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鑑史問廉心得體會(實用15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9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5篇《鑑史問廉心得體會》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鑑史問廉心得體會》相關的範文。

鑑史問廉心得體會(實用15篇)

篇一: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1月9日晚,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台、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正式開播。第一集《興衰之思》播出後,受到我省官員幹部的關注,專家學者的熱議和廣大百姓的追捧。

《鑑史問廉》可使官員廉政內化於心。“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行為。官員如果廉政,就需要有廉政的思想。官員廉政思想來自哪裏?來自“學思踐悟”,首先來自學習。向誰學習?向歷史學習。曾經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有了最好的教科書,有了最好的老師,如何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正如河南官員認為那樣,文化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寓教於樂,觀眾在全神貫注地看故事、賞細節之中得到教育,得到思想的昇華,就像每一部文學作品的價值觀,主人公肯定不會站出來説什麼是價值觀,而是通過故事、細節來展示一個深刻的道理,而《鑑史問廉》實際上就是通過一個個清官的感人故事,來展示廉潔對一個政權、對一個國家、對一個社會的重要性。腐敗對一個國家、對一個民族、對一個社會的傷害。所以,觀眾一定會在該片的好故事中得到深刻的教育。

共產黨人最知歷史,從建黨之初,我們黨就繼承了中華民族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等具有共產黨人革命風格的艱苦奮鬥精神。靠着這種精神,我們吃草根、咽樹皮,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用“小米加步槍”,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國。奪取全國政權後,黨又率領全國人民繼續發揚戰爭年代的拼命精神,衝破封鎖,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把一個貧窮落後的舊中國建設成了初步繁榮昌盛的新中國。鞍鋼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等,都是共產黨人在執政條件下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的生動體現。當然,我們黨也清醒地看到,由於黨長期執政,地位變了,權力大了,有些人逐漸脱離羣眾。特別是一些幹部抵禦不住各種誘惑,不是用手中權力為人民工作,而是用來謀求私利想方設法維護和擴大既得利益。但是,我們黨的領導人保持着清醒的頭腦,自以來,以為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認識到腐敗是附着在黨的肌體上的毒瘤,嚴重影響了黨的健康和在人民羣眾中的形象,於是,狠抓開展作風建設、反對“四風”,反腐倡廉、打虎拍蠅,清除黨內毒瘤,把那些貪腐的官員一個個拉下馬,從嚴治理黨風,贏得了民心,就是以史為鑑的最好體現。

或許,每個人都有一個清官夢,只是因為後來選擇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結肯定是有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門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們打交道時多少都希望他們能很負責地幫自己的忙,而不耽誤自己的時間。過去風氣很不好,總有人把人民羣眾不當人,把自己當人,以至於人民和政府之間起了隔閡,有了矛盾。本來和諧的社會,被這些渣滓壞了風氣。這樣一來,人民對清官的期望就更強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現,來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領導,利劍一揮,先懲貪腐,順勢提拔清正之官,讓我們對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充滿希望,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麼了,敢在媒體或者街頭舉報貪官污吏了,這無疑讓清廉之官能夠嶄露頭角,讓他們來維持我們國家的和諧安定,讓人民羣眾能夠真正的奔小康了。

打擊貪腐,肅清風氣,讓清廉執政不再是人民羣眾的追求,而是變成一種新常態。

篇二: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道德是不同於法律的,道德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累積的,是一個人明辨是非的準則。這一集的“道德之擇”向我們講述了為官所應的選擇。為政以德,是安邦治國的準則。中國傳統文化對為政者的道德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來贏得民心,則是古代政治家們成就一番偉業的祕密。

道德修養是個人修養的根本。在漫長的歷史中,克偏、戒巫、範家、全節、修身,以及清慎勤這些被稱為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歷朝歷代視為官德的重要內容。除了制度因素,道德約束是剋制腐敗發生的有效方式。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從外部圍追堵截腐敗發生的可能性,但道德卻可以從根本上消除腐敗的“迷思”。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正面事例,如清朝大臣張英和其子張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禮的見證。這些流傳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經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厚德載物。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那些恪守為官之德的政治家們用自己的選擇和堅守,譜寫了中華文明的閃亮 篇章。在漫長的歷史中,那些面對利誘、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氣,已經成為中國人精神家園裏的一座豐碑。這種用生命和熱血寫就的高尚,直到今天還在感動着我們。

