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醫學習心得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6W

目錄

中醫學習心得
第一篇:中醫學習心得雜談第二篇:自認辯證法與中醫學習心得第三篇:中醫學習心得體會_匡第四篇:中醫內科學學習心得第五篇:中醫函授班學習心得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中醫學習心得雜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醫的學習方法與路徑,是一個需要首先探討的問題。很多朋友學習中醫之前沒有很好地思考這個問題,入門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一頭扎進傷寒論等經典裏,苦讀了數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經文背得爛熟,臨牀時,邊都摸不着,開口動手便錯,進而懷疑經典,懷疑中醫。

有的執迷於藥物學裏,變成了草藥醫生,單方醫生,把個別中藥和處方視為絕密,越求越奇,以為不是深山老林裏的神藥或者異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還有的求於易,求於道,將中醫和氣功,宗教混於一談,強詞奪理,故弄玄虛,不提也罷。

我想,這些不應該是朋友們學醫的初衷。

我雖然出生在中醫世家,卻也在醫學上走了很多彎路,對臨牀療效的追求也曾經讓我倍感艱辛,回首這20多年的學醫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醫本來是一個簡單明白,好學易用的學科,卻被有意無意的蒙上一層又一層的神祕面紗。

在這個處處追求效率的時代,還原中醫的本來面目,破除中醫迷信,節約後來者的精力和時間,就是我現在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唯其如此,中醫界方可吸引優秀的年輕人,才能發揚光大。

學習的方法和路徑---先從端正態度開始。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説過,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強調的是,下面這種學習方式適合有一定基礎,希望深入系統掌握中醫體系的人,也適合已經學醫幾年,或(請你繼續關注本站:)者讀完了中醫院校還一頭霧水,願意重新鑽研的情況。

一,先宏觀後微觀。

一定要先對中醫的學術體系有一個整體的大概印象,先通過走馬觀花式的瀏覽,然後再去學習具體的知識。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種祕方,技法當中,紛紛擾擾,一鍋漿糊。

臨牀上遇到很多醫生已經號稱可以攻克絕症了,結果自己得了感冒,還分不清是風寒還是風熱。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塗,如何能夠登堂入室?

二,培養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強調死記硬背。

中醫學讓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誦大量的內容,而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體會是中醫學裏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其實是不多的。遠遠不如法律,外語等專業。

很多內容,理解以後就會記得,而沒有理解,記來何用?當然,理解也是分層次來的,先淺後深,先一般後特殊。

中醫知識浩如煙海,人的精力時間都有限,一個醫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學,也不可能什麼病都會治,關鍵是能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在一定的範圍內有所建樹,善莫大焉。

我記得當年背了好幾百個處方,但是臨牀根本不怎麼用,現在還能背的處方不會超過50個吧,也沒有臨牀開不出方的情況,呵呵。

學習方劑的問題,我以後會單獨論述。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一個臨牀醫生真的不需要學那麼多處方。千招會,不如一招精。一方融會可變數方,一法學透可變數法。

很多老醫生喜歡炫耀自己當年是如何過目不忘,博聞強記。先大量的背誦,以後慢慢理解,對於幼兒學醫,這個當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記憶力差,理解力強,就不應該這樣學。何況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臨牀水平真心不怎麼樣,可惜了背書受的那些罪喲。

傳統的學習方法,打雜三年,抓藥三年,抄方三年,動不動十幾年以上才可以出師。真正學醫的時間並不多,這些規矩裏面,包含着對學徒勞動力的殘酷盤剝。

而我以為,一個完全沒有醫學基礎的人,中等資質,學習條件和方法合適,三年就可以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這是我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至於執業醫師考試,我指導的幾個學生都能超分數線近一百分過關。也可以證明這一套方法對付應試教育還是同樣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學中醫。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醫學體系以後,再去研究各家學術。

對前輩的經驗,帶着懷疑的態度學習,以臨牀療效來驗證。

凡是科學的體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邏輯,無法理解的東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這是因為你沒有一定的基礎,無法分辨是非,輕易轉進中醫各家學術的嘴仗裏,除了更糊塗,沒有別的收穫。

我常常説看一個人學醫的水平,看看他買了些什麼書,可以得知八九,也是這個意思。

第二篇:自認辯證法與中醫學習心得

自然辯證法與中醫

以前我一直埋頭學習中醫,隻身在其中,未曾探究中醫的本身如何。也知道很多人質疑中醫,但沒有研究過那些人為什麼會質疑,只是覺得可笑,沒啥好質疑的。自從學習了《自然辯證法》,聽老師講課之後,我對中醫本身稍有了一定的認識。

