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醫食療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71K

中醫食療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中醫食療學習心得體會 篇一

這學期的選修課我選了中醫養生保健食療。中醫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傳統,其內容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有責任也有理由將中華瑰寶傳承下去並繼續發揚光大。學習了中醫食療,對於自己身體狀況會有一定的瞭解,還可以通過學習它來改變或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並且高中看了中裏巴人所著的《求醫不如求己》系列的中醫養生書籍,那時便對中醫養生有了強烈的興趣,但那是主要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因此也沒有機會再去細細品味,而當在選課的時候看到這個學期竟然有開中醫保健的課。因此,即使我的B類選修課學分已經修夠,但還是毫不猶豫地選了這門課程。

第一次上這門課的時候,覺得不是很有吸引力,因為老師講的只是中醫食療的歷史由來這類的,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東西,而且還有很多的古文,令人眼花繚亂,當時就在想選這門課會不會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但轉念一想,既然已經選了這門課,那就接着上吧,權當是增長見識了。也慶幸當時有這樣的想法,後來才會繼續去上課,才能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 通過中醫養生保健食療課程的學習,讓我學習到食物其實就是人類最好的保健品。大家都知道“是藥三分毒”,無論是藥品還是保健品,都或多或少為身體帶來一定的負擔。而已經經歷過數千年的檢驗且不需藉助額外的藥物、維生素的中醫養生保健食療,只要仔細注意搭配好每日三餐的食物種類,做到葷素搭配,鹹淡有度,營養合理,需要時添加上一些中藥或具有藥物效用的食材,也能很好的維持身體的健康。既然不用再花費額外的錢財和為身體添加額外的負擔,只需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心和學習就能讓我們快樂健康過每一天,何樂而不為呀!

儘管在學校吃飯堂的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很少有機會通過自己煮飯煲湯來實踐老師上課所教的內容,但我們還是可以本着“葷素搭配,鹹淡有度,營養合理”的理念,再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喜好來選擇飯堂的飯菜。並且也可以把老師上課所講的健康理念和健康食譜轉述給自己家中的父母,讓他們能夠注意日常生活的飲食搭配,調整一些之前不好的飲食習慣於觀念,並按照食譜做出健康可口的菜餚,讓父母能夠更加健康,也是我們為人子弟的一片孝心。

中醫食療學習心得體會 篇二

這學期有幸選到了___老師的《中醫藥膳食療法》課程,一方面更體會到中醫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藴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另一方面,發現原來中醫無時不刻的影響着我們的生活,中醫食療更是讓中醫更加通俗、實用、真實、獨特地融入了尋常百姓家的膳食當中。

由於生長在南方地區,從小就開始接觸到中醫藥膳,對於“藥補不如食補”、食藥結合等藥膳養生有一定的瞭解。

喜歡中醫,因為它深邃的歷史文化思想底藴與健康的治療之道。

在一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除概括瞭解中醫的一些基本理論知識外,我最大的體會是明白了怎樣在日常的點滴生活中貫穿中醫食療之道,有時候看上去“貌不驚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對一個人的身體有如此深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我的家鄉特產大棗,可以健脾益氣、和胃生津。

但就像李恩慶老師説的,一學期的課遠遠不夠了解到具體全面的知識,我們的課堂就是希望能夠與對中醫有興趣的同學有所教導與交流。

三十多個課時的課程中,優質、實用的中醫膳食療法令我感受頗深。

通過課堂上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中醫學的基本特點在於它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兩個方面,比如,人體是有機的整體,它是由若干臟器和組織、器官所組成的,它們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而且,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無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證”與“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醫治療的過程中會“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

在課堂學習上,給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藥膳食療應用”這一塊。

因為這些藥膳食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能得到體現。

記得當初剛剛來到珠海的時候,不是很適應這邊的食物和氣候,經常容易上火或者濕熱。

現在通過對《中醫藥膳食療法》這門課程的學習,對於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藥物都有了一定的瞭解,能夠較好地跟隨氣候的變化來調節自己的飲食習慣,使得自己的身心都處於健康的狀態,也能夠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飲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議。

中醫藥膳食保健是中醫中的重要部分,在將來也必將為更多的人所瞭解,影響着我們的日常生活,在輔助治療和調養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並且會一代代的發展和流傳下去。