道德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遵守的規則,是明辨是非的準則。為官之人更要懂得如何選擇道德,如何用合適的方法給老百姓樹立表率。

篇三: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有錢任性”是2014年的網絡熱詞,在每一個網絡詞語流行的背後都折射出一定的社會現象。如,“且行且珍惜”、“挖掘機技術哪家強”、“也是醉了”都對應的有相應的事件背景,而“有錢任性”的流行,則代表着當下部分國人對於財富的狂熱渴望與追逐。應運而生的“炫富族”更是“亮瞎”了網民的眼睛,灼傷百姓的心。

從“微笑局長”“表哥”楊達才價格不菲的名錶、眼鏡、皮帶到南京江寧房產局長周久耕的“天價煙”,深受炫富之痛的當數中國紅十字基金會---2011年的“郭美美炫富事件”把紅十字會逼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受到重創的紅會至今元氣大傷。不過是一個二十歲貪慕虛榮的女孩半真半假的自説自話,竟然輕而易舉就動搖了紅會多年的公信力,炫富的殺傷力不容小覷。

其實,古今中外,炫富,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昨晚在央視9套看了由中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台、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8集大型歷史文化記錄片《鑑史問廉》第一集《興衰之思》,其中西晉宰相石崇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鬥富比闊的情節讓我觸目驚心。王愷多次與石崇比闊,均以失敗而告終。為了幫助舅舅,晉武帝特意送給王愷一批極為罕見的奇珍異寶,豈料石崇當場打碎這批珍寶後又拿出更為罕見的寶物讓王愷任意挑選。從皇帝到大臣,一個以奢為榮的朝代最終很快走向滅亡,也就是意料之中的結局了。

“富”原本沒錯,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這既是每個人的物質追求,也是中國夢重要的一部分。關鍵是,富從何來?

不難發現,無論是奢侈腐敗的“表哥”們,還是拎名包,穿名牌的官場“LV女神”們,那些熱衷於炫富的人大都有個共同特點---富的輕而易舉,便按捺不住急於炫耀。我們何曾見過比爾蓋茨曹德旺李嘉誠馬雲炫富---空拳創業的實幹家是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炫富的。一如王蒙所説,“這世上最不善良的往往是那些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的人”。

官員們拿着百姓賦予的神聖權力,中飽私囊,相互攀比,急於炫耀的原因就是自己物慾橫流的逐富心理不斷增強和防範意識的日益鬆懈,不經意間將自己的貪污腐敗行徑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當一個社會陷入“炫富”“羨富”的漩渦,把金錢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而不問金錢出處,人人都陷入對財富的狂熱膜拜,為了金錢不擇手段,為官者貪贓枉法,為民者見利忘義,這個社會的基石也就岌岌可危了。

炫富之痛,痛的不僅是百姓的心,更是我們無數先輩用生命換來的千秋大業!

篇四: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最近在看央視播送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鑑史問廉》,在看到《道德之擇》時感觸頗深。“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如水一般,數千年滌盪着每一箇中國人的心,推動着歷史車輪的前進。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而道德是修身的最基本內容。歷史上的廉吏,節目中講到的楊震、羊續、張英、司馬光、韓愈、于成龍等,都能夠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線,慎微,節儉,做到了“清慎廉”,毫無疑問,在道德和利益面前,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德澤萬世,千古流芳。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作為黨員幹部,為國家之興旺,為政治之清明,為個人之立身,都要堅定地守住道德底線,崇德重禮,直道而行。

“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在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束之際,在高壓反腐成為新常態之始,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消除貪慾,根治“四風”問題,就是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自覺加強自身修煉,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是生髮威信的根本所在。德是立身之本,也是為官之魂。曾説過:“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一定要講修養、講道德、講廉恥,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養成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習還在去年6月河南考察時講到,“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現實,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務必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幹部時時刻刻注重培養自己的德行,嚴格要求自身,既要求以法律為底線,也要在道德領域裏作楷模。

常修為政之德,就沒有什麼可以弄髒你;堅守住道德底線,就沒有什麼可以誘惑你。

篇五: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當人們還未從上海外灘踩踏的悲痛事件中走出時,又一則報道無疑是再次刺痛了民眾的心。據報道上海外灘踩踏發生時黃浦區的部分領導正在附近吃大餐。所謂大餐,是一家高端的日本菜餐廳,該餐廳的最低消費是,每人1888元。我們在咂舌的同時不禁思量,這又是誰買單呢?不必擔心,該餐廳屬於國資,領導當然有權簽單。

也許,在當今社會,我們見識了很多為官的領導們“造富”的能力。這不,福建前州市原駱國清受賄900餘萬元,一審被判15年。自從以來,在反腐倡廉的工作的帶領下,很多“老虎蒼蠅”難逃法網,紛紛的得到應有的懲罰。至此,在這些現象的背後,難免會思考一個問題,為官者,德,何在?