雖然自近代以來一直有部分人質疑中醫,百餘年來爭吵不休,但是中醫學承載着千年文明流傳了下來,即便在即將被取締的情況下仍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中醫始終堅挺地在為國人健康服務。不過很明顯的是中醫漸漸勢微,失去了明清以前那種一統天下的偉業。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隨着國際化,眾多海外學者來我國學習中醫。不禁想為什麼外國人都追求嚮往的東西,很多國人卻棄之不顧?不學、不用也就算了,甚至還有一些人攻擊我們前輩們辛苦留下來的好東西!中醫本有自己的領土,卻淪落到今天這樣一種被解釋、被驗證、被改造的對象而存在,確實挺悲哀的。

記得上課時老師給我們講過這樣一段話:德國慕尼黑大學東亞問題研究所所長波克鐵教授指出:“中醫是中國人對人類知識寶庫的最輝煌的貢獻之一。但是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毛澤東提倡的明智而令人鼓舞的政策,如今缺少一種始終如一的方法學概念,而是以令人驚異的速度從內部腐蝕下來。主要表現在全中國的中西醫之間的令人十分痛心的不平衡,??本質和內在的不平衡是,兩個醫學體系在方法論上的差異造成了中國對中醫的歧視。”“??這樣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國的醫務人員。他們不承認在中國本土上的寶藏。從十九世紀到現在完全沒有作出決定性的努力,按照中醫的本來面目,評價確定中醫的價值。為了追求時髦,用西方的術語胡亂的消沒和模糊中醫的信息。”的確,在現實中,研究者們大都是試圖以西方科學中產生的只適用於西醫的方法來評判中醫學,顯然這是不合理的,必然導致對中醫的誤讀。中醫就是中醫,不能用只適用於西醫的方法來解讀中醫。

感觸最深的就是在我國的中醫教育模式上。多年以來,我國中醫院校沒有自己獨特的教育體制,卻本着與國際接軌,一直奉行着“削中醫之足”以“適西醫之履”的教學理念,教育模式“西化”,沒有凸顯出中醫學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優勢,尤其是在本科教育階段,完全摒棄了中國傳統的師帶徒模式。經歷過的同學都知道,中醫院校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校時不肯好好學習中醫,四大經典還未熟讀,更不説背誦,以致畢業時基礎知識相當不牢固,中藥的功能主治,方劑配伍等記不清楚,致使臨牀實踐能力低下。到了畢業實習階段,卻不幸的被分配到西醫院實習,就這樣曾好不容易積累的中醫皮毛知識在強大的西醫面前被磨沒了,又一箇中醫學生被埋沒了。一些幸運的在中醫附屬醫院實習的同學平時也在抱怨接觸的中醫不夠,各科室純西醫的醫生不在少數,西醫的設備,西醫的診斷,西醫的治療都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更可恨的是有些中醫醫生不開中藥。我很想替患者問一句:我要是想開西藥的話我來你中醫附院幹嘛。在這種大環境下,作為學生的我們又能真正地學習多少中醫呢?這種臨牀教學模式不改變,如何能訓練中醫學生辨證論治的能力呢?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中醫學畢業生中醫不精,西醫不行,在畢業後隨潮流在一家中醫院工作。試問一個優秀的中醫師從何而來?又如何更好地用中醫來治病救人,發揚中醫?

中醫的教育是個的大問題,最基本的教育不抓好,其他的就更不必説了。大家都希望按照中醫自身規律特點培養人才,着力培養既有深厚的中醫基本理論知識和四診技能,又掌握現代醫學技術,具有臨牀實踐能力的中醫人才。全國知名的老中醫鄧鐵濤教授説過:“我們不能硬把具有五千年經驗的中醫往只有二百年經驗的西醫中去塞。中醫已經有五千年的經驗,這不能丟。中醫應該‘卓然自立’。”有識之士也摸索了數十年,中醫的教育模式也一直在改進,但效果卻不理想,但又找不出更好的替代方法來,這就像大學聯考一樣,明明知道有很多缺點,有很多問題,但沒有更適合的辦法只好繼續。面對現實,優秀的中醫師數量在減少。中醫從業人員不少人因各種原因已經落入西醫的步調。建立符合中醫人才成長規律的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更可悲的是,在西醫學如潮流般侵襲下,一些中醫人也開始不那麼自信中醫了,這才是最危險的。就像電影《特洛伊》中所演一樣,一座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克,中醫人自身產生信仰危機,生存危機,那麼中醫真的就危險了。慶幸的是,這些人還只是極少數。但不可否認,現在的中醫面臨十分尷尬的地位,真正從內心熱愛中醫,並願意為中醫奮鬥一生,將中醫發揚光大的人實在是越來越少了。雖然中醫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精粹,但現在很多搞中醫的人並不是沉心中醫研究,當然就不會學到精華。我認為老祖宗的東西不能隨便丟的。當然不只是中醫,現在又有多少搞西醫研究的人是真正地在搞學術研究呢?我想很多是為了功名利祿,為了文章,為了晉升吧。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一個偉大的事實擺在眼前,千百年來,中醫以其“簡、便、廉、驗”的優點,不僅在歷史上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在現代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憑藉其強大的臨牀療效,仍然對國內外人民羣眾的防病治病、康復保健發揮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國內外眾多臨牀研究已經證實,中醫藥在治療月經病、不孕症、子宮肌瘤、慢性炎症等婦科疾病方面,在解決其復發問題與安全性等方面都具有西醫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國際醫學界公認,中醫藥在治療癌症、腎病綜合症、糖尿病等眾多疾病上均有其獨特的優勢,運用中醫藥治療,標本兼治,既可以緩解症狀,在防治併發症上有一定的優勢,且醫藥費用較低。中醫的臨牀療效不勝枚舉,千萬病例不是用言語能表達盡的。

