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疫情過後,請讓我們理解和尊重醫務人員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3W

疫情過後,請讓我們理解和尊重醫務人員

疫情過後,請讓我們理解和尊重醫務人員

近期,醫患關係上了微博熱搜,王辰院士曾經在央視新聞視頻連線時介紹到:武漢方艙醫院裏大部分是新冠肺炎輕症病人,在這裏,醫護人員組織人文活動,對舒緩病人緊張情緒,對病情也是非常有幫助的。患者之間互相幫助,醫患之間高度協調,有醫生感慨,感覺二十年前那樣的醫患關係又回來了。

一、疫情之下的“最美逆行者”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醫護人員出於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與植根人性的善良本能走向抗疫一線,4.26萬名白衣天使勇赴荊楚,各地醫務工作者同心聚力,不顧危險,不辭勞苦,不畏艱辛,化身對抗病魔的“白色長城”,立下戰“疫”頭功,也付出了巨大慘痛代價,李文亮、夏思思等優秀醫護人員離我們而去。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説過:“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無論什麼時候,無論我們作為集體表現得有多麼不堪,但是我們之中,總有那麼一羣最勇敢最擔當的人,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他們就是魯迅先生所説的中國人的脊樑,在最崎嶇艱險處接引這個民族渡過苦海的縴夫。

除夕之夜,他們堅守在一線。累了只能趴一會。“雖然我們沒有立生死狀,沒有豪言壯語,但是我們一直在堅守!”

“不需要點贊,需要N95口罩、防護衣、防護罩!”……

隔屏都能感覺出來的他們的疲憊,也感覺到了他們無奈的呼籲與救助,他們就是前線最勇敢的戰士啊。

他們渴了不敢多喝水,怕上廁所,穿着成人紙尿褲繼續奮戰。他們不敢脱下防護服。因為病人在排着長隊,因為物資告急,脱下了就沒有新的可以穿了。

他們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因為怕認不出彼此,便在背後為對方寫上名字,相互加油打氣。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客觀上給全社會上了一堂生動的尊醫愛護教育課。經歷過這場疫情災難的洗禮,人們普遍更懂得生命的寶貴,更深層次的理解醫護人員的偉大和醫者仁心,更明白:醫者是生命的“擺渡人”,善待醫護人員,就是善待生命;尊重醫護人員,就是尊重生命。全社會對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醫護人員也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關愛,無不以發自內心的愛心和暖心致敬醫護人員。全國很多景區、民宿、酒店對醫護人員及其親屬實行免門票、免費住房優惠,很多餐飲企業為醫護人員免費送餐,各級政府出台關愛醫護人員的暖心政策,各省以高規格“花式接待”迎接凱旋返鄉的援鄂醫護人員……

這應該是最近關於醫患關係難得的好消息了。

二、疫情前,醫患關係一度緊張,傷醫事件頻繁發生

2020年2月14日,民航總醫院殺醫案接近尾聲,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公開開庭審理孫文斌故意殺人上訴案並當庭宣判,依法裁定駁回孫文斌的上訴,維持原判,對孫文斌的死刑判決依法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事件回顧:

2019年12月24日,平安夜的凌晨。大部分人都和愛人、或是家人度過了一個温馨的夜晚,正在安睡。而一些特殊崗位上,還有人在堅守。51歲的楊文,是北京市朝陽區民航總醫院急診科的一名醫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急診科的重症監護室工作。那一天正輪到她值班。

早上6點多,差不多再過兩個小時,楊醫生就可以結束夜班,回到家裏和剛從美國飛回來的兒子一起過聖誕節。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一貫對待病人温柔又細緻的楊醫生,竟然被一名患者家屬持刀刺死。

一段2分53秒的急診搶救室監控視頻,清晰地記錄了楊文醫生遇害的情形。從視頻中可以看出,兇手先是和楊文醫生短暫交談了幾句,隨即從腰間拔出了早已準備好的尖刀,反覆割、扎刺楊文醫生的頸部,沒有絲毫的猶豫。

楊文醫生甚至來不及反應,就倒在了血泊之中。

搶救時楊文醫生滿身是血,頸部有多處刀傷。其中一刀砍斷了她右側頸全部肌肉,砍斷了食管、氣管、頸內靜脈、頸總動脈,和通往身體的神經,連頸椎骨都斷了。經過長達13個小時的奮力搶救,楊文醫生最終還是離開了我們。

第二個傷醫事件:2020年的1月20日,大寒,真的是讓人寒心的一天。

1月20日下午14點左右,北京朝陽醫院發生一起醫生被襲擊事件,有醫生被砍傷。

被砍的眼科主任醫生陶勇醫生受傷嚴重,後腦勺、胳膊等多處被砍傷。陶醫生手臂的正中神經和齒神經很可能斷了,也許就此告別手術枱了。我們失去了一個頂尖的眼外科醫生,這是中國眼科的巨大損失。

不到5天時間,兩次傷醫事件,叫人觸目盡心。殊不知,大醫院招臨牀醫生,博士起步,僅學校培養就長達27年,如果要培養成主治醫生,還要臨牀再幹十幾二十年,這樣優秀的醫生就這樣喪失了救病治安人的機會。

有網友寫了一篇《如何培養一個陶勇教授》的長文,首先你需要碾壓99%的高中同學,考入北大醫學部,再超過80%的本科同學,有幸遇到一個行業大宗師當導師……這還只是個開始。你必須一路優秀下去,不僅僅是努力和拼命,還有獨一無二的天賦。而怎樣讓以上統統付諸東流呢?差不多就是一個醫鬧吧。

難道醫患關係就真的“水火不容”,天生是冤家嗎?

