞上,添上了幾朵小花。“中國四大亭之一”的稱號,果然不是白給的。

嶽麓山就像一塊百看不厭的珍寶,無論你什麼時候來,都能領略它不一樣的美。

粵秀書院心得篇2

我對嶽麓書院的景仰由來已久,雖然我讀書不多,但是對讀書人打心底有種好感和親近,尤其是在繁雜浮躁的塵世裏,有如此定力來鑽研學問。在幾千年的中華文化之中,為讀書而讀書的,可能只有書院人。

嶽麓書院讓我驚歎的其二是其悠久的歷史建築,保存修葺較好,歷史古蹟往往多次毀於戰火,而該書院卻在歷史及政治旋渦中保存發展壯大,確實不易。嶽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除建築文物外,嶽麓書院還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學達性天”、“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潔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王文清“嶽麓書院學規碑”等等真跡。

封建社會學習的地方主要以寺院。而嶽麓書院緊鄰寺院卻發展壯大,還保留祭祀的功能,古人先後修建了文廟及一批專祠。在佛的腳下祭祀的卻是文化先賢。可歎文化的精神力量之大。

古人到聖廟專祠進行供祀活動,也是他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弘揚傳統文化、激勵士賢的一種形式,但這種形式畢竟受到封建社會的粉飾,所以,民主革命開始之後,這種祭祀活動在書院逐漸消失。儘管這種祭祀形式不可取,但對聖賢先哲的紀念仍有一定意義,對他們的哲學觀點、思想道德觀念中的合理部分還應繼承和弘揚。古人留下的聖廟專祠,現修葺一新,供後人景仰,亦有助於人們瞭解和弘揚祖國的優良傳統文化。

拜謁嶽麓書院,使人們不由自主地從這裏厚重的文化底藴中感到昇華。縱觀中國文化史,像嶽麓書院這樣的書院真是“獨此一家”,它集天道、地脈、人緣、文氣於一體,樹人無數,興盛千年,這是中國文化的幸事,也是湖南人的幸事。恰是因為這座書院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和力量,湖南的“興邦人傑”才會如此密集,這般茂盛……

唯楚有材,斯文為盛,嶽麓書院千年辦學,其最大成就,就是培養出大量具有道德人格的人才。嶽麓書院的主教者們,力圖使書院能夠成為一所塑造和培養高尚道德人格的場所,培養出具有崇高精神的理想人格,能達到“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無窮”的精神境界。縱觀嶽麓書院千年辦學歷史,曾湧現出無數忠貞不屈、浩然正氣的愛國志士、豪傑君子,他們保持靈魂高潔,崇尚真才實學;他們努力追求知識與真理,勇於實事求是;他們能夠在戰場上流血橫屍,為民族尊嚴和大眾利益,他們樂意服從真理和良知,敢於抵制外辱與邪惡;他們依照自己的道德理性作出價值選擇,絕不使自己成為聲名利祿的奴隸。

嶽麓書院作為一所高等教育、學術研究的機構,它所形成的“務實”傳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學貴力行的治學風格。

粵秀書院心得篇3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都閃爍着時光淬鍊的人文精神。今天,我們將以書院對聯為線索,感受書院流傳下來的湖湘文脈。1904班的小夥伴們,一起出發啦!

同學們乖乖的排隊

恰同學少年的感覺走起來~

同學們走進嶽麓書院,開啟感受湖湘文化魅力之旅吧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副對聯是什麼意思呢?跟隨導師一起去了解吧!

陽光明媚而炙熱,孩子們認真聽導師的講解,感受書院每幅對聯的文化藴意。

瞭解完書院對聯,同學們要自己動手製作竹簡啦,簡牘是古代書寫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製的叫竹簡,木製的叫木牘或簡稱牘,合稱簡牘。同學們要把今天在嶽麓書院內喜歡的對聯寫在竹簡上,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一起動手吧

陽光男孩們~

棒棒噠女孩們~

你認真的樣子真的很好看呢!

交流起來~

又是認真的孩子們~

又捕捉到一個認真的孩子

開心

陽光透過樹葉枝椏,隨意落下,光怪陸離的美~

進入博物館啦~真的好喜歡真的有被薰陶

汽水降低的温度是夏日的奇遇,我驚喜於這樣的相遇,美好的時光悄然流逝,嶽麓書院的行程到了尾聲,1904班的每位同學今天都超棒噠

粵秀書院心得篇4

今天,陪同領導再次參觀了天波書院。

天波書院坐落於永清縣後奕鎮,採信線東側,佔地近100畝,建有從安徽、浙江、江蘇等我國南方各省收集來的各式古建築30餘座。包括極具南方特色的戲樓、會館、小姐樓、狀元樓、祠堂等。目前,正在逐步建設中。

天波書院是由一位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對古建築情有獨鍾的民間人士出資建設的,據出資人候先生介紹,後奕鎮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歷史上曾是宋遼交戰的戰場,其周圍的霸州、信安、雄縣都曾發生過許多戰鬥。著名的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戰鬥就發生在距該鎮以北十幾公里的地方。著名的楊家將楊六郎的點將台遺址就位於這裏。為展示家鄉,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一份珍貴的歷史記憶,侯先生在2011年出資一千餘萬元重建了六郎廟——觀音禪寺。天波書院緊鄰觀音禪寺,二者渾然天成,巧妙融合,侯先生決心將其打造成對外展示永清的一張亮麗的名片。