縱然目前中醫存在一些問題,但我們不能因小失大,不能由此否認中醫的臨牀療效,排斥中醫。很喜歡一句話:“醫無中西,唯效是尚;學無古今,唯真是存。” 目前社會上對中醫藥的質疑也促使中醫藥界直面中醫藥的現實問題,深刻思索、探求中醫藥創新發展之路。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植根於我們自己的土壤,按照中醫的本來面目,探索出一條與西方科學不同的由我們中國人自己創造的科學的道路。那時中醫理論以及中醫價值中的科學內涵是一定能夠逐步被揭示清楚的。一旦被揭示清楚,中醫學它將發揮更大的作用,讓全人類去接受它,為全人類的健康服務。

第三篇:中醫學習心得體會_匡

這學期有幸選到了李恩慶老師的《中醫藥膳食療法》課程,一方面更體會到中醫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藴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另一方面,發現原來中醫無時不刻的影響着我們的生活,中醫食療更是讓中醫更加通俗、實用、真實、獨特地融入了尋常百姓家的膳食當中。由於生長在南方地區,從小就開始接觸到中醫藥膳,對於“藥補不如食補”、食藥結合等藥膳養生有一定的瞭解。

喜歡中醫,因為它深邃的歷史文化思想底藴與健康的治療之道。在一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除概括瞭解中醫的一些基本理論知識外,我最大的體會是明白了怎樣在日常的點滴生活中貫穿中醫食療之道,有時候看上去“貌不驚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對一個人的身體有如此深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我的家鄉特產大棗,可以健脾益氣、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慶老師説的,一學期的課遠遠不夠了解到具體全面的知識,我們的課堂就是希望能夠與對中醫有興趣的同學有所教導與交流。三十多個課時的課程中,優質、實用的中醫膳食療法令我感受頗深。

通過課堂上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中醫學的基本特點在於它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兩個方面,比如,人體是有機的整體,它是由若干臟器和組織、器官所組成的,它們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而且,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無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證”與“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醫治療的過程中會“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

在課堂學習上,給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藥膳食療應用”這一塊。因為這些藥膳食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能得到體現。記得當初剛剛來到珠海的時候,不是很適應這邊的食物和氣候,經常容易上火或者濕熱。現在通過對《中醫藥膳食療法》這門課程的學習,對於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藥物都有了一定的瞭解,能夠較好地跟隨氣候的變化來調節自己的飲食習慣,使得自己的身心都處於健康的狀態,也能夠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飲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議。中醫藥膳食保健是中醫中的重要部分,在將來也必將為更多的人所瞭解,影響着我們的日常生活,在輔助治療和調養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並且會一代代的發展和流傳下去。

第四篇:中醫內科學學習心得

中醫內科學學習體會

中醫內科學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學説為指導,系統地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闡述內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規律並採用中藥治療為主的一門臨牀學科。它系統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是基礎理論聯繫臨牀實踐的橋樑,是臨牀其他各科的基礎,在中醫專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須學好的一門臨牀主課。在這學期的中醫內科學課程中,我們又再一次深入系統研究和學習了臨牀各常見中醫內科疾病,收穫頗多,在此,將自己對於應該怎樣學習這門學科的一些感受和體會總結如下。

一、多多誦讀經典

中醫學根植及生長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土壤,從神農嘗百草譜《神農本草經》,到黃帝岐伯問答出《黃帝內經》;從仲景演《傷寒論》、《金匱要略》,到孫思邈《千金方》;從金元各大家齊鳴,到明清温病各家學派學説,數千年來,古人們前仆後繼,不斷豐富和完善了中醫學理論體系寶庫。