三、疫情期間,和諧的醫患關係

疫情期間,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瞭解了許許多多關於醫護人員的感人事蹟,他們冒着生命危險換來了這久違的“和諧的醫患關係”。

前兩天,一張照片備受關注,一個兩歲的小男孩治癒出院時,向護士姐姐鞠躬,護士也立馬還了個禮,大家都被這張照片暖到了。

無論是方艙醫院裏醫生患者共跳廣場舞,前段時間火遍網絡的“2020年最治癒的照片”,還是患者給醫生手寫感謝信,都在向我們展示着醫患關係的新的可能。

李蘭娟院士也表示,“由於此次疫情展示了中國廣大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勇氣與擔當,讓病患更好地理解醫護工作人員的初衷,以及醫療救助的科學規律,知道病人與醫護人員只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病毒,這將大大改善未來中國的醫患關係。”

可是,長期來看,醫患關係真的可以從此改善嗎?疫情發生後,很多地方出台了對醫護人員的獎勵政策,也許更完善的醫療制度是對他們更好的回報。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能做到的,是給予醫護人員最基本的尊重。

總體來説,疫情之下的醫患關係在持續向好。

四、引起醫患矛盾的原因是複雜的,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醫患關係的異化

在醫院裏,常常聽到患者這樣對醫生説:“花多少錢都行,只要能把病治好了”、“我們可是花了錢的,如果孩子有個三長兩短,我跟你沒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醫患關係已經異化為消費關係。很多患者認為,到醫院花錢看病,屬於消費行為。患者就是消費者,醫生治不好病,必須賠錢償命。這樣的觀點看似有道理,其實很荒唐。因為世界上很多東西都可以交易,唯獨生命除外。花錢可以買來很多商品,但買不來生命和健康。如果把看病當成商業交易,是對生命的褻瀆,也是對醫生的侮辱。

第二、與人們對醫學的誤解有關。

隨着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於是,很多人對醫學產生了一種幻覺,認為醫學無所不能,人類已經具備了跟自然規律抗爭的能力。只要擁有了最先進的技術,就可以讓人起死回生。於是,科學技術被推上了神壇,醫學朝着錯誤的方向高歌猛進。一方面,醫生陷入了技術崇拜,盲目追求高端醫療,導致醫療費用不斷飆升;另一方面,患者過度相信醫學神話,不惜代價地尋找新特貴藥,誤以為只要肯花錢就能治好病。結果,很多人對醫學的期望值過高,忘記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一旦發生醫療意外,醫患之間立刻就會由“同路人”變成“陌路人”。病治好了,醫生就是天使;病治不好,醫生就是魔鬼。

所以醫患關係不是消費行為,也不是普通的服務行為,而是一種救治與被救治的專業照護行為,正如王辰院士所言“大家必須認識到,社會有一點誤區,就是認為醫患關係的醫療行為好像是一種服務,甚至有點像商業服務,這在根本上是不對的,醫療問題的本質是照護,而不是服務,這個照護和服務在本質和內涵上是完全不同的,需要大家對醫患關係的本質、醫療的本質給予充分的認識。所以在未來,我想通過發展衞生事業,通過提高衞生界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同時醫患雙方共同理解,我們一起真正形成非常友善的醫患關係,這是建立美好社會和真正為人民謀福祉的重要方面。”

五、疫情會結束,但醫患關係會長久存在,也許醫生的故事和經歷會給我們一些思考,對醫患關係有一點新的認識

有人説,魚是世界上最健忘的動物。因為魚的記憶只有7秒,做過的事情,遊動幾下就會立刻忘記。很多時候人比魚更健忘。比如,忘記災難,忘記傷害,忘記感恩……

但有些事,有些人,不能忘記,也不該忘記。比如,這次疫情和疫情中的逆行的醫護人員。無論今後疫情過去多久,都請不要忘記他們在疫情期間的付出,不要忘了他們平日一直以來的付出。

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這説明,醫學的最大價值不是治癒疾病,而是安慰和幫助病人。醫學不是技術的產物,而是情感的產物;行醫不是一種交易,而是一種使命。因此,只有讓醫學走出商業交易和技術崇拜的誤區,醫患關係才能迴歸本位。醫生被稱為“上天賜給人類的禮物”。一個不懂得尊重並感恩醫生勞動的患者,是不會懂得生命的尊嚴和價值的。

醫患之間,應彼此尊重,才能共贏。

願“只有患者信任醫生,才會安心讓醫生處理他的健康和生命問題。只有醫生相信患者會客觀看待醫療結果的時候,他才能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提供幫助。”

願“醫院裏只能有手術刀,而不應該有屠刀。醫院是救治病人的地方,而不應該變成殺人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