昨日,觀看了央視九套推出的八集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第四集《道德之擇》,全片圍繞一個以廉政為核心的為官之道。《三國志.魏志.李通傳》曰“為官長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從此,清,慎,勤便用於官箴,也是對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所謂清,慎,勤,就是為政做事要清廉,謹慎,勤勉。

片中提到清朝的于成龍,這位有着卓越的政績和廉潔刻苦一生的大臣,是如何用清,慎,勤來詮釋着“天下廉吏第一“的美名。從邊荒之地的知縣到兩江總督,他的政績自然是名留青史,而作為當權者,他得民心的程度處處在彰顯着他崇高的官德。早期,他總是拿着自己的俸祿廣施民眾,常常自己都不能吃飽,而後作為當時的兩江總督,用現在的話説自然是肥的流油的差事,就這麼個差事的當權者日常的生活卻是簡陋的無法想象,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百姓皆叫他於青菜。最後他死在任上,死後只有一套官服,“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立者日數萬人,下至萊庸負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康熙破例親衞其撰寫碑。這是怎樣的德,才讓上至君王,下至市井百姓無不對其離去痛至心扉。

説到這裏就想起了我們偉大的領袖周恩來。他一生的豐功偉績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而他一生高尚的品德和簡樸的生活也讓他的人格魅力影響全球。為此,有了十里長街送的蕩氣迴腸,有了聯合國降半旗的禮遇與尊重。

同為百姓的父母官,有的選擇了清正廉潔,有的選擇了富貴享受,有的選擇了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的選擇了庸碌無為甚至魚肉百姓,有的流芳百世,有的卻是遺臭萬年。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為官者擁有怎樣的德,是對自己的考驗,也是對我們中華民族百年大計步伐進度的考驗。

我們堅定信心,在我黨的領導下,越來越多的為官者選擇了“清,慎,勤”。這也不無時無刻的啟發者我們做人做事的原則和道理。所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漫漫的發展道路上,在更多廉政的“明珠”的指引下,我們的道路將會充滿光明。

篇六: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今天收看了第三集《清濁之辨》,每天定點收看這個紀錄片,覺得很有意義。突然瞭解到河南省有這麼多清官的典範,有這麼深的廉政文化。今天學習到的是清和濁的辨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那麼,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人又是怎樣去激濁揚清、追求公平正義的呢?《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於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髮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看完這集紀錄片,感觸頗深,邪不壓正,清和濁就在一念之間,為官之道,就是要學會如何辨別清和濁,如何真正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

篇七: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近日,中央電視台連續播出廉政教育記錄片《鑑史問廉》,坐下來觀看了一集《清濁之辨》,感觸頗深。

在看完這集影片之後,沉思良久,清濁之辨的標準是什麼?孟子説“君為輕,民為重,社稷次之。”我覺得這應該是明辨清與濁的標準。君,古時候應該理解為國君,但是拿到今天來理解,應該解釋為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層的百姓,今天應該解釋為人民大眾吧。如果這樣理解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為官之道是要看輕自己,把人民大眾看得很重,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詩句“有的人活着, 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情願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着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其實這就是詩人總結的清與濁的結果。也告訴了我們,對清與濁的評價,不是決定於我們自己或者某一個人,決定於人民大眾。人民大眾的心中有一杆秤,這桿秤是最公平的。為官者必須認識這桿秤,知道這桿秤的標準,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對為官者清廉的寫照。“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對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謙這膾炙人口的詩句道出了人們的心聲,也是他們本人真實的寫照。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得到人民的擁戴,得到社會的認可。

