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對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17K

對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多篇

對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篇1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來説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聽了專家們的真誠講座後,在座的老師都留下了感動的眼淚。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藴含着無窮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讓我們更加堅定一顆對父母的孝心,對師長,對朋友的恭敬之心。聽完講座,我的心裏是沉甸甸的感覺,心靈得到了深深的淨化。

對照弟子規,自己身上太多的缺點,很多都沒做到過,沒有想到過。回來後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自己的過錯。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曾經有人説過這樣的話: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回想起來,我真的很幸運,有幸學到傳統文化。曾經的有恃無恐、狂妄等等阻礙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萬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我知道人要有着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體悟。我們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運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學習傳統文化不是就學一堂課、就看一本書後就回去激動幾天以後就淡忘了,必須持續學習並從小事做起,找到在生活中踐行傳統文化的切入點,才能持之以恆,不斷進步。

對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篇2

中華民族命脈傳承了五千年,而作為傳承的主線,卻始終是孝。孝是眾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我們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其實質不都是在演孝嗎?

?孝經》説:“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説,“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為先”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麼更應該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課程教育了我們該如何去行孝“一是養,二是敬,三是諫諍”。

首先,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身,更要懷着一顆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説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今天,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的層次上,認為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志。

第一條就是我們需要做到不讓父母為我們的健康擔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説,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髮,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麼敢毀傷呢?

對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篇3

我正式接觸佛教是從聽陳大惠老師的中華傳統文化論壇開始的,陳老師的第一講便是趨吉避凶——重新認識傳統文化,他讓我從新認識到了道德,認識了人生規律,陳老師講到道是什麼?其實很簡單,道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這個叫道,比如説早上太陽在東邊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蘋果一定要秋天結果。這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規律,這個就叫道。什麼是德呢?按照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現在有人説傳統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這是一種誤會。還有人説這個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講,一點不高深。秋天結蘋果,您覺得這個蘋果高深嗎,一點不高深。蘋果樹結果、老母雞生蛋,這有什麼高深的。自然大道,這個道,最樸實,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聽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傳統文化。它一點都不神奇,一點都不奧妙,非常通俗易懂,問題是現在沒有人講。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穫,所作所為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他就叫有德。這個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照自然規律生活,不要破壞自然規律。

今天我們的人變得很浮躁,變得很功利,我們已經失去了人的純樸的本質。這是個快節奏的社會,這是個強者的社會,因為什麼都需要競爭,社會需要強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樂,不論是有錢的,沒錢的,有名的,無名的,都活的痛苦。

後來我初讀了了凡四訓,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過程,了凡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光是知命認命,聽憑命運的安排,那是消極而被動的。後來雲谷禪師對了凡説人的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而在後期了凡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地改造命運,則是積極而有益的。他教導子孫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照此實踐,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而改變了原本被算定的命運,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怨天憂人不滿上天的不公平,卻不知道有些東西是命中沒有的是求也求不來的,有些東西是命中有的遲早會得到的。了凡先生沒有去怨天憂人,通過努力得到名利財富,那是遲早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德行是不能獲得相匹配的東西的,因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學其實是博大景深的一門學問,科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而佛學開導人對世界的認知,讓人知道富貴榮華只是過眼雲煙,開心是暫時的,痛苦也是暫時的,我們不能時時快樂開心,我們不可能永遠悲傷痛苦,一切都將過去。然後佛學教導人在思想上改變,教導人樂觀,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不論是富貴還是貧苦都是暫時的,世事無常,我們不可能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佛學告訴我們不因為快樂而興奮不已,也不要因為痛苦而悲傷,因為這是暫時的,遇到困難時要想這是暫時的,富貴時也要想這也是暫時的。佛教導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過錯,不要迷戀一時的快樂,不要遇到挫折就沮喪,我們要知道我們從來到世間開始就註定一切都是會離我們遠去的。

我們只有捨得放下才會得到,捨得放下富貴德到智慧,捨得放下仇恨就會得到快樂,舍便是得,不捨便不得。

對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篇4

中華傳統文化帶有鮮明的過去時代的烙印,它創於華夏民族的先祖,帶有自己的濃厚的民族色彩,值得後人重視、傳承和發展。作為當代中國的青年大學生,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傳統文化教給我們的優秀的精神糧食,要有相應的傳統文化根基和藝術修養。在這些中華傳統文化中,我們青年大學生要學會孝敬父母,學會感恩、學會奉獻!