中醫學經典古籍浩如煙海,這都是前代醫家留給後世學者的寶貴醫學財富,值得我們去深入學習和研究,其理論學説及臨牀診治思維方法對於如今仍然有重大的臨牀價值。我們作為研究生更要以嚴謹的態度去深入學習和誦讀,通過多多誦讀經典條文,不斷充實自身理論基礎,從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醫角度去認識疾病、疾病病因病機及發展轉歸,更能博採眾方,取各家之長,取前人經驗,不斷創新發展,更好的指導當代的臨牀實踐。

二、辨證論治乃重中之重

辨證論治是為中醫學之精髓及獨到之處,“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

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在臨牀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牀的基本原則。

首先,對疾病的辯病及辯證是疾病診治過程中的第一步,其尤為關鍵,其辯病及辯證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後續的治則、治法,是取得臨牀療效與否的先決條件,所以對於疾病的診斷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習的重點,更是學習的難點。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要想辯好證,我們必須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證病機特點,全面及靈活運用臨牀常用的辨證方法,如八綱辨證 、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衞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環境、情志、飲食起居、體質等影響因素,全面而準確的作出診斷。

在明確診斷後再根據病因病機及中醫理論確定治療的治則治法,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我們必須通過觀察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辨清疾病的標本、主次、輕重緩急,還需謹記,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是正邪鬥爭,此消彼長,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疾病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點,因此必須把握其動態變化,分階段進行治療。在治療時更應注重理論指導實踐,以臨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拘泥於理論,刻板遵循條文,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從患者角度考慮,權衡利弊,以取得最大臨牀意義為目的。

三、勤於總結與思考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重點學科,也是難點學科,其建立在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基礎學科基礎上,內容繁多是學習和記憶難點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善於對各疾病和證型進行歸納和總結,通過相似病症之間的對比和鑑別以加深對各證型的理解和記憶。除了學習和記憶基礎證型外,我們應多思考,學會對於變證的診治及臨症加減運用,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學習和認識疾病。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的重要學科,也是我們中醫學專業學生必須學好的臨牀學科,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學習和實踐,只有我們將理論的知識打牢固,才能在日後的臨牀中去更好的實踐、運用和發展。

第五篇:中醫函授班學習心得

學習心得

不知不覺兩年的函授課程已經結束,儘管時間很短,上課的課時也不長,但是在有限的時間裏,學到的知識卻是無限的。在這裏非常感謝兩年中給我們授課的老師,感謝你們辛勤的教導,正是你們不辭勞苦的教授,才有了我今天對醫學知識的熟知。

我是一名教材科的老師,以前對中醫知識瞭解不多。但自從進入了山西中醫學院,我便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直都想系統的學習一下中醫,可是迫於工作的限制,這個想法一直都未能如願。兩年前當我瞭解到學校有函授班,可以系統地教授中醫,於是我便報了名。一晃兩年的函授課程已經結束。在過去的兩年中,授課老師先從中醫最基本的課程講起,讓我對中醫有了大概的瞭解,隨後老師又給我們講授了內外婦兒等中醫臨牀課程,同時還有藥理、病理、西醫診斷等西醫課程。讓我們從中西醫結合的角度認識學習疾病,以便能更好地治療疾病。在授課的過程中老師更側重於臨牀,由於我的醫學基礎比較薄弱,這讓我覺得學習有點吃力。於是我便加強課餘時間對醫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加之上課老師細緻的講授,使我對臨牀知識可以更好地掌握。

通過兩年的學習,使我不僅掌握了醫學基礎知識,也讓我在臨牀醫學方面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讓我可以真正地運用中醫治療一些簡單的疾病。以前自己或者家人生病總是求助於同事,經過兩年的中醫學習以後,自己能夠處理治療一些常見的疾病,為自己和家人提供了最基本的醫療保健。兩年學習生活我最大的收穫是讓自己從當初對中

醫簡單的瞭解,走到了能夠真正掌握中醫,運用中醫,實踐中醫。

兩年的學習,讓我更進一步走進了中醫,但是我知道在中醫方面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醫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寶庫,我所瞭解和學習的只不過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談不上是一箇中醫人。但是我始終堅信,只要我不斷地學習,將來我一定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中醫人,因為我對中醫的熱愛始終不減。在以後的時間裏,我會始終鞭策自己不斷學習中醫,探索中醫,實踐中醫,不斷提高自己在中醫方面的造詣。

兩年的函授課程是我人生中又一次難忘的經歷,是我學習生活中一次真正的飛躍,兩年的課程讓我受益終生。在這裏再次感謝兩年中教授我們的老師和一起學習的同學,祝你們在以後的日子裏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家庭和睦!!

2014年月日

閲讀此文後還關注了以下內容:

中醫診斷學學習心得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

中醫四大經典學習心得

中醫美容理論的學習心得

中醫兒科學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