縱觀中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貞觀之治,正是因為李隆基對清廉的正確的認識,才出現了大唐的開元盛世。也正是因為對清正廉潔的正確的認識。歷史上才出現了包公,狄仁傑,魏徵等這樣一批為人民所謳歌的清正廉潔的人物。人民的愛與憎是分明的。他們所給予的評價是公正的,合理的。無論你是一個七品芝麻官,還是權傾朝野的將相。就算你是統領天下的帝王,他們也會給你一個公正合理的評價。大明的魏忠賢,滿清帝國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財富恐怕擁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冊上留下的是什麼?是罵名,是臭名。還有陳後主,一曲《後庭花》唱出了家破國亡的悲劇。“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詩句道出了南宋王朝滅亡的根本。儘管他們是將相,他們是帝王,但是他們都無法來改變人民對他們的評判。

細觀《鑑史問廉》我們深深懂得了讀史可以知興替,一個朝代的興起,往往是因為清正廉明所致,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是奢侈腐敗所致。我們要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常懷“居安思危”之心,警鐘長鳴。讓廉政之花常開,拒腐敗之風與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蘭,其形雖然樸實無華,其馨久而不滅。腐敗之風若罌慄之花,雖豔麗無比,僅是一時之豔。

《鑑史問廉》的主題應該是:人廉品馨,世廉永恆吧。

篇八: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觀看了《清濁之辨》,感觸頗深。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告訴人們什麼是清,什麼是濁,在清與濁、正與邪之間到底該作出什麼樣的抉擇?

清和濁常常形容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貪腐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

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清廉、幹部清正”,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幹部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同時加強制度建設,真正“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裏,這樣才能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

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説:“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説:“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説什麼鬼話!”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絃的《正氣歌》。

做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我們的工作內容是平凡的、普通的,我們既是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者和執行者,又是直接動員和組織廣大黨員羣眾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領導者和實踐者,基層工作做得好不好,會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每天我們與羣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需要我們為羣眾辦事公正、公平,以銅為鏡,可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篇九: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問官那得清如許?為將貪慾拋開來。

八集文化紀錄片是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精華的紀錄片。跟隨着《鑑史問廉》第二集《清官之念》,我走進了歷史,再次目睹清官的風采。

包拯不持一硯歸,狄仁傑斷案如神、強項令董宣據理力爭……這些一身正氣、 一身硬骨頭的清官早已在人們心中立下不朽的豐碑。縱時光流逝,斗轉星移,他們是恆星在歷史的星空熠熠生輝,照亮了世人的眼睛。

篇十: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關於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道德是不同於法律的,道德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累積的,是一個人明辨是非的準則。這一集的“道德之擇”向我們講述了為官所應的選擇。為政以德,是安邦治國的準則。中國傳統文化對為政者的道德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來贏得民心,則是古代政治家們成就一番偉業的祕密。

道德修養是個人修養的根本。在漫長的歷史中,克偏、戒巫、範家、全節、修身,以及清慎勤這些被稱為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歷朝歷代視為官德的重要內容。除了制度因素,道德約束是剋制腐敗發生的有效方式。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從外部圍追堵截腐敗發生的可能性,但道德卻可以從根本上消除腐敗的“迷思”。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正面事例,如清朝大臣張英和其子張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禮的見證。這些流傳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經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厚德載物。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那些恪守為官之德的政治家們用自己的選擇和堅守,譜寫了中華文明的閃亮 篇章。在漫長的歷史中,那些面對利誘、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氣,已經成為中國人精神家園裏的一座豐碑。這種用生命和熱血寫就的高尚,直到今天還在感動着我們。

道德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遵守的規則,是明辨是非的準則。為官之人更要懂得如何選擇道德,如何用合適的方法給老百姓樹立表率。

觀看鑑史問廉心得範文

《鑑史問廉》第一集“興衰之思”看後,引人深思,讓人清醒。“廉則興,貪則衰”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治國之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經驗,其中包括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盪的深刻教訓。

《鑑史問廉》這部紀錄片是用情景再現和專家講述相結合的手法把中國的興衰史一覽無遺的展現在國人面前。先從秦朝説起,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封建帝王,秦朝的亡國是因為修長城、修馳道、建驪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負。秦始皇還集全國之力,用百姓血汗修築“阿房宮”,是中國歷史上奢侈浪費的恥辱代表。秦始皇好大喜功,橫徵暴斂,弄得民怨沸騰,只傳二世。