中醫食療學習心得體會 篇三

古往今來,中國人都十分講究養生之道,而中國的飲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吃可是大有學問的。利用食物來保健強身,預防和治療疾病,或促進機體康復以及延緩衰老的方法,在中國醫學中稱為“飲食療法”,或稱之“食療”、“食治”。早在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就曾指出:“安身之本,必資之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靈之所要也。若忽而學,誠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悦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病,釋情遭疾者,可謂良工。”由此可見,中醫食療的重要作用及臨牀意義。5;h5, 百拇醫藥

通過《中醫食療學》課的學習,使我認識到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及它們在中醫學中運用。金、木、水、火、土各主不同的臟腑,不同的臟腑各有其功能,而臟腑之間又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既然要進行食療,那麼我們首先必須要弄清楚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然後,我們要對症下藥。而對症下藥之前,我們要通過“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確定病症,之後才能根據藥性下藥。不同的藥食有不同的味,而不同味道的藥食則有不同的功效。

通過學習,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補養生的食譜,以後我就可以針對自己不同時候的不同需要進行食療,可謂終身受益。平時,人們很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別人説吃了這個好,自己就跟着吃,而沒有考慮是否適合自己。

1、因人制宜。不同的人體的素質稟賦、體質強弱、性格類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樣,即使在同一人體,於一生中各個時期其體質及血氣盛衰也有所變化。進行食療時,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些情況,區別對待,採取最適宜的食療方案。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的人,其飲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態的人,其飲食宜忌也有差異。例如體胖的人多痰濕,適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體瘦的人多陰虛,血虧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陰生津的食物。

2、因時制宜。人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整體,自然界有寒、熱、温、涼四時不同的氣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民日常生活飲食要與氣候相適應,才能調養機體,健身防病。如春天氣候漸暖,飲食既不能過温,也不能過寒。當選擇平淡清補的食品,如蛋類、山藥、蘿蔔等為宜。夏天氣候炎熱,人體水分蒸發過多,津液耗傷,消化功能減弱,加之貪食生冷,極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應減少肉食,宜選擇清熱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魚類、粥類、蔬菜、蓮藕、西瓜之類。秋天氣候漸涼而乾燥,人們胃腸功能經過夏天的耗損逐漸增強,但不宜過食葷腥油膩,防止胃腸負擔過重,應選擇平補生津潤燥之品,食宜配合乳製品、蛋類、梨子、蘋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氣候寒冷,食宜温補,增強禦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雞肉之類,適當佐些辛辣調味之品,但不能過多,以免生痰助熱。上述四季食補,若氣候異常,應當酌情掌握。

3、因地制宜。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的自然條件、人文情況均不一樣,因而人們的飲食習慣、體質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異。食療中,也必須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應地採取不同的手段。

綜上所述,“三因”制宜是食療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只有在“三因”制宜原則指導下辨證配膳,才能充分體現中醫食療的科學性、實用性,突出中醫特色,更好地發揮食療強身健體、防治疾病的作用。

最後,我想提兩個我對本課程的小小建議。第一是希望老師能補充一些食物的忌諱,即什麼情況下不宜食用什麼,以及食物之間的相剋,即吃了什麼後不應吃什麼。第二是希望老師能對像“氣虛、血虛”等一些較抽象的症舉出一些病症特徵,臨牀表現,讓我們更易掌握如何判斷它們。經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讓我掌握了不少飲食的學問,可謂受益非淺。

中醫食療學習心得體會 篇四

本學期我選修了《中醫藥膳食療法》這門課程。這門課程是同學推薦選讀的。 她説,老師是一個很幽默的人,又能夠學到東西,而且不點名(嘻嘻)。

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才發現原來食療是有這麼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的。 《黃帝內經》強調“飲食有節”、“五味調和”的養生方法,以補精益氣,防止早衰。唐代名醫孫思邈《千金方〃食治篇》中明確指出:“為醫者當洞查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若能用食平痾,釋情遺疾者,可謂良工。”由此可見,中醫食療的確是具有很深的歷史文化底藴的。

食療,在我國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從西周到明清歷代都有大量的藥膳食療著作,論述十分精闢,形成了相當完整的理論體系,構成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優勢,在中醫藥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放在藥療、鍼灸等療法之首。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藥膳食療在治療中的應用。