在整個參觀過程中,侯先生對每一處建築、甚至每一個建築構件都能詳細説出他的來歷、藝術特色、典故,從介紹中,可以強烈的感受到他對此的痴迷,也可體會到整個過程的艱辛。

粵秀書院心得篇5

一大早,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和媽媽來到了號稱“人文第一景”的立雪書院參觀。

來到立雪書院,我們登上一段陡峭的石階,石階兩旁怪石林立,號稱“立雪巖”之壯觀小景,最引人注目的那塊酷似獅子的巨石,上面刻着“獅醒”兩個大紅字,更給這隻獅子添了幾分威風。登上立雪巖。就來到了立雪書院的牌樓,上方刻着“立雪書院”四個大金字,兩旁刻着一幅富有哲理的對聯: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以傳。

我們走進牌樓,穿過一扇古香古色的硃紅色的大門,便來到了書院主樓“遊山川藝術館”的綜合大廳,大廳中央擺放着一方巨硯——人瑞五龍硯,説它大,一點兒也不誇張,它長125公分,寬65公分,重約六百斤,上面雕刻着“五龍戲珠”,可以看出這方硯製作者的獨具匠心,上面還佈滿了許多黃色的小眼兒,共138個呢!令人驚歎不已!巨硯的右上方還擺着一方小巧的耕讀寸石硯,據説,書院創始人遊嘉瑞爺爺幼時因家境貧寒,上不起私塾,用來偷聽私塾時使用。遊嘉瑞爺爺在如此貧困的情況下還千方百計地求學,更何況我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努力學習呢?

參觀完綜合大廳,我們隨着解説員,來到了“筍香齋”,專門展示遊嘉瑞爺爺及其他一些名家的書畫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15米巨幅行草《苦筍頌》,《苦筍頌》是遊嘉瑞爺爺寫的一篇散文,及百米長卷書大“法”——《香港基本法》,《香港基本法》寫於香港迴歸之前,花了三個多月才寫成,我不由得暗暗佩服起遊嘉瑞爺爺孜孜不倦的精神,也看到了他曾經在書法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苦筍頌》對面,掛着十幾幅書畫合璧,精美的圖畫配上游嘉瑞爺爺剛勁有力的字,其價值自然不言而喻了。

走出“筍香齋”,又來到了“千石印室”,“千石印室”裏展示了數百件“壽山石微雕”作品,大有地球儀大小,小的卻只有小孩的巴掌大小,在這樣普普通通的壽山石上刻字,其難度可想而知,從中,也可以看出遊嘉瑞爺爺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就説説遊嘉瑞爺爺的代表作《江山如畫》吧!《江山如畫》是用一塊西瓜大小的壽山石所刻,這塊壽山石之所以叫做《江山如畫》,是因為壽山石的紋理酷似中國版圖。上面刻着《岳陽樓記》等古代名篇。字卻很小,要用放大鏡才看得清楚。

接着,我和媽媽又參觀了尺一樓,士硯齋,東巫草堂,立雪堂及永陽館等幾個展廳,有的.展示了數百本古籍善本,有的展示了永泰的水土風情,有的收藏了成千上萬的硯台,每一方,都有一定的哲理。這些,都一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

參觀完立雪書院,我不盡體會到遊嘉瑞爺爺在書法上的成就,領略到中國書畫的風采,擴展了視野,更認識到自己知識的淺薄,只有不斷地用書充實自己,才可以使自己更加完善,學到更多的知識本領。

粵秀書院心得篇6

端莊典雅的東林書院位於家鄉無錫的東面,建於北宋1111年,它又名龜山書院。

穿過黑色古樸的大門,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上面刻着“東林舊跡”四個大字,牌坊後背也刻着古樸遒勁的四個大字:後學津樑。牌坊上雕刻着雙龍戲珠、雙鳳起舞、輕鬆翠柏,仙鶴祥雲……這些精美的圖案,真是惟妙惟肖,令人嘖嘖讚歎。幾度風雨,幾經滄桑,牌坊歷經歷史變遷和戰火洗禮,但還是巍然屹立,多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在訴説着什麼……

繼續向前走,有一方清池,古人稱之為“泮池”。水面有蓮葉,水中有魚兒。蓮葉在池中間聚成一團,乍看就是一片大蓮葉。紅色的小魚兒姿態各異:有不時跳出水面的,有在水中游弋,有在蓮葉下穿梭……真是活潑機靈、可愛至極,給靜謐的書院帶來一份生機與靈氣。

穿過東林精舍,沿着中軸線往前走,我們進了麗澤堂,這兒曾是顧憲成講學的地方。“麗澤堂”三個大字的匾額下方有一幅畫:只見顧憲成站在人羣的最中間,周圍站滿了來自四面八方得仁人志士,有的專心致志,側耳聆聽;有的埋頭沉思,若有所悟;有的聚首商議,針鋒相對……畫前面,許多張桌椅分列四周。我彷彿看到了當時賢人們聚精會神傾聽顧憲成講學的熱鬧場面!

最後,我們來到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句名言的“家”——依庸堂。這裏是講學的老師們來到書院後作講課準備的地方,駐足欣賞,我彷彿又看到了老師們精心準備時緊張、嚴謹的身影。我也是一名東林學子,我心中也埋下了一顆種子:發奮讀書,關心時事,成為和顧憲成一樣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