西晉王朝,從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闊鬥富。在當時的西晉王朝,無論是石崇還是與他鬥富的富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官員”。後世的歷史學家認為西晉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敗最拜金的政權之一。西晉文學家魯褒在《錢神論》中辛辣的譏諷道,“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西晉王朝迅速陷入整體性腐敗和社會潰敗之中還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門第,看血統,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幹實事的這些人當作俗官,濁流,被社會看不起。經濟上,它施行佔田制。所謂佔田制就是當的官越大,經濟利益就越大。所以,這樣一個王朝,它不可能長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愛戴的明君,他對能臣廉吏愛戴有加,當一生清廉節儉的魏徵去世時,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講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鏡子。唐太宗以身作則,提倡節儉,嚴格要求朝中的貴族和大臣,同時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監察制度來預防貪污,皇帝率先垂範,官吏安守本分,貪腐和濫用職權的現象沒有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出現在了中國的大地上,這個中國歷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後世的歷史學家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是一個國家安寧的時代,是一個和諧向上的時代,是一個賢臣輩出、國泰民安的盛世時代,也是一個讓現代的中國人懷念的時代。

唐玄宗在位期間,任命一位不學無術,卻精通音樂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給李林普掌管,從此沉溺享樂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腐敗的全面侵蝕下,各級官吏貪污受賄成風,唐帝國逐漸消亡。

北宋初年,國家百廢待興。那麼北宋王朝是如何選賢任能再創盛世繁華的呢?北宋的官員都是經過嚴格的科舉考試進入朝廷的,朝廷對於官員的婚喪、宴飲、車馬、服飾、有着嚴格的限制,對違反者嚴加制裁,終身不得為官,對於貪污受賄的則處於極刑。宋真宗即位後,任用端莊持重、勤政廉潔的李沆做宰相,旋馬家聲的故事就出在李沆身上。在皇帝和賢臣們的共同努力下,北宋進入了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這是中國古代又一個盛世。但是,這個空前盛世的朝代是如何走向衰敗的呢?宋徽宗,這是一位在書畫方面造詣極高的皇帝,他是一位真正有才華的藝術家,尊信道教,當上皇帝后,他開始在開封建一個供自己修道的園林艮嶽。奸臣蔡京是他的宰相,朱勔為修艮嶽運送奇花異石,贏得了皇帝的歡心,很快從一個平民晉升為節度使。朱勔的快速晉升掀起了一股採辦花石的狂潮,各地官員爭先恐後向皇帝進獻花石。宋徽宗這種追求享樂,追求奢華、不顧民生的做法最終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縱觀歷史,可以説,廉潔和腐敗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們國家正處在大繁榮大發展的關鍵時期,不能任憑腐敗現象蔓延。腐敗是私有制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的毒瘤,社會要發展,就必須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根除毒瘤。在社會主義中國,法律面前沒有特殊公民,,黨紀面前沒有特殊黨員。一個黨員幹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權利有多大,只要違法亂紀,終究逃脱不了黨紀國法的嚴厲制裁,以身試法者必亡!

觀看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今天收看了第三集《清濁之辨》,每天定點收看這個紀錄片,覺得很有意義。突然瞭解到河南省有這麼多清官的典範,有這麼深的廉政文化。今天學習到的是清和濁的辨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那麼,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人又是怎樣去激濁揚清、追求公平正義的呢?《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於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髮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看完這集紀錄片,感觸頗深,邪不壓正,清和濁就在一念之間,為官之道,就是要學會如何辨別清和濁,如何真正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

相關文章

篇十一:《鑑史問廉》觀後心得體會

《鑑史問廉》觀後心得體會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通過歷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衰。近日來再次觀看八集紀錄片《鑑史問廉》,重温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興衰更迭,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潔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導廉潔正能量,學習《鑑史問廉》,第二次觀看較第一次觀之則感受更深,更覺震撼。

從《興衰之思》中思考“廉則興,貪則衰”的真諦——廉潔和腐化,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因素;從《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結”的力量,為官正直才能一心為公;從《清濁之辨》中辨識清濁是非,堅信正義可以遲到,卻從不會缺席;從《道德之擇》中學習“克偏,戒巫,範家,全節,修身,清慎勤”的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從《文化之力》中感受民眾通過文化藝術頌揚光明與希望,鞭笞黑暗與腐朽;從《律令之矩》中觀吏治清明對國家的影響,對制度心存敬畏之心;從《制度之重》中見識歷朝歷代的監察制度,見識歷朝歷代在遏制腐化和濫用權力上做的種種努力和嘗試;從《千秋之評》中領略歷史的重量,歷史在歲月的長河中承擔起了終極審判的功能,公正地記錄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員們的是非功過。