1、百善孝為先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始終堅持“孝”為做人之根本,自古以來孝是作為評價一個人的成就與品質的重要標準,也因此在古代濃重的重孝的環境下就出現了很多至孝之人,像狄仁傑、淳于意等人。而在當今社會,我們看到的情況確背離了先人所創造的孝的社會,在網上、報紙上等都時常出現對父母不孝的事例。這讓我們在中國日益發展、國力日益增強的今天感到是一個莫大的諷刺。所以在當今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尤為重要。我在學校學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之後,反思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確實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夠好。我之前只是認為原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平時回家的時候就是給父母買些東西就是孝順了,其實不然,殊不知動物都知道反哺更何況作為我們有思想、有創造力的人類。通過這次傳統文化的學習我知道了孝有四種境界: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

對比自己平時做到的也就是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以前想都沒想到過,就根本不用説怎麼去做了,通過學習了傳統文化,我終於懂得了真正孝的含義,那就是要做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讓父母引以為榮。孝不是嘴上説的,是需要有實際行動做的。特別是在學習了現代孝的榜樣之人的做法,感觸很深,父母把我養育到這麼大,供我上學,一直在不停的在為我無私付出,想想自己給他們回報了些什麼呢?好像什麼都沒有,反而可能有時候會因為一些小事還要與父母爭論頂嘴,讓父母生氣真的很不應該,以後絕不能再犯。

2、學會感恩

我原來覺得只有自己的親人值得我感恩,其他的好像沒有什麼值得感恩的,但是當你真正有了一份孝心的時候,那確實是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去感恩了。就像《感恩詞》中所概括的國家、父母、老師、同仁、農夫、大眾,國家給了我們安定的生活環境;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並含辛茹苦的把我們撫養成人;老師教授我們文化知識,讓我們今後有在社會生存的技能;同學的合作幫助,讓我的學習不斷進步,取得更好的成績;農夫的辛勤耕雲,讓我們有了一日三餐;還有一些我們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人,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做的工作,實際都是一種對我們默默無聞的關心和支持。懂得了感恩也就讓我學會了謙卑。自己不會再因為為家庭和朋友或者是班上做了一些事,或學習生活中有了一點進步而沾沾自喜,就會覺得自己所做的這些如沒有來自各方面幫助支持,就憑一己之力是辦不到的。所以在學完中華傳統文化之後,我明白了做事做人要學會謙卑,這樣就會避免與他人之間的爭執,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人際關係才能愈加親密。

3、學會奉獻

在這次學習中,讓我想起了以前學院的學生幹部和班上的幹部,他們為我們日常的生活學習提供服務。他們在面對我們的不滿甚至有點不講道理的情形下,仍然堅持着笑臉,為我們做好各種解釋工作。他們所做的一切令我非常感動。這幾年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除了學院的輔導員為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日日操勞之外,我們的學生幹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因為他們的不辭辛苦,無私奉獻,才始得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才是如此井然有序。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奉獻的力量和自我價值的體現。在他們身上我也感受到了對於自身所缺的就是如何去奉獻自己的力量,如何抱着一顆無私的心,為同學和學院做出自己的貢獻。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也將會盡最大的努力,為同學服務,為自己增光。

此次中華傳統文化學習,讓我發現自己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很對不足之處,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把這些不足改正過來,就如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言“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只有學會了如何做人,我們才能知道做好每一件事,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更美好,社會就會更和諧,就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人生。