與我而言,從一個不專業的角度去理解,藥膳,它把中藥跟食物(甚至有些材料既是中藥又是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調,“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在課程設置方面,我比較喜歡每次課第二部分,也就是視頻教學的部分。 在這個部分,每次都介紹很多家常藥膳的做法,讓我們有機會去試試。這應該是對我最大的吸引力了,我是一個很喜歡吃東西的人。而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以及視頻的演示,極大地勾起了我的動手慾望。平常在宿舍會自己煮簡單的“藥膳”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上次端午回家,我做了一道“泥鰍燉豆腐”,就是根據老師上課演示的視頻做法來做的。但是比較遺憾的是,老媽買回來的泥鰍,是在攤子上已經宰殺好的,因此可能會影響口感和新鮮度吧。

當我燉好端給老爹老媽的時候,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中醫食療是一門很深奧的學科來的,單單隻以一個學期的學習是不夠的。雖然我現在所接觸到的只是一點兒皮毛,但足以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尤其我是一個很喜歡吃東西的人,中醫食療讓我對“食”這個觀念又有了一個新的轉變。”

我真的很感謝中醫食療學這門課,感謝李恩慶老師,激發我產生了這個想法。 根據我自己上課的上些感受,我想給李恩慶老師提幾點建議,希望能對李恩慶老師以後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1,希望李恩慶老師以後能多講一些跟男生日常有關的一些知識。在這個學期,老師講了很多女生生理時期等等的保健方法,我在女朋友生理期的時候熬湯水給她,很感激您呢。但是關於男生的知識,貌似比較少。

2,對於北方的同學而言,很多人都不適應南方的水土和飲食,希望李恩慶老師有機會能講講有關於南方飲食的問題,比如説在南方吃什麼東西容易上火,有什麼藥膳可以改善水土不適應的症狀等等。

3,希望李恩慶老師能多講一些利用宿舍條件就可以製作的膳食,因為我經常感到總有衝動想在下課後就做一下在課堂上學到的藥膳,但是由於宿舍烹飪條件的簡陋,而只能紙上談兵。

4,希望李恩慶老師能夠加強每節課跟同學的互動。每次上課,第一節課您一直在傳授知識,第二節課進行視頻教學,作為學生總覺的自己參與度不夠。希望老師能夠創造機會讓我們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最後,感謝李恩慶老師的細心教導,相信很多同學都會對這門課程受益終生的。

中醫食療學習心得體會 篇五

這學期的選修課我選了中醫養生保健食療。中醫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傳統,其內容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有責任也有理由將中華瑰寶傳承下去並繼續發揚光大。學習了中醫食療,對於自己身體狀況會有一定的瞭解,還可以通過學習它來改變或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因此,我毫不猶豫地選了這門課程。 第一次上這門課的時候,覺得不是很有吸引力,因為老師講的只是中醫食療的歷史由來這類的,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東西,而且還有很多的古文,令人眼花繚亂,當時就在想選這門課會不會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但轉念一想,既然已經選了這門課,那就接着上吧,權當是增長見識了。正因為當時這樣想了,後來才會繼續去上課,才能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

通過中醫食療課程的學習,使我認識到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及它們在中醫學中運用。金、木、水、火、土各主不同的臟腑,不同的臟腑各有其功能,而臟腑之間又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既然要進行食療,那麼我們首先必須要弄清楚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然後,我們要對症下藥。而對症下藥之前,我們要通過“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確定病症,之後才能根據藥性下藥。不同的藥食有不同的味,而不同味道的藥食則有不同的功效。還讓我我掌握了不

少滋補養生的食譜,以後我就可以針對自己不同時候的不同需要進行食療,可謂終身受益。

以前經常聽到一個人向另一個人介紹説什麼什麼東西很好,吃了之後對身體有好處,然後另一個人就去買來或者是做來吃。當時對這種現象也沒太在意,上了中醫食療課後才知道這種做法是很錯誤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想到每個人的體質是不同的,對一個人來説是補品的東西對於另外一個人説不定就是一種毒藥了;而且,對於同一種東西如果在不恰當的時候食用,説不定還會對身體帶來傷害。所以當我們想要進行食補時一定要遵循三個原則: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只有在“三因”制宜原則指導下辨證配膳,才能充分體現中醫食療的科學性、實用性,突出中醫特色,更好地發揮食療強身健體、防治疾病的作用。也只有遵循這三個原則,食療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