幾千年來,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清官廉吏,他們為官清廉,執法公正,一直受到人們的景仰。他們的共同特徵就是忠於職守,報國為民,清正廉明,懲惡揚善。古往今來,清正廉明是官員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對清官的價值判斷與價值期待。由此可見,廉潔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為官者清廉與否是興衰更迭的直接誘因。

在長城汽車工作十餘載,從入職至今,深受公司廉潔文化的影響。學習《鑑史問廉》以來,深有對文化的傳承之感。廉潔,是長城汽車的企業文化支柱。《廉潔體系制度》是長城汽車員工的行為準則,自2008 年正式頒佈實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時間。該制度嚴明清晰,在打擊腐化維護員工利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企業的健康和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廉潔文化是長城汽車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文化建設是管理者的本職工作,縱使時代變遷,廉潔文化建設仍需始終如一,堅定不移,腳踏實地。

一、堅決打擊硬腐化,持續遏制軟腐化

長城汽車對於硬腐化的打擊力度從歷年的.廉潔大事蹟中可見一斑,不論是管理者還是員工,均須時刻牢記腐化是第一高壓線,堅決不能觸碰。與合作方的業務往來嚴格遵守《陽光協議》,日常行為時刻謹記和踐行《廉潔體系制度》,對內對外宣傳牢記歷史教訓。而軟腐化較之硬腐化則危害度更甚,遏制軟性腐化更需從我們日常工作中的點點滴滴做起。知職知責,做職做責,盡職盡責,這是博信內外飾目前對於“職責”的最佳詮釋,是我們工作的基本準則,也是遏制軟腐化的有效方法。遇到問題正視問題而非掩蓋,解決問題盡全力而不推諉,態度決定一切。

環境是影響人員行為的重要因素,創造“廉潔公正,遠離腐化”的工作環境,讓員工從意識上認可起來,從行為上規範起來。廉潔文化推行需傳承歷史文化精髓,亦需隨着時代變革創新發展,但反腐倡廉始終是我們工作的基本準則。必須未雨綢繆,做好腐化預防;腳踏實地,建設廉潔文化。我想遏制軟腐化更需要從管理者自身做起,管理者用自身行動去踐行,做到率先垂範。

二、以史為鏡,以身作則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着眼淚説:“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這堪稱是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佳註釋。

篇十二:鑑史問廉觀後感心得體會

――李獻民

央視大型文化記錄片《鑑史問廉》通過拍攝跨度幾千年的廉政文化史,通過一個個生動警醒的故事,展示在歷史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觀:“廉則興,貪則衰”.

《鑑史問廉》第八集《千秋之評》通過講述保存在史書中的清官和貪官的典型故事,探尋中國廉政文化背後的歷史邏輯,並探求中華文明戰勝一次次危機而不斷浴火重生的歷史文化密碼。

眾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從先秦典籍《周禮》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徵、包拯、海瑞、張養浩、孫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斷湧現,廉政文化幾乎貫穿了一部中華文明史。梳理這些豐厚的廉政文化資源,對於雷霆反腐的當下而言,不無現實意義。 我們一直在説中國古代的百姓有一種清官情結,希望他們自身所處的時代有能為民請命的廉官能吏來守護他們,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縣令,一位村支書,一個街道辦的主,一位廠長,只要是能幫助老百姓解決生活中的實實在在的問題,他們都會在不知不覺、無聲無息中,成為人民心中的守護神。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中國人有一種對歷史的虔誠感和敬畏感,歷史有終極審判的功能。歷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終極性審判的能力,能夠對人間是非做出公正的終極審判,使善惡最終各得其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千秋盛代,中華五千年文化中,記載了太多清官和貪官的故事。這些故事時時刻刻在提醒着我們學習的典範和引以為戒的典型,我們需要從這些歷史故事中瞭解廉政文化的歷史邏輯,特別是為官之人,要做到廉政為官,執政為民。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觀看《鑑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就要把反腐當為責任,讓清官成為新常態。河南省委常委、紀委書記尹晉華在河南省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兩個責任”巡迴宣講中談到:“反腐新常態包括”從嚴趨緊“、”高壓威懾“、”長常持久“三個特徵。”相信在我省這種高壓反腐的`力度下,清官會越來越多,他們以自身豐盈的精神境界、百毒不侵的清廉體魄帶給國家更多的希望,成為政治生態的一種新常態。