對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篇5

從帶着糾結和困惑踏入校門,到懷揣着感恩和不捨踏出校門,三天封閉學習,心靈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洗滌,門內門外彷彿已是兩個世界。傳統文化不再是起初心裏那虛無縹緲的模樣,變得立體、真實。這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學習班上,學員們通過讀誦經典、觀看視頻、聽取授課等方式,系統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深思“家國天下”的真理。傳統文化絕不是有些人想象的“之乎者也”這麼簡單,更不是迂腐、落後、愚昧的代名詞。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五千年來一代代中華兒女的智慧,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藴和滋養,理想信念就難以深沉而執着。我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四十年來,諸多新鮮事物夾雜着糟粕撲面而來,猝不及防的人們很快沉浸或陶醉在橫流的物慾之中,古聖先賢及革命先輩們世代承襲和堅持的理想信念在人們心中也逐漸褪去了色彩,甚至被打上“死腦筋”的標籤。在這樣的環境下,當我們摒棄紛擾,真正靜下心來,認真去學習和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喚醒了我們對世界、對人生的重新認知,從古聖先賢提出的“大同世界”到共產黨提出的“共產主義”,向善而行的世人終究會殊途同歸。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道理其實十分簡單,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三天的學習中,“反求諸己”一詞頻繁的出現在授課老師口中,時刻提醒我們常懷感恩之心。反思自我,平時的做法卻往往與聖人之言背道而馳。有了問題,不會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

世間幾十年,自認為在為人處世方面一直得體,但學習了傳統文化之後,再來捫心自問,“反求諸己”何曾做到過。家庭中出了問題,常常埋怨家人,好似自己諸事皆對。個人發展中遇到問題,往往感歎自己起點太低、平台不好,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問題。目前傳統紙媒的發展正處於困難時期,當是眾志成城之時,然而每每工作不順或遇瓶頸,總是先找客觀原因,歸咎於時代的迅猛發展和報媒日衰的大環境。殊不知,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仍有多家報媒逆勢而上、涅槃重生,更勝往昔。

究其原因,儘管我們一直在強調學習,卻一直只看重知識的學習,放棄了對做人的常識的積累。“知識只是人的能力,而常識則是人的能量”,老師的這句話一直讓我們為之思考。所謂傳統文化中的常識,是一個人處世必須遵從的一些原則,讓我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約束。“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文字不多,卻字字珠璣,五倫八德,不僅僅是作為人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更是這個社會和諧進步的基礎。

特別是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匹夫擔當”,讓蠅營狗苟的我們無比汗顏。痛定思痛,我們將以古人先賢為榜樣,自省、明德、利他、向善,以“日行一善”的堅持開始“愛”的播撒,以“勿以善小而不為”的點滴開始“愛”的累積,相信“愛”的“螢火之光”終有一日必將成為“愛”的“燎原大火”。

學習傳統文化,就是要學習古人“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的“仁愛”,就是要學習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通過學習,真正去塑造高尚人格,養成浩然正氣,從而更好地經營家庭、謀劃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六次全體會議上曾強調,抓作風建設要返璞歸真、固本培元,在加強黨性修養的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優秀的“家風”“家道”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國家之本,是流傳千年的民族文化符號,也是我們幹事創業的動力之源。

對於我們報人來説,臨報集團何嘗不是一個大家庭。當面對諸多困難和挑戰時,我們要從豐厚的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汲取力量,要從豐厚的傳統文化中尋求解決方法和實踐路徑。這些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的養分、力量,解決方法、實踐路徑就是集團的“家風”“家道”。集團良好的“家風”“家道”就是我們上下同欲、凝心聚力的根本和基礎,就是我們克難而上、逆勢崛起的勇氣和魄力,就是我們改革創新、戮力攻堅的擔當和責任;就是集團每個“家人”身上的愛崗敬業和無私奉獻,就是集團每個“家人”身上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是集團每個“家人”身上的明德之心、利他之心、至善之心。當集團每個“家人”都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使集團這種好“家風”“家道”在我們手中塑造、成長、傳承,我們將一身正氣、精神抖擻、鬥志高昂,無往而不勝。