篇十三:蜕變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近日,我局組織全體黨員幹部觀看了《蜕變的權力》警示錄。觀後,我心情沉重,感慨萬千。

楊大為、張杏泉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工作上得心應手,深受領導器重,擁有幸福的家庭。按常理説,生活算是比較愜意的。但是隨着手中權力的增大,他們漸漸經受不住金錢抑或是美色的誘惑,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慾,最終衝破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線。歸根結底都是因為一個“貪”字。在他們的自述中,對自己當初的行為悔恨交加,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他們的反面教訓使我深深體會到,增強法律意識固不可少,但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金錢觀,也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面對種種誘惑,個人的抵抗力首先取決於他的人生觀。他們由於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工作中逐漸迷失了方向,最終偏離自己的人生軌跡,而掉進萬丈深淵。貪婪的代價是沉重的——漫長的鐵窗生涯,破碎的家庭以及絕望的親人。當他們漫漫的鐵窗生活結束時,青春已不在,歲月已蹉跎。

理想信念的喪失,導致私慾的膨脹。他們走上違法違紀的道路,關鍵是動搖了理想信念,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思想產生迷惘,滋生了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

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應該為人民服務,而一旦將人民賦予的權力變成謀取私利的工具,便會離人民越來越遠,在錯誤的泥潭越陷越深,最終也將受到黨紀國法的嚴懲。

有些官員為謀一己私利,把黨紀國法、理想信念通通拋在腦後。大錢要,小錢也要,什麼事都是錢權交易,沒有錢不辦事,有了錢好辦事。他們對自己日益膨脹的私慾不加絲毫克制,貪婪無度,最終把自己一步步地推向深淵。當他們把自己送進監獄時,遲到的懺悔是那樣的發人深省,這樣的結局真是可悲可歎。

古語有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可以通過勞動來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來享受自己的生活,對於勞動所得,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地支配。但是對於不義之財,會惶惶不可終日。在面對各種誘惑時,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意識,貪婪是萬惡之源,一時的貪婪將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切勿損公肥私,為圖一時之利而斷送自己的前程。特別是對手中擁有權力的人,要經得住金錢、美色的考驗,面對種種誘惑,做到“心不動,手不癢”。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辦事,不是寫在紙上、掛在嘴上的空話,而應是每個黨員幹部一貫的行為準則。

篇十四:蜕變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近日,我們觀看了《廉政中國——蜕變》、《廉政中國——貪路無歸》、《滑向深淵》和拒腐防變每月一課——《蟻貪之禍》等警示片,警示片反映了大型國有企業領導幹部從呼風喚雨的風雲人物,走上嚴重違紀違法、腐敗墮落的犯罪道路,鄒韶祿這位曾經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人大代表從企業功臣蜕變為人民的罪人,陳雙全利用職務之便在公與私中選擇了私人利益,落得鋃鐺入獄的下場,原以為腐敗和貪污只會在權力大的崗位和一些領導幹部們中發生的事情,但“蟻貪之禍”警示我們貪腐隱患無處不在。他們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作為自己謀取私利的本錢,有了權就大肆撈錢,視黨紀國法而不顧,利用手中權力之便收受他人賄賂,成了金錢的俘虜,最終淪為階下囚。觀看警示片後,如何在各種誘惑面前把守好自己的廉潔關,堂堂正正的做事,清清白白的做人?

在工作上要有不知足追求,勇於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而在個人物質待遇等方面要有知足常樂之心。片中年近花甲的落馬乾部,眼含淚水地懺悔説,自己對不起黨多年的培養和教育,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呢?警示片中的人物都有過燦爛的過去,但一個“貪”字卻毀掉了一個家庭的幸福和安逸,毀掉了美好的前程,難道不是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反面教育嗎?

我們一直對“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非常的贊同和認可,德就是黨性。領導幹部作風問題,説到底是黨性問題。因此,要求我們每位黨員幹部都必須加強黨性修養,樹立弘揚良好作風。加強宗旨意識問題,堅持以人為本,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問政於民,問需於民,把羣眾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

加強黨性修養,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樹立正確利益觀,切實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增強拒腐防變能力,真正行使好人民賦予的權力。在市場經濟的形勢下,只有自覺地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只有紮紮實實的為人民服務,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提高自我約束能力,提高自我警醒能力,堅決抵制市場經濟條件下物慾橫流的誘惑,過好權利關、金錢關、人情關,才能經受住各種考驗。

要修身養性,一名合格的人民公僕,不僅要具有良好的法律修養,更要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良好的自身修養是幹任何工作的基矗孔子云:“古之慾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治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孔子把自身的修養同齊家治國平天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我們應該學會修身養性,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要做到忠於黨,忠於人民,不斷提高自身的黨性修養,時刻不忘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堅持執法為民的宗旨,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在為經濟建設和和諧社會發展努力工作的同時,在思想上築起一道拒腐防變的防線,高度重視,時刻警惕腐敗墮落的思想侵蝕,以此規範警示自己,時刻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永遠記住共產黨員是人民大眾的公僕。黨員幹部應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和高度警覺,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深入學習好、實踐好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始終保持公僕本色,帶頭遵紀守法,敢於接受各界的監督,要時刻警示自己戒除僥倖心理,保持頭腦清醒。

篇十五:蜕變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那麼,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人又是怎樣去激濁揚清、追求公平正義的呢?《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 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於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髮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廉潔的對岸就是腐敗,當廉潔的意識不能佔據主流的時候,人們往往會不自覺的滑向腐敗的彼岸。每一個腐敗的故事都是從廉潔意識的淡漠開始的。可以説,禮物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並非禮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禮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將你的恩人變成罪人,容易將原本的好意變成壞心。每一次的腐敗都是幕後的那雙“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潔的意識,從而打開廉潔的堤口,一發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鑑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幹部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同時加強制度建設,真正“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裏,這樣才能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

蜕變鑑史問廉心得體會篇三

由中央電視台、河南省紀委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於1月9日起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看《鑑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黨員領導幹部首先要遵守《廉政準則》、“八項規定”、“六條禁令”等制度。這樣才能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

一是對“制度”要常懷敬畏心。《廉政準則》、“八項規定”、“六條禁令”等制度是規範黨員領導幹部的重要基礎性法規,涵蓋了行政權力行使中極易滋生腐敗的各個領域,可以説,“制度”明確了哪裏是“不能入”的禁區,哪些是不能觸的“高壓線”。如果黨員領導幹部財迷心竅、官迷心竅、色迷心竅,走入禁區,觸動“高壓線”,就必然受到黨紀國法的嚴厲懲罰,輕則名譽受損,重則身敗名裂、斷送前程、禍及家人。因此,每位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對“制度”心存敬畏,抓好“制度”的宣傳學習,把“制度”熟記於心,全面、透徹、深入地領會其精神實質,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二是對權力要常懷“平常心”。“制度”約束的主要對象是黨員領導幹部,規範的主要是領導幹部的從政行為。一言以蔽之,就是對權力的約束和規範,要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領導幹部要規範、正確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力,就必須用一顆“平常心”看待自己手中的權力。要清楚認識到權力是柄雙刃劍。正確地行使權力,則羣眾喜,事業興,己光榮;錯誤地行使權力,甚至濫用權力,則羣眾怨,事業損,聲名敗,甚至成為人民的罪人。每一個領導幹部只有常懷這種“平常心”,牢固樹立掌權為民的思想,始終以人民羣眾的利益為出發點,自覺站在人民羣眾的立場上認識和處理問題,才能自覺當好人民的“公僕”,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三是對誘惑要常懷“明白心”。作為領導幹部,經常要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如果不能頭腦清醒,保持一顆“明白心”,就會為物慾所惑,為名利所困。領導幹部如果不能正確對待誘惑,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利令智昏,勢必走上以權謀私的邪路,最終誤黨、傷國、損民、害己。所以,作為領導幹部,要經常用“制度”為自己的行為敲警鐘。管住自己的腦,不該想的不要想;管住自己的眼,不該看的不要看;管住自己的嘴,不該吃的不要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該拿的不要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該去的不要去。要像古人那樣“一日三省吾身”,正確對待個人利益,自覺防止私慾膨脹;要把羣眾利益放在首位,時刻關心羣眾的疾苦冷暖,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這樣才能做到“絕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不為物慾所惑,成為一個堂堂正正,廉潔奉公的人民公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